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診治進展_第1頁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診治進展_第2頁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診治進展_第3頁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診治進展_第4頁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診治進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病原學 n輪狀病毒屬于呼腸科輪狀病毒屬。 n輪狀病毒有三層結構(外殼、內殼及核 心顆粒),包繞著含11個基因片段的雙 鏈RNA基因組。內殼有22-24個輻射狀結 構亞單位,伸出與外殼匯合成車輪狀, 故稱輪狀病毒。 n輪狀病毒含有11個基因片段,每個基因 片段各編碼一種蛋白質,總共編碼6種結 構蛋白和5種非結構蛋白。 n結構蛋白稱病毒蛋白,有Vp1-4、6、7由 基因片段1、2、3、4、6、9所編碼。 n非結構蛋白稱NSP1-5,由基因片段5、8、 7、10、11所編碼。 病原學 nVp6主要組成病毒的內衣殼,由第6基因 片段編碼,具有組特異性抗原和亞組抗 原。群和亞群的特異性主要由VP6決定。

2、 根據組抗原性的不同,輪狀病毒分為7組 (A-G),其中A、B、C三組與人類輪狀 病毒腹瀉有關。 n目前世界范圍內最流行的是A組G型,其 中G1-G4血清型最為常見。A組與嬰幼兒 腹瀉有關,B組引起成人流行的腹瀉,C 組極少發(fā)現。 nVp4組成輪狀病毒外衣殼,是病毒的重要 型特異性抗原和中和性抗原。由第4基因 片段編碼。 n生物學功能: n1、與毒株在組織培養(yǎng)中有限的增值有關; n2、在體內誘導保護性免疫反應,刺激機 體產生中和抗體; n3、與病毒的毒力和血凝反應有關。 nVp4結構蛋白在輪狀病毒毒力、復制和免 疫中均有重大意義,對研制有效的輪狀 病毒疫苗及應用至關重要。 Vp4、Vp7基因分

3、型與輪狀病毒 血清分型的關系 n外殼結構蛋白Vp4(蛋白酶敏感蛋白)和 Vp7(糖基化蛋白),根據中和抗原特性 不同,建立了兩個獨立的血清系統(tǒng)即“P” 和“G”兩種血清型。其中P血清型已有 18-20種,在人類常見的有8種,以P4、 P8占多數;G血清型在人類至少存在14 個,其中以1-4型多見。 傳染源 n造成輪狀病毒傳播的傳染源為輪狀病毒 感染的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病毒攜帶者。 輪狀病毒感染多表現為無癥狀型,急性 期患兒糞便中含有大量病毒。病后第3-4 天排毒量最多,也可長達30天以上。重 型患者排毒可長達50-60天,輪狀病毒持 續(xù)排毒在傳播中起重要作用。 傳播途徑 n病毒通過密切接觸及經

4、糞-口引起傳播和 流行。 n目前已證明輪狀病毒也可通過呼吸道傳 播。 n輪狀病毒性腸炎傳染性強,可在家庭、 醫(yī)院病室內造成傳播。 季節(jié)性分布 n輪狀病毒性腸炎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但因 各國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不同而各有差 異。我國位于溫帶地區(qū),輪狀病毒流行 在秋冬寒冷季節(jié)。 n突然的環(huán)境改變也可影響流行。 年齡分布 n輪狀病毒腹瀉多發(fā)生在6月齡-3歲的嬰幼 兒,以6-11月齡的嬰幼兒發(fā)病率最高且 最為嚴重。3月齡以下及新生兒,因有來 自母體的被動免疫,發(fā)病率低,病情輕。 新生兒輪狀病毒感染通常70-80%為無癥 狀感染。 n3歲以上由于反復隱性感染獲得主動免疫 較少發(fā)生嚴重感染。 n5歲以上兒童幾乎

5、都感染過輪狀病毒。 發(fā)病機制及病理生理 1感染 n輪狀病毒感染主要累及十二指腸和空腸 n病毒主要侵犯小腸絨毛的柱狀上皮細胞, 細胞中的乳糖酶作為輪狀病毒的受體, 吸附病毒脫去衣殼進入細胞內轉錄和復 制。復制后感染顆粒釋放進入腸腔并在 小腸末端進一步復制,感染通常局限在 小腸粘膜。 2腹瀉 n傳統(tǒng)認為輪狀病毒腹瀉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由于腸道吸收功能障礙 所致。 n(1)病毒在細胞內復制,導致腸絨毛變短和消失,細胞壞死脫 落,數量減少,而被立方上皮細胞替代,導致吸收面積的減小, 吸收水和電解質的能力下降。 n(2)雙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降低,導致雙糖分解吸收障礙, 導致胃吸收的雙糖滯留在腸腔,并被細菌

6、分解成短鏈酸,使腸腔 滲透壓增高,大量液體進入腸腔,引起水樣便。 n(3)絨毛破壞后,載體減少,導致葡萄糖鈉與載體結合偶聯轉 運吸收障礙。 n最近研究,小腸組織損傷與疾病癥狀沒有絕對的相關性。 輪狀病毒引起腹瀉發(fā)病機制的進展 n近年來研究證明,腹瀉與NSP4的作用有關。NSP4現被證實是一 種腸毒素。引起腹瀉的機制可能為: n1、NSP4作為病毒腸毒素,啟動信號傳導系統(tǒng),引起細胞內鈣離 子濃度上升,氯離子分泌增加而產生腹瀉。 n2、NSP4特異性的破壞上皮細胞的細胞膜以及細胞間的緊密連接, 導致上皮細胞完整性受到損害及細胞膜的通透性改變,從而引發(fā) 腹瀉。 n3、NSP4對小腸刷狀緣膜的Na+藕

7、合的葡萄糖和L亮氨酸同時轉運 有直接抑制作用,可造成鈉吸收不良。 輪狀病毒感染后的免疫應答1 n機體自然感染輪狀病毒后,通常可以獲 得長久免疫力,但因輪狀病毒血清型別 繁多,不同型別輪狀病毒之間大多無交 叉免疫,因此,不能對其再感染起到完 全保戶作用。 n初次感染后,38%的病人可免予再感染, 77%免患腹瀉,87%免患重型腹瀉。 輪狀病毒感染后免疫應答2 n輪狀病毒感染后機體產生體液免疫、粘 液免疫和細胞介導免疫,在機體免疫機 制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與輔助參與作用。 n感染初期產生特異性IgM,維持4-5周, 隨后出現特異性IgG和IgA,IgG持續(xù)存在, 對再感染起保護作用。十二指腸粘膜表

8、面分泌的分泌型IgA更具有保護作用。 輪狀病毒感染后免疫應答3 n除上述中和抗體外,可能還存在其他細 胞介導因素,如CD8細胞、CD4細胞和 NK細胞活性均參與輪狀病毒感染的免疫。 臨床特點 n輪狀病毒感染主要引起嬰幼兒急性腹瀉, 其臨床表現形式: n1無癥狀的亞臨床感染; n2輕癥腹瀉; n3重度脫水,危及生命的嚴重腹瀉。 輪狀病毒感染的腸道外表現 n1呼吸道癥狀,最常見。 n2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毒性腦炎、無熱驚厥、 Reye syndrome 類灰髓炎綜合癥等; n3肝腎損害:部分免疫缺陷可引起病毒血 癥、肝炎,腎損害; n4DIC、心肌炎、急性胰腺炎、嬰兒猝死 綜合癥等。 實驗室診斷 n1

9、放射免疫電泳法; n2RNA-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 n3酶免疫測定:操作復雜,費時,不適于 快速檢測; n4乳膠凝集試驗,靈敏度98.2%,特異度 94.8%; n5自動膠體光度免疫測定系統(tǒng)(LPIA)。 治療 n本病以對癥支持治療為主,提倡飲食治 療和液體療法,不需應用抗生素。目前, 康病毒治療在輪狀病毒腸炎的作用還不 確切,多數資料不提倡常規(guī)應用。 飲食治療 n急性期: n嘔吐嚴重禁食; n暫停輔食; n懷疑乳糖酶缺乏時改用去乳糖奶粉。 n恢復期 n合理安排飲食,避免食餌性腹瀉。 液體療法 對癥治療 n1微生態(tài)制劑 n2蒙脫石散:應在餐前0.5-1小時服用。 n并發(fā)癥的治療主要是對癥治療

10、、護理和 補液治療的綜合運用。 輪狀病毒腹瀉藥物治療的前景 n1、前列腺素可以抑制Vp4、Vp7的合成, 同時有選擇地減少與NSP4腸毒素功能區(qū) 結合的葡萄糖胺,從而減輕NSP4的腸毒 素樣作用。 n2、鈣通道阻滯劑可選擇性阻滯鈣離子內 流,胃腸平滑肌松弛,腸蠕動減慢,小 腸上皮粘膜細胞對鈉離子、水吸收增加。 n近年來研究表明,腸道神經系統(tǒng)(ENS) 參與感染性腹瀉的病理生理過程。通過 作用于腸道神經的某一位點來減少腸道 的分泌,將是止瀉藥物研究的新方向。 消旋卡多曲(Racecadotril) n腦啡肽酶抑制劑,作用于腸道ENS,通過 抑制腸道內水、電解質過度分泌而起作 用。 n臨床試驗表明

11、消旋卡多曲治療兒童急性 腹瀉,可明顯減少患兒的糞便量和病程。 預后 預防 輪狀病毒疫苗的研究進展 WHO建議RV疫苗效果 n降低2歲以下嬰幼兒重癥腹瀉80% n降低RV腹瀉住院人數80% n減少脫水癥狀人數80% 如果RV疫苗能實現WHO建議的指標, 則因 RV腹瀉死亡的嬰幼兒人數有望下降80% , 每年可拯救近50萬小兒的生命 n疫苗主要分兩大類 口服輪狀病毒活疫苗 非復制性疫苗 n四價恒河猴- 人重配株RV疫苗 (Rotashield) ,由美國惠氏公司生產 n單價減毒活疫苗Rotarix由葛蘭素史克 公司生產 n五價人- 牛重配株RV疫苗(RotaTeq),美 國默克公司生產 nRV疫苗

12、已納入美國嬰幼兒免疫接種計劃, 推薦2、4、6個月時在嬰兒中接種,并發(fā) 布了相關的使用指南 n目前RotaTeq和Rotarix也正在我國注冊 四價牛UK重配RV疫苗 n由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 IH) Kap ikian研究的牛四價重配株疫苗,是以 牛UK(血清型為G6 P 7 )為母本病毒, 包含了人G1G4和P1a血清型基因。 n在芬蘭進行的四價牛重配RV疫苗安全性、 免疫原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 該苗對嬰 幼兒的重癥腹瀉有很強的保護作用; 95 %的受試者產生了針對疫苗株的中和抗 體。 n可以根據流行株的變化加入其他血清型, 組成五價或六價疫苗。 國內口服RV疫苗LLR nLLR蘭州羔羊

13、輪狀病毒(Lanzhou Lamb Rotavirus) n我國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以下簡稱為蘭 州所)研制的單價羔羊P 12 G10 RV疫 苗 n目前國內唯一的RV疫苗 n是2000年全球唯一國家批準的RV疫苗, n接種順序:2個月-3歲,每年服一次;3-5歲口服一次 即可。 nA組特異性抗體4倍陽性增高率75%,嬰幼兒重癥RV 腹瀉保護率90%,保護期1.5年。 n三價RV基因重配疫苗 n與RotaTeq 屬同類型的RV 疫苗 n2007 - 05 - 26 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 管理局(SFDA)批準, 目前與廣西區(qū)CDC疫 苗臨床研究中心合作,于2008 - 03進入 期臨床試驗階段

14、 發(fā)展新一代更高效、更廉價、腸道 外接種的疫苗是將來的方向 RV疫苗研究的新起點 nJohansen等研究證實NSP4引發(fā)機體的體 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尤其是促進具有細 胞毒性的T細胞亞群的增殖反應。并發(fā)現 RV感染后有針對NSP4蛋白的免疫反應, 提示NSP4同樣具有抗原性。 nBall等研究發(fā)現給幼鼠口服特異性NSP4 抗體可以防治腹瀉的發(fā)生,NSP4抗體可 以防治RV的再感染。 nNSP4有可能成為RV疫苗的研制中的一個 重要因素,將是疫苗研制的一個新起點。 主要參考文獻 n1、段恕誠、劉湘云、朱啟镕主編。兒童 感染病學 2003年;第1版。上??茖W技 術出版社 222-234 n2、黃國

15、英主編 兒科主治醫(yī)師手冊 2008 年7月 第1版 156-160 n3、許春娣主編 小兒消化系統(tǒng)疾病 2007年11月第1版 203-211 n4、沈曉明 王衛(wèi)平主編 兒科學 2008年1 月第7版 246-256 n5、方鶴松主編 小兒腹瀉病學 2009年12 月第1版 Vp4、Vp7基因分型與輪狀病毒 血清分型的關系 n外殼結構蛋白Vp4(蛋白酶敏感蛋白)和 Vp7(糖基化蛋白),根據中和抗原特性 不同,建立了兩個獨立的血清系統(tǒng)即“P” 和“G”兩種血清型。其中P血清型已有 18-20種,在人類常見的有8種,以P4、 P8占多數;G血清型在人類至少存在14 個,其中以1-4型多見。 傳染

16、源 n造成輪狀病毒傳播的傳染源為輪狀病毒 感染的患者、隱性感染者和病毒攜帶者。 輪狀病毒感染多表現為無癥狀型,急性 期患兒糞便中含有大量病毒。病后第3-4 天排毒量最多,也可長達30天以上。重 型患者排毒可長達50-60天,輪狀病毒持 續(xù)排毒在傳播中起重要作用。 季節(jié)性分布 n輪狀病毒性腸炎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但因 各國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不同而各有差 異。我國位于溫帶地區(qū),輪狀病毒流行 在秋冬寒冷季節(jié)。 n突然的環(huán)境改變也可影響流行。 2腹瀉 n傳統(tǒng)認為輪狀病毒腹瀉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由于腸道吸收功能障礙 所致。 n(1)病毒在細胞內復制,導致腸絨毛變短和消失,細胞壞死脫 落,數量減少,而被立方上皮細胞替代,導致吸收面積的減小, 吸收水和電解質的能力下降。 n(2)雙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降低,導致雙糖分解吸收障礙, 導致胃吸收的雙糖滯留在腸腔,并被細菌分解成短鏈酸,使腸腔 滲透壓增高,大量液體進入腸腔,引起水樣便。 n(3)絨毛破壞后,載體減少,導致葡萄糖鈉與載體結合偶聯轉 運吸收障礙。 n最近研究,小腸組織損傷與疾病癥狀沒有絕對的相關性。 輪狀病毒引起腹瀉發(fā)病機制的進展 n近年來研究證明,腹瀉與NSP4的作用有關。NSP4現被證實是一 種腸毒素。引起腹瀉的機制可能為: n1、NSP4作為病毒腸毒素,啟動信號傳導系統(tǒng),引起細胞內鈣離 子濃度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