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購件進貨檢驗規(guī)程_第1頁
外購件進貨檢驗規(guī)程_第2頁
外購件進貨檢驗規(guī)程_第3頁
外購件進貨檢驗規(guī)程_第4頁
外購件進貨檢驗規(guī)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原材料、外購件進貨檢驗規(guī)程1. 目的對原材料、外購件進貨檢驗過程實施控制,確保采購產(chǎn)品的質量符合規(guī)定的要求。2. 適用范圍本規(guī)程適用于本公司采購的進貨檢驗。3. 定義:無4. 職責4.1倉庫部門負責進貨產(chǎn)品的送檢工作,負責進貨產(chǎn)品進行登記入4.2質量工程部檢驗員根據(jù)本規(guī)程負責進貨產(chǎn)品的檢驗和試驗,并對質量問題進行仲裁。5. 工作內容5.1原材料的分類根據(jù)原材料對最終產(chǎn)品影響重要程度,將其分為關鍵項、重要項和一般項:關鍵項:即保證安全項,指如果不滿足要求,將危及人身安全并導致產(chǎn)品不能完成主要任務的特性。重要項:即重要原材料,構成最終產(chǎn)品的主要部分或關鍵部分,直接影響最終產(chǎn)品的使用或安全性能,可能

2、導致顧客嚴重投訴、對產(chǎn)品實現(xiàn)有重要影響的物資。一般項:即一般原材料,構成最終產(chǎn)品非關鍵部位的批量物資,它一般不影響最終產(chǎn)品的質量。5.2進貨檢驗判定標準進貨檢驗判定依據(jù):原材料進貨檢驗規(guī)程、產(chǎn)品圖紙、技術標準等。批次允收準則:進料檢驗必須以“0”缺陷為允收準則;其中關鍵項、重要項合格率100,一般項不低于92。5.3檢驗工作程序供方供貨采購員送達送貨單檢驗員對待檢物料進行抽樣檢驗并填寫檢驗結果交質量部長判定是否合格并批準同意入庫。供方首次供貨:供方必須將樣件、自檢報告單、合格證、生產(chǎn)許可證、營業(yè)執(zhí)照和注冊證書復印件等交由采購部門,質量負責人依據(jù)圖紙等技術要求制定檢驗項目,交檢驗員進行檢驗,檢驗

3、人員填寫進貨檢驗記錄,公司試用必須有相關人員認可。非首次供貨:供方須待質檢報告、理化實驗報告單、合格證、采購員開具的進貨檢驗記錄,檢驗員確認后進行檢驗,檢驗后檢驗員將檢驗數(shù)據(jù)和相關資料交質量負責人批準,合格后方可辦理入庫手續(xù)。5.4檢驗工作要求5.4.1、采購人員必須按照月采購計劃和交貨進度,填寫器件名稱、交檢批數(shù)量、制造單位等內容;5.4.2、檢驗員嚴格按檢驗規(guī)程、產(chǎn)品圖紙和工藝技術問題通知等要求,進行檢查并如實填寫檢測數(shù)據(jù);5.4.3、檢查結果報質量負責人,質量負責人依據(jù)產(chǎn)品圖紙、工藝要求、加工及裝配等要求,判定物料是否合格,并批準同意入庫或退貨并通知辦理相關手續(xù),不得填寫含糊不清、模棱兩

4、可的簽字。5.4.4、倉庫必須確認進貨檢驗記錄上的負責人簽字方可辦理入庫手續(xù)。5.5質量問題的處理檢驗員或質量負責人在接到質量信息后,立即趕到生產(chǎn)現(xiàn)場,按不合格品處理單進行處理,檢驗員認真填寫相關信息報質量負責人5.6進貨檢驗規(guī)定5.6.1進貨檢驗抽樣方式:檢驗樣本須由檢驗人員在送檢樣本中隨意抽取,不得由供方人員自行選樣。5.6.2外觀檢查檢驗樣本檢查按比例進行抽檢。5.6.3原材料檢驗標識驗證采購部門收集供方產(chǎn)品合格證書等文件并存檔,形成供方檔案。檢驗人員必須對原材料的合格標識進行核實,發(fā)現(xiàn)標識有問題及時通知質量負責人,并傳遞信息到采購部門核實標識情況,由采購部門確認方可進行驗收,否則不必進

5、行檢驗,直接退貨,并按不合格品登記數(shù)量。5.6.4外觀檢查當批量在500件以下時,按5%的比例抽檢,不低于5件;當批量在1500件以下時,按2-3%的比例抽檢,不低于10件;當批量在1500件以上時,按1-2%的比例抽檢,不低于15件。5.6.5性能檢驗和試驗抽檢項目應符合產(chǎn)品圖紙、技術標準和檢驗規(guī)程等的要求。6 檢驗及試驗記錄原材料的檢驗和試驗要作記錄;所有的進貨檢驗和試驗過程應建立檢驗臺帳。7 檢驗試驗狀態(tài)標識7.1對于合格件,在包裝箱或工件上貼上合格證。7.2對于不合件而又不能及時退回的在包裝箱或工件用紅色標示,并及時隔離或按有關規(guī)定就地銷毀。7.3對于來不及檢查件在包裝箱或工件上掛上待

6、檢標志并定置存放。8 緊急放行的控制若需緊急放行時,須有質量負責人或公司副總簽字。9其他檢驗規(guī)定對于本廠無法檢測的項目,可以委托指定供方到第三方檢測機構做檢驗,檢驗認同第三方機構出具的報告。10入庫檢驗合格后,由檢驗人員做出標識,通知庫管員進行驗收入庫。托盤檢驗指導書1 內容與適用范圍本標準適用于木、塑或鋼等材料構成的單層和雙層單面使用的聯(lián)運通用托盤外部尺寸以及與搬運車、叉車和其他裝卸設備的相關尺寸。本標準適用于公路、鐵路、水路和航空聯(lián)運的通用平托盤。2 引用標準GB/T 2934-2007 聯(lián)運通用平托盤主要尺寸及公差GB/T 4995 聯(lián)運通用平托盤性能要求GB/T 2828-2003 計

7、數(shù)抽樣檢驗同時參照膠合板/原材的檢驗標準執(zhí)行。3 定義 本標準采用下列定義 GB 3716 所列各項定義均適用于本標準。 4 尺寸 檢驗方法 目測:面板的數(shù)量要正確。 工具:卷尺、卡尺4.1 平面尺寸4.1.1公稱外廓尺寸 托盤平面公稱尺寸:1200*1000mm、1150*750、1200*800mm和1100*1100mm。優(yōu)先使用1200*1000mm。木質托盤應說明其含水量。 4.1.2 外廓公差 平面公稱外廓尺寸公差為±5mm,厚度公差±2mm4.2 叉孔垂直間距 4.2.1托盤搬運車 如圖1所示,頂鋪板之下托盤搬運車叉孔高度H1,應不小于表1中的數(shù)值。從叉孔面到

8、托盤底面的距離H2,如圖1所示,不超過156mm。 H1是叉孔垂直間距H2是托盤叉孔頂面到托盤底面的距離 圖1雙向及四向進叉托盤叉孔垂直間距 表1 托盤搬運貨車使用的托盤的叉孔高度最小值叉孔高度H1最大值100標準值95最小值89 4.2.2 叉車 用于叉車叉子的叉孔的垂直間距應不小于50mm(見右上圖)。自動控制的搬運/提升裝置所使用的托盤最小間距建議為100mm。4.3 叉孔水平間距4.3.1 托盤搬運車的雙向進叉托盤和局部四向進叉托盤的端面叉孔以及四向進叉托盤的端面和側面叉孔的水平間距見表2和圖2所示。 表2 提升裝置叉孔的水平間距 單位:mm托盤公稱尺寸L和W叉孔和底孔L1和W1的最大

9、值L2和W2的最小值10001507201200150770 圖2 4.3.2 局部四向進叉托盤的側面叉孔的叉孔及開口的水平間距 托盤搬運車插入局部四向進叉托盤材側面的叉孔水平尺寸應符合表3要求和圖3所示尺寸。表3 部分四向進叉托盤的叉孔及開口的水平尺寸(見圖3)    mm托盤公稱尺寸(l×w)叉孔和開口l1l2l3w1w2minmaxminmaxminminminmaxminmax1000×1200901552002551804203815090011241200×100090155200255380620381507009248

10、00×1200901402002101002203815090011241200×80090155200255330620381507007241150×75090155200255330620381507007241219×101690155200255399639381507169401016×1219901552002551964363815091911431140×1140901552002553205603815084010641)l1和 l2取最大值時,托盤強度的適應性為最優(yōu)。2)這些數(shù)值不得使用有前后拖輪的托盤

11、搬運車裝卸托盤。因此,應盡可能使l2為最大以使托盤可用托盤搬運車裝卸3)長度為800mm的部分四向進叉托盤也不得用有前后拖輪的托盤搬運車進行裝卸,即使在l2為最大時也不得使用。 4.4 底鋪板構件尺寸 為了便于托盤運輸車的叉輪插入,托盤底鋪板構件的厚度應不超過28mm。 托盤倒角:a.) 倒角斜面與水平面之間夾角應為40°±5°; b.) 倒角的垂直高度不應超過: 15mm(木材) 10mm(其他材料) 4.5 帶翼托盤的翼寬尺寸 翼寬應不小于65mm。 4.6 底鋪板的支承面 托盤底鋪板的支承面應不小于托盤平面尺寸的35%. 4.7 托盤的方正度 托盤平面兩對角

12、線之差不超過13mm(實際生產(chǎn)過程控制在5mm之內)。雙瓦楞紙箱入廠檢驗規(guī)1 范圍本標準規(guī)定了瓦楞紙箱入廠檢驗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和檢驗規(guī)則。本標準適用于雙瓦楞紙箱的入廠檢驗。2 引用標準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本標準中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準出版時所出版本均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的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2828.1-2003 記數(shù)抽樣檢驗程序第一部分GB6543-1986 瓦楞紙箱GB/T 6544-1999 包裝材料 瓦楞紙板GB13023-1991 瓦楞原紙GB13024-2003 箱紙板GB/T4857.3-92 包裝 運輸包裝件 驗靜

13、載荷堆碼試驗方法3 要求3.1 外觀(C類要求)3.1.1 瓦楞紙箱應方正表面不允許有損壞、污跡、褶皺及多余壓痕;3.1.2 裁切刀口光潔、無毛刺,切斷口表面裂損寬度不超過5mm,并且不允許有缺料、薄邊現(xiàn)象;3.1.3 瓦楞紙板脫膠,起泡部分之和每平方米20 cm2 ;每批顏色應一致;3.1.4 瓦楞紙箱圖形、文字印刷清晰,顏色深淺一致,不得有顏色差異及套色疊影;3.1.5 瓦楞紙箱成型壓線不破裂,無重線、斷線、箱蓋對口不重疊、不錯位;3.1.6 瓦楞紙箱釘合釘采用低碳鋼扁絲釘,釘不得有銹斑、剝層、龜裂等缺陷;3.1.7 釘合瓦楞紙箱,采用雙排釘沿搭接部分中線釘合,箱釘應排列整齊,釘距均勻,并

14、且釘透釘牢,不得有疊釘、翹釘或位置釘偏等現(xiàn)象;3.1.8 粘合瓦楞紙箱采用乙烯乙乳液或是有同等使用效果的粘合劑,粘合劑應涂布均勻、充分,但不得溢出接縫。3.2 尺寸、規(guī)格(B類要求)3.2.1 瓦楞紙箱的尺寸規(guī)格、圖形文字均應符合設計圖紙要求,尺寸偏差為±3mm;3.2.2 紙箱接頭釘合搭接舌邊寬度 3550mm,金屬釘距70mm,頭尾釘距底面壓痕線20mm,紙箱粘合搭接舌邊寬度30mm;3.2.3 瓦楞紙箱壓痕線寬17mm。3.3 機械性能(A類要求)3.3.1 瓦楞紙板的紙質、厚度、強度及其他防護性能應能符合表1要求。3.3.2 瓦楞紙箱搖蓋經(jīng)開合180°往復6次,箱面

15、層和里層都不得有裂縫。3.3.3 瓦楞紙箱的空箱2強度,應能承載200kg重物持續(xù)2天(48小時)不塌軟,并且無嚴重變形現(xiàn)象。4 檢驗和試驗方法 目測、卷尺、卡尺4.1 瓦楞紙箱物理試驗本標準3.3.1在下列情況時應委外進行物理試驗 a. 新設計的瓦楞紙箱; b. 制造瓦楞紙箱的材料有變動時; c. 制造瓦楞紙箱的供方有變動時; d. 供方質量情況有異常波動時; e. 供貨穩(wěn)定但半年未做試驗時; f. 其他需要進行型式試驗時。4.2 瓦楞紙箱的空箱承壓強度試驗,可依據(jù)GB4857.392包裝 運輸包裝件 靜載荷堆碼試驗方法進行試驗,也可采用下面簡單替代法試驗;將紙箱用膠帶封合后置于一水平平臺上

16、,紙箱底面應與平臺充分接觸。然后在紙箱上堆碼200kg重物后放置2天(48h)。紙箱不應塌軟或嚴重變形。5 抽樣方法和判定準則5.1 本標準3.1和3.2條款所列項目按照表2的二次抽樣方案進行檢驗。其中3.1有兩項以上不合格,則該批即可判為C類不合格,3.2有一項不合格即可判為B類不合格。表2批量第一批第二批抽樣數(shù)合格判定數(shù)不合格判定數(shù)抽樣數(shù)合格判定數(shù)不合格判定數(shù)50050353450132008138453200以上13241367 注:樣本應從不同的部位抽取具有代表性的產(chǎn)品5.2 物理試驗應隨機抽取三個紙箱委外試驗,試驗結果平均值低于表1的規(guī)定值10%的則判為整批A類不合格。5.3 本標準

17、3.3.2項目在經(jīng)過3.1和3.2條款所列項目檢驗合格的試樣中任取三只進行試驗。如果有一只不合格則整批判為A類不合格。5.4 瓦楞紙箱空箱承壓強度試驗抽樣及判定如下:a. 每次任取三只進行試驗,一只不合格則判整批A類不合格;b. 在供貨質量穩(wěn)定時,本試驗可以每隔三批次供貨做一次;c. 當發(fā)生一次因本試驗判定產(chǎn)品不合格時,必須連續(xù)五批次進行試驗。6 檢驗規(guī)則6.1 供方必須保證生產(chǎn)的紙箱經(jīng)自檢后符合本標準和訂貨合同的規(guī)定,并能出具經(jīng)檢驗部門檢驗合格的合格證書。6.2 質檢員收到供方每批次供貨的合格書后方可依本標準對供貨產(chǎn)品進行驗收。6.3 質檢員驗收合格后,開具ZJ124-1外購/外協(xié)件檢驗入庫憑證交倉庫員,倉庫員據(jù)此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