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野外生存技術手冊【完整版】野外急救盒在野外,沒有人能夠預料發(fā)生什么事情。一個急救盒可以延長你的生命,務必隨身攜帶:鋁或不銹鋼制的飯盒-不僅是包裝,也可作為炊具。盒蓋內面也是發(fā)信號的反光板薄而結實的塑料布-用于保持體溫、防止熱量過快散失,隔潮或作為蓬布防水火柴-火種一定要保存好,可用膠卷盒來密封大蠟燭-照明、生火、增加溫暖多用途小刀-還用說嗎?指南針小哨-用于求救一小袋鹽、糖果、復合維生素膠布-補丁或緊急繃帶、除刺針線包-挑去異物補衣中暑的防治夏季濕熱無風的山區(qū)中開展登山活動時,由于身體無法靠汗液蒸發(fā)來控制體溫,人就會中暑中暑的主要癥狀為:頭痛、暈眩、煩躁不安、脈搏強而有力,呼吸有雜音,體溫可能上升至40°C以上,皮膚干燥泛紅。如果不及時救治,中暑的人可能很快會失去意識,且程度很深,有可能導致意外的發(fā)生因此在夏季登山前一定要準備好預防和治療中暑的藥物,如:十滴水、清涼油、仁丹等。另外,還應該準備一些清涼飲料和太陽鏡、遮陽帽等防暑裝備。一旦有人中暑,應盡快將其移至陰涼通風處,將其衣服用冷水浸濕,裹住身體,并保持潮濕?;虿煌I蕊L散熱并用冷毛巾擦拭患者,直到其體溫降到38°C以下中暑者意識清醒,應讓其一半坐姿休息,頭與肩部給予支撐若中暑者已失去意識,則應讓其平躺通過以上救治措施,中暑者的體溫如已下降,則改以趕衣物覆蓋,并充分休息否則重復以上措施,并盡快送醫(yī)院救治如何應付蛇咬傷在參加戶外活動、休息或經(jīng)過蛇類棲息的草叢、石縫、枯木、竹林、溪畔或其他比較陰暗潮濕潮濕處時,如果不慎被蛇咬傷,不要嚇得不知所措。首先應判斷是否為毒蛇咬傷通常觀察傷口上有兩個較大和較深的牙痕,才可判斷為毒蛇咬傷。若無牙痕,并在20分鐘內沒有局部疼痛、腫脹、麻木和無力等癥狀,則為無毒蛇咬傷。只需要對傷口清洗、止血、包扎。若有條件再送醫(yī)院注射破傷風針即可被毒蛇咬傷的主要癥狀為:如是出血性蛇毒:傷口灼痛、局部腫脹并擴散,傷口周圍有紫斑、淤斑、起水泡,有漿狀血由傷口滲出,皮膚或者皮下組織壞死、發(fā)燒、惡心、嘔吐、七竅出血。有血痰、血尿、血壓降低,瞳孔縮小、抽筋等。被咬后6-48小時內可能導致傷者死亡。如是神經(jīng)性蛇毒:傷口疼痛、局部腫脹,嗜睡,運動失調,眼瞼下垂、瞳孔散大,局部無力,吞咽麻痹,口吃、流口水、惡心、嘔吐、昏迷、呼吸困難,甚至呼吸衰竭。傷者可能在8-72小時內死亡一般而言,被毒蛇咬傷后10-20分鐘后,其癥狀才回逐漸呈現(xiàn)。被咬傷后,爭取時間是最重要的。首先需要找一根布帶或長鞋帶在傷口靠近心臟上端5-10分鐘扎緊,緩解毒素擴散。但為防止肢體壞死,每隔10分鐘左右,放松2-3分鐘。應用冷水反復沖洗傷口表面的蛇毒。然后以牙痕為中心,用消過毒的小刀將傷口的皮膚切成十字形。再用兩手用力擠壓,拔火罐,或在傷口上覆蓋4-5層紗布,用嘴隔紗布用力吸允(口內不能有傷口),盡量將傷口內的毒液吸出。立即服用解蛇毒藥片,并將解蛇毒藥粉涂抹在傷口周圍。盡量減緩傷者的行動,并迅速送附近的醫(yī)院救治。(如不能確定是那種蛇毒應將蛇打死,一并帶到醫(yī)院)對付雨天的小常識將地圖放在好拿的地方,如雨衣口袋或背包頂袋,并作好防潑水處理。若有戴眼鏡,請先戴一頂前檐凸出的棒球帽再外罩雨帽,如此可令你視線較佳。遇雨馬上穿雨具,勿因雨小而不穿,淋到落湯雞再穿就來不及了!雨具以兩截式雨衣為宜,雨褲用吊帶支撐可防止下滑。雨具永遠要放在方便拿取的地方,如背包之側袋、頂袋或主袋頂部。短綁腿可防止雨水從褲管滑進登山靴內部。雨中記錄是件苦差事,可用封口塑膠袋包裝筆記本以防水。市面上有賣一種筆記本,可防止紙張因水浸濕或墨水量開。千萬記住,濕冷而裸露在外的皮膚遠較貼著濕冷棉布的皮膚為保溫。不論背包廠商如何夸耀其防水性,加罩一個防水罩在背包外是必要的。背包內的衣物、睡袋等要用防水袋或塑膠袋包好,硬殼保鮮盒可用來裝易碎折潮的食品、藥材、底片或火柴等雜物。地圖與指北針之認識與使用地圖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從市售各種不同功能的地圖,如縣、市地圖;街道圖;游樂區(qū)簡圖;全球地圖、、、等,然而戶外活動尤其是登山,它最需要的地圖是等高線圖,此種地圖能顯示地表的各種地形如高山、溪谷、險或緩坡、懸崖或峭壁都能表露無遺。等高線地圖的基本標示等高線地圖就是將地表高度相同的點連成一環(huán)線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線,不同高度的環(huán)線不會相合,除非地表顯示懸崖或峭壁才能使某處線條太密集出現(xiàn)重疊現(xiàn)像,若地表出線平坦開闊的山坡,曲線間之距離就相當寬,而它的基準線是以海平面的平均海潮位線為準,每張地圖下方皆有制作標示說明,讓使用者方便使用,主要圖示有比例尺、圖號、圖幅接合表、圖例與方位偏角度。比例尺是地圖必須標示的符號,它是顯示地表實際距離與地圖顯示之距離的比例相關性,例如十萬分之一的地圖表示一公分計即實際距離為一公里,五萬分之一的地圖表示一公分,即實際距離為五百公尺,對於不同程度比例的地圖與實際距離的精確度而言,小比例尺的地圖精確度較高。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換算表地圖比例實地距離(公尺)地圖距離(公分)1:25,0001,00041:50,0001,00021:100,0001,0001圖號是代表地圖名稱的編號,不同比例的地圖均編訂各自系統(tǒng)的代號,而它是以經(jīng)緯度為單位制定,如此每幅地圖就能緊密接合。方位偏角度是表示正北(地球北極),磁北(磁針顯示北方),方格北(地圖指示北方)之間的關系與彼此偏差的角度,同時圖下方并注有該逐年磁變數(shù)值,當我們使用指北針指示自身位置再對照地圖就能很快知道自己身處何地且知道下一步往何方向去與周遭的地形變化。圖例是說明地圖各種符號的意義,一般登山者較會注意的符號為三角點、崩壁、河流、湖泊與坡度。等高線地圖與地形分析一、等高線的種類當我們細觀等高線地圖會發(fā)現(xiàn)繪制地圖的線條有粗細兩種線條,這是方便使用者閱讀而設計,粗線條稱計曲線并標示海拔高度,而計曲線之間距離單位為0.2公分,細曲線稱首曲線,它是介於計曲線之間,具方便分析地形之功能,每兩條計曲線之間有四條首曲線,如此每條線之間距離單位為0.04公分,表(一)表示各種比例尺等高線。表一、地圖的等高線之間隔實際距離單位等高線實際距離比例尺計曲線首曲線1:50,000100公尺20公尺1:25,00050公尺10公尺1:10,00025公尺5公尺二、等高線的盲點比例尺愈高的地圖,精密度愈差,原因是等高線之間實際距離太寬造成此空間的地形無法明確分辨而出現(xiàn)盲點.以五萬分之一的地圖為例,每曲線之間距的實際距離為20公尺(相當於建筑物七層樓的高度)。三、坡度坡度是等高線地圖最易辨識地形特徵之一,我們粗略的觀察地圖就能了解各山峰的坡度,例:曲線之間距愈窄,坡度愈陡,曲線間距愈寬,坡度愈緩2.山峰之曲線間距均勻表示該地段為等坡,若上方的間距小於下方間距,表示該地段為凹行坡,反之則為凸形。凹形坡凸形坡坡度的計算是根據(jù)三角函數(shù)法計算公式計算,公式:tan-1(垂直距離÷水平距離)=角度以五萬分之一地圖為例:(如表二、三),其坡度,實際距離與曲線間距的關系。(坡度)θ=tan-1n/m表二、坡度、坡面狀況與步行程度坡度坡面狀況步行程度1°~5°平緩山坡車行容易5°~15°緩山坡步行容易15°~25°半急山坡能步行25°~30°急山坡能攀登35°~45°峻急山坡能攀登45°~90°峭壁、斷崖須借助器材攀登表三、以五萬分之一地圖表示坡度、實際距離與地圖的關系坡度實際垂直距離(公尺)地圖顯示距離(公厘)5°204.610°202.215°201.520°201.130°200.745°200.4繪制與閱讀等高線地圖當我們購買等高線地圖必須看清楚是否完全含括我們預定活動區(qū)域,通常會遇到必須購買并拼湊兩張到四張地圖,通常我們不會將原版地圖攜帶至野外,我們(一)優(yōu)先將預定活動區(qū)域的地圖影印并重新拼貼,(二)詳閱地圖分辨主、支棱線(即兩座山峰相連之線)、溪流、坡度、懸崖、崩壁等地形特徵,(三)利用不同顏色瑩光筆繪出主棱線、溪流、與標示預定路線和宿營地,(四)利用透明膠帶將地圖與活動預定行程之計劃書完全黏合密封,如此攜帶方便且有防水功能。常見地形指北針作業(yè)指北針是登山健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的基本功能是利用地球磁場作用,指示北方方位,它必須配合地圖尋球相對位置才能明了自己身處的位置。目前市售的指北針式樣繁多,本文將依據(jù)登山健行最廣泛使用的透明底板指北針簡稱森林指北針敘述如何運用指北針定向的方法。指北針歸零作業(yè)指北針歸零作業(yè)是使用森林指北針相當重要的前置作業(yè),它的步驟是一、將指北針水平放置。二、將環(huán)外的北方零刻度與環(huán)內的指針指示北方的位置重疊,如此完成步驟即是完成指北針歸零作業(yè)。目標方位角:測量目標方位角時,必須現(xiàn)場的北方與地圖的方格北平行,然後指北針之紅色進行線對準目標地,讀出目標與方格北的角度并校正地圖的方位偏差角,即為目標方位角。實地定位運用地圖與指北針的主要目地就是使用者要了解自己與目的地之間的相關位置與地形變化并能標示於地圖。定向線交會法此種方法是利用兩個地圖之已知點各自測量另一個地圖之未知點的目標方位角,此兩目標方位角之延伸線必交會於此未知點。例一、當我們看到遠處一座不知名的山峰且欲了解山峰確切位置,我們就可以利用此方法。1.我們優(yōu)先在地圖標示自己身處的位置點(A點)同時測量此未知峰(C點)的目標方位角。2.當我們行進一段路程到達另一處可標示於地圖的已知點(B點)并測量此未知峰的目標方位角。3.我們將兩條目標方位角的延伸線繪制於地圖就可以劃出兩線交會點即是未知峰(C點)。例二、當我們迷失方向或欲知自己於地圖位置點(C點),我們先環(huán)視周遭地形山峰,選擇兩個能明確標示於地圖的目標點(A、B點),如此我們就可以測量已知點(A、B點)的目標方位角,同時此兩方位角延伸線的交會點就是我們的位置點(C點)。水與生命水的功能包含1、輸送血液,2、排除廢棄物,3、身體的含水份太低,腎功能會被破壞,4、消化與代謝系統(tǒng),流汗的目地是調節(jié)體溫維持身體恒溫,呼吸是維持肺部的濕潤,單天每人每公斤重約1.5至2公升的水,亦即常人每天消耗3至4公升的水,睡前用餐多喝水幫助消化。單天每人的水份流失量約3至6公升,1至2公升是尿液…,但腹瀉則會有25公升水份的驚人流失,從呼吸蒸發(fā)的水份單天每人會有1至2公升的量,若天氣乾燥會更多,而流汗有1至2公升的蒸發(fā)量,若辛勤攀巖過程會有每小時1至2公升的流汗量,等於背負40pounds的背包行走的流汗量。若水份補充不足會有輕微的頭痛與開始疲倦,若未能補充僅1.5公升的水份會降低22%的耐力與降低22%的氧氣攝取量(從心肺功能測試)若再低於3至4公升的水,你的耐力至少低50%而氧的攝取量降低25%(oxygenuptake)此時尿液是深黃色,此時最好選擇扎營,因為人以脫水狀態(tài),它的病徵是失去判斷能力,急燥的脾氣,脈搏速度加快,筋疲力竭。人體脫水癥狀1、輕微:黏膜乾燥,微感口渴,脈搏速度正常,尿液深黃色2、中度:黏膜相當乾燥,口渴,脈搏速度加快但弱,尿液暗黃色。3、重度:黏膜如紙般相當乾燥,口渴,昏睡,脈搏速度加快但弱,呼吸急促,無尿液與淚水,休克皮膚蒼白。冷水的吸收程度較溫水高,當上坡流汗量恨很高須隨時補充,主要看尿液的色澤。一般的登山運動消耗水份補充方式最好是250cc每15分鐘,即使空胃蠕動慢,若提高6~8的糖類(尤其是glucose,sucroseormaltodextrin)一樣能提供熱能與改善身體狀況。電解質如鈉、鉀會隨流汗流失,可以飲用運動飲料不補充,維持體內平衡,當然鹽類有此功能但不能吃太多,某些飲料不適合飲用,如:酒類:會強迫細胞釋出水份,咖啡是利尿,果汁太甜。一般可以用3.5gsodiumchloride+1.5gKCl+20gsucrose+2.9gtrisodiumcitrate/l防止脫水方法:每日清晨飲用約0,5公升水。運動期間維持250cc/15~20min。雪期與身處高海拔需更多的水份。避免常喝酒、咖啡與茶。根據(jù)1994年12月份的Backoacker雜志的一篇有關於EnergyBar的評比,從17種的energybar的分析價錢、Weight、Carories、carbos、protein、fat、Favorsand味道它們認為Snickers的評價最好,也便宜。營養(yǎng)師的建議你如果背負50磅重的背包,每天行走6~8小時,行動量最好是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類的食品,因為熱能的60~70%是經(jīng)碳水化合物,而30或更低是脂肪類的食品。當一個人健行初期的20~30分鐘,體內的存於肌肉的肝醣開始提供需要的能量,當然血液的血醣部份助益,當你的肝醣質下降,血液的homorone開始轉變,insulin下降,epinephrine上升,此時開始燃燒脂肪,增加熱能,90分鐘後,血醣和脂肪從主要的貢獻者轉為喝6~7%的碳水化合物飲料,是比高濃度的糖水佳,此牽涉滲透壓與胃能接受的程度,引起胃cramp、反胃、作嘔。夏天,一般健行者每日流失的水份近七公升,所以每日能進食近總量六公克的鹽份是最佳的建議。露宿露宿是一種相當輕便且不太需要太多物資器材的過夜方式,通常分為有計劃與遇到突發(fā)狀況,一些攀登者運用近似斯巴達方式露宿,期望運用最短的時間快速前進達到目標,而無計劃遇到突發(fā)狀況必須露宿是相當不舒服,可能受傷,惡劣天候或迷路,一般攀巖者采取的露宿方式是會周密規(guī)劃攜帶足夠的器材,糧食與衣物,即使未按計劃的緊急露宿亦可安然渡過,運用露宿袋或簡便的帳篷。萬一遇到突發(fā)緊急露宿可以運用掏空背包,將背包套入下半身而雨衣裹住其余部份,低海拔尚可接受露宿,因為它可以生火煮一些熱飲會比較舒服且衣物無須帶太多,但大部份的露宿就不會如此舒服,攀巖的露宿須固定確保自身的安全與器材的穩(wěn)定性,然後才脫掉濕靴子,換穿干襪子,干衣物,或不要讓雪停留于身體,隨時拍落雪,松開皮帶或認何會阻礙身體氣血循環(huán)的皮帶,再穿上足夠的衣物,至于多少衣物才算足夠,尚無定論,它視你自身的野外經(jīng)驗,生理狀況,心理因素,營地的選擇最好遠離水源地,草原,步道與其它露營者,選擇的營地最好有些傾斜如此易排水不需挖排水溝,遠離水源地(湖邊、溪旁...等)至少五十公尺,避免污染水源,盡量不要扎營於溪谷會很冷,最好選有小丘或圓丘等突起地形。野營常識你是否也想調整一下,那公式化的的上班生活,然后利用假曰投入大自然呢?而投入大自然最簡易的方式就是露營,何況露營生活,可以遠離煩囂的都市,還可以改變一下單調而乏味的休息,當假曰后,你將又有一股新生活的沖動。露營是什么?露營是指不依賴山屋、旅社等人工設備,而是用自己準備的道具,在山野中生活過夜。往昔露營活動,最常見於童子軍運動及軍隊活動上的名詞,而一般則是指野外,大自然中,以停宿為中心的自由活動方式稱為露營,但它仍有許多的形式與方法,非千篇一律,甚者,大如軍隊的夜宿,小至只有一人的露營,都可以廣泛的被認定為露營。露營很有趣,但安全是第一要素,以下幾點是必須注意的:1.應盡量在堅硬、平坦的地上搭帳篷,不要在河岸和干涸的河床上扎營。2.帳篷的入口要背風,帳篷要遠離有滾石的山坡。3.為避免下雨時帳篷被淹,應在篷頂邊線正下方挖一條排水溝。4.帳篷四角要用大石頭壓住。5.帳篷內應保持空氣流通,在帳篷內做飯要防止著火。6.晚間臨睡前要檢查是否熄滅了所有火苗,帳篷是否固定結實了。快速"安家"當我們選擇好營地,準備宿營時,應首先搭建公用帳篷。在營地的下風處首先搭好炊事帳篷,建好爐灶,燒上一鍋水,然后再依次向上風處搭建用于存放公用裝備的倉庫帳篷和平共處各自的宿營帳篷。當整個營地的帳篷搭建好時,燒的水已開鍋,可以馬上飲用并開始做飯。另外,千萬別忘了,在下風處,遠離水源的地方再搭上一個簡易廁所,以免用時著急難堪。野外廁所參加野外活動時,經(jīng)常會在野外露營,當我們到達目的地搭建營地的同時,建一個簡易的野外廁所是極為必要的。野外廁所應選擇在營地的下風處,地點要比營地稍低一些,并應遠離河流(至少二十米以外)。最好是挖一個寬三十厘米左右、長五十厘米左右、深約半米的長方形土坑,里面放些石塊和杉樹葉(消除臭味)。三面用塑料布或包裝箱圍住,固定好,開口一面應背風。在廁所內準備一些沙土和一把鐵鍬,另準備一塊木板或紙板。便后用一些沙土將排泄物及衛(wèi)生紙掩埋,并用木板或紙板將便坑蓋住,以消除異味保持衛(wèi)生。另外,在廁所外立一較明顯的標志牌,使別人在較遠處即可看到廁所是否有人正在使用。當露營結束時,用沙土將便坑掩埋好,并做好標記,告訴其他參加野外活動的人。雪地服裝完整的雪地裝備與選擇適合的雪地裝備對雪地攀登者而言,是非常重要,選擇錯誤裝備或是少了任何一項,則會對雪地中的生活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嚴重的話可能會失去一條寶貴的生命,基本的雪地裝備分為雪地服裝與雪地攀登裝備。一、風雪衣褲:雪地活動必備是最外層的服裝,具抗風防雪的功能,最佳的材質為GORETEX,無論買何種型式上衣須附有帽子以保護頭部,吊帶式雪褲是最能防范跌倒時與冰雪從褲腰跑入褲子內層。二、御寒外套:羽毛大衣或Pile材質外套為佳。三、里層:襯衫或毛線衣,毛線衣以寬松高領為佳且適合晚上睡覺穿著。四、最內層:內衣褲以P.P.材質較為保暖。五、換洗衣服:以兩至三套衣物具行動及備用衣服,衣服不須帶太多,若衣服長時間穿著衣服內層會殘留皮膚脫落的角質層而失去保暖作用。六、襪子:穿著兩雙,以短而厚為宜。七、鞋墊:晚上睡覺可將濕鞋墊置入睡袋或羽毛衣內烘乾避免隔天早上穿上濕的鞋墊,避免攀登期間凍傷腳趾。九、登山鞋:鞋底須選擇較厚的底層,鞋子不穿時須置入防潮的袋子并放進帳蓬內,以避免潮濕,此外,長時間的海外遠征,鞋子最好換新,因為長時間不穿鞋面容易氧化造成危險,雪地最好使用雙重靴。十、綁腿:先穿綁腿再穿上風雪外褲,不僅可提高約攝氏5度的保溫效果。在行動時也可避免鞋套被樹枝勾到,并防上雪掉綁腿內。十一、帽子:帽子穿著有三層,里層為頭罩,保護皮膚用,中間層為保暖,最外層為GORE-TEX材質,具防風雪功能,一般俗稱「高手帽」。十二、御寒手套:手套基本有兩種,一種為并指(兩指式)的羊毛手套,內層保溫,外層可抗風風雪較方便活動,另一種為P.P.手套,輕薄方便并兼具保溫效果,此種手套屬消耗品,因此建議多帶幾雙備用,此兩種同時穿著是最保暖的方法。十三、風鏡或墨鏡:在臺灣,因雪況并不是很好,因此便用有色鏡片的墨鏡即可,若海外遠征,則須使用墨鏡成風鏡才行。墨鏡鏡片須為深色,如墨綠色,較能防止紫外線,風鏡鏡片顏色較淡,能防風,但須防止鏡片因結冰而破碎。雪盲通常8小時後產(chǎn)生而雪盲時間長短視紫外線強弱程度而定。十四、頭燈:頭燈的種類相當多,最好使用燈罩兼具開關,此種使用方便且輕巧易攜帶,備份的電池及燈泡須多帶。戶外運動服裝的詳細介紹"戶外運動"的英文為Outdoorsports,它包括的內容廣泛,從一般的郊游或徒步旅行(tracking)到登山,攀巖(Rockclimbing),山地自行車(MTB)以及漂流、滑翔(Parglinding)等。因此戶外活動服裝的種類和款式也多,如登山有專門的登山防風衣和背帶褲,滑雪也有專門的連體滑雪衫。但根據(jù)這些衣服的功能大致可以把它們分為三類,即從內到外的三層,通常稱為內層服裝,保暖層服裝和外套層服裝。首先說說戶外運動對服裝的要求。第一個要求就是防水(雨)性,這是一項很基本的要求。其次是防風性能,因為象登山,滑雪或滑翔等運動都是在風速較大的環(huán)境中進行的,為了保持體溫,防風性能相當重要,同時還有一些聽起來較苛刻的要求,比如服裝的透氣性,這一切能可使穿著者保持身體的干爽和舒適。另外服裝的而磨性也不可忽視。為了適應以上這些特殊而苛刻的要求,戶外運動服裝從內到外的三層就應運而生。并非在所有的場合都必須穿著這三層服裝,但這三層服裝互相組合或單獨使用足以應付種復雜的環(huán)境。早期的戶外服裝材料都是使用自然材料,但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目前大多數(shù)戶外服裝都采用先進的人造材料,只有象羽絨這樣極少數(shù)的有著無可替代優(yōu)越性能的自然材料被保存了下來。戶外運動服裝對材料的苛刻要求使得只有極少數(shù)的高科技先進村料被用于現(xiàn)代戶外運動服裝。內層服裝有些象我們平時穿著的秋衣、秋褲。這類服裝一般都貼身穿著,其主要作用就是使身體保持干燥并有一定的保暖作用。內層服裝的材料是由一些導水性極強的材料制成的象美國杜邦公司的coolMAX,這些材料具有獨特的速干性,有些材料在洗后10~15分鐘即可變干。運動后衣服內層會積聚大量的汗液,就很容易著涼而引發(fā)感冒,在登山或極地探險活動中還會造成凍傷,這類材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保溫層服裝包括羽絨,化纖棉類服裝。這些衣服一般在冬季或比較寒冷的地區(qū)才使用。羽絨目前仍是被公認為最好的保溫層材料。我們知道羽絨之所以能保溫,就是因為其有保存空氣的特性,因而羽絨服裝的保暖性能主要取決于含羽絨量和充絨量這兩個指標。含羽絨量是指羽絨中絨毛(Down)和羽毛(feather)的比例,含絨量越高服裝的保溫性和壓縮性也越好,象在去年中韓聯(lián)合登山隊攀登西藏窮母崗日峰時穿著的"奧索卡"羽絨服絨量就在85%以上。充絨量是指服裝中充入羽絨的重量,充絨量也直接關系到服裝的保暖性能。池然雖著含絨量和充絨量的升高,服裝的價格也會直線上升,和羽絨相比人造化纖棉的價格要便宜許多,盡管整體性能仍無法和羽絨相比,但有些性能也是羽絨所無法達到的,比如被水浸濕后的保溫性能能,人造纖維材料就明顯優(yōu)于羽絨。英國杜邦公司的五孔或七孔棉,3M公司的Thinsulate纖維棉,還有比較有名的polarguard3D/HV棉在各類戶外服裝中都比較常見。還有一類服裝介于保暖層和內層服裝之間,這就是抓毛絨(fleece)材料制成的夾克和背心。抓毛絨(fleece)是對一類材料的統(tǒng)稱,這類材料質輕,而且保溫性好,據(jù)說同等重量的fleece和同等重量的羊毛相比,前者的保暖要強于后者。fleece材料的導汗性也很不錯,缺點是防風性較差,在有些地方不能直接穿著,還必須加上一層防風外套。fleece夾克加上防風防雨外套這一組合已成為戶外運動中非常流行的穿著方式。外套層服裝習慣上也稱為全功能外套,它是戶外運動服裝中最重要也是取經(jīng)典的部分。它們的款式為短風衣或束腰夾克的式樣,大部分還帶有帽子。內兩層服裝的不足都需要靠這一層來彌補,象保溫層服裝大都耐磨性較差,抓毛絨夾克的防風性也不是好。這類服裝在設計上有許多獨到之處,比如在這些服裝肩部或肘部易磨的部們都回上防磨的牛津尼龍布,在衣服的縫合處還壓上一層膠,防止雨水浸入,在衣服的袖子下面還增加了拉鏈,在運動時可以拉開透氣。所有這些設計為使用者帶來了極大方便。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這類服裝都由一些具有防水/透氣功能的材料制成的,只要標有waterproof/breathable字樣的材料或多或少都具有防水透氣功能。美國W.L.GORE公司生產(chǎn)的GORE-TEX材料在世界上名氣較大,歷史也較長,"奧索卡"系列登山風衣采用POLYCRETHANE防水透氣材料,性能也出色。所謂防水透氣材料是指在布料的內層涂有一層膠質,其上有許多直徑位于水分子和水蒸氣分子直徑之間的小孔可以排出水蒸氣而雨水卻無法透入,很好地解決了防水性和透氣性這一對矛盾。正是這些新材料的出現(xiàn)為戶外運動帶來了巨大變革,人類可以在冬季或雨季挑戰(zhàn)世界最高峰,這是原來所難以想象的。美國的THENORTHFACE戶外服裝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奧索卡系列戶外服裝盡管歷史較短但質量也相當出色,THENORTHFACE牌的許多款服裝都是由生產(chǎn)奧索卡牌服裝的利維高公司加工生產(chǎn)的。戶外服裝在價格上要高于一般的運動服,但其功能或耐用性大都超過人們的期望值,絕大部分都是物有所值。目前喜愛旅行登山和攀巖等各類戶外運動的人越來越多,但許多人并沒有認識到戶外服裝的重要性,其實對一位登山者來說,一件保溫性好而且防風,透氣的風衣在許多時候要比安全帶或冰鎬更為重要。目前國內場上已有一些高質量的戶外服裝出售,廣大戶外愛好者不妨一試。山地與雪坡在山地行進,為避免迷失方向,節(jié)省體力,提高行進速度,應力求有道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如沒有道路,可選擇在縱向的山梁、山脊、山腰、河流小溪邊緣,以及樹高、林稀、空隙大、草叢低疏的地形上行進。一般不要走縱深大的深溝峽谷和草叢繁茂、藤竹交織的地方,力求走梁不走溝,走縱不走橫。行進應遵循大步走的原則,山地也是如此。如果將步幅加大,三步并作兩步走,幾十公里下來,就可以少邁許多步,節(jié)省許多體力。俗話說:"不怕慢就怕站"。當疲勞時,應用放松的慢行來休息,而不要停下來,站立一分鐘,慢行就可以走出幾十米。山地行走,經(jīng)常會遇到各種巖石坡和陡壁。因此,攀登巖石是登山的主要技能。在攀登巖石之前,應對巖石進行細致的觀察,慎重地識別巖石的質量和風化程度,然后確定攀登的方向和通過的路線。攀登巖石最基本的方法是"三點固定"法,要求登山者手和腳能很好地做配合動作。兩手一腳或兩腳一手固定后,再移動其他一點,使身體重心逐漸上升。運用此法時,要防上竄跳和猛進,并避免兩點同時移動,而且一定要穩(wěn)、輕、快,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距離和最穩(wěn)固的支點,不要跨大步和抓、蹬過遠的點。草坡和碎石坡是山間分布最廣泛的一種地形。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除了懸崖峭壁以外,幾乎大都是草坡和碎石坡。攀登30度以下的山坡,可沿直線上升。身體稍向前傾,全腳掌著地,兩膝彎曲,兩腳呈外八字形,邁步不要過大過快。當坡度大于30度時,沿直線攀登就比較困難了。因為兩腳腕關節(jié)不好伸展,容易疲勞;坡度大,碎石易滾動,容易滑倒。因此一般均采取"之"字形上升法。即按照"之"字形路線橫上斜進。攀登時,腿微曲,上體前傾,內側腳尖向前,全腳掌著地,外側腳尖稍向外撇。通過草坡時,注意不要亂抓樹木和攀引草蔓,以免拔斷使人摔倒。在碎石坡上行進,要特別注意腳要踏實,抬腳要輕,以免碎石滾動。在行進中不小心滑會時,應立即面向山坡,張開兩臂,伸直兩腿(腳尖翹起),使身體重心盡量上移,以減低滑行速度。這樣,就可設法在滑行中尋找攀引和支撐物。千萬不要面朝外坐,因為那樣不但會滑得更快,而且在較陡的斜坡上還容易翻滾。雨季在山地行進,應盡量避開低洼地,如溝谷、河溪,以防山洪和塌方。如遇雷雨,應立即到附近的低洼地或稠密的灌木叢去,不要躲在高大的樹下。大樹常常引來落地雷,使人遭到雷擊。避雷雨時,應把金屬物品暫時存放到一個容易找的地方,不要帶在身上,也可以尋找地勢低的地方臥到。在山地如遇風雪、濃霧、強風等惡劣天氣,應停止行進,躲避在山崖下或山洞里,待氣候好轉時再走。山地行進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體力,疲勞時,就應適時休息。不要走到快累垮了才休息,那樣不容易恢復體力,再走也提不起勁。正確的方法是大步走一段,再放松緩步慢行一段,或停下來休息一會,調整呼吸。站著休息時,不要卸掉裝具背包,可以在背包下支撐一根木棍,以減輕身體負重。若天氣冷,不要坐在石頭上休息,石頭會迅速將身體的熱量吸走。攀登冰川和雪坡要特別謹慎,冰川上裂隙很多,對人威脅最大的是冰瀑區(qū)和山麓邊緣裂隙,特別是被積雪掩蓋的隱裂隙危險。通過裂隙時,應數(shù)人結組行動,彼此用繩子連接,相鄰兩人之間的距離10~12米。在前面開路的人,要經(jīng)常探測虛實。后面的人一定要踩著前面人的腳印走,這樣比較安全。通過裂隙上的冰橋時,要匍匐前進。雪坡行進不僅要注意防裂隙,還要注意不要將雪蹬塌。在冰雪和積雪山坡交界的地方,積雪往往很深,行動時必須結組。過雪橋時開路者探測雪橋虛實,再行通地過。如果雪很松軟,而又必須由此通過時,應匍匐行進。攀登坡度很大的雪坡時,一定要兩腳站穩(wěn)后再移動。向前跨步,要用兩腳前掌踏雪,踩成臺階再移動后腳。如果不慎滑倒,要立即俯臥,防止下滑。攀登冰川雪坡,要少走有裂縫的地方。在積雪上行軍,要揀雪硬的地方走。走熱了,不要用冰雪解渴,驟然吞食冰雪,易得喉頭炎。實在干渴得歷害,可用融化的冰雪漱口,盡量不要咽到肚子里,水會增加人體循環(huán)器官的負擔,影響體力。在松軟的雪地上長時間行走時,要跨大步,縮短在雪地行走的時間。行走時要先把腳往后稍退一點,再向上抬腳大步邁向前方。腳后退是使雪鞋前有活動余地,向前邁出時還可以起到拂去附雪作用。走陡坡,要用雪鞋內緣踏坡,盡量避免身體偏向外緣。雪凍結得十分堅硬時,要脫掉雪鞋步行。在山谷中行進,應靠近山谷中心線,以避免山坡滾石。不要接近雪檐,更不要在雪檐下行走,以免觸發(fā)雪崩。雪檐,向棱線或懸崖的下風處伸展。上風處坡緩,容易形成雪檐,45度左右的陡坡則不易形成。在風向不定、棱線側面的坡度各不相同的地域,有特別注意。高山行動,雪崩是巨大的災難。1957年5月,新中國第一位登山烈士丁行友就死于貢嘎山的雪崩。1991年1月,由17人人組成的中日聯(lián)合登山隊在云南西北怒江與瀾滄江之間的梅里雪山遇雪崩而全軍覆沒。雪崩是由于音響、震動、巖石或雪塊滾落,以及風的作用而誘發(fā)的。雪崩通常發(fā)生在有小雪球滾落的斜坡,積雪有裂縫的斜坡,有雪檐的斜坡36~42度左右的無樹木陡坡,長度大的斜坡,凸形斜坡,南和西南方向的斜坡,以用舊雪之上覆蓋新雪和因氣溫上升而積雪松軟等地點。一般來說,新雪后次日天晴,早晨9~10點鐘積雪發(fā)生雪崩。通過雪崩危險的地帶應注意:預先松開背帶,以備必要時解脫大背囊和其他裝具,以保障行動自由。摘掉妨礙視覺和聽覺的風雪帽,盡早發(fā)現(xiàn)雪崩征兆。避免橫向通過有危險的雪坡。避免射擊等音響震動。避免跌倒等沖擊雪面的動作。如補卷入雪崩時,應在移動的雪流中勇猛地反復做游泳動作,力求浮到雪流表面上。因為雪崩停止后手腳就難以活動,應在雪流移動期間盡量浮出雪面。當埋入雪中后,讓口中的唾液流出,看流動的方向,確定自己是否倒置,然后再努力自救。水泡的防治遠足的你肯定有過長途跋涉后腳被磨破,長出水泡,每走一步都疼痛難耐的經(jīng)歷?,F(xiàn)在讓這種痛苦的感覺徹底離開你:預防:最好穿著與你的腳'磨合'慣了的鞋、吸汗的棉或線襪子。在容易磨出水泡的地方事先貼一塊'創(chuàng)可貼'。如有條件,可以到商店里買一瓶防止起泡的噴霧劑(主要減輕摩擦作用)一旦磨出了水泡,首先要將泡內的液體排出。用消毒過的縫衣針在水泡表面刺個洞,從上放擠出水泡內的液體,然后用碘酒、酒精等消毒藥水涂抹創(chuàng)口及周圍,最后用干凈的紗布包好。熱昏厥的防治體質較弱的登山者,在夏季登山的活動中,由于活動劇烈、體力消耗過大,尤其是未能及時補充體內損失的水分和鹽份時,容易發(fā)生熱昏厥熱昏厥的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感覺精疲力盡,卻煩躁不安,頭痛、暈眩或惡心。臉色蒼白,皮膚感覺濕冷。呼吸快而淺,脈搏快而弱??赡馨橛邢轮透共康募∪獬榇?。體溫保持正常或下降為避免發(fā)生熱昏厥,一些體制較弱的登山者,在參加夏季登山的活動中應特別注意避免體力消耗過大的活動,注意休息節(jié)奏、保持體力。應多喝一些含有鹽份的水或飲料,即使對體內的電解質損失給予補充一旦發(fā)生熱昏厥,應盡快將患者移至陰涼處躺下。若患者意識清醒,應讓其慢慢喝一些涼開水。若患者大量出汗,或抽筋、腹瀉、嘔吐,應在水中加鹽飲用(每公升一茶匙)。若患者已失去意識,應讓其臥姿躺下,充分休息直至癥狀減緩,送醫(yī)院進行進一步救治如何應付蜂蟄離草叢和灌木叢遠些,因為那里往往是蜂類的家園發(fā)現(xiàn)蜂巢應繞行,一定不要做出過與'親近'的表現(xiàn)最好穿戴淺色光滑的衣物,因為蜂類的視覺系統(tǒng)對深色物體在淺色背景下的移動非常敏感如果有人誤惹了蜂群,而招至攻擊,唯一的辦法是用衣物保護好自己的頭頸,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萬不要試圖反擊,否則只會招致更多的攻擊如果不幸已被蜂蟄,可用針或鑷子挑出蜂刺,但不要擠壓,以免剩余的毒素進入體內。然后用氨水、蘇打水甚至尿液涂抹被蟄傷處,中和毒性。可用冷水浸透毛巾敷在傷處,減輕腫痛。最后,直奔醫(yī)院吧常見地形一、圓頂丘:等高線表示寬松,近於環(huán)線,表示周圍低地或接近高地而凸起的獨立小丘。二、錐形丘:等高線成環(huán)形線,愈近高處,愈密集,多見於山地,狀如錐形。三、山額:將近山頂傾斜峻急之處,斜坡忽然緩平凸出,狀如人額,由此過後至山頂?shù)雀呔€表示此部份特別寬闊向下彎去。四、斜坡凹形地:為斜坡上低陷而淺窄之地,或平原伸入高地的低淺部份.常為流水通過,兩側有棱分隔,形態(tài)和山谷極相似。五、陡壁:棱線末端廣闊而陡直,稱做陡壁,臨近河谷或海岸常見之,等高線在此特別密集。六、山肩:棱線上部或下部都顯得峻急,中部卻是緩平,稱做山肩,等高線表示中部特別寬闊。七、山脊:為一條狹長而兩側陡急的高地,頂上可能平坦,廣闊或成刀口等形狀,兩側坡度則可能均勻一致,或一側急直,一側緩和,多見於廣闊平坦地區(qū),此外,地勢較周圍高聳而綿長的,也可視為山脊,等高線表示山脊成橢圓形線。八、山坳:位在一條狹窄上,兩山間的低下處,河流從此相背分流,與鞍部無明確分別,通常以兩側寬闊又緩斜便於跨越的山坳,其鞍部兩側較為狹窄險峻,通常甚少在此做跨山道路等高線表示山坳,自低地向上彎去。九、鞍部:也是山脊上兩山間的低淺處,但略比山坳為高,如鞍部地形狹窄而深下,用來作橫跨山脊兩側的道路,則稱做山隘。十、交錯山棱:幼年河谷中,遇河流成彎曲形,兩岸的棱線便會互向凹處突出,形成豎鋸狀,突出的棱線,傾斜緩和,凹入的棱線,傾斜較陡,等高線表示凸出的棱線,離河岸稍遠處向下彎入,反之,表示凹入的山棱,接近河岸向下彎出。十一、懸崖:為一高峻而近於垂直的巖石面,多由侵蝕和斷層兩大作用所形成;內陸及海岸皆有,等高線表示壁立處,可以有許多等高線重合一起,但也有以特殊符號表示。水源尋找如果有朝一日,當你置身於崇山峻嶺之巔,整日穿梭於廣闊的森林里,而食水用盡口渴難受,且前是林海,后無水源,你如何馮你的智慧去獲得所需之水份?相信大家可能均無此經(jīng)驗,但如身歷其境的話,你是否立刻能找到水源?何處是水源?除非你身在大沙漠,否則水源尋找很容易,而植物代用水亦遍地皆是,只要你對植物有深切認識,敏銳辨別與觀察力,都是捶手可得。首先談談普通水源:1、地下水:舉凡高山融雪、溪水、滲入地下之雨水,山谷低凹處積水,巖縫里流出的山泉等,均可視為地下水,此類水源易得,唯須注意消毒。2、地上水:包括泥濘水、雨水、露水等,其收集方法如后:泥濘水:首先將茅草制作成一錐形長約一尺左右的草器,將水例入過濾容,在底部以容器盛接,過濾數(shù)次,消毒后即可飲用。雨水收集:下雨時,在大的樹干上挖一孔,插入竹筒,雨水及沿此筒聚流,底部以容器盛接即可。如無利器挖孔,可用長布條沿樹干纏繞,約留尺許於容器內,雨水及沿雨布條引入。露水收集:利用金屬板,夜間露天放置,待水珠凝結成時收集之?;蚩捎檬^收集在地上挖一直徑三尺左右的淺坑,其上鋪一帆布(或紙張、衣料、山芋葉等品)代再用石頭在棋上排成高約三尺的V字型,則露水沿石而下積聚於帆布內,代用次日除去石塊,即可得3-5c.c然后消毒飲用。3、若逢地上、地下水源均枯干時,或水源不潔不得飲用時,可在植物上找到代用水,其采集方法於后:水樹:凡樹體積粗大、葉闊大、多生果實,則樹身藏水豐沛。只要用利器在樹干上挖一洞,即有水流出。但須注意,挖洞時應在太陽西落之后,時已黃昏始能得水。水藤:分布於八百公尺以下溪畔,潮濕地帶。將其莖割切一段,即有水泊泊流出,待流盡后,在約其上約一尺年切割一段,水在源源流出。仙人掌:各種仙人掌含水甚豐,切去頂部,汁液即自切口流出,然后搗碎果殼果果肉以吸管吸取汁漿。但如發(fā)現(xiàn)其汁液為乳白色時,則切勿飲用,因可能有毒性。野生蔗:只要在樹干上挖洞,水則流出。亦可砍去枝葉,以切口對嘴兒飲之,為其味生澀,但如無其它方法,則野生蕉亦為最佳植物代用水。棕欖:此法收集較費時,砍倒樹干,割去頂端,斜放地上,用容器在根部盛接,每八小時去莖一段,一日約可得五至八cc之水。竹:如粗大之竹類、麻竹、桂竹、孟宗竹等,莖風均含少許水份,,干裁之竹莖內含更多量水份,成其雨后采取方便,唯須注意筒內水否清潔。椰子:未成熟之小椰子可食,成熟之椰子果,其汁液解渴清涼無比??芍伪忝叵涣贾T癥。野絲瓜:將莖與根部切斷,以容器納入收集,或用塑膠袋包扎切口,次日收回,約可得五至六cc之水。4、另個亦可利用動物之指引而獲水,因動物出沒處,其附近必有水源。其次也要注意水源是否清潔,普遍監(jiān)別法是吐口唾液水面,如迅速散開則可飲,若能聚不散,其水必不潔,必須消毒后方可飲用。常用消毒法:1、煮沸法。2、碘酒消毒法:以藥箱中碘酒以1000cc加入8.2%之比例即可。3、藥片消毒:普通急救箱中應具備此類藥品,1000cc水中加入二片飲水消毒片。如何睡的舒服不論你是使用新購的睡袋是相當?shù)呐蛩膳c舒適或是以使用很久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睡袋如何讓自己睡的舒服是第一要務,牢記:睡袋不會自行加溫或加熱,它只是減緩或降低身體的熱量釋出,最好的方式是身體儲存更多的熱能。外界環(huán)境的因素會影響睡覺的舒適度遠離不良環(huán)境:帳篷座落於舒適的位置可以增加約30度的溫度,營地不要選擇於溪底,因為此處是冷空氣聚集處,且不要扎營於山脊棱線,選擇背風面或森林處或是運用露宿袋或挖雪洞的方式。睡袋的蓬松度:新的睡袋因受到擠壓於睡袋套內久,初期的蓬松度與隔熱使用時會稍差較不暖,最好是搭好帳篷就攤開睡袋讓它蓬松,當然時間譽久愈好睡墊的材質:每種睡墊的隔熱系數(shù)均不同,它可以隔絕睡袋底層釋出的熱。能,不同的季節(jié)用不同的睡墊,如雪期最好選用全長含概驅體且實心的睡墊或是自動充氣的睡墊,然後將背包,主繩或其它物品置於腳下。完整防水性:任何潮濕的睡墊都會讓人受不了且不舒服,若沒有防水的睡袋套可用大型的垃圾袋取代,當帳篷泡水,濕的物品可置於內,外帳之間或內帳角落遠離睡袋,惡劣天候,內帳會聚集水滴,所以帳篷的窗戶須微開細縫讓帳篷通風,當雨過天晴就須取出并曬睡袋,若是雪期則直接攤在帳篷內。穿足夠衣物:高山向導曾說如果你睡覺不完全穿上全攜帶的衣服,代表你帶太多衣服.最好帶一頂帽子因為身體的熱能有一半是從頭部消散。飽食:食物是燃料,睡前不要空肚或稱空油庫,睡前吃些高熱量實物,同時充足的水份是對人體的代謝功能相當重要,當你感到疲累,睡覺時被渴醒,或當你想喝水要多喝水,每天的排尿次數(shù)約四至五次,尿液最好呈透明色,若是黃色代表身體依然呈脫水狀態(tài),暖身:睡袋不會維持與制造熱能,不要到營地就馬上鉆到睡袋內,太累與太冷的身體是無用的,吃好與足夠的晚餐與熱飲,然後在月光下漫步一陣,以不流汗為標準將身體暖和入睡才舒服不論使用何種睡袋於潮濕的環(huán)境依然會不舒服且保暖性差,不妨使用一個Gore-tex的睡袋外套,它能將身體的水蒸氣向外透氣,即使帳篷內凝聚少許水或住於雪洞依然舒適,但塑膠制品不會透氣造成睡袋潮濕,一般睡袋的頭部會較臟,睡袋最好用手洗,使用中性的清潔劑或專用的羽毛清潔劑,清洗過程不能有清潔劑殘留於睡袋須清洗乾靜,使用洗衣機的步驟繁復不建議使用,擰乾後須晾曬數(shù)日才能收,尤其是羽毛睡袋須不停的拍打不能讓它聚成塊狀,活動結束,睡袋須馬上吊著風乾,不要長期置於睡袋套內,會把羽毛或纖維擠壓變形,最好置於一個大型袋內或衣柜內,盡量不要乾洗羽毛睡袋會將羽毛的天然油脂洗掉,除非送專門店。扎營須知帳篷面最好朝南或東南面能夠看到清晨的陽光,營地盡量不要在棱脊或山頂上,至少要有凹槽地,不要搭於溪旁,如此晚上不會太冷,營地選於沙地,草地,或巖屑地等排水佳的營地,不需要挖排水溝、石頭、樹干可替代營釘,最好找樹林遮風的營地。不要太匆促決定使用營柱不要急就章,想要最短時間完成搭蓋,有時會造成營柱的龜裂或金屬環(huán)的松脫,最好攜帶一截三英寸長的鋁合金管備用。登山靴不可穿進帳篷,靴底的爛泥或小石粒會污染與磨損底層進入內帳須脫雨衣與濕衣物避免弄濕其他物品,尤其是睡袋,須保持內部的乾燥遇到行為惡劣的人,日後拒絕同住。帳篷折疊收拾前,先曬乾後再擦拭乾凈,雪期時,可利用雪塊擦拭乾凈,不要弄臟睡袋,或將帳篷倒置曬乾與擦拭乾凈才收。帳篷內的照明系統(tǒng),可攜帶蠟燭,此質輕攜帶方便,不過目前以瓦斯燈為主流。攜帶細麻繩可系住帳篷兩端,掛濕衣物并風乾之,當你離開帳篷一整天,最好將睡袋攤開於睡墊讓太陽曬一陣。燃料油、主繩等攀登器材可置於帳篷角落。避免帳篷內炊事,帳篷對火的抵抗力相當脆弱,尤其是內部充滿易燃品,如夾克、睡袋...等,最好是在內外帳間炊事,或使用一塊6x6寸的三夾板墊底,所有的門窗須完全打開通風,避免濕氣匯聚於內帳內壁并要預熱期間防止火焰無法控制,帳篷內炊事期間嚴禁有人睡覺或打困,睡袋須收好,避免水淹帳篷....等不幸事件發(fā)生,禁用煤油爐,它會有刺鼻的味道,同時關火須將爐具移出帳篷外,避免內帳充滿刺激另人窒息的味道。勿遺漏物品營地建設後,不需使用的物品再裝入帳篷套內,營柱接頭松動須利用膠布貼緊,若帳篷遺失某部份會使帳蓬無法結合。平日保養(yǎng)善後活動結束後,最好馬上清洗,如果天候不允許,也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自愿退婚協(xié)議書
- 確定離婚協(xié)議書
- 承包垂釣園合同協(xié)議書
- 部分退股協(xié)議書
- 資質代管協(xié)議書
- 圍墻門安裝團隊協(xié)議書
- 聘用園長協(xié)議書
- 沈陽中專訂單班協(xié)議書
- 砑發(fā)技術協(xié)議書
- 股份交換協(xié)議書
- 2025美國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患者管理指南解讀課件
- 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全冊課件
- 印刷企業(yè)管理制度匯編
- 2026年版廣西高等職業(yè)教育考試(新職教高考)普高生專用升高職大?!堵殬I(yè)適應性測試》模擬試卷(第5套)
- 格力年終總結報告
- 中心城區(qū)供熱更新改造項目風險分析與管理
- 寧夏新希望賀蘭山牧業(yè)有限公司良種奶牛繁育基地建設項目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
- 養(yǎng)殖場安全教育培訓
- 心源性猝死的預防和急救
- 教師交通安全法規(guī)
- 2025-2030年中國蛭石市場發(fā)展前景及投資策略分析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