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法律制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_第1頁
第五講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法律制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_第2頁
第五講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法律制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_第3頁
第五講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法律制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_第4頁
第五講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法律制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五講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法律制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 西周中后期起,維系著周王朝統(tǒng)治的宗法等級制度出現(xiàn)了全面危機。隨之而來的是,從經(jīng)濟制度到政治制度,從井田制到分封制,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風雨飄搖中,伴隨著舊制度的解體,新時代即將到來。這是一個 “禮崩樂壞”的時代,這是一個英雄豪士輩出的時代,這更是一個學術開放自由、知識分子指點江山的黃金時代。1第一節(jié) 奴隸制法制的瓦解和各諸侯國的改革1 .奴隸制法律制度解體 標志: (1).王權的下移; (2).禮的僭越; (3).井田制的瓦解 (4).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2.諸侯國改革經(jīng)濟制度和軍事制度。 (一)齊國?!跋嗟囟フ鳌保白鲀日?/p>

2、軍令”。 (二)晉困。“作爰田”、“作州兵”。 (三)魯國。“初稅畝”、“作丘甲”。 (四)楚國。“書土田”、“量入修賦”。 (五)鄭國。“作封洫”、“作丘賦”。 2第二節(jié) 春秋時期成文法的公布及其意義公布成文法對于推動春秋戰(zhàn)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改革,促進封建法制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一)“鑄刑書”和“造竹刑” 1.鑄刑書:公元前536年,鄭國執(zhí)政子產把當時所使用的刑書的內容,鑄在鼎上。這是中國首次公布成文法。 2. “竹刑”:公元前501年,鄭國大夫鄧析私造刑書,寫于竹簡,稱“竹刑”。在竹刑中,他明確反對禮治,提倡“事斷于法”,主張實行法治 。 (二).鑄刑鼎:前513年,晉國大臣趙鞅、荀

3、寅將范宣子執(zhí)政時修定的刑書鑄于鼎上。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遭到了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激烈反對. 3第三節(jié) 戰(zhàn)國時期的法律制度 在新興地主階級法制原則的指導下,各諸侯國順應春秋末葉以來公布成文法的潮流,相繼制定了自己的法律,如齊國有七法,楚國有憲令,韓國有刑符,趙國有國律,魏國有魏憲等。各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活動促進了封建法制的發(fā)展。一、李悝及其法經(jīng) 李悝,魏國人,戰(zhàn)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魏文侯時,任用李悝為相,實行變法,在政治、經(jīng)濟、法律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4 (一)李悝變法 魏國國君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他禮賢下士,任人有方,先

4、后任用魏成子、翟璜、李悝為相,樂羊為將,吳起為西河守,對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儒者也很尊敬。李悝為戰(zhàn)國時期法家第一人,在其相魏時,他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變法改革,其變法主要有以下內容:第一,政治上,廢除傳統(tǒng)的世卿世祿制,選賢任能。李悝認為治理國家應當“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根據(jù)功勞和才能選拔任用官吏,賞罰分明。他視那些“其父有功而祿,其子無功而食之”的世襲貴族為“淫民”,力主“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建立新型的官僚制度。第二,經(jīng)濟上,“盡地力之教”,實行“平糴法”。李悝要求農夫努力耕作,充分發(fā)揮土地的效力和潛能,提高糧食產量,擴大收入,從而達到使國家富強的目的。為了解決豐年

5、荒年糧價不同給百姓造成的影響,他實行了平衡糧價的“平糴法”,具體做法是:豐收之年國家平價購進余糧儲備起來,防止糧價暴跌傷害農民種糧積極性;災荒之年國家將儲備的糧食平價出售,防止糧價暴漲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這一做法有效防止了農民破產,限制了商人囤積居奇的投機活動,維持了國家經(jīng)濟秩序的穩(wěn)定。第三,法律上,制定法經(jīng),推行“法治”。為了限制舊貴族勢力,鞏固變法改革成果,李悝制定了一部比較系統(tǒng)的成文法典法經(jīng),確立了以法治國的原則精神。(二)法經(jīng)的主要內容 法經(jīng)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的封建成文法典。 法經(jīng)的基本指導思想是“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5法經(jīng)早已失佚,在晉書刑法志、唐律疏議以及明代董說七國考魏

6、刑法等文獻中,保留有主要篇目及部分內容。根據(jù)這些記載,法經(jīng)共有六篇,分別為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法、具法。其內容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個部分。第一,正律部分為前四篇,主要是懲治盜、賊犯罪的法律規(guī)定。盜罪為侵犯公私財產的行為,賊罪則為侵害人身安全及危害社會秩序的行為。晉書刑法志記載,李悝“以為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故其律始于盜、賊。盜賊須劾捕,故著網(wǎng)(應為囚,晉書誤)、捕二篇”。第二,雜律部分,即第五篇雜法。主要為懲治盜、賊之外的其它犯罪。根據(jù)晉書記載,包括六種犯罪行為:“輕狡”,盜竊兵符、璽印或議論國家法令等行為;“越城”,翻越城池,偷渡關津;“博戲”,賭博欺詐;“借假不廉”,貪污賄賂;“淫侈

7、”,奢侈淫糜;“逾制”,越級享用不該享有的特權或器物服飾。七國考則記載有淫禁、狡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等“六禁”。內容大致相同。第三,第六篇具法。相當于后世律典的名例。晉書中有“具其加減”的說法,故其內容應當為按照不同情節(jié)予以加刑或減刑的規(guī)定。6(三)法經(jīng)的地位和特點法經(jīng)的內容、篇目、體例、結構雖然比較簡單,但其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完整的成文法典。它以法家的“法治”思想為指導,總結了此前各諸侯國的立法經(jīng)驗而成,代表了當時最高立法成就。在中國法律制度史上,法經(jīng)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從結構來看,法經(jīng)以嚴懲盜、賊犯罪為核心,根據(jù)罪名類型、程序性規(guī)定、量刑標準等不同內容分立篇目,包含有總則

8、與分則、實體法與程序法、刑法規(guī)范與其它法律規(guī)范等內容,創(chuàng)立了諸法合體的篇章體例結構,為后世成文法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從立法宗旨來看,法經(jīng)在法家君主集權專制思想指導下,確立了“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的立法原則,將危害統(tǒng)治及社會秩序、侵犯所有權及人身安全的行為認為是最嚴重的犯罪,開創(chuàng)了后世立法的根本精神。從法律內容來看,法經(jīng)貫徹了法家重刑主義的法制原則,沿襲了夏商西周的五刑制度,尤其是商代殘酷的刑罰,這使野蠻的刑罰在文明進步的社會中依然得以保留,直接影響了此后兩千余年的刑罰制度發(fā)展方向。此外,法經(jīng)一改過去法律以“刑”稱呼的傳統(tǒng),變而為“法”,這就突出了法家所強調的法作為一種公平的客觀評判標準,而

9、不再是以往單純強調刑罰的“刑”,這也是“法”的觀念進步的一個表現(xiàn)??傊瑹o論從哪個方面而言,法經(jīng)都成為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標志,對后世立法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后秦國商鞅變法即是以法經(jīng)為藍本制定了秦律。漢承秦制,漢相蕭何在秦律的基礎上制定了九章律,以后的魏晉各朝立法又都以漢律為宗。故而,法經(jīng)作為中國古代成文法典的源頭,是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的。7第四節(jié) 商鞅對法制的改革 商鞅,衛(wèi)國人,公孫氏,名鞅因在秦主持變法有功,被封于商地,號商君,史稱商鞅。商鞅早年在魏國,秦孝公時,離魏入秦,在秦國主持兩次變法,使秦國富強,為其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奠定了基礎。 商鞅在法制方面的改革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商鞅變法分為兩

10、次進行,第一次在公元前359年,主要內容有:第一,頒布法律,制定連坐法。商鞅將法經(jīng)在秦國頒布實施,改“法”為“律”。如果說“法”強調的是公正的話,那么“律”則側重于法律規(guī)范在適用上的普遍性與統(tǒng)一性。在這一時期,法家人物更加關心的,是法律能否真正得以施行。商鞅還推行了連坐法,在編戶齊民的基礎上,建立什伍中相互告發(fā)和同罪連坐的制度,加強對基層的控制。法律實施當中,法家重刑輕罪的思想也得以徹底貫徹,希望“以刑去刑”,從而實現(xiàn)“法治”。8第二,獎勵軍功。“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商鞅對秦國原有爵制進行了改革,重新規(guī)定了二十等爵制。按照爵位高低享有不同的政治、經(jīng)濟特權,還可用爵位抵罪或贖身。而獲得爵位

11、的主要途徑就是軍功。國君的宗族沒有軍功也不能列入公族的簿籍,不能享有貴族的特權。“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第三,重農抑商,鼓勵耕織。變法規(guī)定,從事農耕紡織卓有成效者,可以免除本身徭役,而從事商業(yè)手工業(yè)及怠慢勞動而致貧困者,可能會被全家沒為官奴。此外,秦律中還有諸如重征商稅,禁止商人經(jīng)營糧食等規(guī)定。第四,焚燒詩書,申明法令。商鞅為了順利推行變法,曾下令焚燒儒家經(jīng)典,打擊復古思潮,加強思想控制。 在孝公的支持下,商鞅的變法得以在重重阻力中推行,并獲得了初步成效,“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對外戰(zhàn)爭屢屢獲勝。9 公元前350年,已提升為大良造(相當于中原各國的相國兼將軍)的商鞅又進行

12、了第二次變法,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富國強兵的進程。變法的主要內容有:第一,改革土地田畝制度?!伴_阡陌”,“為田開封疆”,阡陌是一畝田的小田界,封疆是一頃田的大田界,也就是說重新設置了田界,目的是明確和保護個人對土地的占有權。秦律當中亦有“盜徙封”的罪名來懲治私自移動田界者。第二,普遍推行縣制。在秦獻公初步推行的基礎上,“集小鄉(xiāng)邑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縣的行政長官縣令、縣丞,軍事長官縣尉皆由國君任免??h級地方行政機構的正式確立,成為了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基礎。第三,統(tǒng)一度量衡。在秦國范圍內使度量衡得到統(tǒng)一。政府制作標準度量衡器,檢驗并校正各地度量衡。10第四,改革賦稅制度。商鞅改革了按田畝征賦的舊制,改按戶口征收戶賦和口賦。隱瞞戶口逃賦者,要嚴厲懲罰。而“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即男子成年不分家立戶的,要加倍征收戶賦。這一政策,既鼓勵發(fā)展一家一戶的小農經(jīng)濟,又有利于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此外,商鞅還將秦都遷至咸陽,以便向東擴張;革除戎狄風俗,改以中原華夏族風尚教化秦人,提高秦人素質。在變法完成后,商鞅將注意力轉向了對外戰(zhàn)爭,他大敗魏國,使其割地求和,凱旋后受封于於、商之地,權勢也達到了頂點。前338年,秦孝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