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上姓氏_第1頁
文化史上姓氏_第2頁
文化史上姓氏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文化史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 女旁,這暗示先民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母權社會。后來由于子孫繁衍,一族分為若干分 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志,這就是氏。 例如舊說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來分為殷、時、來、宋、空同等氏。這樣,姓 就成了舊有的族號,氏就成了后起的族號了。 通鑒外紀:“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 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 姓和氏是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聯(lián)系。貴族有姓氏,一般平 民沒有姓氏。貴族中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這是因為氏是用來“明貴賤”的, 姓是用來“別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

2、國如魯晉鄭衛(wèi)虞虢吳燕等國都是姬姓。 異姓封國如齊是姜姓,秦是贏姓,楚是羋 (mI) 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上古同姓不婚,貴族婦女的姓比名更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區(qū)別,則 在姓上冠以孟 (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羋 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區(qū)別,就采用下列幾種方法: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國名或氏。例如: 齊姜 晉姬 秦贏 陳媯 (gui) 國姜 2嫁給別國的國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國名。例如: 秦姬 芮姜 息媯3嫁給別國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 趙姬 (趙衰妻 )孔姬 (孔圉妻 )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

3、的謚號 武姜(鄭武公妻)共姬(宋共公妻 ) 文姜(魯桓公妻)昭姬(齊昭公妻 )敬贏(魯文公妃 )氏的情況比較復雜: 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鄭捷(鄭文公)齊環(huán)(齊靈公)蔡甲午 (蔡莊公)宋王臣(宋成公 )卿大夫及其后裔則以受封的邑名為氏。屈完 知罃 羊舌赤 解狐 或以所居的地名為氏。例如:東門襄仲 北郭佐 南宮敬叔 百里孟明視 或以官名為氏。例如:卜偃 祝鮀 司馬牛 樂正克 古人還有以祖先的字或謚號為氏的。例如: 孔丘 (宋公孫嘉之后,嘉字孔父 ) 仲孫閱 (魯公子慶父之后,慶父字仲 ) 叔孫得臣 (魯公子牙之后,牙字叔 ) 季孫肥 (魯公子友之后,友字季 ) 莊辛 (楚莊王之后 ) 此外還有以

4、技為氏的,如巫、陶、甄等。 關于姓氏,有幾點需要提出來說一說。第一,上古稱呼婦女可以在姓下加“氏”字。例如武姜被稱為姜氏,敬贏 被稱為贏氏,驪姬被稱為姬氏,等等。第二,在某些情況下,族和氏是同義詞。春秋成公十四年:“叔孫僑如 如齊逆女”,左傳說:“稱族,尊君命也。 ”春秋在下文說: “僑如以夫人 婦姜氏至自齊”,左傳說:“舍族,尊夫人也。 ”這里所謂稱族、舍族,指的 是稱叔孫,不稱叔孫,可見族就是氏。戰(zhàn)國策秦策:“昔者曾子處費,費人 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 ,這里的族也就是氏的意思。第三,戰(zhàn)國以后,人們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而為一,漢代則通謂之姓(參看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三。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

5、十二“姓氏”條則 認為“蓋三代以前,姓與氏分;漢魏以后,姓與氏合” 。 ),并且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就都能有姓了。第四,后世有非漢族的復姓。例如長孫、萬俟、宇文、慕容、賀蘭、獨孤、 拓跋、尉遲、呼延、禿發(fā)、乞伏、仆固、哥舒,等等。 古人有名有字。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月后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 (結加冠)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 (結發(fā)加笄 ) 時取字。名和字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屈原,名平,字原。 (爾雅。釋地:“廣平曰原?!保╊伝?,字子淵。 (說文:“淵,回水也?!被厥切D的意思。 ) 有的名和字是同義詞。宰予,字子我;樊須,字子遲 (須和遲都有待的意思 )。 有的名和字是反義詞。曾

6、點,字皙 ( 說文 : “點,小黑也。 ”引申為污的意思。又: “皙,人色白也。 ”) 周代貴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 示性別,這樣構成男子字的全稱。例如:伯禽父 仲山甫 仲尼父 叔興父有時候省去“父” (甫 )字。 伯禽 仲尼 叔向 季路 有時候省去排行。禽父 尼父 羽父 有時候以排行為字。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魯公子友字季, 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周代貴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 (伯 )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 “母”或“女”字表示性別,這樣構成女子字的全稱。例如孟妊車母 (見鑄公簠 ),中姞義母 (見仲姞匜,中即仲字 ),等等。 有時候省去

7、“母”字,例如季姬牙 (見魯大宰原父盤 ); 有時候省去排行,例如姬原母 (見應侯簋 ); 有時候單稱“某母”或“某女” ,例如壽節(jié) (見魯生鼎 ),帛女(見帛女鬲 )。 但是最常見的是在姓上冠以排行,例如孟姜、叔姬、季羋,等等。 春秋時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字,這是因為“子”是 男子的尊稱。例如:子產(chǎn)(公孫僑)子犯(狐偃)子胥(伍員) 子淵(顏回)子有(冉求)子夏(卜商)子我(宰予)子貢 (端木賜)這個“子”字常常省去,直接稱顏淵、冉有、宰我,等等。 附帶說一說,古人名字連著說的時候,通常是先稱字,后稱名。(漢代以后,也可以名在前,字在后。例如漢書卷七十二有唐林 (名)子

8、高(字)、唐尊 (名)伯高(字);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有蕭君圭 (名)君玉 (字)等。例如孟明 (字)視(名)、孔父 (字)嘉(名)、叔梁(字)紇(名),等等。 古人尊對卑稱名,卑自稱也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則稱字。 (稱字不是最尊敬的方式,最尊敬的方式是不稱名也不稱字。例如孔子,在論 語二十篇中只有子張篇稱孔子為仲尼。 )試以論語為例??鬃幼苑Q為 丘,這是謙稱???子對弟子稱名,例如:求,爾何如?(論語先進) 赤,爾何如 ?(同上 ) 弟子自稱也稱名, 例如:由也為之,比及三年,(論語先進) 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同上) 弟子當著老師稱呼其他弟子也稱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論語先進)記錄論語的人

9、對孔門弟子一般都稱字,例如:顏淵、季路侍。(論語公冶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論語先進) 只有對曾子稱子不稱字,對有若也有一次稱子不稱字,所以有人推想論語 是曾子和有若的門人所記的。直到后代稱名、稱字基本上還是依照這個標準。別董大二首(其一)高適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關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認為可能是唐玄宗時代著名的琴客,是一位 “高才脫略 名與利 ”的音樂圣手。贈衛(wèi)八處士杜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發(fā)各己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末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zhí),

10、問我來何方?問答末及已,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 "會面難 ",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乾元二年三月,九節(jié)度之師潰于鄴城,杜甫自洛陽經(jīng)潼關回華州,道出 奉先,訪問了居住在鄉(xiāng)間的少年時代的友人衛(wèi)八處士。一夕相會,又匆匆告別, 乃作此詩。 后人通常用兩個字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陸機字士衡,鮑照字明遠,等等。 除名和字外,還有別號 (別字 )。別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 這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三個字以上的別號,例如葛洪自號抱樸子,陶潛自號五柳先生,蘇軾 自號東坡居士;第二類是兩個字的別號,例如王安石字介甫,別號半

11、山,陸游字務觀,別號放 翁。兩個字的別號和字在應用上沒有什么顯著的區(qū)別,甚至不大稱字,反而以稱號 為常(如陸放翁 )。三個字以上的別號有時候也可以壓縮為兩個字,例如蘇東坡。 后來有人以為稱字稱號還不夠尊敬,于是稱官爵,稱地望 (出生地或住地 ), 例如杜甫被稱為杜工部,王安石被稱為王臨川。此外,唐代詩文還常常見到以排行相稱,或以排行和官職連稱, 例如白居易被稱為白二十二,李紳被稱為李二十侍郎。唐代女子也有被稱為廿 幾娘的。這種排行是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長幼次序來排算的,并不是同父所生的 兄弟排行,這是值得注意的。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 種稱號以褒貶善惡

12、,稱為謚或謚號。據(jù)說謚號是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 其實,這往往是虛偽的,不符合事實的。但是一個人有了謚,就等于在名字之 外又多了一個別名了。謚法是給予謚號的標準。謚號是固定的一些字,這些字被賦予特定的涵義,用來指稱死者的美德、惡德等。謚號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經(jīng)緯天地曰文布義行剛曰景圣聞周達曰昭圣善聞周曰宣布綱治紀曰平照臨四方曰明溫柔好樂曰康布德執(zhí)義曰穆2批評的,例如:亂而不損曰靈好內遠禮曰煬1表揚的,例如:威強叡德曰武柔質慈民曰惠行義悅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辟土服遠曰桓聰明睿知曰獻殺戮無辜曰厲(“靈”是無道昏君的謚號,所謂“亂而不損” ,只是帶著隱諱的說法。晉靈公不 君,所以謚為靈公。 )3同情

13、的,例如: 恭仁短折曰哀 在國遭憂曰愍 慈仁短折曰懷 上古謚號多用一個字,也有用兩三個字的,例如:周平王 鄭武公 齊桓公 秦穆公 魏安釐王 趙孝成王 貞惠文子后世謚號除皇帝外,大多用兩個字,例如:宣成侯(霍光)文忠公(歐陽修)忠武侯(諸葛亮) 武穆王 (岳飛)此外還有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死后其親友門人所加的謚號。 例如東漢時陳寔死后,海內赴吊者三萬余人,謚為文范先生; 晉代陶淵明死后,顏延年為他作誄,謚為靖節(jié)徵士;宋代張載死后,門 人謚為明誠夫子。尊稱的蘇文忠 蘇文忠公祠坐落在鳳翔東湖北區(qū),創(chuàng)建于明代,歷經(jīng)滄桑,相繼修茸,雕梁畫 棟,甚是輝宏壯觀。祠內陳設蘇軾雕像和詩文繪畫等文物,藏有蘇軾梅

14、、蘭、 竹、菊手跡石刻,展示出蘇軾在鳳翔政績文事。左忠毅公左忠毅公逸事選自方望溪先生全集 。左忠毅公( 1575 1625),名光斗, 字遺直,明朝桐城(現(xiàn)左忠毅公逸事在安徽桐城)人,做過大理少卿、左 僉都御史。彭剛直公彭玉麟( 1816-1890),字雪琴,號退省盦主人等,湖南衡陽人。祖籍湖南衡陽渣 江,生于安徽安慶。道光十二年 (1832),隨父回籍。咸豐三年( 1853 年)隨曾國 藩創(chuàng)建湘軍水師,購買洋炮,制造大船。次年在湘潭、岳州(今岳陽市) 、田家 鎮(zhèn)等處與太平軍作戰(zhàn)。咸豐五年( 1855)在湖口、九江被太平軍擊敗。此后率 所部水師配合陸師封鎖長江,圍攻九江、安慶和天京(今南京)等

15、地。授兵部 右侍郎,加太子少保。光緒九年( 1883)授兵部尚書,以衰病辭,受命赴廣東 辦防務,后以病開缺回籍。光緒十六年( 1890),逝于衡陽江東岸寓所,清廷追 賜太子太保銜,賜謚“剛直” ,并為他建了專祠。彭玉麟善詩詞書畫,尤以畫梅 為佳。著有彭剛直奏議 、彭剛直公詩集行世。今有彭玉麟集 (岳麓書 社 2003 年版)。彭剛直公詩集八卷, 清 彭玉麟撰,清光緒十七年蘇州刻本。 王通謚 文中子 王通,字仲淹,生干隋文帝開皇四年( 584 年),卒于隋煬帝大業(yè)十三年( 617 年)。隋絳州龍門(今山西 河津 )人。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死后,門 弟子私謚為 “文中子 ”。王通,隋書無傳

16、,新、舊唐書 王績 、王勃、王質傳中雖均曾提及,然皆 極簡略,稱其為隋末大儒而已。參考其它文獻,我們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 在官宦世家,其父 王隆 ,曾于隋開皇初,以國子博士待詔云龍門,向隋文帝奏 興衰要論七篇, “言六代之得失 ”,頗為隋文帝所稱道。王氏家學淵源深厚, 所以王通從小就受到儒學的熏染。中說 立命篇有 失子十五為人師”的記載, 可見王通少年時即精通儒學,學問極好。周敦頤( 10171073),字茂叔,晚號濂溪先生,謚號元公,是我國理學的開山 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但是他生前官位不 高,學術地位也不顯赫,在他死后,弟子程顥、程頤成名,他的才識才被認可,

17、 經(jīng)過后來朱熹的推崇,學術地位最終確定,被人稱為程朱理學的開山祖。中國哲學史上的宋代 “濂(湖南周敦頤)、洛(洛陽張載)、關(關中程顥、 程頤)、閩(福建朱熹)四大學派 ”,就是以周敦頤為首。 呂東萊是南宋浙東思想家。 易說一書是他研讀周易時所寫下的心得,他 結合當時社會歷史的實際而進行了深切的思考,尤對易學中的辯證法精神, 頗多自己的體會和發(fā)揮,別具特色。陸象山,即陸九淵(11391192),號象山先生,字子靜。南宋著名哲學家、教 育家,江西撫州金溪人。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 “朱陸”。陸九淵 一生的輝煌在于創(chuàng)立學派,從事傳道授業(yè)活動,受到他教育的學生多達數(shù)千人。 他以“心即理 ”

18、為核心,創(chuàng)立 “心學”,強調“自作主宰 ”,宣揚精神的動性作用。 他的學說獨樹一幟,與當時以朱熹為代表的正宗理學相抗衡。1145年 4 月,他與朱熹在江西上饒的鵝湖寺會晤,研討治學方式和態(tài)度。朱熹持客觀唯心主義 觀點,主張通過博覽群書和對外物的觀察來啟發(fā)內心的知識;陸九淵持主觀唯 心主義觀點,認為應 “先發(fā)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覽 ”,所謂“心即是理 ”,毋須 在讀書窮理方面過多地費功夫。雙方賦詩論辯。陸指責朱 “支離”,朱譏諷陸 “禪 學”,兩派學術見解爭持不下。 這就是史學家所說的 “鵝湖之會”、 “鵝湖大辯論 ”。 陸九淵的思想經(jīng)后人充實、發(fā)揮,成為明清以來的主要哲學思潮,一直影響到 近現(xiàn)

19、代中國的思想界。著名學者郭沫若、馬一浮都認為深受陸九淵思想的影響。 歸有光 (15061571)字熙甫,又字開甫,號震川,昆山人。九歲能屬文,弱冠盡 通五經(jīng)三史。嘉靖間舉鄉(xiāng)試,上春官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 王船山即王夫之( 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字而農(nóng),號姜齋, 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杰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 清三大學者。晚年居 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 “船山先生 ”。湖南衡陽人。 黃黎洲 明末清初經(jīng)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 家。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 顧炎武、王夫之并稱明末 清初三大思 想家(或清

20、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 方以智 、 王夫之、 朱舜水 并稱為“清初五大師 ”,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 ”之譽。 顧亭林,名炎武 (16131682), 江蘇昆山人。少年時參加復社,清兵南下時, 參加抗清斗 爭。在學術上著述甚豐。清道光二十三年 (1843)由何紹基、張穆等 人集資修建顧亭林祠。有佛殿、享堂、碑亭等建筑。顧祠曾被八國聯(lián)軍轟毀, 后張之洞改修昭忠祠。 1921 年王式通等重修。顧亭林祠在宣武區(qū)廣安門內大街 路北報國寺西院。封建皇帝在謚號前面還有廟號。 從漢代起,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則 稱為太宗、世宗,等等。 (嗣君也有稱世祖、太祖的,這有別的因,這里沒有必 要敘述。又,漢代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要“有功” “有德”的才被稱為“祖” “宗”。 南北朝時稱“宗”已濫,到唐代就無帝不“宗”了。舉例來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