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的概念教學提綱_第1頁
溫病的概念教學提綱_第2頁
溫病的概念教學提綱_第3頁
溫病的概念教學提綱_第4頁
溫病的概念教學提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溫病的概念關于溫病概念的醫(yī)著論述素問.熱論:“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后夏至日者為病暑?!眰a亡論認為溫病包括“冬傷于寒至春發(fā)者”,也包括“冬不傷寒,而春自感風寒溫氣而病者”,還包括“春有非節(jié)之氣中人為疫者”。溫病條辨提出溫病有九: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暑溫、濕溫、秋燥、冬溫、溫瘧。清俞震古今醫(yī)案按:“如至春分節(jié)后,天令溫暖,感之而病者為溫病。”傷寒溫疫條辨:“風溫、暑溫、濕溫、秋溫、冬溫天地之常氣為病也,于溫病何相干涉?”,“溫病得天地之雜氣,邪毒入內,由血分而發(fā)出氣分?!睖夭〉母拍疃x:溫病是由外感溫邪引起的,以發(fā)熱為主癥,具有熱象明顯,易化燥傷陰等特點的一類急性外感疾病。

2、 病因 臨床表現(xiàn) 病理特點 范疇溫與熱吳又可:“溫者熱之始,熱者溫之終,溫熱首尾一體?!薄皽貫闊嶂疂u,熱為溫之甚?!睖夭〉奶攸c具有特異的致病因素溫邪大部分溫病具有傳染性、流行性、季節(jié)性、地域性病理演變大部分有一定規(guī)律性 (衛(wèi)氣分以機能失調為主;營血分以實質性損害為主)臨床表現(xiàn)有其特殊性 (起病急,傳變快;以發(fā)熱為主癥,熱象偏重; 易化燥傷陰;易內陷生變)劉仕昌醫(yī)案張某某,男性,48歲。初診日期:1996年2月21日。主訴:發(fā)熱、咳嗽8天。病史:患者于1996年2月13日淋雨后起病,始見發(fā)熱、惡寒、頭痛,咽痛,咳嗽,伴嘔吐兩次,嘔吐物為胃內容物,病歷資料顯示前醫(yī)診其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略數。曾

3、服用“環(huán)丙沙星”及“藿香正氣散”無效。2月18日發(fā)熱增高,體溫達39.5,并見咳嗽,痰黃,心煩,口渴,便秘,尿黃,舌質紅,苔薄黃而干,脈弦數,改用“大承氣湯”等。2月21日診時見煩躁不安,咳嗽氣促,發(fā)熱在37.838.5 之間,以下午及夜間增高,右下肺可聞濕啰音。診見舌絳、苔少、脈弦細數。胸部X線透視報告:右下肺大葉性肺炎。血常規(guī):WBC:15*109/L溫病的范圍和分類除風寒性質以外的所有急性外感熱病四時溫病溫毒類疾病西醫(yī)一些感染性疾?。喝缌餍行阅X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肺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流感、人禽共患性疫病、傷寒、流行性出血熱、登革熱、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鉤端螺旋體病。溫病與西醫(yī)

4、學中的傳染病溫病的范圍相當廣泛,而傳染病的范圍相對狹窄。中醫(yī)學中的溫病包括多種感染性疾病,傳染病屬于感染性疾病的范圍,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都是傳染病。還有一些病種并非感染性疾病,也非傳染病,但符合溫病的概念,就屬于溫病的范疇。有些傳染病不符合溫病的概念,沒有急性發(fā)熱的過程,就不是溫病溫病的命名根據季節(jié)命名:春溫、冬溫等根據時令主氣命名:風溫、暑溫、秋燥、濕溫根據臨床特點命名:大頭瘟、爛喉痧、伏暑、溫瘧、溫毒名著選讀:傷寒準繩傷寒類傷寒辨自霜降以后,天令寒冱感之而病者傷寒也; 霜降以后,當寒而不寒,乃更溫暖,因而衣被單薄以致感寒而病者冬溫也; 春時天道和暖,有人壯熱口渴而不惡寒者溫病也,以辛溫汗之

5、則壞矣;三月以后八月以前,天道或有暴寒,感之而病者時行寒疫也;夏至以后,時令炎熱,有人壯熱、煩渴而不惡寒者熱病也,熱病與中暑相似,但熱病脈盛,中暑脈虛;夏月有病頭痛,譫語,自汗,身不甚熱,兩脛逆冷,四肢沉重,胸腹?jié)M者濕溫也,其人常傷于濕,因而中暑,濕熱相搏,故治此病,不可發(fā)汗溫病的分類根據病證性質分類:溫熱類溫??;濕熱類溫病根據發(fā)病初起的證候特點分類:新感溫??;伏氣溫病溫熱類溫病與濕熱類溫病溫熱類溫病具有溫病共性外,尚以熱象偏重(熱、渴、尿黃、便干、舌紅、脈數),易化燥傷陰為主要病理變化熱與津濕熱類溫病具有溫病共性外,尚以癥狀矛盾性(發(fā)熱脈不數、口干不欲飲、大便數日不下不干結、苔黃膩、胸脘痞悶

6、),即阻氣又可化燥傷陰濕與氣新感溫?。褐父惺軠匦昂罅⒓窗l(fā)病者。其特點是發(fā)病之初表現(xiàn)為病發(fā)于表,以表熱證為主。也有雖然發(fā)病之初表現(xiàn)為里熱證,但其臨床特點與時令主氣的致病特點一致,也稱為新感溫病。伏氣溫病:指感受溫邪后邪伏在體內,當時并未發(fā)病,過一兩個季節(jié)后,病邪從里外發(fā)而病者。其特點是病發(fā)于里,在發(fā)病之初即以里熱偏重為特點。也有因為感受時令之邪而引發(fā),其特點是在發(fā)病之初里熱證與表證兼見,也屬于伏氣溫病。溫病與傷寒的區(qū)別概念上:明清以前,傷寒義廣而溫病義狹,兩者隸屬關系;明清時代,溫病范圍擴大,兩者并列關系2、溫病與狹義傷寒區(qū)別: (1)同:同屬外感病,基本傳變規(guī)律,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實致虛

7、(2)聯(lián)系:傷寒陽明經腑證相當于溫病氣分證,溫病滋陰法在傷寒復脈湯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如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風溫與傷寒初起證候區(qū)別表證候性質癥狀舌苔脈象其他發(fā)熱惡風寒頭痛出汗口渴咳痰風溫表熱證可輕可重較輕無顯著區(qū)別無汗或少汗微渴咳嗽痰黏舌邊尖紅,苔薄白浮數常有咽喉痛傷寒表寒證較甚無汗口不渴咳嗽痰清舌質正常,苔薄白浮緊常有身體骨節(jié)疼痛風溫與傷寒(狹義)證治區(qū)別表風溫傷寒病因風熱之邪風寒之邪病機特點初起邪犯肺衛(wèi),繼則肺胃熱盛,甚則熱陷心營,后期易傷肺胃陰液初起寒束于表,郁閉衛(wèi)陽,繼則寒邪化熱內傳入里,后期易傷脾腎陽氣傳變表證短暫,傳變迅速寒郁化熱后始傳變入里初起證候呈表熱證,發(fā)熱重,惡寒輕,口渴,咳嗽

8、,無汗或少汗,苔薄白舌邊尖紅,脈浮數呈表寒證,惡寒重,發(fā)熱輕,頭痛身痛,無汗,苔薄白,脈浮緊初起治法辛涼解表辛溫解表初起用方如銀翹散、桑菊飲等如麻黃湯、桂枝湯等溫病與傷寒溫病傷寒病因溫邪寒邪分類新感、伏氣新感辨證衛(wèi)氣營血、三焦辨證六經辨證病機易傷津耗液亡陰,動風、動血、竅閉、痙厥易傷陽亡陽,浮腫、畏寒診斷脈、證、舌、齒重脈證略舌初起治療方法辛涼辛溫治療下不厭早,下郁熱下不厭遲,下燥結后期滋陰潛陽回陽救逆溫病與瘟疫疫是指具有強烈傳染性和流行性的疾病。“疫”,民皆病也。溫疫是具有溫熱性質的疫病,是溫病中具有強烈傳染性,并引起流行的一類溫病包括溫疫溫病與溫疫概念的區(qū)別在于傳染性和流行性的強弱方面。

9、周揚?。骸耙蝗说弥畡t為溫,一方得之謂之疫?!薄皽責嶂殛柮髯C,證在傷寒論中,方亦不在傷寒論外,本不難辨。自夫人以論補之瘟役作論中之溫熱,惟恐瘟疫與傷寒混,傷寒、溫熱、瘟疫三者愈辨愈不清矣。凡病之里巷相傳,長幼相似,其小者如目赤頤腫、咽痛咳嗽之類,常常有之,屬溫者多。其大者變起倉猝,一發(fā)莫制,有不定其病之為寒為溫者。眾人傳染如徭役然,因其傳染乃名為疫。若病只一身,即在同室侍疾之人亦不傳染,則溫為溫病,熱為熱病。其初傳與傷寒之太陽異,其中傳與傷寒之陽明同,既不傳染,即不得以疫名與瘟疫辨者無他,蓋即辨其傳染不傳染耳。”名著選讀:世補齋醫(yī)書卷六溫病與溫毒溫毒與溫病的共性:一般急性熱病臨床見癥溫毒特性:局部紅腫熱痛,甚則潰爛或發(fā)斑疹溫病中有腫毒或發(fā)斑的一類特殊病種就是溫毒溫病包括溫毒“溫毒:凡傷寒瘟疫并各種溫病,初感外邪未得散解,留滯經絡、肌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