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中華鱘_第1頁
《活化石》中華鱘_第2頁
《活化石》中華鱘_第3頁
《活化石》中華鱘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活化石》中華鱘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世界現存魚類中最原始的種類之一。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中華鱘屬硬骨魚類鱘形目。鱘類最早出現于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世,一直延續(xù)至今,生活于我國長江流域,別處未見。【形態(tài)特征】中華鱘隸屬于硬骨魚綱,輻鰭亞綱,軟骨硬鱗總目,鱘形目,鱘科,鱘屬。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并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縱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每行有棘狀突起。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于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于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泄殖孔位于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中華鱘個體較大,壽命較長,最長命者可達40齡。但其性成熟較晚。據研究,在產卵群體中,雄魚年齡一般為9至22齡,體重40至125公斤;雌魚為16至29齡,體重172至300公斤。據文獻記載最大體重達560公斤,是魚類的龐然大物。因為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故又有“長江魚王”之稱。據觀察,中華鱘每年平均增長速度較快,雄魚5至8公斤,雌魚為8至13公斤。但從幼魚長到大型成魚需8至14年?!旧L繁殖】一般認為中華鱘是淡水魚類,它們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它們平時棲息在海中覓食成長,開始成熟的個體于7~8月間由海進入江河,在淡水棲息一年性腺逐漸發(fā)育,至翌年秋季,繁殖群體聚集于產卵場繁殖,產卵以后,雌性親魚很快即開始降河。產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巖石或礫石上面,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經5~6晝夜孵化。剛出膜的仔魚帶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順水漂流,約12~14天以后開始攝食。再年春季,幼鱘漸次降河,5~8月份出現在長江口崇明島一帶,9月以后,體長已達30cm的幼鱘陸續(xù)離開長江口淺水灘涂,入海培育生長?!旧鷳B(tài)特征】中華鱘是底棲魚類,食性非常狹窄,屬肉食性魚類,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在海洋主要魚類為食,甲殼類次之,軟體動物較少。河口區(qū)的中華鱘幼魚主食底棲魚類蛇鯤屬和蛹屬及鱗蝦和蜆類等,產卵期一般停食。據研究記述,因中華鱘特別名貴,外國人也希望將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內繁衍后代,但中華鱘總是戀著自己的故鄉(xiāng),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尋根,洄游到故鄉(xiāng)的江河里生兒育女。在洄游途中,它們表現了驚人的耐饑、耐勞、識途和辨別方向的能力,所以人們給它冠以閃光的“中華”二字?!痉植肌坑捎谖覈赜蜻|闊,生態(tài)環(huán)境豐富多彩,鱘形目魚類的種類和數量都比較豐富,分布范圍廣泛,北自黑龍江、額爾齊斯河,南到珠江,以及我國沿海大部分近岸海區(qū)都曾有過它們的分布記錄,只是隨著緯度的降低,其種類和數量都略有減少。據1834年的有關文獻記裁,中華鱘的模式產地是中國。盡管它不是中國特產,但卻由于模式產地在中國而出名。后來有人根據當時的中國歷史和后人的工作推測是廣州。它的分布較廣,在我國的渤海的大連沿岸、旅順、遼東灣、遼河;黃河北部遼寧省海洋島及中朝界河鴨綠江;山東石島、黃河、長江、錢塘江、寧波、甌江、閩江、臺灣基雄及珠江水系等。在長江可達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開,北江達乳源,甚至達廣西潯江、郁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產。國外見于朝鮮漢江口及麗江和日本九州西側?,F在中華鱘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贛江、湘江、閩江、錢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現?!颈Wo現狀及其保護意義】最大個體重達550公斤,幼年生活在我國東部沿海,性成熟后洄游入江河繁殖,產卵場主要分布在長江,另在珠江也發(fā)現有少數中華鱘產卵。在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前,中華鱘的產卵場位于長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于葛洲壩樞紐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產卵場的中華鱘,在緊接葛洲壩下的宜昌長航船廠至萬壽橋附近約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產卵場,面積大約330公頃。為了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從1983年起每年向長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鱘,但由于培育技術和養(yǎng)殖規(guī)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長度為8~10厘米、重3~5克的達到設計規(guī)格的幼鱘1萬尾左右。因此,中華鱘種群的補充,主要依靠在宜昌產卵場自然繁殖的幼鱘。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后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在分類上占有極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魚類演化的重要參照物,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變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難以估量的生態(tài)、社會、經濟價值。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一珍稀動物已瀕于滅絕。保護和拯救這一珍稀瀕危的“活化石”對發(fā)展和合理開發(fā)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tài)平衡,都有深遠意義。從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所以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它們生在江河里,長在海洋中,在那里成長、發(fā)育,成熟期約需9~12年。完全成熟后,再遷移到我國淺海地區(qū)進入河口,在那里肥育、棲息。秋季,順長江逆流而上,直至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幼魚孵出后,便跟隨著親魚遠征,向河口、海洋游去。中華鱘魚的壽命很長,可活一二百年。魚體可長達2米以上,雌魚體重約二三百千克。中華鱘魚肉質肥美,卵可制魚子醬,是珍貴食品;鰾和脊索可制魚膠,所以過去一直遭到過度捕撈。許多水利工程由于忽視生態(tài)平衡,也使這種魚類自然資源遭受嚴重影響?,F在,中華鱘魚有瀕于滅絕的危險,因此要求嚴加保護。中華鱘是溯河洄游性魚類,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產卵洄游時進入長江,上溯數千公里抵達長江上游進行產卵繁殖,其生物學特性決定了中華鱘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將不易恢復。由于水土流失、工業(yè)廢水、生活廢水、農藥殘留物等造成的水污染;航運業(yè)對其的威脅和漁業(yè)捕撈的嚴重過度;尤其是葛洲壩截流阻斷了洄游路線,三峽工程位于葛洲壩上游,不再存在阻隔中華鱘洄游路線問題。但三峽工程在每年10月份開始蓄水,將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減少,這就有可能干擾中華鱘在葛洲壩工程下游的棲息和產卵活動。造成長江中中華鱘的數量急劇下降,導致中華鱘已成為瀕危物種。中華鱘有一億多年的悠久歷史,如此古老魚類已經不多。如不采取堅決果斷的保護措施。不出50年,中華鱘將有可能滅絕。中華鱘的險惡生存處境引起了中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目前,長江的中華鱘已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I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中被列為易危種。為了保護中華鱘資源,國家有關部門在湖北省荊州和宜昌先后成立了長江水產研究所及葛洲壩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并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工作。目前人工投精繁殖幼鱘取得成功,增殖放流成效顯著。為保護這一珍貴動物,采取多項同步措施的工作正在進行中。【生存現狀】中華鱘的產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當長江三峽工程建成運行后,10月份水庫將大量蓄水,將水庫水位從145米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顯著減少,10月平均流量從建壩前的18980米、3/秒減少到11090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