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境化學總結_第1頁
環(huán)境化學總結_第2頁
環(huán)境化學總結_第3頁
環(huán)境化學總結_第4頁
環(huán)境化學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基本概念:1. 環(huán)境污染: 由于人為因素使環(huán)境的構成或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環(huán)境素質下降,從而擾亂和破壞了生態(tài)系統(tǒng)和人們的正常生活和生產條件,就叫做環(huán)境污染。2. 環(huán)境化學: 環(huán)境化學是一門研究潛在有害化學物質在環(huán)境介質中的存在、行為,效應( 生態(tài)效應、人體健康效應及其它環(huán)境效應 )以及減少或消除其產生的科學。3. 環(huán)境物理效應: 是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環(huán)境效應,即環(huán)境物理效應。4. 熱島效應 : 因燃燒而放出大量熱量, 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輻射的熱量, 使城市氣溫高于周圍地帶,稱為熱島效應。5. 溫室效應:大氣中的co吸收了地面輻射出來的紅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氣之中,從而使大氣溫度升高,這種現(xiàn)象稱為溫室效

2、應。6. 環(huán)境化學效應 : 在各種環(huán)境因素影響下,物質間發(fā)生化學反應產生的環(huán)境效應即為環(huán)境化學效應。7. 環(huán)境生物效應 : 環(huán)境因素變化導致生態(tài)系統(tǒng)變異而產生的后果即為環(huán)境生物效應。8. 平流層:平流層是指從對流層頂?shù)胶0胃叨燃s 50 km 的大氣層。又稱同溫層。9. 中間層:中間層是指從平流層頂?shù)?0 km高度的大氣層。10. 熱層: 熱層是指從80 km 到約 500 km 的大氣層。又叫電離層。11. 天氣形勢: 指大范圍氣壓的分布狀況,局部地區(qū)氣象條件總是受天氣形勢影響。12. 自由基的穩(wěn)定性: 是指自由基或多或少解離成較小碎片, 或通過鍵斷裂進行重排的傾向。13. 自由基的活性: 是

3、指一種自由基和其他作用物反應的難易程度。15. 碎裂:是指自由基碎裂生成一個穩(wěn)定的分子和一個新的自由基。16. 重排:通常是鄰近氧的c-c 鍵斷裂生成羰基和一個異構的自由基。17. 加成:是指自由基對飽和體系的加成,生成一個新的飽和自由基。18. 取代:是指自由基奪取其他分子中的氫原子或鹵原子生成穩(wěn)定化合物的過程。19. 光化學反應: 分子、原子、自由基或離子吸收光子而發(fā)生化學反應, 稱為光化學反應。20. 光化學煙霧: 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氣, 在陽光照射下發(fā)生光化學反應產生二次污染物, 這種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煙霧污染現(xiàn)象,稱為光化學煙霧。21. 酸

4、性降水(酸雨): 是指通過降水,如雨、雪、霧、冰雹等將大氣中的酸性物質遷移到地面的過程,其 ph小于5.6的降雨。22. 氣溶膠體系: 大氣是由各種固體或液體微粒均勻地分散在空氣中形成的一個龐大的分散體系。它也可稱為氣溶膠體系。23. 干沉降: 是指顆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或與其他物體碰撞后發(fā)生的沉降。24. 濕沉降: 是指通過降雨、降雪等使顆粒物從大氣中去除的過程。25. 總懸浮顆粒物: 用標準大容量顆粒采樣器在濾膜上所收集到的顆粒物的總質量, 通常稱為總懸浮顆粒物。26. 水環(huán)境化學: 是研究化學物質在天然水體中的存在形態(tài)、反應機制、遷移轉化、歸趨的規(guī)律與化學行為及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27

5、. 富營養(yǎng)化: 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yǎng)物質大量進入湖泊、河流、海灣等緩流水體,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體溶解氧量下降, 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現(xiàn)象。28. 活性酸度: 土壤的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氫離子濃度的直接反映有效酸度,通常用 ph表示。29. 潛性酸度: 土壤潛性酸度的來源是土壤腔體吸附的可代換性h密口 a13+。(當這些離子處于吸附狀態(tài)時,是不顯酸性的,但當它們通過離子交換作用進入土壤溶液之后,即可增加土壤溶液的h+濃度,使土壤ph值降低。只有鹽基不飽和土壤才有潛性酸度,其大小與土壤代換量和鹽基飽和度有關。)30. 壓縮雙電層凝聚: 由于水中電解質濃度增加而離子強度升高,壓

6、縮擴散層,使顆粒相互吸引結合凝聚。31. 專屬吸附凝聚: 膠體顆粒專屬吸附異電的離子化合態(tài),降低表面電位,即產生電中和現(xiàn)象,使顆粒脫穩(wěn)而凝聚。32. 聚合物黏結架橋絮凝: 膠體微粒吸附高分子電解質而凝聚,屬于專屬吸附類型,主要是異電中和作用。33. 絮團卷掃絮凝: 已經發(fā)生凝聚或絮凝的聚集體絮團物,在運動中以其巨大表面吸附卷帶膠體微粒,生成更大絮團,使體系失去穩(wěn)定而沉降。34. 顆粒層吸附絮凝: 水溶液透過顆粒層過濾時,由于顆粒表面的吸附作用,使水中膠體顆粒相互接近而發(fā)生凝聚或絮凝。35. 生物絮凝: 藻類、細菌等微小生物在水中也具有膠體性質,帶有電荷,可以發(fā)生凝聚。36. 代換性酸度: 用過

7、量中性鹽( 如 naci 或kcl) 溶液淋洗土壤, 溶液中金屬高子與土壤中h密口 ai3+發(fā)生離子交換作用,而表現(xiàn)出的酸度,稱為代換性酸度。37. 水解性酸度: 用弱酸強堿鹽(如醋酸鈉)淋洗土壤, 溶液中金屬離子可以將土壤膠體吸附的h+口 ai3+代換出來,同時生成某弱酸(醋酸)。此時,所測定出的該弱酸的酸度稱為水解性酸度。38. 總堿度 : 碳酸鹽堿度和重碳酸鹽堿度的總和稱為總堿度。 ( 是水中各種堿度成分的總和。)39. 土壤的緩沖性能: 是指土壤具有緩和其酸堿度發(fā)生激烈變化的能力。40. 擴散: 是由于熱能引起分子的不規(guī)則運動而使物質分子發(fā)生轉移的過程。41. 主動轉運: 在需消耗一定

8、的代謝能量下,一些物質可在低濃度側與膜上高濃度特異性蛋白載體結合,通過生物膜,至高濃度側解離出原物質稱為主動轉運。42. 被動易化擴散: 有些物質可在高濃度側與膜上特異性蛋白質載體結合,通過生物膜,至低濃度側解離出原物質。這種轉運稱為被動易化擴散。43. 分布: 是指污染物質被吸收后或其代謝轉化物質形成后,由血液轉送至機體各組織,與組織成分結合,從組織返回血液,以及再反復等過程。44. 排泄: 是污染物質及其代謝物質向機體外的轉運過程。45. 生物蓄積: 機體長期接觸某污染物質,若吸收超過排泄及其代謝轉化, 則會出現(xiàn)該污染物質在體內逐增的現(xiàn)象,稱為生物蓄積。46. 生物富集: 是指生物通過非吞

9、食方式,從周圍環(huán)境( 水、土壤、大氣) 蓄積某種元素或難降解的物質, 使其在機體內濃度超過周圍環(huán)境中濃度的現(xiàn)象。47. 生物放大: 是指在同一食物鏈上的高營養(yǎng)級生物, 通過吞食低營養(yǎng)級生物蓄積某種元素或難降解物質, 使其在機體內的濃度隨營養(yǎng)級數(shù)提高而增大的現(xiàn)象。48. 生物轉化或代謝( 轉化 ) : 物質在生物作用下經受的化學變化, 稱為生物轉化或代謝( 轉化 ) 。49. 生物氧化: 是指有機物質在機體細胞內的氧化,并伴隨有能量釋放。50. 協(xié)同作用:是指聯(lián)合作用的毒性大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單獨作用毒性的總和。51. 相加作用:是指聯(lián)合作用的毒性等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單獨作用毒性的總和, 即其中 各

10、毒物成分之間均可按比例取代另一毒物成分,而混合物毒性均無改變。52. 獨立作用: 是指毒物對機體的侵入途徑、作用部位、作用機理等均不相同,因而在其聯(lián)合作用中各毒物生物學效應彼此無關、 互 不影響。53. 拮抗作用: 是指聯(lián)合作用的毒性小于其中各毒物成分單獨作用毒性的總和。54. 致突變作用:是指生物細胞內dnas變, 引起的遺傳特性突變作用。55.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pops): 是指通過各種環(huán)境介質 ( 大氣、水、生物體等 ) 能夠長距離遷移并長期存在于環(huán)境,具有長期殘留性、生物蓄積性、半揮發(fā)性和高毒性,對人類健康和環(huán)境具有嚴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機污染物質。56. 微生物修復技術:

11、是指通過微生物的作用清除土壤和水體中的污染物, 或是使污染物無害化的過程。57. 生物強化法: 是指在生物處理體系中投加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來改善原有處理體系的處理效果。58. 植物修復 (phytoremediation) 技術: 直 接利用各種活本植物,通過提取、降解和固定等過程清除環(huán)境中的污染物, 或消減污染物的毒性,可以用于受污染的地下水、沉積物和土壤的原位處理的技術。59. 化學氧化修復技術: 是利用氧化劑的氧化性能,使污染物氧化分解,轉變成無毒或毒性較小的物質, 從而消除土壤和水體環(huán)境中的污染的技術。60. 可 滲 透 反 應 格 柵 技 術 (permeable reactive

12、 barrier , prb): 是以活性填料組成的構筑物,垂直立于地下水水流的方向,污水流經過反應格柵,通過物理的、化學的及生物的反應,使污染物得以有效去除的地下水凈化的技術。61. 電滲析流: 指土壤微孔中的帶電液體 (與土壤顆粒表面電荷相反)在電場作用下,相對于帶電土壤顆粒表層的移動。62. 分配系數(shù): 有機毒物在沉積物(或土壤)與水之間的分配。63. 生物濃縮因子(bcf) : 有機毒物在生物體內濃度與水中該有機物濃度值比, 定義為生物濃縮因子,用符號bcf 或 kb 表示。64. 揮發(fā)作用 : 是有機物質從溶解態(tài)轉入氣相的一種重要遷移過程。65. 敏化光解 ( 間接光解 ) : 一個

13、光吸收分子可能將它的過剩能量轉移到一個接受體分子,導致接受體反應,這種反應就是光敏化作用。66. 共代謝: 某些有機污染物不能作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與能源, 必須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時 , 該有機物才能被降解,這種現(xiàn)象稱為共代謝。67. 自由基的穩(wěn)定性: 68. 自由基的活性。 (重復) 基本理論1. 重金屬元素 cu,zn,mn,mo,fe 等在植物體內作催化劑。2. 酸雨是指通過降水,如雨、雪、霧、冰雹等將大氣中的酸性物質遷移到地面的過程,其ph卜于5.6的降雨。3. 自由基反應可分為單分子自由基反應、 自由基分子相互作用以及自由基自由基相互作用三種類型4. 大氣顆粒物表面

14、性質: 成核、 黏合、 吸著。5. 分子、原子、自由基或離子吸收光子而發(fā)生化學反應叫光化學反應。波長大于 700nm的光不能引起光化學解離。6. 土壤是由固體、 液體和氣體三相共同組成的多相體系。7. 土壤礦物質: 是巖石經過物理風化和化學風化形成的。8. 硫酸煙霧主要由燃煤引起的, 光化學煙霧則主要是由汽車排氣引起的。9. 對流層的特點是密度大,大氣總質量的 3 4以上集中在對流層10. 生物轉化、化學轉化和光化學轉化構成了污染物質在環(huán)境中的三大主要轉化類型。11. 原位強化修復技術包括生物強化法、生物通氣法、生物注射法、生物沖淋法及土地耕作法等。濕沉降也可分雨除和沖刷兩種機制。 雨除是指一

15、些顆粒物可作為形成云的凝結核, 成為云滴的中心,通過凝結過程和碰撞過程使其增大為雨滴,進一步長大而形成雨降落到地面,顆粒物也就隨之從大氣中被去除。沖刷則是降雨時在云下面的顆粒物與降下來的雨滴發(fā)生慣性碰撞或擴散、吸附過程,從而使顆粒物去除。12. 酶催化的特點: 1. 催化專一性高; 2. 催 化效率高; 3. 酶催化時需要溫和的外界條 件。13. 影響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是有機物本身的化學結構和微生物的種類。14. 有機物在土壤 ( 沉積物 ) 中的吸著存在著兩種主要機理:( 1)分配作用 ;( 2)吸附作用。15. 按環(huán)境變化的性質劃分,則可分為環(huán)境物理效應、環(huán)境化學效應和環(huán)境生物效應。16.

16、 燃料燃燒過程中影響no修成因素是燃燒溫度和空燃比。17. nox的環(huán)境本底值隨地理位置不同具有 明顯的差別nox勺城市濃度具有很強的季節(jié) 變化,冬季濃度最高,夏季最低。18. co、co2 ch4t成溫室效應,使近的表 面大氣變暖。19. 光化學煙霧是一個鏈反應,鏈引發(fā)反應主要是no光解。20. 酸雨中含有無機酸和有機酸,其中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21. 溫室效應:大氣中的co吸收了地面輻射出來的紅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氣之中,從而使大氣溫度升高, 這種現(xiàn)象稱為溫室效應。22. 大氣顆粒初的消除方式:干沉降和濕沉降。23. 大氣顆粒物按其粒徑大小可分為:總懸浮顆粒物、飄塵、降塵和可吸入粒子。2

17、4. 重金屬在植物體內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為:根 莖葉穎殼籽實25. 陽離子的價態(tài)越高,電荷越多,土壤膠體與陽離于之間的靜電作用越大, 吸附力也越大。26. 影響農藥擴散因素:土壤水分含量; 吸附;緊實度;溫度;氣流速度; 農藥種類。27. 生物膜主要是由磷脂雙分子層和蛋白質鑲嵌組成的、厚度為7.5l0nm的流動變動 復雜體。28. 在污染物質的分布過程中,污染物質的轉運以被動擴散為主。29. 甘油在有氧或無氧氧化條件下,均能被一系列酶促反應轉化成丙酮酸。30. 毒物聯(lián)合作用通??煞郑?1)協(xié)同性、 2)相加性、3)獨立性和4)拮抗性。31. 毒作用的生化學機制內容主要有: 1)酶活性的抑制、 2)

18、致突變作用、3)致癌作用和 4)致畸作用。32. 表面活性劑按親水基團結構和類型可分為陰離子、陽離子、兩性和非離子表面活性劑。33. 表面活性劑是分子中同時具有親水性基團和疏水性基團的物質。 它能顯著改變液體的表面張力或兩相間界面的張力, 具有良好的乳化或破乳,潤濕、滲透或反潤濕,分散或凝聚,起泡、穩(wěn)泡和增加溶解力等作用。34. 土壤中農藥的遷移方式主要通過擴散和質體流動兩過程進行。35. 吸附催化水解和光降解是有機磷農藥的非生物降解的兩個過程。36. 排泄是污染物質及其代謝物質向機體外的轉運過程。排泄器官有腎、肝膽、腸、肺、外分泌腺等,而以腎和肝膽為主。37. 微生物降解蛋白質的基本途徑是:

19、蛋 白質水解成氨基酸;氨基酸脫氨脫段成脂肪酸。38. 植物修復去除污染物的方式有植物提 ??;植物降解;植物穩(wěn)定;植物揮發(fā)。39. 對流層是大氣的最低層,其厚度隨緯度 和季節(jié)而變化。其特點是:氣溫隨著海拔 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上升100 m ,溫度降低0.6 c ;密度大.大氣總質量的3/4以上集中在對流層?;痉磻匠淌? .寫出烷基自由基偶聯(lián)和歧化反應方程。偶聯(lián) : ch3ch 2 *ch2ch3 > ch3ch2 -ch2ch3 歧化: ch3ch2 * *ch2ch3 > ch2 =ch2 ch3 -ch32 .寫出醛、醇、酮、醛的自由基反應方程。ch 3och 3 +

20、ho t ch 3o c h 2 + h 2o ;ch3ch2oh +ho,t ch3choh +h2o ;ch 3coch 3 + ho t ch 3co c h 2 + h 2o ;ch3cho +hot ch3co + h2o o3 .寫出光化學煙霧形成的簡化機制的反應 方程。引發(fā)反應:no2 hv no o o o2 m > o3 mno o3 > no2 o2自由基傳遞反應:o2rh ho ro2 h 2oo2rcho ho * rc(o)o2 h2o2o2rcho hv > ro2 ho2 - coho2 - no no2 ho oro2 nono2 rcho h

21、o2 o2rc(o)o2 * no > no2 ro2 co2終止反應:ho no2 > hno3rc(o)o2 no2 > rc(o)o2no2rc(o)o2no2 > rc(o)o2 no24 .寫出在對流層中,有o2存在下,甲醛的光 降解歷程反應。h2co hv > h * hco h o2 m > ho2 * mhco o2 > ho2 co5 .寫出燃燒過程中空氣中的 n2在高溫(> 2100 c)條件下,氧化生成 no2勺鏈反應機制方程o2t o.+o.(極快);。,十n2tno+n,(極快); n o2 no o (極快); n.+

22、 .ohtno+h.(極快); no +1。2 t no2(慢)o需要理解題1.大氣中氣體分子的光解往往可以引發(fā)許 多大氣化學反應。氣態(tài)污染物通??蓞⑴c這 些反應而發(fā)生轉化。試根據光化學第一定律 和第二定律分析說明光解反應的必要條件。 答:光化學第一定律,只有當激發(fā)態(tài)分子的 能量足夠使分子內的化學鍵斷裂時,亦即光子的能量光解大于化學鍵時,才能引起光解 反應。其次,為使分子產生有效的光化學反 應,光還必須被所作用的分子吸收,即分子 對某特定波長的光要有特征吸收光譜,才能產生化學反應。光化學第二定律是說明分子吸收光的過程 是單分子過程。光解反應的必要條件:光子的能量光解大于化學鍵,而且分子對某特定

23、波長的光要有特 征吸收光譜,還有就是光不可太強。2大氣中有哪些主要的碳氫化合物存在 ?它 們可能發(fā)生哪些重要的光化學反應 ?(不 會)答:(主要碳氫化合物:甲烷 ch4非甲烷 燒(nmhc兩類。甲烷 : ch4 ho . ch3 h2o非甲烷燒類:)3 .論述影響酸雨形成的因素有那些?答:影響酸雨形成的因素(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轉化條件;(2)大氣中的nh3降水p庫決硫酸、 硝酸與氨及堿性塵粒的相互關系。(3)顆粒物酸度及緩沖能力;(4)天氣形勢的影響。4 .蛋白質的主要組成元素是碳、氫、氧和氮, 有些還含有硫、磷等元素??杀晃⑸锝到?, 其降解基本途徑有哪些?答:(1)蛋白質水解成氨基酸,

24、蛋白質 由胞外水解酶催化水解,經多肽至二肽或氨 基酸而被微生物攝入細胞內。 二肽在細胞內可繼續(xù)水解形成氨基酸。( 2 )氨基酸脫氨脫羧成脂肪酸。氨基酸在細胞內的轉化由于不同酶的作用而有多種途徑,其中以脫氨脫羧形成脂肪酸為士主。5. 當前我國主要湖泊的氮、磷污染嚴重,對湖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嚴重破壞, 湖泊內源污染嚴重是我國湖泊富營養(yǎng)化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就此問題請談一談富營養(yǎng)化發(fā)生主要機理是什么?答:( 1 )流域污染物排入湖泊是湖泊富營養(yǎng)化發(fā)生最關鍵的因素之一。( 2 )富營養(yǎng)化湖泊中水化學平衡發(fā)生變化。(大量污染物進入湖泊后phh升,ph上升有利于水華藻類的生長, 而藻類的大量繁殖又進一步提高湖水的

25、ph, 進而為水華藻類的瘋長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水體do直下降有利于藍藻的生長,但不利于其他藻類的生長。)(3) 湖泊生態(tài)遭到嚴重破壞,生物群落發(fā)生明顯變化。(富營養(yǎng)化帶來的低dq低透明度及基還原性強等從根本上改變了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運轉的初級生產力結構,導致水生植物被特別是沉降植物的衰退和消 失,淺水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初級生產者從大型 水生植物為主轉變?yōu)橐栽孱悶橹鳌?(4)湖泊內源營養(yǎng)物質的釋放。6. 重金屬從懸浮物或沉積物中重新釋放屬 于二次污染問題,不僅對于水生生態(tài)系統(tǒng), 而且對于飲用水的供給都是很危險的。誘發(fā)釋放的主要因素有哪幾種?答:鹽濃度升高 堿金屬和堿土金屬 陽離子可將被吸附在固體顆

26、粒上的金屬離 子交換出來,這是金屬從沉積物中釋放出來 的主要途徑之一。氧化還原條件的變化在湖泊、河口及近岸沉積物中一般均有較多的耗氧物質, 使一定深度以下沉積物中的氧化還原電位 急劇降低,并將使鐵、鎰氧化物部分或全部 溶解,故被其吸附或與之共沉淀的重金屬離 子也同時釋放出來。降低ph ph降低,導致碳酸鹽和氫氧 化物的溶解,h的競爭作用增加了金屬離子 的解吸量。在一般情況下,沉積物中重金屬的釋放量隨著反應體系ph的升高而降低。增加水中配合劑的含量 天然或合成的配合劑使用量增加, 能和重金屬形成可溶性配合物,有時這種配合物穩(wěn)定度較大,可以溶解態(tài)形式存在, 使重金屬從顆粒物上解吸下來。除上述因素外

27、, 一些生物化學遷移過程也能引起金屬的重新釋放, 從而引起重金屬從沉積物中遷移到動、 植物體內可能沿著食物鏈進一步富集,或者直接進入水體,或者通過動植物殘體的分解產物進入水體。7. 重金屬在土壤植物體系中的遷移轉化規(guī)律主要表現(xiàn)哪些方面?答: 1植物對土壤中重金屬的富集規(guī)律從植物對重金屬吸收富集的總趨勢來看,土壤中重金屬含量越高,植物體內的重金屬含量也越高, 土壤中的有效態(tài)重金屬含量越大,植物籽實中的重金屬含量越高。一般順序為豆類小麥水稻玉米。重金屬在植物體內分布的一般規(guī)律為:根莖葉穎殼 籽實。2重金屬在土壤剖面中的遷移轉化規(guī)律進入土壤中的重金屬大部分被土壤顆粒所吸附。 土壤柱淋溶實驗發(fā)現(xiàn)淋溶液

28、中的hg, cd, as, pb 95 以上被土壤吸附。在土壤剖面中, 重金屬無論是其總量還是存在形態(tài),均表現(xiàn)出明顯的垂直分布規(guī)律,其中可耕層成為重金屬的富集層。3土壤對重金屬離子的吸附固定原理土壤膠體對金屬離子的吸附能力與金屬離于的性質及膠體的種類有關。 同一類型的土壤膠體對陽高子的吸附與陽離子的價態(tài)及離子半徑有關。陽離子的價態(tài)越高,電荷越多, 土壤膠體與陽離于之間的靜電作用越大,吸附力也越大。具有相同價態(tài)的陽離子,離子半徑越大,其水合半徑相對越小,較易被土壤膠體吸附土壤中各類膠體對重金屬的吸附影響極大,以 cu 為例,土壤中各類膠體的吸附順序為: 氧化錳 有機質氧化鐵伊利石蒙脫石 高峙石。

29、因此,土壤膠體中對吸附貢獻大的除有機質外,主要是錳、鐵等氧化物。8. 土壤膠體是土壤的比較活躍組分, 它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有著重要作用。請說明土壤膠體具有哪些性質?答: 土壤膠體具有具有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土壤膠體的電性。 土壤膠體微粒具有雙電層。土壤膠體的凝聚性和分散性。 土壤膠體具有相互吸引、凝聚的趨勢,即凝聚性;但又因相同電荷而相互排斥,即分散性。9. 試敘述植物對重金屬污染產生耐性作用的機制有哪幾種?答:( 1 )植物根系的作用植物根系通過改變根際化學性狀、 原生質泌溢等作用限制重金屬離子跨膜吸收。( 2)重金屬與植物的細胞壁結合由于金屬離子被局限于細胞壁上而不能進入細胞質

30、影響細胞內的代謝活動,使植物對重金屬表現(xiàn)出耐性。( 3)酶系統(tǒng)的作用耐性植物中有幾種酶的活性在重金屬含量增加時仍能維持正常水平, 而非耐性植物的酶活性在重金屬含量增加時明顯降低。( 4)形成重金屬硫蛋白或植物絡合素作用都是與進入植物細胞內的重金屬結合, 使其以不具生物活性的無毒的螯合物形式存在,降低金屬離子的活性,從而減輕或解除其毒害作用。10. 請舉例說明影響農藥在土壤中進行擴散的因素有哪些?答:影響擴散因素:土壤水分含量; 吸附;緊實度;溫度;氣流速度; 農藥種類。11. 根據機制可將物質通過生物膜的方式分為哪五類?并加以說明。答: (1) 膜孔濾過直徑小于膜孔的水溶性物質, 可借助膜 兩

31、側靜水壓及滲透壓經膜孔濾過。(2) 被動擴散脂溶性物質從高濃度側向低濃度側, 即 順濃度梯度擴散通過有類脂層屏障的生物 膜。被動易化擴散有些物質可在高濃度側與膜上特異性蛋白質載體結合,通過生物膜,至低濃度側解離出原物質。這種轉運稱為被動易化擴散。 (它受到膜特異性載體及其數(shù)量的制約,因而呈現(xiàn)特異性選擇, 類似物質競爭性抑制和飽和現(xiàn)象。)主動轉運在需消耗一定的代謝能量下, 一些物質可在低濃度側與膜上高濃度特異性蛋白載體結合,通過生物膜,至高濃度側解離出原物質稱為主動轉運。 (所需代謝能量來自膜的三磷酸腺昔酵分解三磷酸腺昔(atp)成二磷酸腺甘(adp)和磷酸時所釋放的能量。這種轉運還與膜的高度特

32、異性載體及其數(shù)量有關,而具有特異性選擇,類似物質競爭性抑制和飽和現(xiàn)象。)胞吞和胞飲少數(shù)物質與膜上某種蛋白質有特殊親和力,當其與膜接觸后,可改變這部分膜的表面張力, 引起膜的外包或內陷而被包圍進入膜內,固體物質的這一轉運稱為胞吞,而液態(tài)物質的這一轉運稱為胞飲。12. 試說明毒性化學污染物致癌、致突變、致畸和酶活性抑制的生物化學作用機理。p362答:( 1 )致癌作用致癌機制一般認為分兩個階段: 第一是引發(fā)階段,即致癌物與dn版應,引起基因突變, 導致遺傳密碼改變; 第二是促長階段,主要是突變細胞改變了遺傳信息的表達, 增殖成為腫瘤, 其中惡性腫瘤還會向機體其他部位擴展。( 2)致突變作用致突變機

33、制: 第一種, 致突變物質使dna中堿基對的排列順序改變, 包含堿基對的轉換、顛換、插入和缺失,引起基因突變;第二種, 致突變物質使染色體結構或數(shù)目的改變引起染色體突變。( 3)致畸作用致畸生化機制可能有以下幾種:1)致畸物干擾生殖細胞遺傳物質的合成,從而改變了核酸在細胞復制中的功能;2) 致畸物引起染色體數(shù)目過多或缺少;3)致畸物抑制酶活性;4)致畸物使胎兒失去必需的物質(如維生素),從而干擾了向胎兒的能量供給或改變了胎盤細胞膜的通透性。( 4) 酶活性的抑制 機制有三種類型:第一是有些有機化合物與酶的共價結合, 這種結合往往是通過酶活性內羥基進行; 第二是重金屬與含巰基的酶強烈結合; 第三

34、是某些金屬取代金屬酶中的不同金屬。13. 自機體暴露于某一毒物至其出現(xiàn)毒性,一般要經過哪些過程?答:過程 1,毒物被機體吸收進入體液,經分布、代謝轉化,并有某一程度的排泄。過程2,毒物或活性代謝產物與其受體進行原發(fā)反應,使受體改性,隨后引起生物化學效應。過程3,接著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繼發(fā)反應,出現(xiàn)在整體條件下可觀察的毒作用的生理和 (或)行為的反應, 即毒物癥狀。14. 生物修復同傳統(tǒng)或現(xiàn)代的物理、 化學修復方法相比,有那些優(yōu)缺點?答:優(yōu)點:( 1)生物修復可以現(xiàn)場進行, 這樣減少了運輸費用和人類直接接觸污染物的機會;( 2 )生物修復經常以原位方式進行, 這樣可使對污染位點的干擾或破壞達到最小,可在難以移動的地方進行,在生物修復時場地可以照常使用;(3)生物修復使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 可以永久性地消除污染物和長期的隱患,無二次污染,不會使污染轉移;( 4 )生物修復可與其他處理技術結合使用, 處理復合污染; ( 5)降解過程迅速,費用低,只是傳統(tǒng)物理、化學修復費用的 30%-50%。缺點:( 1)不是所有的污染物都適用于生物修復。(有些化學品不易或根本不能被生物降解,如多氯代化合物和重金屬。污染物的不溶解性及其在土壤中與腐殖質和黏粒結合,使生物修復難以進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