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身份到契約(2)_第1頁
從身份到契約(2)_第2頁
從身份到契約(2)_第3頁
從身份到契約(2)_第4頁
從身份到契約(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身分社會”與“契約社會”的比較意義梅因所指出的“從身分到契約”,準確地抓住了最能概括一定歷史條件下社會根本特征的兩個東西-“身分”與“契約”,并把它們作為區(qū)別不同社會的一個根本標準,即據(jù)此把社會區(qū)分為“身分社會”與“契約社會”。于此我們可以洞悉“身分社會”與“契約社會”的比較意義。第一,在“身分社會”,身分(出身)是人們獲取特權的主要途徑?!叭说娜怏w能使人成為某種特定社會職能的承擔者。他的肉體成了他的社會權利。”3在“身分社會”,身分成為確定人們地位高低、權利大小、義務多少的根本標準。身分的本質就是講究差別、親疏、尊卑、貴賤,因而身分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分水嶺,人與人之間一切差別的總根源。在

2、“身分社會”,身分也是配置權力的根本標準,權力來自身分,權力因身分不同而有別,身分越高,權力越大,沒有身分,就沒有權力。身分不同從而使權力更加不平等化、更加特權化,在一個“身分社會”,身分與權力、權威等同,促使人們崇拜權力、崇拜偶象、崇拜身分,唯上是尊、唯命是從,因此“身分社會”是一個人治社會。而在“契約社會”,契約是設定人們權利義務的常規(guī)手段,契約的本質是當事人意思自治,因此用契約作為設定人們權利義務的手段,其實是當事人自己為自己設定權利義務,它不象“身分社會”那樣依靠出身繼承而不作任何努力卻獲得種種特權,它主要依靠的是每個當事人自身的努力,通過自由競爭,自己設定權利、自行履行義務、自己承擔

3、責任,契約因而成為創(chuàng)設人們權利義務的種種手段中最合理的手段,它能激發(fā)和維持人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契約的基礎是主體平等、權義對等、等價有償,契約就是法律賦予人們的爭取實現(xiàn)權利義務平等的最主要的手段。為了爭取、實現(xiàn)權利義務平等,當事人可以在契約中討價還價、斤斤計較、力求衡平。契約社會是一個平等社會,它反對特權,反對專制。契約的根本內容是自由,尤其是言論自由,在契約中,每個人都可以依法自由主張自己的意志、捍衛(wèi)自己的自由意志,言論的份量不是由發(fā)言人的身分來衡量而是由言論本身的內容來決定,契約面前人人平等當然包括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有有了言論自由才能有契約自由,因為“契約是指雙方思想的會晤”,“

4、雙方思想沒有見面,也就沒有契約?!?凡是只有單方意志頤指氣使的地方就不會有契約。第二,在“身分社會”,講究身分,人分三六九等,這其實就是在人與人之間自設樊籬,使社會分崩離析。這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封建制度就其最廣的意義來說,是精神的動物世界,是被分裂的人類世界”5,在封建社會這種“身分社會”里,人象動物一樣也按綱、目、科、屬、種來分類,等級森嚴。這種社會不利于人們互相交往,不同身分的人與不同身分的人各自劃地為牢、以鄰為壑。人們講究門當戶對、互不交通、沒有平等交流可言,有身分的人與無身分的人打交道覺得有失身分,無身分的人與有身分的人來往覺得高攀別人,這樣,人們都成為了“套中人”。在這種社會里,

5、所有的人都按照出身、財產(chǎn)和職業(yè)分屬不同等級,每個階級都有自己的觀點、感情、權利、習慣和生活方式,他們之間沒有共同的思想和感情,以致于很難相信他們是屬于同一國家的人6。“身分社會”是一個分裂的社會,這種社會其實是一盤散沙,但表面上又用強制性紐帶把不同身分的人湊合在一起。這猶如托克威爾所指出的,以家庭出身來劃分等級的時候,人人總是要首先判明他們所遇到的人是屬于哪個社會階層的,但由于不能一下子判明,因而總是謹慎小心,不能隨意交談,時時提防別人,甚至避免同別人接觸7。講究身分,無中生有了很多繁文縟節(jié),身分是阻礙人們相互交往的樊籬。講究身分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少數(shù)享有身分人的特權,身分是特權的淵源、身分是特

6、權的實質根據(jù),要維護特權不能沒有身分?!肮植坏觅F族要這樣夸耀自己的血統(tǒng)自己的家世,一句話,夸耀自己肉體的來源。這當然是紋章學所研究的動物的世界觀。貴族的秘密就是動物學?!?沒有什么東西比身分更容易獲得更容易維護特權了。而“契約社會”,是一個平等社會,正是因為是一個平等社會,因而又是一個交往的社會,“契約社會”作為一個平等交往的社會具有比封閉的“身分社會”無比的優(yōu)越性:在“身分社會”中,名分已定,恒常不變,這種社會阻塞了人們自動升降的社會變遷機制,人們要改變不合理的身分地位,沒有正常的社會變遷機制,只能通過最極端的解決辦法-戰(zhàn)爭,中國歷史上每次農(nóng)民起義為什么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均貧富、等貴賤”

7、,根本原因之一就在這里。“契約社會”為社會提供理順了社會交往、變遷機制,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取代了論資排輩、先天注定,在“身分社會”,定名分,守本分,結果沒有職業(yè)自由、沒有遷徙自由。在“契約社會”,要求實現(xiàn)和保障職業(yè)自由、遷徙自由,職業(yè)自由和遷徙自由實質上就是允許、鼓勵和保護每一個人為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去尋找最適合的工作崗位和工作地點。在“契約社會”,人們地位平等,人們在平等地位的基礎上往往有大致一樣的思想、感情和認識,契約是人們心靈的通約、契約是社會聯(lián)結的紐帶。契約具有社會親和力,因而“契約社會”是一個有機團結的社會;契約是人們在分工基礎上基本的交往方式,因而“契約社會”又是一個互相協(xié)作

8、的社會;契約是社會關系的“和諧劑”,因而“契約社會”還是一個利益協(xié)調的社會。第三,“身分社會”是一個人治社會?!吧矸稚鐣碧幪幹v究身分,其目的是拔高少數(shù)有身分的人,而貶低絕大多數(shù)無身分的人,身分就是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表現(xiàn),也是維護人與人之間不平等最有力的工具。講究身分,就是要求人們社會地位不平等,沒有普遍的主體社會地位的平等,就沒有建立法治的社會基礎。講究身分,人分三六九等,因人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法,不同的人適用不同的法,如所謂的“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根本違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法治的基本精神。講究身分,身分成為設立人們權利(力)義務的主要標準。身分就是特權的來源和標志,身分

9、的有無就是權利(力)的有無,有身分的人享有特權,無身分的人無權,權利義務在有身分的人與無身分的人之間兩極分化,沒有權利義務的平等,而沒有權利義務的平等也就沒有法治。講究身分,把身分作為設立個人權利義務的主要根據(jù),而身分是先天注定的,個人根本無法選擇,絲毫不能體現(xiàn)個人的自由意志,也不能對個人的后天努力作出客觀的評價,因此用身分這樣一個個人無法選擇、無法改變的東西來作為分配個人權利義務、決定個人終生命運的標準,是最不合理的。這正如馬克思所嘲諷的:“個人的出生和作為特定的社會地位、特定的社會職能等等的個體化的個人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同一,直接的吻合,就是一件怪事,一個奇跡?!?真正的法治從最終極的意義上

10、來說就是個人自治,即自己主宰自己、自己為自己“立法”、自己為自己“執(zhí)法”?!捌跫s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社會關系契約化是步入法治社會的必由之路,這是因為:(1)契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一種合理關系,主體社會地位的平等、權利義務的對等是契約存在的必要的社會基礎,反過來契約化其實也就是人的社會地位的平等化,人的身分色彩的消失,契約化就是人人平等化,只有在契約面前人人平等才有可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約是對身分的根本否定,國家不是根據(jù)人的身分而是根據(jù)人的行為統(tǒng)一立法、嚴格執(zhí)法、法不阿貴、“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契約突出了并且實現(xiàn)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法治的精義。(2)契約是主體的意思自治,權利自己爭取

11、、義務自己履行、責任自己承擔,契約弘揚著人的主體品格、權利意識、自治精神,它們的弘揚要求政府有限,第一個契約就是政府與個人之間關于權利(力)義務的契約,劃定公權力與私權利各自的適當范圍,劃分公法私法的不同法域,契約化就是政府法治化,契約化為實現(xiàn)政府守法這一法治的核心提供了堅實的社會基礎。(3)契約是平等的、自由的、自治的、權利本位的,契約內涵著法治的基本內容和根本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契約與法治是一致的,沒有契約就沒有法治,不存在沒有契約的法治。第四,在“身分社會”,人們奉行的是一種宿命論哲學。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后天的努力無以改變。在一切的一切中,至關重要的是出身問題以及由此而來的身分問題。社

12、會處處重身分、講差別、論資排輩、上下各異、循規(guī)蹈矩,一種身分的人,世代如此,不能逾越到別種身分里去。官恒為官,民恒為民。身分恒常不變,其結果就是身分高貴者養(yǎng)尊處優(yōu),驕奢淫佚,無需努力卻萬事俱備,它會使人們躺在祖宗的榮譽下斷送自己的未來;而身份低賤者絕大多數(shù)人先天注定做牛做馬,永不翻身,個人后天努力往往彌補不了因身份低賤而造成的先天不足,因此,使出身卑微的人往往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乃至產(chǎn)生一種絕望失落情緒。這兩種情況,一個是無需進取,一個是進取亦是枉然,最后都在腐蝕、消除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因此,“身分社會”是一個人人死氣沉沉、萎靡不振、沒有進取精神的社會。在“契約社會”,人們推崇的是一種競爭論哲學

13、。不講身分,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發(fā)展,人人通過自由訂約去設定自己的權利義務,去謀求自己的發(fā)展,去主宰自己的命運和前途。人人自由競爭,身分變動不居,“王侯將相無種”、甚至“皇帝輪流做”,個人身分不是先天命中注定的而是完全由個人后天的能力和努力決定的,一個人的身分如何是由個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環(huán)境機遇等眾多未知的因素決定的,充滿了不確定性、或然性,它不是由任何人任何機關指定和分配的。因此,在“契約社會”,身分是在一種復雜的競爭環(huán)境中偶然造成的,此時身分高貴者不能確保彼時亦高貴,此時身分低賤者并不意味著彼時亦低賤,“人生貴賤無始終”、“老子英雄兒笨蛋”、“丑小鴨也會變成金鳳凰”,甚至“朝為田舍郎、暮

14、登天子堂”,所有的身分(職位)都是變動的,都是向所有人開放的,不能為少數(shù)人所獨占。這種變動不居升降不定的社會身分給所有人以壓力和動力,身分高的生怕已占有的身分的喪失而不得不加倍努力,身分低的為了改變自身不滿意的身分而奮發(fā)努力向上,社會賦予他們改變身分的機會和希望,因而他們有上進的動力。在“契約社會”,較優(yōu)越的社會地位總是表明著占有這種地位的人對社會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從而社會也反過來對他給予較多的回報,而不是由人的出身高低來決定的。在一個“契約社會”,社會關系不斷變革,一切固定的身分、一切固定的關系、一切古老的觀念都不復存在,因此,“契約社會”是一個人人具有生機活力、人人奮發(fā)進取的社會。上述“身

15、分社會”與“契約社會”的比較意義表明,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角度看,“身分社會”是一個落后的社會,“契約社會”是一個進步的社會,因此,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向前發(fā)展,在各種因素的促動下,從“身分社會”進化到“契約社會”就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二、“從身分到契約”的歷史意義梅因所指出的“從身分到契約”不僅指出了“身分社會”與“契約社會”的劃分標準和比較意義,而且表明了從“身分社會”到“契約社會”是一場偉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這種社會變革的歷史意義主要表現(xiàn)在:(一)“從身分到契約”-從自然經(jīng)濟到商品經(jīng)濟(市場經(jīng)濟)?!吧矸稚鐣钡慕?jīng)濟基礎是自然經(jīng)濟,“身分社會”也只能以自然經(jīng)濟為依歸,自然經(jīng)濟本質上就是一

16、種“身分經(jīng)濟”。這是因為:(1)自然經(jīng)濟以家庭為主要生產(chǎn)生活單位,生產(chǎn)生活的決策權和指揮權統(tǒng)歸家長行使,因此以家庭為主要生產(chǎn)生活單位的自然經(jīng)濟是一種家長制經(jīng)濟,家長制是身分的根源,家庭因其具有血緣關系、親情基因因而更易維護家長制,家長制其實是繁衍身分最根本的因素。世界上的最高命令莫過于“父母之命”,當然這并不是因為父母有什么巨大無比的威力,而是因為他們與子女之間有一種血緣親情紐帶。要真正維護身分必須依靠家長制。這一點中國漢字“國家”就特別能說明這個問題,國家是“國”與“家”合一,而實質是“國”借助“家”而成之為“國”,即借助“家”所特有的血緣親情、家庭禮教、孝悌恭順、依附依從等等來立國保國治國

17、。在某種意義上,是無“家”就無“國”,“國”借助“家”才有了親和力、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家”是“國”的粘合劑和紐帶,歷史上的統(tǒng)治者為什么都要把自己裝扮成人民的“家長”、“父母官”,就是因為血緣親情這種軟約束比強權暴力這種硬約束更有威力。(2)自然經(jīng)濟主要是一種小農(nóng)經(jīng)濟,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一大特點就是生產(chǎn)生活年復一年,世代相傳,在小農(nóng)經(jīng)濟社會,生產(chǎn)生活主要依靠經(jīng)驗,因此年齡越大的人,自然就越有經(jīng)驗,俗諺中所謂的“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我吃的油比你喝的水還多”,諸如此類就是年長的人因為年長而富有經(jīng)驗從而優(yōu)越于年幼者的明證,這也說明在一個主要依靠經(jīng)驗生產(chǎn)生活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社會,每

18、一個年長者都握有強制年幼者的教化的權力,正所謂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在這里長幼差別是該社會的一個重要原則,論資排輩就是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應用方式了。誰年齡越大,誰就越有經(jīng)驗,從而誰也就越有身分了。長幼差別,論資排輩本身就是身分最現(xiàn)實最常見的表現(xiàn)方式。(3)自然經(jīng)濟是一種以狹隘地域為限的經(jīng)濟,自給自足具有很強的封閉性,因此自然經(jīng)濟社會流動性很小,所謂的“父母在,不遠游”、“在家千般好,出門一朝難”、等等,都表明在自然經(jīng)濟社會,遠游是一種極其罕見因而也是極其悲壯的事情,也是自然經(jīng)濟社會流動性極小的寫照。正是因為自然經(jīng)濟社會流動性很小,在一定地域的人們從小到大乃至去世都在一塊,“低頭不見抬

19、頭見”,所以自然經(jīng)濟社會又是一個“熟人社會”,這種“熟人社會”重人情、尚禮教,極易滋生身分觀念一旦滋生也極易?護這種身分。而在一個“陌生人的世界里”,人們互相不知底細,相互不關聯(lián),因而陌生人之間不易滋生身分,并且敢于蔑視、否定、打破種種身分?!捌跫s社會”的經(jīng)濟基礎是商品經(jīng)濟。商品經(jīng)濟是一種交換經(jīng)濟。商品經(jīng)濟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要求“把人彼此當作外人來看待”,“商業(yè)是在血緣之外發(fā)展起來的”。人們生產(chǎn)商品就是為了交換,為了出賣,商品注定要“離家出走”,而且要“遠走高飛”,商品無家園,商品無祖國,商品經(jīng)濟是一種開放的外向型經(jīng)濟,商品交換打破了狹隘的時空限制,在時空上都大大擴大了,它斬斷了人與

20、人之間的血緣親情紐帶,從而人們由一個“熟人社會”進入了一個“陌生人的世界”,人們都以“無情”的角色出場。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相互不知底細,商品交換的信用就不能依靠“人情”了,而必須“白紙黑字”、“簽字畫押”,即依靠契約,契約是商品交換的產(chǎn)物和形式。商品交換是社會分工的結果,是人們互通有無的必需。在市場中,每個人都不能自給自足,都只能以自己的勞動產(chǎn)品與他人的勞動產(chǎn)品相交換從而獲得生活資料,人與人之間相互依賴、互為前提,一個人的生存發(fā)展離不開他人的生存發(fā)展。普遍的需求和供給互相產(chǎn)生的壓力,使得作為等價物的所有者的人們在交換中證明是價值相等的人,是地位平等的人,進而使得平等自由等價成為商品經(jīng)濟的內在要

21、求。商品經(jīng)濟是一種平等經(jīng)濟,主體社會地位平等是商品經(jīng)濟存在的前提;商品經(jīng)濟是一種自由經(jīng)濟,自由競爭是商品經(jīng)濟的本質屬性;商品經(jīng)濟是一種等價經(jīng)濟,平等交換、等價有償是商品經(jīng)濟的基本內容,商品經(jīng)濟的這些要求在法律上的集中表現(xiàn)就是契約,因此,一個商品經(jīng)濟社會必然是“契約社會”。(二)“從身分到契約”-從團體(家庭)本位到個人本位。梅因曾指出:“我們在社會的幼年時代中,發(fā)現(xiàn)有這樣一個永遠顯著的特點。人們不是被視為一個個人而是始終被視為一個特定團體的成員。每一個人首先是一個公民,然后,既是一個公民,他必是階級中的一個成員。其次,他是一個氏族、大氏族或部族的成員;最后,他是一個家族的成員。”10在這種社會

22、中,“作為社會的單位的,不是個人,而是由真實的或擬制的血族關系結合起來的許多人的集團?!?1以團體為本位的社會必然是一個身分社會,或者說身分社會以團體為本位 .以團體為本位是社會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的結果,也是社會發(fā)展的落后的根本表現(xiàn)。在原始社會,人類處于幼年階段,社會生產(chǎn)力極其落后,個人是極其渺小的,根本無力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獲取生活資料,個人只有通過聯(lián)合組成的團體才有力量、才能生存,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對每個人來說,團體高于個人。個人獨立、離群索居就意謂著自取滅亡,這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chǎn)的個人,就越表現(xiàn)為不獨立,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最初還是十分自然地在

23、家庭和擴大成為氏族的家庭中;后來是在由氏族間的沖突和融合而產(chǎn)生的各種形式的公社中。”12以團體為生產(chǎn)生活本位,以團體為社會組織形式,這本質上就要求有一個“總指揮”領導協(xié)調整個團體的生產(chǎn)、生活,這個“總指揮”在歷史上曾經(jīng)是“酋長”、“族長”、“家長”、“首長”,他(她)是整個團體的代表,代表整個團體成員而享有權利義務,他(她)的存在使得被代表者名存實亡,“個人并不為其自己設定任何權利,也不為其自己設定任何義務。他所應遵守的規(guī)則,首先來自他所出生的場所,其次來自他作為其中成員的戶主所給他的強行命令。在這樣制度下,就很少有契約活動的余地?!?3在團體本位社會,“家長”才是法律的主體,才享有法律上的權

24、利義務,“家庭成員”不是法律主體,不享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家庭內部不受法律調整,而由“家長”憑自身作為“家長”所擁有的權力和凹夜妗弊災巍M盤灞疚槐局噬弦笫髁扒醭薄白宄薄凹頁薄笆壯鋇鵲奶厝矸鄭盤灞疚輝諍艽蟪潭壬暇褪巧矸直疚???br> 人類社會的進化,使得個人獨立進行生產(chǎn)、生活成為可能和必要,這既是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結果,也是社會的重大表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謀求個人獨立、尋找個人利益就是合理的了,這時是個人高于團體。社會聯(lián)系的各種形式包括團體對于個人來說,只不過是達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因此這時社會開始逐漸從團體本位走向個人本位。以個人為本位適應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所以馬克思稱“產(chǎn)生這種孤立

25、個人的觀點的時代,正是具有迄今為止最發(fā)達的社會關系的時代”14。因為任何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都首先是組成社會的普遍的個人獨立地發(fā)展。“在這個自由競爭的社會里,單個人的表現(xiàn)為擺脫了自然聯(lián)系等等,而在過去的歷史時代,自然聯(lián)系等等使他成為一定的狹隘人群的附屬物。這種十八世紀的個人,一方面是封建社會形式解體的產(chǎn)物,另一方面是十六世紀以來新興生產(chǎn)力的產(chǎn)物”15。與這種社會發(fā)展相適應,充分表現(xiàn)和實現(xiàn)個人本位要求的契約應運而生了。契約以個人獨立為基礎、以個人自治為內容、以個人利益為目的。契約是個人獨立自主、意思自治的,當事人自己為自己設立權利義務,自己為自己作主。在“契約社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都是法律的主體,

26、都享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人們不再是束縛在“家族”內聽任“家長”的支配,而是處于一種新的社會秩序中,受契約調整,這種新的社會秩序不是由“家長”代為確立的,而是由每一個人根據(jù)契約而形成的。契約成為社會關系產(chǎn)生的基礎、連結的紐帶、根本的內容和實現(xiàn)的方式。這正如梅因所指出的:“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在有一點上是一致的。在運動發(fā)展的過程中,其特點是家族依附的逐步消滅以及代之而起的個人義務的增長。個人不斷地代替:家族成為民事法律所考慮的單位。我們也不難看到:用以逐步代替源自家族各種權利義務上那種相互關系形式的,究竟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什么關系。用以代替的關系就是”契約。在以前,人的一切關系都是被概括在家族關系中

27、的,把這種社會狀態(tài)作為歷史上的一個起點,從這一個起點開始,我們似乎是在不斷地向著一種新的社會秩序狀態(tài)移動,在這種新的社會秩序中,所有這些關系都是因個人的自由而產(chǎn)生的。“16(三)“從身分到契約”-從“人治”到“法治”?!吧矸稚鐣笔且粋€“人治社會”。在這種社會中,由于“身分社會”處于人類社會的落后時期,人類處于“法學的童年”,因而在這個時期也是法律很不健全的時期,不可能做到“有法可依”,身分關系的維持主要不是靠法律而是靠道德與習俗。另一方面,一個,“身分社會”必然是刑法主治的社會,因為要維護一種建立在身分基礎之上的極不合理也是人們廣為反抗的社會制度只能依靠最嚴厲的法律,因此在這種社會,有法律也

28、主要是刑法,這正如梅因所指出:“法典愈古老,它的刑事立法就愈詳細、愈完備?!?7在社會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社會財富不豐裕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刑法必然是嚴刑峻法,刑法的本質決定了依刑法而治不可能是真正的法治。因此,在“身分社會”主要就是“禮治”、“德治”,正如儒家所主張的,“安上治民,莫善于禮”18“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9“禮”的實質就是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講究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名分,也就是講究差別,反對平等?!暗赖氯柿x,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

29、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0可見,“禮”成了調整一切社會關系的根本準則,約束著人們的言談舉止,以致于“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1“禮”把人們牢牢地鉗制在不平等的社會格局中,因此“禮”與“身分”是一脈相承的,大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禮治”的情況下,就是連僅有的刑法也置之一邊,即所謂的“德主刑輔”。在“身分社會”,有身分的人享有特權,無身分的人無權,無身分的人依附于有身分的人,沒有法律人格,任由有身分的人支配,身分代表著真理,身分代表著權力,在這種情況下,有身分的人的話如同金科玉律,句句是真理,因此,“言出法隨”、“以言代法”、“以言廢法”等人治現(xiàn)象就是不可

30、避免的了,根本做不到“有法必依”。在“身分社會”,講究身分,“看人辦事”,因人而異,法因之所施對象的身分不同而加以改變。在適用法律前,一定要問清對象是誰,具有什么身分,然后才能決定所適用的法律,因此,在“身分社會”一切普遍的標準都不可能發(fā)生作用,很難做到“執(zhí)法必嚴”。在“身分社會”,身分是影響人們法律責任的一個重要因素。身分代表特權,有身分的人享有特權,有身分的人可以用這種特權去抵消自己的罪行,去謀求罪行的減赦,中國古代法即有所謂摹骯俚薄薄鞍艘欏保謖庵種貧認攏豢贍苷嬲迪幀胺ú話蟆薄巴踝臃阜朊褳鎩保巖宰齙健拔鼐俊薄W苤矸質僑酥蔚腦矗欠蔚奶斕?。縝r> 前已論及,“契約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從人治的“身分社會”到法治的“契約社會”的轉變肇因于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商品交換的產(chǎn)生條件是“把人彼此當作外人”,它是在血緣之外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斬斷了血緣親情關系,突出了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系,在商品交換中,各人均以追求私利為目的,在這種情況下,道德禮教籠統(tǒng)抽象、因人而異,良心自律不足以成為保障實現(xiàn)人們權利義務的信條,而只能依賴于明確的、肯定的、大家公認的、并且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了,這樣,人們由主要依靠基于血緣親情關系而形成的道德禮教轉變?yōu)橹饕揽坑捎诶鏇_突而導致的法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