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詞兩首》教案[共14頁]_第1頁
《辛棄疾詞兩首》教案[共14頁]_第2頁
《辛棄疾詞兩首》教案[共14頁]_第3頁
《辛棄疾詞兩首》教案[共14頁]_第4頁
《辛棄疾詞兩首》教案[共14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辛棄疾詞兩首教案【篇一:辛棄疾詞兩首集 體 備 課 教 案】辛棄疾詞兩首集 體 備 課 教 案 12 3 4【篇二:辛棄疾詞兩首教案 1.doc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第四冊 人教版7 辛棄疾詞兩首【背景材料】一、作者簡介 辛棄疾( 1140 1207 ),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 1161 年),參加耿京抗金隊伍,為掌書記。次年南下,歷任承務(wù)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撫使。曾多次上書,陳抗金恢復大略,均未被采納。孝宗淳熙八年( 1181年)罷官。隱居江西上饒、鉛山等地達二十余年,其間兩度被起用,但都不長。寧宗嘉泰三年( 1203 年)又被

2、起用,次年被派往鎮(zhèn)江任知府,為北伐作準備,因反對韓侂胄立即出兵的計劃,又被罷官。開禧元年( 1205 年)回鉛山隱居,兩年后憂憤而死。后來,韓侂胄不聽辛棄疾勸告,于開禧二年( 1206 年)草率出兵,結(jié)果大敗而歸。次年,韓侂胄被殺。二、前人對辛詞的評論1毛晉稼軒詞跋: “詞家爭斗秾纖,而稼軒率多撫時感事之作,磊落英多,絕不作妮子態(tài)。宋人以東坡為詞詩,稼軒為詞論,善評也?!?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云: “辛稼軒,詞中之龍也,氣魄極雄大,意境卻極沉郁。 ”4詞林紀事引樓敬思云: “稼軒驅(qū)使莊騷、經(jīng)、史,無一點斧鑿痕,筆力甚峭。 ”三、水龍吟簡釋(唐圭璋)此首上片寫景,下片抒情。起句浩蕩,籠照全篇,包括山

3、水空闊境界。 “水隨 ”一句,分寫水; “遙岑 ”三句,分寫山。 “秋無際 ”從“水隨天去 ”中見, “玉簪螺髻 ”從“遠目 ”中見,皆用倒卷之筆。 “落日 ”三句,寫境極悲涼,與屯田之 “霜風凄緊,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樓 ”同為佳境?!敖嫌巫?”,亦倒卷之筆。 “把吳鉤 ”三句,寫情事尤不堪,沈恨塞胸,一吐之于紙上,仲宣之賦無此慷慨也。換頭,三用典,委曲之至。 “休說 ”兩句,用張翰事,言不得便歸。 “求田 ”兩句,用劉備事,言不屑求田。 “可惜 ”兩句,用桓溫事,言己之傷感。 “倩何人 ”兩句,十三字,應(yīng) “無人會 ”句作結(jié),豪氣濃情,一時并集,如聞垓下之歌。(選自唐宋詞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4、 1999 年版)四、永遇樂簡析二則(一)(二)此詞乃稼軒知鎮(zhèn)江府時所作。詞意乃即景生感,因以寄其忠憤也。起三句,言江山猶昔,而當時之英雄如孫權(quán)者,則已不見,言外有無人可御外侮之意。 “舞榭 ”三句,言不但英雄無覓處,即其遺跡亦不可見,言外有江山寂寞、時勢消沉之意。 “斜陽 ”三句,暗用劉禹錫吊古詩意,以見與此江山有關(guān)之英雄去后,其故居都呈一片荒涼之象。 “想當年 ”二句,極寫劉裕北伐時之聲威,表示仰慕,以見己抗敵情切。 “元嘉 ”三句,言欲恢復中原必須先有準備,否則必致敗亡,因舉宋文帝故事以見此意。宋文帝欲恢復中原,王玄謨迎合其意,大言可行。文帝因謂侍臣曰: “聞玄謨陳說,令人有封狼居胥意。

5、 ”次年,即分命王玄謨等率師北伐,卒乃大敗。北魏太武帝遂大舉南侵,直抵揚州,江南震動。文帝自登建康幕府山觀望形勢,故曰 “草草 ”,曰 “倉皇北顧 ”??即嗽~作于寧宗開禧元年韓侂胄定議伐金之時。稼軒以此事準備不足,近于冒昧,與玄謨貪功相同,故舉宋元嘉往事而言。稼軒為各州安撫使時,必儲糧練兵以為用兵準備,今見韓氏無備而舉事,不免憂慮,故于登覽山川之際,感慨及之。或謂侂胄北伐之議,稼軒所贊成,觀此詞知其不然。 “四十三年 ”三句,則由今憶昔,有 “美人遲暮 ”之感。蓋四十三年之前率眾南歸,其時具有大志,思憑國力恢復中原,乃今老矣,登亭遠望,山川如故而國事日非,能無感嘆!“可堪回首 ”三句,更由此而

6、驚心。蓋江北各地淪陷已久,民俗安于外族之統(tǒng)治,故于 “佛貍祠下 ”迎神賽會,如此熱鬧。此稼軒遠聞鼓聲不覺驚起之故也。末二句,有廉頗思復用于趙之志,無奈朝廷無復用己之心,故以廉頗自比,而言外嘆其不如也。(選自唐五代兩宋詞簡析,作者劉永濟,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示范教案】辛棄疾詞兩首教學目標一、知識教育目標1了解辛棄疾豪放詞的創(chuàng)作風格。2熟悉了解必要的歷史典故。二、能力培養(yǎng)目標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作品。2了解辛棄疾詞大量運用典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三、德育滲透目標在詞的藝術(shù)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強化自己的愛國情操。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學習運用知人

7、論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棄疾詞大量運用典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課時安排1 課時教學步驟一、明確目標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學習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分析作品。2了解辛棄疾詞大量運用典故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二、整體感知1導入新課“銅板鐵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自古以來 “蘇辛 ”并稱,蘇軾和辛棄疾分別代表著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風格。(板書課題)2作者簡介辛棄疾( 1140 1207 ),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今屬山東)人。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 1161 年),參加耿京抗金隊伍,為掌書記。次年南下,歷任承務(wù)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

8、安撫使。曾多次上書,陳抗金恢復大略,均未被采納。孝宗淳熙八年( 1181 年)罷官。隱居江西上饒、鉛山等地達二十余年,其間兩度被起用,但都不長。寧宗嘉泰三年( 1203 年)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鎮(zhèn)江任知府,為北伐作準備,因反對韓侂胄立即出兵的計劃,又被罷官。開禧元年( 1205 年)回鉛山隱居,兩年后憂憤而死。后來,韓侂胄不聽辛棄疾勸告,于開禧二年( 1206 年)草率出兵,結(jié)果大敗而歸。次年,韓侂胄被殺。3寫作背景 辛棄疾于紹興十年( 1140 )生于被金人占領(lǐng)的山東,這時距北宋的敗亡已 13 年。他的祖父辛贊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懷宋室,常帶著辛棄疾 “指畫山河 ”“諦觀形勢 ”,要待時機成熟

9、,起兵抗金復國。辛棄疾 21 歲時,金主完顏亮舉兵南侵。他乘機聚集成兩千人的隊伍,起義抗金。接著又率眾投奔南宋王朝。南來后,他一再奏表進言,主張北伐抗敵。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轉(zhuǎn)運使等地方官員及管理治安、財政的職務(wù),并不給他率兵出征的機會。他在擔任地方官的任上,積極練兵備戰(zhàn)的做法,不斷遭到投降派的反對和破壞。朝廷對他總是起而又黜,罷而又用,他則一貫是 “招之即來,麾之即去 ”,不論出仕或歸隱,從不放棄自己伐金復國的政治、軍事主張。但由于政敵的排擠、陷害,他始終未能實現(xiàn)自己的報國理想,直到 67 歲志未遂而死去。這里所選的兩首詞雖作于他的早年、晚年不同時期,但其中心思想?yún)s是相同的,即都表現(xiàn)了他御

10、敵抗金的愛國思想和壯志未酬的憤慨之情。總體風格上的雄健、豪放,兩首詞也是一致的。只是前期詞多些昂揚、激奮;晚年之作則轉(zhuǎn)向了蒼勁、悲壯。4關(guān)于水龍吟水龍吟作于淳熙元年( 1174 )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時。這時,他自江北率領(lǐng)人馬來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卻一直沒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為他有著幾種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對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員的后代;二、他曾參加過農(nóng)民起義軍;三、他是個意志堅決的主戰(zhàn)派。辛棄疾這三重身份,都觸犯了當權(quán)者的忌諱。所以,朝廷只給他一些地方官當當,決不肯讓他帶兵去抗金復國。在這種境遇下他深感受壓抑,內(nèi)心充滿了憤懣不平。當為了消愁解悶而登上賞心亭時,面對著大好江

11、山,反而是無限感慨涌上心頭,遂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詞。詞的上片以寫景開端,清秋時節(jié),楚天遼闊,江水悠長。眺望遠山,其形狀高而尖的像玉簪,大而矮的像螺髻。這些自然山水雖然多姿多彩,但是在作者的眼中,它們只能引發(fā)人的憂愁和怨恨。這時,樓頭的落日、陣陣的雁啼,更增添了江南游子的愁怨。下面作者用了兩個動作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緒:一是仔細端詳抽出鞘來的寶劍;一是用手使勁拍打亭上的欄桿。這兩個形體語言要表明的是:作者手握寶劍卻沒有用武之地;空有力氣卻沒有地方使用,他只好用敲打欄桿來發(fā)泄自己的怒氣。不但作者要赴前線殺敵和報效國家的雄心壯志沒有人理解,就連他此時登山臨水以排愁遣恨的心情也無人能領(lǐng)會!在上片

12、里,作者用長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一系列自然景物,來陪襯他的游子之思,巧妙地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下片抒情。作者運用了幾個歷史典故,來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對生活道路的抉擇,抒發(fā)了自己內(nèi)心的孤寂與憂愁。作者先寫到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西風吹來,很想吃家鄉(xiāng)吳中的莼菜羹和鱸魚膾,便立即棄官還鄉(xiāng)。像這樣輕易地掛冠離職,辛棄疾是做不到的。又寫到三國時的許汜不關(guān)心天下大事,只想著買田置產(chǎn),作者更不屑那樣去做。在這里他要說明的是:自己既不愿棄官歸隱,又不肯去追求享受,他決定要為實現(xiàn)自己抗金復國的理想而奮斗到底。下面作者引用了桓溫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的感慨,來說明白己心中怕的是時光如流水般飛逝,

13、人也會在飽經(jīng)磨難之后很快地老去。他想到歲月催人老,報國壯志難以實現(xiàn);想到自己的苦惱并沒有人能夠理解,就不禁掉下了英雄之淚!在這首詞里,作者雖然用了藍天、綠水,青山、紅日,甚至 “紅巾翠袖 ”等形象和色彩來陪襯、點染,但讀后絕沒有柔媚、繁縟之感。因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所以全詞始終充滿著一種激昂慷慨的情調(diào),放送出一種雄渾、高亢的聲音,它們具有極強的感染力。這正是辛詞藝術(shù)效果的獨到之處。5關(guān)于永遇樂永遇樂寫于開禧元年( 1205 ),這之前,辛棄疾在福建安撫使任上,因政敵的彈劾而被罷官。他先居上饒,后徙鉛山,先后被閑置達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 1203 )又被朝廷召入京

14、師,并派他出任鎮(zhèn)江知府,這首詞便是在鎮(zhèn)江任上所作。這時宰相韓惋胄想用北伐做幌子來籠絡(luò)時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擴大自己的權(quán)勢。辛棄疾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以 65 歲的高齡來到鎮(zhèn)江任職的。鎮(zhèn)江是一個地勢險要的軍事重鎮(zhèn),他本以為到這里能有所作為,可以積極備戰(zhàn)練兵,積蓄軍事實力,準備北伐。但很快他便發(fā)覺了韓侂胄是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則毫無北伐復國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氣憤!他登上了北固亭時,聯(lián)想起歷史上這里的人和事,再回憶自己的經(jīng)歷,并對照自己的現(xiàn)實處境,更加感到悲憤不平!便以懷古為名,借用歷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氣和怨恨盡情地在這首詞中發(fā)泄了出來。 詞的上片是緬懷兩位古代英雄。一是寫孫權(quán),

15、作者感慨經(jīng)歷了千年的風雨侵蝕之后,鎮(zhèn)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這里建都的吳國君主孫權(quán),卻已無處尋得了。當年亭臺殿閣之間的流風余韻也都已被歲月洗滌凈盡。二是寫劉裕,傳說當年劉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東晉時,劉裕就是從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亂,又率軍北伐,戰(zhàn)勝鮮卑等軍事力量,掃平中原,建立于南朝劉宋王朝。作者對孫權(quán)和劉裕這兩個歷史人物的仰慕,對他們所創(chuàng)立的赫赫戰(zhàn)功的贊揚,其情感是那么熾熱、強烈,這正說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舊壯心不已的精神、氣概。下片先是對南朝元嘉年間一段歷史的評議:宋文帝好大喜功,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貿(mào)然出兵北伐,結(jié)果是倉皇敗陣,落得個無功而返。有人認為作者寫這段歷史是以古喻今

16、,是針對韓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發(fā)的,他主張要有備而戰(zhàn),反對草率出兵。結(jié)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這一說法是很有道理的。緊接著,作者的筆鋒開始轉(zhuǎn)向了自己,他登高遠望時,竟引出了對 43 年前一段經(jīng)歷的回憶:在他 21歲時,曾經(jīng)穿越過那戰(zhàn)火紛飛的揚州古道,奔馳南下。長江北岸在歷史上乃是被北魏太武帝占領(lǐng)后建造行宮的地方,后來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廟。那里也記錄著北宋末年統(tǒng)治者紛紛南逃的恥辱與仇恨??墒牵缃穹鹭傡羟皡s是祭神賽社,煙火不斷!在這里,作者又是以古諷今,批評人們居然舍棄了被金人占領(lǐng)的國土,忘記了國恨家仇。這番議論正氣凜然、言語犀利,正是作者愛國真情的體現(xiàn)。寫到這里,作者不禁義憤填膺,他覺得自己來當這個

17、鎮(zhèn)江知府簡直是被捉弄了,當權(quán)者哪里有一星半點要重用自己的誠意!他很羨慕戰(zhàn)國時趙國的老將廉頗,廉頗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國,后來秦軍攻打趙國,趙王想起老將廉頗,曾派人前去探視,看他能否再帶兵出征。而自己呢?雖然雄心不減當年,仍然切望為國效力,但到如今卻連個前來問訊的人都沒有,所以說自己的運氣還不如廉頗。這個結(jié)句是作者在嘆息,在呼喊,這是極富個性的、英雄氣十足的嘆息和呼喊!是全詞蒼勁、悲壯的最高音!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1朗讀水龍吟和永遇樂。2自學思考:( 1)辛棄疾詞好用典。詞中用了哪些典故?用典的意圖各是什么?( 2)同一首詞,為什么大量用典,是否有堆砌之嫌?【明確】( 1)上片兩處用

18、典:孫權(quán)曾在京口建吳都,并打敗曹軍;南朝宋武帝劉裕在這里起事北伐,恢復中原。詞人借歌頌孫權(quán)、劉裕表明自己抗金救國的雄圖大略,寫的是英雄盛事。下片寫的是衰敗之史:詞人由劉裕自然想到他的兒子宋文帝劉義隆草率北伐而導致失敗的史實,其中又包含了霍去病大戰(zhàn)匈奴的典故, “封狼居胥 ”是說有北伐必勝的信心。結(jié)果宋文帝不但沒有勝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因而從此不振。當時宋孝宗派張浚北伐,符離兵敗,主和派重新得勢,從此南北分裂進入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而稼軒的生平抱負也無從施展了。 43 年后,重新恢復中原民心士氣,和四十三年前大不一樣,叫人怎不生悲! “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兩句用意是什么?拓跋燾南侵,

19、在瓜步山建行宮,后成廟宇,拓跋燾小字佛貍,如今祠下老百姓迎神祭祀,不會把一千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當今金人的入侵聯(lián)系起來,這里如今全無戰(zhàn)斗氣氛,也使詞人感慨良久。最后借廉頗老矣,不被趙王重用,抒發(fā)自己已老,也在統(tǒng)治集團的斗爭中被一腳踢開的憂憤。(2)詞中用典雖多,但比直接敘述和描寫內(nèi)涵更為豐富,情感更為厚重,悲憤自先代已有,至稼軒處尤甚。這些典故用于此處,真乃天造地設(shè),何須翻查!將典故中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中意境交織一處,是此詩意境構(gòu)成的一大特色。3【提問】辛棄疾在創(chuàng)作這兩首詞時,人生處境和心理狀態(tài)有什么異同? 【明確】水龍吟寫于淳熙元年( 1174 )作者 35 歲時。當時他胸懷報國壯志,從北方率眾南來已

20、有 12 年,在這么長的時間里,朝 廷從來沒有給他過北上抗金的機會,所以他經(jīng)常感到非常郁悶。這 一年的秋天,作者登上了建康城的賞心亭,眺望遼闊的南天、遠逝 的流水和高聳的山峰,又看到了夕陽西沉,聽到了聲聲雁啼,就更引發(fā)出來他的無限憂思。作者既不愿退隱江湖,又不肯貪圖享受,他只是急切地希望去殺敵報國,生怕時不待人,就這樣白白地老去。而他的雄心壯志卻沒人能夠理解,這正是詞人當時內(nèi)心最大的悲哀!永遇樂是作者寫于開禧元年( 1205 )的作品,這時他以 66 歲的高齡出任浙東安撫使,鎮(zhèn)守京口(鎮(zhèn)江)。京口是三國時吳國所置的軍事重鎮(zhèn),又是南朝宋武帝劉裕北伐時起兵的地方。所以當作者登上北固亭時,就很自然地

21、聯(lián)想起在這里活動過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他贊美了古人孫權(quán)和劉裕,評論了南朝宋文帝草率出兵的歷史,以及隆興元年( 1163 )南宋將領(lǐng)張浚北伐失敗的往事。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圖恢復,致使作者南歸 43 年來,空懷報國壯志而得不到殺敵陷陣的機會。他對南宋朝廷的忘記國恥不思北伐,對自己的無用武之地,感到極大的憤慨!相比之下,辛棄疾創(chuàng)作后一首詞時年事已高,仍舊報國無門,所以更多一些蒼涼悲壯之感。4【提問】在水龍吟詞中作者是通過哪些方法來表現(xiàn)自己的“登臨意 ”的?【明確】他用對秋天里的青天、流水、遠山、落日、征鴻等自然景物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凄清的意境,以烘托他的 “登臨意 ”。又通過看吳鉤、拍欄桿的

22、動作來表達自己的 “登臨意 ”。再用張翰、劉備以及桓溫等歷史人物的典故來闡發(fā)自己的 “登臨意 ”。布置作業(yè)1熟讀背誦這兩首詞,進一步體味詞中意蘊。2完成 “研討與練習 ”一、二、三。附:板書設(shè)計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辛棄疾孫仲謀慷慨憤世: 用典劉 裕廉頗【篇三:辛棄疾詞兩首教案】辛棄疾詞兩首學習方法誦讀與感悟、合作與探究、點撥與評說相結(jié)合。學習目標1、了解辛棄疾及詩作的背景和內(nèi)容。2、感悟辛棄疾詞的豪放風格。3、繼續(xù)學習欣賞詞的藝術(shù)手法、品味語言。4、體會景色和典故中所蘊涵的深層含義,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體會并理解詞人的情感。課前預(yù)習1、完成學習指導 “自主探究學習 ”部分。2、查閱學習指導

23、和精析精練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詞。學習過程第一課時有些詩句,人們也許不知道它們出自何人,卻能將其熟記于心,并千古傳誦。比如:“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zhuǎn)溪頭忽見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你能說出以上詩句是出自誰的筆下嗎?一、?檢查預(yù)習1、學習指導 “自主探究學習 ”部分。2、作者簡介。3、背景材料:二、?誦讀全詞,整體感知1、指名學生試讀。2、教師范讀。3、譯讀。【出色的朗讀往往是建立在正確的理解的基礎(chǔ)上的。下面就請大家結(jié)合課下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內(nèi)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劃出來,可以和你旁邊的同學

24、討論解決,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討。】(學生結(jié)合課下注釋,理解詩詞意思)4、抽讀。點撥:把握詞的感情基調(diào),正確把握讀音及停頓。讀出千里清秋的遼遠空闊,讀出落日樓頭的孤寂悲涼,讀出欄桿拍遍的苦悶悲憤。【讀完這首詞,我們心里一定涌動著太多的感動和感慨。讓我們一起深入詞人內(nèi)心最深處,去觸摸他的情感脈搏吧?!咳?品味語言,探究鑒賞?上片中詞人用了詩詞中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 借景抒情?1 、上片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寫,他們分別描寫了什么景色?【江水、遠山、落日、斷鴻、游子】?2 、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些景色描寫牽動了詞人怎樣的心緒呢?【請大家抓住關(guān)鍵詞 “獻愁供恨 ”具體解說】【詞人落筆便是一幅遼闊的秋景圖:由水寫到山

25、,由無我之景寫到有我之景,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是詞人在賞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遼闊無邊。寫得氣象闊大,筆力遒勁。然而,詞人縱目無限江山,那如簪似髻的山影卻牽動了他久蓄的愁苦。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見之遠山也似乎在 “獻愁供恨 ”,這是移情及物的擬人手法。那么詩人有何愁有何恨呢?聯(lián)系背景不難理解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壯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也限于國力。以上種種,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詩人借遠山之獻供,盡情抒發(fā)內(nèi)心憂憤?!奥淙?”本是自然景物,辛棄疾用 “落日 ”二字,隱喻南宋國勢衰頹之意,也表達了作者的愁苦

26、心情。 “斷鴻 ”是失群的孤雁,孤雁聲聲,又勾起自己身世飄零的孤寂之感、孤掌難鳴的無奈之恨。萬種愁苦都映襯在落日余暉的夕照里,應(yīng)合著離群孤雁的哀鳴,使得 “身世浮沉雨打萍 ”般飄無定所的辛棄疾,此刻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凄清和冷寂?!坝巫?”不單單是離家之人,更是無國 被國家拋棄、沒了歸屬依靠之人!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xiāng)的??墒悄纤谓y(tǒng)治集團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tài)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內(nèi)心酸楚可想而知了。】?3 、詞人除了寫景,還寫到了自己的行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現(xiàn)力的動詞嗎?它們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呢?【看、拍、會

27、、登。 “吳鉤 ”本是戰(zhàn)場上殺敵的銳利武器,但現(xiàn)在卻閑置身旁,無所用處,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透漏出來了。 “欄桿拍遍 ”正是詞人欲借拍打欄桿來發(fā)泄胸中那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作者那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情態(tài)宛然顯現(xiàn)在讀者面前。然而 “無人會、登臨意 ”,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tǒng)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來幫助他解除心頭的郁結(jié),然而又有誰能來給與他慰藉呢?】?4 、全體男生朗讀上片。? 與上片相比,詞的下片描寫的對象變成了歷史人物,那么詞人寫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張翰 樂于歸隱 許汜 謀求私利 劉備 雄才大略】?1 、師:詞人對這

28、些人和各持什么態(tài)度?【詞人否定張翰的樂于歸隱和許汜的謀取私利而贊賞劉備的雄才大略】?2 、作者寫這些人物以及有關(guān)的事有什么用意?【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脫心靈的愁悶,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盡西風,季鷹歸未? ”這里,辛棄疾是借張翰來反比自己。既表明自己很難忘懷時事、棄官還鄉(xiāng)。還寫了有家難歸的鄉(xiāng)思,進而抒發(fā)了對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憤,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鄉(xiāng)思 ”還與前面的 “游子 ”相呼應(yīng)?!扒筇飭柹幔聭?yīng)羞見,劉郎才氣 ”,這個典故用在這里是說詞人既不愿學為吃鱸魚而還鄉(xiāng)的張季鷹,也不愿學求田問舍的許汜。 “怕應(yīng)羞見 ”是詞人為許汜設(shè)想,表示懷疑:

29、你這樣的小人,有何顏面去見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表達了對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詞人的雄心壯志。然而,詞人志則壯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只可惜年光如流水,擔憂國事飄搖的詞人如同擔憂風雨摧殘的老樹一樣,無助又無奈。表現(xiàn)了詞人對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xiàn)的憂懼?!俊颈磉_詞人不愿歸隱也不愿謀利,希望成就一番英雄偉業(yè)的雄心壯志,也表現(xiàn)了詞人對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愿不能實現(xiàn)的憂懼。】?3 、這種借古人之事來表達自己情感的寫法我們稱之為什么呢?這種寫法有何好處?【用典。好處:言少意深、含蓄委婉、耐人尋味】就本詞來看,詞人用典意在對比,前兩個是反例,后一個是正例,正反對

30、比表達了詞人的榮辱觀、價值觀。辛棄疾可謂是用典高手。?4 、最后一句該如何理解呢?【末是是詞人自傷抱負不能實現(xiàn),時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的悲嘆。與上片的 “無人會、登臨意 ”相呼應(yīng)?!坑⑿蹮o淚,只因未到傷心處,辛棄疾的黯然流淚,是因為他的心在滴血呀!?5 、全體女生朗讀下片。四、 ?名句賞析,拓展延伸1、你認為這首詞寫得最好的是哪一句 ?請加以賞析。策略點撥:第一步,聯(lián)想畫面;第二步,賞析手法;第三步,品味修辭(包括詞語使用);第四步,體悟情感;第五步,感受效果;第六步,綜合表述。(學生自由發(fā)言)【情感:都抒發(fā)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表現(xiàn)手法:都運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意境:都空曠遼遠。語言:都大

31、氣豪放?!科鋵嵾@些特點也恰恰是豪放詞的特點,于高遠中寄豪情,永遠是一種美的享受。美的藝術(shù)我們該反復欣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再次誦讀全詞,傾聽辛棄疾最真實的心跳。(集體誦讀)五、?小結(jié)這首詞立意遼遠、意境開闊,它仿佛令我們拔地凌空、極目游騁。仰則天高,俯則水遠。天高水遠,無邊無垠。像這樣的壯觀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難得有心領(lǐng)略,而鷦鷯偃鼠之輩則消受不起。在這里我們感謝辛棄疾,感謝他為我們帶來了這么豐富的精神食糧;感謝他讓我們感受到了濃厚的愛國情結(jié)。六、?布置作業(yè)1背誦默寫這首詞。2法國著名學者帕斯卡說過: “人類所有的才能之中與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 ”,請大家結(jié)合自己的領(lǐng)悟,展開想象,把這首詞改為散

32、文。要求想象豐富、合理,內(nèi)容與詩歌一致,語言流暢,三百字左右。板書景物:江水、遠山、落日、斷鴻、游子 上片 情感:愁、恨借景抒情動作:看、拍、會、登張翰 樂于歸隱下片 許汜 謀求私利 用典明志劉備 雄才大略第二課時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fā)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yīng)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 “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nèi)容。一、?檢查預(yù)習1、學習指導 “自主探究學習 ”部分。補充注釋:風流:這里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chuàng)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余韻。 氣吞萬里:豪氣簡直能吞沒萬里江山,形容氣概非凡。草草:本來是雜亂不齊的樣子,這里引申作草率馬虎。北顧:回頭向北望??煽埃耗目?,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2、作者簡介。3、背景材料:二、?誦讀全詞,整體感知1指名學生試讀。2教師范讀。點撥:把握詞的感情基調(diào),正確把握讀音及停頓。3、自讀。三、?品味語言,探究鑒賞1、閱讀上片,分層賞析。【上片可分兩層。 “千古江山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是第一層,寫遠眺四周大好河山,緬懷曾經(jīng)在京口建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