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述類文本閱讀訓練題〔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今年是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當全國人民都在紀念抗日英雄的時候,現實生活中卻有一種不良的文化現象屢屢發(fā)生,這就是英雄敘事的扭曲問題。比如,大量抗戰(zhàn)"雷劇""神劇"涌現,將嚴肅的抗戰(zhàn)歷史娛樂化;有人對抗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進行解構乃至重構,試圖顛覆或終結相關英雄的經典形象。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為代表的"三微一端"全面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一些錯誤的英雄敘事借助新媒介,傳播范圍更廣,受眾更多,產生了更加惡劣的影響。比如,近年來互聯網上出現了不少詆毀邱少云、狼牙山五壯士的各種扭曲的"英雄敘事"。媒體把這類敘事的"主體"命名為"鑿船黨",并表達了對他們的警惕:"他們每天尋尋覓覓,看見正面的東西就上去鑿幾下子,而且每每有所斬獲,用著放大鏡在英雄身上發(fā)現了一些瑕疵,他們便極力將其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開始坍塌。"與此同時,一些抗戰(zhàn)題材影視劇不顧歷史本真,肆意將愛情、懸疑、性感、時尚等元素塞進來,這種做法是對英雄形象的褻瀆,以至連普通觀眾對"手撕鬼子"之類不靠譜的劇情都忍無可忍。在媒介融合的語境下,這些影視劇經由電視、電影、互聯網等媒介渠道得以在更大范圍傳播開來。伴隨著上述種種媒介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濡染,這種不著邊際的"英雄敘事"對成千上萬的普通觀眾——尤其是對年輕人貽害不小。抹黑惡搞英雄形象,導致英雄形象扭曲,既傷害了人們的歷史記憶和身份認同,也惡劣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這種錯誤的英雄敘事,既具有明顯的隱喻性特征——它隱喻了當下有些人存在著虛無化的價值取向和戲謔化的政治取向,也具有另一種特征——扭曲的生活化敘事:傳統(tǒng)的英雄敘事在本質上是傳奇性的敘事,近年來由傳奇性敘事向生活化敘事的轉變,有人刻意對英雄人物進行解構甚至污蔑。
新媒介環(huán)境下,扭曲的英雄敘事的出現有著諸多原因。首先,新媒介的技術特性,對英雄敘事的變遷乃至扭曲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新媒介為英雄敘事提供了相應的技術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也被"鑿船黨"們納為其建構與傳播"英雄敘事"的重要平臺。進而,英雄形象的崇高性與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現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費的特征。其次,網絡推動了眾多思潮的傳播,一些非主流思潮成為扭曲的英雄敘事得以展開的思想土壤。一些人站在人民群眾利益和情感的對立面,利用網絡上的社區(qū)、微博、微信等媒介,散播包括其"英雄敘事"在內的種種言論,挑釁人們的傳統(tǒng)信仰,鼓吹錯誤的價值觀。在這種思想土壤之上,"鑿船黨"們進行"英雄敘事",是為達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所謂"策略"而已。再次,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雙向互動的"微時代",在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助推了英雄敘事的扭曲現象。作為國人精神圖騰的英雄形象,體現了大義凜然、堅強不屈的精神,不應被扭曲的英雄敘事所游戲化、娛樂化,而應成為國人的精神塔基。面對扭曲的英雄敘事及其危害,我們不可漠視,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價值立場?!哺木幾浴豆饷魅請蟆?丁松虎《英雄敘事的扭曲與糾正》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大量抗戰(zhàn)"雷劇""神劇"涌現以及有人試圖顛覆或終結抗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的經典形象,這都屬于英雄敘事的扭曲問題。B."鑿船黨"們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介將一些錯誤的英雄敘事傳播的范圍更廣,受眾更多,產生了更加惡劣的影響。C.一些抗戰(zhàn)題材影視劇出現"手撕鬼子"之類不靠譜的劇情,是因為創(chuàng)作者在劇中加入了許多愛情、懸疑、性感、時尚等元素。D.不著邊際的"英雄敘事",抹黑惡搞英雄形象,既傷害了人們的歷史記憶和身份認同,也惡劣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A.錯誤的"英雄敘事"反映了有些人錯誤的價值取向和政治取向,也反映了英雄敘事文本由傳奇性敘事向扭曲的生活化敘事的轉變。B.英雄形象被一些人解構甚至污蔑,從而他們的崇高性與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現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費的特征。C."鑿船黨"們?yōu)檫_到扭曲"英雄敘事"的目的,采取的是利用網絡上的社區(qū)、微博、微信等媒介傳播的策略。D.英雄形象是國人的精神圖騰和精神塔基,體現了大義凜然、堅強不屈的精神,不應被扭曲的英雄敘事所游戲化、娛樂化。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當全國人民紀念抗日英雄時,在現實生活中,卻一些人站在人民群眾利益和情感的對立面,挑釁人們的傳統(tǒng)信仰,鼓吹錯誤的價值觀。B.英雄人物身上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是"鑿船黨"們發(fā)現這些瑕疵后,把這些瑕疵極力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慢慢坍塌。C.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雙向互動的"微時代",助推了英雄敘事的扭曲現象,加強對微博、微信的監(jiān)管能一定程度上遏制這種現象。D.我們面對扭曲的英雄敘事及其危害不能漠視,只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價值立場,就能防止扭曲的英雄敘事對我們帶來危害?!捕?、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書籍插圖開始流行以后,一系列的插圖術語也隨之誕生,如"繪像"、"繡像"、"全像"、"出像"、"補像"、"全圖"等。每一個術語都代表著一種插圖方式,這些術語和插圖方式的變化,與當時的審美風尚息息相關。就明刻本插圖而言,主要有"全像"〔全相、"出像"〔出相、"繡像"等幾種命名方式。本文著重探究"出像"〔出相這一插圖方式?!缎驴坛鱿裨鲅a搜神記》插圖〔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富春堂刻本
關于出像〔出相,魯迅先生的界定是:"宋元小說,有的是每頁上圖下說,卻至今還有存留,就是所謂‘出相’。"《漢語大詞典》的解釋也是如此,"有的書籍,書頁上面是插圖,下面是文字,謂之‘出相’"。戴不凡先生則認為,"舍建版而外,明人刻小說戲曲恒多整頁之‘出像’、‘全圖’",即整頁的插圖謂之"出像"和"全圖"。前兩種解釋與全像〔全相的概念接近,后一種解釋認為"出像"與"全圖"的意思相同。關于"全圖",魯迅先生的解釋是"有畫每回故事的,稱為‘全圖’",《漢語大詞典》的解釋是"舊時線裝本通俗小說,卷首有每回主要故事情節(jié)圖畫的,稱‘全圖’"。由此可見,魯迅先生和《漢語大詞典》對于"全圖"的解釋也與戴不凡先生的觀點有分歧,一者指向整頁插圖方式,一者指向每回故事情節(jié)的插圖。"出像"的命名方式多出現在金陵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閣和廣慶堂所刊刻的曲本中,徽州、建陽和XX等地刊刻的曲本中也偶有以"出像"命名的。萬歷元年〔1573,富春堂刊刻了《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這是較早以"出像"命名的明刻本,全書采用單面整幅的插圖方式,共126幅插圖,每一幅插圖分別對應一段內容,并在插圖右上角以直列式標題的形式呈現出來,世德堂萬歷二十年〔1593所刻《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記》的插圖,采用了雙面連式橫幅大圖的版式,崇禎年間刊刻的《崢霄館評定出像通俗演義魏忠賢小說斥奸書》和《新鐫出像批評通俗演義鼓掌絕塵》插圖則采用單面整幅的版式。也就是說,小說中"出像"插圖的方式是單面整幅或雙面連式,用一到兩幅插圖表現每一出的精彩情節(jié)。就戲曲而言,萬歷辛巳年〔1581富春堂刊刻的《新刻出像音注釋義王商忠節(jié)癸靈廟玉玦記》是現存較早的以"出像"命名的戲曲本子,稍后的有世德堂萬歷十四年〔1586刊刻的《新刊重訂出像附釋標注裴度香山還帶記》、《重訂出像注釋裴淑英斷發(fā)記》,以及萬歷十九年〔1589刊刻的《新刊重訂出像附釋標注月亭記》。這些本子的題名是以"出像"進行標榜,插圖為單面整幅的版式?!队瘾i記》共36折,30幅插圖,《還帶記》共40出,24幅插圖,《拜月亭記》共43折,10幅插圖。細查這些插圖發(fā)現,插圖所表現的情節(jié)都是與每折的內容相對應的。又因為在曲本傳抄、刊刻的過程中,"出"與"折"往往是通用的,"出"也就具有了"折"的意思,"相"指故事情節(jié)圖,那么"出相"就有了表現每出故事情節(jié)圖的意思。當然,這并不是說有多少折內容,就有多少幅插圖,插圖往往表現的是比較精彩的內容和章節(jié),平淡的情節(jié)一般并未通過插圖來表現,所以插圖與每一折的內容之間也并不一定會完全做到了一一對應。如果說《玉玦記》中的36折,安排了30幅插圖,還是力求一一對應的話,那么到《拜月亭記》中,43折僅有10幅插圖,則是重點表現精彩情節(jié)了。以《拜月亭記》為例,這10幅插圖的標題分別是"世隆自敘"、"瑞蘭自敘"、"兄妹逃軍"、"隆蘭遇強"、"世隆成親"、"興福離寨"、"汴城聚會"、"試官考選"、"官媒送鞭"、"成親團圓",均是書中最精彩的情節(jié),也是后世選本中選用最多的幾折。由此可見,"出像"插圖最初時是采用單面整幅的方式,用一到兩幅插圖表現每一出的精彩情節(jié),后來慢慢出現了雙面連式橫幅大圖的版式??赡苡捎谏虡I(yè)競爭和書坊主趨利的關系,書中"出像"插圖的數量開始減少,已經無法和每一出內容一一對應了,只是挑選其中最精彩的情節(jié)進行表現,而平淡的情節(jié)則一帶而過,出現了幾出或幾折內容用一幅插圖帶過的現象?!补?jié)選自《古典文學知識》2015年第181期1.下面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對于"出像"的界定,魯迅先生認為宋元小說中的每頁"上圖下說",就是所謂的"出像",這與《漢語大辭典》的解釋基本相同。B.戴不凡先生認為,"明人刻小說戲曲多整頁之‘出像’‘全圖’",整頁的插圖就是"出像"和"全圖",他認為"出像"和"全圖"的意思相同。C.關于全圖,魯迅先生的解釋是"有畫每回故事的,稱為‘全圖’",這與《漢語大辭典》的解釋類似,都是指向整頁插圖方式的。D.魯迅先生對"出像"與"全圖"的理解不同,在他的理解中這兩種插圖方式的指向是不一樣的。2.下面說法不能作為劃線句"‘出相’就有了表現每出故事情節(jié)圖的意思"的論據的是
〔
A.在曲本傳抄、刊印的過程中,"出"與"折"往往是通用的,"出"就有了"折"的意思,"相"指故事情節(jié)圖。B.《玉玦記》總共36折,安排了30幅插圖,插圖所表現的情節(jié)力求與每折的內容一一對應。C.《新刻出像增補搜神記》全書采用單面整幅的插圖方式,共126幅插圖,每一幅圖分別對應一段內容情節(jié)。D.并不是有多少折內容,就有多少幅插圖,插圖與每一折的內容并不一定完全做到了一一對應,這些插圖往往表現的是劇本中比較精彩的內容和章節(jié)。3.下面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小說中的"出像"插圖的方式是單面整幅或雙面連式,如《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記》的插圖為后者,每一幅圖分別對應著一段內容的精彩情節(jié)。B.《新刻出像音注釋義王商忠節(jié)癸靈廟玉玦記》是現存較早的戲曲本子,稍后的還有《新刊重訂出像附釋標注裴度香山還帶記》等本子,它們的插圖為單面整幅的版式。C.《拜月亭》中有"世隆自敘"、"汴城聚會"、"兄妹逃軍"、"隆蘭遇強"等10幅插圖,這些圖僅與書中最精彩的情節(jié)一一對應。D."出像"插圖隨著時間推移數量開始減少,出現了幾出或幾折內容用一幅插圖帶過的現象,這與商業(yè)競爭和書坊主趨利或有關聯?!踩?、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美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缺乏獨立性,源自傳統(tǒng)詩學追隨儒家的政治功利主義和倫理實用主義。代表作是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此書以治國平天下式的雄心壯志,建立一個包羅萬象的詩學體系。開篇《原道》一章,便確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的道統(tǒng)原則。這種道統(tǒng)詩學上承曹丕《典論?論文》所主張的的經世致用文學觀,即所謂"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下開文以載道之先河。唐代,韓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宋儒周敦頤明確"文以載道"宗旨,都不過是《文心雕龍》順理成章的延伸。由此可見,王國維和陳寅恪之于中國詩學缺乏獨立的美學原則的感慨,洞見到了中國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實用的審美傳統(tǒng)始終闕如。正是這種闕如,導致中國的詩學傳統(tǒng)和文學傳統(tǒng)總是無法進入精神層面,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來越滑入俗世的紛爭,功利的得失。"詩言志"淪為詩人得意或失意的渲泄;評話衍生出的小說,或聚焦于廟堂紛爭的計謀較量如《三國演義》,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傳說如《水滸傳》;更不用說《隋唐演義》《封神演義》之類的演義小說,既沒有《山海經》神話中的陽剛,也沒有《詩經》三百篇中的清純。人的尊嚴,悲憫的情懷,君子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的底線,在這類文學中被小不忍則亂大謀、無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則取代,這種審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個比一個暴虐的帝王,進而滋生出民族諸多難以治愈的心理疾?。涸幱嫵绨荨⒈┝Τ绨?、權力崇拜等等。在這樣的美學背景下,《紅樓夢》的問世是一場審美革命:從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憫崇拜、拒絕功名崇拜?!都t樓夢》的問世使這個民族的審美趣味,不再糾纏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純粹精神的存在意味,從而在美學上回歸《山海經》式的混沌和《詩經》國風所具的清純,達成名副其實的文藝復興。王國維指出:《紅樓夢》是"徹頭徹尾的悲劇","大背于吾國人之精神",因為"吾國人之精神,世間的也,樂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戲曲、小說,無往而不著此樂天之色彩"。正如《紅樓夢》寫出悲劇本身已經具有美學革命的意味,王國維指出《紅樓夢》的悲劇品質,中國詩學的眼界由此被打開,其意義絕對不下于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人從堅船利炮漸漸地知道了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他在《人間詞話》中說:"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這與被《三國演義》和《水滸傳》調教出來的國民醉心于權謀和暴力的審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關注人世間的苦難,并從宇宙的視野加以審視。佛學的東漸,禪宗的興起,在中國士大夫階層引發(fā)了心靈的解放,終致中國詩學界異端突起。相對于李白急功近利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蘇東坡信筆揮就的乃是心平氣和的"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嚴羽的《滄浪詩話》順流而至,藉禪宗之名,挑戰(zhàn)《文心雕龍》的道統(tǒng)詩學,連同文以載道的詩學傳統(tǒng),但比起王國維、陳寅恪的美學思想,嚴羽在《滄浪詩話》里的詩學追求,不過小荷才露尖尖角。王國維和陳寅恪之于中國文化的獨到貢獻,不在于學問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識見和思想的不拘流俗。中國數千年文化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視的原因在于審美上的疲乏。而王國維和陳寅恪的過人之處,則在于對這種審美疲乏的洞察。〔摘編自李劼《王國維、陳寅恪的文藝復興意味》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傳統(tǒng)詩學追隨儒家的政治功利主義和倫理實用主義,使得美學失去獨立意味,使得詩學和文學傳統(tǒng)無法進入精神層面,止于世俗的功用。B.劉勰的《文心雕龍》建立一個包羅萬象的詩學體系,確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的道統(tǒng)原則,后世文學理論都對它有所承傳。C.曹丕提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開啟了文以載道的先河,韓愈、白居易等人豐富了這種理論,周敦頤明確了宗旨。D.佛學的東漸,禪宗的興起,引發(fā)中國士大夫階層了心靈的解放,嚴羽的《滄浪詩話》藉禪宗之名,挑戰(zhàn)文以載道的詩學傳統(tǒng)。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關注人世間的苦難,表現人的尊嚴和悲憫情懷,不再只是宣泄得意或失意,不再糾纏于生存謀略,文學純粹精神和較高的審美價值就得到了體現。B.演義小說推崇的"小不忍則亂大謀""無毒不丈夫"等做大事的謀略,其實正是中國文學傳統(tǒng)講求實用和功利、糾纏于生存博弈的具體表現。C.《紅樓夢》以兒女情長式的女性崇拜、悲憫崇拜來拒絕暴力和權力,以徹頭徹尾的悲劇來背離國人崇尚的樂天精神,在審美上具有革命的意味。D.王國維重視文學的審美屬性,不贊同文以載道,提出從宇宙的視野審視文學,打開了中國詩學的眼界,帶來了名副其實的文藝復興。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國民受《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影響,崇拜權謀和暴力,進而滋生出民族很多難以治愈的病態(tài)心理,可見,文學有對人們思想及社會影響的作用。B.在經世致用文學觀的影響下。中國后世的演義小說既缺乏《山海經》神話中的陽剛,也沒有《詩經》三百篇中的清純,處于審美疲乏的境地。C.有力促進社會道德進步的"文以載道"思想,強調"文"是"道"的載體,文學功用在于承載、闡明、傳達"道",這一思想貫穿于我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D.王國維和陳寅恪以不拘流俗的敏銳眼光,洞察了中國文化中非功利、非實用的審美傳統(tǒng)始終闕如的弊端,表明他們對中國文化具有批判精神?!菜?、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吨芤住方柚诰唧w的形象符號,啟發(fā)人們把握事物的抽象意義,崇尚一種觀物取象、立象盡意的思維方式?!吨芤住は缔o傳》:"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則無《易》。借助卦象,并通過象的規(guī)范化的流動、聯結、轉換,具象地、直觀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觀對象的運動、聯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統(tǒng)模型,推斷天地人物之間的變化,這種思想方式滲透到中醫(yī)和中國古代科技之中。道家莊子主張"得魚而忘筌","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魏晉玄學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題,表明了中國思維穿透語言,領略語言背后之象,進而穿透形象而領略其背后之意蘊的特點。中國儒釋道三家都主張直覺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據和全體。儒家的道德直覺、道家的藝術直覺、佛家的宗教直覺,都把主客體當下冥合的高峰體驗推到極致。中國哲學認為,對于宇宙本體,不能依靠語言、概念、邏輯推理、認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覺、頓悟加以把握。道家認為,心靈的虛寂狀態(tài)最容易引發(fā)直覺思維。因此,人們要盡可能地擺脫欲望、煩惱的困擾,保持心境的平和、寧靜。而要使直覺思維真實呈現,則離不開默思冥想的"玄覽"。老子主張"滌除玄覽"。"滌除"即否定、排開雜念,"玄覽"即深入靜觀。這是在高度精神修養(yǎng)的前提下才具備的一種思維狀態(tài)。莊子主張"心齋"、"坐忘"。"心齋"即保持心境的虛靜純一,以便直接與道契合。"坐忘"即心靈空寂到極點,忘卻了自然、社會,甚至忘卻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兩忘,渾然冥同大化之境。儒家孔子的"默而識之",孟子的"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虛壹而靜"、"大清明",張載的"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貫通焉","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陸九淵的"吾心"與"宇宙"的冥契,王陽明的"致良知",都是揚棄知覺思慮,直接用身心體驗宇宙終極的實在,達到對道德本體之契合的一種境界或方法。佛家更是強調一種精神性的自得和內心的體驗,徹見心性之本源。禪宗的參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心而行,無念為宗,觸類是道,即事而真。不執(zhí)著外物,種種言行純任心性之自然。禪宗的頓悟成佛,排除語言文字、邏輯思維工具,主體直接契入客體<人生的本性或宇宙的實相>,與客體融合為一。這種思維活動的過程與結果是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的,有賴于每個人自己體悟,別人只能暗示、啟發(fā),而不能替代。超越邏輯,祛除言詮,止息思維,掃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諸理性思維活動,精神內斂,默然返照,當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內外、物我的界限,渾然與天道合一。這是一種思維狀態(tài),即"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下得到了對于生活和生命,對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質的一種整體的、綜合的洞悉。但這種狀態(tài)實際上是在多次反復的理性思維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理性思維的鋪墊,這種靈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現。<選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周易》的思維方式是由具象到抽象,其具體的形象符號,有助于人們把握事物的抽象意義。B.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則無《周易》,《周易》的思想方式影響了中醫(yī)和中國古代科技。C.《周易》體現的中國思維,完全摒棄了語言形式,崇尚一種觀物取象、立象盡意的思維方式。D.莊子"得魚而忘筌"和王弼"得象在忘言"的觀點,強調的是穿透形象進而領略其背后之意蘊。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3分A.中國哲學認為,要把握宇宙本體,應當以直覺、頓悟為主,以語言、概念、邏輯推理、認知方法為輔。B.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張"滌除玄覽",莊子主張"心齋""坐忘",他們提倡排除雜念,保持心靈的虛寂。C.禪宗參悟修行的過程,直心而行,純任心性之自然,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他人無從啟發(fā)和替代。D.儒學大家張載、陸九淵主張拋棄直覺思慮,而用身心體驗宇宙終極的實在,達到身心與道德本體的契合。3.下列詩句與文中"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思維狀態(tài)最相近的一項是〔
〔3分A.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夏元鼎《絕句》>B.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李賀《致酒行》>C.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D.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股匾郧氨环Q為抗菌素,事實上它不僅能殺滅細菌而且對霉菌、支原體、衣原體等其它致病微生物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殺滅作用,近年來通常將抗菌素改稱為抗生素??股乜梢允悄承┪⑸锷L繁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物質,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還有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通俗地講,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療各種細菌感染或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藥物。我國是濫用抗生素情況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抗生素的使用存在"不用對的,只用貴的;需要時用,不需要時也用;超時或超量使用"等問題。人類在治療疾病時使用抗生素,同時也鍛煉了細菌的耐藥能力。當這些細菌再次傳染的時候,就對原來應用的抗生素產生了一定的耐藥性,如此反復,最終就會使其對這種藥物不再敏感。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一份相關資料顯示,中國國內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達80%,其中使用廣譜抗生素和聯合使用的占到58%,遠遠高于30%的國際水平。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我國每年有8萬人直接或間接死于濫用抗生素,因此造成的肌體損傷以及病菌耐藥性更是無法估量。自從本世紀40年代青霉素問世以來,很多抗生素在各種常見細菌性疾病的治療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許多情況下,抗生素的功效可以說是神奇的,說它們"藥到病除"、"起死回生",一點也不算夸張。正因如此,抗生素就成了臨床各科醫(yī)師最常用的一類藥物。幾十年來,用抗生素救活的人不計其數。因此可以說,抗生素濟世救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然而,抗生素也會害人。特別是在使用不當例如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時,抗生素會引起種種不良反應,有的還相當嚴重。例如,鏈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眩暈、耳鳴、耳聾;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萬古霉素、桿菌肽可損害腎臟;紅霉素、林可霉素、強力霉素可引起厭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反應;環(huán)丙沙星可有輕度的胃腸道副作用;氯霉素可引起白細胞減少甚至再生障礙性貧血。研究還證明,鏈霉素、氯霉素、紅霉素、先鋒霉素和多粘菌素B能抑制免疫功能,削弱機體抵抗力。不少抗生素還可引起惱人的皮疹。在少數情況下,抗生素也會殺人。特別應當警惕的是,對青霉素過敏的病人,在接受青霉素治療時,可能發(fā)生過敏性休克而死亡。因此,在注射青霉素前必須先作皮膚過敏試驗,反應陽性者禁用。上面所說的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慶大霉素、多粘菌素、卡那霉素等引起的腎損害,也可達到致人死命的嚴重程度??股剡€有一種"間接"殺人的方式,即通過引起"二重感染"而殺死病人。原來,在正常人的腸道中,寄生著多種微生素的群體,稱為"菌群","菌群"之間互相制約,維持著生態(tài)平衡的共生狀態(tài),誰也占不了優(yōu)勢,誰也不能脫離約束而無限制地生長繁殖,因而誰也起不了致病作用。大量、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如四環(huán)素類和氯霉素時,腸道內對這些抗生素"敏感"的"菌群"就被抑制,而"耐藥"的"菌群",則因為失去了"對手"的約束而大量繁殖,其結果就是"耐藥菌"引起了"二重感染"。引起"二重感染"的"耐藥菌"往往是一些真菌,亦稱霉菌。這種霉菌感染,如不及時大力用抗真菌藥物治療,就有可能導致病人死亡。怎么辦?只有一句話:合理使用,切勿濫用。該用的時候,選用要準確,劑量、用藥的持續(xù)時間要恰當,要熟悉并密切注意可能發(fā)生的不良反應,一經發(fā)現,就要立即停藥并采取適當的措施。抗生素不是萬能藥,不要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抗生素更非退燒藥,不能一發(fā)燒,不問情由就先把抗生素用上。是否需要聯合應用兩種以上的抗生素,要經過周密的考慮。隨便的、盲目的聯合用藥,有害無益。作為病家,也不要去向醫(yī)生"點用"抗生素,不要以為藥量愈大,品種愈多,效果就一定愈好。有時,會適得其反。只有合理使用,防止濫用,才能發(fā)揮抗生素的最大效用,才能避免極大的浪費,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病人的安全?!舱浴秴⒖枷ⅰ?.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用于治病的抗生素可能是某些微生物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物質,可以直接提取,抗生素也可能是完全用人工合成或部分人工合成的一種物質。B.對青霉素過敏的病人,在接受青霉素治療時,會發(fā)生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在注射青霉素前必須先作皮膚過敏試驗,反應陽性者禁用。C.抗生素使用不當例如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時,會引起種種不良反應,甚至危及人的生命。D.研究還證明,鏈霉素、氯霉素、紅霉素、先鋒霉素和多粘菌素B能抑制免疫功能,削弱機體抵抗力。其中氯霉素可能讓患者的白細胞減少甚至會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癥狀。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我國抗生素的使用存在"不用對的,只用貴的;需要時用,不需要時也用;超時或超量使用;隨便的、盲目的聯合用"等問題。B.人類在使用抗生素治療疾病時也鍛煉了細菌的耐藥能力。當這些細菌再次傳染的時候,就對曾經使用過的抗生素產生了一定的耐藥性,經常如此,最終就會使其對這種藥物不再敏感。C.對抗生素"敏感"的"菌群"會被其抑制,而"耐藥"的"菌群"則由于不能被抗生素抑制引起"二重感染",某些真菌很頑固就是這個原因。D.自從本世紀40年代青霉素問世以來,在各種常見細菌性疾病的治療中,用抗生素救活的人不計其數,抗生素濟世救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不自行購買抗生素,多數抗生素是處方藥物,不要憑想當然到藥店買藥,而應有病先看醫(yī)師,憑處方購藥。B.不任意服用抗生素,對家庭小藥箱中儲備的抗生素類藥,可根據醫(yī)生的建議服用,如果吃藥仍無效,要么藥加量,要么去輸液。C.不主動要求使用抗生素,因為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的確有細菌感染時才有療效,它需要專業(yè)的評估,所以看感冒等日常小病時不要動輒要求醫(yī)師開抗菌藥。D.不隨便停用抗生素。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就要按時按量服藥,以維持藥物在身體里的足夠濃度,因為即便已經好轉的病情也可能因為殘余細菌作怪而反彈。〔六、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語自先秦發(fā)軔,迄于明清,世代沿用,屢見不鮮。作為一個具有久遠生命力的詞語,它既有其一以貫之的基本詞義,又伴隨歷史的演進而被賦予新的內涵。在中國古代,"天下"一詞具有深邃的文化內涵,其間所反映的人文情懷尤其值得注意。先秦時期,"民"的因素已經被引入到"天下"的意義中。如《論語》中的"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論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這里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更為典型的是《孟子·梁惠王下》的記載,齊宣公問孟子:"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里的"天下"無疑應當理解為"百姓"或"民眾",是我國古代"民本"思想所體現的以百姓為天下的觀念。這種思想發(fā)展至北宋,范仲淹的《XX樓記》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一詞的人文觀念繼續(xù)向前拓展?!禭X樓記》所用"天下"一語,讀者于其后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身為北宋名臣,目睹日漸加深的內憂外患,國家命運、民生艱難每每牽動范仲淹的思緒,他還在《奏上時務疏》中不厭其煩地闡述:"以德服人,天下欣載;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勿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興土木,示天下之儉""舍一心之私,從萬人之望,示天下之公"??梢钥闯?"天下"一語固有的地域概念,已經明確地向人文領域拓展,這里的"天下"更多抒發(fā)的是一種強烈的憂國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是一種自覺的主體意識。風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詞向人文領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現,這是由顧炎武的《日知錄》來宣告完成的?!度罩洝肥穷櫻孜涞拇碜?該書卷十三以整整一卷的篇幅,對歷代人心風俗演變進行總結,極具探討價值。其《正始》一條中有"亡國與亡天下奚辨"的史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篇。文中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這篇文字中所用"天下"一語,其內涵已經遠遠逾越"易姓改號"的歷代王朝更迭,而是同"仁義充塞""率獸食人""人將相食"緊密聯系在一起。何謂"仁義充塞""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在顧炎武的筆下,就是明清易代釀成的道德淪喪、文化斷裂及文明破壞造成的殺戮橫行、相互殘害。顯然,《日知錄·正始》中所用"天下"一語,已經不再為舊有的地域概念所能容納,它講的是數千年的古國文明,是中華民族深厚而久遠的文化傳承、價值追求。因此,《日知錄·正始》發(fā)出的吶喊,尤其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的大聲疾呼,不唯在當時激起共鳴,到了晚清,又經學人的改造,成為擲地有聲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八個字?!补?jié)選自楊艷秋《地域空間與文化情懷》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詞的內涵不斷得以拓展,逐漸由一種地域概念而發(fā)展成了一種具有人文內涵的概念。B.先秦時期,"民"的因素被引入到"天下"的意義中,在《論語》《孟子》中,有時"天下"就是"百姓"或"民眾"的意思。C.自范仲淹在《XX樓記》中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后,我們就可強烈地感受到"天下"中那呼之欲出的"百姓"的內涵了。D.在顧炎武筆下,"天下"一語,已經遠遠突破了地域概念的內涵,變成了數千年的古國文明,是中華民族深厚而久遠的文化傳承、價值追求。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將"天下"注入"百姓"或"民眾"的內涵,表達的是以百姓為天下的觀念,這是我國古代"民本"思想的一種具體體現。B.《XX樓記》所用"天下"一詞,是對"天下"人文觀念的進一步拓展,更多抒發(fā)的是一種強烈的憂國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是一種自覺的主體意識。C.風俗文明概念,也是"天下"一詞中的人文內涵,它是對其人文內涵的進一步拓展表現,這是由顧炎武的《日知錄》來宣告完成的。D.明清易代釀成的道德淪喪、文化斷裂及文明破壞造成的殺戮橫行、相互殘害,在顧炎武看來,這就是改朝換代、國家滅亡的具體表現。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論語》記載:"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這里的"天下",就已經體現出了先秦時期的民本思想。B.在傳統(tǒng)文化典籍中,所謂"王者"、"賢者",都應當是以"天下之人"為"天下",能夠讓百姓心服,樂民之所樂,憂民之所憂的人。C."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謂"匹夫"的"責"在于堅守我們民族深厚而久遠的文化傳承、價值追求,而并不包括為某家某姓去守護權力。D.從先秦到明清,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中,"天下"這一概念的內涵不斷拓展,不僅僅是中華民族語文修辭的發(fā)展,更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不斷升華?!财?、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英國媒體稱,根據一項針對地球深處地下物質的研究,地球上的生命或許源自深深的地下而非地表。英國《每日郵報》12月9日報道指出,研究人員已經發(fā)現了在地下深達五千米處生活和繁殖的微生物,這為35億年前地球上生命源自何處的問題提供了線索。這項研究表明,這些微生物可能已經在與地表隔絕的情況下生活了幾十億年。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這些與世隔絕的生命形態(tài)分布在不同大陸,但都創(chuàng)造出了擁有相似基因的個體。研究人員發(fā)現,生活在北美和歐洲地下深處巖石縫隙中的微生物,與普林斯頓大學一個團隊從約翰內斯堡地區(qū)一處礦井通道內地下深處巖石縫隙中獲取的樣本高度相似。其DNA序列也與在北美洲西北部海域和日本東北部海域巖石海床上發(fā)現的微生物相似。這表明,這些微生物是由一個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而這個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時代。密歇根州立大學的馬特·施倫特說,現在還不清楚相似的微生物是如何散布到相距遙遠的南非、北美和日本的。施倫特博士說:"兩年前,我們還不太了解現在的地下微生物是怎樣的,以及它們吃什么。自那以來進行的多項研究已經大幅擴充了這方面的數據。我們正在掌握的信息不僅包括在這些生態(tài)系統(tǒng)下發(fā)現的是什么種類的微生物,而且還包括在全球不同地點發(fā)現的微生物之間的某種一致性——目光所及之處,我們都看到了同樣種類的微生物。"報道指出,這些生命形態(tài)不是依靠太陽光為生,而是通過氫與甲烷獲取能量,這些化學燃料可以通過高溫高壓下的某些種類的巖石獲得。施倫特博士說:"人們容易理解為何遠隔重洋的鳥類或魚類有可能會相似,但想想在地下深處極度高溫高壓的堅硬巖石縫隙中,在相隔1.6萬公里的不同地點,生活著幾乎完全一樣的微生物,這很挑戰(zhàn)人的想象力。"研究人員麥科洛姆說:"在某些很深的地方,例如深海熱泉,那里環(huán)境變化劇烈,催生了多樣化的生物群落。在其他一些地方,例如地下深處的縫隙,那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隔絕的,只有少數幾種細菌能在那樣嚴酷的條件下生存。"報道指出,這一最新發(fā)現不同于以往的理論,即生命并非誕生于地表湖泊和海洋的"原生湯"中,而是誕生于地下巖石含水的微小縫隙內。該理論認為,35.5億至38億年前,生命誕生于池塘或海洋中,起因是空氣中的化學物質在某種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構成蛋白質,然后再進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種類。然而,這種假設存在一個問題,例如,當初地球表面存在強烈的紫外線輻射,它可以迅速摧毀暴露在陽光下的復雜生物分子??茖W家說,這些微生物有可能被用于醫(yī)療目的,因為他們發(fā)現這些微生物可以承受120攝氏度的高溫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氣壓。人們能夠理解和描述這些現象,是得益于通過深碳觀測計劃對微生物學和地球化學數據的匯總與整合。1.下列不屬于"地球上的生命或許源自深深的地下"的依據的一項是〔A.研究人員發(fā)現,生活在北美和歐洲地下深處巖石縫隙中的微生物,可能已經在與地表隔絕的情況下生活了幾十億年。B.在歐洲地下深處巖石縫隙中的微生物和日本東北部海域巖石海床上發(fā)現的微生物的DNA序列相似。C.由一個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的彼此相似的微生物可以散布到相距遙遠的南非、北美和日本。D.在地下深達五千米處生活和繁殖的那些生命形態(tài)通過氫與甲烷獲取能量,這些化學燃料可以通過高溫高壓下的某些種類的巖石獲得。2.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微生物是由一個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而這個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時代。B.施倫特博士認為人們不能夠理解為什么在相隔1.6萬公里的不同地點,竟然生活著幾乎完全一樣的微生物。C.生命誕生于地下巖石含水的微小縫隙內的理論存在一個問題,例如,當初地球表面存在強烈的紫外線輻射,它可以迅速摧毀暴露在陽光下的復雜生物分子。D.通過深碳觀測計劃對微生物學和地球化學數據的匯總與整合,有利于人們理解和描述某些微生物的特殊現象。3.從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A.生命形態(tài)不僅可以依靠太陽光為生,而且可以通過氫與甲烷獲取能量。B、在地下深處極度高溫高壓的堅硬巖石縫隙中,在相隔1萬多公里的不同地點,生活著幾乎完全一樣的微生物,這種情景對人的想象力是一種考驗。C.35億年前,生命誕生于池塘或海洋中,因為在某種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空氣中的化學物質能夠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構成蛋白質,然后再進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種類。D.誕生于地下巖石含水的微小縫隙內的微生物可以承受120攝氏度的高溫和比地面高出50倍的大氣壓,因此,這些微生物可能在醫(yī)療方面有利用的前景?!舶?、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語自先秦發(fā)軔,迄于明清,世代沿用,屢見不鮮。作為一個具有久遠生命力的詞語,它既有其一以貫之的基本詞義,又伴隨歷史的演進而被賦予新的內涵。在中國古代,"天下"一詞具有深邃的文化內涵,其間所反映的人文情懷尤其值得注意。先秦時期,"民"的因素已經被引入到"天下"的意義中。如《論語》中的"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孟子》中論述"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這里的"天下"是天下之人的意思,亦即天下的百姓。更為典型的是《孟子·梁惠王下》的記載,齊宣公問孟子:"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里的"天下"無疑應當理解為"百姓"或"民眾",是我國古代"民本"思想所體現的以百姓為天下的觀念。這種思想發(fā)展至北宋,范仲淹的《XX樓記》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一詞的人文觀念繼續(xù)向前拓展?!禭X樓記》所用"天下"一語,讀者于其后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呼之欲出的"百姓"二字。身為北宋名臣,目睹日漸加深的內憂外患,國家命運、民生艱難每每牽動范仲淹的思緒,他還在《奏上時務疏》中不厭其煩地闡述:"以德服人,天下欣載;以力服人,天下怨望。""勿為苛酷,示天下之慈也""不興土木,示天下之儉""舍一心之私,從萬人之望,示天下之公"??梢钥闯?"天下"一語固有的地域概念,已經明確地向人文領域拓展,這里的"天下"更多抒發(fā)的是一種強烈的憂國情懷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是一種自覺的主體意識。風俗文明概念的引入,是"天下"一詞向人文領域拓展的最重要表現,這是由顧炎武的《日知錄》來宣告完成的?!度罩洝肥穷櫻孜涞拇碜?該書卷十三以整整一卷的篇幅,對歷代人心風俗演變進行總結,極具探討價值。其《正始》一條中有"亡國與亡天下奚辨"的史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篇。文中說:"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枪手L煜氯缓笾F鋰1?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這篇文字中所用"天下"一語,其內涵已經遠遠逾越"易姓改號"的歷代王朝更迭,而是同"仁義充塞""率獸食人""人將相食"緊密聯系在一起。何謂"仁義充塞""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在顧炎武的筆下,就是明清易代釀成的道德淪喪、文化斷裂及文明破壞造成的殺戮橫行、相互殘害。顯然,《日知錄·正始》中所用"天下"一語,已經不再為舊有的地域概念所能容納,它講的是數千年的古國文明,是中華民族深厚而久遠的文化傳承、價值追求。因此,《日知錄·正始》發(fā)出的吶喊,尤其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的大聲疾呼,不唯在當時激起共鳴,到了晚清,又經學人的改造,成為擲地有聲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八個字。
〔節(jié)選自楊艷秋《地域空間與文化情懷》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典籍中,"天下"一詞的內涵不斷得以拓展,逐漸由一種地域概念而發(fā)展成了一種具有人文內涵的概念。B.先秦時期,"民"的因素被引入到"天下"的意義中,在《論語》《孟子》中,有時"天下"就是"百姓"或"民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4-溴苯酐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及發(fā)展趨勢與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成本核算專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 三農信息服務平臺
- 企業(yè)供電合同范例
- h鋼材采購合同范本
- 產品委托加工服務合同范本
- 入股居間合同范本
- 買二手車寫合同范本有效
- 井蓋模具采購合同范例
- 信貸擔保合同范本
- 電鍍產業(yè)園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專業(yè)經典案例)
- 2025年魯泰集團招聘170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4-2025學年成都高新區(qū)七上數學期末考試試卷【含答案】
- 企業(yè)員工食堂管理制度框架
- 【開題報告】中小學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
- 《辣椒主要病蟲害》課件
- 2024年煤礦安全生產知識培訓考試必答題庫及答案(共190題)
- 《法律援助》課件
- 小兒肺炎治療與護理
- GB/T 36547-2024電化學儲能電站接入電網技術規(guī)定
- 學校物業(yè)管理投標書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