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大乘廣五蘊論 安慧菩薩造 中天竺國沙門地婆訶羅奉詔譯 佛說五蘊。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云何色蘊謂四大種。及大種所造色。云何四大種。謂地界。水界?;鸾?。風界。此復云何。謂地堅性。水濕性?;鹋?。風輕性。界者。能持自性所造色故。 云何四大所造色。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聲香味。及觸一分。無表色等。造者因義。根者最勝自在義。主義。增上義。是為根義。所言主義。與誰為主。謂即眼根。與眼識為主。生眼識故。如是乃至身根。與身識為主。生身識故。 云何眼根。謂以色為境。凈色為性。謂于眼中。一分凈色如凈醍醐。此性有故。眼識得生。無即不生。 云何耳根。謂以聲為境。凈色為性。謂于耳中。一分凈色。此性有故。耳識得生。無即不生。 云何鼻根。謂以香為境。凈色為性。謂于鼻中。一分凈色。此性有故。鼻識得生。無即不生。 云何舌根。謂以味為境。凈色為性。謂于舌上。周遍凈色。有說。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識得生。無即不生。 云何身根。謂以觸為境。凈色為性。謂于身中。周遍凈色。此性有故。身識得生。無即不生。 云何色。謂眼之境。顯色。形色。及表色等。顯色有四種。謂青黃赤白。形色。謂長短等。 云何聲。謂耳之境。執(zhí)受大種因聲。非執(zhí)受大種因聲。俱大種因聲。 諸心心法。是能執(zhí)受。蠢動之類。是所執(zhí)受。執(zhí)受大種因聲者。如手相擊。語言等聲。非執(zhí)受大種因聲者。如風林駛水等聲。俱大種因聲者。如手擊鼓等聲。 云何香。謂鼻之境。好香、惡香、平等香。好香者。謂與鼻合時。于蘊相續(xù)。有所順益。惡香者。謂與鼻合時。于蘊相續(xù)。有所違損。平等香者。謂與鼻合時。無所損益。 云何味。謂舌之境。甘醋堿辛苦淡等。 云何觸一分。謂身之境。除大種。謂滑性、澀性、重性輕性冷饑渴等。 滑謂細軟。澀謂粗強。重謂可稱。輕謂反是。暖欲為冷。觸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稱。如說諸佛出世樂。演說正法樂。眾僧和合樂。同修精進樂。精進勤苦。雖是樂因。即說為樂。此亦如是。欲食為饑。欲飲為渴。說亦如是。已說七種造觸。及前四大十一種等。 云何無表色等。謂有表業(yè)。三摩地所生。無見無對色等。有表業(yè)者。謂身語表。此通善不善無記性。所生色者。謂即從彼善不善表所生之色。此不可顯示故名無表。三摩地所生色者。謂四靜慮所生色等。此無表色。是所造性。名善律儀。不善律儀等亦名業(yè)。亦名種子。如是諸色。略為三種。一者可見有對。二者不可見有對。三者不可見無對。是中可見有對者。謂顯色等。不可見有對者。謂眼根等。不可見無對者。謂無表色等。 云何受蘊。受有三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受者。謂此滅時。有和合欲??嗍苷摺V^此生時。有乖離欲。不苦不樂受者。謂無二欲。無二欲者。謂無和合。及乖離欲。受謂識之領納。 云何想蘊。謂能增勝。取諸境相。增勝取者。謂勝力能取。如大力者。說名勝力。 云何行蘊。謂除受想。諸余心法。及心不相應行。云何余心法。謂與心相應諸行。觸、作意、思欲勝解念三摩地慧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貪嗔慢無明見疑無慚無愧昏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 是諸心法。五是遍行。 此遍一切善不善無記心故名遍行。 五是別境。 此五一一。于差別境。展轉決定。性不相離。是中有一。必有一切。 十一為善。六為煩惱。余是隨煩惱。四為不定。此不定四。非正隨煩惱以通善及無記性故。觸等體性及業(yè)。應當解釋。 云何觸。謂三和合。分別為性。 三和。謂眼色識。如是等。此諸和合心心法生故名為觸。與受所依為業(yè)。 云何作意。謂令心發(fā)悟為性。令心心法現(xiàn)前警動。是憶念義任持攀緣心為業(yè)。 云何思。謂于功德過失。及以俱非。令心造作意業(yè)為性。 此性若有。識攀緣用。即現(xiàn)在前。猶如磁石引鐵令動。能推善不善無記心為業(yè)。 云何欲。謂于可愛樂事。希望為性。愛樂事者。所謂可愛見聞等事。是愿樂希求之義能與精進所依為業(yè)。 云何勝解。謂于決定境。如所了知。印可為性。決定境者。謂于五蘊等。如日親說。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炎。行如芭蕉。識如幻境。如是決定?;蛉缰T法所住自相。謂即如是而生決定。言決定者即印持義。余無引轉為業(yè)。此增勝故。余所不能引。 云何念。謂于慣習事。心不忘失。明記為性。慣習事者。謂曾所習行。與不散亂所依為業(yè)。 云何三摩地。謂于所觀事。心一境性。所觀事者。謂五蘊等。及無常苦空無我等。心一境者。是專注義。與智所依為業(yè)。由心定故。如實了知。 云何慧。謂即于彼擇法為性。或如理所引?;虿蝗缋硭??;蚓惴撬?即于彼者。謂所觀事。擇法者。謂于諸法自相共相由慧簡擇。得決定故。如理所引者。謂佛弟子。不如理所引者。謂諸外道。俱非所引者。謂余眾生。斷疑為業(yè)。慧能簡擇。于諸法中。得決定故。 云何信。謂于業(yè)果諸諦寶等。深正符順。心凈為性。 于業(yè)者。謂福。非福。不動業(yè)。于果者。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于諦者。謂苦集滅道諦。于寶者。謂佛法僧寶。于如是業(yè)果等。極相符順。亦名清凈。及希求義。與欲所依為業(yè)。 云何慚。謂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恥為性。罪謂過失。智者所厭患故。羞恥者。謂不作眾罪。防息惡行。所依為業(yè)。 云何愧。謂他增上。于所作罪。羞恥為性。他增上者謂怖畏責罰。及議論等。所有罪失。羞恥于他。業(yè)如慚說。 云何無貪。謂貪對治。令深厭患。無著為性。謂于諸有。及有資具。染著為貪。彼之對治。說為無貪。此即于有。及有資具。無染著義。遍知生死諸過失故。名為厭患。惡行不起。所依為業(yè)。 云何無嗔。謂嗔對治。以慈為性。謂于眾生。不損害義。業(yè)如無貪說。 云何無癡。謂癡對治。如實正行為性。如實者略。謂四圣諦廣。謂十二緣起。于彼加行。是正知義。業(yè)亦如無貪說。 云何精進。謂懈怠對治。善品現(xiàn)前。勤勇為性。謂若被甲。若加行。若無怯弱。若不退轉。若無喜足。是如此義。圓滿成就。善法為業(yè)。 云何輕安。謂粗重對治。身心調暢。堪能為性。謂能棄舍十不善行。除障為業(yè)。由此力故。除一切障。轉舍粗重。 云何不放逸。謂放逸對治。依止無貪。乃至精進。舍諸不善。修彼對治諸善法故。謂貪嗔癡。及以懈怠。名為放逸。對治彼故。是不放逸。謂依無貪、無嗔、無癡精進四法。對治不善法。修習善法故。世出世間正行所依為業(yè)。 云何舍。謂依如是無貪。無嗔。乃至精進。獲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性。又復由此。離諸雜染法。安住清凈法。謂依無貪。無嗔無癡。精進性故?;驎r遠離昏沉掉舉諸過失故。初得心平等。或時任運無勉勵故。次得心正直?;驎r遠離諸雜染故。最后獲得心無功用。業(yè)如不放逸說。 云何不害。謂害對治。以悲為性。謂由悲故。不害群生。是無嗔分。不損惱為業(yè)。 云何貪。謂于五取蘊。染愛耽著為性。謂此纏縛。輪回三界。生苦為業(yè)。由愛力故。生五取蘊。 云何嗔。謂于群生。損害為性。住不安隱。及惡行所依為業(yè)。不安隱者。謂損害他。自住苦故。 云何慢。慢有七種。謂慢、過慢、過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云何慢。謂于劣計己勝?;蛴诘扔嫾旱取H缡切母吲e為性。云何過慢。謂于等計己勝?;蛴趧儆嫾旱取H缡切母吲e為性。云何過過慢。謂于勝計己勝。如是心高舉為性。云何我慢。謂于五取蘊。隨計為我?;驗槲宜?。如是心高舉為性。云何增上慢。謂未得增上殊勝所證之法。謂我已得。如是心高舉為性。增上殊勝所證法者。謂諸圣果。及三摩地。三摩缽底等。于彼未得。謂我已得。而自矜倨。云何卑慢謂于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如是心高舉為性。云何邪慢。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如是心高舉為性。下生敬重所依為業(yè)。謂于尊者。及有德者。而起倨驁。不生崇重。 云何無明。謂于業(yè)果諦寶。無智為性。此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又欲界貪嗔。及以無明。為三不善根。謂貪不善根。嗔不善根。癡不善根。此復俱生。不俱生。分別所起。俱生者。謂禽獸等。不俱生者。謂貪相應等。分別者。謂諸見相應與虛妄決定。疑煩惱所依為業(yè)。 云何見。見有五種。謂薩迦耶見、邊執(zhí)見、邪見見取戒取。云何薩迦耶見。謂于五取蘊。隨執(zhí)為我?;驗槲宜?。染慧為性。薩謂敗壞義。迦耶謂和合積聚義。即于此中。見一見常。異蘊有我蘊。為我所等。何故復如是說。謂薩者破常想。迦耶破一想。無常積集。是中無我及我所故。染慧者。謂煩惱俱。一切見品所依為業(yè)。 云何邊執(zhí)見。謂薩迦耶見增上力故。即于所取?;驁?zhí)為常。或執(zhí)為斷。染慧為性。常邊者。謂執(zhí)我自在。為遍常等。斷邊者。謂執(zhí)有作者丈夫等彼死已不復生。如瓶既破更無盛用。障中道出離為業(yè)。 云何邪見。謂謗因果?;蛑r作用?;驂纳剖隆H净蹫樾?。謗因者。因謂業(yè)煩惱性。合有五支。煩惱有三種。謂無明愛取。業(yè)有二種謂行及有。有者。謂依阿賴耶識諸業(yè)種子此亦名業(yè)。如世尊說。阿難。若業(yè)能與未來果彼亦名有。如是等。此謗名為謗因。謗果者。果有七支。謂識名色六處觸受生老死。此謗為謗果?;驈椭r無善行惡行。名為謗因。謗無善行惡行果報。名為謗果。謗無此世他世。無父無母。無化生眾生。此謗為謗作用。謂從此世往他世作用。種子任持作用。結生相續(xù)作用等。謗無世間阿羅漢等。為壞善事。斷善根為業(yè)。不善根堅固所依為業(yè)。又生不善。不生善為業(yè)。 云何見取。謂于三見。及所依蘊。隨計為最為上為勝為極。染慧為性。三見者。謂薩迦耶。邊執(zhí)。邪見。所依蘊者。即彼諸見所依之蘊。業(yè)如邪見說。 云何戒禁取。謂于戒禁。及所依蘊。隨計為清凈為解脫。為出離。染慧為性。戒者。謂以惡見為先。離七種惡。禁者。謂牛狗等禁。及自拔發(fā)。執(zhí)三支杖僧佉定慧等。此非解脫之因。又計大自在或計世主。及入水火等。此非生天之因。如是等。彼計為因。所依蘊者。謂即戒禁所依之蘊。清凈者。謂即說此無間方便。以為清凈。解脫者。謂即以此解脫。煩惱出離者。謂即以此出離生死。是如此義。能與無果唐勞??嗨罏闃I(yè)。無果唐勞者。謂此不能獲出苦義。 云何疑。謂于諦寶等。為有為無。猶預為性。不生善法。所依為業(yè)。諸煩惱中。后三見及疑。唯分別起。余通俱生。及分別起。 云何忿。謂依現(xiàn)前不饒益事。心憤為性。能與暴惡。執(zhí)持鞭杖。所依為業(yè)。 云何恨。謂忿為先。結怨不舍為性。能與不忍。所依為業(yè)。 云何覆。謂于過失。隱藏為性謂藏隱罪故。他正教誨時。不能發(fā)露。是癡之分。能與追悔。不安隱住。所依為業(yè)。 云何惱。謂發(fā)暴惡言。陵犯為性。忿恨為先。心起損害。暴惡言者。謂切害粗獷。能與憂苦。不安隱住。所依為業(yè)。又能發(fā)生非福為業(yè)。起惡名稱為業(yè)。 云何嫉。謂于他盛事。心妒為性。為名利故。于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自住憂苦。所依為業(yè)。 云何慳。謂施相違。心吝為性。謂于財?shù)?。生吝惜故。不能惠施。如是為慳。心遍執(zhí)著利養(yǎng)眾具。是貪之分。與無厭足。所依為業(yè)。無厭足者。由慳吝故。非所用物。猶恒積聚。 云何誑。謂矯妄于他詐現(xiàn)不實功德為性。是貪之分。能與邪命。所依為業(yè)。 云何諂。謂矯設方便。隱己過惡。心曲為性。謂于名利。有所計著。是貪癡分。障正教誨為業(yè)。復由有罪。不自如實發(fā)露歸懺。不任教授。 云何憍。謂于盛事。染著倨傲。能盡為性。盛事者。謂有漏盛事。染著倨傲者。謂于染愛。悅豫矜恃。是貪之分。能盡者。謂此能盡諸善根故。 云何害。謂于眾生。損惱為性。是嗔之分。損惱者。謂加鞭杖等。即此所依為業(yè)。 云何為慚。謂所作罪。不自羞恥為性。一切煩惱。及隨煩惱。助伴為業(yè)。 云何無愧。謂所作罪。不羞他為性。業(yè)如無慚說。 云何昏沉。謂心不調暢。無所堪任。蒙昧為性。是癡之分。與一切煩惱。及隨煩惱。所依為業(yè)。 云何掉舉。謂隨憶念喜樂等事。心不寂靜為性。應知憶念先所游戲歡笑等事。心不寂靜。是貪之分。障奢摩他為業(yè)。 云何不信。謂信所治。于業(yè)果等。不正信順。心不清凈為性。能與懈怠。所依為業(yè)。 云何懈怠。謂精進所治。于諸善品。心不勇進為性。能障勤修眾善為業(yè)。 云何放逸。謂依貪嗔癡懈怠故。于諸煩惱。心不防護。于諸善品。不能修習為性。不善增長。善法退失。所依為業(yè)。 云何失念。謂染污念。于諸善法。不能明記為性。染污念者。謂煩惱俱。于善不明記者。謂于正教授。不能憶持義能與散亂所依為業(yè)。 云何散亂。謂貪嗔癡分。令心心法流散為性。能障離欲為業(yè)。 云何不正知。謂煩惱相應慧。能起不正身語意行為性。違犯律行所依為業(yè)。謂于去來等。不正觀察故。而不能知應作不應作。致犯律儀。 云何惡作。謂心變悔為性。謂惡所作故名惡作。此惡作體非即變悔。由先惡所作。后起追悔故。此即以果從因為目。故名惡作。譬如六觸處說為先業(yè)。此有二位。謂善不善。于二位中。復各有二。若善位中。先不作善。后起悔心。彼因是善?;谝嗍巧啤H粝茸鲪?。后起悔心。彼因不善?;诩词巧啤H舨簧莆?。先不作惡。后起悔心。彼因不善?;谝嗖簧啤H粝茸魃?。后起悔心。彼因是善?;谑遣簧?。 云何睡眠。謂不自在轉。昧略為性。不自在者。謂令心等不自在轉。是癡之分。又此自性不自在故。令心心法極成昧略。此善不善。及無記性。能與過失。所依為業(yè)。 云何尋。謂思慧差別。意言尋求。令心粗相分別為性。意言者。謂是意識。是中或依思?;蛞阑鄱稹7謩e粗相者。謂尋求瓶衣車乘等之粗相。樂觸苦觸等所依為業(yè)。 云何伺。謂思慧差別。意言伺察。令心細相分別為性。細相者。謂于瓶衣等。分別細相成不成等差別之義。 云何心不相應行。謂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謂此與彼不可施設。異不異性。此復云何。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眾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如是等。 云何得。謂若獲。若成就。此復三種。謂種子成就。自在成就?,F(xiàn)起成就。如其所應。 云何無想定。謂離遍凈染未離上染。以出離想作意為先所有不恒行心心法滅為性。 云何滅盡定。謂已離無所有處染。從第一有更起勝進。暫止息想作意為先。所有不恒行。及恒行一分。心心法滅為性不恒行。謂六轉識。恒行。謂攝藏識。及染污意。是中六轉識品。及染污意滅。皆滅盡定。 云何無想天。謂無想定所得之果。生彼天已。所有不恒行。心心法滅為性。 云何命根。謂于眾同分。先業(yè)所引住時分限為性。 云何眾同分。謂諸群生各各自類相似為性。 云何生。謂于眾同分。所有諸行。本無今有為性。 云何老。謂彼諸行相續(xù)。變壞為性。 云何住。謂彼諸行相續(xù)。隨轉為性。 云何無常。謂彼諸行相續(xù)。謝滅為性。 云何名身。謂于諸法自性。增語為性。如說眼等。 云何句身。謂于諸法差別增語為性。如說諸行無常等。 云何文身。謂即諸字。此能表了前二性故。亦名顯。謂名句所依。顯了義故。亦名字。謂無異轉故。前二性者。謂詮自性及以差別。顯謂顯了。 云何異生性。謂于圣法。不得為性。 云何識蘊。謂于所緣。了別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攝故。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此能采集諸行種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別。前后一類相續(xù)轉故。又由此識從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起者。了別境界轉識。復生待所緣緣差別轉故。數(shù)數(shù)間斷還復生起。又令生死流轉回還故。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復緣身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zhí)持身故。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為境之識。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后一類相續(xù)隨轉。除阿羅漢圣道。滅定現(xiàn)在前位。如是六轉識。及染污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 問蘊為何義。答積聚是蘊義。謂世間相續(xù)品類趣處差別色等總略攝故。如世尊說。比丘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xiàn)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勝若劣。若近若遠。如是總攝為一色蘊。 復有十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眼等五處。及色聲香味處。如前已釋。觸處謂諸大種及一分觸。意處即是識蘊。法處謂受想行蘊。并無表色等。及諸無為。 云何無為。謂虛空無為、非擇滅無為、擇滅無為。及真如等。虛空者。謂容受諸色。非擇滅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版文化設施建設項目施工勞務分包合同樣本3篇
- 2025年KTV特色主題活動策劃與執(zhí)行合同3篇
- 2025版攤鋪機租賃及施工質量保障合同范本6篇
- 個人健身教練合同:2024版專業(yè)輔導合同書
- 2025年度臨時用工勞務合同編制指南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光伏電站運維人工勞務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木材市場分析與預測合作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版木門行業(yè)展會參展與推廣服務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數(shù)字貨幣技術研發(fā)與應用合同集2篇
- 2025年戶外健身路徑欄桿設施采購合同3篇
- 《電影之創(chuàng)戰(zhàn)紀》課件
- 社區(qū)醫(yī)療抗菌藥物分級管理方案
- 開題報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校教育研究
- 《醫(yī)院標識牌規(guī)劃設計方案》
- 公司2025年會暨員工團隊頒獎盛典攜手同行共創(chuàng)未來模板
- 夜市運營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電接點 水位計工作原理及故障處理
- 國家職業(yè)大典
- 2024版房產代持協(xié)議書樣本
- 公眾號運營實戰(zhàn)手冊
- 科研倫理與學術規(guī)范(研究生)期末試題庫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