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國歷代公文體制、名稱、用途簡介_第1頁
2022年我國歷代公文體制、名稱、用途簡介_第2頁
2022年我國歷代公文體制、名稱、用途簡介_第3頁
2022年我國歷代公文體制、名稱、用途簡介_第4頁
2022年我國歷代公文體制、名稱、用途簡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高品質(zhì)文檔2022年我國歷代公文體制、名稱、用途簡介 為了讓寫作愛好者較系統(tǒng)地了解我國歷史上公牘的種類、用途及其演化狀況,現(xiàn)以近人徐望之公牘通論中所列九十余種從三代到清末民初的公文體制為基礎(chǔ),參照明代吳訥文章辯體序說和徐師曾文體明辯序說中有關(guān)同一體裁的介紹,并征引近人許同莘公牘學史一書中的有關(guān)論述以及辭源和其他史籍中的資料,相互補充,撮為此篇,共介紹古代公文一百余種。其中可能有疏漏訛誤或解釋不解切之處,尚祈不吝指正。 一、春秋戰(zhàn)國以前的公文體制 【典】典常。是記述的古代帝王法文書,如尚書中的堯典、舜典。 【謨】臣下為君主就國家大事進行策劃謀議的文件。如尚書中的大禹謨、皋陶謨。 【訓】是國君教育

2、臣下的文辭。始見于尚書?盤庚:“予告汝訓汝”??装矅袝蚪忉屧唬骸敖逃脑挥枴?。有時以下戒上也可用訓,如伊尹對太甲所云,也稱伊訓。 【誥】教告眾民,昭告諸候,禁戒、受命之辭。如尚書有湯浩、大誥、酒誥,漢唐時代還間或使用,宋代則用為授予官職的文書。 【誓】宣誓文辭,如出師告祭天地,登壇誓師和征討敵人的檄文。尚書有甘誓、湯誓、牧誓。 【命】是命官之辭,大曰命,小曰令。王言同稱命,有的用以命官,如尚書中的說命;有的用以封爵,如尚書中的微子之命、蔡仲之命;有的用以飭職,如尚書?畢命;有的用以賞賜,如尚書?文候之命。秦并天下,改命為制。 【令】小于命,始見于尚書?同命:“發(fā)號施令”。上古只有帝王對臣

3、下的言詞稱為令,秦代以后王太子諸候王對下屬都稱為令。 【教】始見于尚書?堯典“敬敷五教”,韋昭國語注:“五教,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秦制,王候所下達的文書稱為教,大臣也可以使用,漢代薛宣以條教著稱,漢書曾錄存其下賊曹櫞教是一篇愛護下屬的教令。隋代公候封郡縣者,亦用教。 【方】用木板寫的文書。儀禮?聘禮篇:“不及百名書于言”。假如寫在竹簡上,就稱為方策。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又作方冊。周代以后不用。 【簡】竹片做的文書,孔穎達說:“簡之所容,一行字耳?!币恍锌杀M者書之于簡,數(shù)行可盡者之于方,方所不容者,書之于冊。古代又以“簡書”為軍事上緊急求救的文書。 【契】券據(jù),這是公文中

4、最早的一種,從象形文字“豐”開頭,一根竹片上刻了很多道,用以記事立信。周代用作訟獄的判詞,后來進展為兩件文書用同一內(nèi)容分刻期旁,合起來方完善。這是后世契據(jù)的前身。周代券據(jù)又出名傅別的,意謂傅(附)著約束于文書,分別為兩。 【判】說文刀部,釋為“分”。意指一札判分為二。據(jù)周禮?秋官朝士:“凡有責者,有判書以治則聽”。鄭注:“判半分而合者,故書判為辨”。依據(jù)以上解釋,則“判”為一種古代有證明書、介紹信的作用,與唐宋時代的書判名同而用途實異。 【符】征信的文書,周禮?地官:“門關(guān)用符節(jié)”。一般是用竹子做的,故從“竹”部,漢朝有“竹使符”、“銅虎符”。古代“合符以發(fā)征”,同時也必需驗看附送的文書,作為

5、事實的說明。所以釋名說:“符,付也,書所致敕命于上,付使傳引之也?!钡搅宋簳x時代,就直接把所附的文書稱為符了。唐朝作為下行文書的一種,尚書省下于州,州下于縣,縣下于鄉(xiāng),都用符。宋以后廢除。 【璽書】帝五詔敕的別名。古代長途遞送的文書易于破損,所以書于竹簡木牘,兩片合一,縛以繩,在繩結(jié)上用泥封固,鈴以璽,所以稱為璽書。左傳襄人二十九年:“公還,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問,璽書追而與之?!鼻厥蓟室原t書賜太子撫蘇,吳訥文章辨體序說中說,漢初有三璽,天子用玉璽以封,故曰璽書。文帝元年,嘗賜南越尉趙陀璽書。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其為用,或以告諭,或以答報,或以獎勞,或以責讓,而其體則以委曲懇到、能盡褒警

6、飭之意為工?!昂笫兰匆詾樵t書之別名。唐時還間或有璽書的名稱,五代以后絕不復見。 【上書】戰(zhàn)國以前臣下奏諫陳詞,都用上書的名稱。古代“言筆未分”之時,不分君臣,相互來往都用書,秦雖改書為奏,但因為離古代還不太遠,所以仍舊有人用書。唐代間或用“書”作為外交文書的一種。唐代以后就很少使用。 【檄】軍事文書。最早消失在史籍的是史記載張儀為檄告楚相。這種文書文辭講究夸飾,文心雕龍說:“檄者,徼也。宣露于外,檄然明白也。搖奸宄之膽,訂信慎之心,使百尺之沖,摧折于咫書,萬雉之城,顛墜于一檄者也?!庇?,漢高祖“以羽檄征天下兵”,把羽毛插在檄文上,表示十萬火急,又稱“羽書”。以漢代,檄文有六種用處:(一)討敵,

7、如陳琳作討曹操的檄文;(二)威敵,向外邦顯示本朝威德;(三)征召,征發(fā)調(diào)遣臣民;(四)曉諭,以人民所重要告示事項;(五)辟吏,拔擢委任下屬;(六)檄迎,迎接蒞臨的上司官員。 【移書】春秋時的官吏通書函往來,稱為遺書。如左傳成公七年,巫臣自晉遺楚子重子反書。又稱為貽書,后轉(zhuǎn)作移書,如沒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魏晉以后稱為移,唐用于諸司自相質(zhì)問,名稱不一,故總名公移以概括。清朝用于武營往來和州縣相交涉公事。 二、秦代開頭的公文體制 【制】古代王言為命,秦始皇改命為制。漢代制度:帝命有四,其二日制書。唐朝用于賞罰、大除授、改革舊政、寬赦降虜。宋朝專用于拜三公三省等職和罷免大臣。撰制的官員稱為掌制。及元、

8、明、清都有此公文形式。 【詔】昭、告的意思。臺皇將古代的令改為詔,凡不屬于“制度之命”者,都以詔下達,為人主專用的文書。漢初帝命有四,其三日詔,唐朝避武后諱,改稱為制,但唐朝中時還有稱詔的。大凡新君即位,都詔告四方,稱為即位詔,皇帝去世有遺詔。 【奏】七國以前,皆稱“上書”。秦始皇改書為奏,成為人臣上書于君主的一種專用文書。由秦漢始終到清朝都沿用這個體裁,它的內(nèi)容大體上有陳述政事,呈獻典章儀式,反映緊急事變,彈劾罪愆謬行等。 【議】尚書說:“議事以制政乃不迷?!贝蛩闾幚硎虑榈南嘁朔桨阜Q為議,議者宜也。最早見于文獻的是李斯上秦皇罷封建議。到了漢代開頭稱為駁議。國有大事,必召集群臣進行廷議,如桓寬

9、編著的鹽鐵論記錄了漢昭帝召集賢良、文學六十多人為鹽鐵官營問題綻開國策大辯論,即屬此類。 三、漢代開頭應(yīng)用的公文體制 【策書】漢朝命令中的一種。漢書載漢初帝命有四,首日策書。注:“策者,偏簡也。.以命諸侯王公;右三公以罪免,亦賜策?!彼挠檬怯删髯陨隙骂C布教令,以驅(qū)策臣下,當時只用木簡寫,所以稱為策,又與冊通。周禮:“凡命諸侯及公卿大夫,則策命之?!蔽阂院蠓Q冊,隋代用于封拜、哀諱及贈謚;唐代王言有六三日冊,立皇后、太子、封諸王,都用冊;明、清亦多用于類似的冊封,只是冊用的玉金銀銅的等級不同。 【敕】含有飭、戒的意思。使臣下自覺警飭,在政事上不敢怠惰。顧炎武金石文字記:“敕者,自上命下之辭?!?/p>

10、漢制,天子命令有四,其四日戒書,就戒敕。漢朝新太守上任,皇帝都敕書或相戒約,也用于諭誥外藩及京外官員。漢朝官長對下屬,祖、父對子孫也都可以用敕,如韋賢敕弘自免太常、丙吉教敕乳母、王尊教敕功曹等,后漢改為“敕:。南北朝以后,只限于朝廷使用。唐以后獎諭封贈也用敕,和原議不合了。 【鐵券】最早見于漢初,功臣受封,由朝廷頒賜丹書鐵券。誓詞中把對他們及其子孫后代的信任,比作泰山、黃河一般的永恒。特殊是唐代,藩鎮(zhèn)割據(jù),驕橫跋扈,朝廷怕他們反叛,都賜以鐵券,文里言明,雖有重罪,皆可赦免,以籠絡(luò)他們,鐵券的外形猶如覆瓦,字用金屑填寫。唐以后廢除。 【棨】漢代的“傳信之符,”即今日的護照,名為棨。用繒帛或刻木制

11、作,分成兩半,在騎縫處書寫,各持一半,出入關(guān)時驗看,合得對才準許放行。后來進展為兩聯(lián)單,其一為存根,直到清朝職官就職到任,部中發(fā)給執(zhí)照,亦稱文憑,實際上也是護照之類。 【章】漢代定禮儀有四品,其一日章,有時也稱上章,是用于謝恩的文書。到后漢時,間或用于論事進諫或慶賀。魏晉迄隋唐始終沿用,到唐代以后才廢除。 【表】與章性質(zhì)相同。漢代開頭用于陳情。東漢以后,凡屬于論諫、勸請、陳乞、待罪、進獻、推舉、慶賀、慰安、辭(官)解(官)、陳謝(謝官、謝賜)訟理、彈劾等事由,唐宋迄清代,只用于陳謝、慶賀、進獻。此外還有軍事失敗后的降表、大臣薨逝前的遺表。 【封事】漢代的章奏都不封口。只有奏陳隱秘事項,防止泄漏

12、,才用黑色口袋,貼上雙重封條呈進,稱為封事。唐代仍用于隱秘的進諫。杜甫詩:“明朝有封事,數(shù)問夜如何”,遇有進呈密事,連覺也睡不著了。這種封事體裁,元明以后就少見了。后世的密奏、密呈,都是封事的一類。 【疏】下情上達叫做疏上,疏是疏通的意思。也是自漢朝始創(chuàng)的文體,實際上即是奏的一類。唐宋到清代都有這一文體。后世又以奏疏為群臣論諫的總名。但私人書信中也有用疏的名稱的,如陶淵明與子儼等疏。 【狀】陳述的意思,分條列舉事實上言于皇帝,又稱奏狀。始創(chuàng)于漢,始終沿用到宋代。唐代近臣上書言事用表,也有時用狀,兩者的區(qū)分是表講究文采,狀比較質(zhì)俗。宋代用奏狀,元代各部對尚書省、明代縣上府州等皆用申狀。明代縣上府

13、州等皆用申狀。明代應(yīng)天府、太常寺、翰林院等上各部的文書又稱呈狀。 【奏記】漢制,下官言事于上級用奏記,如后漢書陶謙上奏記于朱雋。這是漢魏時代的一種公文,也稱為賤。 【白事】告明其事,漢代所用。也屬于奏記一類。 【露布】有四種作用:一、漢代皇帝制書用璽封,但赦令贖令均露布下州郡,文心雕龍所謂“露版以宣眾,不行使義隱”;二、公代臣民上書于君主,不緘封的都稱為露布,是別于封緘而言的;三、漢末也把軍中檄文稱為露布;四、北魏迄唐代,用兵獲勝向上奏捷的文書也稱為露布。 【牒】說文稱為札。漢代始創(chuàng),又名簽,六朝時有之。唐代下達上的文書有六種,其第六種稱為牒。有品秩的公文均用牒。明代諸司之間公牘。清代佐貳官及

14、學官行府、州、縣皆用牒。近代外交公牘中還保留了牒的名稱,如通牒即照會。另有最終通牒(哀的美敦書)。 【賤】(本段內(nèi)賤的原字為牒的左半字與賤的右半字組合,因電腦打字打不出原字,權(quán)用賤字代替,下同)亦作箋、賤表。如東漢時,上書皇后、太子、諸王多用賤記。又稱奏箋,用于郡將(如黃香奏箋于江夏)。魏晉以后只稱賤。間或亦有以上行下用賤的。明清兩朝,只用于上書慶賀皇后、太子。 【訴狀】呈訴的文書。自漢以來皆有之。唐及五代或稱折狀,其格式格式與奏狀相同。宋以后只稱狀,入民國后,狀的種類有獎狀、委任狀,并成為法院專用文書的一種。 【辭】訟獄供招的文書稱為辭,自具口供則稱為自列。司馬遷報任安書:“拳拳之忠,不能自

15、列?!钡拼俟僦玖袨榱N上達文書之一(表、狀、賤、啟、辭、牒),即不管是否為訴訟文書,都可稱為辭。 【章程】今人稱章程,有規(guī)章制度的意義。漢人則專指工程格式而言。 四、魏晉時代開頭應(yīng)用的公文體制 【賤命】授官的文書。世說新語棲逸:“既有高名,王丞相(導)欲招禮,故辟為府掾。得賤命.?!?【赦文】赦釋為舍。史書上常常提到赦書的話,但流傳下來的赦文最古的只有魏文帝赦遼東吏民文。凡赦大都由于其情節(jié)可憐憫,或者事實之可疑,或者因為合于所謂三赦三宥八議之列,所以赦免。后世有大赦之法,為文昭告四方,赦文的體制就產(chǎn)生了。也有人稱之為“德音”。但唐代戒勵風俗的帝王詔書也稱為德音,所以德音與赦文實為兩事。唐宋

16、以后凡有赦免,都要行文。民國用赦令。 【啟】晉人以啟為上言于元首的文書名稱,如山濤舉崔諒等可補吏部郎啟薦舉“非但正已,當肥正人”賢才,即出名的山公啟事。宋齊梁陳都沿用這一體裁。明代臣下言事于太子、諸王稱為啟本,程式與奏本同。 五、六朝時代開頭應(yīng)用的公文體制 【賀表】國家遇有重大慶典,臣子獻文頌賀,使用這種文體,多半是四六駢文,始見于六朝,唐宋以后仍舊沿用。 【列辭】人民訟獄陳設(shè)之辭,一般都比較俚俗,劉勰所謂“列者,陳也。陳設(shè)事情,昭然可見也。辭者,舌端之文,通于己人?!?【簽】見文心雕龍:“議政未定,故短牒治謀,牒之尤密,謂之簽。簽者,纖密也?!保ㄎ男牡颀垥洠┮苍S相當于奏記的一種。 【牒狀】

17、訟辭。魏書源賀傳附源子恭奏日:徐州表投化人許團并其弟周等,究其牒狀,周列云己蕭衍黃門侍郎.。案牒推理實有所疑?!蹦铣Q為牒訴。見孔稚圭北山移文。 【告身】委任官職的文憑。北齊書傅伏傳:“周克并州表投化人許團并其弟周等遣韋孝寬與其子世寬來招伏,.即給告身,是沿南北朝的遺制。后又稱告詞,是浩的別名。皆給以符,稱為告身,是沿南北朝的遺制又稱告詞,是誥的別名。唐時以后,官爵冗濫,有空白告身,隨時可填人名(資治通鑒二一七唐至德元年載)。明王世貞委宛余編:”唐時將相告身用金花五色綾紙,至宋則用織成花綾,以品次有差。:又:“至國朝,考最始賜予一品至五品皆誥,六品以下敕,花殊異。” 六、隋唐時代開頭應(yīng)用的公文

18、體制 【發(fā)敕】唐朝制度,廢除或設(shè)置州縣,增減官吏,發(fā)兵。授予、免除六品以上官職,皆用發(fā)敕。 【敕旨】旨,意也。唐代百官奏請朝廷施行的政務(wù),竽帝批答用敕旨。后來又稱旨。自唐迄清,歷代都用此名稱。 【敕書】唐制,皇帝行文臣僚,凡慰諭公卿,誡約朝臣者稱敕書。 【敕牒】始于隋唐之際,除授百官,由門下省政事堂草擬文書經(jīng)中書舍人進奏畫敕字,然后政事堂出牒公布于外,所以又稱敕牒。宋元沿用此體。又據(jù)資治通鑒二一唐景云元年:唐制,封授三品以上官稱冊授;五品以上稱制授;六品以下稱敕授。 【德音】唐宋兩代,在詔敕之外,還有德音一體,用于頒降恩惠,猶如后世所稱的恩詔,旨在戒勵風俗。 【批】從唐代開頭,公牘才有批。唐以

19、前只用于私人書信,保王羲之敬倫帖末尾書“羲之批”。唐代君主對大臣疏奏的答復稱為批,又稱為批答。但自從唐太宗答劉泊之后,皆由詞臣代為執(zhí)筆。唐玄宗曾設(shè)置翰林待詔。掌四方批答。唐朝有給事中的官職,他的責任是對詔敕不便于下達的,涂竄而奏還,稱為“涂歸”。下級對于上官的符牒,不便實行的也可以批了意見退還原件,但須是敢言的循吏。后來官府對下級機關(guān)的稟啟,也用批或批示答復,以迄民國。 【判】唐人集中多判詞,文章用駢儷體。唐代貢舉有明法科,考身、言、書、判四事。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卷三十二典故沿革:“大率唐人風俗,自朝廷下至郡縣,決事皆有詞,謂之判。 【堂貼】唐代中書省所下宰相判事文書。 【榜子】唐人用于奏事

20、、通謁。唐陸贄有榜子集。這是大臣入覲皇帝時用以奏事的一種文體。宋人稱為札子。唐人亦有將有將布告稱為榜子的,見太平廣記四九一所載李公佐謝小娥傳:”歲余至潯陽郡,見竹戶上有紙榜子,云:召傭者?!?【榜】用木牌懸掛揭示的文書,通作榜。唐宋兩朝節(jié)度使初任命,用敕收出示曉諭管內(nèi)官吏、軍人、僧道、百姓、稱為“布政榜”。元以后廢。宋代亦用于救茺恤民,如拉熹勸立社倉榜;或用于愛護文化古跡,如朱熹洞學榜。宋代又有“揭示”,用天征賦徭役,后世宣布地方公款收支用“揭示”,韋源于此,清代又有應(yīng)個人或團體的懇求而發(fā)的愛護權(quán)益、維持秩序的布告,稱為“給示”,由官署或呈請人公開張貼。 【咨報】唐代學士院上中書省的公文稱為咨

21、報,見宋江少虞宋朝事料類苑詞翰書籍:“若百司申中書,皆用狀,惟學士院用咨報,產(chǎn)如札子,但當值學士一人押字而已,謂之咨報。此唐學士舊規(guī)也?!?【箋啟】唐人以箋啟為上行文之一,任記室的文人多擅長此文體,大都是四六駢儷。 【關(guān)】本義是由此以達彼為關(guān),唐代諸司之間自相質(zhì)問所用的公文體裁之一。宋明仍沿用,清代只有正印官(從布政司到知州、知縣等各級地方長官)對佐貳(通判、州同、縣丞),都司對于府、州、用之。民國后廢。 【刺】本義為達,見文心雕龍書記:“刺者,達也?!壁胗鄥部颊f:“古人通名,三用削木書字,漢時謂之謁,漢末謂之刺。:即今之名片。但作為公文的一仃不知始于何時。唐書百官志上說,諸司相質(zhì)的文書。除關(guān)

22、文與移文而外,尚有刺文,但程式無考。 七、宋代開頭應(yīng)用的公文體制 【誥命】自宋代開頭,凡是文武官升遷或改任職秩,內(nèi)外命婦的除授及封敘贈典,均用誥命。明朝制度,三年考績褒揚美德用誥,洪武間一品至五品皆授以誥命六品以下授敕命,清朝仍沿用此制度。這種誥命、敕命的的文字,是預(yù)先撰定的四六文體,有固定格式,按品級填寫。 【御札】札,木牘。中庸“方策”注:”簡、札、牒、畢,同物而異名,札木簡之薄小者也?!彼未_頭成為公文的專用體制,中書省掌宣封命令,如布告、登封、郊祀及發(fā)布君主重大號令時用,性質(zhì)同于詔令。 【敕榜】宋代君主詔令的又一體。用于戒飭、勉勵百官,曉諭軍民。 【答子】答與意義相通,用途稍不同。宋代

23、答子有三種用途:一是群臣百司上殿奏事,有時用答,相當于唐代的榜子。宋史范質(zhì)傳:“先是宰相見天子議大政事,必命坐面議之,.及質(zhì)等憚帝英睿,每事輒具答子進呈,.由是奏御多,始廢坐論之禮?!钡诙N用途是下官上書于上官,如王十朋與趙安撫乞降祀上虞帝舜廟答子。第三種用途是上行下的文體,中書指揮事,凡無皇帝降敕的稱答子,和唐代的“堂帖”相類似。諸路帥司指揮所屬部下也用答子。 【故牒】故牒為上司達于下級的文書,自宋迄明清皆有之。故牒二字原用于結(jié)尾,意為“特此下牒”,后轉(zhuǎn)化為專用公文名稱。 【公牒】宋朝六部之間互移文用公牒。 【咨】宋代始用于學士院,初尚不拘形式,略書數(shù)語如同簡帖。日久由簡而繁,面為和移、牒同

24、樣重要的文件。元明清三代地位相等但不屬于同一系統(tǒng)下的同級機關(guān)之間的往還,相反,地位相等的敵體機關(guān)則用公函而不用咨。 【呈狀】宋代開頭使用的一種上行公文。明代應(yīng)天府及太常寺、欽天監(jiān)、太醫(yī)院、翰林院、光祿寺、太仆寺、提刑、按察司上各部用量狀。清朝只稱呈,經(jīng)受、知縣、縣丞、主簿上書于知府用此文體。民國仍沿用。 【申狀】申,伸義,含有申明冤抑和舒陳曲衷的意思。宋時列為公文體制。是下級對上級的指揮措施有不同意見的申述,稱為申狀。如朱熹知南康軍時,反對安撫轉(zhuǎn)運使使衙轉(zhuǎn)頒尚書省答子關(guān)于將南國移治湖口的牒文,寫了申免移軍治狀,備陳四項于民有害于官無利的理由。元時各部對于尚書省,明時縣對于府州、各州對于府以及按

25、察直隸府州上六部皆用申狀,請改稱申文,民國廢。 八、元明兩代開頭應(yīng)用的公文體制 【答】元朝中書省下行文書,明朝改為答付。各軍都督府對于各衛(wèi)指揮使,六部對于各衙門,布政使對于所屬衙門行文時都用答付。清。只稱答,民國廢除。 【敕命】明代命官,用敕不用誥,洪武二十六年定六品至七品官的任命,皆授敕命。清會典仍沿用此制度。 【下帖】明知州下行文書用下帖,清廢。 【告示】上級指揮下級用示。明代官廳張貼在道路的對于人民昭告事項的文書稱為告示,清仍沿用,民國改為“布告”。 【牌面】元代公文名。一為由朝廷發(fā)給作為出差的憑證,驛官及差寂憑以給馬的文書。元史兵志:無牌面而給馬,或有牌面而不給者,皆罪之。二為元代發(fā)給

26、有功者的獎牌,謂“降宣敕牌面”。 【勘合】舊時文書加蓋印信,分為兩半,當事雙方各執(zhí)一半,查驗騎縫半印,作為憑證。明代用于邊戌調(diào)遣,有調(diào)軍勘合和軍籍勘合。,清代官吏使奉差出京沿途用驛站馬匹,須查駔郵符,亦稱勘合。文官府文簿,編立字號,由上官用關(guān)防蓋半印。稱勘合文簿。 【照合】始見于宋史河渠書三,元八年十月:“丙辰,張商英又言:.乞取索照會?!敝撩魇家詴楣臅拿Q。清朝使用于官廳間文武不相隸屬的雙方,有甲、乙兩式。官階相等用甲式,日期用墨寫,稱為“墨筆照會”;官階懸殊,上對下用乙式,日期用朱寫,稱“朱筆照會”。亦以甲式用于對外國公使、領(lǐng)事。民國只有外交文書用照會。 【題本】明初諸司有急迫機務(wù),

27、不得面陳者,許具題本投進。清代沿用至光緒末年改為奏本。 【揭帖】元代公布政收支帳目的文書,明代正式作為文書之名。陳眉公聞見錄載:“累朝以來,凡有密奏及奉諭登答者,皆稱為揭帖。.以文淵閣印封緘進御,左右近侍莫能窺也?!焙孟裰挥虚w和能使用。但海瑞知淳安時,曾向巡按鄢懋卿上揭帖,揭露其出巡州府,供應(yīng)浪費,糜費里甲,怨口嗷嗷,是又不限于大臣可用。晚明又演化為露簡公啟。 【咨呈】始于明代,凡六部行文五軍都督府,各處承宣布政使司行文六部,清各省布政按察上六部皆用咨呈,民國初也曾用過,旋廢。 【牒呈】始于明代,應(yīng)天府上都司布政司,各府上十衛(wèi)指揮使按察司,按察司上布政司用之。清代各府行按察司,直隸州知州行知府

28、,府、州、縣佐貳官行府、州、縣等亦用牒呈。民國廢。 【牒上】僅明代有此體制,凡各處守御千戶所兵馬指揮上各府,皆用牒上,其式咨呈略同。 【參評】長官告屬吏的文書,類似古人的“教”明人間或用之。 九、清代開頭應(yīng)用的公文體制 【諭】告之使曉諭也。最早見于左傳。漢高祖有人關(guān)告諭,但其文已佚。清制,皇帝特降的命令為諭,由于臣下奏請而批復的文書稱為旨。用于曉諭中外及京官自侍郎以上、外官自知府總兵以上的黜陟調(diào)補,統(tǒng)稱上諭。長官告其屬吏也稱為諭,民國機關(guān)仍沿用。 【堂諭】清代州縣衙門審斷案件需當場提出處理批示,稱為堂諭。民國初年各縣知事審斷稍微案件仍沿用。后廢。 【札】原義為古代寫字的小木片,清代上級官廳對下

29、級官廳行文飭事、委辦和督催所用。 【牌】清代用于下行的公文。各部行道府以下、府行州、州行縣的文書都用牌,又稱行牌牌文。 【揭】用于道、府、縣糾參(彈劾)所屬官吏。 【詳】清代始用,副將以下行提督、參將以下行總兵都用詳。又下級官對上級官的報告稱為詳。民初曾一度采納。 【稟】古代受命為稟,見尚書說命:“臣下罔攸稟命”。后來以下對上白事為稟,有失原意。清代下級機關(guān)向上級機關(guān)的報告文書用詳文,有時不便或不必見于詳文者用稟帖。儒林外史第五回:“湯知且把這情由細細寫個稟帖,稟和按察司”,可資參考。人民向官廳陳述大事也用稟帖。 【折】疊也。把所寫的文書折疊,以便向上遞送,所以稱為折。清代下官向上級有所陳述者用手折。言于元首用奏折。 【諭帖】清代長官對下屬六房書吏有所訓示時所用,又稱為傳諭。 十、民國時期應(yīng)用的公文體制 民國的公文幾經(jīng)變革,最終總結(jié)為十種,其中有沿前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