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與推廣_第1頁
談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與推廣_第2頁
談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與推廣_第3頁
談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與推廣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談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與推廣     摘要:對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與推廣,并取得突破性進展。在赤眼蜂的繁殖上由滾式繁蜂改為散卵繁蜂,改一般短效蜂卡為長效蜂卡,使放蜂次數由3次降為2次,減輕了勞動強度。19912003年在省內外累計推廣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積為97.8hm2,均收到良好效果,受到農民歡迎。  關鍵詞:詞松毛蟲赤眼蜂;玉米螟;生物防治    玉米螟是世界性害蟲,沈陽地區(qū)一般發(fā)生年份玉米可減產10%左右,大發(fā)生年減產達20%以上。目前,我國對玉米螟大面

2、積防治主要靠化學藥劑,生產上仍以人工投放高毒的顆粒劑為主,在配制和使用中極易發(fā)生中毒事故。為此,應用安全無毒功效高的新技術防治玉米螟,應是當前植保工作的大課題,也是廣大農民群眾的熱切希望。為滿足農民要求,1991年起,我們就正式開展了利用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與推廣工作。十幾年來,經全體同志努力拼搏,刻苦攻關,采取邊試驗、邊示范、邊推廣同步進行的工作方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與效益。    1試驗材料    1.1赤眼蜂種類  松毛蟲赤眼蜂。  1.2赤眼蜂來源 

3、 由沈陽市遼中生防站提供。    2試驗內容    2.1不同放蜂量試驗  設2個用量,即30頭/m2和45頭/m2。各處理均放蜂3次,第1次放蜂在田間百株玉米螟落卵量達1.01.5塊時進行,以后每隔5d放1次,小區(qū)面積6.67hm2(2個用量3次的放蜂量分別為:30頭/m2,為6頭/m2、15頭/m2、9頭/m2;45頭/m2,為12頭/m2、18頭/m2、15頭/m2);對照區(qū)設在放蜂田上風頭1 000m以外,其玉米品種、管理均與防蜂田相同。田間放蜂方法,放蜂75點/hm

4、2,每20壟設1放蜂壟,每17步(約11m)設1放蜂點,將蜂卡別在玉米中部葉片背面,試驗點在新城子區(qū)大辛二村、蘇家屯區(qū)姚千戶鎮(zhèn)和沙河鎮(zhèn)。  2.2不同放蜂次數試驗  放蜂量均為30頭/m2,分2次放蜂及3次放蜂2個處理。2次放蜂每次放蜂量分別為12頭/m2和18頭/m2,每次放蜂間隔7d;3次放蜂每次放蜂量分別為6頭/m2、15頭/m2、9頭/m2,每次放蜂間隔5d。  2.3改進繁蜂技術試驗  19911992年為滾式繁蜂,1993年起改為卵式繁蜂。  2.4研制長效蜂卡試驗 

5、60;即在蜂卡上粘有不同發(fā)育時期的蜂卵,在田間放蜂時可達到陸續(xù)出蜂的目的。  2.5大面積示范與推廣  在上述各種小區(qū)試驗的基礎上,進行大面積示范與推廣,放蜂量均為30頭/m2,采取2次放蜂的辦法,1992年在東陵區(qū)示范面積195hm2;1994年東陵區(qū)、新民縣、遼中縣大面積推廣。    3試驗結果    3.1不同放蜂量試驗結果  3個試驗點的結果表明,在同一時間放蜂,放蜂30頭/m2與45頭/m2的田塊,赤眼蜂對玉米螟卵塊寄生率無明顯差異。 

6、 3.2不同放蜂次數試驗結果  據東陵區(qū)祝家鎮(zhèn)、遼中縣長灘鎮(zhèn)19911992年試驗結果,放蜂2次的卵塊寄生率為80.0%88.9%,放蜂3次的為83.3%87.5%,放蜂2次的卵粒寄生率為65.9%77.8%,放蜂3次的為69.8%79.4%。表明在放蜂量相同的情況下,放蜂2次與3次的效果基本一致。 3.3改進繁蜂技術試驗結果  長期以來,擴繁赤眼蜂一直用滾式繁蜂法。這種方法,種蜂用量大,接蜂比為16(即種蜂卵與寄生卵的比例),而且繁蜂效率偏低,在繁蜂中一直是采用先粘好卵卡,再向卡上接蜂,這種辦法接蜂蜂卡上往往有2030%的壞卵和不寄

7、生卵無法去掉,對蜂卡質量影響較大。改為散卵接種后,接蜂比為12025,種蜂可節(jié)省3/4,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繁蜂效率可提高10倍以上。由于卵粒接蜂后可以精選,選后再粘蜂卡,壞卵、不寄生卵、質差的卵可被淘汰,蜂卡上卵的寄生率可達95%以上,蜂卡質量明顯提高,同樣也提高了放蜂的質量。 3.4長效蜂卡研究結果  普通蜂卡出蜂齊,放到田間后,蜂3d可出完,田間不能經常保持有蜂,而田間玉米螟落卵期持續(xù)時間較長。因此,影響防治效果。長效蜂卡由于蜂卵發(fā)育時期不同,出蜂期不同,有早有晚,每張蜂卡出蜂期在58d,延長了田間有蜂天數,提高了對玉米螟的寄生機會,可將3次放蜂改為2次放蜂

8、,既做到了省工省事,降低成本,又提高了防治效果。此項技術為國內首創(chuàng),頗受農民歡迎。  3.5大面積示范  在小區(qū)試驗的同時,又開展了大面積示范和推廣,1991  1994年累計放蜂24.27hm2。放蜂30頭/m2、放蜂2次的面積為4.2hm2。據各點調查,放蜂后對玉米螟卵塊、卵粒寄生率、玉米螟蛀孔及活蟲減退率,均收到了較好的防治效果。  3.6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的大面積推廣  由于研制出實用性較強的高質量長效蜂卡,改造了由滾式繁蜂為卵式繁蜂的最新生產工藝,使生產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產品的質量

9、始終保持國內的領先水平,自1995年以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這項技術得到了大力推廣。截止2003年,在省內外推廣面積已達97.8hm2,遍及3個省,45個市、縣、區(qū),226個鄉(xiāng)鎮(zhèn)。    4效益分析    經濟效益:19912003年累積應用面積97.8hm2,玉米平均單產為9 423.8kg/hm2,按玉米螟一般發(fā)生年減產8%計算,增產玉米754kg/hm2,共計挽回玉米損失72 862kg。平均價格按0.8元/kg計算,增加經濟效益5.83萬元。  社會效益:應用赤眼蜂

10、防治玉米螟其社會效益更為明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以蟲治蟲,它對人畜安全,不殺傷天敵,不存在污染環(huán)境和農藥殘留,有利于保護和恢復自然界生態(tài)平衡。    5結論    (1)本研究成功地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物防治玉米螟新技術。實踐證明,對玉米螟的防治采用單一的傳統(tǒng)技術,往往受環(huán)境條件等的限制,收不到理想效果。我們利用松毛蟲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生物防治技術,為不同生態(tài)地理條件、不同地區(qū)的農民防治玉米螟提供了充分選擇余地。 >(2)對應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各技術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大膽改革,有新的突破。改變了多年來延用的滾式繁蜂技術為散卵接蜂,不僅可將繁蜂工效提高4倍以上,且可以精選好卵,將20%30%的壞卵、青卵及不寄生卵淘汰,保證了蜂卡的質量。長效蜂卡的研究,解決了多年來普通蜂卡出蜂太集中(3d出完蜂),而田間玉米螟的產卵期又恰恰較長,造成赤眼蜂對部分玉米螟卵寄生不上的矛盾。提高了防治效果。此項技術為國內首創(chuàng)。  由于長效蜂卡的應用及繁蜂技術的改進,蜂卡質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