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在婦科的臨床應用_第1頁
中醫(yī)在婦科的臨床應用_第2頁
中醫(yī)在婦科的臨床應用_第3頁
中醫(yī)在婦科的臨床應用_第4頁
中醫(yī)在婦科的臨床應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適宜技術在婦科中的運用 婦科 中醫(yī)博大精深 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 是我國一項民族文化遺產 其中穴位敷貼技術 就是以中醫(y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 將藥物制成一定劑型 敷貼到人體穴位 患處 通過穴位的刺激 調節(jié)和藥物的吸收 發(fā)揮調和臟腑 陰陽 活血化瘀 清熱拔毒 消腫止痛 消炎排膿等作用 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法 中醫(yī)適宜技術 穴位敷貼藥物制備及基本操作方法 將選取藥物共研為細末 或散劑備用 配合賦形劑 水 姜汁 醋 油 蜂蜜等 共調為藥膏藥餅備用 一 一 藥膏 藥餅的制備 1體位選擇 根據所選穴位采取適當體位 使藥物能敷貼穩(wěn)妥 2貼敷局部皮膚的準備貼藥定準穴位后 用溫水將局部洗凈 或用75 的乙醇棉球行局部消毒 然后敷藥 3貼敷藥物的固定一般可直接用膠布 用紗布或油紙覆蓋其上 再用膠布固定 若貼敷頭面部 需外加繃帶固定 以防止藥物掉入眼內 此外 有專用的特制敷料 使用 固定都方便 4換藥用消毒干棉簽蘸溫水 各種植物油或石蠟油輕輕揩去粘在皮膚上的藥物 擦干后再敷藥 二 敷貼方法 三 貼敷時間貼敷時間依據患者所敷的藥物及患者體質情況而定 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度 對體質偏虛者可縮短貼敷的時間 二 禁忌癥 貼敷局部皮膚傷 潰瘍 感染或有較嚴重的 顏面五官部位慎用貼敷不宜用刺激性太強的藥物進行發(fā)泡 避免發(fā)泡遺留瘢痕 影響容貌或功能 孕婦腹部 腰骶部以及某些可促進子宮收縮的穴位 如合谷 三陰交等 應禁止貼敷 有些藥物如麝香孕婦禁用 以免引起流產 糖尿病 血液病 發(fā)熱 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 艾滋病 結核病等其他傳染病者慎用 注意事項 三 1 貼敷期間禁食生冷 海鮮 辛辣刺激性食物 2 對膠布過敏者可選用低過敏膠帶或用繃帶固定敷料 3 貼服藥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局部出現熱 涼 麻 癢或輕度疼痛屬正常現象 若出現燒灼或針刺樣劇痛難以忍受 或出現范圍較大 程度較重的皮膚紅斑 水泡 瘙癢現象應及時停止貼敷 對癥處理4 對于殘留在皮膚的藥膏 不宜用汽油或肥皂水等刺激性物品擦洗 5 皮膚出現小水泡可表面涂甲紫溶液 讓自其吸收 水泡較大者可采用消毒針從下端挑破 排盡泡液 或用一次性注射器抽盡泡液 然后涂龍膽紫溶液收斂 破潰處也可涂消炎軟膏 外用消毒敷料包扎 以防感染 如果水泡體積巨大 有朧性分泌物或有皮膚破潰 露出皮下組織 出血等現象應到專業(yè)醫(yī)院對癥治療 四 婦科常用在哪里 原發(fā)性痛經 痛經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 婦人腹痛 等疾病的治療 一 原發(fā)性痛經 痛經 適宜證型 2 寒凝血瘀證經前或經期冷痛拒按 得熱痛減 或經期延后 月經量少 經色暗有塊 1 氣滯血瘀證經前期小腹脹痛 脹甚于痛 拒按 或乳房脹痛胸脅脹滿 月經量少 經色紫暗有塊 血塊排除后痛減 穴位 主穴神闕 關元 次髎 水分 氣海 膀胱俞 子宮 命門 腰陽關 辯證加減1氣滯血瘀證加膈俞 肝俞 血海 三陰交 2 寒凝血瘀證加腎俞 關元俞 血海 三陰交 方藥 當歸 川芎 小茴香 延胡索 蒲黃 五靈脂按照2 1 1 1 1 1配藥 研細末備用 操作 取藥細末 以黃酒或姜汁或蜂蜜調和成糊狀 取適量藥膏 每穴取2 3g 敷貼于患者穴位 每次選取4 6穴 膠布固定 敷貼時間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 每日換藥一次 痛止為度 二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 婦人腹痛 適宜證型 1 氣滯血瘀證下腹墜脹疼痛 腰骶酸痛 經前乳房脹痛 2 濕熱蘊結證下腹疼痛 帶下量多 色黃白 質稠 穴位 主穴神闕 關元 次髎 水分 氣海 膀胱俞 子宮 命門 腰陽關 辯證加減1 氣滯血瘀證加膈俞 肝俞 血海 三陰交 2 濕熱蘊結證加外陵 水道 腹結 三陰交 方藥 氣滯血瘀證 當歸 川芎 桃仁 延胡索 蒲黃 五靈脂按照1 1 1 1 1 1配藥 研細末備用 濕熱蘊結證 連翹 蒲公英 大黃 黃芩 黃連 黃柏按照1 1 1 1 1 1配藥 研細末備用 操作 取藥細末 以黃酒或姜汁或蜂蜜調和成糊狀 取適量藥膏 每穴取2 3g 敷貼于患者穴位 每次選取4 6穴 膠布固定 敷貼時間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 每日換藥一次 10天為一療程 中藥 外敷 一 外陰濕疹 適宜證型 濕熱浸淫證發(fā)病急 皮損潮紅灼熱 瘙癢無休 滲液流汁 伴身熱 心煩口渴 大便干 小便色黃量少 方藥 濕熱浸淫證苦參30g 土茯苓30g 菊花30g 黃柏20g 金銀花20g 蛇床子20g等 二 外陰潰瘍 陰瘡 適宜證型 熱毒證初起未潰型發(fā)病急驟 外陰部紅腫熱痛 甚至膿水淋瀝 伴身熱 方藥 大黃15g 黃柏15g 姜黃15g 白芷15g 南星10g 陳皮10g 蒼術10g 厚樸10g 甘草10g 天花粉20g 操作 將中藥粉碎 混合均勻制成外用散劑備用 使用時用涼開水將中調成糊狀外敷于患處 厚度0 5 1cm 面積大于病變部位 其上覆蓋三層紗布 再用冷敷袋敷于紗布上以保持低溫 其溫度控制在 3 4 一次冰敷時間30分鐘左右 三 外陰炎 適宜證型 外陰瘙癢 疼痛或灼熱感皮膚充血紅腫 滲出液增多 有抓痕 步驟 方法 1 鶴虱30g 苦參15g 狼毒15g 蛇床子15g 歸尾15g 威靈仙15g 加水熬湯 每天外熏加清洗兩次 每次二十分鐘 2 艾葉15g 白礬6g 加水熬湯 每天外熏加清洗兩次 每次二十分鐘3 苦參30g 生百部30g 蛇床子30g 白頭翁30g 土茯苓30g 黃柏30g 加水熬湯 每天外熏加清洗兩次 每次二十分鐘 二 外陰上皮內乳瘤樣病變 適宜證型 為瘙癢 皮膚破損 燒灼感 潰瘍等 體征有時表現為丘疹或斑點 單個或多個 融合或分散 灰白或粉紅色 少數為略高出表面的色素沉著 方法 地膚子30g 蛇床子30g 苦參30g 枯礬3g 羊合葉15g 銀花15g 我們科室正在發(fā)展中的項目 中醫(yī)體質辨識 耳穴 艾灸 中藥封包 中藥灌腸 6 中藥沐足 1 2 3 4 5 中醫(yī)體質辨識 辯證 望 形態(tài) 神氣 面色 舌象 眼睛聞 聽聲音 聞氣味問 二便 生活習慣 身體狀況切 脈象 施治 1 婦女的產后 懷孕期 產后保養(yǎng) 2 病后的康復階段3 幼年的喂養(yǎng)階段4 時令和節(jié)氣 陽虛氣質關鍵期間是三伏天 5 更年期6 青春發(fā)育期 小孩子性機能剛發(fā)育時期 尤其女孩子月經剛來前后的保養(yǎng) 體質 平和質 A型 總體特征 陰陽氣血調和 以體態(tài)適中 面色紅潤 精力充沛等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 形體勻稱健壯 常見表現 體態(tài)適中 面色紅潤 精力充沛 睡眠良好 二便正常 舌質淡紅 苔薄白 脈和有神 心理特征 性格隨和開朗 發(fā)病傾向 平素患病較少 適應能力 對自然壞境和社會壞境適應能力較強 中醫(yī)辨體描述 平時性格隨和開朗 患病較少 對自然壞境和社會壞境適應能力較強 飲食應有節(jié)制 多吃五谷雜糧 蔬菜瓜果 少食過于油膩及辛辣之物 運動上 年輕人可適當跑步 打球 老年人可適當散步 打太極拳等 體質 陽虛質 B型 總體特征 陽氣不足 以畏寒怕冷 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 肌肉松軟不實 常見表現 平素畏冷 手足不溫 喜熱飲食 大便溏薄 小便清長 舌淡胖嫩 脈沉遲 心理特征 性格多沉靜 內向 發(fā)病傾向 易患痰飲 腫脹 泄瀉等病 感邪易從寒化 適應能力 耐夏不耐冬 易感風 寒 濕邪 中醫(yī)辨體描述 陽虛體質易患肥胖 骨質疏松 關節(jié)痛 風濕性關節(jié)炎 類風濕 水腫 痛經 月經延后 閉經 性功能低下 性冷淡等疾病 飲食上宜多吃容易 發(fā) 甘溫益氣 的食物 比如牛羊狗肉 蔥 姜 蒜 鱔魚 韭菜 辣椒 胡椒等 少食生冷寒涼食物 如黃瓜 藕 梨 西瓜 山楂等 可做一些舒緩柔和的運動 夏天不宜做過分劇烈運動 冬天避免在大風 及空氣污染的環(huán)境中鍛煉 自行按摩足三里 涌泉等穴位 或經常灸足三里 關元 可適當洗桑拿 溫泉浴 藥物可酌情服用金匱腎氣丸等 體質 陰虛質 C型 總體特征 陰液虧少 以口燥咽干 手足心熱等虛熱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 形體偏瘦 常見表現 口燥咽干 喜冷飲 面色潮紅 手足心熱 大便干燥 舌紅少津 脈細數 心理特征 性情急躁 外向好動 活潑 發(fā)病傾向 易患疲勞 失精 不寐等病 感邪易從熱化 適應能力 耐冬不耐夏 不耐受暑 熱 燥邪 中醫(yī)辨體描述 陰虛體質易患高血壓 心律失常 腦中風 咽炎 肺結核 糖尿病 頑固性便秘等疾病 飲食宜多吃甘涼滋潤的食物 比如黑芝麻 鴨肉 百合 豆?jié){ 銀耳 木耳 梨等 少吃狗肉 蝦 韭菜 辣椒 蔥 蒜等性溫燥烈之品 只適合做中小強度 間斷性的體育鍛煉 可選擇太極拳 太極劍 氣功等 鍛煉時要控制出汗量 及時補充水分 皮膚干燥甚者 可多游泳 不宜洗桑拿 藥物可酌情服用六味地黃丸等 體質 氣虛質 D型 總體特征 元氣不足 以疲乏 氣短 自汗等氣虛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 肌肉松軟不實 常見表現 平時氣短懶語 容易疲乏 精神不振 易出汗 舌淡紅 舌體胖大 邊有齒痕 脈象虛緩 心理特征 性格內向 不喜冒險 發(fā)病傾向 易患感冒 內臟下垂病 病后康復緩慢 適應能力 不耐受風 寒 暑 濕邪 中醫(yī)辨體描述 氣虛體質易患感冒 疲勞綜合癥 肺不張 貧血 營養(yǎng)不良 重癥肌無力 胃下垂 直腸脫垂 神經性尿頻 女性易患生殖脫垂等 飲食宜多吃具有益氣健脾作用的食物 如粳米 小米 大麥 白扁豆 土豆 白薯 紅薯 山藥等 少吃具有耗氣作用的食物 如檳榔 空心菜 避免勞動或劇烈運動時出汗受風 不要過于勞作 以免損傷正氣 可做一些柔緩的運動 常自汗 感冒者 可服玉屏風散以預防 體質 痰濕質 E型 總體特征 痰濕凝聚 以形體肥胖 腹部肥滿 口粘苔膩等痰濕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 形體肥胖 腹部肥滿松軟 常見表現 皮膚油脂較多 多汗且粘 胸悶 痰多 口粘或甜 舌苔白膩 脈滑 心理特征 性格偏溫和 穩(wěn)重 多善于忍耐 發(fā)病傾向 易患消渴 中風 胸痹等病 適應能力 對梅雨季節(jié)及濕重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 中醫(yī)辨體描述 痰濕體質易患 高血壓 糖尿病 高脂血癥 痛風 冠心病 肥胖癥 代謝綜合征 腦血管疾病等 飲食宜清淡為原則 多吃蔥 蒜 海藻 海帶 海蜇 胖頭魚 蘿卜 金橘 芥末等食物 少吃海參 肥肉及甜 粘 油膩的食物 平時多進行戶外活動 衣著應透氣散濕 經常曬太陽或進行日光浴 長期堅持運動鍛煉 可酌情服用化痰祛濕方藥 體質 濕熱質 F型 總體特征 濕熱內蘊 以面垢油光 口苦 苔黃膩等濕熱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 形體中等或偏瘦 常見表現 鼻部油膩或油光發(fā)亮 易生痤瘡或疥瘡 口苦或嘴里有異味 皮膚易瘙癢 大便粘滯不爽 小便短赤 舌質偏紅 苔黃膩 脈濡數 心理特征 容易心煩急躁 發(fā)病傾向 易患瘡癤 黃疸 熱淋等病 適應能力 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 濕重或氣溫偏高環(huán)境較難適應 中醫(yī)辨體描述 濕熱體質易患瘡癤 脂溢性皮炎 復發(fā)性口瘡 慢性膀胱炎 膽結石 膽囊炎 特異性結腸炎等 飲食宜清淡 多吃甘寒 甘平的食物 如薏米仁 蓮子 茯苓 紅小豆 綠豆 冬瓜 絲瓜 西瓜 蓮藕等 少吃胡桃仁 狗肉 香菜 辣椒 花椒 酒等甘酸滋膩之品及火鍋 亨炸 燒烤等辛溫助熱食品 盛夏暑濕較重的季節(jié) 減少戶外活動 適合做大強度 大運動量的鍛煉 如中長跑 游泳 爬山 各種球類 武術等 可酌情服用六一散 清胃散等 體質 血瘀質 G型 總體特征 血行不暢 以膚色晦暗 舌質紫黯等血瘀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 胖瘦均見 常見表現 平素面色晦暗 易出現褐斑 易出現黑眼圈 胸悶胸痛 女性可出現痛經 閉經 或經血紫黑有塊 舌質黯有點 片狀瘀斑 舌下靜脈曲張 脈象細澀或結代 心理特征 易煩 健忘 發(fā)病傾向 易患癥瘕及痛證 血證等 適應能力 不耐受寒邪 中醫(yī)辨體描述 血瘀體質易患中風 高血壓 胃潰瘍 冠心病 偏頭痛乳腺炎 子宮肌瘤 月經病 失眠等 飲食可多吃香菇 金橘 紫菜 蘿卜 柚子 山楂 醋 玫瑰花 紅糖 黃酒 葡糖酒 白酒等具有活血 散結 行氣 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 少吃肥豬肉等滋膩之品 應戒煙酒 可進行一些有助于促進氣血運行的項目 太極拳 太極劍 舞蹈 步行等 保健按摩可促進經絡暢通 達到緩解疼痛 穩(wěn)定情緒 增強人體功能的作用 血瘀體質的人在運動中如出現胸悶 呼吸困難 脈搏顯著加快等不適癥狀 應去醫(yī)院檢查 體質 氣郁質 H型 總體特征 氣機郁滯 以精神抑郁 憂慮脆弱等氣郁表現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 形體瘦者為多 常見表現 胸脅脹滿 心煩 愛生悶氣 常感悶悶不樂 情緒低沉 易緊張焦慮不安 易多愁善感 肋部乳房脹痛 咽部有異物感 舌紅 苔薄白 脈弦 心理特征 性格內向不穩(wěn)定 敏感多慮 發(fā)病傾向 易患臟躁 梅核氣 百合病及郁癥等 對外界環(huán)境適應能力 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較差 不適應陰雨天氣 中醫(yī)辨體描述 氣郁體質易患抑郁癥 婦女臟躁 胸痛 肋間神經 經前期緊張綜合癥 乳腺增生 月經不調 消化性潰瘍 慢性咽痛等 飲食宜吃小麥 高粱 香菜 蔥 蒜 蘿卜 海藻 金橘 山楂 玫瑰花等行氣 解郁 消食 醒神之品 睡前避免飲茶 咖啡等提神醒腦的飲料 盡量增加戶外活動 可參加運動量大的鍛煉 如中長跑 游泳 爬山 各種球類 武術等 另外可多參加集體性的活動 解除自我封閉狀態(tài) 多結交朋友 及時向朋友傾述不良情緒 體質 特稟質 I型 總體特征 先天失常 以生理缺陷 過敏反應等為主要特征 形體特征 過敏體質者一般無特殊 先天稟賦異常者或有畸形 或有生理缺陷 常見表現 沒有感冒時也會大噴嚏 沒有感冒時也會鼻塞 流鼻涕 因季節(jié)變化 異味原因而咳喘 容易過敏 對藥物 食物或花粉 皮膚易起蕁麻疹 皮膚因過敏出現紫癲 皮膚一抓就紅 易出現抓痕 心理特征 隨稟質不同情況各異 發(fā)病傾向 過敏體質者易患哮喘 蕁麻疹 花粉癥及藥物過敏等 遺傳性疾病如血友病 先天愚型等 胎傳性疾病如五遲 五軟 解顱 胎驚等 適應能力 適應能力差 如過敏體質者對易致過敏季節(jié)適應能力差 易引發(fā)宿疾 中醫(yī)辨體描述 過敏體質者易患哮喘 蕁麻疹 花粉癥及藥物過敏等 遺傳性疾病如血友病 先天愚型等 胎傳性疾病如五遲 五軟 解顱 胎驚等 飲食宜清淡 均衡 粗細搭配適當 葷素配伍合理 少吃蕎麥 蠶豆 牛肉 鵝肉 蝦 蟹 茄子 酒 辣椒 濃茶 咖啡等食物 平時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 增強體質 1 耳穴 耳穴貼壓法主穴 內分泌 神門 配穴 大腸 胃 肺 口 賁門 注意事項 1 防止膠布潮濕 以防膠布脫落和皮膚感染 2 按壓不能過度用力 以不損傷皮膚為宜 3 夏季多汗 宜勤換 冬季耳廓凍傷及耳廓有炎癥者不宜貼敷 對膠布過敏者不宜用此法 4 囑患者定時按壓 按壓后有酸 麻 脹 痛 灼熱感者效果好 5 一般患者中度刺激 孕婦用輕刺激 習慣性流產者慎用 6 扭傷和肢體運動障礙患者在按壓時應適當活動患部 以增強療效 人流術 子宮 內分泌 肝 腎耳穴貼壓法對宮頸擴張的有效率達94 87 鎮(zhèn)痛有效率達88 46 痛經 耳壓組取耳穴神門 子宮 內分泌 皮質下 交感 腎 用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貼壓 更年期綜合征可以調節(jié)機體垂體 性腺軸以及內啡肽 腎上 作用 腺皮質激素 進而調節(jié)內分泌功能 抑制垂體亢進功能 以達到氣血調和 陰平陽秘 心情舒暢作用 有助于使患者平穩(wěn)過渡絕經期前后 妊娠惡阻耳穴貼壓 諸穴合用可達到健脾和胃 降逆止嘔的作用 痛苦較小且沒有副作用 減肥 耳針刺激內分泌 可調整陰陽 增強氣化功能 加速血液運行 促進痰濁水濕的排除 達到去脂減肥的目的 刺激大腸 肺 賁門等穴又能通暢排便 促進代謝 針刺神門穴還可減弱胃腸蠕動 抑制過強的食欲 限制飲食的攝入 本法是通過調整陰陽氣血 促進氣化功能以達減肥之功效 同時由于耳穴貼壓有整體調整作用 對伴有偏頭痛 失眠和水腫的病人亦頗有效果 2 滕藥 藥方 當歸羌活紅花白芷防風制乳香制沒藥骨碎補續(xù)斷宣木瓜透骨草川椒各等分 用法 共為粗末 每用藥末120克 加大青鹽 白酒各30克拌勻 裝入白布口袋內縫妥備用 洗用 煎水 熏洗傷處 每日二次 翌日仍用原湯煎洗 可用五至六天 騰用 用藥袋2個 放入蒸籠內 蒸熱后輪換敷在傷處 每日騰一至二次 每次騰二小時即可 用畢將藥袋懸掛在陰涼處 翌日用時 再在藥袋上灑少許白酒 夏季兩藥袋可用四至五天 冬季可用六至七天 治療 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塊附件炎 禁忌 皮肉有破傷 或新鮮損傷而紅 腫 熱 痛嚴重者忌用 洗 騰后慎避風寒 中藥封包 中藥封包技術是近些年來推廣應用的實用新技術 其選用具有活血逐瘀 溫經止血 通絡止痛 散寒通痹的藥物成分 通過遠紅外線 磁場共同作用 將治療包中的中藥活化物質轉化為離子狀態(tài) 透過皮膚 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 發(fā)揮活血化瘀 疏通通絡 祛風除濕 消腫止痛 強筋壯骨 行氣止痛等作用 可調和氣血 驅風散寒 解除疼痛 對腹痛 腰肌勞損 關節(jié)痛 腎虛腎虧等病癥有立竿見影的舒緩效果 適應癥 乳腺增生 子宮炎癥 痛經 月經不調 不孕等 禁忌證 孕婦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治療 對藥包藥物過敏患者不宜治療 注意事項 1 藥物溫度不能太燙 太燙會燙傷患者皮膚 2 用藥后 若出現紅疹 瘙水泡等過敏現象 應暫停使用 意外情況及預防1 藥物過敏 預防及處理操作前詳細詢問過敏史 應注意封包治療時間勿過長 以30分鐘為宜 觀察病情 發(fā)現患者有皮膚發(fā)紅 瘙癢 水泡等現象時及時給予停止治療 并予溫水擦凈患處 2 燙傷 預防及處理 注意藥包的溫度 勿過度烘烤造成病人燙傷 若發(fā)生燙傷 小水皰可注意保護不用處理 大水皰予以無菌抽液 換藥處理 3 告知 治療過程中局部皮膚可能出現燙傷等情況 藥包開始加熱后會有的淡淡的中藥氣味 治療過程中局部皮膚產生燒灼 熱燙的感覺 應立即停止治療 治療過程中局部皮膚可能出現水皰 中藥灌腸 灌腸方藥一般根據患者不同病情特點臨時配制而成 經過煎煮后濃縮至一定劑量 裝入容器備用 如用散劑 在使用時加入調勻即可 用導尿管插入肛門10厘米以上 在20分鐘內灌完 完后臥床30分鐘 每日1 2次 可以用于治療如盆腔炎 盆腔粘連 盆腔包塊 盆腔積液 盆腔淤血綜合征 痛經 子宮復舊不良 產后發(fā)熱 剖宮產子宮切開積液 便秘 前列腺炎 結腸炎等 作用 清熱解毒 涼血活血 潤腸通腑注意事項 妊娠期禁用 進行消炎時 月經期 陰道流血可以使用 概念 灸法是用艾絨制成艾條 點燃后在人體某穴位或患處熏烤的一種技術操作 包括艾條灸 艾柱灸 溫針灸 熱敏灸等 艾 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我國各地均有生長 李時珍稱艾葉 以蘄州者為勝 用充方物 天下重之 謂之蘄艾 氣味芳香火力溫和 艾灸灸法 艾灸 雀啄灸 溫和灸 實按灸 回旋灸 1 緩解或解除各種虛寒性病癥的臨床癥狀 2 通過艾灸 以達到文通經絡 調和氣血 消腫散結 祛濕散寒 回陽救逆 防病治病 保健強身的目的 治療 護理目標 治療臟腑虛寒證及實寒如寒凝血滯 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寒濕痹痛 痛經 經閉 胃脘痛 寒疝 腹痛 泄瀉 痢疾等 素問 異法方宜論篇 載 臟寒生滿病 其治宜灸焫 適應癥 一 溫經散寒 凡氣虛下陷或陽氣欲脫之危證 皆可用灸法 以扶助虛脫之陽氣 臨床常用于治療亡陽虛脫證和中氣不足 陽氣下陷而引起的遺尿 脫肛 陰挺 崩漏帶下 久泄 久痢 痰飲等 適應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