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電大中國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冊答案新版_第1頁
2023年電大中國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冊答案新版_第2頁
2023年電大中國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冊答案新版_第3頁
2023年電大中國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冊答案新版_第4頁
2023年電大中國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冊答案新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法律思想史作業(yè)1一、填空題1、夏、殷商、西周2、天命、天罰3、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4、莫非王土、莫非王臣二、單項選擇題1、A

2、B

3、C

4、A

5、B三、名詞解釋1、周禮:西周初期,奴隸主貴族為了鞏固和加強他們的統(tǒng)治,由周公“制禮”,即在周公主持下,對以往宗法傳統(tǒng)習慣進行了補充、整理,厘訂成一套以維護宗法等級制為核心的行為規(guī)范,以及相應的典章制度、禮節(jié)典禮。這就是所說的禮或周禮。2、“親親”、“尊尊”:是西周時期禮治的基本原則?!坝H親”就是必須親愛自己的親屬,特別是以父權為中心的尊親屬;“尊尊”就是規(guī)定奴隸和平民服從奴隸主貴族,不得違抗,不得僭越。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3、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謂“禮不上庶人”是指禮重要是用來調整奴隸主階級內部關系的;各級貴族按禮規(guī)定所享有的各種特權,奴隸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謂“刑不上大夫”是指,刑罰的鋒芒是指向勞動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隸主貴族。禮與刑在對象上雖有所不同,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相對的。禮所規(guī)定的義務,庶人必須無條件地遵守;個別奴隸主貴族嚴重危害奴隸主階級的整體利益時,也要處以刑罰。當然,即使用刑,他們也經常享受各種特殊照顧。4、“以德配天”:是西周統(tǒng)治者為了使統(tǒng)治合法化提出的一種學說,認為天命是有的,“惟命是天?!?但不是固定不變的,只有有有德者才干承受天命,所謂“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四、論述題試論述周公明德慎罰思想的內容及意義?

神權法思想在西周發(fā)生了一次重大變化。西周統(tǒng)治者在思想上仍運用神權作為統(tǒng)治人民的精神武器?;谝笊虦缤龅慕逃?,周公提出了天命轉移的以德配天說。他認為天命是有的,但不是固定不變的,只有有德的人才可承受天命。⑷周公以德配天說的提出有重大意義:①它解釋了周滅商的因素和周的統(tǒng)治權的來源;②它意味著神權的某種動搖,在一定限度上結識到了勞動人民反抗力量的強大。明德慎罰是以德配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周公吸取殷商的教訓后得出來的。①周公的明德,就是要加強自我克制,實行德治。對統(tǒng)治者而言,要嚴于律己,勤于政事;對統(tǒng)治人民而言,要重視人民的力量,寬以待民,使民心歸服。②慎罰是明德在刑事法律原則和政策上的體現(xiàn),涉及:對罪犯進行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反對族株連坐,主張罪止一身;反對亂罰無罪,殺無辜;主張刑罰適中。五、材料分析

商奴隸主貴族的總代表就是商王。他直接控制著土地、奴隸和軍隊,對國家的一切政務有權做出決定,甲骨文和青銅銘文中所說的王命、王令,就是商王對重大事件做出決定的書面文獻。因此,王的命令即為法律,是國家的重要法律形式,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如《尚書》記載的《湯誓》篇,就是商湯發(fā)布的動員令。他宣布“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的討伐命令;在伐桀勝利后發(fā)布的《湯誥》中規(guī)定臣民必須“各爾守典”,遵守常法。在《伊訓》篇中,又說到要制定“官刑”以警戒百官,凡犯有狂舞、酣歌、殉于貨色、經常狩獵、侮圣言、逆忠直等“三風十愆”罪者,必須給予懲處。此外尚有王“令”的出現(xiàn),其法律效力也等同誓、誥、訓??梢?,商王的一切命令都是國家活動的準則,已經具有了法律的最高權威。當然,就立法的整體意義而言,它仍然是不成文的習慣法。夏朝國家形成初始,法制尚處草創(chuàng)階段,古籍的有關記載雖然很多,但全屬后人的追憶或傳說,其中不乏可信資料,但很難準確說明夏朝法制的情況。據(jù)有關文獻記載,其法律形式重要有王命、習慣法。王命。夏王是夏奴隸主貴族的總代表,王的命令就是法律,是夏朝的重要的法律形式,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例如,《尚書?甘誓》記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本褪窍膯⒂懛ビ徐枋系目倓訂T令。夏朝有奉天罰罪的法制觀,假借天意發(fā)布的王命是夏朝法的重要形式。禹不傳賢而傳其子,破壞了“禪讓”制,傳說中曾經作為繼承者候選人的益對此不服,起兵反對,為啟所殺。當時的氏族首領有扈氏也反對啟,啟與有扈氏“大戰(zhàn)于甘”。啟在誓師大會上發(fā)表《甘誓》,宣布有扈氏的罪狀是“威侮五行”,所以“天用剿絕其命”。而啟與有扈氏的戰(zhàn)爭,是為了“恭行天之罰”?!拔逍小?是指金、木、水、火、土五星,泛稱天象,“威侮五行”即不敬上天,算是最嚴重的犯罪,必須加以最嚴厲的處罰。習慣法。夏代建立之初,習慣法成為當時法律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夏朝統(tǒng)治者將傳襲已久的有助于統(tǒng)治的原始習慣加以篩選補充,把原始社會的祭祀鬼神的“禮”,改導致為適合其統(tǒng)治的習慣法律。夏朝習慣法統(tǒng)治方式是中國國家產生以來最為簡陋的統(tǒng)治方式。這種統(tǒng)治方式的落后性是由生產力水平低下以及立法技術的落后所決定的。

中國法律思想史作業(yè)2一、填空題:1、禮制

法制

禮治

法治

2、在順民心、在逆民心

3、刑法

公布

公布成文法4、先秦

秦漢

5、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6、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7、兼相愛,交相利

8、道、老子、莊子

9、上古、中古、近古,當今、法與時轉則治

10、慎到二、單項選擇1、A

2、A

3、B

4、C

5、C

6、D

7、A

8、A

9、B

10、C三、多項選擇1、AC

2、AC

3、A

D

4、B

C

5、ABCD

6、ACD

7、BCD

8、CD

9、ACD

10、ABCD四、標點并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

[釋義]有導致國家混亂的君主,沒有必然混亂的國家;有使國家安定的人,沒有使國家自行安定的法制。后羿的射箭方法并沒有失傳,但后羿并不能使世世代代的人都百發(fā)百中;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后氏并不能世世代代稱王天下。所以法制不也許單獨有所建樹,律例不也許自動被實行;得到了那種善于治國的人才,那么法制就存在;失去了那種人才,那么法制也就滅亡了。

2、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敗于后,不為損刑。有善于前,有過于后,不為虧法。忠臣孝子有過。必以其數(shù)斷。守法守職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釋義]所說的統(tǒng)一刑罰是指使用刑罰沒有等級,從卿相、將軍、一直到大夫和平民百姓,有不聽從君主命令的,違反國家法令的。違反國家禁令,破壞君主制定的法律的,可以處以死罪,不赦免。從前立過戰(zhàn)功,但后來有觸犯刑罰的事發(fā)生,也不因此而減輕刑罰。從前做過好事,又在后來犯過錯誤,也不因此而破壞法令。就是那些忠臣、孝子犯了罪也一定根據(jù)他們罪過的大小來判斷。執(zhí)行法令的官吏,擔任現(xiàn)職的官吏有不實行君主法令的,也犯了死罪,決不赦免。并且刑罰株及到了他們的父、母、妻子的身上。

五、論述題論述韓非法、勢、術結合的思想。

韓非繼承和發(fā)展了前期法家的思想,他在總結前期法家法、勢、術三派得失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更加完整的“以法為本”,法、勢、術相結合的法治理論體系。⑴以法為本。韓非認為,要實行法治,一方面必須有法。他認為,法是由官府制定、頒布的法令,它使百姓確信守法的一定受賞,犯法的一定受罰。①治國必須以法為本。法是治國的惟一標準,是統(tǒng)一人們行動的準則。②刑賞是君主手中的“二柄”。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前期法家賞刑結合的思想,把刑賞當作君主維護其權勢的兩大權柄。⑵法、勢結合論。韓非講的“抱法處勢”,就是即堅持法治又掌握權勢的意思。這是韓非法治理論的一項重要內容。⑶法、術結合論。韓非主張用法行術,使法和術結合起來。①綜核名實之術;②無為而為與禁奸之術。韓非還吸取道家的無為思想,變成積極進取的人君“南面之術”。

中國法律思想史作業(yè)3一、判斷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二、名詞解釋1.《春秋》決獄:指以《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為審判的法律根據(jù),從而把儒家經典法律化。2.《唐律疏議》:《唐律疏議》事實上由兩部分組成,即唐律的律文部分及長孫無忌等人對律文的疏釋部分。由于文中疏釋部分以“議曰”二字開頭,所以被人們稱為《唐律疏議》,或者《唐律疏義》?!短坡墒枳h》總結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經驗及其司法實踐,折中損益,使之系統(tǒng)化和周密化,故其立法比較審慎,內容比較周詳,條目比較簡明,解釋比較確當。其立法理論依據(jù)儒家學說,并以封建倫理道德為其法律思想基礎,因此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筑、調整各方面社會關系的重要工具。為以后歷代刑律的藍本。通過唐朝與周邊各國頻繁通使和文化交流,《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法典亦產生重大影響。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立法,大都摹訪《唐律》。國際法制史學者將《唐律疏議》與歐洲的《羅馬法》相提并論,并視之為古代“中國(華)法系”的代表著作。3.“存天理,滅人欲”:是宋.明時期理學家們的修身.治學.體道的永久話題。就像禪宗的“如何是佛祖西來意”是禪師們的永久話題同樣?!按嫣炖恚瑴缛擞笔敲恳粋€理學家的必修課程。4.“一家之法”:“一家之法”是針對整個封建制度而提出的,是對整個封建法制的批判。

三、論述題(44分)

(下面文章供參考)

兩漢初期,通過高、惠、呂、文、景各代以黃老之學為指導的統(tǒng)治,從公元前22023至公元前140年,在近七十年當中,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農民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有了相對的緩和。到武帝初年,出現(xiàn)了“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的情況。同時,由于采用了削藩的政策,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以后,已基本上改變了各諸侯國據(jù)地稱雄、各自為政的狀態(tài),使封建中央得以站穩(wěn)腳根,整個中國,逐漸形成了大一統(tǒng)的局面。但是,這種大一統(tǒng)是有限度的。正是在這時,也出現(xiàn)了“網(wǎng)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xiāng)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輿服僭于上、無限度”的形象。而國家“財賂衰耗而不贍”,“富商大賈或蹛財役貧,轉轂百數(shù)”,“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就是說,本來存在的那些老矛盾,又逐漸暴露出來了。特別是農民和地主之間的階級矛盾,由于封建剝削壓迫的加強和農民起義的不斷爆發(fā)而日益鋒利起來了。無論從政治或經濟方面來說,這種趨勢都嚴重妨害著封建大一統(tǒng)的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在思想領域,漢初雖然推崇黃老,但先秦時各家各派的學說,仍在各處流傳。儒道兩家固然由于和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權力斗爭糾纏在一起,表現(xiàn)為鋒利的對立和互黜,即其他如名、墨、法、陰陽、縱橫各家,也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在活動。這樣,便出現(xiàn)了董仲舒所說的“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以致“上無以持一統(tǒng),治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的現(xiàn)象。這對于正著力于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封建大一統(tǒng)的統(tǒng)治者們,特別是不能不認真加以解決的問題。

面對這種狀況,封建統(tǒng)治者們不能不感到繼續(xù)漢初所奉行的無為之治,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因此除在政治、經濟方面采用各種新的措施之外,還要力圖導致一種同封建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的統(tǒng)一政權相適應的意識形態(tài),來統(tǒng)一思想,既以麻痹和束縛廣大勞動人民的反抗意志,又以駕馭和統(tǒng)制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離心力量。這樣,在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之后,漢武帝采納并實行了他的所謂“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的建議。隨著儒學成為官學,儒經的受到表彰和儒家經義成為宗教、哲學、政治、法律、道德、風俗習慣以至人們平常生活的準則,在法律上,也便開始形成了以這種儒學為指導的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

指導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這種儒學,是有別于先秦儒學的、由董仲舒奠基的一種新的儒學。它一方面把先秦儒學的內容作了神圣化、神秘化的加工和改造,使之變成了符合“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的永恒真理,將那種本來只是表達一種政治倫理思想的儒家的一家之言,通過政權的力量,推崇成了政治、社會以至家庭生活的最高準則;另一方面,它又吸取其他各家、特別是法家和黃老學說中有助于當時統(tǒng)治的內容作為補充,使之成了具有很強適應性的精神武器和統(tǒng)治工具。這樣,體現(xiàn)在法律思想上,便從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目的直到法律的具體運用,一概從神學方面來加以說明,務使符合“上應于天”的規(guī)定。它既對秦代行申、商、韓非之法,任刑而不尚德的理論和實踐,持嚴格的批判態(tài)度,強調“德主刑輔”、“明德慎罰”,而同時又注意于“刑名法術之學”;它既重視法律的懲戒作用,而同時又更強調禮律結合,經律互用。甚至把封建宗法等級和“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原則置于律令之上。它既以先秦儒家經典為準則,任意比附援引,規(guī)定一切都無悖于《公羊春秋》的微言大義,同時又使之和神學的說教結合在一起,鼓吹“天刑”、“天罰”和“科冬行刑”,使司法審判帶著一種“神判”的痕跡。

因此,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出現(xiàn),除了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即為了適應鞏固和發(fā)展封建大一統(tǒng)的需要之外,尚有它的廣泛的歷史淵源。從理論方面來說,這種淵源,可以上溯到商、周以至更早的年代。大體言之,有以下幾個重要的方面:

(一)神權政治論

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基本指導思想之一,是以“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為基礎的君權神授理論。這種理論把天描述成發(fā)明和主宰一切的故意志的人格神,制造出“天志”和“天意”的概念:

把一切自然現(xiàn)象都按照目的論的規(guī)定賦予道德的屬性,把人間的吉、兇、禍、福說成是由天帝的喜、怒、愛、惡所決定的獎賞和處罰,把人間的王國比附為天上的王國,并把人間的君主神化為代行“天意”的天帝的兒子,即“天子”。這完全是夏、商、西周時期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奴隸和平民的神明和天道觀念的繼承和發(fā)展。所不同的,只是突出地強調“天副人數(shù)”,賦予這種觀念以更多的理論內涵。正是以這種理論為指導,所以在法律上也就繼承和發(fā)展了奴隸社會“天討”,“天罰”的神權法思想,制造出所謂天道“任道而不任刑”等理論,從而使“德主刑輔”,“明德慎罰”成為法律思想的重要內容。

(二)宗法等級觀

中國由父系家長制發(fā)展、演變而成的宗法等級制度,通過西周時期的改造和發(fā)展,成了維護和鞏固奴隸制統(tǒng)治的有力工具。后來新興的地主階級繼續(xù)運用它,使之變成了整個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基本支柱;它所強調并用以“別貴賤,序尊卑”的“尊尊親親”原則,發(fā)展到漢中期,由于儒家經典受到推崇而進一步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確立自己的倫理道德觀念的基礎。這時不僅根據(jù)“春秋之法”建立了“以人隨君,以君隨天”的尊君卑臣的理論,并且確立了“事各順于名,名各順于天”的名分等級界線。因而體現(xiàn)在法律思想上,也就明確樹立了貫徹著宗法等級觀念的法有差等的原則。例如封建法律中所包含的族規(guī)家法的內容和司法實踐中遵循的“凡命夫命女不躬坐獄訟;凡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以及“八議”、“親屬相容隱”等等原則,大抵都是來源于這種宗法等級觀念。

(三)陰陽五行說

戰(zhàn)國時期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家,在具有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點的陰陽和五行學說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了“五德終始說”,曾先后被秦、漢王朝的建立者運用來作為他們奉天承運、更稱號、改正朔、易旌旗服飾、神化各自統(tǒng)治的根據(jù)。嗣后由于它和儒經的結合、特別是由于讖緯神學的泛濫,更滲透到了意識形態(tài)的各個領域。于是在法律上,不僅由于形成了體現(xiàn)陽尊陰卑的“三綱五?!钡膫惓sw系,使得作為封建社會束縛人民的四條繩索的神權、君權、父權和夫權始終互相依存,滲透到了封建法律的各個方面;并且也形成了指導立法和司法實踐的以“陽為德,陰為刑”和“厚其德而簡其刑”為內容的德主刑輔理論和司法時令說;從立法設刑到刑罰的運用,莫不顯示著這種陰陽五行說的強烈影響。

(四)百家諸子學

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形成,是和漢代今文經學的發(fā)展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的指導思想和許多重要內容,基本上來源于儒經、特別是《公羊春秋》的微言大義。然而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前,漢初的統(tǒng)治者曾為改變秦代的思想文化統(tǒng)制政策而“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在此以后,漢武帝也仍然指令“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這種情況使得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各派的學說,即使到了漢代中期,也不僅遠未泯滅,并且仍在繼續(xù)流傳并發(fā)揮各自的影響。正由于如此,的以在法律方面它使得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內容除了重要來源于作為官學的儒家經義之外,還廣泛吸取了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資料。例如從尊卑等級為中心內容的禮的觀念及其“尊尊”、“親親”原則,既是先秦儒家所提倡的倫理學說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公羊春秋》的要義,而其中的尊君理論所具的法制內容,又是對先秦法家所強調的法治的基本含義的吸取。又如關于德刑關系、特別是德主刑輔的理論,不僅直接來自儒經所強調的“明德慎罰”,“明刑弼教”的觀點,并且也在一定限度上來源于先秦陰陽五行家所鼓吹的“陰陽”,“經權”和漢初黃老所奉行的文武張設、德刑相濟一類主張。所以,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不僅是先秦儒家法律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并且也和先秦其余各家的法律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如上所述,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形成,有著多方面的因素。它在兩漢時期的發(fā)展過程,大體上是和當時經學的發(fā)展過程相適應的。結合它的這種發(fā)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它的如下的基本內容和重要特點:

1、則天順時,法自君出

由董仲舒奠基的作為官學的神學目的論,公開鼓吹天子是上天之子,人間的君主是上天的代表。法律上對犯罪的處罰,是君主“順天行誅”的結果,從而進一步樹立了“法自君出”的概念。所謂“君者出令者也”?;实垡谎远鵀樘煜路?是“三尺法”的最高主宰。舉凡“詔”、“令”、“敕”、“格”、“式”、“例”等等都得由皇帝發(fā)布或批準。法律既經制定,原則上君主雖然也應遵守,但在很多情況下君主總是任意“欽定”法律,也往往任意破壞法律;可以法外施恩,也可以法外加刑,而臣下則“專以人主意指為獄”。封建皇帝“奉天承運”的這種至尊地位,使法律對于任何侵犯皇權和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言行,都被視為是違反“天?!钡拇竽娌坏赖淖镄卸?guī)定最嚴厲的處罰。

這種“則天順時”的思想,還被用來解釋天時與刑德之間的關系,并據(jù)以規(guī)定法律具體執(zhí)行中必須符合陰陽順逆和四時運營規(guī)律的若干準則。它認為,天地間的陽和陰,分別代表著春夏和秋冬四個季節(jié)。而春夏是萬物發(fā)生、成長的季節(jié),這時只能施行仁德;秋冬是萎縮、收斂的季節(jié),這時始可執(zhí)行刑罰。其理由就是董仲舒所說的:“陰陽,理人之法也:陰,刑氣也;陽,德氣也。陰始于秋,陽始于春。”《禮記·月令》篇說得更具體。據(jù)說春天合法陽和,要像上天對于萌芽的草木和孤弱的老幼善為安養(yǎng)同樣,指令司法部門疏通監(jiān)獄,解除犯人桎梏,停止獄訟和拷掠人犯;夏天氣候開始炎熱時,為免囚犯發(fā)生疾疫,對輕罪犯人要抓緊決遣和寬緩,對重罪犯人要放松管理,改善伙食,暫停審訊;等到秋天和冬天,才開始恢復獄訟,進行審訊和判決,凡斷決死刑,都要定在孟冬十月進行。自漢以后,這些作法大都成為定制。

2、禮律結合,法有差等

封建社會的儒學,由于西漢中期以后地位的變化而受到歷代統(tǒng)治集團的重視,被認為是“致王道”之本。就它和法的關系而言,則所謂“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分工各異而目的相同;禮的階級內容雖然和奴隸社會有了不同,但它“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面差外內、遠近、新故之極”的作用,基本上沒有發(fā)生變化。由于據(jù)認為,用慶賞刑罰、勸善懲惡,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體現(xiàn)著“仁義恩厚”的禮,足以“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它的重要作用是更不應當忽視的。董仲舒以后,禮和法漸趨結合;只但是作為禮的具體表現(xiàn)的封建倫理道德,被賦予神秘主義色彩,使之似乎更加具有真理性的權威罷了。所以在漢代,不僅有關禮的某些原理原則,逐漸融入法典當中,并且有關禮的某些具體規(guī)章制度,也納入了法典。例如趙禹所定《朝律》(或稱《朝會正見律》),便是以禮儀入律;所謂“朝覲家廟之儀,吉兇喪葬之典,后世以之入禮者,而漢時多屬律也”。等到東漢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開所謂“進論五經異同”的“白虎觀會議”以后,統(tǒng)治者們更在《白虎通義》一書中,把董仲舒的神學倫理觀點系統(tǒng)化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認定它是永恒性的道德規(guī)范,并使之成為封建法律的基本組成部分。

上述“三綱”,是以“尊尊”、“親親”原則為中心內容的封建宗法等級觀念的核心。它所規(guī)定確立并遵循的貴賤、親疏、尊卑、上下、長幼的嚴格的等級順序,被認為是關系著“王道”得失的不可移易的社會關系的基礎?!栋谆⑼x·禮義》:“朝廷之禮,貴不讓賤,所以明尊卑也;鄉(xiāng)黨之禮,長不讓幼,所以明有年也;家廟之禮,親不讓疏,所以明有親也。此三者行,然后王道得焉”。所以在法制方面,按照董仲舒的說法,只要可以“臣死君而眾人死父,親有尊卑,位有上下,各死其事,事不逾距”,便可以達成“寇賊不發(fā),邑無獄訟”的目的。在獄訟當中,只有一方面弄清楚這種等級關系,“然后輕重之序,可得而論;淺深之量,可得而測”。

具體地說,這種法律面前的差等,一方面是“尊君”,維護皇權的神圣不可侵犯,所謂“君親無將,將而必誅”。歷代為此所設厲禁很多。從漢代的“祝詛”、“底欺”、“非所宜言”、“腹誹”之類,到隋以后各代的“十惡”罪中謀反、謀大逆等規(guī)定,莫不是以這種思想為指導的。

另一方面是維護其他各類“尊者”的特權。一方面是嚴懲以下犯上的各種罪行,另一方面是賦予各類“尊者”以法律上的特權。特別是后者。身份尊貴的人犯了罪,“廢之可見,退之可也,賜之死可也,滅之可也”,但決不能加以捆綁、關押、審訊,讓“司寇小吏詈而榜笞之”,因此規(guī)定讓他們“造乎闕而自請罪”,或者“北面跪而自裁”。

再次是維護家族范圍內的不平等關系。封建儒家的倫理學說,強調要“嚴君臣之分,明尊卑之序”,而這一方面要“正父子之倫,定男女之別”。所以在正統(tǒng)法律思想中,家族法規(guī)被視為國家法律不可分的部分。如家庭連帶責任的規(guī)定、按照倫常決定刑罰輕重的規(guī)定等等,都體現(xiàn)了這種維護封建特權和法律不平等原則的特點。

3、德主刑輔,先教后刑

先秦儒家在強調“禮治”的同時,還強調和“禮治”密切聯(lián)系著的“德政”。所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耙缘滦腥收咄酢?。它強調在治理國家的德、禮、刑、政四種手段中,以德、禮作為重要手段,并且在刑罰的運用上強調“明德慎罰”,“明刑弼教”;“勿庸殺之,姑惟教之”。德刑關系上的這種“德主刑輔”的原則,在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中同樣有著鮮明的體現(xiàn)。

漢代鑒于贏秦“專任刑罰”的教訓,在德刑關系問題上一開始就特別強調德的主導作用。賈誼曾指出:治國的途徑,或道之以德教,或歐(同驅)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治而民氣樂;歐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即主張文武并用,刑德兼施,而重點卻在于道德教化,強調先德后刑。董仲舒把這種思想納入他的神學目的論范疇,借陰陽清暖之說來闡釋德主刑輔的關系。他認為上天好仁惡戾,貴陽賤陰,也就是“大德而小刑之意”。同時,上天有好生之德,“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天是“任德不任刑”的??傊?,德主刑輔,有天理和陰陽、寒暑的道理作為根據(jù),是天經地義,不可移易的。他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這一基本原則,進一步確立了系統(tǒng)的理論。

董仲舒以后,德主刑輔原則盡管受到過不同限度的挑戰(zhàn),但是通過讖緯迷信的流行和儒經的法典化,終兩漢之世,一直占著支配的地位?!尔}鐵論》所反映的西漢中期涉及刑德問題在內的一系列論戰(zhàn)中,強調依靠刑罰以禁奸止寇的法治派代表人物,雖極力攻詰“篤教以導民”的德治論者,但事實上并未削弱德治思想的深遠影響。所以宣帝時期的廷史路溫舒就仍然上疏極言“尚德緩刑”的必要。王莽時期,統(tǒng)治者在實行所謂“均田”、“廢奴”等辦法的同時,試圖以繁密的立法來禁絕犯罪,但結果“奸史猾民并侵”,“犯者俞眾”。反而導致了此后德化思想的高漲。到了章帝劉炟,接受尚書陳寵的建議,“隆先王之道,蕩滌煩苛之法,輕薄箠楚,以濟群眾,全廣至德,以奉天心”。這時和以后,雖也出現(xiàn)過一些唯物主義思想家如王充、王符等人力言法治的重要,但對于“德化”也只是認為“不可獨任”,并非予以排斥。至于像荀況強調“惟慎庶獄”,仲長統(tǒng)力主“德教”,是“人君之常任”,刑罰為德教的“佐助”等等,則更是道地的德主刑輔理論了。

4、應經合義,論心定罪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社會上導致儒家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結果,使儒家經學跟著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同時禮和律的互相滲透,德和刑的互相為用,又使律和經發(fā)生了緊密的聯(lián)系,以至律學作為一門專門學問,和經學并稱,受到了官方的同等重視。漢時選舉、取士、任官,既規(guī)定“明經”,也規(guī)定“明律”、“明經”與“善律”、“通律”常相并舉。因而不僅許多名公巨卿如肖何、趙禹、公孫弘、于定國、路溫舒、丙吉等人都以曾為獄吏、“明曉文法”而致位御史、廷尉或丞相,并且一些諸侯王如趙王劉彭祖、淮陽王劉欽和廣陵王劉荊等,也都以“通法律”、“善文法”而著稱于時。當時要圖仕進的一般儒生固然必須研習文法,就是許多經師大儒,也都窮經而兼治律。其主線因素就在于儒家經義是指導一切的最高準則。這在“白虎觀會議”以后,特別顯得突出。這樣,便導致了中國法律發(fā)展史上兩漢時期律學空前興盛的情況。就經學和律學的具體關系而言,重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據(jù)經解律。漢代經學的發(fā)展,促進了注釋之風的盛行。許多經學大師特別是東漢時期如許慎、馬融、趙歧、鄭玄、何休諸人,都以治經和注經著聞于世。有的更注經而兼注律,或者引律說經,或者引經解律,許慎甚至引律解字,使經、律互相為用。如鄭興、鄭眾父子和鄭玄的注釋《周禮》,何休的注釋《春秋公羊》,就都常引《漢律》認為說。至于《漢律》的注疏或章句,據(jù)《后漢書·陳寵傳》:“漢興以來,三百二年,科條無限。又律有三家,其說各異”。《晉書·刑法志》:“后人生意,各為章句,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數(shù)十萬言,凡斷罪所當由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二千二百余言。言數(shù)益繁,覽者益難;天子于是下詔,但用鄭氏章句,不得雜用余家”。所以,當時不僅已確有《漢律》的注解,并且注家蜂起,各自形成門戶,律學著作之多,至使人們無所適從,不得不由天子下令規(guī)定一個統(tǒng)一的注本。顯然這些注解全都是以儒家經義為說的。

另一方面是引經決獄?!皯浐狭x”,不僅是對于立法和法律注釋的規(guī)定,并且也是對于司法實踐的規(guī)定。這就是規(guī)定在法律規(guī)定之外,引據(jù)儒家經義決獄。在漢武帝時期,統(tǒng)治者所推崇的儒家經典,重要的是《春秋公羊》。所以,事實上也就是依據(jù)《春秋公羊》決獄。如董仲舒著有《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肮珜O弘以《春秋》之義繩臣下,取漢相”,“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他所特別強調的就是“法不遠義”,“和不遠禮”,“法之所罰,義之所去”,“和之所賞,禮之所取”。呂步舒為長史,“持節(jié)使決淮南獄,于諸侯專斷,不報,以春秋之義正之,天子皆認為是”。兒寬善決案,廷尉張湯“以寬為秦讞掾,以古法義決疑獄,甚重之”。其他大臣論事,也多以經義為依據(jù)。所謂“不通經術,知古今之大禮,不可認為三公及左右近臣”,因素即在于此?!尔}鐵論·刑德》所謂“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志善而違于法者免,志惡而合于法者誅”;《后漢書·霍谞傳》所謂“原情定過赦事誅意”,已成了漢以后魏、晉、六朝封建司法的慣例。

上述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的內容和特點,都是就最重要的方面而言的。它雖然不是包舉無遺,卻可以從中看出正統(tǒng)法律思想在兩漢時期的發(fā)展,是同整個兩漢社會的發(fā)展進程、涉及在學術思想上同經學的發(fā)展進程相適應的。同時它一經初步形成,就逐漸地對當時的立法和司法活動起著指導和支配的作用,使我們在探索整個中國法律思想的歷史發(fā)展時,不能不予以充足的注意。中國法律思想史作業(yè)4

1.公羊三世說:所見者,謂昭定哀,己與父時事也;所聞者,謂文宣成襄,王父時事也;所傳聞者,謂隱桓莊閔僖,高祖曾祖時事也。於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專心尚粗糙,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於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所以三世者,禮為父母三年,為祖父母期,為曾祖父母齊衰三月,立愛自親始,故《春秋》據(jù)哀錄隱,上治祖禰。

2.“三權之體皆莞于君主”:是說,君主立憲與君主專制的“體”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憲里的“君主”同君主專制里的“君主”同樣,享有最高的權力。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權使用上,立憲政體對君主有某些限制罷了。

3.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學”是指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維護三綱五常的儒家學說。“西學”只能為“中體”服務。就政治法律制度來說,西方的君主立憲、民主共和、三權分立、天賦人權等都與“中體”相違,都應予以摒棄;要堅持維護綱常名教為本的舊法律、堅持寬猛相濟、剛柔結合;用不變質的方法整頓舊法律。

4.《資政新篇》:洪仁軒撰寫的太平天國后期官方的政治經濟大綱性法律文獻,它所包含的法律思想,是洪仁軒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學習的結晶,其顯著特點是打上了資本主義的烙印,帶有民主與科學的因素,體現(xiàn)了歷史的新趨勢。

二、簡答題1.簡論沈家本的法學盛衰說。(1)沈家本十分重視法理學的研究和宣傳,并專門撰寫了《法學盛衰說》,剖析了中國法理學不發(fā)達的因素;(2)沈家本強調指出,法理學對于立法、司法具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只有法之明,才干“刑罰中”;(3)沈家本對于中國法學盛衰的因素,作了進一步的探討,他認為法學之盛衰同政治息息相關,他得出法律和政治的關系:政治決定法律;法盛而政不一定盛,法衰而政必衰。無疑,這個論斷是對的的,但他沒有也不也許真正揭示出法學衰微的主線因素;(4)沈家本還認為,法學在一定限度上影響世局的變化,這無疑是對的的,但他認為世局的變化“隨法學為轉移”,那就陷入資產階級法律決定論的泥坑了。

2.試述孫中山的五權憲法思想。(1)

五權憲法的核心是把政權和治權分開,由人民掌握“政權”,政府實行“治權”。(2)

五權憲法的精華是直接民權。(3)

五權憲法是一種主觀空想,具有歷史的、階級的局限性。

三、材料分析題(僅供參考)

反映了康有為的《大同書》的哲學思想。

康有為在《大同書》里把人類描寫成為一個受苦的人類。他把人類“諸苦”羅列出來,共有六類三十八項之多。他認為在現(xiàn)存的社會中,無論什么樣的人,都是苦的。不僅是被統(tǒng)治被剝削的人是苦的,就是統(tǒng)治剝削的人也是苦的。他認為,甚而至于“神圣仙佛”也是苦的。他認為人類諸苦的因素,是由于有九種分別。他說:“總諸苦之根源,皆因九界而已。九界者何?‘一曰國界,分疆土、部落也;二曰級界,分貴賤、清濁也;三曰種界,分黃、白、棕、黑也;四曰形界,分男女也;五曰家界,私父子、夫婦,兄弟之親也;六曰業(yè)界,私農、工、商之產也;七曰亂界,有不平、不通、不同、不公之法也;八曰類界,有人與鳥獸、蟲魚之別也;九曰苦界,以苦生苦,傳種無窮無盡,不可思議’?!?/p>

《大同書》里面也有很多的幼稚的和反動的論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