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專題復(fù)習:文言文斷句技巧 課件20張_第1頁
高考專題復(fù)習:文言文斷句技巧 課件20張_第2頁
高考專題復(fù)習:文言文斷句技巧 課件20張_第3頁
高考專題復(fù)習:文言文斷句技巧 課件20張_第4頁
高考專題復(fù)習:文言文斷句技巧 課件20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善抓標志,巧斷語句

——文言文斷句技巧年份篇目與作者考查形式所斷數(shù)量分值2015《太平州學(xué)記》(【宋】張孝祥)文內(nèi)斷句6處必斷3分2016《治安策》(【西漢】賈誼)文外斷句(另選文段)8處必斷,2處可斷可不斷3分2017《上池州李使君書》(【唐】杜牧)文內(nèi)斷句6處必斷3分2018《顏太初雜文序》(【北宋】司馬光)文內(nèi)斷句6處必斷3分2019《〈宗子相集〉序》(【明】王世貞)文內(nèi)斷句6處必斷,1處可斷可不斷3分2020《上曾子固龍圖書》(【宋】張耒)文內(nèi)斷句6處必斷,1處可斷可不斷3分2021答謝景山書([宋]蔡襄)文內(nèi)斷句6處必斷3分命題規(guī)律①必考題。題數(shù)、分值不變:1題3分。②大多取材所考文言文中。③必斷處不少于6處。(2019課標全國Ⅲ,10,改編)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吳起者,衛(wèi)人也,事魯君。齊人攻魯,將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zhàn)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wèi)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wèi)魯君疑之謝吳起吳起于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抓詞性名詞、代詞常做主語、賓語。動詞、形容詞往往做謂語。名詞,如人名、地名、官職名、國名、朝代、器物名、動物名等;代詞,如吾、予、余(表示“我”),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之、此等。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xiàn)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xiàn)就只提名不提姓了【針對訓(xùn)練】?用斜線(/)為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魏舒身長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澤每獵大獲為后將軍鐘毓長史毓與參佐射戲舒常為坐畫籌。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數(shù),于是發(fā)無不中,加舉措閑雅,殆盡其妙。(選自《世說新語》劉孝標注,有刪改)[答案]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澤/每獵大獲/為后將軍鐘毓長史/毓與參佐射戲/舒常為坐畫籌[參考譯文]魏舒身高八尺二寸,不屑于平常人所做的淺薄之事,年少的時候擅長射箭,進入山林湖澤,每次打獵都有很大的收獲。擔任后將軍鐘毓的長史,鐘毓與他的副將比賽射箭,魏舒經(jīng)常坐著替他們用籌碼統(tǒng)計(射箭的成績)。后來碰上朋友少的時候,(鐘毓)讓魏舒充人數(shù),在這時,(魏舒)射箭沒有射不中的,加上(他)動作嫻靜優(yōu)雅,差不多能展示出(射箭)的所有高超技藝。

醫(y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知之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p>

(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答案]醫(y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抓對話詞

“曰”“云”“言”“謂”“道”等動詞可判斷人物的對話,進而斷句。[參考譯文]

醫(yī)生扁鵲去拜見秦武王,武王把自己的病情告訴了扁鵲,扁鵲請求為武王醫(yī)治。(武王)身邊的人說:“大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治療它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會)使耳朵聽不清,眼睛看不見?!蔽渫醢堰@話告訴了扁鵲。扁鵲生氣地把治病的針石一丟,說:“您同懂醫(yī)術(shù)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醫(yī)術(shù)的人討論放棄治療。假使像這樣去治理秦國,那么您一個舉動就會導(dǎo)致亡國?!鳖悇e斷句技巧常見例詞發(fā)語詞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夫、蓋、至若、若夫、唯、且時間詞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頃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疑問語氣詞其后一般構(gòu)成疑問句,其前一般斷開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復(fù)句關(guān)聯(lián)詞語其前一般斷開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至于、于是、豈、豈非借助虛詞明辨句讀句末語氣詞

其后一般斷開陳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問句末尾耶、與、歟、邪、乎感嘆句末尾哉、夫特殊詞“乎、也、而、夫”位置不定,靈活對待?!踞槍τ?xùn)練】?用斜線(/)為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痹?“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之間數(shù)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選自《孟子·滕文公下》)[答案]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參考譯文]

孟子對戴不勝說:“你想要你的君王學(xué)好嗎?我明白地告訴你。(假如)有位楚國的大夫在這里,想要他的兒子學(xué)會說齊國話,那么,是找齊國人來教,還是找楚國人來教呢?”(戴不勝)答道:“找齊國人來教?!?孟子)說:“一個齊國人來教他,卻有許多楚國人說話干擾他,縱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說齊國話,他也做不到;假如帶他到齊國的莊街岳里(繁華地帶)住上幾年,即使每天鞭打他,逼他說楚國話,他也是做不到的。你說薛居州是個有德之士,讓他住在王宮中。如果王宮中的人,無論老少卑尊,都是薛居州這樣的有德之士,那君王同誰去干壞事呢?如果王宮中的人,無論老少卑尊,都不是薛居州這樣的有德之士,那君王又同誰去干好事呢?一個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樣呢?”?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文斷句。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fā)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 (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四》)[答案]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fā)/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參考譯文]齊王派使者去聘問趙威后,齊王的信還未啟封,趙威后就問使者說:“你們的年景不錯吧?百姓平安無事吧?大王身體也好吧?”使者聽了不高興,說:“我奉命來聘問威后,現(xiàn)在您不先問齊王卻先問年景和百姓,難道能把卑賤的放在前面,而把尊貴的放在后面嗎?”1.[2016·浙江卷]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3分)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選自賈誼《治安策》)抓住“矣”“也”等詞,根據(jù)不同的主謂賓搭配,斷清文句。“也”在句末必斷,“者也”后必斷;“皆/此……也”固定句式,只在“也”后斷?!耙病痹诰渲斜硎就nD時不斷,“其聞道也固先乎吾”抓虛詞《全品》P200【技法小練1】1.[2016·浙江卷]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3分)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選自賈誼《治安策》)答案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斷對兩處(或三處)給1分,斷對四處(或五處)給2分,斷對六處以上給3分;在得分的基礎(chǔ)上,斷錯一處不扣分,斷錯兩處(或三處)扣1分,斷錯四處(或五處)扣2分,斷錯六處以上扣3分;//處斷或不斷,均不計分。

向陛下進言的人都說現(xiàn)在天下已經(jīng)安定了,已經(jīng)治理得很好了,我卻認為還不是那么回事。說天下已經(jīng)安定已經(jīng)大治的人,不是愚昧無知,就是阿諛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亂大體的人。有人抱著火種放在堆積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這堆木柴之上,火還沒有燃燒起來的時候,他便認為這是安寧的地方,現(xiàn)在國家的局勢,與此有什么不同?抓句式

固定句式、判斷句、反問句、被動句、變式句【針對訓(xùn)練】?用斜線(/)為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jié)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選自《史記·管晏列傳》)[答案]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jié)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參考譯文]

晏平仲,名嬰,是萊地夷維人。(他)先后侍奉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因為生活節(jié)儉、努力做事而被齊國國君看重。(晏平仲)擔任齊國丞相后,吃飯從來不吃兩份肉菜(只吃一份葷菜),他的妾也不穿絲質(zhì)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時,國君問到他,他就慎言回答;沒問到他,他就行動謹慎小心。國家政治清明,他就遵從政令行事;政治不清明,他就權(quán)衡利弊斟酌辦事。因此,他能接連侍奉三代君主,名揚于諸侯國。抓對稱句古人寫文章講究句式的整齊對稱,或者兩句之間講究意思的正反對比【針對訓(xùn)練】?用斜線(/)為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始,潘君以術(shù)游京師,疾病之至門者日數(shù)人。有知潘君者曰:“潘君相有病于未病,治已病于無病。”“潘君視隱如顯視遠如邇色喻于目脈喻于指聲喻于耳三者并用藥至病去所謂國能也!”他日往,則疾病之至者益多,日數(shù)十百人。(節(jié)選自宋·劉攽《贈醫(yī)潘況秀才序》)[答案]潘君視隱如顯/視遠如邇/色喻于目/脈喻于指/聲喻于耳/三者并用/藥至病去/所謂國能也[參考譯文]起初,潘先生憑借醫(yī)術(shù)游歷京城,患有疾病上門求醫(yī)的人每天有幾個。有了解潘先生的人說:“潘先生能在病人還沒察覺有病的時候看出病來,(又能通過治療)使已患病的人恢復(fù)健康。”“潘先生能像看出近在眼前顯而易見的病癥那樣看出處于潛伏期還未發(fā)作的病癥。用眼睛了解臉色,用手指了解脈象,用耳朵了解聲音,三者并用,藥到病除,可以說是京城里醫(yī)術(shù)高超的能人!”后來到他那里去,(就發(fā)現(xiàn))患有疾病上門求醫(yī)的人增多了,每天有數(shù)十近百人。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頂真)抓修辭

頂真、對偶、排比【針對訓(xùn)練】?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發(fā)之則天下見其邪而不見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發(fā)之則天下見其正而不見其邪是故《大誥》之篇入于王莽之筆則為奸說陽虎之語編于孟子之書則為格言(節(jié)選自《孟子辨惑》)[答案]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發(fā)之/則天下見其邪而不見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發(fā)之/則天下見其正而不見其邪/是故《大誥》之篇入于王莽之筆/則為奸說/陽虎之語編于孟子之書/則為格言[參考譯文]如果將君子的話借助小人的口說出,那么天下的人看到的是它的奸邪,而看不見它的正直;如果將小人的話借助君子的口說出,那么天下的人看見的是它的正直,而看不見它的奸邪。所以《大誥》的內(nèi)容在王莽的筆下,就是奸說;陽虎的話編在孟子的書中,就變成了格言。善抓標志,巧斷語句詞性(名詞、代詞常做主語、賓語。動詞、形容詞往往做謂語)對話詞“曰”“云”“言”“謂”“道”等動詞可判斷人物的對話,進而斷句)虛詞(句首發(fā)語詞、句末語氣詞、句中虛詞)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結(jié)構(gòu)、判斷句、反問句、被動句等)修辭(頂真、對偶、排比等)通讀文段初判斷先易后難抓關(guān)鍵前后通讀查連貫斷句技法小結(jié)?請用斜線(/)給下面文言短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限斷6處)王慎中為文,初亦高談秦漢謂東京以下無可取已而悟歐曾作文之法乃盡焚舊作一意師仿尤得力于曾鞏唐順之初不服其說,久乃變而從之。(選自《四庫全書總目》)[答案]初亦高談秦漢/謂東京以下無可取/已而悟歐曾作文之法/乃盡焚舊作/一意師仿/尤得力于曾鞏/唐順之初不服其說[參考譯文]王慎中寫文章,起初也大談秦漢時期的文章,認為宋朝以來的文章沒有值得學(xué)習的。不久領(lǐng)悟到歐陽修、曾鞏寫文章的方法,于是燒盡以前所寫的作品,全心全意效仿(他們的文章),尤其從曾鞏的文章那里得到裨益。唐順之當初不同意他的說法,很久以后才改變了看法并且跟隨他學(xué)習。?用斜線(/)給下面的文段斷句。周室既衰諸侯恣行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jīng)術(shù)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于正見其文辭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tǒng)紀于后世作孔子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