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各論 過渡相_第1頁
第七章各論 過渡相_第2頁
第七章各論 過渡相_第3頁
第七章各論 過渡相_第4頁
第七章各論 過渡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主講:杜振川主講:杜振川研究生課程 海陸過渡環(huán)境主要包括三角洲和河口灣沉積環(huán)境,位于海、陸之間的過渡地帶。 過渡環(huán)境同時受到大陸河流及海洋的波浪和潮汐作用的影響。主要特征是: 大陸和海洋的生物群混生,生物群分異度(屬、種)較低,而豐度(數量)較高,以豐富的廣鹽度的生物,如雙殼類和腹足類繁盛為特征; 在沉積物特征方面,除大量發(fā)育有河流攜帶的陸源碎屑沉積物外,有時也因水體咸化而形成一些化學沉積,水流作用和波浪作用形成的沉積構造共生; 由于河流攜帶大量陸源沉積物在入海口處大量沉積,因此沉積速度較快,可形成厚度巨大的三角洲沉積體系。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角洲:在河流入海的河口

2、處,流速降低,水流攜帶的沉積物在河口處堆積下來,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或舌狀,剖面上呈透鏡體的碎屑堆積體。因其為尖頂指向陸地的三角形或扇形,故名為三角洲。 通常所稱的三角洲大多是指海洋三角洲,它是河流流水與海洋波浪和潮汐共同作用的產物。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一、三角洲形成的流體力學 貝茨(CCBates,1953)認為:三角洲河口比擬為水力學上的一個噴嘴。河水通過河口流入蓄水體(盆地)時,形成自由噴流,并可分為軸狀噴流和平面噴流兩種類型。 軸狀噴流:指河水與蓄水體水的混合作用發(fā)生在三度空間(立體的),其混合作用較快,致使水流速度迅速降低; 平面噴流:指河水與蓄水體水的混合作

3、用發(fā)生在二度空間(平面的),其混合作用較慢,表層水的平面噴流在盆地方向較遠的地方仍可保持較高的流速,底層水的平面噴流往往是重力流,進入盆地后可能發(fā)生快速沉積作用,并向盆地方向延伸較短的距離。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一、三角洲形成的流體力學 軸狀噴流和平面噴流在三角洲中的反應有:等密度流型、低密度流型、高密度流型三種情況。等密度流型: 河流水和蓄水體密度近于相等(湖泊三角洲型),當河水注入湖泊時,由于兩種水的密度近于相等,主要發(fā)生軸狀噴流,平面噴流不明顯,表現為兩種水發(fā)生三度空間的混合作用,而且水流速度迅速降低,使陸源沉積物,尤其是底負載沉積物在河口附近迅速堆積,形成湖泊型三

4、角洲,這種沉積體的分布范圍一般較小。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一、三角洲形成的流體力學 等密度流型: 當流入水密度與蓄水體的水密度相同時,等密度流所形成的為軸狀噴流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一、三角洲形成的流體力學 低密度流型: 流入水密度小于蓄水體密度(海洋三角洲型),由于河流水體的密度小于海水密度,一般來說,河水(淡水)的密度僅為海水(咸水)密度的6,這種低密度水流,在密度較大的咸海水面上向外擴散流動,出現以平面噴流為主的狀態(tài)。因此,河水在表層水水平方向能向外散布很遠,即沉積物可被帶到遠岸區(qū)沉積,形成以河流作用為主的海岸三角洲。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

5、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一、三角洲形成的流體力學 低密度流型: 當流入水密度小于蓄水體的水密度時,低密度流所形成的為平面噴流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一、三角洲形成的流體力學 高密度流型: 當流入水的密度大于蓄水體的水密度時,這種高密度的流動是沿著水底發(fā)生的平面噴流,當冰冷的水流注入到較溫暖的湖泊中,或者含有大量懸浮負載的洪水水流進入湖泊中時,即產生這種流動。但一般含泥砂的河水密度很少超過海水密度,故不能產生這種流動類型。 這種情況也發(fā)生在大陸坡上,未固結的海底沉積物,因受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而發(fā)生滑塌或滑動,其結果可形成濁流。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一、三角洲

6、形成的流體力學 高密度流型:當流入水密度大于蓄水體的水密度時,高密度流(重力流)所形成的為平面噴流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二、三角洲的形成和發(fā)育 三角洲的形成發(fā)育過程,實質上是分支流河道不斷分叉和向海方向不斷推進的過程。 1) 河口砂壩和河道分叉的形成 河流入海的河口區(qū),水流展寬和潮流的頂托作用使流速驟減,河流底負載下沉而堆積,形成河口砂壩。 河口砂壩形成后,水流從砂壩頂端分成兩股,形成兩個分支河道(分流河道),并向外側擴展。 分支河道向前發(fā)展,在河口處又會出現新的次一級河口砂壩。這一過程的不斷重復,就形成了一個喇叭形向海廷伸的多叉道河網系統,三角洲的雛形隨之形成。 第一節(jié)

7、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二、三角洲的形成和發(fā)育 河口砂壩和河道分叉的形成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二、三角洲的形成和發(fā)育 河口砂壩和河道分叉的形成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二、三角洲的形成和發(fā)育 2)決口扇的形成與三角洲的延伸 分支河道不斷向海延伸,河床坡度減小,流速減緩,河床淤高。坡度減小至一定程度,泄流不暢,洪水季節(jié)洪流沖決天然堤,呈散流傾瀉于濱海平原或叉道間海灣,流速驟減,沉積物逐漸淤積而成決口扇灘,從而使三角洲在橫向上逐漸擴大。 河水沖決天然堤后,取道于較大坡度的新河床入海。舊河道淤塞,使原來的三角洲廢棄,而在其旁側新河道入海處,新

8、的三角洲開始發(fā)育成長。 隨著時間的推移,三角洲的廢棄和發(fā)育相互轉化,交替出現,結果各三角洲彼此連接和部分疊合,形成三角洲復合體。 黃河河口現代三角洲就是由多期次三角洲依次疊置而成。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二、三角洲的形成和發(fā)育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二、三角洲的形成和發(fā)育 三角洲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控制, 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河流的作用: 河流的流量和輸砂量是形成三角洲的物質基礎。流量和輸砂量越大,越有利于泥砂在河口的堆積,即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但海水的波浪或潮汐等作用可以使它們遭受沖刷、改造,并使其重新分布。如果河流比較大,搬運來的泥砂多

9、,而海水作用弱,則三角洲迅速發(fā)育,并不斷向海方向推進生長;但如果河流小,搬運來的泥砂少,而海水作用又強,則三角洲發(fā)育緩慢,甚至不發(fā)育三角洲,而是以河口灣環(huán)境出現。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二、三角洲的形成和發(fā)育 2)蓄水體(海、湖水體)的密度與河水密度的差異 河流進入蓄水體按密度差異,建立的流動類型可出現的三種。 3)蓄水體的水動力作用 波浪、潮汐、海流可對河流輸入的泥砂進行改造和再分配,影響或阻止三角洲向海方向的推進,或改變三角洲發(fā)育的形狀;或海洋水動力作用遠遠超過河流作用時,就不可能形成三角洲,或者使原有的三角洲遭受破壞。 如我國錢塘江口,潮汐作用極強,河流作用微弱,故

10、不發(fā)育三角洲,而形成向海擴展的漏斗狀三角港。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二、三角洲的形成和發(fā)育 4)河口區(qū)海底地形 河口區(qū)海底坡度小、水體淺,有利于泥砂堆積,波浪作用不易直通海岸,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否則相反。5)蓄水盆地的構造特征 主要是蓄水盆地的穩(wěn)定性和沉降速度。一般說來,蓄水盆地相對穩(wěn)定,或沉降緩慢,沉降速度小于或略等于沉積速度,對三角洲的形成和保存有利。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影響三角洲形成的因素很多,各個因素以不同作用強度相互組合可以出現多種多樣的三角洲類型。如何對這些三角洲進行分類,不同學者先后提出了各種分類方案。最為流行

11、和得到廣泛應用的有費舍爾等(Fisher,1969)、蓋洛韋(Galloway,1975) 分類。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費舍爾等的分類強調在控制三角洲發(fā)育的諸因素中,海洋能量的類型和大小(波浪、潮汐和沿岸流)與沉積物注入量的相互消長關系,對三角洲體系中主要相的特點具有決定意義。 河流作用主要是向海盆輸送沉積物,不斷使三角洲向海進積,起著建設作用,所形成的沉積相稱建設相。以建設相為主的三角洲為高建設性三角洲,根據其形態(tài)可區(qū)分為朵狀和鳥足狀三角洲。 海洋作用主要是將河流傾入海中的沉積物進行改造和再分配,起著破壞作用,所形成的沉積相稱破壞相。以破壞相為主

12、的三角洲為高破壞性三角洲。而在高破壞性三角洲中又區(qū)分出波浪作用主導的浪控三角洲和潮汐作用主導的潮控三角洲。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由于河流、波浪、潮汐對三角洲的形成起直接控制作用,故很多學者主張按這三者的相對強度來劃分三角洲的成因類型。蓋洛韋(WGGalloway,1976)根據上述三種作用的相對關系,分析了世界上一些代表性三角洲,提出了三角洲的三端元分類。 三角形三個端元分別代表了以河流、波浪、潮汐作用為主的三角洲類型,分別稱為河控三角洲(建設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兩者屬于破壞性三角洲)。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

13、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1)長形(或鳥足狀)三角洲 是以河流作用為主的一種極端類型的三角洲。長形三角洲由于海水作用弱,河流的泥砂輸入量大,特別是砂與泥比值低,懸浮負載多,因而有利于建造起天然堤,使分流河道趨于固定;分流河口砂壩發(fā)育,向前延伸,直接覆蓋在厚的前三角洲泥上,并可以很快地沉陷在其中,大部分被保存下來,形成特征的“指狀砂壩” 。其砂體的主軸方向和沉積走向與濱線垂直。 1、河控三角洲 這類三角洲是在河流輸入的沉積物能量比海水能量大得多的情況下形成的。根據其形態(tài)特征,又可進一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

14、積體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1)長形(或鳥足狀)三角洲 1、河控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鳥足狀三角洲 (據斯考特,1969)1一分流河道、決口扇;2一三角洲平原(沼澤、分流間灣);3一三角洲前緣;4一前三角洲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1)長形(或鳥足狀)三角洲 1、河控三角洲 指狀砂壩橫剖面幾何形態(tài)及特征 (據菲斯克,1961)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1、河控三角洲 2)朵狀三角洲 該三角洲的形態(tài)像一個向海方向突出的半圓形。其前緣有的地方凸出(分流口),有地方凹進(分流間),略呈鋸齒狀。 與長形三角洲相比,此類三角

15、洲的泥砂輸入量少一些,而且砂與泥比值較高,海水波浪作用有所加強。河口砂壩覆蓋在較薄的前三角洲泥之上,沉陷也較慢,致使三角洲前緣的砂易于被海水沖刷和改造,使之再分布于各分流之間,形成席狀砂層,并與各分流的河口壩連接起來。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1、河控三角洲 2)朵狀三角洲 密西西比河全新世朵狀三角洲 (據斯考特,1969)1一分流河道、決扇;2三角洲前緣;3一三角洲平原(沼澤、分流間灣);4一前三角洲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1、河控三角洲 2)朵狀三角洲 1964一l 974年黃河釣口河河口區(qū)三角洲前緣沉積環(huán)

16、境 (據高善明等,1989)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2、浪控三角洲 特點是: 一般只有一條或兩條主河流人海,而分流不多也不大;河流輸入的泥砂量少,砂與泥比值高;而且波浪作用大于河流作用。因此,由河流輸入的砂泥很快就被波浪作用再分配,于是在河口兩側形成一系列平行于海岸分布的海灘脊砂或障壁砂壩;而只在河口處才有較多的砂質堆積,形成向海方向突出的河口,形似弓形或鳥嘴狀。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2、浪控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河口沙壩的分布模式(據Wright,1977)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三角

17、洲的主要類型 2、浪控三角洲 巴西圣弗蘭西斯科河鳥嘴狀三角洲(據賴特等,1973)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2、浪控三角洲 尼羅河三角洲沉積體系的主要沉積環(huán)境 (據Fisher,1969)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3、潮控三角洲 河流注入在海水潮汐作用較強的地區(qū)。由于潮汐作用的影響,河流帶來沉積物,只能堆積成小型三角洲。 如潮汐作用加強,雙向的潮汐流和河流水的沖刷作用,常將河流帶來的沉積物在河口的前方改造成線狀潮汐砂壩。這些砂壩平行于潮流方向,在河口的前方呈裂指狀放射分布,它們充填于潮溝之內或其兩側。 一般來講,

18、潮汐作用強烈的地區(qū),不容易形成三角洲;相反,潮汐對已有的三角洲起著侵蝕和破壞作用,將砂質帶入海中較遠處,而不在河口附近堆積下來,使河口形成特征的喇叭形,并向海方向擴展為較開闊的海灣,即通常所說的河口灣環(huán)境。 如我國的珠江三角洲、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和巴布亞灣三角洲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3、潮控三角洲 巴布亞灣港灣形三角洲(據費希爾,1969)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三、三角洲的主要類型 3、潮控三角洲 湄公河三角洲分流河道下游的線狀潮汐沙脊 (據Fishe等1969)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

19、積模式 河控三角洲能形成厚度大、面積廣的大型三角洲,稱之為建設性三角洲。在地質歷史中能保存下來和識別出的三角洲,多屬于此種類型。 河控三角洲都可以劃分為三個亞相。在平面上由陸向海依次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和前三角洲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三角洲的立體模式圖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1、三角洲平原是三角洲的陸上沉積部分,它始于河流大量分叉處,止于岸線或海(湖)平面處。其上主要由一系列活動和廢棄的低彎度或辮狀分流河道以及河道間地區(qū)組成。河流兩側發(fā)育有天然堤、決口扇,而分流河道間地區(qū)常發(fā)育有沼澤、湖泊和分支間灣等。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1、三角

20、洲平原 分流河道相分流河道相 分流河道又叫分支河道,是三角洲平原中的格架部分,每條分流河道的沉積都為周期性水位變化的單向水流所形成的向上變細的正旋回層序。沉積物主要為砂質,以及向上逐漸變細的層序特征。一般底部為中一細粒砂,常含泥礫、植物干莖等殘留沉積物。向上變?yōu)榉凵?、泥質粉砂及粉砂質泥等。砂質層具有槽狀或板狀交錯層理和波狀交錯層理,而且其規(guī)模向上變小。其底界與下伏巖層常呈侵蝕沖刷接觸。 向上變細的河道層序,常相互疊置重復出現,反映了河道的多次遷移或廢棄。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天然堤相天然堤相 位于河道兩側,平行河道延伸,橫斷面成楔狀或不對稱的透

21、鏡狀,向河道側較陡,另一側較緩。天然堤是洪水期從河道中溢漫的水流沉積的,以粉砂、細砂為主,遠離河床的沉積物粒度變細,泥質增多。常見的沉積構造有小波痕層理、透鏡狀層理、水平紋層、植物根系和碎屑以及動物的潛穴。 1、三角洲平原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決口扇 當洪水沖決天然堤越岸向分流河道間地區(qū)傾瀉時,便在天然堤外側的支流間沉積形成扇狀沉積體,即決口扇。 決口扇上分布有辮狀或網狀決口水道,充填在水道中的沉積物一般是具有單向流的交錯層砂巖。這些小型河道砂呈透鏡狀層夾在河道間細粒沉積(泥或粉砂質泥)和沼澤沉積物之間。 三角洲決口扇與河流的決口扇沉積亦很相似,

22、但由于這種天然堤穩(wěn)定性較差,故比河流 中、下游的決口扇更為發(fā)育,而且有的面積較大。 1、三角洲平原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決口扇垂向剖面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分流間灣相:分流間灣相: 分流間灣發(fā)育在分流河道之間的低洼地區(qū)并與海相通; 主要沉積物為決口水道和泛濫洪水攜帶來的細粒懸浮物質泥和粉砂,中夾少量 透鏡狀的粉砂巖和細砂巖。 水平紋理發(fā)育,生物擾動作用強烈,偶見海相化石。 當三角洲向海推進時,這些海灣最終多被決口扇或泛濫洪水帶來的沉積物充填,在主要分流間灣地區(qū)形成一泥巖楔。這種泥巖楔在層序上往往向

23、下漸變?yōu)榍叭侵弈鄮r,向上逐漸變?yōu)楦缓袡C質的沼澤沉積。1、三角洲平原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沼澤相:沼澤相: 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間地勢低洼地區(qū),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沼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間地勢低洼地區(qū),地下水位接近地表,沼澤分布廣泛,有泥沼、草沼和樹沼等,排水不暢,構成一個富含有機澤分布廣泛,有泥沼、草沼和樹沼等,排水不暢,構成一個富含有機質的滯留還原環(huán)境。質的滯留還原環(huán)境。 巖性主要為暗色富含有機質泥、泥炭或煤層沉積,其中常夾有薄的粉巖性主要為暗色富含有機質泥、泥炭或煤層沉積,其中常夾有薄的粉砂層,具塊狀層理和生物擾動構造,常含有大量植物碎

24、屑、根系,介砂層,具塊狀層理和生物擾動構造,常含有大量植物碎屑、根系,介形類和腹足類介殼,以及菱鐵礦結核等。形類和腹足類介殼,以及菱鐵礦結核等。1、三角洲平原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2、三角洲前緣 是三角洲的水下部分,位于海(湖)平面與浪基面之間,呈環(huán)帶狀分布于三角洲平原 向海洋一側邊緣,即分流河道的前端。 三角洲前緣是三角洲最活躍的沉積中心,從河流帶來 的砂、泥沉積物,一旦離開河口注入海洋,就迅速地堆積在這里。由于受到河流、波浪和潮 汐的反復作用,砂泥經沖刷、簸揚和再分布,形成分選較好、質較純的砂質沉積集中帶。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

25、積體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2、三角洲前緣 三角洲前緣可分為以下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 流間灣、分流河口砂壩、遠砂壩(末梢壩)、前緣席狀砂。 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分支河道 為陸上分支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在向海延伸過程 中,河道變淺加寬,分叉增多,流速減緩,堆積速度增大。 沉積物以砂、粉砂為主,泥質極少。常發(fā)育交錯層理、波狀層理及沖刷一充填構造,并見層內變形構造。垂直流向剖面上呈透鏡狀,側向則變?yōu)榧毩3练e物。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2、三角洲前緣 水下分支水下分支河河 道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

26、模式 2、三角洲前緣 分流河口壩分流河口壩 分流河口砂壩也稱為河口砂壩,是由于河流帶來的砂泥物質在河口處因流速降低堆積而成。 其巖性主要由砂和粉砂組成,一般分選較好,質較純凈。砂層呈中層至厚層狀,發(fā)育有楔形交錯層理或“S”形前積紋理和水平紋理。砂層中化石稀少,但有時可見到由其他環(huán)境搬運來的介殼。 河口砂壩的形態(tài)在平面上多呈長軸方向與河流方向平行的橢圓形,橫剖面上呈近于對稱的雙透鏡狀,其周圍為前三角洲泥沉積。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2、三角洲前緣 遠沙壩相遠沙壩相 遠砂壩位于河口砂壩前較遠的部位。 沉積物比河口砂壩細,主要由粉砂和少量粘土組成。只有在

27、洪水期才有細砂沉積。 沉積構造以水平紋理和顏色紋理為特征,但同時亦具有波狀交錯層理和脈狀一波狀一透鏡狀復合層理。 含有生物化石及潛穴遺跡,生物擾動構造非常發(fā)育。 遠沙壩沉積體多為延伸較遠的層狀,一般均分布在河口沙壩的下面,與河口沙壩一起構成向上變粗的層序。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2、三角洲前緣 遠沙壩相遠沙壩相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西南分流河口三角洲前緣 (據Colema等1965)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2、三角洲前緣 前緣席狀砂相前緣席狀砂相 前緣席狀沙是河口沙壩、遠沙壩受到波浪、潮汐和沿岸流強烈改造和再

28、分布薄而面積大的席狀砂層。砂層面積廣大,層厚向海逐漸變薄。主要成分為細砂及粉砂,分選好,成熟度高,質純;沉積構造為平行紋層及小水流波痕層理,化石稀少。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3、前三角洲、前三角洲 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緣的前方,其沉積物完全是在海平面以下,而且大部分是在海水波浪所不能及的深度下沉積的。 巖性主要由暗灰色粘土和粉砂質粘土組成,僅含有少量由河流帶來的極細砂。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 綜上所述,三角洲沉積體系在乎面上由陸地向海方向為三角洲平原亞相(三角洲的陸上部分,主要由分流河道和沼澤沉積組成)

29、一三角洲前緣亞相(三角洲的水下部分,主要由河口砂壩和遠砂壩沉積組成)前三角洲亞相(海底厚層泥質沉積)。這三種亞相大致呈環(huán)帶狀依次分布。 從三角洲平原到前三角洲,其粒度由粗變細;植屑和陸上生物化石減少,而海相生物化石增多;底棲生物的擾動程度增加;多種類型的交錯層理變?yōu)檩^單一的水平紋理;以及有機質含量增高,顏色變暗等。 有的文獻把一個三角洲比喻為一個“樹葉”。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砂質沉積好象“葉脈”,分流間的沼澤、湖泊沉積好似“葉肉”,三角洲前緣砂好比葉的邊緣。因此,人們常稱每一個三角洲體為一個三角洲“朵葉”。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4 、河控三角洲沉積層序的特點河控三角洲

30、沉積層序的特點 河控三角洲沉積層序:一般均為進積型層序,從下向上表現為從海相向陸相的過渡,具有“海退”旋回的特點。其下限與陸棚淺海沉積過渡;二者沒有明顯的沖刷和突變接觸關系。 在粒度變化:從前三角洲相到三角洲前緣沉積具有明顯的向上變粗的反旋回,巖性表現為從泥巖(頁巖)向砂巖的過渡。三角洲平原是由具有許多向上變細的分流河道、天然堤、決口扇等砂體夾河道間泥巖和泥炭(煤)層組成。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4、河控三角洲沉積層序的特點河控三角洲沉積層序的特點 巖層的顏色:表現出明顯的規(guī)律性,下部一般為暗色,反映富含有機質的泥巖特點;向上

31、為淺色,一般代表波基面以上受海水擾動的前緣砂體的氧化環(huán)境;最上部為夾有淺色砂體的大量暗色層(深灰色至黑色),為廣泛沼澤發(fā)育的三角洲平原環(huán)境。 層理的變化:自下而上為水平層理及被生物強烈擾動而均化的塊狀層理,向上過渡為各種交錯層理(小波痕層理、爬升層理、大型槽狀、楔狀交錯層理),最上部為槽狀、板狀交錯層理與塊狀層理交替出現。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4、河控三角洲沉積層序的特點河控三角洲沉積層序的特點 生物特點:是自下而上為正常淺海鹽度生物一半咸水生物一淡水生物(以大量植物出現為待色)。 河控三角洲沉積層序的厚度:厚度變化很大,主

32、要決定于入流海盆的深度及構造下沉的速度和幅度。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四、河控三角洲的沉積模式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4、河控三角洲沉積層序的特點河控三角洲沉積層序的特點河控三角洲沉積的原生構造序列及其環(huán)境解釋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五、浪控三角洲五、浪控三角洲 在這類三角洲中,河流傾瀉在河口區(qū)的沉積物在波浪的強烈淘洗下,泥幾乎完全被帶到陸棚淺海中;而砂則堆積在海岸帶,在河口的側翼形成海灘脊,或因河口沙壩在向海推進過程中不斷被波浪改造為向海突出的、與岸線平直的弧形障壁砂體。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五、浪控三角洲五、浪控三角洲第一節(jié)

33、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五、浪控三角洲五、浪控三角洲 三角洲前緣將整體向海推進,而不象河控三角洲那樣,僅分流河口砂體向海延伸。 但隨著波浪作用在整體作用背景中,不斷增強和河流作用的減弱,三角洲平原的絕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將被海灘障壁砂或灘脊復合體所占據。 浪控三角洲體系中砂的含量最高、成熟度也最高,其層序結構與一般海灘層序十分相似,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五、浪控三角洲五、浪控三角洲 羅納河三角洲(Curray, 1960) 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五、浪控三角洲五、浪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 的垂向層序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34、六、潮控三角洲六、潮控三角洲 這類三角洲主要發(fā)育在中一大潮差地區(qū),波浪和河流作用相對要小的多。 因漲潮流的入侵,河口區(qū)在強潮汐的作用下常呈喇叭狀向海張開。漲潮時河水受阻,水位迅速上升溢出河岸(如錢塘江怒潮),并淹沒附近的分流河道間地區(qū),退潮時海水又退去,所以在分流河道間地區(qū)形成廣闊的潮坪環(huán)境; 潮坪上布滿潮道(潮溪、潮渠和潮溝)、沼澤等。三角洲前緣砂體也被強大的潮汐流改造成潮汐沙脊。這些沙脊多呈狹長的線狀平行潮流方向延長,通常垂直岸線分布; 無論是分流河道中的潮流沙脊還是三角洲前緣的潮流沙脊,其組成都是分選良好的純凈的石英砂; 內部構造具有雙向交錯層理及其他的潮汐標志。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

35、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六、潮控三角洲六、潮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 的垂向層序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六、潮控三角洲六、潮控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波浪作用較弱,中等強度潮汐;屬河流潮汐類型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七、古三角洲沉積的識別七、古三角洲沉積的識別 1)建設性的河控三角洲沉積:主要由較厚的砂巖、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和泥巖的互層沉積組成,往往夾有暗色有機質細粒沉積、泥炭層或煤層。 2)從巖性來看:自下而上為一由細逐漸變粗的反旋回進積型沉積層序。但在層序的上部可以出現下粗上細的正韻律的分流河道沉積。它反應在沉積環(huán)境上自下而上依次為前三角洲一遠砂壩和河口砂壩

36、(三角洲前緣)一三角洲平原的沼澤和分流河道。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七、古三角洲沉積的識別七、古三角洲沉積的識別 3)在地層剖面中:在一個沉積層序中自下而上海生生物減少,淡水生物和植物化石增多,甚至最后出現碳質頁巖或褐煤層。 4)沉積構造類型多樣:既可見到河流沖積作用形成的沉積構造類型,又可見到波浪或潮汐作用形成的沉積構造類型。在垂向層序上,隨著巖性由細到粗的變化,沉積構造類型也發(fā)生相應變化。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七、古三角洲沉積的識別七、古三角洲沉積的識別 5)粒度分布特征:從CM圖來看,三角洲前緣顯示了牽引流型圖式,可分為兩段,即QR段和RS段,其

37、中RS段很發(fā)育。這種粒度分布特征反應主要是以懸浮搬運方式為主,滾動搬運方式很少。 其概率圖的粒度分布特征不太典型。遠砂壩沉積的粒度分布主要由細粒的單一懸浮總體組成。河口砂壩砂巖的概率圖有三個總體發(fā)育,其中以跳躍總體為主; 6)砂體在平面形態(tài)上:呈朵狀或指狀垂直或斜交海岸線分布。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七、古三角洲沉積的識別七、古三角洲沉積的識別前三角洲三角洲測井曲線特征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七、古三角洲沉積的識別七、古三角洲沉積的識別三角洲地震反射特征第一節(jié)第一節(jié) 三角洲沉積體系三角洲沉積體系 七、古三角洲沉積的識別七、古三角洲沉積的識別第二節(jié)第二節(jié)

38、河口灣相河口灣相 在潮汐作用強烈的海岸河口區(qū),或攜帶泥砂量很少的河流,通常不形在潮汐作用強烈的海岸河口區(qū),或攜帶泥砂量很少的河流,通常不形成三角洲,而是形成河口灣環(huán)境。海水大規(guī)模人侵時,河流下游的河谷成三角洲,而是形成河口灣環(huán)境。海水大規(guī)模人侵時,河流下游的河谷沉溺于海平面之下,在海岸河口地區(qū)形成了向海擴展的漏斗狀或喇叭狀沉溺于海平面之下,在海岸河口地區(qū)形成了向海擴展的漏斗狀或喇叭狀的狹長海灣,就稱為河口灣或三角港。的狹長海灣,就稱為河口灣或三角港。 河口灣的外形一般呈喇叭狀,靠岸一側為受潮汐作用影響的曲流河道,河口灣的外形一般呈喇叭狀,靠岸一側為受潮汐作用影響的曲流河道,外側與廣海相連,呈現向海盆方向逐漸變寬的輪廓。河口灣為被河水明外側與廣海相連,呈現向海盆方向逐漸變寬的輪廓。河口灣為被河水明顯稀釋、半封閉的海岸水體。顯稀釋、半封閉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