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專題復(fù)習(xí):古代文化常識專題測試課件36張_第1頁
高考專題復(fù)習(xí):古代文化常識專題測試課件36張_第2頁
高考專題復(fù)習(xí):古代文化常識專題測試課件36張_第3頁
高考專題復(fù)習(xí):古代文化常識專題測試課件36張_第4頁
高考專題復(fù)習(xí):古代文化常識專題測試課件36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光榮榜姝璇 鮑晨 景龍 鈺翔 符琪 俊晴 志遠 祥源 浩然 瑩瑩 莉鈞 榮澤 沁蔚 梓楚 佳妮 孫琪 子洵 景濤 金豪 明月 李澤 淼然 琳琳 姜馨 子涵 張欣 學(xué)燁 懷志 一晴 世平 文喆 俞彤(32人90分)90 A+ 80-89 A 70-79 B 50-69 C 50 D光榮榜龔固 淑涵 子寧 儷娜 傳志 尤薇 若麟 文宇 浩檬 明洋 健碩 一豪 澤煒 劉曜 正豪 成順(16人90分)90 A+ 80-89 A 70-79 B 50-69 C 50 D古代文化常識專題測試答案解析一、選擇題(共90分)1.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古代的學(xué)校有“庠”“序”

2、之稱。太學(xué)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xué),太學(xué)之名始于西周。B.陪葬,臣子或妻妾的靈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墳?zāi)沟慕?。古代的“陪葬”是一種恩寵。C.朕表示第一人稱代詞“我”,是古代最高統(tǒng)治者專用的自稱,太后聽政時亦可自稱朕。D.襲爵,繼承爵位。按規(guī)定,第一繼承人繼承被繼承人的爵位;其余繼承人減三等襲爵。1.C解析:人稱代詞。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作皇帝的自稱。2.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是考取貢士的考試,考中的前三名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B.持節(jié):古代官名。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員往往有使持節(jié)、持節(jié)、假節(jié)、

3、假使節(jié)等稱號。C.光緒是光緒皇帝的年號。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皇帝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等。D.闕:是宮門兩側(cè)的高臺,左右各一,中間為通道,又可借指宮廷?!霸勱I”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2.A解析:在會試中考中的生員,再參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試,殿試一般分為三甲(宋代為五甲),其中第一甲的前三名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3.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宜。兵部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B.“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三牲全具備;“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沒有豕、牛。天子祭祀社

4、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C.尺牘,是一種用一定規(guī)格的木板經(jīng)刻寫文字后制成的書籍形式,紙張發(fā)明之前用得較多,后成為書信的代稱。D.鄉(xiāng)試,又稱為秋試、秋闈。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每三年舉行一次。明代參加鄉(xiāng)試的是秀才,鄉(xiāng)試考中了以后就稱為舉人。3.B解析: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4.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元、明、清時,貢士經(jīng)鄉(xiāng)試后,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三人,即狀元、榜眼和探花,賜進士及第。B.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漢以來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機構(gòu)。三?。褐袝?、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吏、戶、禮、兵、刑、工。C.一個季度中的三個月可以分

5、別用“孟、仲、季”來表示,如古詩十九首中“孟冬寒氣至,北風(fēng)何慘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個月。D.總督是清朝時統(tǒng)轄一省或數(shù)省行政、經(jīng)濟及軍事的長官,又稱為“督憲”、“制臺”,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4.A解析:“鄉(xiāng)試”錯誤,應(yīng)該是“殿試”。5.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祠部是東晉時設(shè)的以祠部尚書為主官、掌祭祀之事的官署。朝代不同,其主官有不同的稱呼,管轄的部門也有所不同。B.“解褐”指脫去粗布衣服,換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時期所謂“布”是指麻織品或葛織品,用麻葛織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C.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對親生母親的稱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

6、稱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稱作庶出。D.謚:是指對古代帝王、貴族大臣或有地位名望的人死后加給其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以總結(jié)他一生最主要的功業(yè)成敗和品德的優(yōu)劣。5.C解析:“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對親生母親的稱呼”錯,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對父親的正妻的稱呼”, 相對庶母而言。6.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士大夫是古代對于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統(tǒng)稱?!笆咳恕?,是指沒有官銜、介乎官民之間的讀書人。B.稱疾,是古文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托詞,當事人本身或許沒有生病,卻以生病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C.“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稱對方的親屬。如令堂,是對對方父親的尊稱;令

7、尊,是對對方母親的尊稱。D.弘文館:中國古代收藏、校理典籍的官署。有崇文館、士林館之名。唐宋后改稱弘文館。與集賢書院、史館合稱“三館”。6.C解析:令堂,是對對方母親的尊稱;令尊,是對對方父親的尊稱。7.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入對,指古代臣子進入皇宮回答皇帝提出的問題或質(zhì)問;在官員任職、國家有重大事件、皇帝有疑難問題等時候,臣子可能會被要求入對。B.會試: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應(yīng)考者為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解元”。C.宮市是中唐時,宮中需要買外面市場上的物品,隨意給出價款強行收購的行為,是皇帝直接掠奪人民財物的

8、一種無賴的方式。D.金紫:唐制,三品以上官員服紫色,若官員品級不夠而皇帝特賜,準許服紫,稱賜紫。賜紫同時賜金魚袋,合稱賜金紫。宋代沿用唐制。7.B解析:笫一名稱“會元”。8.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稱“三元”,其中“上元”指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舊俗在上元夜張燈游樂,所以又叫“燈節(jié)”。B.乞休,自請辭官退休。古代對辭官退休有多種稱謂,如“掛冠”、“乞骸骨”、“乞身”、“致仕”、“解綬”、“移病”、“告老”等。C.男、伯,都是中國古代的爵位;爵位是對宗室及功臣的封賜,據(jù)記載,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則因朝代而異。D.丁內(nèi)艱,是指

9、遭遇父親去世。丁憂就是遭遇父母親去世。古代朝廷官員,無論任什么官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到祖籍守喪一段時間。8.D解析:丁內(nèi)艱,是遭遇母親去世。9.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古代,往往以伯(孟)、仲、叔、季來表示兄弟之間的排行順序,伯(孟)為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排行最小。若某家只有兄弟三人,則以伯(孟)、仲、季來排行。B.征辟制是漢武帝時開始推行的一種選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推薦,唐雖采用科舉制,也存在“征”和“辟”。C.我國古代圖書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其中子部收錄諸子百家著作和類書,如老子莊子;史部收錄史書,包括正史類、編年類、紀事本末

10、類等,如史記資治通鑒。D.大計,是明清兩代考核官員的制度,分為京察、外察,每三年舉行一次。通過考核來決定在京和在外官員的任免及職位的升降。9.B解析:征辟制是自上而下的選拔,舉薦制則是自下而上的。10.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草制,草擬制書。制是皇帝的命令,制書是用以頒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專用文書。B.通籍,指記名于門籍。籍,竹片,把姓名刻在上面,掛在宮門外,可以進出宮門。C.進士,是古代科舉會試及第者之稱,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D.古時稱大夫的妻子為“孺人”,明清時“孺人”為七品官的母親或妻子的封號。10.C解析

11、: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11.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進士是清代科舉的最高功名。經(jīng)會試、復(fù)試和殿試取中后,方能稱進士。這三個階段的考試由皇帝圈題,欽定名次。B.古代人的名字和現(xiàn)代有很大的差別。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長輩呼喚;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或十五歲行笄禮時才起的,以表示對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稱呼。C.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明清時,戶部掌管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切財政事宜,長官為戶部尚書,副職為左、右侍郎。D.奪情:是中國古代丁憂制度的延伸。為了應(yīng)對各種局勢,官員可以合法地不守禮制居喪,可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不參加吉禮。11.A解析:殿試才由皇帝

12、圈題,欽定名次。12.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丁憂,也稱“丁艱”。在我國古代,官員的父親或母親去世,官員則必須停職守制,處于丁憂期間的人皆不得為官,概無例外。B.從事:官名。漢制,州刺史的輔佐官吏如別駕、主簿、功曹等均稱從事史。漢以后三公及州郡長官都自辟僚屬,多稱“從事”。C.搢紳:搢,插;紳,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圍于腰際的大帶。搢紳指把笏板插入帶間,引申指有官職或做過官的人。D.書是對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稱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預(yù)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種秘密的奏議。12.A解析:處于丁憂期間的一些人由于國家需要,不必棄官去職,不著公服,素服治事,不預(yù)慶

13、賀。13.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行服:指穿孝服居喪。人死后其親屬必須要穿特制的喪服守孝三年,表達對死者的悼念和居喪者失去親人的悲痛心情。B.勤王,指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稱為“勤王”是因為夏商周時只天子稱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諸侯。C.四庫全書,清乾隆皇帝主持編撰。叢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旧夏依酥袊糯袌D書,故稱“全書”。D.“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唐宋時最高政務(wù)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宋代以參知政事為副宰相。13.A解析:守孝期按照親屬關(guān)系的遠近有長有短,不是必須三年。14.下列有關(guān)古代

14、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謚號一般是指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頒賜的一種稱號,帶有評定性質(zhì)。B.進士:是指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殿試考取后進入會試的讀書人,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的統(tǒng)稱,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C.免胄:按古代禮法,諸侯的軍隊過天子門,戰(zhàn)車上的左右衛(wèi)士必須脫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車步行而過,以示對天子的尊敬。D.秦朝建都咸陽,漢朝建都長安,因這個地區(qū)位于函谷關(guān)以西,大散關(guān)以東,武關(guān)以北,蕭關(guān)以南,處四關(guān)之中,故稱關(guān)中。 14.B解析:“通過殿試考取后進入會試”錯,“會試”與“殿試”互換。15.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

15、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東宮,指封建時代太子所居住的宮殿閣。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時代君主的兒子中被預(yù)定繼承君位的人,歷代皆是。B.在我國古代官職任職授官中,“除”是任命,受職的意思;“辟”是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C.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也常用于書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D.冠,指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也稱弱冠,表示成年。冠禮在宗廟進行,一般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加冠禮的青年加冠。15.A解析:也有例外,清朝好幾代不是。16.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

16、謂,一般對平輩或尊輩要稱字。B.嶺南,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qū),相當于現(xiàn)在廣東、廣西及海南全境。C.禮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禮、科舉、學(xué)校等,禮部侍郎是禮部的最高長官。D.崩,也稱做駕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種委婉說法。16.C解析:禮部最高長官為禮部尚書。17.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天干和地支循環(huán)相配得60組,古代既可用來紀年,也可用來紀日。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舉取士。C.國子監(jiān)的掌管人員為祭酒、司業(yè),進國子監(jiān)讀書的統(tǒng)稱為監(jiān)生。D.九品中正制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17.B解析:吏部(管

17、理文職官員的任免、考選、升降、調(diào)動等事)禮部(掌管典禮事務(wù)與學(xué)校、科舉等) 18.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教授”是我國古代的學(xué)官名稱,宋代除宗學(xué)、醫(yī)學(xué)、武學(xué)等置教授傳授學(xué)業(yè)外,各路的州、縣均置教授。B.檄:是古代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是官府用于曉諭、征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討敵人或叛逆的文書。C.廬墓:指古人于父母或師長去世后在墳?zāi)古源钌w的小屋,供喪家守喪期間居住,以守護墳?zāi)梗e行喪儀,寄托哀思。D.屯田:是指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組織勞動者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作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組織形式。有官屯與民屯之分,以官屯為主。18.D解析:“屯田”有軍屯與民屯之分,以軍屯為主。

18、 19.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敗北”指軍隊打敗仗,背向敵人逃跑。如“追亡逐北”(過秦論)不一定是往北逃。B.二十四節(jié)氣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滿,處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C.“春秋”既可指春季秋季,也可指我國特定的歷史時代,還可指儒家經(jīng)典及年齡。D.“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兩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個戌日。19.B解析:立秋之后是處暑。20.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解褐即脫去官服,解除職務(wù)。上古時期所謂“布”是指麻織品或葛織品,用麻葛織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這里代指官服。B.“逆龍鱗”比

19、喻犯人主或強權(quán)之怒。傳說龍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觸之者則必殺人。后人用“龍鱗”指皇帝或其威嚴。C“墳典”是三墳、五典的合稱。三墳,即伏羲、神農(nóng)、黃帝之書;五典,即少昊、顓頊、高辛,堯、舜之書。D.“眾請戮偏裨以塞責(zé)”中的“偏裨”指偏將,裨將,是將佐的通稱。古代佐助大將的將領(lǐng)稱偏裨,亦稱副將。20.A解析:解褐指脫去布衣,擔(dān)任官職。21.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出”和“入”都是我國古代表示官職變動的詞語,“出”一般指官員調(diào)離任職之地。B.訟牒,訴狀,封建社會打官司的文書。訟,訴訟;牒,訴狀,也常指古代官府的往來文書。C.“舉”是“考中”的意思,宋代考試分為三級

20、,解試(州試)、省試(由禮部舉行)和殿試。D.“黥”是古代的一種刑法,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額,再涂上墨,也叫“墨刑”、“刺字”等。21.A解析:“出”一般是指官員離開京城外調(diào)。22.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商、羽是中國古代五音中的商聲和羽聲,五音指的是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B.“兵部尚書”,是六部尚書之一,主要負責(zé)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參謀職能,但是沒有實權(quán)。C.殺青,古人在竹簡上寫字,用火烤去竹簡的水分,以便書寫和防蟲蛀,這道工序稱為殺青。后來泛指書籍定稿。D.受禪: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最早記載于尚書之中。后來中國的帝王更替,也有以受禪之名,行奪權(quán)之實

21、的。22.B解析:“但是沒有實權(quán)”說法錯誤,兵部尚書是六部尚書之一,是統(tǒng)管全國軍事的行政長官,擁有實權(quán)。23.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禮記是戰(zhàn)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xué)者解釋說明經(jīng)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B.“六經(jīng)”指六部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指經(jīng)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是論語詩經(jīng)尚書禮記樂經(jīng)周易。C.刺史,古代官職名,漢武帝時在全國分設(shè)十二部(州),每部(州)設(shè)置刺史一人,巡行郡縣,“刺”有檢核問事之意。D.唐初設(shè)翰林院,作為文人和卜醫(yī)技術(shù)待詔的處所,并非中央機關(guān)。后來另建學(xué)士院,入院的稱為翰林學(xué)士,專掌皇帝的機密詔

22、令。23.B解析:論語不是六經(jīng)。24.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少牢”指我國古代祭祀時用羊和豬當祭品,“太牢”則指祭祀帝王時用牛、羊和豬當祭品。B.伶是封建時代對歌舞或戲曲演員的稱謂,又叫伶人、伶官、優(yōu)伶。馬伶就是一個姓馬的伶人。C.釁鐘:古代的一種禮制,“鐘”這種重要器物制成時,人們一般會殺牲取血涂在上面祭祀。D.公車:漢代官署名,因漢代曾用公家車馬接送應(yīng)舉的人,后便以“公車”泛指入京應(yīng)試的舉人。24.B解析:做官的伶人才稱伶官。25.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大功指服喪九個月穿的喪服。古代喪服分為五種,分別為斬衰、齊衰、大功

23、、小功、緦麻,為不同的親屬服喪要穿相應(yīng)的喪服。B.宗廟,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宗的廟宇。據(jù)學(xué)界考證,周代宗廟制規(guī)定,只有天子和諸侯可以設(shè)宗廟,其余人則不準設(shè)廟。C.后生,年輕人、后輩,論語中有“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之語?!扒渥诤笊奔础皭矍浼易逯械哪贻p人”。D.“進士”,通過殿試者稱為進士,進士一甲稱“進士及第”,二甲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25.B解析:“只有天子和諸侯可以設(shè)宗廟,其余人則不準設(shè)廟”錯,學(xué)界一般認為,周禮宗廟制度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shè)廟。26.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吏部”掌管全國文武官員

24、的選用、任免、考核、調(diào)動等事務(wù),主管是吏部尚書和吏部侍郎。B.金陵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別稱。除金陵外,南京還有“建康”、“建鄴”、“江寧”、“石頭城”等別稱。C.遷、徙:遷,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提升官職。左遷,指降低官職,也說下遷。漢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右遷,指升任官職;徙,指一般的官職調(diào)動。D.假節(jié),指假(通“借”)以符節(jié),持節(jié)。是皇帝將節(jié)借給執(zhí)行臨時任務(wù)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懾一方,當這個臣子臨時任務(wù)完成后,這個節(jié)將會被收回。26.A解析:吏部掌管全國文官,兵部掌管全國武官。27.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它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合稱

25、為“前四史”。B.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和詩書 禮易春秋合稱為“四書五經(jīng)”。C.明經(jīng):漢朝出現(xiàn)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于西漢,漢代設(shè)置這一科,被推舉者須明習(xí)經(jīng)學(xué),故以“明經(jīng)”為名。D.御史大夫,從隋唐開始,中央行政機構(gòu)設(sh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最高長官叫“御史大夫”,后為“侍郎”。27.D解析:不是御史大夫而應(yīng)是尚書。28.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天子朝見群臣,皆南面而坐,“踐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B.在封建社會,帝王年號常用來紀年,如泰始、天監(jiān)等。年號在用詞上多有祈福、歌頌之意。C.翰林是我國古代文官,常為皇帝起草文書,參與修編國史等

26、,并備皇帝咨詢。這一職位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唐朝。D.茂才即“秀才”。西漢時,為了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名字,將“秀才”改為“茂才”,后來有時也稱“秀才”為“茂才”。28.D解析:“西漢”改為“東漢”。29.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古代很多地方都有別稱,如南京又稱建康、金陵、白下、石頭城、京口等。B.“廬?!?,也叫廬墓,指古人在服喪期間,為守護父母或師長墳?zāi)顾w的房舍。C.印綬:舊時稱印信和系印的絲帶。古人印信上系有絲帶,佩帶在身。D.農(nóng)歷九月初九為“重陽”,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賜菊花圖、插茱萸等習(xí)俗。29.A解析:京口是鎮(zhèn)江。30.下列有關(guān)古代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即位”,指就位、入席、開始做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