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差異與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屬地化_第1頁
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差異與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屬地化_第2頁
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差異與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屬地化_第3頁
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差異與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屬地化_第4頁
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差異與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屬地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差異與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屬地化    鄧婭/閔維方    【論文分類】高等教育 G4 【學刊期數】2002年02期 【論文期刊來源】高等教育研究(武漢)2001年06期第4348頁 【英文標題】Regional disparity and localization of cost-recovery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DENG Ya,MIN Wei-fang (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作者簡介】鄧婭(1963-

2、),女,江蘇海安人,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北京大學,北京100871閔維方(1950-),男,遼寧沈陽人,中共北京大學委員會常務副書記,北京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北京大學,北京100871 【內容提要】 根據我國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差異,對經濟發(fā)展水平和高等教育成本補償水平進行的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我國各地區(qū)間高等教育的生均教育經費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成正相關,學費水平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成正相關,學費水平與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成正相關,學費水平與人均可支配收入成正相關。實施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屬地化是我國現階段不可避免的政策選擇。

3、 This paper is a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unev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disparity among 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which lead to an incremental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of cost recovery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current tuition level is positively corre

4、lated not only to the different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but also to the costs of higher education,rates of return to higher education,and family capacities topay for higher education.The implication is that under current developmentsituation,the policy of localization of tuition is an ine

5、vitable choice and should be further institutionalized. 【關 鍵 詞】地區(qū)差異/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屬地化regional disparity/higher education/cost recovery/localization    中圖分類號:G40-0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203(2001)06-0043-06 在社會和個人的雙重驅動下,高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數已從20世紀70年代末的100萬人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近1000萬人。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迅猛發(fā)展導致高等教育經費的需求迅

6、速膨脹,而國家財政的教育撥款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高等教育的需要,生均撥款經費在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后只相當于80年代初的水平1。因此,多渠道籌措高等教育經費,實施高等教育成本補償成為不可避免的歷史選擇。伴隨著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迅速膨脹和成本補償的實施,高等學校的收費水平迅速上升。學費的不斷上升和地區(qū)經濟的不平衡引起了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學術界對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問題的研究也逐漸從該不該收費轉變?yōu)槿绾魏硕ㄊ召M水平以及如何保證貧困地區(qū)子女的入學機會和教育公平。 近20年來,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與此同時,地區(qū)間差距在不斷擴大。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看,經濟最發(fā)達地區(qū)的上海和最不發(fā)達地區(qū)

7、的貴州間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絕對差距在不斷擴大,1980年絕對差距為2519元,到1999年已擴大到28330元。再從人均收入來看,最富有和最貧困地區(qū)城鎮(zhèn)居民的人均生活費收入與農村居民平均每人純收入之間的絕對差距也越來越大,1980年絕對差距分別為258元和260元,到1999年該差距已擴大到4840元和4052元,相對差距則由1980年的1.68倍和2.83倍擴大到1995年的2.88和4.88倍。比較城鎮(zhèn)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可以看到城鄉(xiāng)收入的差距也十分顯著。本文擬從這種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差距入手,分析我國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由國家制定統(tǒng)一標準到逐步屬地化的轉變過程,并對經濟發(fā)展水平和高等教育成本補償

8、水平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對實證分析結果及其政策含義進行理論探討。 一、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屬地化的實證分析 隨著我國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加劇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高等教育成本補償水平經歷了一個由國家制定統(tǒng)一學費標準逐步到屬地化的過程。1989年以前,高等學校只對少數自費生、委培生收取一定數量的學費。1989年,國家教委等三部委聯合發(fā)出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收取學雜費和住宿費的規(guī)定,從政策上明確規(guī)定了高等學校實行成本補償、收取一定學費制度2。當年全國大部分高等學校收取100到300元的學費。1990年至1991年,學費水平也基本穩(wěn)定在100到300元之間。1992年,我國高等學校開始較大范圍地

9、推行招生收費制度,自費生比例明顯提高,學費水平逐年提高,“自費和”和“公費生”學費差別很大。為了使高等教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更好地貫徹社會公平性原則,轉變高等學校的培養(yǎng)機制,國家提出了“自費生和公費生并軌”的政策。1993年少數幾所大學進行試點,即進入試點學校的新生按統(tǒng)一標準交納學費。當時公費生的學費水平一般在400-600之間,自費生學費水平在3000元左右,并軌的實踐從客觀上推動了高等學校成本補償程度的提高3。1994年開始全國高校較大幅度地提高學費水平,實行自費生和公費生并軌的高校的數量逐步增多。到1997年,各高等學校已完成“并軌”,并建立起收費上學的成本補償制度。 經過十多

10、年的實踐和探索,高等學校成本補償政策已被普遍接受。但是如何確定成本補償水平,怎樣保證社會公平始終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1996年12月,教育部、國家計委和財政部聯合頒布了高等學校收費管理暫行辦法,提出高等學校的學費要“根據當地經濟發(fā)展水平、辦學條件和居民經濟承受能力”確定,“不同地區(qū)、不同專業(yè)、不同層次學校的學費標準可以有所區(qū)別”,從而確定了我國高等學校成本補償屬地化的原則。2000年6月,教育部、國家計委和財政部又聯合發(fā)出通知,指出高等學校的收費水平要“依據高等學校年生均日常運行費用、財政撥款、當地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居民承受能力等情況確定”,進一步明確了高等教育收費屬地化的原則,對完善我國高等教育

11、成本補償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為考察我國高等教育收費屬地化情況,本文分別以1996至2000年我國32個省、直轄市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普通高等學校學費、中央部屬高校生均經費和地方高校生均經費數據,對高等學校收費屬地化作實證分析,并依據收費屬地化原則,提出如下假設: 1.高等學校的生均成本與各地區(qū)的人均GDP成正相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通常是被用來衡量某特定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一般來說,經濟發(fā)展水平越高,政府財政收入越多,教育經費支出也就越高。生均教育經費是衡量一地區(qū)教育投入水平的較理想的指標之一,能較真實地反映教育經費的實際水平。研究生均經費的

12、變化規(guī)律對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益也很有意義。 2.高等學校的學費與人均GDP、高等學校的生均成本成正相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越高、生均成本越高,分擔高等教育成本的學生(家庭)所需要支付的學費也越高。 3.高等學校的學費與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成正相關。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居民的生活水平、高等教育付費能力的重要指標,可直接反映居民對高等教育付費的承受能力。居民收入越高,則學生家庭負擔高等教育學費的能力越強。 為了檢驗上述假設,筆者建立了以下線形回歸模型。這些模型的建立是基于對1997年到2000年數據的初步分析結果。在簡單的線性函數、單對數函數、雙對數函數等幾種函數形式中,簡單線性函數的統(tǒng)計檢驗性質比

13、較滿意。故本文選擇生均教育經費對人均GDP、學費對生均教育經費、學費對居民收入的簡單線性函數作為回歸函數的形式。即:(1)Cost=A+BGDP+    (2)Fee=A+BGDP+ (3)Fee=A+BCost+ (4)Fee=A+BIncome+   其中,A、B為參數,為隨機擾動項。Cost,GDP,Fee,Income表示特定年份某地區(qū)的生均教育經費、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學費和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為更直觀地考察經濟發(fā)展水平與成本補償屬地化之間的關系,本文不考慮學費確定的滯后性,即學費的確定是根據前一年度或前若干年度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生均

14、教育成本和居民收入,而認為學費的制定是基于對當年經濟發(fā)展水平、生均教育成本和居民收入的預測,故文中除特別說明以外,一般以同一年度的數據代入假設模型。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屬地化原則的提出始于1996年12月,又由于所收集到數據的局限性,本文分別將所獲得的1996至2000年的有關數據代入回歸模型,分別考察各地區(qū)中央部屬普通高等學校生均教育經費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普通高等學校學費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普通高等學校學費對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經費,以及普通高校學費對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的關系,得到結果如下: 1.生均教育經費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成正相關。

15、 表1、表2分別為中央部屬普通高等學校生均教育經費對人均GDP的回歸結果和地方普通高等學校生均教育經費對人均GDP的回歸結果。從表1、表2可見,各項統(tǒng)計檢驗均達到了0.05的顯著性水平,表明回歸分析的結果是可靠的。 表1中央部屬普通高等學校生均經費對人均GDP的回歸結果年份A B R2FSig N 1996 65990.38 0.46 21.07 0.000 27 (10.32) (4.59) 19977938 0.35 0.30 11.09 0.003 28 (8.71)(3.33) 1998 10394 0.54 0.49 25.11 0.000 28 (10.21) (5.01) 

16、60; 數據來源:中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年鑒1997-1999,中國統(tǒng)計年鑒1997-1999。注:表中括弧內數據為T統(tǒng)計值。 表2地方普通高等學校生均教育經費對人均GDP的回歸結果年份A B R2FSig N 1996 45120.61 0.78 87.22 0.000 27 (8.80)(9.34) 1997 5255 0.580.79 97.96 0.00028 (10.34)(9.90) 1998 6018 0.63 0.68 55.990.00028 (7.61)(7.48)   數據來源:中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年鑒1997-1999,中國統(tǒng)計年鑒1997-1999。注:括弧內數據為T

17、統(tǒng)計值。 表1、表2的分析結果還表明,高等學校生均教育經費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系數均大于0小于1。這說明無論是中央部屬普通高等學校還是地方普通高等學校,其生均教育經費均隨著地區(qū)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而增加,但生均經費的差距小于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差距。地方院校的生均經費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系數大于部屬院校生均經費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系數,這既表明了在既定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下,地方院校的生均教育經費增長速度大于部屬院校,也表明了地方高校的生均費用同所在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有著更密切的關系。 2.學費水平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成正相關。 表3為各地區(qū)普通高等學校一般專業(yè)的學費水平對人均GDP的回歸結果

18、。表3的結果顯示,各項統(tǒng)計檢驗均在0.05的顯著水平上通過,表明回歸分析的結果是可靠的。 表3普通高等學校學費對人均GDP的回歸結果年份A B R2FSig N 1997 18070.0370.15 5.280.03 31 (13.58) (2.30) 1998 16700.0740.52 31.58 0.000 31 (13.99)(5.62) 1999 22970.0430.186.080.02 31 (13.57)(2.47) 20002659 0.0790.4928.04 0.00031 (18.57)(5.30)   數據來源:教育部財務司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普通高等學校的

19、學費的一般專業(yè)學費(某些地區(qū)的學費取其平均值),中國統(tǒng)計年鑒1998-2000。注:由于數據的局限性,2000年人均GDP采用1999年的數據。 由表3可見,從1996年到2000年的情況來看,高等學校的學費與各地區(qū)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成正相關,即經濟發(fā)展情況越好的地區(qū),高等學校收費水平越高。比較各年度的學費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擬合度R2,可以看出,1998年和2000年度的線性擬合度較好,而1997年和1999年的結果不理想。作者認為,教育部關于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屬地化的提出始于1996年底,故1997年為落實的第一年。在實施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屬地化的初級階段以及實施過程中,學費標準的核定,不僅要依

20、照本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而且受歷史原因等其它因素影響較多4。因此,較低的R2在這里可以得到充分解釋。 3.學費水平與高等教育生均經費成正相關。 表4為各地區(qū)普通高等學校一般專業(yè)的學費對普通高等學校生均教育經費的回歸結果。由表4可見,各項統(tǒng)計檢驗均在0.05的顯著水平上通過,表明模型在統(tǒng)計上是可靠的。 表4普通高等學校學費對生均經費的回歸結果年份A B R2FSig N 1997 1459 0.066 0.21 7.360.0130 (5.95) (2.71) 1998 1150 0.090.54 33.11 0.000 30 (5.66)(5.75) 1999 1768 0.074 0.29

21、11.22 0.002 30 (6.18) (3.34) 2000 18590.120.49 28.040.000 30 (6.44)(5.19)   注:由于數據的局限性,1999年、2000年生均教育經費采用1998年度數據。 普通高等學校一般專業(yè)的學費對普通高等學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的增長系數均大于0,說明各地區(qū)高等學校的學費隨著生均教育經費支出的增加而增加。比較1997年到2000年歷年的回歸結果可見,1998年和2000年度的線性擬合度較好,而1997年度和1999年度的擬合度較差,這一結果與上面所討論的高等學校學費與人均GDP的相關關系相吻合。筆者認為其原因是一致的。即高等

22、學校的學費除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高等學校的生均教育費用影響之外,還受其歷史和其他眾多因素的影響。 表5各地區(qū)高等學校學費對城鎮(zhèn)居民每人每年可支配收入的回歸結果年份A B R2FSig N 1997 13400.15 0.2710.240.003 30 (5.46)(3.20) 1998 9940.240.5027.69 0.000 30 2000 1737 0.270.4523.36 0.000 30   數據來源:教育部財務司各省、直轄市、自治區(qū)普通高等學校學費,中國統(tǒng)計年鑒1998,1999,2000。注:1999年數據未通過0.01顯著水平檢驗。由于數據的局限,2000年城鎮(zhèn)居

23、民可支配收入采用1999年數據。 4.學費水平與城鎮(zhèn)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間成正相關。 表5為各地區(qū)普通高等學校一般專業(yè)的學費對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歸結果。由表5可見,除1999外,各項統(tǒng)計檢驗均在0.01顯著水平上通過。1997、1998、2000年度的回歸結果顯示,普通高等學校一般專業(yè)的學費對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系數均大于0,說明普通高等學校學費隨著城鎮(zhèn)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增加的幅度有所提高。這也說明,雖然高等學校的學費在逐年增加,但是學費水平的確立已越來越多地考慮了各地區(qū)居民的支付能力,人均可支配收入較高、居民對高等教育支付能力較強的地區(qū),其學費水平也較高

24、。    二、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屬地化”的理論思考 以上實證分析結果表明,我國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屬地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我國目前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經濟體制和教育體制下,實施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屬地化是不可避免的政策選擇。 首先,高等教育的收益與經濟發(fā)展水平密切相關,并直接影響個人和家庭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根據教育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人們?yōu)榻邮芨叩冉逃Ц兜某杀臼且环N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種人力資本在經濟學上具有某種同物質資本的基本特性相類似的性質,即,它是帶來一定的未來收益的源泉。高等教育的收益一般分為兩個方面:個人收益和社會收益。世界銀行專家薩

25、卡拉波羅斯對國際上有關教育投資收益率的長期研究結果表明: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教育的投資收益率是很高的。尤其在人力資本存量相對較小的低收入發(fā)展中國家,教育投資的收益率高于物質資本的收益率5。而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率一般高于社會收益率。高等教育的個人收益主要體現在:(1)直接的經濟利益。在我國,由于經濟體制的轉軌,過去長期存在的工資分配上“腦體倒掛”現象已基本改變6,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由于獲得的知識技能較多,人力資本存量較高,勞動生產率較高,個人的直接經濟收益也較高。(2)在現代社會中更強的競爭力。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促進了生產的不斷變革,技術更新和設備更新的速率加快,導致職業(yè)的更動和流動性。由

26、于高等教育能提高畢業(yè)生對勞動力市場變化的適應性,對多重的、交叉的、復雜的工作有更好的準備,對日益增加的社會經濟發(fā)展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有更強的反應能力和靈活性,從而使受高等教育者有較強的競爭優(yōu)勢。(3)提高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以及社會地位。高等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增加專業(yè)知識,開闊眼界,提高文化科學素養(yǎng),滿足個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對受教育者的家庭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4)家庭收益。一般來說,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的生育行為更重視人口的質量而不是數量,受過更好教育的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環(huán)境和發(fā)展機會以及更高質量的家庭生活。受教育多與良好的健康之間存在正相關,并對受教育者的消費行為、資產管理、個人選擇權等許

27、多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提高受教育者個體及其家庭的經濟生產率、收入、福利。因此,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由從高等教育中受益的個人來分攤部分的高等教育費用,補償高等教育過程中所發(fā)生的成本是具有充分的理論依據的。這就是所謂利益原則,即誰從高等教育中受益,誰就應支付相應的高等教育的經費。獲得的利益越多,支付的費用越高。由于在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的地區(qū),高等教育的收益的狀況有所差異。在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地區(qū),往往就業(yè)機會較多,生產中的技術更新和設備更新較快,職業(yè)的流動性更強,高等教育的較高收益顯現得更多。因此,地區(qū)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差異不僅使得高等教育的收益和居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存在差異,也使得學生本人及

28、其家庭在為高等教育付費意愿等方面也存在著差異。 其次,高等教育的成本與各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密切相關。高等學校成本是指高等學校為實現其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功能所需要投入的經濟價值。高等教育的成本主要包括:教職員的工資、教學業(yè)務費、儀器設備費、圖書資料費、行政管理費、校舍修建費、后勤服務費等。高等學校的成本又可以簡單地分為人員性經費和非人員性經費。在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地區(qū),教職員的工資及其他人員性經費的支出也相應較高。同時,經濟較發(fā)達的地區(qū)也是科學技術發(fā)展較快的地區(qū),教學內容和方法必須不斷更新,教學科研所需要的高新技術設備不斷增加,從而導致較高的非人員性經費支出。在經濟較發(fā)達地區(qū),高等學校的這種物

29、質技術基礎更新較快,因此高等教育的成本也較高。此外,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保證教學質量,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也必須根據所在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而不斷改善和提高,因此,高等教育的成本是隨著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而遞增的。 本文中實證結果也看出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地區(qū),高等教育生均成本較高。在我國,無論是中央部屬院校還是地方院校,其生均運行成本都與人均GDP成顯著正相關。但是從我們所收集到的有關數據來看,人均GDP對中央部屬院校的生均運行成本的綜合影響因子平均約0.40,而其對地方院校的生均運行成本的綜合影響因子平均達0.74,這一結果與我國進行財政體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投資體制改革進程相吻合。20世紀80年代初,

30、由于我國財政體制由過去中央政府“統(tǒng)收統(tǒng)支”、“全國吃大鍋飯”的中央財政體系,改變成中央與地方政府“劃分收支,分級包干”的“分灶吃飯”新體制,教育事業(yè)費的撥款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中央財政只負責中央部屬高等院校的經費,而地方所屬高校的經費主要由地方財政供給。對中央部屬院校,其運行經費主要來源于中央財政,國家主要按照學生人數核定教育經費,與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關系不大。對地方院校來說,其教育經費則主要來源于省、直轄市或地區(qū)的財政,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對教育的財政撥款也就不同,從而導致高等教育成本補償水平的不同。 第三,教育經濟學的成本補償理論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則,即從教育中獲益的人,支付能力越強,所應該支付的費用越多。這就是所謂的承受力原則,而學生個人和家庭為高等教育付費的能力是與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密切相關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fā)展,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成倍增長,收入分配格局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收入分配明顯地大幅度向個人和企業(yè)傾斜。加上我國執(zhí)行的卓有成效的計劃生育政策,形成了人口年齡結構的新特點,其對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少年撫養(yǎng)指數的迅速下降,使家庭有能力也愿意在教育上做更多投資。陳良焜教授在分析了1991年城市居民儲蓄動機后指出為子女教育做準備已成為儲蓄動機第一位,得出私人分擔成本的潛力是現實存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