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 GB50367_第1頁
《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 GB50367_第2頁
《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 GB50367_第3頁
《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 GB50367_第4頁
《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 GB50367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guī)范 GB50367前 言 本規(guī)范是根據(jù)建設部建標1999308號文的要求,由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會同有關的高等院校及科研、設計、企業(yè)等單位共同修訂而成。 在修訂過程中,規(guī)范修訂組開展了多項專題研究,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分析和驗證性試驗,總結了近年來我國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的實踐經驗;與國外先進的標準規(guī)范進行了比較和借鑒;與相關的標準規(guī)范進行了協(xié)調。在此基礎上以多種方式廣泛征求了有關單位和社會公眾的意見,并進行了試設計和試點工程的試用,對重點章節(jié)進行了反復修改,最后經審查定稿。 本規(guī)范主要規(guī)定的內容有: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的基本規(guī)定、材料、增大截面加固法、置換混凝土加固法、外加預應力

2、加固法、外粘型鋼加固法、粘貼纖維復合材料加固法、粘貼鋼板加固法、增設支點加固法、繞絲加固法、鋼絲繩網片-復合砂漿外加層加固法等的設計、計算與構造規(guī)定以及有關的附錄。此外,還有與各種加固方法配套使用的植筋技術、錨栓技術、混凝土裂縫修補技術和鋼筋阻銹技術等。 本規(guī)范將來可能需要進行局部修訂;有關局部修訂的信息和條文內容將在工程建設標準化雜志上頒布。 本規(guī)范以黑體字標志的條文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zhí)行。 為充實提高規(guī)范的質量,請各使用單位在施行本規(guī)范過程中,結合工程實踐,認真總結經驗,并將意見和建議寄交成都市一環(huán)路北三段55號建設部建筑物鑒定與加固規(guī)范管理委員會(郵編:610081; 本規(guī)范主編單位

3、: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 參加單位: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福州大學、湖南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大學、重慶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遼寧省建設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建筑西南設計院、上海市工程建設標準化辦公室、上海加固行建筑技術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東洋機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喜利得(中國)有限公司、慧魚(太倉)建筑錨栓有限公司、廈門中連結構膠有限公司、亨斯邁先進化工材料(廣東)有限公司、北京風行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庫力浦實業(yè)有限公司、湖南固特邦土木技術發(fā)展有限公司、大連凱華新技術工程有限公司、臺灣安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本規(guī)范主要起草人: 梁 坦 王永維 陸竹卿 梁 爽 吳善能 黃 棠

4、 林文修 卓尚木 古天純 賀曼羅 倪士珠 張書禹 莫群速 侯發(fā)亮 卜良桃 屈文俊 陳大川 王立民 李力平 王 稚 吳 進 陳友明 張成英 線運恒 張 劍 單遠銘 張首文 唐超倫 張 欣 溫 斌 1 總 則1.0.1 為使混凝土結構的加固,做到技術可靠、安全適用、經濟合理、確保質量,制定本規(guī)范。1.0.2 本規(guī)范適用于房屋和一般構筑物鋼筋混凝土承重結構加固的設計。1.0.3 混凝土結構加固前,應根據(jù)建筑物的種類,分別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工業(yè)廠房可靠性鑒定標準GB50144和民用建筑可靠性鑒定標準GB50292進行可靠性鑒定。當與抗震加固結合進行時,尚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或建筑

5、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進行抗震能力鑒定。1.0.4 混凝土結構加固的設計,除應遵守本規(guī)范規(guī)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要求。2 術語、符號2.1 術 語2.1.1 已有結構加固 strengthening of existing structures 對可靠性不足或業(yè)主要求提高可靠度的承重結構、構件及其相關部分采取增強、局部更換或調整其內力等措施,使具有現(xiàn)行設計規(guī)范及業(yè)主所要求的安全性、耐久性和適用性。2.1.2 原構件 existing structure member 實施加固前的原有構件。2.1.3 重要構件 important structure member 其自身失效將影響

6、或危及承重結構體系整體工作的承重構件。2.1.4 一般構件 general structure member 其自身失效為孤立事件,不影響承重結構體系整體工作的承重構件。2.1.5 增大截面加固法 structure member strengthenting with R.C 增大原構件截面面積或增配鋼筋,以提高其承載力和剛度,或改變其自振頻率的一種直接加固法。2.1.6 外粘型鋼加固法 structure member strengthening with externally bonded steel frame 對鋼筋混凝土梁、柱外包型鋼、扁鋼焊成構架并灌注結構膠粘劑,以在到整體受力,

7、共同約束原構件要求的加固方法。2.1.7 復合截面加固法 structure member strengthening with externally bonded reinforced materials 通過采用結構膠粘劑粘接或高強聚合物砂漿噴抹,將增強材料粘合于原構件的混凝土表面,使之形成具有整體性的復合截面,以提高其承載力和延性的一種直接加固法。根據(jù)增強材料的不同,可分為外粘型鋼、外粘鋼板、外粘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和外加鋼絲繩網片-聚合物砂漿層等多種加固法。2.1.8 繞絲加固法 compression member confined by reinforcing wire 該法系通過纏繞

8、退火鋼絲使被加固的受壓構件混凝土受到約束作用,從而提高其極限承載力和延性的一種直接加固法。2.1.9 外加預應力加固法 structure member strengthening with externally applied prestressing 通過施加體外預應力,使原結構、構件的受力得到改善或調整的一種間接加固法。2.1.10 植筋 bonded rebars 以專用的結構膠粘劑將帶肋鋼筋或全螺紋螺桿錨固于基材混凝土中。2.1.11 結構膠粘劑 structrual adhesives 用于承重結構構件粘接的、能長期承受設計應力和環(huán)境作用的膠粘劑,簡稱結構膠。2.1.12 纖維增強

9、復合材 fibre reinforced ploymer(FRP) 采用高強度的連續(xù)纖維按一定規(guī)則排列,經浸漬適配的膠粘劑固化后形成具有增強效應的復合材料,簡稱纖維復合材。2.1.13 復合砂漿 composite mortar(polymer mortar) 摻有改性環(huán)氧乳液或其他改性共聚物乳液的高強度水泥砂漿,也稱聚合物砂漿。適合承重結構用的復合砂漿除了應能改善其自身的物理力學性能外,還應能顯著提高其錨固鋼筋和粘結混凝土的能力。2.1.14 有效截面面積 effective cross-section area 扣除孔洞、缺損、銹蝕層、風化層等削弱、失效部分后的截面。2.1.15 加固設計

10、使用年限 design working life for strengthening of existing structure or its member 加固設計規(guī)定的結構、構件加固后無需重新進行檢測、鑒定即可按其預定目的使用的時間。2.2 符 號2.2.1 材料性能 Eso原構件鋼筋彈性模量; Es 新增鋼筋彈性模量; Ea 新增型鋼彈性模量; Esp新增鋼板彈性模量; Ef 新增纖維復合材彈性模量; fco原構件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 fyo、原構件鋼筋抗拉、抗壓強度設計值; fy、新增鋼筋抗拉、抗壓強度設計值; fa、新增型鋼抗拉、抗壓強度設計值; fsp、新增鋼板抗拉、抗壓強度

11、設計值; ff 新增纖維復合材抗拉強度設計值; ff,v 纖維復合材與混凝土粘結強度設計值; fbd 結構膠粘劑粘結強度設計值; fud 錨栓抗拉強度設計值; f 纖維復合材拉應變設計值; fe 纖維復合材環(huán)向圍束有效拉應變設計值。2.2.2 作用效應及承載力 N 構件加固后軸向力設計值; M 構件加固后彎矩設計值; V 構件加固后剪力設計值; Mok 加固前受彎構件驗算截面上原作用的初始彎矩標準值; s 新增縱向鋼筋受拉應力; so 原構件縱向受拉鋼筋或受壓較小邊鋼筋的應力; a 新增型鋼受拉肢或受壓較小肢的應力; fo 纖維復合材滯后應變; 構件撓度或預應力反拱。2.2.3 幾何參數(shù) ho

12、、ho1 構件加固后和加固前的截面有效高度; hw 構件截面的腹板高度; hn 受壓區(qū)混凝土的置換深度; hsp 梁側面粘貼鋼箍板的豎向高度; hf 梁側面粘貼纖維箍板的豎向高度; hef 錨栓有效錨固深度; Aso、原構件受拉區(qū)、受壓區(qū)鋼筋截面面積; As、新增構件受拉區(qū)、受壓區(qū)鋼筋截面面積; Afe纖維復合材有效截面面積; Acor環(huán)向圍束內混凝土截面面積;Asp、新增受拉鋼板、受壓鋼板截面面積; Aa、新增型鋼受拉肢、受壓肢截面面積; ls植筋基本錨固深度; ld 植筋錨固深度設計值; ll 植筋受拉搭接長度; D 鉆孔直徑; Wet 錨栓截面抵抗矩;2.2.4 計算系數(shù) 1 受壓區(qū)混凝

13、土矩形應力圖的應力值與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的比值; c 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shù); 1 矩形應力圖受壓區(qū)高度與中和軸高度的比值; c 新增混凝土強度利用系數(shù); s 新增鋼筋強度利用系數(shù); a 新增型鋼強度利用系數(shù); sp 防止混凝土劈裂引用的計算系數(shù); 折減系數(shù)、修正系數(shù)或影響系數(shù); 增大系數(shù)或提高系數(shù)。3 基本規(guī)定3.1 一般規(guī)定3.1.1 混凝土結構經可靠性鑒定確認需要加固時,應根據(jù)鑒定結論和委托方提出的要求,由有資質的專業(yè)技術人員按本規(guī)范的規(guī)定和業(yè)主的要求進行加固設計。加固設計的范圍,可以是整幢建筑物或其中某獨立區(qū)段,也可以是指定的結構、構件或連接,但均應考慮該結構的整體性是否需要加強。3

14、.1.2 加固后混凝土結構的安全等級,應根據(jù)結構破壞后果的嚴重性、結構的重要性和加固設計使用年限,由委托方與設計方按實際情況共同商定。3.1.3 混凝土結構的加固設計,應與實際施工方法緊密結合,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新增構件和部件與原結構連接可靠,新增截面與原截面粘結牢固,形成整體共同工作;并應避免對未加固部分,以及相關的結構、構件和地基基礎造成不利的影響。3.1.4 對高溫、高濕、低溫、凍融、化學腐蝕、振動、溫度應力、地基不均勻沉降等影響因素引起的原結構損壞,應在加固設計中提出有效的防治對策,并按設計規(guī)定的順序進行治理和加固。3.1.5 混凝土結構的加固設計,應綜合考慮其技術經濟效果,避免不必要

15、的拆除或更換。3.1.6 對加固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傾斜、失穩(wěn)、過大變形或坍塌的混凝土結構,應在加固設計文件中提出相應的臨時性安全措施,并明確要求施工單位必須嚴格執(zhí)行。3.1.7 混凝土結構的加固設計使用年限,應按下列原則確定: 1 結構加固后的使用年限,應由業(yè)主和設計單位共同商定; 2 一般情況下,宜按30年考慮;到期后,若重新進行的可靠性鑒定認為該結構工作正常,仍可繼續(xù)延長其使用年限; 3 對使用膠粘方法或摻有聚合物加固的結構、構件,尚應定期檢查其工作狀態(tài)。檢查的時間間隔可由設計單位確定,但第一次檢查時間不應遲于10年。3.1.8 未經技術鑒定或設計許可,不得改變加固后結構的用途和使用環(huán)境。3.

16、2 設計計算原則3.2.1 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采用的結構分析方法,應遵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以下簡稱現(xiàn)行設計規(guī)范GB 50010)規(guī)定的結構分析基本原則,且在一般情況下,應采用線彈性分析方法計算結構的作用效應。3.2.2 加固混凝土結構時,應按下列規(guī)定進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的設計、驗算: 1 結構上的作用,應經調查或檢測核實,并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A的規(guī)定和要求確定其標準值或代表值,若此項工作已在可靠性鑒定中完成,宜加以引用。 2 被加固結構、構件的作用效應,應按下列要求確定: 1)結構的計算圖形,應符合其實際受力和構造狀況; 2)作用效應組合和組合值系數(shù)以

17、及作用的分項系數(shù),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確定,并應考慮由于實際荷載偏心、結構變形、溫度作用等造成的附加內力。 3 結構、構件的尺寸,對原有部分應采用實測值;對新增部分,可采用加固設計文件給出的名義值。 4 原結構、構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和受力鋼筋抗拉強度標準值應按下列規(guī)定取值: (1)當原設計文件有效,且不懷疑結構有嚴重的性能退化時,可采用原設計的標準值; (2)當結構可靠性鑒定認為應重新進行現(xiàn)場檢測時,應采用檢測結果推定的標準值; (3)當原構件混凝土強度等級的檢測受實際條件限制而無法取芯時,允許采用回彈法檢測,但其強度換算值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B的規(guī)定進行齡期修正,且僅允許

18、用于結構的加固設計。 5 加固材料的性能和質量,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4章的規(guī)定;其性能的標準值應按本規(guī)范第3.2.3條確定;其性能的設計值應按本規(guī)范各相關章節(jié)的規(guī)定采用。 6 驗算結構、構件承載力時,應考慮原結構在加固時的實際受力狀況,即加固部分應變滯后的特點,以及加固部分與原結構共同工作程度。 7 加固后改變傳力路線或使結構質量增大時,應對相關結構、構件及建筑物地基基礎進行必要的驗算。 8 地震區(qū)結構、構件的加固,除應滿足承載力要求外,尚應復核其抗震能力;不應存在因局部加強或剛度突變而形成的新薄弱部位;同時,還應考慮結構剛度增大而導致地震作用效應增大的影響。 注:本規(guī)范的各種加固方法,原則上可用于

19、結構的抗震加固,但具體采用時,尚應在設計、計算和構造上執(zhí)行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和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guī)范JGJ 116的規(guī)定和要求。3.2.3 加固材料性能的標準值(fk),應根據(jù)抽樣檢驗結果按下式確定: fkmfk·s (3.2.3)式中:mf 按n個試件算得的材料強度平均值; s 按n個試件算得的材料強度標準差; k 與、c和n有關的材料強度標準值計算系數(shù),由表3.2.3查得。 正態(tài)概率分布的分位值;根據(jù)材料強度標準值所要求的95%保證率,取0.05; c 檢測加固材料性能所取的置信水平(置信度),由本規(guī)范有關章節(jié)作出規(guī)定。表3.2.3 材料強度標準值計算系數(shù)

20、k值n0.05時的k值n0.05時的k值c0.99c0.95c0.90c0.75c0.99c0.95c0.90c0.7545.1453.9572.680153.1022.5662.3291.99154.2023.4002.463202.8072.3962.2081.93365.4093.7073.0922.336252.6322.2922.1321.89574.7303.3992.8942.250302.5162.2202.0801.869103.7392.9112.5682.103502.2962.0651.9651.8113.2.4 為防止結構加固部分意外失效而導致的坍塌,在使用膠粘劑或摻

21、有聚合物(如改性混凝土、復合砂漿等)的加固方法時,其加固設計除應按本規(guī)范的規(guī)定進行外,尚應對原結構進行驗算。驗算時,應要求原結構、構件能承擔n倍恒載標準值的作用。當可變荷載(不含地震作用)標準值與永久荷載標準值之比值不大于1時,取n1.2;當該比值等于或大于2時,取n1.5;其間按線性內插法確定。3.3 加固方法及配合使用的技術3.3.1 混凝土結構的加固分為直接加固與間接加固兩類,設計時,可根據(jù)實際條件和使用要求選擇適宜的加固方法及配合使用的技術。3.3.2 直接加固采用的方法一般有: 1 增大截面加固法 該法用于梁、板、柱、墻等構件和一般構筑物的加固時,其優(yōu)點為施工工藝簡單、適應性強,且有

22、長期的使用經驗;其缺點是:施工濕作業(yè)時間長,在混凝土養(yǎng)護期間需限制荷載,且加固后結構自重增大、建筑使用空間減小。 2 置換混凝土加固法 該法用于各種結構構件的局部加固處理時,其優(yōu)點為構件加固后能恢復原貌,不改變原使用空間;缺點是剔除舊混凝土的工作量大,易傷及原構件的鋼筋,且濕作業(yè)時間較長。 3 外粘型鋼加固法 該法用于柱、桁架、梁和一般構筑物的加固時,其優(yōu)點為受力可靠、能顯著提高結構、構件的承載能力、對使用空間影響小、施工簡便且濕作業(yè)少;缺點是對使用環(huán)境的溫度有限制,且加固費用較高。 4 外粘鋼板加固法 該法用于受彎及受壓構件的加固時,其優(yōu)點為施工工期短、加固后幾乎不改變構件外形和使用空間;缺

23、點是對使用環(huán)境的溫度有限制,對弧形構件表面的粘貼不易吻合;且鋼板較薄,需作防銹處理等。 5 粘貼纖維復合材加固法 該法用于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及受壓構件的加固時,其優(yōu)點為輕質高強,一般無需搭接,能適應曲面形狀混凝土的粘貼要求,耐腐蝕、耐潮濕、施工便捷;缺點是對使用環(huán)境的溫度有限制,且需作專門的防護處理。若防護不當,易遭受火災和人為損壞。 6 繞絲加固法 該法用于提高混凝土構件的位移延性時,其優(yōu)點為構件加固后增加自重較少、外形尺寸變化不大;缺點是對矩形截面混凝土構件承載力提高不顯著,限制了其應用范圍。 7 高強鋼絲繩網片-復合砂漿外加層加固法 該法用于鋼筋混凝土受彎構件及大偏心受壓構件時,其優(yōu)點為

24、原構件的修補和界面處理較為簡便;網片的受力性能較好;若采用高強不銹鋼絲繩,還能耐腐蝕價質的作用;缺點是對復合砂漿性能和質量的要求較高,而市場上供應的產品(聚合物砂漿)一般性能較差,若不專門配制,容易發(fā)生安全質量問題;另外,高強不銹鋼絲及高性能的復合砂漿的單價較高;使用前,需做較細緻的技術經濟綜合評估才能確定其適用性。3.3.3 間接加固采用的方法一般有: 1 預應力加固法 該法用于大跨度結構以及處于高應力、應變狀態(tài)下大型結構的加固時,其優(yōu)點是能改變原結構內力分布、降低原構件的應力水平、消除新加桿件的應變滯后現(xiàn)象并顯著改善結構的使用功能;缺點是在有生產性熱源且結構表面溫度經常大于60的環(huán)境中使用

25、時,其防護處理較難,且費用較高。 2 增設支點加固法 該法用于對使用條件和外觀要求不高的場所,以及搶險工程的臨時性支頂時,其優(yōu)點為受力明確、簡便可靠,且易拆卸、復原;其缺點是顯著影響使用空間。3.3.4 與結構加固方法配合使用的技術主要有: 1 裂縫修補技術 主要有兩類:一是以保護鋼筋不受侵蝕、混凝土不滲漏為目的的表面封閉法和填充密封法;另一是在保護鋼筋的同時,還要求通過注入補強作用的膠粘劑以恢復混凝土強度的壓力注漿法或注射法。 2 錨固技術 主要指植筋技術和錨栓技術。前者適用于承重結構加固中的構件連接、接長以及施工漏埋鋼筋或鋼筋偏離設計位置的補救;后者適用于金屬構件(如鋼部件、幕墻龍骨等)與

26、混凝土結構的連接、緊固;也用于其他加固材料(如粘鋼、外包鋼和纖維復合材料粘貼等)與混凝土基層粘結的附加錨固。其優(yōu)點是定位準確、施工方便;缺點是增加加固工程造價。 3 阻銹技術 防治已有混凝土結構、構件的鋼筋銹蝕,宜采用能有效抑制或阻斷有害離子對鋼筋侵蝕的化學物質為阻銹劑,通過噴涂與滲透,使阻銹劑吸附于鋼筋表面或在混凝土中形成低滲透率、高透氣性的隔離層,在阻斷有害離子和水分與鋼筋接觸的同時,使腐蝕電流的下降速率顯著加快,從而起到阻銹作用。在結構加固中,可根據(jù)不同品種阻銹劑的阻銹能力和適用范圍進行選擇。4 材 料4.1 水 泥4.1.1 混凝土結構加固用的水泥,應優(yōu)先采用強度等級不低于32.5級的

27、硅酸鹽水泥和普通硅酸鹽水泥;也可采用礦渣硅酸鹽水泥或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但其強度等級不應低于42.5級;必要時,還可采用快硬硅酸鹽水泥。 注:1 當混凝土結構有耐腐蝕、耐高溫要求時,應采用相應的特種水泥。 2 配制復合砂漿用的水泥,其強度等級不應低于42.5級,且應符合復合砂漿產品說明書的規(guī)定。4.1.2 水泥的性能和質量應分別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GB 175、快硬硅酸鹽水泥GB 199和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GB 1344的規(guī)定。4.1.3 結構加固工程中,嚴禁使用過期水泥、受潮水泥以及無出廠合格證和未經進場檢驗合格的水泥。4.2 混凝土4.2.1 結構加固

28、用的混凝土,其強度等級應比原結構、構件提高一級,且不得低于C20級。4.2.2 配制結構加固用的混凝土,其骨料的品種和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 1 粗骨料應選用堅硬、耐久性好的碎石或卵石。其最大粒徑:對現(xiàn)場拌合混凝土,不宜大于20mm;對噴射混凝土,不宜大于12mm;對短纖維混凝土,不宜大于10mm;粗骨料的質量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普通混凝土用卵石和碎石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 53的規(guī)定;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石料制成的粗骨料; 2 細骨料應選用中、粗砂;對噴射混凝土,其細度模數(shù)尚不宜小于2.5;細骨料的質量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普通混凝土用砂質量標準及檢驗方法JGJ 52的規(guī)定。4.2.3 混凝土

29、拌合用水應采用飲用水或水質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混凝土拌合用水標準JGJ 63規(guī)定的天然潔凈水。4.2.4 結構加固用的混凝土,允許使用商品混凝土,但其所摻的粉煤灰應是I級灰,且其燒失量不應大于5%。4.2.5 當結構加固工程選用聚合物混凝土、微膨脹混凝土、鋼纖維混凝土、合成短纖維混凝土或噴射混凝土時,應在施工前進行試配,經檢驗其性能符合設計要求后方可使用。 注:不得使用鋁粉作為混凝土的膨脹劑。4.3 鋼材及焊接材料4.3.1 混凝土結構加固用的鋼筋,其品種、質量和性能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應優(yōu)先選用HRB 335級熱軋帶肋鋼筋或HPB 235級(Q235級)的熱軋鋼筋;當有工程經驗時,尚允許使用H

30、RB 400級或RRB 400級的熱軋帶肋鋼筋; 2 鋼筋的質量應分別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帶肋鋼筋GB 1499、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光園鋼筋GB 13013和鋼筋混凝土用余熱處理鋼筋GB 13014的規(guī)定; 3 鋼筋的性能設計值應按現(xiàn)行設計規(guī)范GB 50010的規(guī)定采用; 4 不得使用無出廠合格證、無標志或未經進場檢驗的鋼筋以及再生鋼筋。4.3.2 混凝土結構加固用的鋼板、型鋼、扁鋼和鋼管,其品種、質量和性能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應采用Q235級(3號鋼)或Q345級(16Mn鋼)鋼材;對重要結構的焊接構件,若采用Q235級鋼,應選用Q235-B級鋼; 2 鋼材質量應分別符合現(xiàn)行國家

31、標準碳素結構鋼GB/T 700和低合金高強結構鋼GB/T 1591的規(guī)定; 3 鋼材的性能設計值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7的規(guī)定采用; 4 不得使用無出廠合格證、無標志或未經進場檢驗的鋼材。4.3.3 當混凝土結構錨固件為植筋時,應使用熱軋帶肋鋼筋,不得使用光園鋼筋。植筋用的鋼筋,其質量應符合本規(guī)范第4.3.1條的規(guī)定。4.3.4 當錨固件為鋼螺桿時,應采用全螺紋的螺桿,不得采用錨入部位無螺紋的螺桿。螺桿的鋼材等級應為Q345級或Q235級;其質量應分別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低合金高強結構鋼GB/T 1591和碳素結構鋼GB/T 700的規(guī)定。4.3.5 當承重結構的錨固件為錨栓

32、時,其鋼材的性能指標必須符合表4.3.51或表4.3.52的規(guī)定。表4.3.51 碳素鋼及合金鋼錨栓的鋼材抗拉性能指標性 能 等 級4.85.86.88.8錨栓鋼材性能指標抗拉強度標準值fuk(MPa)400500600800屈服強度標準值fyk或fs,0.2k(MPa)320400480640伸長率5(%)1410812 注:性能等級4.8表示:fstk400MPa;fyk / fstk0.8。表4.3.52 不銹鋼錨栓(奧氏體A1、A2、A4、A5)的鋼材性能指標性 能 等 級507080螺紋直徑M(mm)392424錨栓鋼材性能指標抗拉強度標準值fuk(MPa)500700800屈服強度

33、標準值fyk或fs,0.2k(MPa)210450600伸長值(mm)0.6d0.4d0.3d 注:錨栓伸長值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GB/T 3098.6-2000規(guī)定的方法測定。4.3.6 混凝土結構加固用的焊接材料,其型號和質量應符合下列要求: 1 焊條型號應與被焊接鋼材的強度相適應; 2 焊條的質量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碳鋼焊條GB 5117和低合金鋼焊條GB 5118的規(guī)定; 3 焊接工藝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鋼筋焊接及驗收規(guī)程JGJ 18或建筑鋼結構焊接規(guī)程JGJ 81的規(guī)定; 4 焊縫連接的設計原則及計算指標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規(guī)范GB 50017的規(guī)定。4.4 纖維和纖維復合材4.4.

34、1 生產纖維增強復合材料(以下簡稱纖維復合材)用的纖維應為連續(xù)纖維,其品種和性能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承重結構加固用的碳纖維,必須選用聚丙烯腈基(PAN基)12k或12k以下的小絲束纖維,嚴禁使用大絲束纖維; 2 承重結構加固用的玻璃纖維,必須選用高強度的S玻璃纖維或含堿量低于0.8%的E玻璃纖維,嚴禁使用A玻璃纖維或C玻璃纖維; 3 纖維(復絲浸膠后)的主要力學性能必須符合本規(guī)范附錄C表C.0.1的規(guī)定。4.4.2 結構加固用的纖維復合材必須采用符合本規(guī)范第4.4.1條要求的連續(xù)纖維與改性環(huán)氧樹脂膠粘劑復合而成。使用前必須按本規(guī)范表4.4.21或表4.4.22規(guī)定的性能指標和質量要求進行安全

35、性及適配性檢驗。檢驗時,實測的纖維復合材抗拉強度標準值應根據(jù)置信水平C0.99、保證率為0.95的要求,按本規(guī)范第3.2.3條計算確定。表4.4.21 碳纖維復合材安全性及適配性檢驗合格指標 類別項目單向織物(布)條形板高強度級高強度級高強度級高強度級抗拉強度標準值ff,k(MPa)3400300024002000受拉彈性模量Ef(MPa)2.4×1052.1×1051.6×1051.4×105伸長率(%)1.71.51.71.5彎曲強度ffb(MPa)700600層間剪切強度(MPa)45355040仰貼條件下纖維復合材與混凝土正拉粘結強度(MPa)m

36、ax2.5,ftk ,且為混凝土內聚破壞纖維體積含量(%)6555單位面積質量(g/m2)200、250、300200、250、300 注:1 表中ftk為被加固構件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標準值,按現(xiàn)行設計規(guī)范GB 50010的規(guī)定采用。 2 L形預成型板(L形板)的安全性及適配性檢驗合格指標按高強度級條形預成型板(條形板)采用。表4.4.22 玻璃纖維單向織物復合材安全性及適配性檢驗合格指標 項目類別抗拉強度標準值(MPa)受拉彈性模量(MPa)伸長率(%)彎曲強度(MPa)仰貼條件下纖維復合材-混凝土粘接正拉強度(MPa)單位面積質量(g/m2)層間剪切強度(MPa)S玻璃22001.0

37、5;1053.2600max2.5,ftk ,且為混凝土內聚破壞30045040E玻璃15007.2×1042.850030045035 注:同表4.4.21注1。4.4.3 對符合第4.4.2條安全性及適配性檢驗要求的纖維織物復合材或板材,當它與另一種改性環(huán)氧樹脂膠粘劑配套使用時,仍須按下列項目重新做適配性檢驗: 1 抗拉強度標準值; 2 仰貼條件下纖維復合材與混凝土正拉粘結強度; 3 層間剪切強度。 以上三項檢驗結果必須符合表4.4.21和表4.4.22的規(guī)定。4.4.4 纖維復合材的安全性及適配性檢驗指標的測定方法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對抗拉強度、受拉彈性模量及伸長率,應采用現(xiàn)

38、行國家標準定向纖維增強塑料拉伸性能試驗方法GB/T 3354進行測定; 2 對抗彎強度,應采用現(xiàn)行國家標準單向纖維增強塑料彎曲性能試驗方法GB/T 3356進行測定; 3 對層間剪切強度,應采用本規(guī)范附錄D纖維復合材層間剪切強度測定方法進行測定; 4 對仰貼條件下纖維復合材與混凝土正拉粘結強度,應采用本規(guī)范附錄E粘接材料粘合加固材與基材的正拉粘結強度現(xiàn)場測定方法及評定標準進行測定; 5 對纖維體積含量,應采用現(xiàn)行國家標準碳纖維增強塑料纖維體積含量試驗方法GB/T 3366進行測定; 6 對纖維織物單位面積質量,應采用現(xiàn)行國家標準增強制品試驗方法第3部分:單位面積質量的測定GB/T 9914.3

39、進行測定。4.4.5 當進行材料性能檢驗和加固設計時,纖維復合材截面面積的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對纖維織物,應按纖維的凈截面面積計算。凈截面面積取纖維織物的計算厚度乘以寬度。纖維織物的計算厚度應按其單位面積質量除以纖維密度確定。 注:纖維密度應由廠商提供,但應出具獨立檢驗或鑒定機構的抽樣檢測證明文件。 2 對單向纖維預成型板,應按不扣除樹脂體積的板截面面積計算,即應按實測的板厚乘以寬度計算。4.4.6 承重結構的加固,嚴禁使用單位面積質量大于300g/m2或采用預浸法生產的碳纖維織物(布)。4.5 結構加固用膠粘劑4.5.1 承重結構用的膠粘劑,按其基本性能分為A級膠和B級膠;對重要結構、

40、懸挑構件、承受動力作用的結構、構件,以及業(yè)主要求使用優(yōu)質膠的場合,應采用A級膠;對一般結構可采用A級膠或B級膠。4.5.2 承重結構用的膠粘劑,必須按本節(jié)的規(guī)定進行安全性檢驗。檢驗時,其實測的粘接抗剪強度標準值應根據(jù)置信水平C0.90、保證率為0.95的要求,按本規(guī)范第3.2.3條計算確定。4.5.3 浸漬/粘接纖維(包括碳纖維和玻璃纖維等)復合材的膠粘劑必須采用專門配制的改性環(huán)氧樹脂膠粘劑,其安全性檢驗指標必須符合表4.5.3的規(guī)定。承重結構加固工程中不得使用不飽和聚酯樹脂、醇酸樹脂等作浸漬/粘接膠粘劑。表4.5.3 碳纖維復合材浸漬/粘接用膠粘劑安全性檢驗合格指標性 能 項 目性 能 要

41、求試驗方法標準A級膠B級膠膠體性能抗拉強度(MPA)4030GB/T 2568受拉彈性模量(MPa)25001500伸長率(%)1.5抗彎強度(MPa)5040GB/T 2570且不得呈脆性(碎裂狀)破壞抗壓強度(MPa)70GB/T 2569粘接能力鋼-鋼拉伸抗剪強度標準值(MPa)1410GB/T 7124鋼-鋼不均勻扯離強度(kN/m)2015()GJB 94與混凝土的正拉粘結強度(MPa)max2.5,ftk ,且為混凝土內聚破壞本規(guī)范附錄F不揮發(fā)物含量(固體含量)(%)99GB/T 2793注:1 表中括號()表示B級膠不用于粘貼預成型板; 2 表中的性能指標,除標有強度標準值外,均

42、為平均值; 3 表中ftk為被加固構件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標準值,應按現(xiàn)行設計規(guī)范GB 50010的規(guī)定取值; 4 當預成型板為仰面或立面粘貼時,其所使用膠粘劑的下垂度(40時)不應大于3mm。4.5.4 打底和修補用的膠粘劑應與浸漬/粘接膠粘劑相適配,其性能應分別符合表4.5.41和表4.5.42的要求。注:粘貼纖維和混凝土的膠粘劑按其工藝的不同分為兩種類型:一類由配套的底涂、修補和浸漬/粘接等三種膠粘劑組成;另一類為免底涂,且浸漬/粘接與修補兼用的單一膠粘劑;可根據(jù)工程需要任選一種類型。表4.5.41 底膠的主要性能指標性 能 項 目性 能 要 求試驗方法標準鋼-鋼拉伸抗剪強度標準值(MPa)

43、當與A級膠匹配:14當與B級膠匹配:10GB/T 7124與混凝土的正拉粘結強度(MPa)max2.5, ftk,且為混凝土內聚破壞本規(guī)范附錄F不揮發(fā)物含量(固體含量)(%)99GB/T 2793混和后初粘度(23時)(mPa·s)6000GB/T 12007.4 注:1 同本規(guī)范表4.5.3注2; 2 同本規(guī)范表4.5.3注3;表4.5.42 修補膠的主要性能指標性 能 項 目性 能 要 求試驗方法標準膠體抗拉強度(MPa)30GB/T 2568膠體抗彎強度(MPa)40,且不得呈脆性(碎裂狀)破壞GB/T 2570與混凝土的正拉粘結強度(MPa)max2.5, ftk,且為混凝土

44、內聚破壞本規(guī)范附錄F 注:1 表中的性能指標均為平均值; 2 同本規(guī)范表4.5.3注3。4.5.5 粘貼鋼板或外粘型鋼的膠粘劑必須采用專門配制的改性環(huán)氧樹脂膠粘劑,其安全性檢驗指標必須符合表4.5.5的規(guī)定。表4.5.5 粘鋼/外粘型鋼用膠粘劑安全性檢驗合格指標性 能 項 目性 能 要 求試驗方法標準A級膠B級膠膠體性能抗拉強度(MPa)3025GB/T 2568受拉彈性模量(MPa)4.0×1033.0×103伸長率(%)1.3抗彎強度(MPa)4535GB/T 2570且不得呈脆性(碎裂狀)破壞抗壓強度(MPa)65GB/T 2569粘接能力鋼-鋼拉伸抗剪強度標準值(M

45、Pa)1512GB/T 7124鋼-鋼不均勻扯離強度(kN/m)1612GJB 94鋼-鋼粘接抗拉強度(MPa)3325GB/T 6329與混凝土的正拉粘結強度(MPa)max2.5,ftk ,且為混凝土內聚破壞本規(guī)范附錄F不揮發(fā)物含量(固體含量)(%)99GB/T 2793注:1 同表4.5.3注2; 2 同表4.5.3注3。4.5.6 種植錨固件的膠粘劑,必須采用專門配制的改性環(huán)氧樹脂膠粘劑或改性乙烯基酯類膠粘劑(包括改性氨基甲酸酯膠粘劑),其安全性檢驗指標必須符合表4.5.6的規(guī)定。種植錨固件的膠粘劑,其填料必須在工廠制膠時添加,嚴禁在施工現(xiàn)場摻入。表4.5.6 錨固用膠粘劑安全性檢驗合

46、格指標性 能 項 目性 能 要 求試驗方法標準A級膠B級膠膠體性能劈裂抗拉強度(MPa)8.57.0本規(guī)范附錄G抗彎強度(MPa)5040GB/T 2570(注3)抗壓強度(MPa)60GB/T 2569粘接能力鋼-鋼(鋼套筒法)拉伸抗剪強度標準值(MPa)1613本規(guī)范附錄J約束拉拔條件下帶肋鋼筋與混凝土的粘結強度C3025l175mm11.08.5本規(guī)范附錄KC6025l175mm17.014.0不揮發(fā)物含量(固體含量)(%)99GB/T 2793注:1 表中各項性能指標,除標有強度標準值外,均為平均值; 2 同表4.5.3注3; 3 當按GB/T 2570進行膠體抗彎強度試驗時,其試件厚度h應改為8mm。4.5.7 鋼筋混凝土承重結構加固用的膠粘劑,其鋼-鋼粘接抗剪性能必須經濕熱老化檢驗合格。濕熱老化檢驗應在50溫度和98%相對濕度的環(huán)境條件下按本規(guī)范附錄L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試驗時間:對重要構件不得少于90d;對一般構件不得少于60d。然后在常溫條件下進行鋼-鋼拉伸抗剪試驗,其強度降低的百分率(%)應符合下列要求: 1 對A級膠不得大于10%; 2 對B級膠不得大于15%。4.5.8 混凝土結構加固用的膠粘劑在進入市場前必須通過毒性檢驗。對完全固化的膠粘劑,其檢驗結果應符合實際無毒衛(wèi)生等級的要求。4.5.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