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個文化常識考點融入趣味故事有趣、有料看你記不記得牢_第1頁
120個文化常識考點融入趣味故事有趣、有料看你記不記得牢_第2頁
120個文化常識考點融入趣味故事有趣、有料看你記不記得牢_第3頁
120個文化常識考點融入趣味故事有趣、有料看你記不記得牢_第4頁
120個文化常識考點融入趣味故事有趣、有料看你記不記得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樂學文化常識(一)侍郎是狗一次,侍郎紀曉嵐與尚書和珅在一起喝酒,席間忽然跑過一只狗。和珅有意侮辱紀曉嵐,指著那條狗問:“是狼是狗?”意思是“侍郎(紀曉嵐)是狗”。紀曉嵐聽出和珅是在罵自己,微微一笑,回答說:“上豎是狗,垂尾是狼?!币馑际潜鎰e是狼是狗要觀其尾巴,狗的尾巴尖是向上豎著的,而狼的尾巴是下垂拖著的。“上豎是狗”分明是說“尚書是狗”。和珅本想用“是狼是狗”諧音來辱罵紀曉嵐,沒想到紀曉嵐用“上豎”的諧音巧妙地回擊了他,可謂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古代文化小常識:1.侍郎:官名。漢代郎官的一種,本為宮廷的近侍。東漢以后,作為尚書的屬官,初任為中令,滿一年為尚書郎,滿三年為侍郎。之后隨著尚書臺的權利加大,侍郎日漸重要。隋唐之時,于京城內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掌管國家政務。其中,每部一名之侍郎為輔佐尚書主官之事務實際執(zhí)行者。自唐以后,中書、門下二省及尚書省所屬各部均以侍郎為長官之副,官位漸高。相當于現在的部長、副部長級別。2.尚書,尚書令,始于秦,西漢沿置,本為少府的屬官,掌文書及群臣章奏。漢武帝時以宦官擔任,漢成帝改用士人。東漢政務歸尚書,尚書令成為對君主負責總攬一切政令的首腦。魏晉以后,事實上即為宰相之任。唐初因太宗為皇子時曾任其職,故后不復置,故唐代尚書省長官僅為左右仆射。宋代為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師上,非實職。明朝廢除。配套練習:1.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六部,是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郎中,下設侍郎,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B.謚號,是古代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而給予的一個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C.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普通的廉價衣服,代指平民;紈绔指用細絹做的褲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華美的衣服,后世稱富家子弟。D.致仕是指交還官職,即官員退休。致仕的年齡一般是七十歲(有的朝代也有特殊規(guī)定),有疾病可以提前。官員自請退職也可稱之為乞骸骨。答案:A

解析: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2.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左氏春秋》,又稱《左傳》,編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B.門生,中國東漢稱儒學宗師親自授業(yè)者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生;科舉考試,考生得中進士后,對主考官亦稱門生。C.踐阼,古代廟寢堂前兩階,主階稱阼階,天子祭祀升阼階,后用踐阼指皇帝祭祀祖宗。D.尚書,始置于戰(zhàn)國,歷代相沿,是執(zhí)掌文書的官員,因尚書在皇帝左右辦事,掌管文書奏章,地位很重要。答案:C

解析:“踐阼指皇帝祭祀祖宗”解說不正確,踐阼指的是“皇帝登基”。樂學文化常識(二)財主炫富從前有個大財主,家有萬貫,但還很小氣,他為了富上家富,并炫耀自己,在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一天傍晚,有個窮秀才從這家門口路過,看了這副對聯不禁暗笑,怒其為富不仁,魚肉鄉(xiāng)里,乃趁夜改之,便用筆偷偷的把其中的三個字稍微改動:上聯是: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下聯是: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第二天財主一看

當是就氣的昏倒在地。古代文化小常識:1.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此稱始見于《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yè)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后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進士經殿試后,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且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2.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自己報名參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qū)別。科舉從開創(chuàng)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后一屆科舉考試結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經歷一千三百余年??婆e制度的主要考試都是定期的舉行的??婆e制度是封建時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他擴展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層社會的人士進入統(tǒng)治階級。特別是唐宋時期,科舉制度正當發(fā)展成熟之初,顯示出生氣勃勃的進步性,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黃金時代。配套練習:

1.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受禪,也叫禪讓制,是中國上古時期以來推舉首領的一種方式,即群體中個人表決,以多數決定。B.闕是宮門兩側的高臺,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進士,是古代科舉會試及第者之稱,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D.冠,指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也稱弱冠,表示成年。冠禮在宗廟進行,一般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加冠禮的青年加冠。答案:C

解析: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2.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丁母喪是指遭逢母親喪事。舊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喪,謂之“丁憂”。B.流民,是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普遍存農的一種社會現象,指到處流浪、無所事事的人。C.士大夫是古代中國對于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統(tǒng)稱。D.刺配:臉上刺了字,發(fā)放送往遠地充軍。刺,即黥刑,在罪犯額面或肌膚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顏色;配,發(fā)往遠地充軍。答案:B

解析:流民指因自然災害或戰(zhàn)亂而流亡在外,生活沒有著落的人。

樂學文化常識(三)進京趕考從前有個秀才,帶著自己的書童挑上行李,上京城趕考。走到半路上,忽然刮起了一陣大風,把秀才的頭巾刮掉了,書童急忙喊道:“公子,帽落地了,落地了!”

秀才是個比較迷信的人,他覺得有點不吉利,因為“落地”和“落第”讀音相同,而‘落第’就是考不中的意思,所以囑咐書童道:“以后再有什么東西掉了,就不要說落地,要說及地(第)了。”

書童點頭答應:“知道了!”但書童擔心擔上的行李再掉下來,便邊說邊把行李用繩子牢牢地栓緊。秀才見狀說:“是要栓緊一點,不要再讓掉下來?!睍卮鹫f:“公子,這回就是走到天涯海角再也不會及第(地)了?!惫糯幕〕WR:秀才:1.優(yōu)異之才。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舉士名目。漢時開始與孝廉并為舉士的科名,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稱“茂才”。唐初曾與明經、進士并設為舉士科目,旋停廢。后,唐宋間凡應舉者皆稱秀才,明清則稱入府州縣學生員為秀才。晉葛洪《抱樸子·審舉》:“時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學生泛稱。元明以來用以稱書生、讀書人的一種稱呼。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于《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4.明清兩代生員的通稱。5.一些成年人對學習較好學生的稱呼。及第: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因榜上題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進士,明清殿試之一甲三名稱賜進士及第,亦省稱及第,另外也分別有狀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稱謂。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贾羞M士也有其他別稱,如:披宮錦,唐朝進士及第披宮袍,后稱中進士為“披宮錦”,如《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登科,指科舉時代應考人被錄取,也特指考中進士,也說“登第”。又如《祭妹文》中“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钡驱堥T,龍門是個地名,又稱禹門口。民間傳說的“鯉魚跳龍門”,指出了龍門之難登,但只要登上龍門,就可以成龍,故有“一登龍門,身聲價十倍”之說。于是,人們就借此來比喻,把因得到名流推薦而得提高聲譽的人稱為登龍門。由于唐代科舉,很倚賴名流推薦,于是人們又把考上進士稱為登龍門。燒尾,據上述“鯉魚跳龍門”的典故,當鯉魚跳上龍門時,就會“天火自后燒其尾,乃化為龍”,所以唐代的舉子考中了進士后舉行的盛宴,其中的一道菜必須是燒鯉魚,這種宴會被稱為“燒尾宴”。因此,又有人稱中進士是“燒尾”。折桂,郤詵曾在與晉武帝的一次對答中,以月亮中的桂樹枝指代稀世的珍寶,比喻出眾的人才。后來白居易寫詩祝賀其弟連中三元及第,寫道:“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就是用折桂比喻中進士。配套練習:

1.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豪右,指舊時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戶;漢代以右為尊,所以習慣上稱為“豪右”。B.頓首,即以頭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際禮儀;又常常用于書信、表奏中作為敬辭。C.秀才,即茂才,東漢時為避光武帝劉秀名諱,改稱茂才,后世有時也沿用此名。D.京師是古代京城的通稱,現代則稱為首都;“京”“師”單用,舊時均可指國都。答案:D

解析:“京師”兩個字分開,“師”沒有“國都”的意思。2.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刺史”,漢武帝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孝成帝把刺史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由監(jiān)察官變?yōu)榈胤杰娛滦姓L官。B.綱紀,州郡屬吏中的高級人員的總稱。漢以功曹、五官掾為郡國的綱紀,有時也將主簿包括在內。后來州牧的主要屬吏別駕、治中也稱為綱紀,魏、晉均沿用此稱。C.“登第”指登進士第,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二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鄉(xiāng)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回老家安度晚年。這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委婉說法。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文學常識的熟記能力。C項,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樂學文化常識(四)小名叫狗子過去,有個叫劉大的人,家里很富有。當時有錢可買官做,劉大就花錢買了個官當。下車伊始,去謁見上司。上司問道:“你管轄的那個地方,風土怎樣?”???劉大說:“我們那兒并無大風,塵土就更少了?!???上司問:“春花怎樣?”???劉大答:“今年春天的棉花每斤二百八?!???上司問:“百姓怎樣?”???劉大答:“白杏只有兩棵,紅杏倒有不少?!???上司有些生氣,說道:“我問的是黎庶?!???劉大說:“梨樹很多,結果子卻是很少。”???上司火了:“我不是問什么梨杏,我問的是小民!”???劉大忙站起來說:“是,大人!我的小名叫狗子?!?/p>

古代文化小常識:一、黎庶黎,黎民,起初是奴隸社會中的奴隸身份的勞動者,后來指平民大眾。庶,百姓,起初是指奴隸社會中的自由人。黎庶,在后來地位平等,指平民大眾。文言文中平民的別稱有:百姓:戰(zhàn)國后平民的通稱。黎民:即平民?!袄琛蓖ā岸润P”:黑色,因黑發(fā)而名。黔首:黔,黑色,戰(zhàn)國時期秦尚黑色,平民用黑布包頭,故稱“黔首”。布衣:古代富人穿絲帛,平民穿麻布,故稱平民為“布衣”。庶民(庶人):秦漢前對身份比奴隸高的農民和小商人的稱謂;秦漢后泛指一般平民。另有別稱:蒼生、生民、丁口、氓(甿)、黎庶、黎元等。二、下車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車。初即位或到任也稱為“下車”,源于《禮記·樂記》:“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后于薊。”配套練習:1.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普通的廉價衣服,代指平民;紈绔指用細絹做的褲子,泛指富家子弟穿的華美的衣服,后世稱富家子弟。B.居喪,古代為直系親屬(父母或祖父母)服喪,尊親死后,在家守喪,不辦理外事。根據生者和逝者親疏關系的遠近,居喪時的喪服分為五個等級,依次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C.東宮是中國古代宮殿指稱,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宮,此處借指太子。與“中宮”可借指“皇后”同理。D.嫡母,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對親生母親的稱呼。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稱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稱作庶出。2.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成語“下車伊始”中的“下車”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員請求退職的委婉說法,“致仕”也有辭官或者退休的意思。B.古人幼時命名,成年取字。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者尊輩一般稱字,如“蘇東坡”。C.“徒流”是古代刑法?!巴健笔莿儕Z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強制其服勞役,“流”是將罪犯放逐到邊遠地區(qū)進行懲罰。D.“陛下”原來指的是帝王宮殿的臺階之下,后來引申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時,對帝王的敬稱。1.答案:D

解析:“是封建家庭中子女對親生母親的稱呼”錯,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對父親的正妻的稱呼”。2.答案:B

解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東坡算號。

樂學文化常識(五)誰沒出息?從前,有個巡撫,他父親是個知縣,兒子是個浪蕩公子,可他孫子少年得志,18歲就做了個五品官。

一天,巡撫不知因何不快,指著兒子氣憤地說:

“討嫌的東西!你看你兒子多惹人喜歡,少年得志,一舉成名。而你呢?游手好閑,到老也沒出息?!彼膬鹤硬环猓卮鹫f:“你的父親不如我的父親,你的兒子不如我的兒子,這沒出息的怎么是我呢?”古代文化小常識:知縣:官名。秦漢以來縣令為一縣的主官。唐稱佐官(縣里的其他正式官員)代理縣令為知縣事。也就是“知縣”一詞的起源。宋常派遣朝官為縣的長官,管理一縣行政,稱“知縣事”,簡稱知縣(意即不任命正式地方官,地方官職權由中央派遣的官員代理,所謂“知事”),如當地駐有戍兵,并兼兵馬都監(jiān)或監(jiān)押,兼管軍事。元代縣的主官改稱縣尹,明、清以知縣為一縣的正式長官,正七品,俗稱“七品芝麻官”。巡撫:南北朝時期就有“巡撫”之名,在當時,巡撫就已經初步具備了軍事與民事這兩項職能,時有派遣巡撫出巡邊鎮(zhèn)及賑災撫民的情況。到了唐代,正式設立巡撫為職官,并改巡撫為“巡撫使”。武則天時期,狄仁杰以冬官侍郎,任江南巡撫使。然而遍尋諸史,在唐代僅見三人擔任過巡撫使,出現的頻率很低。到了宋代,巡撫使制度日趨發(fā)展,“巡撫”一詞開始常常見諸于史籍,為明清時期巡撫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礎。配套練習:1.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視事,指就職治事。舊時指官吏到職辦公,后來也經常用來指官員的任職。B.大司農,官職名,始置于漢,掌錢谷之事,為九卿之一。由魏至明,歷代相沿,或稱司農。C.晏駕,本義是車駕晚出,漢以前用以諱稱帝王死亡,而漢以后則諱稱駕崩。D.縣令:一縣的行政軍事長官,又稱“知縣”。如《孔雀東南飛》:“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

2.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巡撫,以“巡行天下,撫軍安民”而得名,是由中央政府派出巡視各地的大臣。B.男子二十歲稱弱冠,表示已經成人,并給自己起字。C.詔,是天子給臣屬下達命令的一種文體,有手詔、遺詔等。D.古人迷信,認為一些自然變化的和人世的吉兇禍福有關,把星象的異常變化叫“星變”。1.答案:D

解析: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并非軍事。2.答案:B

解析:字是由父親或尊長取定。

樂學文化常識(六)官場變色龍話說有一群候補知縣,湊在一起打麻將。才打完一圈,一個仆人來送信,說巡撫大人的夫人得了重病,某著名醫(yī)生正前往治療。大家一聽,立即推倒牌局,爭先恐后地站起來,尋找自己的衣服、帽子,紛紛呼喊奴仆備馬抬轎,急欲趕到巡撫的官邸。正擾攘間,又一仆人進來,說得病的不是夫人,是巡撫的老娘,且已醫(yī)治無效,撒手而去。大家相視而笑,說:“太夫人仙逝,巡撫大人需回家丁憂,再也管不著咱們了。來來來,打完這一局,明天早晨再去吊唁不遲?!?/p>

過了一會兒,又一仆人進來說,這回得到確切消息,死去的不是巡撫的老娘,而是巡撫本人?,F在府中亂了套,幕僚正在寫報告,請總督派人來補缺。眾人立即齊刷刷地脫了衣服,重新入局,連聲說:“我去,差點耽誤了大好時光。趕緊擺上,打個通宵?!惫糯幕WR小知識:丁憂:丁憂,指中國封建社會傳統(tǒng)的道德禮儀制度,后世往往指用于擁有官吏身份之人。出自《晉書·袁悅之傳》:遭逢父母的喪事,也稱“丁艱”始為謝玄參軍,為玄所遇,丁憂去職。根據儒家傳統(tǒng)的孝道觀念,朝廷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則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辭官回到祖籍,為父母守制二十七個月,這叫丁憂。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禮須持喪三年,其間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預吉慶之典,任官者并須離職,稱“丁憂”。歷代均有規(guī)定,且品官丁憂,若匿而不報,一經查出,將受到懲處。但朝廷根據需要,不許在職官員丁憂守制,稱奪情,或有的守制未滿,而應朝廷之召出來應職者,稱起復。到明代把它定在律令,除了父母喪不必去官。武將丁憂不解除官職,而是給假100天,忌日另給假日。仙逝:意思指登仙而去,稱人死的婉辭。出自明·王鏊《震澤長語·仙釋》。古人忌諱說死,因此在《禮記·曲禮》中規(guī)定: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配套練習:1.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丁憂”,古代官員父母親去世后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間,丁憂人不準為官。B.刺史:地方主政官員,兼有檢核問事及監(jiān)察之職。刺史制度是維護皇權的有力手段。C.朔即朔方,杜甫“一去紫臺連朔漠”中的“朔漠”即北方的沙漠。D.郊指古代都城以外,百里以內的地方,郊迎指出迎于郊以示敬重。

2.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關于“死”的說法,《禮記》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盉.“媵”本義指送嫁的人或物品,男女皆可為媵。后來也可指“嬪妃”,如《阿房宮賦》中“妃嬪媵嬙”。C.兩國以上或兩人以上依一定的誓約結成的聯合關系叫“盟”。D.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1.答案:B

解析:刺史不是地方主政官員。2.答案:B

解析:媵指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時,隨嫁或陪嫁的人。而“嬪妃”指帝王妻妾。

樂學文化常識(七)禍從口出唐元和年間,李賀工于詩歌,韓愈非常看重他,常在縉紳面前稱揚他,李賀由此聲名鵲起。其時,元稹正年少,以明經第一擢第,也善詩,想與李賀結交。一日,持了名片,登門拜訪。李賀見了名片,并不請他入內,反而命仆人傳話:“你只是明經及第,何必來看李賀?”元稹無話可答,只好懷恨而去。后來,元稹制策登科,授左拾遺。不久,升為禮部郎中。他在與朝士議論時提出:李賀的父親名“晉肅”,應該避諱,不能赴進士科試。同時,李賀也因舉止輕薄,受到同輩士人排擠,以致終生坎坷。

古代文化小常識:縉紳:原意是插笏(古代朝會時官宦所執(zhí)的手板,有事就寫在上面,以備遺忘)于帶,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為官宦的代稱??N,也寫作“搢”,插。紳,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帶子。如: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巍の奶煜椤吨改箱浐笮颉?。又指古時做過官的人。明經:漢朝出現之選舉官員的科目,始于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龔遂、翟方進等皆以明經入仕。明經由郡國或公卿推舉,被舉出后須通過射策以確定等第而得官,如:西漢時期的召信臣、王嘉等,皆是因射策中甲科而為郎。漢代設置這一科,為儒生進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配套練習:1.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羽扇綸巾:漢末至魏晉時名士的裝束,后來形容儒雅從容,舉止瀟灑。舊小說中多用來形容諸葛亮的形象。綸巾,古代配有青絲帶的頭巾。B.縉紳原意是插笏(古代朝會時官宦所執(zhí)的手板,有事就寫在上面,以備遺忘)于帶,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為宦官的代稱。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D.“士”,上古掌刑獄之官。商、西周、春秋為貴族階層,多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漸成為統(tǒng)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統(tǒng)稱。2.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子監(jiān),我國封建時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機關,在有的朝代兼為最高學府。B.明經,漢朝出現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于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脫帽。冠禮是古代成年男子滿20歲舉行的象征獨立和成熟的儀式,備受重視。D.居喪,古代為直系親屬(父母或祖父母)服喪,尊親死后,在家守喪,不辦理外事。根據生者和逝者親疏關系的遠近,居喪時的喪服分為五個等級,依次為齊衰、斬衰、大功、小功和緦麻。1.答案:B

解析:后來成為轉用為官宦的代稱,并非宦官。2.答案:D

解析:依次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亦稱“五服”。樂學文化常識(八)唐朝兄弟情唐元和十年,柳宗元按舊例移官,任柳州(今屬廣西)刺史。當時朗州司馬劉禹錫被移作播州刺史。詔書下達時,柳宗元同自己親近的人說:“劉禹錫有老母,年齡已大,如今他要到蠻方遠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絕域的地方,來回有上萬里的路程,哪能讓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親不去,母子各在一方,這便成永別。我和禹錫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這樣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奏明皇上:請朝廷授劉禹錫為柳州刺史,自己愿代劉禹錫到播州上任。其時,恰巧大臣裴度也奏請皇上慎重考慮任命一事,于是劉禹錫最終改授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

古代文化小常識:元和: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君主發(fā)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后首創(chuàng)年號。始創(chuàng)年號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后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雍正皇帝等。如先皇在年中去世,繼位者仍使用當前年號,新年后改元。刺史:刺史,又稱刺使,職官?!按獭笔菣z核問事的意思,即監(jiān)察之職?!笆贰睘椤坝贰敝?。秦制,每郡設御史,任監(jiān)察之職,稱監(jiān)御史(監(jiān)郡御史)。刺史制度在西漢中后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對維護皇權,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興局面的形成起著積極的作用。漢成帝綏和元年刺史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由監(jiān)察官變?yōu)榈胤杰娛滦姓L官。配套練習:

1.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刺史”,漢武帝始置,“刺”,檢核問事之意。孝成帝把刺史改稱州牧,職權進一步擴大,由監(jiān)察官變?yōu)榈胤杰娛滦姓L官。B.“太祖”“太宗”之類的稱呼叫做廟號,是古代帝王生前所獲得的封號。只針對特定人群去世之后的封號稱為謚號。C.“服闋”,又叫服除,指守喪期滿除去喪服。根據與死者關系的親疏,居喪者的服喪期長短不同。D.“尚書”,一指《尚書》,是現存中國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以記言為主;另指官職,是輔佐尚書令的職官。2.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號。B.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鄉(xiāng)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回老家安度晚年。這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萎婉說法。C.黃河在古代被稱為“河”或“河漢”,習慣上人們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稱為“河”,把注入內湖或內海的稱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域。D.“六經”指六部儒家經典著作,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是《春秋》《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1.答案:B

解析:“是古代帝王生前所獲得的封號”錯誤,廟號專用于古代帝王死后;“只針對特定人群去世之后的封號稱為謚號”說法不準確,謚號指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跡而為之所立的稱號。2.答案:C

解析:“河漢”指的是“銀河”、“人們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稱為江,把注入內湖內海的河流成為河”。

樂學文化常識(九)父親是賊

錢良臣是南宋高宗紹興年間進士,官至參知政事。錢良臣很講究名諱。說起避諱來,自己的家人也不例外。他有個兒子,年紀還小,然而很聰慧。他自小就知道父親講究名諱,在讀書的時候,凡是遇到“良臣”二字,就自動把它改了。一天,他讀《孟子》,其中有“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一句。他照例改讀為:“今之所謂爹爹,古之所謂民賊也。”聽著無不大笑。古代文化小常識:避諱:封建時代為了維護等級制度的尊嚴,即說話寫文章時遇到君主或尊親的名字都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表尊重。避免利用名字進行人身攻擊,而冒犯君主或尊親超然的地位。該詞語出自《淮南子·要略》《顏氏家訓·風操》《蒲劍集·屈原考》等。《公羊傳·閔公元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边@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參知政事:簡稱“參政”,古代官職名,原是臨時差遣名目,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十一月,以劉洎為黃門侍郎、參知政事,參知政事始正式作為宰相官名,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唐制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仆射之外他官任宰相職,給以“參知政事”等名義。宋代,設中書門下(習稱政事堂),,此后參知政事則演變成一個常設官職,作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削弱相權,增大皇權。配套練習:

1.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避諱的目的是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是古代避諱的總原則。如東漢為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秀才”為“茂才”。B.禮部是古代官署“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國學校事務、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等事宜。C.《漢書》,又名《前漢書》,東漢范曄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全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D.諸生,明清時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tǒng)稱諸生。2.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垂髫,相當于七歲的年齡階段,女孩稱為髫年,男孩稱為韶年?!翱偨侵纾孕﹃剃獭敝械摹翱偨恰边€要比垂髫之年小上幾歲,“總角、孩提”是幼年的泛稱,而“垂髫、始齔”是童年的泛稱。B.會盟,古代諸侯間會面和結盟的儀式。春秋戰(zhàn)國時,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曾舉行過多次會盟。C.削籍,指削除官籍中的名氏,籍,指做官名冊。革職,只是革去現有職務,有重新起用的可能;削籍,則意味著除名,意味著永不錄用了。D.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地位相當于宰相。1.答案:C

解析:應是班固編撰?!稘h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顏師古二度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稘h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稘h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稘h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2.答案:D

解析:到宋代,設中書門下,此后參知政事則演變成一個常設官職,作為副宰相。

樂學文化常識(十)非常不敢說

五代時候,有一個號稱“長樂老”的大臣,叫做馮道,他又字“可道”。這個人在遇到危難的時候,別人著急,他卻自自在在。他很儉樸,一點也沒有大官的架子,他跟仆人們一起吃飯,吃同樣的東西。有的兇狠的將軍們,搶來漂亮女人,送給他,他表面上收下,骨子里卻把漂亮女人送還她自己的家里去。在五代的紛亂局面里,他跟過四個姓的朝代,在十個皇帝手下做過大臣。他的人生觀是“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他永遠是樂觀而機智的。當契丹滅了后晉這個朝代,馮道也跟著跑到契丹的朝廷里,契丹的皇帝罵馮道說:“你跑來干嘛?”馮道說:“我們沒有城,也沒有兵,打不過你們,怎么敢不來?”契丹的皇帝是野蠻人,要把中國人一城一城的殺光,可是自從馮道投降后,契丹的皇帝便放棄了這種野蠻的手法,因為他接受了馮道的巧妙勸說,馮道的智慧太高了,外國頭腦簡單的皇帝,不得不聽他的。馮道雖然使中國老百姓免于被屠殺,可是歷史上,他卻背上“漢奸”的罪名。歷史家說他不應該伺候那么多朝代、那么多皇帝,可是馮道說:“管你什么人做皇帝呀!只要對老百姓有好處,少殺一點老百姓,我都干!”馮道活了很久,活到七十三歲,跟孔夫子同年。馮道是個快樂的聰明人,有一些關于他的笑話。據說有一天,他的學生讀《老子》這部書,一開頭是:道可道,非常道。因為“道”是馮道的名,“可道”是馮道的字,他的學生不敢直接叫老師的名字,所以碰到“道”和“可道”,就念成“不敢說”,而把這兩句《老子》,念成了:“不敢說”“不敢說”,非常“不敢說”。古代文化小常識:1.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于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2.《老子》:《老子》又名《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春秋時期老子(李耳)著。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1章。配套練習:

1.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除了姓名之外,往往又有字。無論男女,到成年才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別,名供長輩呼喚或用于自稱,字是供平輩和晚輩稱呼。B.“夷人”,指少數民族的一種,引申為對中國境內華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稱,有“東夷、西狄、南蠻、北戎”之說。C.頓首是古代的一種交際禮儀,跪拜禮之一,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頭觸地而時間短暫,故稱之,通常用于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D.罪己”,檢討自己的過錯?!白锛涸t”是帝王在國家遭受天災、政權危難時,自省或檢討自己過失、過錯的一種口諭或文書。2.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子,既可以是指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并稱“老莊”;又可以指戰(zhàn)國時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作。B.“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國刑罰、律令及審核刑名;三省即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六部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C.“朔”是農歷每月的初一。農歷每月的十五為“望”,農歷每月的十六為“既望”,《赤壁賦》中“七月既望”的“既望”即為此意?!盎蕖眲t是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D.“乞骸骨”是自請退職的委婉說法,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回老家安度晚年;如果是正常退休則稱為“致仕”。在古代,“致仕”的年齡一般為七十歲,有疾患則可提前。1.答案:B

解析:東夷、西戎、南蠻、北狄。2.答案:A

解析:《老子》成書于春秋時期。樂學文化常識(十一)忽聽鐘聲傳刻漏康熙三十五年,長洲人吳廷楨參加順天府鄉(xiāng)試,因文章出眾而中舉,然而由于他冒充北籍,被查實后斥革。三十八年春,康熙皇帝南巡,自浙江回京時,途經蘇州,吳廷楨迎駕獻詩??滴蹩催^這首詩后,很是贊賞,又命他登船當場作詩,限用“江”韻。吳廷楨略一思索,吟出前兩句:“綠波瀲滟照船前,天子歸來自越邦”,一時卻不能做出下面的句子,苦思未得。正在他窘迫之際,忽然聽到舟中的自鳴鐘響,頓時觸景生情,吟出后面兩句:“忽聽鐘聲傳刻漏,計程今已到吳江?!笨滴趼牶螅鬄橘澷p,讓吳廷楨第二天來行宮,當即命禮部恢復他的官職。古代文化小常識:1.鄉(xiāng)試:鄉(xiāng)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唐宋時稱“鄉(xiāng)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明、清兩代定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凡本省生員與監(jiān)生、蔭生、官生、貢生,經科考、歲科、錄遺合格者,均可應試。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中式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中式之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凡中式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2.禮部:禮部是中國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為中央行政機構六部之一,掌管五禮之儀制及學校貢舉之法。長官為禮部尚書,其后歷代相沿不改。隋至宋屬尚書省,元屬中書省,明、清為獨立機構,直接聽命于皇帝。隋置尚書一人。禮部下轄禮部司、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初由侍郎掌管,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年),改侍郎為尚書之佐,各司侍郎均改為郎。四司分掌禮樂、學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唐因之,置尚書、侍郎各一人,四司設郎中、員外郎為正、副長官。配套練習:1.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又叫入學考試。B.鄉(xiāng)試,是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C.鄉(xiāng)試考后發(fā)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D.會試,又稱春闈。會試中考中的叫進士,第一名叫狀元。2.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八荒:八為東、東南、南、西南、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臑榛倪h之地。八荒指遠離中原的地方。B.“禮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國家典章制度、祭祀、學校、科舉等,并負責接待四方賓客等事務。C.“立生祠”是古代一種民俗,即老百姓自發(fā)地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對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