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尋求意義生物_第1頁
人是尋求意義生物_第2頁
人是尋求意義生物_第3頁
人是尋求意義生物_第4頁
人是尋求意義生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是尋求意義的生物從古至今,關于人的定義,可以列成一個長長的單子:                  人是會說話的動物;                  人是有理性的動物;     

2、60;            人是政治動物;                  人是社會動物;                 &

3、#160;人是會制造工具的動物;                  人是進行符號活動的動物;                  人是意指性動物;        

4、          人是系于動物和超人之間的繩索;                  人是循自己的計劃而成的東西;     當然,如果愿意,這個單子還可以不斷開列下去,而且,只要人類還在生存,這個單子就永遠也不會終結。單子之長和它的無限開放,一方面表現(xiàn)著人類本性深邃難窮

5、,任何人想一勞永逸地結束它,恐怕都難以如愿。另一方面,它也表現(xiàn)出人類對自身本性有一種強烈而隱秘的渴求之情。一串長長的單子,正表現(xiàn)出人類在世界的動蕩和歷史的變遷中對自身本性的步步追蹤??吹竭@一點,我們會得到怎樣的啟示呢?顯然,人類渴望了解自己,而渴望了解自己,不斷尋求自身存在的意義,這,又正是人所特有的一種本性。我們對人的研究,何不就此開始呢?我們知道,山石草木、風花雪月存在著,運動著,但是它們并不自知自己的存在,更不會追求存在的意義。蟲魚鳥獸也存在著,活動著,但是它們也不自思自己的存在,不去尋求存在的意義。它們彼此之間傳遞著各種信息,但這些信息還不是意義。唯有人有所不同。人不但存在著,而且不斷

6、尋求著存在的意義,創(chuàng)造著存在的意義。對存在的意義的不同理解,還會導致人的不同的存在。人尋求自身的意義,也尋求一切事物的意義。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不妨說,人是尋求意義的生物。尋求意義,是人所特有的一種本性。這種本性,體現(xiàn)在前面所列出的各種本性中,同時,還可以使那些本性得到統(tǒng)一的說明。例如,人是會說話的動物,但是,如果人的語言沒有意義,便會與鸚鵡學舌無異。不錯,人是有理性的動物,而有理性的標志便是能夠理解意義。動物停留于感官感知的水平,只能接受和反映感官感知的感性刺激;唯有人才能突破感性的局限,把握到對象的意義,理性對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價值的追求,就是對意義的尋求。是的,人會制造工具,會勞動,能創(chuàng)造

7、,而這些都以人知道自身活動的意義為前提。沒有意義的活動,不能稱之為人的活動;意義出現(xiàn)錯誤,活動將難以成功。人一旦發(fā)現(xiàn)活動的意義與原有的期望相反,人也可能反過來,放棄或反對這種活動。這時,制造工具的人也會破壞工具,勞動創(chuàng)造者也可以去從事破壞及至毀滅性活動。因為人的各種活動,都應該以對這些活動的意義的理解為前提。人具有社會性和政治性,而社會性和政治性的形成,則依賴于人和人之間的意義的交往。離開這一點,單從生物的種群聚合和種群調節(jié)本能上去說明,則很難成功。經濟活動、生產關系之所以能成為社會發(fā)展和政治活動的基礎,也需要以人對這些東西的意義的理解為中介。   卡西爾認為,人

8、是進行符號活動的動物,而符號這種東西,正如卡西爾自己所說,“是人類的意義世界之一部分”(卡西爾: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正是由于有了意義,一個通常的物質對象,對象的一個性質或過程才成為一個符號。符號必須有意義,沒有意義的符號便不能稱其為符號。意義的表達依賴于符號,但是,意義本身不能被歸納于符號。    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列維一施特勞斯認為人是“意指性生物”(Signifying    Creature),當人用名稱稱呼一個事物時,就是把它置于一個連接系統(tǒng)中,通過系統(tǒng)的內在關系來確定它的意義。因此,概念的意義

9、不是來自對象,而是作為一個咨詢,其意義是由它所在的系統(tǒng)中的結構地位決定的。結構主義看重結構在人的意義活動中的作用是有一定道理的。而這里隱含的前提,便是承認人要尋求意義。    如果我們有興趣,還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關于人本性的各種見解都與對意義問題的認識相關聯(lián)。比如說,當尼采盛贊人對自身的超越本性,把人看作一根系于動物和超人之間的繩索,認識人的偉大之處在于人是一座橋梁而非一個目的時,他首先認為,世界原本沒有意義,是人給了大地以意義和價值,所以人有權利改變它們,變革一切舊價值,創(chuàng)造新價值。當薩特宣稱人就是自由,人不是一片青苔,一堆垃圾或一朵花,沒有什么東西對人的命

10、運進行了預先的安排或規(guī)定,人只是循自己的計劃而成的東西,只是他自己的行為的總和時,他是以現(xiàn)象學的意義理論為基礎的。他認為,那些有價值或有意義的、可利用的客體,都具有一種與人這種意向性的存在物相關的存在方式。因此,正是通過人,世界才有其意義。當人們向外在世界尋求意義和價值陷入煩惱時,關于存在的心理分析是想讓人們在煩惱中發(fā)現(xiàn)自己是價值和意義的唯一源泉。  一下子把這么多關于人本性的觀念拿來討論,很容易使人頭痛,好像是想把尋求意義的問題作為理解所有人本性問題的阿基米德點。其實不然。這里想強調的,只是這樣一點:在討論人的問題時,不要忽略了人有一種尋求意義的本性。 

11、0; 其實,這一點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被發(fā)現(xiàn)。人在世界上生活著,奮斗著,追求著,表面上看,和動物一樣,也在同各種各樣的物質打交道,然而,實質上是不同的。動物所需要的,只是各種物質性東西本身;人所追求的,則往往是這物質性東西所具有的意義。以動物的眼光來看人,一定覺得很滑稽:人為什么會放著一大堆球不動,十來個人去爭奪一個球,而且還會有成千上萬的人圍坐在高臺上目不轉睛地觀看著,并且一陣鋪天蓋地的歡呼之后,那個球反而被扔在一邊,沒人理沒人要了?   人們追求物質,往往是追求它所具有的意義。因此,意義的改變,常常引起人們對它的態(tài)度的轉變。一則外國幽默描述了一位深諳

12、人類這種本性的劇院經理:劇院中的女士們不肯摘下她們用來表示闊綽高雅、身分不凡的大沿帽,害得后面的觀眾看不到舞臺,經理靈機一動,宣布說:“請女士們脫帽,有病者或年老者可以例外?!边@樣一來,帽子就全不見了。劇院里戴帽子不再是身分不凡的表示,反而成了有病或年老的標志,那么還有誰不愿意脫下它呢?  有時,人們?yōu)榱藦娬{人的物質性,常常把人和外物的關系簡單地歸納為物質和物質的關系。這種還原論的觀點,實際上是把人只看作了物,抹煞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性。一只貓,生下來就是一只貓,不需要再學習怎樣做貓,本能就可以支配它追求什么,回避什么。而人則不然。人生下來并不就是一個人,它需要學習怎樣做人才

13、能成人。他必須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應該追求什么,回避什么;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惡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饑餓的動物看見食物只知道吃,而人則需弄清食物的意義,所謂“廉者不受嗟來之食”,說的正是這個道理。人與事物之間,是通過意義而發(fā)生聯(lián)系的。人追求事物的意義,在對意義的追求中實現(xiàn)自己,因而人在生物學上可以被看作一個未完成的生物,他必須在后天的文化環(huán)境中通過意義的引導,表現(xiàn)出人的主體性行為。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一切事物都有意義。一只貓活著可以捉老鼠,可以供人玩耍,它的各種叫聲可以表達不同狀況與要求,熟悉自己所養(yǎng)的貓的主人,可以從貓的一舉一動中分辨出各種不同的

14、意義。然而這一切其實都是貓的存在本身所具有的東西,不是它利用自己的存在所追求和創(chuàng)造的意義。   人的生存與此不同。人不能單純地滿足于活著,也就是不能單純地滿足于活著所具有的各種自然意義。所謂人不肯白白地活著,就是說人總要利用活著這個前提,創(chuàng)造出與單純地活著不同的東西。人活著,就像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顏料或墨汁,而生活,就是要利用這些東西涂寫成圖畫或文字。當生命的顏料耗盡之時,只有有意義的畫面才是圖畫,無意義的畫面仍不過是一堆顏料而已。    由于人是尋求意義的生物,比其他生物多了這樣一重本性,所以人的生存條件也與其他生物不同。人不

15、僅需要一定的物質環(huán)境,而且需要一定的意義環(huán)境。所謂意義環(huán)境,就是指人能與周圍進行意義交換,能夠尋求意義,創(chuàng)造意義的條件,離開這一條件,僅僅滿足人的動物性需求,人將難以存活下去。人要活得有意義,就是要通過活的過程,創(chuàng)造出某種比活更偉大、更崇高的東西。   追求生命之外的某種東西,為高于自身生命的意義而生活,可以產生某種比生命本身更強大的力量來支持人的生命,缺少這種支撐,單純?yōu)榱嘶钪钪说纳苋菀卓菸?。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活著之所以一定要尋求意義,創(chuàng)造意義,并不一定是世界上真有什么東西逼迫著人們去追求,去創(chuàng)造,而是不這樣做,人就很難活下去。  

16、; 尋求意義、創(chuàng)造意義構成人類生活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基點,人類生活的其他方面都莫不與此相關。   也許有的人會說,人生尋求的不是意義,而是快樂,只要聽憑快樂的指引,就會領悟到生活的真諦。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避苦趨樂,也是人之本性;缺少這種本性,人人自討苦吃,世界也會變得可笑。然而,人怎樣才能獲得快樂呢?人所要尋求的快樂與動物所追求的感官上的快感有什么區(qū)別呢?     籠中的小鳥,只要讓它吃飽喝足,它便會高興地唱起來,并不追問這些吃喝是怎么來的,自己身在何方。然而,人卻不同。倘若人意識到自己眼前的享受是用犧

17、牲了自由換來的,那么,即使吃的是山珍海味,也會有如鯁在喉之感。我們可以看到,在一段時間里所掀起的拜金狂熱中,不少人認定錢能給人以快樂,便拼命去抓錢。然而,錢到手后是否一定快樂呢?這就要看這些錢的意義是什么了。你為弄這些金錢犧牲了什么,這些金錢就永遠揭示著你這方面的缺憾。倘若一個人為了金錢而犧牲了愛情、事業(yè)或理想,那么,這些金錢就永遠揭示著你的這些犧牲。人生有許多損失是金錢所無法彌補的。在這種情境中,即使是一擲千金的無度揮霍,也難以掩蓋因失去愛情、理想或事業(yè)所引起的痛苦。因為人畢竟是人,只要他還沒有完全異化為經濟動物或賺錢的機器,金錢本身便不能直接使他快樂。   在

18、人的生活中,每種東西都是作為一種意義的載體出現(xiàn)在人面前的。這種東西對人究竟意味著什么,能否使人快樂,值不值得去追求,都要視一個人對生活的意義的理解而定。人感覺到快樂的前提,必須是人感覺到它對生活有意義。只有有意義的東西才能使人快樂。快樂不能直接去尋求,它只能體現(xiàn)在有意義的活動中,是活動成功的一種副產物。把快樂當成直接的目的去尋找快樂的人,到時可能感覺不到快樂,因為人無法享受無意義的快樂。這一點,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認為自己的生命無意義的人,不只不快樂,而且根本不適合生活?!?#160;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意義治療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弗蘭克把這個問題分析得更徹底,他在求意義的意志一書中說:“分析到最后,快樂原則就是自我欺騙。人越走向快樂,目的就越迷失。換句話說,追求快樂反而不能得到快樂。這種追求快樂的自我欺騙的特質,可以在許多心理病態(tài)中發(fā)現(xiàn)?!彼J為,當今世界人們充滿了厭倦和麻木不仁,也充滿了空虛和無意義的感覺,而這種存在的真空,生活意義的喪失,已經成為今日的大眾精神病。   人類追求意義,就是在追尋自己,實現(xiàn)自己的本性,而整個人類文化的創(chuàng)造,就是人對人類自身主體性的培育和引導。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通過不斷創(chuàng)造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