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①必要性:②個人因素③導火線:薩拉米島危機(麥加拉)思路引領A、貴族與平民、工商業(yè)奴隸主的矛盾尖銳---貴族統(tǒng)治出現危機梭倫當選為執(zhí)政官建立僭主政治的嘗試—基倫暴動法制改革:《德拉古法典》B、解決危機的嘗試失敗直接目的:消除社會矛盾、穩(wěn)定雅典的社會秩序根本目的:振興城邦,維護奴隸主統(tǒng)治
2、梭倫改革的措施和作用進一步打破了貴族對政權的壟斷,為政治民主化開辟了道路。改革國家權力機構,_________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又創(chuàng)設四百人議事會和公民法庭
:財產資格代替血緣資格,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為雅典工商業(yè)奴隸主參政開辟道路確立財產等級制度,按財產多寡劃分公民等級促進雅典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壯大了工商業(yè)奴隸主的力量鼓勵發(fā)展工商業(yè),鼓勵出口,限制進口,提倡節(jié)儉,擴大平民的就業(yè)機會保護了平民的基本權益(土地、人身自由),為平民享有政治權利提供了物質保障,形成公民群體頒布解負令:廢除一切債務和債務奴隸制;規(guī)定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額政治領域經濟領域
作用
措施公民大會3、特點2)打擊對象:1)改革理念:3)獲益者:平民、工商業(yè)奴隸主(最大)奴隸主貴族中庸、公平、平等和諧“我拿著一只大盾,保護兩方,不讓任何一方不公正的占據優(yōu)勢……我制定法律,無貴無賤,一視同仁?!?)性質:奴隸主性質的改革5)結果:既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又帶有不徹底性中庸:對貴族和平民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場5)目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2).積極(1)梭倫改革大大促進了農業(yè)和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為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奠定了經濟基礎。(2)動搖了貴族專制統(tǒng)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①“解負令”使民主政治必須具備的公民群體形成。②以財產多寡確定公民政治權力的規(guī)定,打破了_____________的局面,使下層平民獲得了一定的公民權利。③公民大會等國家權力機構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政治權力。貴族政治專權5、評價:1)性質:奴隸主性質的改革3)局限:
a、下層公民沒有享有充分的政治權利
b、貴族與平民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梭倫的中庸原則決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徹底性。以財產資格確定政治權力的多少,限制了平民參與高級管理的機會,政權并未完全轉到雅典人民手中。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經歷的四步1、從君主制到貴族制:為向民主制的演化準備了條件.(為國家權力的進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性)2、梭倫改革:將國家引向民主的軌道.或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民主政體的制度基礎和和社會基礎(公民范圍)貢獻:擴大公民范圍,創(chuàng)建民主政治3、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終在雅典確立民主制.貢獻:發(fā)展民主機構,確立民主保障4、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進一步完善.(全面繁榮或“黃金時代”)貢獻:完善民主機構,完善保障體制理解(貢獻):任期制、選舉制;集體決策,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確立法治原則,擴大統(tǒng)治階層:第4課商鞅變法與秦的強盛課標要求:1、了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和內容,認識其特點。2、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整體感知:一、變法的前夕二、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
三、廢除井田,獎勵耕織
四、建立縣制,強化中央集權五、收富國強兵之效六、商鞅雖死,秦法未亡-----背景主要內容——結果——影響政治:文化:經濟:軍事:吳起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壞,已不能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鞍偌覡庿Q”;法家學說順應時代要求,成為改革變法的思想武器。諸侯兼并,戰(zhàn)爭頻繁;統(tǒng)治者要富國強兵。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改革成為時代潮流一、變法的前夕---背景1、時代背景天下共主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漸失去“_________”的地位。②諸侯國打著“_________”的旗號進行爭霸,戰(zhàn)亂不斷。③新興地主階層要求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發(fā)展地主經濟。尊王攘夷根本原因:___________的使用提高了生產力。鐵器和牛耕問題1: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前770-前221年)的歷史特征?提示:(1)大動蕩:戰(zhàn)爭頻繁,諸侯爭霸,民族融合。(2)大變革: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奴隸制(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權制)逐步確立。(3)大發(fā)展:經濟、思想文化、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一、變法的前夕---背景
(1)秦國的落后:戰(zhàn)國初期,無論在經濟、政治上,還是在文化上,秦國都落后于其他六國。1、時代背景2、秦國背景(3)商鞅個人的才能:商鞅從衛(wèi)國來到秦國:得秦孝公賞識
(2)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繼位,決心變法圖強必要性可能性論戰(zhàn)權貴,掃清障礙。南門徙木,取信于民。說服秦王,獲得支持。商鞅入秦,盡顯才華為爭取變法順利開展,商鞅做了哪些努力?一、變法的前夕---背景
(1)秦國的落后:戰(zhàn)國初期,無論在經濟、政治上,還是在文化上,秦國都落后于其他六國。1、時代背景2、秦國背景(3)商鞅個人的才能:商鞅從衛(wèi)國來到秦國,得秦孝公賞識(說服秦王,獲得支持---論戰(zhàn)權貴,掃清障礙--南門徙木,取信于民)(2)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繼位,決心變法圖強(4)秦國偏處西部一隅,免受六國干擾
(5)春秋戰(zhàn)國各國變法為秦國提供一定的經驗教訓的客觀條件
面對血雨腥風的殘酷戰(zhàn)爭,商鞅設計了什么謀略訓練出了一支虎狼之師?1、軍事改革二、變法內容(1)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20等級軍功爵制(意義?)(2)肅軍紀(3)什伍編制(意義?)龐大軍隊需要強大國力的支撐。商鞅用什么高招來發(fā)展經濟,增強國力的呢?2、經濟改革材料一: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
……僇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奴婢)?!瓰樘镩_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p>
居五年,秦人富強。
——《史記.商君列傳》根據材料提煉商鞅經濟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這是什么政策?結合當時的背景,分析有沒實行的必要?措施:廢井田開阡陌具體做法:承認私人占有土地合法性,允許自由買賣土地。在法律上(只有秦)正式廢除了井田制作用:推動了地主制經濟的發(fā)展措施:獎勵耕織具體做法:從事耕織的人免除徭役;棄農經商不事勞作的全家罰為官奴;從三晉招徠無地農民墾荒作用:為穩(wěn)定國家財政,增強國家實力提供保證;提高人們的生產積極性1)廢井田,開阡陌提高生產積極性,增強國家實力2、經濟方面2)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推動地主經濟的發(fā)展穩(wěn)定財政收入增強國家實力提高生產積極性3)統(tǒng)一秦國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增強了秦的經濟實力,有利于秦加強中央集權,完成統(tǒng)一1)建立縣制,國君任免官吏強化中央集權2)什伍連坐制度3、政治方面3)輕罪重刑加強對人民的管理,有效行使政府權力強化人民法律意識,保證變法徹底執(zhí)行焚燒詩書加強思想文化統(tǒng)治4、思想方面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商鞅的“焚燒詩書”的認識?5、習俗:改革舊的社會風俗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者,倍其賦強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扶植個體小農增加財政收入塞私門之請,移風易俗三、商鞅變法的特點變法的核心內容是“農戰(zhàn)”“法治”“富國強兵”全面性: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思想文化等多個方面,對奴隸制進行全方位改革進步性:以廢除奴隸制貴族的特權,發(fā)展封建經濟,建立新型地主階級統(tǒng)治為目的,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的地主階級的改革徹底性:依法履形式推行各項措施,采取嚴厲手段加強思想控制,嚴懲反對派,改變“刑不上大夫”的固有傳統(tǒng)有效性:創(chuàng)造一系列適合社會發(fā)展的新制度,推動政治進步經濟發(fā)展,不僅為秦國統(tǒng)一奠定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對后世中國歷史發(fā)展影響重大持久性:商鞅不僅兩次大規(guī)模推行改革,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被秦國沿用四、商鞅變法何以取得成功?順應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改革符合新興地主階級要求提出了符合秦國實際的改革措施;堅定的決心,不畏權貴,確保新法的推行秦孝公重用商鞅支持其變法法家思想奠定了變法的思想理論基礎(指導思想)變法立信立威于民,深入人心法律一經制定就堅決實施根本原因商鞅個人措施執(zhí)行統(tǒng)治者支持理論基礎群眾基礎消極影響積極作用①對秦國: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加強了的中央集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fā)展,增強了國力;壯大了軍事力量---收富國強兵之效②對歷史發(fā)展:是戰(zhàn)國時期最徹底的變法,收富國強兵之效。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也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商鞅雖死,秦法未亡嚴刑峻法(輕罪重罰、連坐)--易造成暴政文化專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發(fā)展重農抑商----不利于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五、變法影響思路引領:如何評價商鞅變法?性質:(商鞅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領導的一場徹底的封建化改革運動)---積極影響----消極影響---突出特點問題3:比較春秋改革與戰(zhàn)國變法的不同點。提示:(1)春秋改革特點:主要針對經濟基礎方面的稅制改革,未改變社會性質,仍然是奴隸制國家。(2)戰(zhàn)國變法特點:在春秋改革的基礎上進行,更加徹底,根本任務是廢除世卿世祿制、分封制和井田制。促進了社會的轉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使魏國走進封建社會未改變社會性質,仍然是奴隸制國家增強了國力,使國家迅速崛起,成為當時比較強大的國家。成效改變世卿世祿制;“盡地力”;“廢溝洫”;強調法治。“相地而衰征”經濟上涉及對井田制的變革內容戰(zhàn)國時期春秋時期時間李悝變法管仲改革名稱分類比較管仲改革與李悝變法的異同第2講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變法魏蜀吳西晉十六國東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北朝宋齊梁陳東漢南朝隋魏孝文帝改革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變遷唐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亂悠悠兩漢三國晉統(tǒng)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第5課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課標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3)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一、北魏統(tǒng)一北方(背景)1.北魏的崛起與統(tǒng)一黃河流域。
2.北魏經濟文化相對落后,中原比較先進。
3.北魏政權日趨劇烈的社會矛盾。
必要性奠定基礎
“每有騎戰(zhàn),驅夏人(漢人)為肉籬”:在戰(zhàn)爭時,往往驅使?jié)h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當步兵,在陣前沖鋒,鮮卑騎兵則在后督陣,并任意縱馬踐踏。
“北境自染逆虜,窮苦備罹,征調賦斂,靡有止已。所求不獲,則致誅殞,身禍家破,闔門比屋?!薄x靈運民族歧視和壓迫的政策導致民族矛盾激化拓跋貴族盤剝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并引發(fā)起義一、北魏統(tǒng)一北方(背景)
1.北魏的崛起與統(tǒng)一黃河流域。
2.北魏經濟文化相對落后,中原比較先進。
3.北魏政權日趨劇烈的社會矛盾。
4.民族大融合的歷史潮流。
必要性奠定基礎----有利條件一、北魏統(tǒng)一北方(背景)1.北魏的崛起與統(tǒng)一黃河流域。
2.北魏經濟文化相對落后,中原比較先進。
3.北魏政權日趨劇烈的社會矛盾。
4.民族大融合趨勢的出現。5.馮太后與孝文帝改變社會落后現狀,學習先進漢文化的堅定態(tài)度。必要性可能性奠定基礎----有利條件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馮太后
魏孝文帝五歲即位,掌權的是其祖母馮太后。馮太后出身于漢族,她對孝文帝寄予很大希望,對他實施系統(tǒng)的漢文化教育,親自督促他自幼學習儒家經典,恪守儒家的綱常禮儀,同時指導他閱讀諸子百家的著作和歷史典籍。馮太后對孝文帝管教很嚴,她要求孝文帝身旁的內侍十天內要匯報一次孝文帝的表現,不匯報則加以責罰。正是在馮太后的精心培養(yǎng)下,孝文帝對漢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對漢族文化傳統(tǒng)、習俗及其深邃豐富的內涵,十分敬佩和仰慕。通過對漢文化和漢族發(fā)展史的了解及與本民族現狀的比較,孝文帝深刻意識到本民族及政權的落后性,堅定了他改變鮮卑舊俗、學習漢族先進文化的信念。這對他后來推行社會改革影響是深刻的。北魏孝文帝元宏(467—499)目的:緩和社會矛盾,改變鮮卑族落后狀態(tài)。鞏固鮮卑族的統(tǒng)治---直接目的--根本目的
①原因:受中原先進農耕文明的影響,為改變落后的游牧生產方式②主觀目的: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與宗主爭奪農戶);限制土地兼并。
③前提:政府掌握大批無主荒地二、內容(以遷都洛陽為界,分為兩個時期)
(一)前期—特點:馮太后主持,重點是創(chuàng)建新制1、均田制(包含租調制)(1)背景(2)內容:國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露田和桑田)
①無地少地農民得到土地,提高了他們生產的積極性,大片的荒地被開墾,糧食產量不斷增加,客觀上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
②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徭役
③本質:均田制是未觸動封建地主利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前提下的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促進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從根本上鞏固了北魏的統(tǒng)治。
④北魏均田制是首創(chuàng),后來為北齊、北周、隋、唐所沿用,影響深遠。
均田制能不能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到唐朝中后期,隨著土地兼并的嚴重與土地買賣的頻繁,加上安史之亂的破壞、人口的增長而逐漸瓦解。施行時間長達三百年時間,為中國封建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4)影響:(5)崩潰: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王田制(王莽)屯田制(漢末)均田制(北魏—隋唐)自耕農土地所有制(不占主要地位)土地公有制,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作,平均分配勞動產品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夏周:名義上為國家所有,由國王將全國土地層層分封給各級貴族,有“公田(貴族占有)”和“私田(勞動者份田,只有使用權,無所有權)封建土地所有制(戰(zhàn)國確立)2、租調制:國家按人口向農民征發(fā)田租及徭役
均田制與賦役制密切聯系。均田令公布后,北魏又制定了新的租調制。均田農戶除丁男負擔征戍、雜役外(調),一夫一婦出帛或出布一匹,粟二石(租)。這一制度使農民負擔大為減輕,許多受庇于豪強的農民也紛紛轉向政府,成為國家的編戶齊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許多農戶成為國家直接掌握的編戶,改變了隱瞞戶籍的狀況;配合了均田制的實行,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徭役;地方政權掌握在國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
(1)原因:(2)內容:
(3)影響:3、三長制設鄰、里、黨三長,直屬州郡。宗主督護制存在很多弊端,并且激化了地方與中央的矛盾;均田制的推行。健全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體制,保證了國家對人民有效地控制(1)原因:
(2)內容:(3)影響:
4、整頓吏治吏治混亂、貪污現象嚴重,因而影響了北魏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激化了統(tǒng)治者和人民之間的矛盾。俸祿制、任期考核制
吏治得到改善;減輕農民賦役負擔,使農民安心從事生產,北方農業(yè)生產得到迅速發(fā)展。(1)遷都原因平城洛陽地理位置經濟政治軍事歷史文化(二)后期——特點:孝文帝主持,遷都洛陽、實行漢制、移風易俗1、遷都洛陽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發(fā),交通不便,很難控制中原地處中原,交通便利氣候惡劣,糧食不能滿足發(fā)展需要農業(yè)發(fā)達;保守勢力強大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受北方少數民族“柔然”的威脅利于控制中原,舉兵南下,可征服國力較弱的南齊北魏定都近100年,落后的少數民族文化眾多漢族王朝先后建都,先進的漢族文化為了控制黃河流域、中原地區(qū),學習漢族先進的制度與文化目的?材料魏主曰:“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崤山)函(函谷關)帝宅,河(黃河)洛(洛陽)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段簳肺盒⑽牡圻w都洛陽的原因是什么?(2)過程:493—495年
、路線圖(設計遷都---打擊反對派)平城洛陽如何遷都:“初謀南遷,恐眾心戀舊,乃示為大舉,因此協(xié)定群情。外謀南伐,其實遷也。舊人懷土,多所不愿,內憚南征,無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陽?!?/p>
——魏書·孝文帝借南征之名,行遷都之實探究:遷都洛陽,對進一步改革有什么影響?
遷都使改革進一步擺脫了舊貴族的束縛,為進一步改革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孝文帝廢太子孝文帝要徹底革除舊俗,在當時引起了一部分鮮卑人的強烈反感,其中也包括他的太子元恂。元恂不過是個14歲的孩子,卻成了反對革除舊俗的先鋒。他身體肥胖,嫌河南太熱,一直想回北方。八月中,他乘父親去嵩山的機會,帶著左右心腹逃往平城。小領軍元儼領衛(wèi)兵攔截,鬧到天黑,方才平息。孝文帝得知此事大驚,回宮后,召太子來見,痛加訓責,還與兄弟咸陽王元禧兩個輪流動手,把元恂打了一百多棒,然后命人把他扶出去禁閉起來。這一頓打得著實是重,元恂躺了一個多月才能起床。后來,孝文帝把元恂廢為庶人,派兵看守。次年三月,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說他仍在謀劃作亂。孝文帝令人帶毒酒逼他自殺,其時年僅15歲。
(3)影響A、使得洛陽再次成為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對后世城市建設影響較大。
B、保證了改革的深入展開;
C、有利于胡漢民族文化融合,促進中華文明的發(fā)展。2、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
適應農耕文化的需要。(1)根本原因:(3)影響(2)措施:移風易俗:改穿漢服、改用漢姓、語說漢化提倡與漢族通婚、改說漢語;改行漢制
有利于少數民族政權和個體的封建化發(fā)展;有利于民族融合:
(1)對北魏社會:
經濟上:促進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北方出現繁榮景象。
政治上:加速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
(2)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促進民族的交流與融合,為國家統(tǒng)一奠定了重要基礎。
三、改革的影響:
四、特點P
性質:是少數民族學習漢族文化的改革;是推動社會轉型的全面改革。(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質的改革,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過程)五、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順應了歷史潮流。(根本原因)
(2)馮太后的支持,以及與孝文帝卓越的膽略和遠見分不開,他沖破重重阻力,毅然進行改革。
(3)全面改革,措施切實可行。(4)民族融合趨勢的推動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從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認識?1.原因:①改革順應了時代潮流;內容全面,措施得力.②符合民族融合趨勢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③符合統(tǒng)治者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④馮太后和孝文帝的膽略和卓越見識,沖破阻力,毅然改革。
認識:①先進必然戰(zhàn)勝落后;②民族融合與孝文帝改革互為因果關系的;
③改革必須符合歷史潮流、順應民意;同時要講究改革的策略。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都具有曲折性。改革者要有迎接挑戰(zhàn)的勇氣和爭取勝利的信心。課后習題解答
閱讀與思考提示:
與漢服俑較為相似,因為孝文帝移風易俗的一項措施就是改鮮卑服為漢服。
解析與探究提示:
北魏孝文帝設計遷都洛陽,遷都洛陽后,促進了洛陽的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加速了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有利于北方的民族融合。
自我測評答案:
1、背景:(1)北魏崛起并統(tǒng)一黃河流域;(2)統(tǒng)一黃河流域以后面臨嚴重的統(tǒng)治危機;(3)馮太后臨朝聽政并培養(yǎng)孝文帝學習漢族先進文化;(4)孝文帝自身的個性品質和對漢文化的了解;(5)民族大融合趨勢出現。
2、主要內容有:(1)經濟上實行均田制與三長制;(2)政治上整頓吏治、遷都洛陽、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
3、影響:(1)有利于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
(2)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fā)展:
(3)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
(4)加強了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結束分裂、走向統(tǒng)一和促進封建社會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5)孝文帝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三、評價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增加政府收入商業(yè)的繁榮:洛陽成為國際性商業(yè)城市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各族間形成共同的生活區(qū)域各民族接受中原先進文化北方民族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與中原文化融合表現影響:為隋唐的統(tǒng)一和繁榮奠定了基礎影響性質:少數民族政治家推行的封建化改革小結背景社會矛盾尖銳鮮卑族落后內容均田制租調制三長制整頓吏治遷都洛陽革除舊俗影響促進農業(yè)生產發(fā)展保證政府收入加強政府對人民控制加速鮮卑族封建化促進民族融合鞏固政權的穩(wěn)定側重點通過制度建設緩和社會矛盾全面推進漢化政策為隋唐統(tǒng)一和繁榮奠定基礎高考題目:有人認為北魏孝文帝是蓋世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毀滅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試結合所學的相關內容,簡要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孝文帝順應時代潮流,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通過建立制度、遷都洛陽、移風易俗等措施,使鮮卑族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生產方式農耕化、社會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漢族化;這有利于北方經濟的發(fā)展,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加強了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結束分裂、走向統(tǒng)一和封建社會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當然,孝文帝改革全盤漢化,忽視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點,使得鮮卑族拓拔部逐漸溶入其他民族,這是值得我們吸取的教訓。
從歷史的進程來看,孝文帝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為中國多民族共同發(fā)展的歷史做出了貢獻。認識:中國歷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權的少數民族,無論統(tǒng)治初期農牧文化沖突何等激烈,他們最終都必然采取漢化的政策,這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由于漢族文化處于領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層建筑的少數民族政權就必然要適應當地封建的經濟基礎,于是,少數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免的發(fā)生了。只有這樣,才能鞏固其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
“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他們所征服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膘柟叹毩?.下列各項為北魏孝文帝改革提供有利條件的是()①北魏統(tǒng)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進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來自于()
A.北方各族的上層人物B.鮮卑貴族
C.地主階級的守舊勢力D.漢族地主階級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是()
A.整頓吏治B.遷都C.漢化政策D.頒布均田令ABD4.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是為了()
A.接受漢族先進文化B.促進北方民族融合
C.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D.恢復和發(fā)展經濟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為進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個比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均田制B.宗主督護制C.三長制D.整頓吏治6.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主要目的是()
A.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
B.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tǒng)治
C.避免北方少數民族的進攻
D.減少變法的阻力CDA7.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感恩與誠信教育主題班會
- 小學語文比較閱讀策略與實踐
- 2025景觀設計承包合同書
- 2025合資企業(yè)合同模板
- 2025美容院合作伙伴合同范本
- 2025四川省物業(yè)管理服務合同(示范文本)
- 創(chuàng)造靈感水上樂園課件
- 2025年集體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
- 2025物業(yè)租賃合同
- 2025年企業(yè)收益共享協(xié)議類承包經營合同范本
- GB/T 28732-2012固體生物質燃料全硫測定方法
- GB/T 17214.1-1998工業(yè)過程測量和控制裝置工作條件第1部分:氣候條件
- 豬生殖器官(課堂PPT)
- 2023年廣東學位英語試題學位英語考試真題(含答案)
- 《旅行社經營管理》考試復習題庫及答案
- 粵教版五年級下冊科學知識點
- 危大工程巡視檢查記錄表(深基坑)
- 《最好的未來》合唱曲譜
- GB∕T 36765-2018 汽車空調用1,1,1,2-四氟乙烷(氣霧罐型)
- 《覺醒年代》朗誦稿
- 小學教育專業(yè)畢業(yè)論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