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章青少年品德發(fā)展與教育主要內容第一節(jié)品德概述第二節(jié)青少年品德的發(fā)展第三節(jié)青少年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第四節(jié)學生不良品德的轉化與矯正關鍵詞:品德、道德、品德不良據(jù)南方網2007年9月12日報道,11日上午10時40分左右,北大青鳥珠海前程職業(yè)培訓學校(非學歷)一學生在課堂上突然用隨身攜帶的水果刀將6名同學砍傷。6月,某高校一女生被一群女同學圍著連打數(shù)百巴掌被有關媒體曝光。杭州蕭山區(qū)一名高二男生,也為一件不起眼的小碰擦,將一名素不相識的女學生殺害。而這名出身貧寒之家的女學生受害時,剛參加完高考,即將成為一名大學生。被害者阿紅,17歲,就讀于蕭山某高中。因一點小矛盾,阿紅與同學阿潔發(fā)生吵架。2月17日那天,懷恨在心的阿潔,糾集其他4人,將阿紅騙至阿華家中,用圍巾將阿紅勒死,并支解,隨后棄尸野外。早在今年5月份,“北京海淀藝術職業(yè)學校學生侮辱地理老師”事件傳遍各個媒體,有視頻顯示了當時的情況:一名男生沖上講臺摘下年邁老師的帽子,另有同學扔飲料瓶砸中老師,而坐在下面的同學不停地哄笑、打鬧。第一節(jié)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義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在我國又稱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指人依據(jù)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和規(guī)范行動時所表現(xiàn)出來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或傾向。。(一)品德與道德的區(qū)別1、品德與道德所屬的范疇不同道德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各種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它屬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
品德是一種個體現(xiàn)象,是社會道德在個體頭腦中的主觀映象,其形成、發(fā)展和變化既受社會規(guī)律制約,又受個體的生理、心理活動規(guī)律制約。品德支配和調節(jié)著個體的道德行為,屬于個體意識形態(tài)范疇。
2、品德與道德所反映的內容不同道德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總體要求,是對一定經濟基礎的反映,它是調節(jié)社會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的完整體系。品德的內容則是社會道德規(guī)范局部的具體體現(xiàn),是社會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梢?,從反映內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內容比品德反映的內容廣闊得多,概括得多。3、品德與道德產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產生的力量源泉是社會需要。品德產生的力量源泉則是個人的需要
(二)品德與道德的聯(lián)系1、品德是道德的具體化品德是一定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在個體頭腦中的反映和在個體實踐活動中的具體體現(xiàn)。2、社會道德風氣影響著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
3、個體的品德對社會道德狀況有一定的反作用即眾多的個人品德能構成和影響著社會的道德面貌和風氣。從某種意義上說,品德是道德的基礎
總之,兩者是相輔相成、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二、品德的心理結構(一)品德的心理成分1、道德認識道德認識是人們對社會道德現(xiàn)象、道德規(guī)范及其履行意義的認識,也就是對客觀存在的道德關系及處理這些關系的原則、規(guī)范的認識。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隨著道德認識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這種情感既反映了人們的道德需要,又表現(xiàn)出人們對客觀現(xiàn)實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態(tài)度體驗。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們自覺地確定道德行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為,克服各種困難,以實現(xiàn)既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它體現(xiàn)在實現(xiàn)道德目標過程中的支持與控制行為的力量。4、道德行為道德行為是指一個人遵照道德規(guī)范所采取的言論和行動。它是品德的外顯成分,是實現(xiàn)道德動機達到道德目的的手段。(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在品德結構中,品德的四種心理成分是處在一個互動的、開放的統(tǒng)一體中。它們的發(fā)展雖然是有階段性的,但嚴格地說,它們是不能單獨地割裂開來的,而是互為前提、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第二節(jié)青少年品德的發(fā)展一、國外關于品德發(fā)展的理論(一)皮亞杰的品德發(fā)展階段論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Piaget,1896-1980),在研究兒童品德發(fā)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關于兒童及青少年道德判斷問題的研究,為品德發(fā)展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和一套研究方法,初步奠定了品德心理研究的科學基礎。研究方法:對偶故事法設計了一些包含道德價值內容的對偶故事,要求兒童判斷是非對錯,從兒童對行為的判斷中探明他們所依據(jù)的道德規(guī)則。第一對:A、有一個小男孩叫約翰,聽到有人喊他吃飯,就去開飯廳的門,他不知道門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著一只盤子,盤內有15只杯子,結果撞翻了盤子,打碎了15只杯子。B、一個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媽媽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醬,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醬放得太高,手夠不著,結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第二對:A、有一個小女孩叫瑪麗,她想使母親高興,于是她替母親裁衣。但是,因為她還不會很好地使用剪子,結果將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個大洞。B、有一個叫瑪格麗特小女孩,在她母親外出時拿剪子玩,因為她不會很好地使用剪子,結果將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個小洞。皮亞杰對每個對偶故事都提了兩個問題:1、這兩個孩子的過失是否相同?2、這兩個孩子中,哪一個更壞一些?為什么?皮亞杰概括出一條兒童道德認知發(fā)展的總規(guī)律:兒童的道德發(fā)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在10歲之前,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主要是依據(jù)他人設定的外在標準,稱為他律道德;在10歲之后兒童對道德行為的思維判斷則多半能依據(jù)自己的內在標準,稱為自律道德。在1930年他出版的《兒童的道德判斷》等著作中,皮亞杰把這一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1)自我中心階段(2~5歲)這一階段的兒童開始接受外界的準則,但不顧準則的規(guī)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執(zhí)行規(guī)則。(2)權威階段(6~7、8歲)
又稱他律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對外在權威表現(xiàn)出絕對尊敬和順從的愿望。(3)可逆性階段(8~10歲)
又稱自律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已不把規(guī)則看成是不可改變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間的共同約定,是可以改變的。(4)公正階段(10~12歲)兒童的公正觀念或正義感是在可逆的道德觀念上發(fā)展起來的。10歲以后,兒童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從權威性過渡到平等性。在這一階段,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在皮亞杰看來:從可逆性關系轉變到公正關系的主要原因是利他主義因素增長的結果。
皮亞杰認為,兒童品德發(fā)展階段的順序是固定不變的,這些階段不是絕對孤立的,而是一個連續(xù)發(fā)展的統(tǒng)一體。在以他律到自律發(fā)展的過程中,個體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關系具有重大的影響。根據(jù)皮亞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標就是使兒童達到自律道德,使他們認識到道德規(guī)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礎上制定的,
2、柯爾伯格的品德發(fā)展理論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柯爾伯格(LawrenceKohlberg,1927~1987)系統(tǒng)地擴展了皮亞杰的理論和方法,并創(chuàng)立了不斷完善的科學研究手段,他和他的同事經過20多年的實證研究(即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提出了人類品德發(fā)展的順序原則及數(shù)百種特征研究方法:兩難故事法
他所設計的故事中包含著一個在道德價值上具有矛盾沖突的故事,讓兒童聽完故事后對故事中人物的行為進行評論。他還設計了相當完備的評價標準體系,以此,來測評被試道德發(fā)展的水平。下面就是柯爾伯格道德兩難故事法的一個實例,著名的海因茲偷藥的故事一位婦女患了癌癥,生命垂危。醫(yī)生告訴她的丈夫海因茲,本鎮(zhèn)一位藥劑師發(fā)明了一種新藥可以救他的妻子。但是這個藥劑師一劑藥要價2000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茲竭盡全力,只借到一千元,他懇求藥劑師便宜一點賣給他,或者延期付款。藥劑師拒絕了他的懇求,說他發(fā)明這種藥就是為了賺錢。海因茲走投無路,晚間闖進藥店偷走了藥,治好了妻子的病。故事講完后,要求被試回答:這個丈夫該不該偷藥?為什么?海因茨倘若被捕,法官該不該給他判刑?為什么?(1)水平一:前習俗水平(0~9歲)該水平的特點是:個體還沒有內在的道德標準,而是取決于外在的要求。他們用來作為道德判斷的基準取決于人物行為的具體結果及其與自身的利害關系。第一階段:懲罰和服從定向階段這一階段兒童的道德價值來自對外力的屈從或逃避懲罰。他們衡量是非的標準是由懲罰來決定的。認為免受懲罰的行為都是好的,對的,遭到批評指責的都是壞的,錯的。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定向階段這一階段兒童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偶爾也來自對他人需要的滿足。判斷善惡時,根據(jù)行為是否有滿足自己或他人需要的工具性價值,不注意行為的客觀結果。對自己有利就好,不利就不好。(2)水平二:習俗水平(9~15歲)該水平的特點是:個體能按照家庭、集體或國家的期望和要求去行事,認為這本身就是有價值的,而不大理會這些行為的直接后果。這時他們能夠從社會成員的角度來思考道德問題,了解、認識社會行為規(guī)范,并遵守執(zhí)行這些規(guī)范。第三階段:“好孩子”定向階段這一階段兒童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順從傳統(tǒng)的要求,附和大眾的意見,謀求大家的稱贊。在進行道德評價時,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后期望和要求,并總是盡量按照人們所說的“好孩子”的標準來約束自己。判斷好壞根據(jù)行為的動機。有利他動機的就是好的,有利己動機的即為壞。第四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的定向階段這一階段兒童的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服從社會規(guī)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守法,但把規(guī)范看成是固定不變的。(3)水平三:后習俗水平(16歲以后)又稱為原則水平,該水平的主要特點是:個體努力在脫離掌握原則的集團或個人的權威,并不把自己和這種集團視為一體,而是以普遍的道德原則和良心為行為的基本準則。想到人類的正義和個人的尊嚴,其道德判斷超出世俗的法律與權威的標準。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定向階段這一階段,個體認識到法律或習俗的道德規(guī)范僅僅是一種社會契約,是由大家商定的,也可以因大多數(shù)人的要求而改變。在判斷好壞時,認為只有兼愛的行為者才是道德的,錯誤的行為可以根據(jù)其好的動機而減輕對其責難的程度,但并不因為動機良好而將其錯誤的行為也看成是正確的第六階段:普遍道德原則的定向階段這一階段以價值觀念為導向,有個人的人生哲學,對是非善惡的判斷有獨立的價值標準,考慮問題超越了現(xiàn)實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行為完全自律。柯爾伯格認為,這種發(fā)展的順序是由低級階段依次向高級階段發(fā)展的,這種順序既不會超越,更不會逆轉。。(三)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最初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發(fā)現(xiàn)人的許多態(tài)度或行為,不是通過其行為的直接后果即直接經驗獲得的,而是通過間接經驗獲得的。他通過觀察學習的經典實驗、品德教育的實驗等大量的研究證明,對新的社會行為的學習更有效的方式是觀察學習。觀察學習是人們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行為的后果而間接產生的學習。簡言之,“通過觀察榜樣示范而進行的學習”。這也稱之為“社會學習”。
1、觀察學習的經典實驗在早期的一項研究中,他以學前兒童為對象進行了一個實驗。首先讓兒童看成人榜樣對一個充氣娃娃拳打腳踢,然后把兒童帶到一個放有充氣娃娃的實驗室,讓他們自由活動。結果發(fā)現(xiàn),兒童也學著成人榜樣的動作對充氣娃娃拳打腳踢。這說明,成人榜樣對兒童行為有明顯的影響,兒童可以通過觀察成人榜樣的行為而習得新行為。在稍后的另一項實驗中,他們把兒童分為3組,甲組觀看的錄像片是一個大孩子在打玩具娃娃,一個成人給他一些糖果作為獎勵;乙組觀看的錄像片是一個大孩子打了玩具娃娃后,成人過來打了他一頓,以示懲罰,第三組兒童看到錄像片上大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既不受獎也不受罰。后來,這些兒童一個個被領進游戲室,里面有大孩子攻擊過的玩具娃娃。結果發(fā)現(xiàn):榜樣受獎組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最多,榜樣受罰組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最少,控制組居中。
這說明,榜樣攻擊性行為所導致的后果是兒童是否自發(fā)模仿這些行為的決定因素。在一項實驗中,他們把學生分為四組,每組配一個實驗員。等實驗員與學生建立了融洽關系并得到學生的信任后,主試分別讓四組為孤兒院募取捐款。2、品德教育的實驗第一組實驗員向學生宣傳捐款,救濟孤兒的意義,同時自己慷慨解囊,捐出錢款;第二組的實驗員對向本組學生宣傳不去救濟孤兒,把錢留給自己的好處,本人也表現(xiàn)得極端吝嗇,不向募取捐款的主試捐錢;第三組實驗員宣傳慷慨仁慈,自己卻不掏錢捐款;第四組實驗員宣傳貪婪,自己錢越多越好,勸說學生不要捐款,但他自己卻毫不吝嗇地向主試大批捐款。實驗結果是:第一組學生全部捐了款;第二組學生沒有一個為孤兒捐款;第三組盡管實驗員把救濟孤兒的意義講得頭頭是道,并贏得了本組學生的好感,但是絕大多數(shù)學生并沒有按實驗員說的去做,而是仿效實驗員的行為,不捐錢款;第四組的學生正好相反,大多數(shù)學生對宣傳貪婪的實驗員表示反感,卻又學著他的樣子捐出錢款。
榜樣應該具備以下五個條件第一,榜樣的示范要特點突出、生動鮮明,這樣才能夠引起學習者的注意。第二,榜樣本身的特點(如年齡、興趣愛好、社會背景等方面)與觀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們的觀察學習。第三,榜樣示范的行為對于學習者來講要具有可行性,即學習者都能夠做得到,這是最基本的條件?!翱赏豢杉啊逼溆绊懮鐣艿较拗?。第四,榜樣示范的行為要具有可信性,即學習者相信榜樣做出某種行為是出于自然,而不是具有別的目的。第五,榜樣的行為要感人,使學習者產生心理上的共鳴,這樣學習者才會表現(xiàn)出相類似的行為。二、影響品德發(fā)展的因素1、遺傳素質的影響
遺傳素質主要是指那些與生俱來的解剖生理特點,其中腦的特性尤其重要,它影響人的智力和氣質類型。它不僅是品德發(fā)展的物質基礎或自然前提,而且也是品德發(fā)展的潛在因素。2、環(huán)境教育的影響
(1)家庭環(huán)境教育的影響
最初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家庭的氣氛:良好氣氛;父母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方式:說理誘導的方式;家長的職業(yè)類型與文化程度的不同,對子女的品德也有一定的影響。(2)學校環(huán)境教育的影響在學生品德發(fā)展中起著主導作用:校風和班風的影響教師教書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素質教育與德育:德育課程、滲透于各科教學活動中、開展各種活動
(3)社會環(huán)境教育的影響國家的招生、錄用及人事任免制度;人物榜樣社會風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3、主觀能動性因素
遺傳素質是青少年學生品德發(fā)展的自然前提或物質基礎,它提供了品德發(fā)展的內在可能性;環(huán)境教育是使這種可能性逐步變?yōu)楝F(xiàn)實性的橋梁;在這座多層次的橋梁上,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個人品德發(fā)展水平和速度的決定因素。
第三節(jié)青少年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在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形成和發(fā)展方面。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進行。但是,只有在這些基本心理成分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時,品德才能形成得較為完好。一、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
道德認識的形成與發(fā)展,主要依賴于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確立和道德評價能力的發(fā)展三個維度。二、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道德情感從形式上分析,主要有三類。1、直覺的道德情感:指由情境直接引起迅速發(fā)生的道德情感2、形象性的道德情感:是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lián)系的情感體驗3、倫理性的道德情感:是指意識到社會道德要求和意義所產生的情感體驗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1.知情結合,激起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2.以美育情,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內容3.真情感化,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發(fā)展
三、加強學生道德意志的鍛煉道德意志的過程:決心,是經歷動機斗爭,確定行動目的,選擇行動方式的下決心的階段。信心,是根據(jù)自己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堅信行為的正確,樹立信心的階段。恒心,是克服困難,堅持行動,堅韌不拔,持之以恒的階段。四、注重學生的道德行為訓練道德行為習慣是指穩(wěn)定的、經常的在一定情境下自然而然出現(xiàn)的道德行為方式。1.使學生了解有關行為的社會意義,產生自愿練習的愿望2.創(chuàng)設重復良好行為的情境,避免重復不良行為的機會3.提供道德行為練習與實踐的榜樣,讓學生進行模仿4.通過活動使學生明確練習的目的和要求5.注意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第四節(jié)學生不良品德的轉化與矯正一、學生不良品德的概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賀州學院《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賀州學院《食用菌栽培與加工技術》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菏澤學院《工程質量事故處理與分析》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菏澤學院《高等代數(shù)》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七年級上冊默寫篇目-2024年中考(原卷版)
- 河南師范大學《數(shù)學物理方法》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幼兒園公園研學活動
- 河南師范大學《教師口語》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河南師范大學《高等數(shù)學(Ⅱ)》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河南科技大學《軸承設計原理》2021-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重癥患者腸內營養(yǎng)安全輸注
- 物業(yè)安全檢查表
- 疏浚與吹填技術
- 胸腔積液病例討論-課件
- 井岡山斗爭和井岡山精神教學課件
- 兒科急危重癥護理常規(guī)
- 高中英語-選修二Unit 3 Times Change教學課件設計
- 大學校園危機氛圍評估與分析
- 用數(shù)對表示點的位置
- 壓力管道試驗方案及記錄表格式
- 義務教育學校均衡發(fā)展調查問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