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物看“吳楚”從文化看“端午”_第1頁
從文物看“吳楚”從文化看“端午”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PAGE - 7 -從文物看“吳楚”從文化看“端午”王文析端午節(jié),又被我們稱為端陽節(jié)、龍舟節(jié)、重午節(jié)、天中節(jié)等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宴饗于一體的民俗大節(jié)。流行于我國和多個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民間流傳說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后人便把端午節(jié)作為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的說法。端午節(jié)的起源涵蓋了古老的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多方面內容,飽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fā)展中融多種民俗為一體。那么,我從文物文化和民俗文化方面,來聊一些跟端午有關的內容。文物文化來自“吳楚”的文物端午節(jié),也叫端午,與楚地有關,因此也有人把端午

2、叫“吳楚”。說起端午節(jié),人們就會與屈原投江、伍員復仇、曹娥殉父等元素聯(lián)系在一起,它們的結合不僅增添了節(jié)日的文化習俗,還將這個民族特有的價值顯示、精神追求通過節(jié)日的載體印刻在大眾的記憶中。我們都知道,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字原,出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zhàn)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lián)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后,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楚國。說到楚國,

3、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湖北荊州,其實,楚國最早封國在丹陽,即今天河南省南陽市淅川境內。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很多楚國貴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垂麟紋升鼎(圖1),通高58厘米,口徑56.7厘米,重60.5千克,河南南陽淅川下寺春秋楚國墓出土,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升鼎無蓋,敞口,方唇外折,雙耳外撇立于口沿之上,束腰,有腰箍一周,平底,馬蹄足。鼎身紋飾復雜而精美,雙耳外部及左右兩側鑄有浮起的蟠螭紋,頂部飾浮雕獸面。鼎口口沿素面無紋,口沿外飾凸起蟠螭紋,口沿下飾蟠虺紋帶一周。束腰腰箍為繩辮狀。腹部飾重環(huán)紋,構成垂鱗。鼎身攀附六個相同的龍形怪獸,昂首、凹腰、尾上揚,口銜著鼎口外沿,后足蹬腰箍。獸首凸目,高鼻,卷唇,

4、頭頂飾卷曲的雙角之外,又飾以兩組浮雕蟠螭紋。三蹄足上部各飾浮雕獸面紋,獸眼之間以扉棱作鼻,獸口大張,形象而又夸張。楚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地域文化,對楚人獨特的審美思想展開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它對我國先秦藝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示。也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延續(xù),順應新時代人文精神的發(fā)展趨勢。俎是中國古代祭祀時放置牛羊等祭品的器具,切肉、盛肉的案子,常與鼎、豆配合使用。在祭祀過程中,不同等級貴族對于俎的使用數(shù)量與鼎相一致。蟠虺紋鏤空俎(圖2),春秋時期青銅器,面長35.5厘米,寬21厘米,通高24厘米,重3.85千克,1978年河南省南陽市淅川下寺2號墓出土,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俎面兩端寬,中間

5、窄,呈雙“(o)”形,下有凹槽形四足。俎面中心,有42個鏤孔,以8個長方形鏤孔將34個矩狀鏤孔對分,組成前后對稱的兩組變形交體龍紋,龍首朝外,四尾聚向俎的中心,由于青銅俎面兩邊高,中間下凹,從而使龍首部分高于龍尾,給人以升騰之感,極富想象力。42個鏤孔間以陰線細刻云雷紋,俎面一周刻蟠虺紋,四足上刻云雷紋,紋飾繁縟復雜,細密精致,是楚式青銅俎罕見的精品。王孫誥編鐘(圖3),春秋中期禮樂器,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由26枚甬鐘組成,形制相同,尺寸大小依次遞減。最大一枚鐘通高120.4厘米,重152.8千克,最小一枚鐘通高23.35厘米,重2.8千克。鐘體均為合瓦形,弧形銑

6、,鐘口大而舞部小。舞部正中有圓柱狀甬,甬上細下粗,飾四組焦葉紋。接近鐘體位置附有旋和斡(w):旋為帶狀;斡為長方形,并有長方形孔。鉦為梯形,四周以繩索紋作裝飾。篆間均有9個柱狀枚,枚頂微弧,枚下有圓形基座。鐘體表面及甬部周圍均鑄有浮起的花紋,舞部、篆帶飾蟠虺紋,隧部飾兩組對稱的變形象首紋。16件鐘內壁口邊均有調音所致的磋磨痕跡。每一枚鐘均有銘文,大型鐘鑄于正面鉦部和鼓部,中型鐘鑄于正面和背面,小型鐘分別由2件、3件、4件共鑄一篇。26枚鐘體共鑄17篇相同銘文,每篇約110字,大意是:“王孫誥為款待諸侯賓客而鑄此編鐘,以祈福康樂之用”,除行款不同外,少數(shù)鐘有缺字。經(jīng)測音得知,下層8鐘為低音部,音

7、階稀疏,做和聲用;上層18鐘為中、高音部,音階密集,用于演奏主旋律。“八音之中,金石為先”,以編鐘為主的廟堂雅樂,奏響了中國獨特的禮樂文化之聲,這種禮樂制度以海納百川、輻射四方的特性,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起始、形成、發(fā)展過程中,匯聚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磅礴力量。端午節(jié)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仲夏,蒼龍七宿飛升于正南中央,處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經(jīng)乾卦第五爻“飛龍在天”。端午是“飛龍在天”吉祥日,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jié)的傳承歷史中?!榜{八龍之婉婉兮,載云旗之委蛇。”楚人對龍紋的遐想,幻化在浪漫的圖景中,用蜿蜿蜒蜒、曲曲折折的線條來表達他們對

8、神的敬畏、對禮制的尊崇。云紋銅禁(圖4),青銅禮器,縱長約131厘米,橫寬約68厘米,高約29厘米,重94.2千克。1978年河南南陽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器呈長方體,底部中空,由禁面及四周側壁組成,壁厚不足5厘米,禁體上部中間為一長方形面,面周圍及四壁均以內外多層、粗細不同的銅梗盤繞而成錯綜復雜又玲瓏剔透的鏤空云紋;禁體四周有12條龍形怪獸,獸有大角,張口吐舌,挺胸揚尾,攀附于器壁之上,做窺探狀,有歡跳欲活之感;底座四角為12個首飾高冠,昂首吐舌,挺胸凹腰,揚尾承器的虎形足承托器身,構筑起銅禁的莊嚴與神圣。39D923B6-3E71-4299-813D-916425C6E476云紋銅禁造型奇

9、特,紋飾細膩繁縟,工藝復雜精湛,其鑄造工藝中使用的失蠟技術與焊接技術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實物例證,它的出土不僅對研究我國古代青銅器及楚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并對研究我國古代科技史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庚寅去吳西適楚,秋晚孤舟泊江渚。曾經(jīng)的國度暫時如煙般消散,每一個中國人,都在回望那個充滿力量和自信的朝代,因為那里留下了強大民族千古不衰的延續(xù)。民俗文化香囊“香端午”民俗文化既有物質的一面,也有非物質的一面。物質的一面是呈現(xiàn),非物質的一面是脈絡。節(jié)日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不可缺少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除了物質本身的價值外,更重要的是它所傳承的精神內涵。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

10、的結晶,是民族審美的典型。端午節(jié)既有一般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共同特點,比如:有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紀念對象,特定的儀式、社交、生活習俗和娛樂活動。同時,端午又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表現(xiàn)形式:念屈原、賽龍舟、吃粽子、插艾蒿、佩香囊、飲雄黃酒等不僅有科學依據(jù),同時又有悠久的文化淵源。講到香囊,又名“香包”“香纓”“佩幃”“容臭”,俗稱“香布袋”“料布袋”,是一種傳統(tǒng)的佩飾物,制作和佩戴香囊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圖5圖8)。香囊的材料種類繁多,從前制作香囊,大都以做衣服、鞋等剩下的零星碎布作為香囊的材料,棉布、麻布、綢緞等布料皆可應用。它通過一針一線一把剪刀,活靈活現(xiàn)了各種圖案,反映了勞動人民純樸、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香囊集實用性與觀賞性于一體,造型豐富,有平面香囊、立體香囊,心形、圓形、人物、動物等;寓意豐富,有登梅的喜鵲、象征長壽的松鶴、象征多子的石榴等,寄托了人們祈求祥瑞、辟邪納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