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學案必修一11_第1頁
高一地理學案必修一11_第2頁
高一地理學案必修一11_第3頁
高一地理學案必修一11_第4頁
高一地理學案必修一1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節(jié) 宇宙中的地球教學重點: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教學難點: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和其形成的原因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宇宙宇宙的概念:空間、時間 物質 運動 規(guī)律天體:概念: 天體: 分類與類型: 天體: 判斷標準:天體系統(tǒng);概念: 級別: - - 光年:思考: 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二 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1 太陽系: (中心天體); 八大行星 小行星-位于 星軌道和 星軌道之間衛(wèi)星 彗星(如哈雷彗星)流星體(群)等 八大行星繞日公轉的運動特征 公轉方向: (自 向 ) 軌道形狀: (近似正圓的橢圓) 軌道面: (幾乎在

2、同一平面上) 八大行星的結構特征(距日遠近、質量體積等) 類地行星包括: 巨行星包括: 遠日行星包括: 思考 闡述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行星的依據三 存在生命的行星太陽系中的特殊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形成生命條件的原因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自身的有利條件思考:我們到哪里尋找地外生命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節(jié)宇宙中的地球一、單項選擇題1下列對地球宇宙環(huán)境的敘述,正確的是A宇宙是物質的,但物質之間沒有任何聯系B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任何物質之間都有相互吸引和統(tǒng)轉的關系C宇宙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但物質的運動沒有規(guī)律可循D宇宙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的運動和聯系是有規(guī)律和層次的2銀河系最主要的組成天體是A行

3、星B恒星 C彗星D流星體3下列物體中,屬于天體的有太陽、月球、北斗七星恒星、行星、衛(wèi)星、彗星火車、輪船、巨大巖石待發(fā)射火箭、待發(fā)射宇宙飛船ABCD4與銀河系屬于同一級別,且不包含地球的大體系統(tǒng)是A總星系B銀河系 C河外星系D太陽系5. 下列關于天體系統(tǒng)的敘述,正確的是A天文學上把銀河系以外的天體系統(tǒng)統(tǒng)稱為總星系B河外星系與銀河系屬于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tǒng)C目前宇宙中最高級的天體系統(tǒng)是星系D銀河系是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而形成的6下圖中若S表示太陽,則該圖所示的天體系統(tǒng)有A四級B三級C二級D一級7八大行星中,距離太陽最遠的是A水星B海王星 C木星D天王星8下列各級行星中,都屬于類地行星的是A地球

4、和火星B水星和木星 C金星和土星D火星和木星9地球是太陽系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A既有自轉運動又有統(tǒng)日的公轉運動 B太陽系中惟一有生命的行星C體積是九大行星中最小的 D質量是九大行星中最大的 10. 如果把太陽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換一下,則 A 地球會被水淹沒,人類無法生存 B 地表溫度太高,不會有生命物質C 地球上將不會有大氣 D地球上將只有固態(tài)和晶體物質11. 2007年4月,歐洲天文學家首次發(fā)現一顆有生命跡象的太陽系外行星,該行星可能適于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據是 A 行星上有巖石 B 行星上有液態(tài)水和適宜的溫度C 行星的表面比較平坦 D 行星接受來自恒星的輻射能量12

5、讀下表中的相關數據,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回答問題行星距日平均距離(百萬千米)表面平均溫度()質量(地球為1)體積(地球為1)公轉周期自轉周期赤道面與軌道面交角地球149.6221.001.001年23時56分23°26227.9-230.110.151.9年24時37分23°59(1)下列敘述中與地球“液態(tài)水存在”有密切關系的是地球上晝夜更替的周期適中 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處于一個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中 日地距離適中A B C D (2)人類首先選擇火星作為探索生命起源和進化的行星,是因為火星上的一些現象與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現象相似,主要表現為 火星和地球一樣被厚厚的大氣層所

6、包圍 火星和地球上都有四季變化,且四季的長度和地球一樣 火星、地球自轉周期的長度比較適中 火星、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都比較適中A B C D 13讀大陽系模式圖?;卮鹣铝袉栴}。(1)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天體名稱:A,B,C。(2)下列行星屬于巨行星的是A水星 B金星 C土星D火星(3)太陽系小行星帶位于A水星和金星之間 B金星和地球之間C地球和火星之間 D火星和木星之間(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質與其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關系密切,該圖所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環(huán)境是 。14讀天體系統(tǒng)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1)圖中C為。小行星帶所屬系統(tǒng)是圖。仙女座河外星系的級別與圖相同。月球所在的最低一級系統(tǒng)是。(2)銀河系、太陽系

7、、地球三者的關系是13 (1)地球 彗星 天王星 (2)C (3) D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宇宙環(huán)境安全14 (1)太陽系 C B D(地月系) (2) A第二節(jié)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教學重點: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教學難點: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一 為地球提供能量1 太陽:體積 ,主要成分是 - 球 -表面溫度約為 2 能量來源: (穩(wěn)定而旺盛的中年時期)3 太陽輻射:太陽以 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二十二億分之一到達地球)4 為地球提供能量 提供 ; 生長;維持 ; 、 和 的主要動力 直接利用太陽能 等礦物燃料-間接利用太陽能思考:影響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的主要因素 影

8、響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的主要因素: 我國到達地表的年太陽輻射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區(qū)及原因 最多: 最少: 二 太陽活動影響地球1 太陽大氣層-位置、厚度、亮度、觀測 里 : 溫度 、太陽光 、 肉眼觀測 : 玫瑰色 外 :2 太陽活動類型概念位置特點周期關系黑子不黑,溫度低大而亮,能量釋放3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增多時,發(fā)射的 -大氣層擾動- 受到影響 -擾亂地球磁場,“ ”指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 -兩極地區(qū)“ ”自然災害,如 、 等思考: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的區(qū)別第二節(jié)太陽對地球的影響1太陽大氣的主要成分是A氫和氧B氫和氮 C氫和氦D氧和氮2關于太陽輻射能的敘述,正確的是A太陽輻射能來源于其內部的

9、核聚變反應B太陽輻射能絕大部分可以直接到達地表C太陽輻射能在地表分布比較均勻D太陽輻射能是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以及地殼運動的主要動力3. 下列現象與太陽輻射無關的是 A 地球上高低緯度間的氣溫差異 B 火山噴發(fā) C 地球上水能的形成、風力對地表的形成 D 月相的變化4. 下列能源的形成與太陽能無關的是A沼氣B煤炭 C石油D核能5. 太陽大氣層,從外向里分別是A 光球 色球 日冕 B 光球 日冕 色球C 日冕 色球 光球 D 日冕 光球 色球6分別出現在太陽光球層和色球層的,屬于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是A黑子和耀斑B耀斑和日珥 C黑子和日珥D耀斑和黑子公元前28年,曾有記載:“三月

10、巳末,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卮?-8題7記載中所說的黑氣指 A 耀斑 B X射線 C 紫外線 D 黑子8. 這種現象發(fā)生在太陽的A光球層B色球層 C日冕層D大氣層之外9關于太陽活動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的低溫區(qū)域B太陽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C耀斑爆發(fā)是太陽活動最激烈的顯示,是太陽大氣能量高度集中的釋放D太陽黑子與耀斑出現的周期存在很大差異10太陽耀斑爆發(fā)時發(fā)射的電磁波會直接A于擾地球上的中波通訊 B擾動地球磁場C導致地球上某些地區(qū)天氣異常 D擾動地球電離層11下列地理現象,與太陽活動密切相關的是A酸雨的形成 B“磁暴”現象的產生C臭氧層空洞的出

11、現 D揚塵、沙暴天氣的出現122002年正值太陽活動高峰期,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太陽黑子和耀斑都產生在太陽色球層上前一次太陽活動的極大年到再次活動極大年的平均周期約為11年太陽活動發(fā)出的高能帶電離子在世界各地產生極光現象太陽日冕層的高溫使高能帶電粒子向外高速運動,形成了“太陽風”ABCD13.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有 兩極地區(qū)出現極光現象 羅盤指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 短波通訊受到影響 兩極地區(qū)出現極晝極夜現象 A B C D14. 讀“中國太陽年輻射總量的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1)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的貧乏區(qū)在 ,其成因是 (2)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最豐富的地區(qū)在 其成因是 14 (1)四川盆地

12、亞熱帶季風氣候,盆地地形,多云多唔多與,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少 (2)青藏高原 緯度較低,晴天多,雨日少,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弱,到達地表的太陽輻射多第四節(jié)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重點:地球內外圈層的結構和重點教學難點: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方法一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1 研究方法: (P波) 速度快 固 液 氣 速度隨著所通過 (S波) 速度慢 固 物質的性質而變化 利用:2 不連續(xù)面 位置 速度變化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3 內部圈層 范圍 厚度 特點 地殼 地幔 地核4 巖石圈和軟流層二 地球的外部圈層 特點 大氣圈 水圈 生物圈第四節(jié) 地球的圈層結構1地震

13、波橫波(S)和縱波(P)的傳播速度在莫霍界面處發(fā)生的顯著變化是AS波、P波都明顯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CS波、P波都明顯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2某海域海底發(fā)生地震時,位于該海域的海輪將出現A只上下顛簸 B不產生運動C先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晃 D先左右搖晃,后上下顛簸3地震發(fā)生時,平靜中的游魚會感受到AP波BS波C先P波后S波D先S波后P波4地殼的平均厚度A約為120千米 B約為89干米C小于巖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巖石圈的平均厚度5“33千米”是指A地殼的平均厚度 B古登堡面的深度C地核的半徑 D大陸地殼的平均厚度6.讀“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構造圖”,完成問題。關于地震波的敘述,

14、正確的是A通過固體、液體傳播,的傳播只能通過液體B和傳到時,波速突然下降C和在中波速明顯減小D均為固體,所以縱波和橫波都能通過上下兩側名稱分別為A地幔和地殼B巖石圈和地殼C地幔和地核D地殼和地幔從地殼到地心A壓力越來越大 B溫度越來越低C密度越來越小 D波速越來越快7關于地幔的敘述,正確的是A液態(tài),S波不能通過 B固體,P波不能通過C硅鋁成分向下漸少 D位于古登堡面以上,莫霍面以下8關于內地核的敘述,正確的是A接近液體,P波可以通過 B呈固態(tài),S波可以通過C以鐵、鎂為主要組成物質 D厚度大于外地核9巖漿的主要“源地”位于A緊臨地殼的軟流層中 B緊臨莫霍面的軟流層中C巖石圈以下的軟流層中 D下地

15、幔上部的軟流層中10關于地殼和巖石圈關系的敘述,正確的是A巖石圈就是整個地殼B巖石圈為地殼的一個組成部分C地殼和上地幔是由巖石組成的,合稱巖石圈D地殼為巖石圈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巖石圈的厚度大于地殼11一般認為巖漿巖的主要發(fā)源地是A地殼B下地幔C軟流層 D地核二、綜合題12讀“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據圖填出110所代表的內部圈層名稱:1;2;3;4;5;6;7;8;9;10。7層的主要物質成分是,物質狀態(tài)是。10層的主要物質成分是,物質狀態(tài)。13讀“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圖中甲、乙是地球內部的兩個不連續(xù)面,其名稱分別是:甲,乙。當A地發(fā)生地震時,B、C、D、E、F五個觀測點都測到了A發(fā)出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