(論文)《莊子》三言研究綜述_第1頁
(論文)《莊子》三言研究綜述_第2頁
(論文)《莊子》三言研究綜述_第3頁
(論文)《莊子》三言研究綜述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 2 卷第3 期 2 0 0 7 年6 月 天中學刊 J o 咖a I o f T i a n 疝o n g V b l 2 2N o 3 J u n 2 0 0 7 莊子“三言“ 研究綜述 張洪興 (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2 0 0 0 6 2 ) 摘要:莊子“三言”既是莊子文章三種最基本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又是三種最基本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自郭 象以降,學者們便開始關注“三言”,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研究“三言”。概言之,學者們對“三言”的論述 集中體現(xiàn)在“三言”概念及比例( 數(shù)量) 問題、“三言”之間的關系、“三言”在莊子哲學( 思想) 體系中的作 用及“三言”的文體功用等四個方面。 關鍵詞:莊子;“三言”;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1 2 0 6 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 0 0 6 5 2 6 l ( 2 0 0 7 ) 0 3 0 0 5 1 0 4 寓言、重言、卮言,是謂莊子“三言”。在先秦其他 諸典籍中,都沒有出現(xiàn)類似的記載,“三言”可以說是莊子 的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莊子在寓言篇和天下篇中作了最早 的闡釋。寓言篇說:“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論之?!碧煜缕f:“以卮言 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這是莊子有關“三 言”的最基本論點。 自郭象以降,學者們便開始關注“三言”,但往往僅限 于注釋層面,注重對“三言”概念的解釋,缺乏深入、系統(tǒng) 的論述。當代學者開始承林希逸、譚元春、王夫之等人( 詳 見下文) 的說法,張默生認為它是“莊子的鑰匙”【l 】( P 1o ) , 高樹海認為是“解莊的金鑰匙”【2 1 ,對“三言”的重要性有 了較為充分的認識,并開始從不同角度對寓言、重言、卮言 進行闡釋。從筆者掌握的情況看,當代第一篇較為全面、具 體地論述莊子“三言”的論文,是孫乃沅的莊子“三言” 新探【3 】。目前較為重要的論文有2 0 余篇( 這里不包括莊 子現(xiàn)代文體意義上的寓言研究) ,專著則沒有。概言之, 學者們的論述集中體現(xiàn)在對“三言”概念及比例( 數(shù)量) 問 題、“三言”之間的關系、“三言”在莊子哲學( 思想) 體系 中的作用及“三言”的文體功用等四個方面。 一、“三言”概念及比例( 數(shù)量) 問題 先說寓言。學者們對寓言的解釋大同小異,大都強調其 寄寓之意,如郭象注云“寄之他人”,郎擎霄言“寄之他人 之言”【4 】( 陀。孫,張默生等人均從此說 1 】( P 1 3 ) 。另有部分學者強 調其“借”的功能,林希逸認為是“以己之言借他人之名以 言之”,譚元春說:“予嘗謂莊子寓言,借古人口,或寫 其照,或雪其冤,或敗其興,皆有深心妙理,對書發(fā)笑?!眆 5 l 孫以楷認為是借“道外之人”宣道的言論【6 】( 嘲,孫乃沅在考 察了寓言之“寓”字和“偶”字的關系之后說:“莊子所說 寓言之寓,原應是偶,即偶像之偶,系與奇 相對之偶演化而來。寓言中事體對于欲明之大道,是一 種偶象,如同按照生物造的木偶土偶,可以想見實物之形 體”,“寓言不是道所寄寓之言,而只是道所假借之 偶?!眆 3 】不管怎么說,上述論點都是從“籍外論之”這一 基點出發(fā)的。 對于“寓言十九”中“十九”的解釋,主要有三種觀點。 一是郭象認為,“寄之他人十言而九見信”,陸德明經(jīng)典釋 文中說:“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 九見信也?!背尚⒌热硕紡拇苏f,認為莊子寓言是為取信 于人而采取的手段。二是,林希逸在莊子口義中說:“十 九者,言此書之中十居其九,謂寓言多也?!毙f在南華 經(jīng)解中說:“寄寓之言,十居其九?!标惞膽谇f子今注 今譯進一步肯定了宣穎的論點,認為“寄托寓意的言論占 了十分之九”,以郭象“十言而九見信”為非【7 】( P 7 2 8 1 。三是, 孫以楷等在莊子今注今譯提出新解,認為是“寓言十之 又九條”【6 ”1 0 、。 關于重言,學者們對于重言的解釋觀點不一。郭象認為, 重言為“世之所重”之言,成玄英疏云:“重言,長老鄉(xiāng)間 尊重者也,老人之言。”陸德明釋文曰:“謂為人所重者 之言也?!比哒f法都是一脈相承的,都代表傳統(tǒng)的觀點, 認為是那些有名望、耆艾之言。但到清代時,郭慶藩之父郭 嵩燾則說:“重當為直容切,廣韻:重,復也。莊生之文, 注焉而不窮,引焉而不竭者是也,郭云世之所重,作拄用切 者誤?!闭J為應讀為重復之“重”,即反復說明的話。此種觀 點被一些學者所推重,高享莊子今箋中說:“重言者, 收稿日期:2 0 0 7 0 3 2 5 作者簡介:張洪興( 1 9 7 0 ) ,男,山東沂源人,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博士后。 5 2 張洪興:莊子“三言”研究綜述 古入所言我再言之者?!瘪R敘倫莊子義證中說:“重為纏 省。說文日:鍾,增益也,即重復之重本字。 重言者,重說耆艾之言也?!?近年來,學者們還在此兩種論點基礎之上,對重言多有 闡發(fā)。孫乃沅認為:“重為借重之重,但并非借重其言,而 只是借重其人的名目說作者自己的話。”【3 】王運生認為:“重 言就相當于后來的大言或夸張之言。重有增 益的意思,凡是增益語氣、增益言語分量、程度 的話語就叫重言?!薄? 】 對于“重言十七”中“十七”的解釋,則與對“寓言十 九”中“十九”的解釋相對應,也有三種觀點,即郭象“十 言而七見信”說、林希逸等“十居其七”說、孫以楷“重言 十之又七條”說。除此之外,王煥鑣、曹礎基等人認為,“十 七”之中的“七”疑為“式”( 筆者:式同“一”) 之壞字, 十一與十九對合,因而所謂“十七”即為“十一”之誤【9 】( P 4 1 7 ) 。 關于卮言,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有: 1 因隨變化、無心之言。郭象說:“夫卮滿則傾,空則 仰,非持故也,況之于言,因物隨變,唯彼之從,故日日出。” 成玄英疏云:“卮,酒器也。日出,猶日新也。天倪,自然 之分也。和,合也。夫卮滿則傾,卮空則仰,空滿任物,傾 仰隨人,無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無保,傾仰 乃合于自然之分也?!睆呢催@一器物的形狀特點人手,考察 卮言的特點,此說影響甚大,且由此變化衍生出不同的解釋, 如中正之言,陳景元南華真經(jīng)章句音義中說:“卮器滿 則傾,空則仰,中則正,以喻中正之言也。日出未中則斜, 過中則昃,及中則明,故卮言日出者,取其中正而明也?!?2 支離之言。經(jīng)典釋文引司馬彪云:“謂支離無首 尾言也。”成玄英說:“又解,卮,支也,支離其言,言無的 當,故謂之卮言耳?!睏盍鴺蛟谇f子譯詁序言中說:“卮 言就是支言,就是支離、詭誕、不顧真理、強違世俗、 故聳聽聞的語言?!? 1 鐘泰等人也持此說【l l 】。此種學說是音 訓的結果,與卮的形器不相關連。 3 宴飲之辭。羅勉道南華真經(jīng)循本中說:“卮言, 如卮酒相歡之言?!标懳餍亲x南華真經(jīng)雜說:“卮言者, 舊說有味之言,可以飲人,看來只是卮酒間曼衍之 說?!眆 1 2 】( P 2 7 3 譚元春則說:“繁緒單辭,觸情觸物,謂之卮言。 此則手口之間,無日不出,如人飲酒,日弄一卮,天倪融美, 窮年不休,所謂閉門著書多歲月也莊子非如是立言,連 獰無極,決難持久。” 5 】王閩運莊子內篇注說:“卮,觶 同字。觶言,飲燕禮成,舉觶后可以語之時之言,多泛而不 切,若后世清談?!崩畋t進一步認為,卮言為“先秦祝 酒辭”【13 1 。 。 l 4 不一之言。王霧在南華真經(jīng)拾遺中說:“卮言, 不一之言也。言之不一,則動而愈出,故日日出。言不 一而出之必有本,故日和以天倪。天倪,自然之妙本也。 言有其本,則應變而無極,故日因以曼衍。言應變而無 極,則古今之年有時而窮盡,而吾之所言無時而極也,故曰 所以窮年。此周之為言,雖放縱不一而未嘗離于道本 也?!薄? 2 】( P 2 4 5 ) 5 “漏斗式”之辭。張默生在莊子新釋中說:“卮 是漏斗,卮言就是漏斗式的話漏斗之為物,是空而無底 的,你若向里注水,它便立刻漏下,若連續(xù)注,便連續(xù)漏, 就是江河之水,只要長注不息,它便常漏不息,汩汩濤濤, 沒有窮盡,幾時不注了,它也幾時不漏了,而且滴水不存。 莊子卮言的取義,就是說,他說的話,都是無成見之言,正 有似于漏斗。他是替大自然宣泄聲音的,也可以說是大自然 的一具傳音機?!薄? “ 1 5 ) 6 圓言。章太炎說:“此以圓酒器狀所言,是取圓義, 猶云圓言耳?!蓖烙严檠跃翅屗恼轮姓f:“卮言,為圓言, 為道言。”【1 4 】( P 1 8 2 ) 7 矛盾之言。孫以楷、甄長松莊子通論中說:“卮 言應釋作矛盾之言卮言即是不是,然不然之 類超然于是非彼此的矛盾語式。”【6 】( P 9 ) 另外,有學者還論及卮言的特點與形式。張小琴試析 莊子的言說方式中說卮言具有自主性、多樣性和無本質性 的特點【”】,李孺義論卮言道體論形而上學的語言 觀中分析卮言具有完全否定式、完全悖言式、完全同義反 復式、隱喻式等四種形式【l 6 1 。 二、“三言”之間的關系“目L 1 w H , 月 學者們對“三言”之間關系的論述,可概括為卮言為本 說、寓言為本說、相融說、并列說四種觀點。 1 卮言為本說。王夫之莊子解說:“凡寓言重言與 九、七之外,微言間出,辨言曲折,皆卮言也。寓言重言 與非寓非重者,一也,皆卮言也?!眲ⅧP苞南華雪心編: “諸注多以寓言、重言、卮言并列,不思寓言者寄之他人, 重言者托于耆艾,緣有所指以證其言,卮言獨無所指,不過 謂言之隨時而出,如卮之泄水,即此寓言兩項出之無窮,但 是和以天倪。安得以三項并列,至令脈絡不相貫穿哉? ”【1 7 1 張默生認為:莊子全書皆卮言,故不復以數(shù)計之,寓言、 重言莫不在其范圍之內也?!薄緇 】( P 6 2 2 ) 張梅說:“可以說,卮言 是總集,寓言是卮言的子集,重言又是寓言的子集?!薄?8 】徐 克謙也說:“寓言與重言是配合卮言的兩種具體 的表現(xiàn)手法,是從屬于卮言的?!薄? 9 】( P 1 2 9 ) 2 寓言為本說。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 說:“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濒斞冈跐h文學 史綱要中也說,莊子“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 地,皆空言無事實”。聞一多也說:“一部莊子幾乎全是 寓言?!薄? 0 】P 8 6 王麗梅則認為:寓言是莊子闡述個人理念最基 本的表達方式,無論“重言”還是“卮言”都是“寓言”, 前者概括了“寓言”的使用方法,后者概括了“寓言”的使 用特點,三者并述使人們更清楚地理解莊子寓言型的表 達方式【2 1 】。 3 相融說。又分為二種情況。一是交叉說。寓言包括 重言,卮言與寓言、重言交叉。高樹海說:“寓言、重言 實質上都是寄寓之言,只是重言借重有名望的人說出而 張洪興:莊子“三言”研究綜述5 3 已。重言是寓言的一部分,所以才說寓言十九, 重言十七。卮言是論道之言,它無處不在,隨時涌出( 日 出) ,因此它與寓言、重言存在著一塊交叉共有的領 地。如果用數(shù)學上集合的概念來解釋三言關系的話,那 么重言是寓言的子集,卮言和重言和寓 言之間都是交集關系?!薄? 】二是混融說。寓言、重言和卮 言渾然一體。楊柳橋認為:“在莊子全書里面,這三 言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渾然一體的。在每一篇里,有 的某一章就是寓言,某一章就是重言,某一章就是卮 言;在每一章里,有的某一節(jié)就是寓言,某一節(jié)就是重 言,某一節(jié)就是卮言,也有的某一章在文字形式上是寓 言或重言,而在思想內容上卻是卮言。例如,逍 遙游篇,北冥有魚一章,從整體上看,它屬于寓言 形式;而其中所援引的齊諧之言和夏革回答殷湯的話, 就屬于重言,同時也是寓言;而至人無己,神人無 功,圣人無名這個結論,便是卮言?!薄? 0 】( P 6 ) 4 并列說。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從比例上說,王煥 鑣、曹礎基等人認為,莊子一書寓言占了十分之九,而 “重言十七”之中的“七”疑為“式”之壞字,“重言十七” 實應為“十一”,十一與十九對合,卮言則是穿插在寓言和 重言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零星之言,這里寓言和重言實為比例關 系。二是從數(shù)量上說,孫以楷等人認為,“寓言十之又九條, 重言十之又七條,卮言時常出現(xiàn),以調和是非”,這里寓言 和重言是數(shù)量上的并列關系。 三、“三言”在莊子哲學( 思想) 體系中的作用 關于“三言”在莊子哲學( 思想) 體系中的作用,也是 學者們較為關注的一個問題,論述頗多,大體上可分為兩個 方面,一是作為突破言意困境的手段,二是釋道的載體。 1 突破言意困境。學者們一般認為,莊子“三言”的 產(chǎn)生,是受其言意觀的影響,因為在莊子看來,“道不可言, 言而非也”( 知北游) ,莊子主張“無言”之言。顏世安在 莊子評傳中說:“道與言之間的關系,莊子本質上是認 為道不可言。這種觀點的本意,是瓦解人們通常在語言上的 自負,并進而瓦解師其成心的自我中心態(tài)度?!薄? 2 】( P 2 6 1 ) 進而,顏世安又指出:“寓言和重言( 引述名家耆老之言) 講的都是莊子重視的敘述方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卮言。 卮言不是方法,而是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無心卮言 則是不守成見之言,所以是無心之言,隨意之言。莊子 中前后多次講到忘言之言,無可無不可之言,都是 這個意思。”【2 2 】( P 2 6 8 在這一方面,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 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 道言自由與美等著作中都有專章論述。 2 釋道的載體。莊子“三言”既然是作為莊子突破言 與道之困境的手段,那么,“三言”自然而然也就成為莊子 釋道的載體。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中說:“寓言、重 言、卮言渾然一也,皆道言也:寓言,寓道之言;重言, 重道之言;卮言:卮道之言。卮言曼衍,道之曼衍也;重言 為真,道之真故也;寓言為廣,道之廣也。寓言重形象,就 道之殊相言;卮言重抽象,就道之共相言;重言重史實,就 道之理據(jù)言?!薄? 3 】( P 2 3 3 顧文炳認為,“三言”是莊子體道的形 式,其中,寓言是依托生活中生動有趣的故事,通過層層聯(lián) 想,去領悟虛冥無形的“道”;重言是莊子中引用古人、 前人的語言,以增加內容的說服力和效果感;卮言是借“欹” 這種酒器來形容“道”,也就是形象地把“道”的性質、形 狀自然而然地說出來【2 4 ”1 0 3 、。白本松則認為,寓言和重言是 體現(xiàn)“自然之道”的,卮言是符合“自然之道的”【2 5 “ 1 1 2 1 。 上述說法都是緊扣言與道的關系展開的。應該說,學者們對 “三言”在莊子哲學( 思想) 體系中的作用認識還是比較充 分的。 四、文體的功用 關于“三言”的文體功用,已有不少研究者予以關注。 宋時林希逸在莊子口義發(fā)題中說:“莊子內篇七, 外篇十五,雜篇十一。雖其分次第如此,而所謂寓言、重言、 卮言三者,通一書皆然也?!闭J為莊子一書,是由寓言、 重言、卮言構成的。且林氏在闡釋莊子中的人名、地名、 故事時,也多以“三言”解之,如逍遙游篇有肩吾、連 叔等人名,林希逸解釋說:“肩吾、連叔皆未必有此人,此 皆寓言。”人間世篇有“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 的故事,林希逸解釋說:“堯禹無此事,皆寓言。”說明林希 逸對“三言“的文體特征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明末王夫之 在莊子解寓言篇中說:“此內外雜篇之序例也”,“此 篇與天下篇乃全書之序例。古人文字,序例即列篇中; 漢人猶然,至唐乃成書外別為一序于卷首,失詳說乃反約之 精意?!蓖醴蛑言⒀云鳛槿珪男蛘摚驮⒀?篇的文本結構而言,王夫之所言當是著眼于篇首幾段,即莊 子具體論述“三言”問題而言的,這里已涉及到莊子一 書的體例、寫作筆法等問題。與林、王二人不同,譚元春則 主要是從表現(xiàn)手法方面來談“三言”的文體功用的,他認為, 莊子之作寓言,就如詩中所用比興,“其言辯而竦聽,多不 見于他書,故得獨奇。又字句皆得天巧營構,故遭人驚喜, 獨靈千古”【5 】,因而作者雖不曾“豎一義,拈一語”,卻可 以“信心游行,隨手摹索,反在無字句處,有一漆園叟栩栩 見夢也”【2 6 1 。這里有一點需要指出,綜覽譚元春在莊子南 華真經(jīng)( 評點) 中對“三言”的論述,可以說他是在古代 莊子學史上,第一個高度重視“三言”并對其進行闡釋 的人。 之后,學者們在上述觀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對“三言” 的文體功用進行了探討。郎擎霄莊子學案中說:“莊子 文思寬大,文體不一。據(jù)周自謂,不外乎寓言、重言、卮言 三者?!薄? 】( P 2 0 3 楊柳橋對此作了更為詳細的論證:“寓言是文 章的基本形式,卮言是思想學說的具體內容,重言是借以申 明思想學說的一些往古佐證。所以天下篇說:以卮言 不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寓言篇把寓言 放在第一位,它是從莊子文章的主要形式說起的;而天 5 4 張洪興:莊子“三言”研究綜述 下篇把卮言放在第一位,它是從莊子思想的具體 內容說起的;兩者各有所屬,并沒有任何矛盾。那么,莊 子的思想學說,主要表現(xiàn)在它的卮言和寓言兩種 形式里面,它主要的是通過寓言的文章形式來表達它的 卮言的思想內容的。卮言和寓言是統(tǒng)一的,而 重言又統(tǒng)一在寓言和卮言之中的。卮言和 寓言,也就是天下篇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 崖之辭?!薄? 0 】( P 7 邊家珍也說:“可以說,卮言是為體,寓 言、重言是為用,寓言、重言都是為卮言服 務的?!薄? 7 】 除上述論點外,高樹海還從散文形神關系上著眼,認為: “從莊子文章的結構上看,寓言、重言是散文的 形,而卮言則表散文的神。”【2 】張小琴則從卮言 的特點出發(fā),認為“莊子的文體形式就是以寓言和重言為基 本表現(xiàn)手法的卮言”,也可備一說【1 5 1 。 參考文獻: 【l 】張默生莊子新釋 M 】濟南:齊魯書社,1 9 9 3 2 】高樹海解莊的金鑰匙莊子“三言”論 J 】河 北師范大學學報,1 9 9 7 ,( 1 ) 3 】孫乃沅莊子“三言”新探 J 中華文史論叢,1 9 8 3 4 】郎擎霄莊子學案 M 】上海:商務印書館,1 9 2 4 5 】譚元春莊子南華真經(jīng)( 評點) 人間世 M 崇禎八年 刊本 6 】孫以楷,甄長松莊子通論 M 】上海:東方出版社, 1 9 9 5 7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 M 】北京:中華書局,1 9 8 3 【8 】王運生什么是重言、卮言叨昆明師專學報,1 9 9 5 ,( 3 ) 9 】曹礎基莊子淺注 M 】北京:中華書局,2 0 0 0 【1 0 】楊柳橋莊子譯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1 1 1 】鐘泰莊子發(fā)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 1 2 】謝祥皓,李思樂莊子序跋論評輯要【M 】武漢:湖北 教育出版社,2 0 0 1 【1 3 】李炳海莊子的卮言與先秦祝酒辭【J 】社會科學戰(zhàn) 線,1 9 9 6 ,( 1 ) 1 4 】屠友祥言境釋四章【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8 1 5 】張小琴試析莊子的言說方式 J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2 0 0 1 ,( 1 ) 【1 6 】李孺義論“卮言”道體論形而上學的語言觀 J 】 哲學研究,1 9 9 7 ,( 4 ) 1 7 】劉鳳苞南華雪心編( 卷七) M 】清光緒二十三年晚香 堂刻本 【1 8 】張梅重估莊子的語言藝術卮言 J 】東方論 壇,2 0 0 3 ,( 2 ) 【1 9 】徐克謙莊子哲學新探道言自由與美 M 北京: 中華書局,2 0 0 5 2 0 】李定凱聞一多學術文鈔周易與莊子研究 M 】成都: 巴蜀書社,2 0 0 3 【2 1 】王麗梅莊子“寓言”、“重言”和“卮言”正解 J 】 綏化師專學報,2 0 0 5 ,( 3 ) 2 2 】顏世安莊子評傳 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 9 9 9 2 3 】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 0 0 0 2 4 】顧文炳莊子思維模式新論 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 出版社。1 9 9 3 2 5 】白本松先秦寓言史 M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 0 0 1 2 6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