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詞解釋_第1頁
微生物名詞解釋_第2頁
微生物名詞解釋_第3頁
微生物名詞解釋_第4頁
微生物名詞解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 Microorganism 微生物: 是廣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體微小、結構簡單、肉眼直接看不見,必須借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shù)百倍、數(shù)千倍,甚至數(shù)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2. peptidoglycan 肽聚糖:又稱粘肽(mucopeptide)、胞壁質(murein)或粘質復合物(mucocomplex),是細菌細胞壁中的共有成分,支持細胞壁的機械強度。 在G+菌,其肽聚糖由聚糖支架(為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兩種氨基糖交替間隔排列,經-1,4糖苷鍵連接形成的多糖支架),四肽側鏈和五肽交聯(lián)橋組成;而在G-菌,則僅由聚糖支架和四肽側鏈兩部分構成lipopolysacch

2、aride, LPS 脂多糖:也稱內毒素(endotoxin),位于革蘭陰性菌細胞壁外膜的最外層,由脂質A、核心多糖、特異性側鏈三部分組成。其中脂質A為內毒素的毒性部分和生物活性組分,無種屬特異性teichoic acid 磷壁酸: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殘基經磷酸二酯鍵相互連接而成的多聚物,是革蘭陽性細菌細胞壁的特有組分,與G+菌的抗原性及致病性關系密切。根據(jù)結合位置的不同,磷壁酸可分為膜磷壁酸和壁磷壁酸兩大類。lipooligosaccharide,LOS脂寡糖:奈瑟菌的內毒素,是重要的毒力因子,結構上比LPS缺少O抗原成分,但生物學功能基本類似,可引起內毒素毒性反應并有助于形成炎癥反應。當病菌侵

3、入機體后,因自溶或死亡而釋放,引起發(fā)熱,中毒性休克和DIC等。3. L-form of bacteria L型細菌: 即細胞壁缺陷型細菌,指細菌細胞壁的肽聚糖結構因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壞或合成受到抑制而形成的胞壁受損的細菌,在高滲環(huán)境下仍可存活進而成為胞壁缺陷型細菌。Protoplast原生質體:指G+細菌的細胞壁肽聚糖因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壞或合成受抑形成的細胞壁缺陷型細菌。原生質體多呈橢圓形,其原生質僅由一層細胞膜包裹,對滲透壓較為敏感mesosome中介體:亦稱為擬線粒體(chondroid),是細菌的部分細胞膜內陷、折疊、卷曲形成的囊狀構造,多見于G+細菌。中介體參與細菌分裂,具有

4、類似真核細胞紡錘體的功能;同時,中介體的形成有效擴大了細菌細胞膜的面積,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產生,發(fā)揮著類似真核細胞線粒體的功能,故亦稱為擬線粒體。P154. plasmid質粒: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存在于細胞質中,為雙股環(huán)狀DNA,攜帶一定遺傳信息,控制細菌某些特定的遺傳性狀,但不是細菌生命活動所必需。質粒可通過復制傳遞給后代,又能通過基因轉移將有關性狀傳給另一細菌Fertility plasmid ,F(xiàn)質粒:又稱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F(xiàn)因子) ,其大小約100kb,這是最早發(fā)現(xiàn)的一種與大腸桿菌的接合作用有關的質粒。帶F質粒者為雄性菌,不帶F質粒者為雌性菌, 兩者通過

5、性菌毛進行接合(conjugation) 傳遞F質粒,進而傳遞某些生物學性狀。P56Resistance plasmid抗性質粒:簡稱R質粒, 包括抗藥性和抗重金屬二大類,通常多指耐藥性質粒。R質粒可分接合型與非接合型質粒。接合型耐藥質粒含有耐藥傳遞因子 (RTF)和耐藥決定子(r-det),兩者可以解離或整合。非接合型耐藥質粒只有r-det而沒有RTF,因而不能通過接合方式傳遞,但可借助轉導等方式轉移。P565. growth curve生長曲線:細菌接種到定量的液體培養(yǎng)基中,定時取樣測定細胞數(shù)量,以培養(yǎng)時間為橫座標,以菌數(shù)為縱座標作圖,得到的一條反映細菌在整個培養(yǎng)期間菌數(shù)變化規(guī)律的曲線。一

6、條典型的生長曲線可分為遲緩期、對數(shù)期、穩(wěn)定期和衰亡期四個時期6. autotroph自養(yǎng)菌: 以簡單無機物為原料,合成菌體成分及提供能源的微生物。根據(jù)能量來源的不同可分為化能自養(yǎng)菌(chemotroph)和光能自養(yǎng)菌(phototroph)。P25hetrotroph異養(yǎng)菌:必須以有機物為原料,合成菌體成分及提供能源的微生物。包括腐生菌(saprophyte)和寄生菌(parasite)。幾乎所有病原菌都是異養(yǎng)菌,且基本都是寄生菌。P257. Bacterin 細菌素:某些細菌產生的僅對近緣菌株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質,可用于細菌分型和流行病學調查。antibiotic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在代謝過程

7、中產生的一類能抑制或者殺死某些其它微生物或腫瘤細胞的化學物質。多數(shù)由放線菌或真菌產生。8. endotoxin內毒素:是G-菌細胞壁中的脂多糖,菌體死亡或裂解后才能釋放出來。(加上LPS的解釋) P30exotoxin外毒素:是由G+菌及少數(shù)G-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釋放到菌體外的一種蛋白質,毒性極強。外毒素由A、B兩類亞單位組成,其中A亞單位為毒性亞單位,決定著不同外毒素獨特的毒性效應;B亞單位為結合亞單位, 無毒,但能與靶細胞表面特異受體結合,介導A亞單位進入細胞。外毒素分子的完整性是其致病的必要條件,獨立存在的A或B亞單位對宿主細胞無毒性作用。P30,p739. selective medi

8、um選擇培養(yǎng)基: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某種化學物質,使之能抑制某些細菌生長,而有利于另一些細菌生長,從而將后者從混雜的標本中分離出來,這種培養(yǎng)基稱為選擇培養(yǎng)基。differential medium鑒別培養(yǎng)基:用于培養(yǎng)和區(qū)分不同細菌種類的培養(yǎng)基稱為鑒別培養(yǎng)基。利用各種細菌分解糖類和蛋白質的能力及其代謝產物不同,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特定的作用底物和指示劑,一般不加抑菌劑,觀察細菌在其中生長后對底物的作用如何,從而鑒別細菌。如常用的糖發(fā)酵管等。10. spore芽胞:某些細菌在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在菌體內形成一個圓形或橢圓形、厚壁、含水量極低、抗逆性極強的休眠體,稱為內芽胞(endospore),簡稱芽胞Caps

9、ule莢膜:包被于某些細菌細胞壁外的一層厚度不定的粘性物質,為多糖或蛋白質的多聚體,厚度0.2微米者成為莢膜。莢膜具有抗吞噬、黏附、抗有害物質入侵等功能,與細菌致病密切相關,也可用于細菌的鑒定11. flagellum, flagella鞭毛:某些細菌細胞表面附有著生的一至數(shù)百條細長彎曲的絲狀物,具有推動細菌運動的功能,為細菌的“運動器官”,可用作細菌鑒定指標。pilus or fimbriae菌毛:長在細菌體表的纖細、中空、短直、數(shù)量較多的絲狀物。根據(jù)功能不同,菌毛可分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sex pilus)兩大類。其中,普通菌毛主要行使粘附功能,幫助細菌牢固粘附于敏感細胞表面,與病原菌致病

10、性密切相關;而性菌毛可通過接合輔助細菌間遺傳物質的轉移,參與細菌間毒力、耐藥性等性狀的傳遞內鞭毛(周漿鞭毛):存在于螺旋體,位于外膜與柱形原生質體之間,緊緊纏繞在柱形原生質體表面呈螺旋狀,是螺旋體的運動器官。12. Gram staining革蘭染色:由丹麥細菌學家革蘭(Christian Gram)于1884年發(fā)明的一種簡單有效的經典細菌復染方法。該法將細菌用結晶紫、碘液、95%酒精、稀釋復紅染色后,可將細菌分為革蘭陽性和革蘭陰性兩大類,陽性呈紫色,陰性呈紅色。革蘭染色法可以幫助我們鑒別細菌、分析細菌致病性、指導臨床用藥。acid-fast stain 抗酸染色: 由于菌體內含有大量的脂質,

11、尤其是分枝菌酸的存在,使得分枝桿菌在用5石炭酸復紅加溫染色后能抵抗強脫色劑(3鹽酸酒精)的脫色,保持原有紅色,而其他細菌在脫色后再被堿性美藍染成藍色,因此,經抗酸染色后,分枝桿菌呈紅色為陽性,其他細菌和背景物質染成藍色為陰性。13. disinfection消毒:殺滅物體上或環(huán)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殺死非病原菌和芽胞sterilization滅菌:殺滅物體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殺滅細菌芽孢、病毒和霉菌在內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14. antisepsis防腐:防止或抑制體外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方法。細菌一般不死亡。使用同一種化學藥品在高濃度時為消毒劑,低濃度時常為防腐劑。 P37

12、bacteriostasis抑菌:抑制體內或體外細菌生長繁殖的方法。P3715. asepsis無菌:在指定環(huán)境中無活菌的意思,多為滅菌處理的結果。P37antiseptic technique無菌操作: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試驗材料的操作方法16. pasteurization 巴氏消毒法:用較低溫度殺滅液體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仍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熱成分不被破壞的消毒方法。此法由巴斯德創(chuàng)用以消毒酒類,故名。目前主要用于牛乳等消毒。方法有兩種:一是加熱至61.162.8min;另一是71.7經1530s鐘,今廣泛采用后法sterilization by pressured steam高壓蒸

13、氣滅菌法:高壓蒸汽滅菌法是濕熱滅菌法的一種,經103 kPa(121.3)滅菌1530 min,能殺死包括細菌芽胞在內一切微生物,是目前滅菌效果最好的方法,但不足以殺死朊粒。P39filtration 濾過除菌法:用物理阻留的方法去除液體或空氣中細菌、真菌,以達到無菌目的,但不能除去病毒與支原體。P3917. xotoxin外毒素:是由G+菌及少數(shù)G-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釋放到菌體外的一種蛋白質,毒性極強。外毒素由A、B兩類亞單位組成,其中A亞單位為毒性亞單位,決定著不同外毒素獨特的毒性效應;B亞單位為結合亞單位, 無毒,但能與靶細胞表面特異受體結合,介導A亞單位進入細胞。toxoid類毒素:外

14、毒素經0.3%0.4%甲醛處理后,失去毒性但仍保持抗原性的生物制品antitoxin抗毒素:外毒素刺激機體產生的中和抗體,通常是用細菌類毒素給馬多次注射后,取其免疫血清提取免疫球蛋白精制而成。18. spontaneous mutation 自發(fā)突變:不經誘變劑處理而自然發(fā)生的突變,一般頻率較低,通常為106109 。inducible mutation 誘發(fā)突變:某些物理、化學因素作用下發(fā)生的突變,也稱人工誘變(artificial mutation),頻率較自發(fā)突變高得多。reverse mutation 回復突變:細菌經過多次突變時,后一次突變使其回復野生型的生物學性狀,這后一次突變即稱

15、為回復突變。19. Bacteriophage噬菌體:一種能感染細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噬菌體個體微小,可通過細菌濾器;結構簡單,無完整細胞結構。專性細胞內寄生,具有嚴格宿主特異性。根據(jù)與宿主菌的相互關系,噬菌體可分為毒性噬菌體和溫和性噬菌體prophage 前噬菌體:整合在細菌染色體上的溫和噬菌體基因組。20. virulent phage 毒性噬菌體:感染宿主菌后,能在宿主菌細胞內獨立復制增殖,產生許多子代噬菌體,并最終裂解宿主菌的噬菌體。temperate phage 溫和噬菌體:噬菌體基因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組中,隨細菌染色體的復制而復制,并通過細菌分裂而傳代,

16、但不引起細菌裂解,也不產生子代噬菌體,也稱之為溶原性噬菌體(lysogenic phage)。溫和型噬菌體具有溶原性與溶菌性兩個周期。21. lysogency溶原性:溫和噬菌體具有的產生成熟子代噬菌體顆粒和裂解宿主菌的潛在能力。lysogenic conversion 溶原性轉換:溶原性細菌因染色體上整合有前噬菌體而獲新遺傳性狀,例如白喉棒狀桿菌產生白喉毒素的機制。P58lysogenic bacterium 溶原性細菌:帶前噬菌體基因組的細菌,可進行正常生長繁殖,而不被裂解。temperate phage 溫和噬菌體:噬菌體基因組整合于宿主菌基因組中,隨細菌染色體的復制而復制,并通過細菌分

17、裂而傳代,但不引起細菌裂解,也不產生子代噬菌體,也稱之為溶原性噬菌體(lysogenic phage)。 22. transformation轉化:是供體菌裂解后,游離的DNA片段被受體菌直接攝取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組中,從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的過程transduction轉導是以噬菌體為載體,將供體菌的遺傳物質轉移到受體菌中去,使受體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的過程。轉導可分為普遍性轉導和局限性轉導Conjugation接合:兩個細菌接觸,供體菌通過性菌毛將DNA直接轉入受體菌內,使受體菌獲得新的遺傳性狀的過程23. 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普遍性轉導:當溫和噬菌體終止溶原期進

18、入裂菌生長周期,或裂菌性噬菌體在胞漿內復制時,細菌染色體也在核酸內切酶的作用下崩解為許多片段。當復制的噬菌體DNA與蛋白衣殼裝配,常誤將細菌DNA片段或胞漿內的質粒包裝入蛋白衣殼內,這種錯誤裝配的噬菌體再次感染受體菌時,則會把供體菌的遺傳物質轉移給受體菌。由于錯誤裝配細菌DNA片段的狀況是隨機的,供體菌內任何基因片段都可被轉導,故稱普遍性轉導。普遍性轉導包括完全轉導和流產轉導(abortive transduction)兩種形式。P57specialized transduction 局限性轉導:溫和噬菌體的基因通常以前噬菌體的形式整合在細菌染色體DNA的某個特定位置,當終止溶原狀態(tài),前噬菌體

19、從細菌染色體上脫落時,有10-6機會發(fā)生解離偏差,連同相鄰一段染色體上的基因一起包裝到噬菌體衣殼內。這樣的噬菌體基因經轉導并整合入受體菌染色體中,使受體菌獲得供體菌的某些遺傳形狀。由于該類轉導的DNA僅限于前噬菌體兩側的供體菌基因,故稱為局限性轉導。P5724. transposable element轉座因子:是存在于微生物基因組或質粒上的一段能夠自行改變位置的DNA序列(故也稱跳躍基因,jumping gene)。轉座作用主要依賴自身合成的特異性轉座酶,可發(fā)生在同一染色體上,也可在染色體之間或質粒之間,或者在染色體和質粒之間發(fā)生。轉座造成DNA分子重排,在細菌變異與進化上具有重要意義。根據(jù)

20、結構和功能的不同,轉座因子可分為轉座子和插入序列兩大類。P52transposon, Tn轉座子:轉座因子的一種,為較長的DNA序列(>2kb)。轉座子結構復雜,兩端是IS,中心序列為與轉位無關的基因, 如抗生素、毒力、細菌素等基因,可隨Tn的轉座發(fā)生轉移重組,破壞插入處基因的完整性,造成較大的染色體突變。轉座造成DNA分子重排,在細菌變異與進化上具有重要意義。P5225. normal flora正常菌群:在長期歷史進化過程中形成的,寄居于人類、動物、植物的體表和體內的生理性微生物群。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時,正常菌群對宿主不但無害反而有益。 P68 conditioned pathoge

21、n條件致病菌(或opportunistic pathogen 機會致病菌):當正常菌群寄居部位發(fā)生改變、機體局部和全身免疫功能下降及菌群失調時,正常菌群與宿主間的生態(tài)平衡可被打破,形成生態(tài)失調而導致疾病,那些正常時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條件致病菌。P69dysbacteriosis菌群失調:在應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性疾病的過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的種類、數(shù)量和比例發(fā)生較大幅度的改變,導致微生態(tài)失去平衡稱為菌群失調。由于嚴重菌群失調而使宿主發(fā)生一系列臨床癥狀,則稱為菌群失調癥,其往往是在抗菌藥物治療原有感染性疾病過程中產生的另一種新感染,故又稱二重感染或重疊感染。P6926. median let

22、hel dose,LD50 半數(shù)致死量:指在一定條件下能引起50%的實驗動物死亡的細菌數(shù)量或毒素劑量。P70median infevtive dose,ID50 半數(shù)感染量:指在一定條件下能引起50%的組織培養(yǎng)細胞發(fā)生感染的細菌數(shù)量或毒素劑量。P7027. bacteremia菌血癥:致病菌在局部生長繁殖,一時性或間斷性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長繁殖,只是通過血循環(huán)到達體內適宜部位后再進行繁殖而致病。例如傷寒早期有菌血癥期。P85toxemia毒血癥:病原菌在局部生長繁殖,但不侵入血流,只有其產生的外毒素侵入血流,到達易感的組織和細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癥狀。如白喉棒狀桿菌和破傷風芽胞梭菌引起的毒

23、血癥。endotoxemia內毒素血癥:革蘭陰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釋放出大量內毒素;也可由病灶內大量革蘭陰性菌死亡、釋放的內毒素入血所致。在嚴重革蘭陰性菌感染時,常發(fā)生內毒素血癥。pyemia膿毒血癥:指化膿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過血流到達其他組織或器官,產生新的化膿性病灶。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膿毒血癥,常導致多發(fā)性肝膿腫、皮下膿腫和腎膿腫等。septicemia敗血癥: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產生毒性產物,引起嚴重的全身性中毒癥狀,例如不規(guī)則高熱、皮膚粘膜出血、肝脾腫大等。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桿菌等可引起敗血癥。28. inapparent inf

24、ection隱性感染:當機體免疫力較強,入侵的病原菌數(shù)量不多或毒力不強,雖然能在體內生長繁殖,但宿主不表現(xiàn)出明顯的臨床癥狀即為隱性感染。亦稱亞臨床感染(subclinical infection)。apparent infection顯性感染:當宿主體抗感染的免疫力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數(shù)量較多、毒力較強,以致機體組織細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生理功能也發(fā)生改變,并出現(xiàn)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是為顯性感染,通稱傳染病。由于每一病例的宿主體抗病能力和病菌毒力等存在著差異,因此,顯性感染又有輕、重、緩、急等不同模式。latent infection 潛伏感染:原發(fā)感染后,病毒基因組長期存在于組織細胞內,

25、不產生感染性病毒,也不出現(xiàn)臨床癥狀,但在某些條件下,病毒被激活而出現(xiàn)急性發(fā)作。如皰疹病毒感染。abortive infection(頓挫感染或流產感染):病毒進入宿主細胞,若細胞缺乏病毒復制所需的酶、能量和原料等,使病毒不能合成自身成分,或雖合成部分或全部的病毒成分,卻不能組裝和釋放出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稱為頓挫感染。hospital infection醫(yī)院感染:醫(y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y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fā)生的感染和在醫(yī)院內獲得而在出院后發(fā)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者入院時已處于潛伏期的感染。醫(yī)院工作人員在醫(y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于醫(yī)院感染29. artificial activ

26、e immunization人工主動免疫: 將疫苗或類毒素接種于人體,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主要用于特異性預防。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人工被動免疫:是注射含有特異性抗體的免疫血清或純化免疫球蛋白抗體,或細胞因子等細胞免疫制劑,使機體即刻獲得特異性免疫,因而作用及時。但這些免疫物質不是病人自己產生,故維持時間短。人工被動免疫用于治療或緊急預防30. 血清學診斷:用已知的細菌或特異性抗原檢測病人血清中的抗體及其效價的變化,作為感染性疾病的輔助診斷31.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 葡萄球菌A蛋白:存在于葡萄球菌細胞壁表面的

27、一種單鏈多肽,與胞壁肽聚糖共價結合。90%以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有此抗原。 SPA能與IgG抗體的Fc段非特異性結合,競爭性阻斷IgG抗體Fc段與吞噬細胞表面的Fc受體結合,抑制抗體介導的細胞調理吞噬作用。IgG抗體Fc段結合SPA后,其Fab段依然可以和相應抗原結合,用含SPA的葡萄球菌作為載體,結合特異性抗體后與相應抗原產生協(xié)同凝集試驗,廣泛應用于多種抗原的檢出M protein(M蛋白):是A群鏈球菌細胞壁中的蛋白質組分,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含M蛋白的鏈球菌具有黏附、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細胞內殺菌作用的能力。此外,M蛋白與心肌、腎小球基底膜有共同的抗原,可刺激機體產生特異性抗體,損害人類心血

28、管等組織,故與某些超敏反應性疾病如急性腎小球腎炎、風濕熱等有關32. hyaluronidase 透明質酸酶:能夠分解連接結締組織間以及細胞間的透明質酸,使組織產生空隙,細菌得以迅速在其間擴散、繁殖及進入宿主組織內的酶類物質。鏈激酶(streptokinase,SK):亦稱鏈球菌溶纖維蛋白酶,與葡激酶類似,能使血液中的纖維蛋白酶原變成纖維蛋白酶,可溶解血塊或阻止血漿凝固,有利于病菌在組織中擴散。鏈道酶(streptodomase,SD):亦稱鏈球菌DNA酶,能降解膿液中具有高粘度的DNA,使膿液稀薄,促使病菌擴散。33. 鏈球菌溶血素(SLO):即對氧敏感性鏈球菌溶素,是含-SH的蛋白質,易被

29、O2氧化為-S-S-基,失去溶血活性;加入還原劑,溶血作用可逆轉,主要對紅細胞,中性粒細胞有破環(huán)作用。SLO抗原性強,可刺激機體產生SLO抗體,測定產生SLO抗體,可作為鏈球菌新近感染指標之一或風濕熱及其活動性的輔助診斷。antistreptolysin O test, ASO test 抗鏈球菌溶素O試驗:簡稱抗O試驗,即用鏈球菌溶素O檢測待檢者血清中的抗O抗體,常用于風濕熱或腎小球腎炎的輔助診斷,風濕熱患者血清中抗O抗體比正常人顯著增高,大多在250單位左右;活動性風濕熱患者一般超過400單位34. Widal test肥達試驗:用已知的傷寒沙門菌O、H抗原和甲型副傷寒沙門菌、肖氏沙門菌和

30、希氏沙門菌H抗原與患者血清做定量凝集實驗,測定受檢血清中有無相應抗體及其效價的試驗,輔助腸熱癥的診斷。一般O抗體凝集價在1:80以上, H抗體凝集價在1:160以上;或者凝集價隨病程延長而升高4倍以上,方有診斷價值。Weil-Felix test外斐試驗:普通變形桿菌X19、X2和Xk菌株的菌體O抗原與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和恙蟲病立克次體有共同抗原,故可用OX19、OX2和OXk以代替立克次體作為抗原與相應患者血清進行交叉凝集反應,即為外斐試驗,可用于立克次體病的輔助診斷。IMViC實驗:即吲哚試驗、甲基紅反應、VP反應和枸櫞酸鹽利用等四項實驗的合稱,是衛(wèi)生細菌學中常用的檢測指標。凡能發(fā)酵乳糖產酸

31、產氣,IMViC實驗為“”者是典型的大腸埃希菌,表明被檢物已有糞便污染,有傳播腸道傳染病的危險性。35. Kanagawa phenomenon,KP神奈川現(xiàn)象:副溶血弧菌的致病菌株在含高鹽(7)、含人或兔血并以甘露醇為碳源的血瓊脂培養(yǎng)基上產生的-溶血現(xiàn)象Nagler反應:產氣莢膜梭菌在蛋黃瓊脂平板上培養(yǎng)時,由于細菌產生的卵磷脂酶(毒素)分解蛋黃中的卵磷脂,使得菌落周圍出現(xiàn)乳白色混濁圈,若在培養(yǎng)基中加入毒素的抗血清,則不出現(xiàn)混濁,此現(xiàn)象即為Nagler反應。36. stormy fermentation “洶涌發(fā)酵”:產氣莢膜梭菌代謝十分活躍,可分解多種糖類產酸產氣,在牛奶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時可分解

32、乳糖產酸,使牛奶中酪蛋白在酸作用下凝固,同時產生的大量氣體 (H2與CO2)將凝固的酪蛋白沖成蜂窩狀,將培養(yǎng)基液面封固的凡士林層上推,甚至沖走試管口棉塞,氣勢兇猛,稱“洶涌發(fā)酵37. Bacille Calmette-Guerin, BCG 卡介苗:Calmette和Guérin將有毒的牛分枝桿菌培養(yǎng)于含膽汁、甘油、馬鈴薯等的培養(yǎng)基中,經13年230次傳代而獲得的減毒活疫苗株。用BCG預防接種后可幫助人獲得針對結核分枝桿菌的免疫力。38. Infection immunity 傳染性免疫或有菌免疫:抗結核免疫依賴于結核分枝桿菌在機體內的存活,一旦體內結核分枝桿菌被殺滅,抗結核免疫力也

33、隨之消失,這種免疫也稱為有菌免疫或感染免疫。39. Chlamydiade衣原體:是一類嚴格真核細胞內寄生,具有獨特的發(fā)育周期,并能通過細菌慮器的原核型微生物,歸屬于細菌學范疇螺旋體(spirochete):是一種細長、柔軟、螺旋狀、運動活潑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在分類學上的地位介于細菌與原蟲之間,與細菌相似方面: 有細胞壁、原始細胞核、行二分裂繁殖,對抗生素敏感,與原蟲相似方面: 能運動,有賴于內鞭毛的收縮40. Elementary body,EB 原體:是衣原體的細胞外形式。小球形或橢圓形,有致密核質,堅韌的胞壁,是發(fā)育成熟的衣原體,具強烈傳染性,是衣原體的感染型階段,但無繁殖能力。進入宿

34、主細胞后發(fā)育成始體Initial body,IB 始體:也稱網(wǎng)狀體(reticulate body,RB),是衣原體的胞內形式,大球形,無胞壁,無致密核質,呈疏松網(wǎng)狀結構。IB不具傳染性,但代謝活躍,可通過二分裂方式繁殖,在空泡內發(fā)育為許多子代原體,為衣原體的繁殖型階段41. virus 病毒:是一類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一種類型核酸(DNA或RNA)、必須進入易感宿主細胞內才能進行增殖的一類非細胞型微生物viroid 類病毒:植物病毒的一種,是一類僅含單鏈桿狀RNA(僅250-400核苷酸),未見有蛋白質包膜與衣殼的微?。ㄗ钚〔《镜?/20)生命體。類病毒能利用宿主細胞的酶類進行復制,不需

35、要輔助病毒的存在;核酸具有感染性,通過干擾宿主細胞的核酸代謝致病proteinaceous infection particles,prion朊病毒: 譯為蛋白侵染顆?;颉半昧!?。 朊病毒為亞病毒的一種,僅含有蛋白質,不含核酸,是具有傳染性的蛋白質致病因子。朊病毒的致病作用是由于動物體內正常的蛋白質PrPc改變折疊狀態(tài)成為異常PrPsc所致,而這二種蛋白質的一級結構并沒有改變Provirus前病毒:在整合酶的作用下,病毒雙鏈DNA基因組整合入細胞染色體中,成為前病毒。前病毒基因組兩端的LTR序列有啟動和增強病毒基因轉錄的作用。當前病毒活化進行轉錄時,在細胞RNA聚合酶的催化下,病毒DNA轉錄成

36、RNA。42. nucleocapsid 核衣殼:病毒的基本結構,由核心和衣殼兩部分組成。其中,核酸即是病毒基因組,是主導病毒感染、復制增殖、遺傳與變異的遺傳物質基礎;衣殼是指位于病毒核酸外的蛋白質外殼,對核酸起保護作用,并能介導裸病毒的穿入。裸露病毒體即僅由核衣殼構成43. gene recombination 基因重組:當兩種或兩種以上有近緣關系或宿主敏感性相同的不同毒株感染同一細胞時,兩者間發(fā)生了部分核酸序列的互換和組合,產生具有兩個親代特征的子代病毒,并能繼續(xù)增殖,即為基因重組gene reassortment基因重配:兩種分節(jié)段RNA病毒感染同一細胞時,兩者之間通過交換基因組“節(jié)段”

37、而至生物學性狀改變,稱為基因重配gene integration 基因整合:指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過程中,病毒基因組或其DNA片段插入到宿主細胞基因組中的現(xiàn)象和過程。如溫和噬菌體的轉導、溶源性轉換?;蛘喜坏蓪е虏《净虻淖儺?,也可引起宿主細胞染色體DNA的改變,引起宿主細胞生物學性狀的變化,并有可能使細胞發(fā)生惡性轉化。 44. orizontal transmission 水平傳播: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不同個體間的傳播稱為水平傳播,是大多數(shù)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皮膚、粘膜、媒介昆蟲叮咬和輸入病毒污染血液等傳播途徑vertical transmission 垂直傳播:病毒

38、通過胎盤或產道由宿主親代傳給子代的傳播方式,也叫圍生期傳播45. inclusion body 包涵體:某些病毒感染細胞后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存在于受染細胞胞核、胞漿內的嗜酸性或嗜堿性斑塊,由病毒顆粒聚集體或裝配剩余的病毒成分或病毒感染導致的細胞反應物組成。不同病毒形成的包涵體在形態(tài)特征、染色性及細胞內的存在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可作為病毒感染的診斷依據(jù)46. fungus真菌:是一大類有細胞壁,細胞核高度分化,有核膜和核仁,胞漿內有完整細胞器,呈單細胞或簡單多細胞的真核細胞型微生物dimorphic fungus二相性真菌:有些真菌可因環(huán)境條件的改變,在酵母菌和霉菌兩種形態(tài)間互變,在體內或在含

39、有動物蛋白的培養(yǎng)基上37培養(yǎng)時呈酵母菌型,在普通培養(yǎng)基上25培養(yǎng)時則呈霉菌型,這樣的真菌稱為二相性真菌,如球孢子菌、組織胞漿菌、芽生菌和孢子絲菌等47. yeast酵母型真菌:單細胞真核生物,呈圓形或卵圓形,以芽生方式繁殖,形成的菌落與細菌菌落相似(酵母型菌落)類酵母型真菌:單細胞真核生物,呈圓形或卵圓形,以芽生方式繁殖, 但形成的子代細胞與母細胞不分離,相互連接形成假菌絲伸入培養(yǎng)基中,形成的菌落與酵母型真菌類似,但培養(yǎng)基中可看見假菌絲和假菌絲體(類酵母型菌落)48. hypha菌絲:真菌的孢子以出芽方式繁殖,孢子出芽形成的芽管在條件適宜時逐漸延長呈絲狀,稱為菌絲。許多菌絲交織在一起,稱為菌絲體。菌絲和菌絲體的形態(tài)是鑒別真菌的重要標志之一。根據(jù)功能不同分類,伸入培養(yǎng)基或組織中吸收營養(yǎng)的稱為營養(yǎng)菌絲;露出于培養(yǎng)基表面的菌絲,稱為氣生(中)菌絲;部分氣生(中)菌絲可產生具有不同形狀、大小和顏色的孢子,稱為生殖菌絲pseudohypha假菌絲:為類酵母型真菌的結構,該類真菌以芽生方式繁殖,但子代細胞成熟后并不與母細胞脫落,可連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