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感染性疾病
臨床診療常規(guī)
2021年版
目錄
第一節(jié)鼠疫.......................................................3
第二節(jié)布魯氏桿菌病...............................................4
第三節(jié)炭疽病.....................................................6
第四節(jié)猩紅熱.....................................................8
第五節(jié)流行性腦脊髓膜炎............................................9
第六節(jié)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12
第七節(jié)麻疹......................................................16
第八節(jié)水痘一帶狀皰疹..............................................18
第九節(jié)流行性腮腺炎...............................................19
第十節(jié)流行性出血熱...............................................20
第十一節(jié)隱球菌腦膜炎.............................................23
第十二節(jié)深部念珠菌病.............................................26
第十三節(jié)深部曲菌病...............................................29
第十四節(jié)厭氧菌感染...............................................31
第十五節(jié)肺結核..................................................32
第十六節(jié)瘧疾....................................................37
第十七節(jié)霍亂....................................................38
第十八節(jié)病毒性肝炎...............................................40
第十九節(jié)肝炎后肝硬化.............................................45
第二十節(jié)細菌性痢疾...............................................47
第二十一節(jié)感染性腹瀉.............................................50
第二十二節(jié)食物中毒...............................................53
第二十三節(jié)傷寒與副傷寒...........................................55
第二十四節(ji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0
第二十五節(jié)社區(qū)獲得性肺炎.........................................64
第二十六節(jié)流行性感冒.............................................70
第二十七節(jié)人感染H7N9禽流感.....................................74
第二十八節(ji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76
第二十九節(jié)艾滋病.................................................85
第一節(jié)鼠疫
(概述]
鼠疫是由鼠疫耶爾森菌引起的烈性傳染病,主要流行于鼠類、旱獺及其他嚙
齒類動物,屬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傳染性強,病死率高,是我國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
定的甲類傳染病。我國有12種類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于19個省區(qū),近十年
人間鼠疫病例數(shù)逐年增多,以腺鼠疫為主。
【流行病學】
1.傳染源:鼠類和旱獺等嚙齒類動物染病動物和鼠疫患者是主要傳染源。
2.傳播途徑:鼠蚤叮咬、捕殺染疫動物、飛沫、實驗室感染是主要傳播途徑。
3.易感人群:人類對鼠疫普遍易感,沒有天然免疫力。
【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多為2-3天(1-6天),個別可達8-9天。
1.腺鼠疫:多見類型,發(fā)熱、乏力,在發(fā)病的同時或卜2天內出現(xiàn)淋巴結腫
大(依次多見于腹股溝、腋下與頸部),劇痛、拒觸、受累部位活動受限。其特
征表現(xiàn)為淋巴結迅速彌漫性腫脹,大小不等,質地堅硬,疼痛劇烈,與皮下組織
黏連,移動性差,周圍組織充血、出血。由于疼痛劇烈,患者常呈強迫體位。約
1/4病人可有皮膚紅斑、丘疹,發(fā)展為水泡、膿皰及潰瘍,可結黑痂。多數(shù)于4?
5日后隨淋巴結破潰而病情緩解。
2.肺鼠疫:根據感染途徑不同,肺鼠疫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種類型。主
要表現(xiàn)為急性起病,寒戰(zhàn)、高熱,體溫可達40℃-41℃,脈搏細速,呼吸窘迫,
呼吸頻率增快?;疾〕跗诟煽?,繼之咳嗽頻繁,咳出稀薄血性泡沫痰,痰中帶血
或血痰。肺部聽診有散在啰音(包括干性、濕性或捻發(fā)音)。若不及時給予有效
治療,病人多于2-3天死亡。
3.敗血癥型鼠疫:病死率極高。主要表現(xiàn)為畏寒、高熱、劇烈頭痛、瞻妄、
神志不清、脈搏細速、心律不齊、血壓下降、呼吸窘迫,皮膚、粘膜、腔道廣泛
出血等,若不及時救治,常于『3天內死亡。因皮膚廣泛出血、發(fā)納、瘀斑、壞
死,死后皮膚常呈紫色,俗稱“黑死病”。
4.其他類型鼠疫:包括腸鼠疫、腦膜炎性鼠疫、眼鼠疫和皮膚鼠疫等,此外,
尚有輕型鼠疫,臨床癥狀輕微,發(fā)熱程度不高,淋巴結腫大,但疼痛不嚴重。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shù)明顯升高,常達(20-30)X107L,以中性粒細胞為
主,可見紅細胞、血紅蛋白和血小板減少。
2.尿常規(guī):可見蛋白尿,尿沉渣可見紅細胞、白細胞和細胞管型。
3.便常規(guī):大便潛血可陽性。
4.血清抗原檢測(快速篩查):鼠疫F1抗原檢測(膠體金法)陽性。
【影像學】
胸部影像學早期可見肺內單一或多發(fā)的浸潤影,分布在多個葉段;隨病情進
展,可迅速發(fā)展為雙肺大片實變,甚至“白肺”。
【診斷】
(一)疑似病例
突然發(fā)熱,外周血白細胞升高,有咳嗽、咳痰,咳血痰或血性泡沫痰,或淋
巴結腫大等上述各型鼠疫相關臨床表現(xiàn),且具備以下鼠疫流行病學史中任何一
條。
1.發(fā)病前9天內到過動物鼠疫流行區(qū);
2.發(fā)病前9天內在無有效個人防護的情況下解除過來自鼠疫疫區(qū)的疫源動
物、動物制品、進入過鼠疫實驗室或接觸過鼠疫實驗用品;
3.發(fā)病前9天內在無有效個人防護的情況下接觸過疑似或確診鼠疫病人。
(二)確診病例
疑似病例具備下列病原學特異性檢查陽性結果之一者。
1.淋巴結穿刺液、血液、痰液,眼部或眼分泌物等標本中分離到鼠疫菌;
2.上述標本中鼠疫菌核酸檢測陽性同時用免疫學方法檢測鼠疫F1抗原陽
性;
3.急性期與恢復期雙份血清F1抗體陽轉,或鼠疫F1抗體滴度呈4倍及以上
增高。
(三)排除鼠疫診斷
1.在疾病過程中確診為其他疾病,能解釋其所有的臨床表現(xiàn),且針對鼠疫進
行的所有病原特異性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2.在疾病過程中未確診鼠疫,發(fā)病30天后,針對鼠疫進行的抗體檢測結果
仍為陰性,或達不到滴度升高4倍的標準。
【鑒別診斷】
1.腺鼠疫:與急性淋巴結炎、土拉菌病、淋巴結核等鑒別。
2.肺鼠疫:與大葉性肺炎、吸入性炭疽等鑒別。
3.敗血癥型鼠疫:與其他病原體感染所致的膿毒癥相鑒別。
【治療原則】
凡確診或疑似鼠疫患者,就地隔離,轉定點醫(yī)院治療。
1.一般治療:嚴格隔離,絕對臥床,病室滅鼠、滅蚤,徹底消毒病人分泌物、
排泄物。
2.抗菌治療:早期、聯(lián)合、足量、應用敏感的抗菌藥物治療。
當前最有效藥物,首選鏈霉素,常需聯(lián)合其他類型的抗生素,如喳諾酮類、
多西環(huán)素、B-內酰胺類、多西環(huán)素或磺胺類等。
3.對癥支持治療:補液、降溫、輸血或血漿;中毒癥狀重者可用腎上腺皮質
激素;個別淋巴結液化者可切開引流。本病發(fā)生DIC時不宜使用肝素。
【預防】
滅鼠滅蚤、控制鼠間鼠疫。醫(yī)務人員嚴密自身防護,接觸病人可預防服藥。
疫區(qū)居留者、相關實驗室工作者注射鼠疫菌菌苗,1年有效。
參考文獻:
《鼠疫醫(yī)務人員培訓手冊(試用)》國家衛(wèi)健委2019年
《感染性疾病OSBC》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年
第二節(jié)布魯氏桿菌病
(概述]
布氏桿菌病(Brucellosis)簡稱布病,是布魯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地方性傳
染病,以農牧區(qū)多見。我國將其列為乙類傳染病。
【流行病學】
1.傳染源:家畜及野生動物是布魯菌宿主,與人類密切接觸的宿主牛、羊、
豬、犬、駱駝、鹿等均可成為人類的傳染源。
2.傳播途徑:皮膚接觸,進食未消毒的病畜生乳及乳制品,吸入含菌的氣溶
膠。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可發(fā)生再感染。
【臨床表現(xiàn)】
(1)潛伏期:2?3周,實驗室工作人員多在10?50天。
(2)臨床類型
1)急性和亞急性型:病程在三個月內為急性,3?6月為亞急性,起病徐緩,
發(fā)熱以波浪型,馳張熱多見。發(fā)熱持續(xù)1-數(shù)周,間歇2周,反復多次。高熱時可
伴有寒戰(zhàn)、熱退后常大汗淋漓、疲乏,可伴有頭痛。
關節(jié)痛:累及1個或多個關節(jié),多見于肩、肘、腕、酸關節(jié)。不對稱、疼痛難
忍的劇痛,部份患者關節(jié)局部有紅腫,甚者可伴有化膿性病灶,如化膿性關節(jié)炎、
化膿性骨髓炎、心內膜炎、腦膜炎等。
睪丸炎:20?40強男性患者可伴發(fā)。
次要的癥狀是頭痛、神經痛、沿著神經根和神經干分布,出現(xiàn)難忍的腰痛和
胸痛。
2)慢性期:病變在6個月以上,有長期的低熱、寒意、疲憊、夜汗、肌痛、
關節(jié)及神經痛、肝脾輕度腫大。
(3)并發(fā)癥:急性期可并發(fā)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血栓性靜脈炎、胸
膜炎、支氣管炎、腦膜炎、膽囊炎、肝、脾膿腫。慢性期可有關節(jié)和脊柱強直,
肌腱攣縮變硬。
【實驗室檢查】
周圍血白細胞偏低,以淋巴細胞為主。骨髓、血液、腦脊液及膿性分泌物均
可培養(yǎng)出細菌,虎紅平板凝集試驗、試管凝集試驗陽性。
【診斷標準】
1.流行病學史
發(fā)病前病人與疑似布魯氏菌感染的家畜、畜產品有密切接觸史,或生食過牛、
羊乳及肉制品,或生活在布魯氏菌病疫區(qū):或從事布魯氏菌培養(yǎng)、檢測或布
魯氏菌疫苗生產、使用等工作。
2.臨床表現(xiàn)
1)出現(xiàn)持續(xù)數(shù)日乃至數(shù)周發(fā)熱(包括低熱),多汗,乏力,肌肉和關節(jié)疼痛
等。
2)部分患者淋巴結、肝、脾和睪丸腫大,少數(shù)患者可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皮疹
和黃疽;急慢性期患者可以表現(xiàn)為骨關節(jié)系統(tǒng)損害。
3.實驗室檢查
3.1虎紅平板凝集試驗(RBT)結果為陽性。
3.2布魯氏菌培養(yǎng)物涂片革蘭染色檢出疑似布魯氏菌。
3.3試管凝集試驗(SAT)滴度為1:100及以上,或者患者病程持續(xù)一年以上
且仍有臨床癥狀者滴度為1:50及以上。
3.4抗人免疫球蛋白試驗(Coomb's)滴度為1:400及以上。
疑似病例符合1和2
臨床診斷病例:符合疑似病例并同時符合3.1
確診病例:符合疑似或臨床診斷病例并同時符合中任一項
隱性感染:符合1和3.2,不符合2
【鑒別診斷】
1.傷寒、副傷寒顯稽留熱,出汗不明顯,且肥達氏試驗陽性。
2.風濕熱,抗鏈球菌溶血素“0”陽性。
3.結核病,局限性關節(jié)炎和神經痛癥狀不明顯或缺如。
4.瘧疾,涂片可找到瘧原蟲。
5.其他如類風濕關節(jié)炎、細菌性心內膜炎、敗血癥、鉤端螺旋體病、淋巴
肉芽腫、病毒性肝炎、肝包蟲病、黑熱病、結核性睪丸炎、系統(tǒng)性紅斑性狼瘡等,
均需鑒別。
【治療原則】
抗生素:多西環(huán)素聯(lián)合利福平治療,至少連用六周,根據患者癥狀、體征、
血沉、CRP檢查結果變化適當延長療程。
其他方案可考慮:
多西環(huán)素+鏈霉素
多西環(huán)素+復方磺胺甲惡理
利福平+氟口奎諾酮類藥物
針對并發(fā)癥治療:
脊柱炎:多西環(huán)素+利福平+鏈霉素2-3周,總療程至少3個月,必要時外
科手術治療。
【預防】
加強病畜管理,監(jiān)督乳制品的生產,保護屠場及實驗室工作人員。
參考文獻:
《WS269-2019布魯菌病診斷》國衛(wèi)通(2019)1號
《感染性疾病0SBC》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年
《傳染病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8年第九版
第三節(jié)炭疽病
【概述】
炭疽病是由炭疽桿菌所致,是一種人和動物共患的急性傳染病。在我國炭疽
病為乙類傳染病,其中肺炭疽為甲類傳染病管理。炭疽病在全世界范圍分布。在
發(fā)展中國家,比如非洲和亞洲一些農村地區(qū),因疫苗接種計劃難以實施,它是一
個重要的健康問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炭疽作為潛在的生化武器而被關注。
全年均有發(fā)病,7-9月份為高峰。吸入型多見于冬春季。
【流行病學】
1.傳染源:患病的草食動物,如牛、羊、馬、駱駝等,其次是豬和狗。
2.傳播途徑:接觸病畜及其皮毛患皮膚炭疽,食用病畜的肉類患腸炭疽,吸
入帶有芽抱的塵?;挤翁烤摇?/p>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一次感染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皮膚炭疽1?3天,長至12天;肺炭疽12小時,腸炭疽12-18小時。
1.皮膚炭疽:約占95機手、前臂、面、頸等暴露部位的局部皮膚出現(xiàn)不明
原因的斑疹、丘疹、水皰,周圍組織腫脹及浸潤,繼而中央壞死形成潰瘍性黑色
焦痂,焦痂周圍皮膚發(fā)紅,腫脹,疼痛不顯著,稍有癢感。典型皮膚損害表現(xiàn)為
具有黑痂的淺潰瘍,周邊有小水皰,附近組織較為廣泛的非凹陷性水腫。除皮損
外,患者多出現(xiàn)發(fā)熱、頭痛、關節(jié)痛、全身不適以及局部淋巴結和脾腫大等癥狀
和體征。少數(shù)嚴重病例,局部呈大片水腫和壞死。
2.肺炭疽:高熱,呼吸困難,可有胸痛及咳嗽,咳極黏稠血痰。肺部體征常
只有散在的細濕啰音。胸部X線的主要表現(xiàn)為縱隔影增寬,胸腔積液。
3.腸炭疽:潛伏期12~18小時,食入炭疽芽胞而發(fā)病。癥狀類似食物中毒,
發(fā)熱,腹脹,腹部劇烈疼痛,腹瀉,通常為血樣便或血水樣便。可有惡心、嘔吐,
嘔吐物中可含血絲及膽汁??砂橛邢酪酝獍Y狀和體征。
4.腦膜炎型炭疽:腦膜炎型炭疽:劇烈頭痛,嘔吐,頸項強直,繼而出現(xiàn)追
妄、昏迷、呼吸衰竭,腦脊液多為血性。多繼發(fā)于1?3,也可能直接發(fā)生。
5.敗血癥型炭疽:高熱、寒戰(zhàn),感染性休克與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表現(xiàn),
皮膚出現(xiàn)出血點或大片淤斑,腔道出血,迅速出現(xiàn)呼吸與循環(huán)衰竭。多繼發(fā)1?
3,也可能直接發(fā)生。
【實驗室檢查】
1.患者臨床標本,細菌分離培養(yǎng)獲得炭疽芽胞桿菌
2.患者血清標本,抗炭疽特異性抗體檢測陽性。
3.患者臨床標本,顯微鏡檢查發(fā)現(xiàn)大量兩端平齊呈串聯(lián)狀排列的革蘭陽性大
桿菌。
4.患者臨床標本,炭疽芽胞桿菌特異性核酸片段檢測陽性
5.患者臨床標本,炭疽芽胞桿菌抗原檢測陽性(見附錄E)o
6.暴露動物標本或暴露環(huán)境標本,細菌分離培養(yǎng)獲得炭疽芽胞桿菌
【診斷】
流行病學史:發(fā)病前14天內,接觸過疑似炭疽的病、死動物或其殘骸,或
食用過疑似炭疽的病、死動物肉類或其制品,或吸入可疑炭疽芽胞桿菌污染的粉塵,或從事
與毛皮等畜產品密切接觸、與炭疽芽胞桿菌研究使用相關的職業(yè),或在可能被炭疽芽胞污染
的地區(qū)從事養(yǎng)殖、放牧耕耘或挖掘等活動。
(一)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學史,具有上述臨床表現(xiàn)1?5之一者;
(二)臨床診斷病例:
符合下列一項可診斷為臨床診斷病例:
1.符合疑似病例,并具有實驗室檢查2?6中任何1項者;
2.具有明確的流行病學史,并具有典型的皮膚損害者。
(三)確診病例:
符合下列一項可診斷為確診病例:
1.疑似病例或臨床診斷病例,并具備實驗室檢查中1者;
2.疑似病例或臨床診斷病例,并具備實驗室檢查2中患者雙份血清抗炭疽
特異性抗體出現(xiàn)陽轉或滴度出現(xiàn)4倍或4倍以上升高者;
3.疑似病例或臨床診斷病例,并具備實驗室檢查中2?6中任何2項者。
【鑒別診斷】
1.皮膚炭疽應與葡萄球菌引起的蜂窩織炎鑒別,后者不會有典型出血性血
痂。恙蟲病的焦痂也應仔細鑒別。
2.肺炭疽應與急性肺部感染,特別是肺鼠疫相鑒別,臨床癥狀難以區(qū)分,主
要靠病原學確診。
3.腸炭疸應與各類腸炎相鑒別,特別是食物中毒和細菌性痢疾,本病的毒血
癥狀較重。
4.腦膜炭疽應與各種中樞神經系統(tǒng)化膿性感染相鑒別,最后的診斷,還是靠
病原體的分離。
【治療原則】
1.局部處理:傷口禁止撫摸,擠壓及手術切除,傷口用雙氧水或高鎰酸鉀溶
液清洗,敷以抗生素軟膏。
2.抗生素治療:首選青霉素,必要時聯(lián)合應用磺胺、鏈霉素和氯霉素,慶大
霉素、紅霉素、卡那霉素、四環(huán)素均有效。
3.對癥治療:如出現(xiàn)敗血癥休克,則按感染性休克原則處理。
【預防】
管理傳染源:隔離病人,處理病畜、皮毛制品要嚴格消毒,注意個人防護,
對有關職業(yè)的易感人群,可應用皮上劃痕接種炭疽活疫苗,接種后2天可產生免
疫力,維持一年有效。
參考文獻:
《感染性疾病診療指南》科學出版社2013年第三版
《傳染病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8年第九版
第四節(jié)猩紅熱
【概述】
猩紅熱(scarletfever)為B溶血性鏈球菌A組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臨床特征為突發(fā)高熱、咽頰炎、全身彌漫行出血性點狀皮疹和退疹后明顯的脫屑。
少數(shù)患者可引起心、腎、關節(jié)的損害。
【流行病學】
1.傳染源:患者和帶菌者。
2.傳播途徑:主要是空氣飛沫傳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產生2種免疫力:抗菌免疫力和抗毒免
疫力。
【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2?5天。
1.前驅期:發(fā)熱,咽痛,扁挑體腫大、表面常附有片狀黃白色分泌物,頸部
淋巴輕度腫大及壓痛。病程為數(shù)小時至1天。
2.出疹期:發(fā)熱更高,出疹以耳后,頸部開始,迅速擴散至全身。皮疹特征
是在普遍充血的皮膚上出現(xiàn)密集,均勻點狀充血性皮疹,壓之褪色,亦可出現(xiàn)與
毛囊分布一致,隆起突起的雞皮疹,有的疹尖上有小膿點。皮膚皺摺處皮疹密集,
但口、鼻周圍,常無充血,形成口周圍蒼白圈。皮疹經1?3天達高峰期,持續(xù)數(shù)
日,然后按皮疹出疹先后順序,于1?3天內消退,有脫屑現(xiàn)象,舌中的乳頭充血
水腫、突起、呈楊梅狀,稱為“楊梅舌”。
根據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普通型、膿毒型、中毒性、外科性及產科型。
并發(fā)癥:
1.化膿性感染:細菌入侵局部呈膿性感染。
2.變態(tài)反應:病后1?3周,出現(xiàn)風濕病、腎小球腎炎及關節(jié)炎等。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guī):白細胞增高(10-20X10"9/L)o
2.咽拭子培養(yǎng)可見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生長。
3.咽拭子涂片,可快速診斷。
【診斷要點】
1.與猩紅熱或咽峽炎患者接觸史;
2.驟起發(fā)熱、咽峽炎、典型的皮疹、口周蒼白、楊梅舌、帕氏線、恢復期脫
皮等;
3.血常規(guī)白細胞升高,咽拭子涂片、培養(yǎng)可見溶血性鏈球菌。
【鑒別診斷】
1.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此病出疹多在起病3?5天,持續(xù)時間短,消退快、
無脫屑,全身中毒癥狀重,皮疹消退后癥狀不減。
2.病毒性皮疹:如腸道病毒,出疹多在病程的2?5日,皮疹呈風疹樣的斑丘
疹、白細胞數(shù)偏低。
3.藥物疹:皮疹呈多形性、對稱性、分布無一定規(guī)律,出疹無順序。
4.其他:傳染病的皮疹,如麻疹、風疹、幼兒急疹均應與本病相鑒別。
【治療原則】
1.抗生素:首選為青霉素,如過敏者可改用紅霉素。
2.化膿性并發(fā)癥在青霉素治療前發(fā)生,可加大青霉素的用量,在治療后發(fā)生,
應改用其他有效的抗生素。
3.有風濕熱者,按風濕熱處理。
4.有腎炎者,按急性腎小球腎炎原則處理。
參考文獻:
《炭疽診斷》WS283-2020
《傳染病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8年第九版
第五節(jié)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概述】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球菌引起經呼吸道傳播的一種化膿
性腦膜炎。以冬春季發(fā)病較多,一般從11T2月開始上升,次年2-4月達高峰。
【流行病學】
1.傳染源:帶菌者和患者時本病的傳染源。
2.傳播途徑:主要經咳嗽、打噴嚏借飛沫經呼吸道傳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后產生較持久的免疫力。
【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1T0天,一般為2-3天。
1.普通型
1)上呼吸道感染期:大多無明顯癥狀,部分有鼻炎、咽炎或扁桃體炎。
2)敗血癥期:有高熱、乏力、頭痛、神志淡漠等敗血癥癥狀。皮膚出現(xiàn)
瘀點或瘀斑。
3)腦膜炎期:患者體溫升高,出現(xiàn)嘔吐、頭痛等顱內壓升高癥狀,伴腦
膜刺激征或意識障礙。
2.暴發(fā)型
1)休克型:以短期內出現(xiàn)遍及全身的廣泛瘀點、瘀斑、大面積皮下出血
及嚴重循環(huán)衰竭為主。
2)腦膜腦炎型:腦實質損害的臨床癥狀明顯。有腦水腫腦疝的表現(xiàn)。
3)混合型:具有上述兩種暴發(fā)型的臨床表現(xiàn)。
3.輕型臨床表現(xiàn)為低熱、輕微頭痛、咽痛等癥狀。
4.慢性型:比較少見。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升高。
2.腦脊液檢查:呈化膿性改變。CSF涂片及培養(yǎng)可發(fā)現(xiàn)腦膜炎雙球菌。
3.細菌學檢查:
1)涂片檢查:皮膚瘀點或CSF涂片。
2)細菌培養(yǎng):咽試培養(yǎng)、血培養(yǎng)、CSF培養(yǎng)等。
4.其他檢查:血清電解質、二氧化碳結合力、尿素氮、肌醉、血氣分析、以
及休克時的中心靜脈壓和肺動脈楔壓等監(jiān)護對估計病情和指導治療均有一定幫
助,必要時選擇有關項目進行測定。
【診斷】
診斷流腦需根據流行病學、臨床表現(xiàn)及實驗室檢查走在綜合分析,確診需要
依靠細菌學或流腦特異性血清免疫學檢查。
(~)疑似病例
1.有流腦流行病學史;
2.臨床表現(xiàn)、腦脊液檢查符合化膿性腦膜炎表現(xiàn)。
(二)臨床診斷病例
1.有流腦流行病學史;
2.臨床表現(xiàn)、腦脊液檢查符合化膿性腦膜炎表現(xiàn),伴有皮膚黏膜瘀點、瘀
斑?;螂m無化膿性腦膜炎表現(xiàn),但在感染中毒性休克的同時伴有迅速增多的皮膚
黏膜瘀斑、瘀點。
(三)確診病例
在臨床診斷病例的基礎上,細菌學或流腦特異性血清學檢查陽性。
【鑒別診斷】
本病應與其他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流行性乙型腦炎、虛性腦膜炎、
中毒型菌痢等相鑒別。
敗血癥休克型應與其他細菌引起的敗血癥及感染性休克、流行性出血熱等相
鑒別。
【治療原則】
1.普通型流腦治療
(1)一般治療:按呼吸道傳染病隔離,給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密切觀察病情
變化,加強護理,嘔吐時防止吸入。
(2)對癥治療
1)退熱和止痙:高熱時可用物理降溫或安乃近等退熱藥。驚厥時用安定靜
脈注射,或用苯巴比妥,但鎮(zhèn)靜劑量不宜過大。
2)減輕腦水腫,有顱內高壓者用20%甘露醇脫水。
(3)病原治療
1)青霉素G:為首選藥物,成人每天800萬UT200萬u,兒童每天20-40萬u/kg,
分6次靜脈滴注。
2)氯霉素。
3)氨芳西林。
4)頭抱菌素類。
2.暴發(fā)型流腦的治療
(1)抗菌治療同上。
(2)暴發(fā)休克型
1)擴充血容量及糾正酸中毒。
2)血管活性藥物的應用。
3)DIC治療。
4)強心藥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
(3)暴發(fā)腦膜腦炎型的治療
1)脫水劑。
2)亞冬眠療法。
3)呼吸衰竭的處理出現(xiàn)呼吸異常,即用山梗菜堿或尼可剎米等呼吸興奮劑,
如呼吸停止應立即作氣管插管供氧及呼吸機輔助呼吸。
4)退熱、鎮(zhèn)靜。
【預防】
1.早期發(fā)現(xiàn)和隔離病人。
2.切斷傳播途徑: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保持室內通風。本病流行期間兒童不去人
群密集場所。
3.保護易感人群
(1)菌苗接種。
(2)藥物預防:對密切接觸者可用復方新諾明,成人每日2g,兒童
50-100mg/kg,連用3日。亦可用利福平,成人每日600mg,兒童5Tomg/kg,連
服3日。
參考文獻:
《感染性疾病OSBC》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年
《傳染病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8年第九版
第六節(jié)膿毒癥/膿毒性休克
(概述]
膿毒癥:指因感染引起的宿主反應失調導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礙。膿
毒性休克:膿毒癥合并嚴重的循環(huán)、細胞和代謝紊亂,其死亡風險較單純膿毒癥
更高。
2018版指南對膿毒癥及膿毒性休克的定義進行更新,其定義對比2014年版
的更加簡潔明確,強調是由“感染”引發(fā)的宿主機體嚴重的功能障礙。
任何類型的病原體感染,都可能引起膿毒癥,例如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
膿毒癥最常見的誘因是皮膚外傷或者黏膜破損。孕婦、老年人、兒童以及免疫系
統(tǒng)受損人群,是發(fā)生膿毒癥的高危人群,需要更加注意防治。
膿毒癥經常發(fā)生在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者缺陷的患者中,對于免疫功能正常
的人,病原體進入血液循環(huán)可表現(xiàn)為短暫的菌血癥,體內免疫系統(tǒng)可以迅速消滅
病原體,并不出現(xiàn)明顯的癥狀。
早期識別和積極的治療有助于治愈膿毒癥,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日常
的優(yōu)質護理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復或者減少膿毒癥的發(fā)生率,例如勤洗手、勤洗
衣物、定期開窗戶通風等,都是簡單易行、非常有效的預防方法。
【臨床表現(xiàn)】
1.膿毒癥臨床表現(xiàn):
(1)毒血癥狀:起病急驟,常有寒戰(zhàn),高熱,發(fā)熱可為各種熱型,馳張熱,
間歇熱多見,可有全身不適,頭痛,肌肉關節(jié)疼痛,軟弱無力等,少數(shù)患者有惡
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癥狀,重者有中毒性腦病,中毒性心肌炎,肝炎,
腸麻痹,DIC等。
(2)皮疹:瘀點多見于軀干,四肢,眼結膜,口腔粘膜等處,數(shù)量不多。可
有尊麻疹、猩紅熱樣皮疹、膿皰疹等。綠膿桿菌感染可致壞死性皮疹。
(3)關節(jié)癥狀:主要為關節(jié)紅腫、疼痛、活動受限。
(4)肝脾腫大:一般輕度腫大,僅于發(fā)生中毒性肝炎或肝膿腫時肝大明顯及
伴壓痛。
(5)遷徒性損害:可有皮下膿腫、深部膿腫、肺膿腫、關節(jié)炎、骨髓炎、心包
炎、急性及亞急性心內膜炎等。
2.膿毒性休克臨床表現(xiàn)
(1)休克早期:多有煩燥、焦慮,面色及皮膚蒼白,口唇和甲床輕度紫絹。
肢端濕冷,惡心,嘔吐,心律快,呼吸深快,脈壓小,尿少等。
(2)休克發(fā)展期:患者煩燥或意識不清,呼吸淺速,血壓降低,脈壓小,皮
膚濕冷發(fā)組,發(fā)花,心音低鈍,脈搏細速,尿量更少或無尿等。
(3)休克晚期:頑固性低血壓,廣泛性出血,少尿,無尿,呼吸增快,發(fā)組,
心率加速,心音低鈍或奔馬律,心律失常,面色灰暗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和DIC
表現(xiàn)。心電圖示心肌損害,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傳導阻滯。ARDS表現(xiàn)為進行
性呼吸困難和紫納,吸氧不能緩解,肺底可聞及濕羅音,呼吸音低,肺X線示散
在小片狀陰影。血氧分析PO2<9.33Kpa。腦組織受損可引起昏迷、抽搐、肢體
癱瘓、瞳孔、呼吸改變。其他器官受損引致相應的癥狀出現(xiàn)。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總數(shù)增多,10-30Xl(T9/L,或白細胞總數(shù)減少V4
XlO-9/Lo中性增高有核左移,嗜酸細胞減少或消失。少數(shù)白細胞不高但中性增
同I。
(2)病原學檢查:血液、分泌物、膿液等培養(yǎng)。在抗菌藥使用前多次反復培
養(yǎng),有條件應同時作常規(guī)厭氧及真菌培養(yǎng),也可進行骨髓培養(yǎng),陽性率較高,分
離病原菌后應作藥敏試驗。
(3)尿常規(guī):并發(fā)腎衰時,尿比重轉為固定,尿/血肌酎值>15。
(4)血生化及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及血氣分析:各項血生化檢測了解各臟器功
能是否受損,血水電解質測定了解腎功能及機體內環(huán)境,酸堿平衡及血氣分析了
解呼吸、代謝及機體內環(huán)境的變化。
(5)DIC檢查:發(fā)生DIC時,血小板進行性降低,凝血酶原時間及凝血活酶時
間延長,纖維蛋白原減少,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多,3P試驗陽性。
(6)降鈣素原(PCT)水平為輔助手段指導抗菌藥物療程。
【診斷標準】
1、對于感染或疑似感染的患者,當膿毒癥相關序貫器官衰竭(SOFA)評分較
基線上升22分可診斷為膿毒癥??捎么才钥焖賁OFA(qSOFA)進行診斷,如果
符合qSOFA標準中的至少2項時,應進一步評估患者是否存在臟器功能障礙。
表1快速序貫器官衰竭評分(qSOFA)
評分10
意識形態(tài)改變是否
收縮JKw1OOmmHg(1mmHg=O.133kPa)是否
呼吸頻率N22次/min是」危1S曲僦學習
SOFA評分
評分/分
系統(tǒng)
01234
呼吸系統(tǒng)
2400<400<300<200(26.7)4-<100(13.3)4-
Pa()z/FiO〃mmHg(kPa)
(53.3)(53.3)(40.0)機械通氣機械通氣
凝血系統(tǒng)
血小板/(IO,?pl')>150<150<100<50<20
肝臟
膽紅素/「mg?dl1(pmol?<1.21.2?1.92.0?5.9<6.0?11.9》12.0
L')1(20)(20-32)(33?101)(102-204)(204)
多巴胺<5多巴胺5」?15.0或多巴股>15或胃
MAP》MAP<
心血管系統(tǒng)或多巴酚丁胺腎上腺素(0.1或去上腺素>0.1或去
(任何劑量嚴甲胃上腺素>0.1"甲骨上腺素>0.仁
中樞神經系統(tǒng)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Z'/分1513?M10-126?9<6
胃臟
肌SF/Img,dl1(pmol,<1,21.2-1.92.0-143.5?4.9>4.9
1.')1(110)(110-470)(171-299)(300-440)(440)
尿量/(ml?d1)F—<500<200
注:“兒茶酚胺類藥物給藥劑量單位為網/(收?min),給藥至少Ih;"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范圍為3~15分,分數(shù)越
高代表神經功能越好.
膿聿癥和脈串性休克的I廟慶診斷流程
2、在膿毒癥的基礎上,出現(xiàn)持續(xù)性低血壓,在充分容量復蘇后仍需血管活
性藥來維持平均動脈壓(MAP)N65mmHg以及血乳酸濃度》2mmol/L,則可診斷為
膿毒性休克。
[鑒別診斷】
應與變應性亞敗血癥、傷寒、粟粒性肺結核、惡性組織細胞病、風濕熱、深
部淋巴瘤、病毒性感染等鑒別。
[治療原則】
1.液體復蘇
(1)盡早開始:在診斷為膿毒性休克起3小時內輸注至少30ml/kg的晶體夜進
行初始復蘇。完成初始復蘇后,要評估血流動力學指標結果,指導進一步補液。
1)對于需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的膿毒性休克患者,推薦以MAP65mmHg作為初
始復蘇目標;
2)在早期復蘇及隨后的容量替代治療階段,當需要大量的晶體溶液時,建
議可以加用白蛋白;
3)不推薦使用羥乙基淀粉進行容量替代治療。
動態(tài)檢測
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患者機體本身巳處于失衡狀態(tài),若大量補液而不動態(tài)評
估患者的情況,不根據患者情況調整補液方案,將加重患者機體失衡的狀態(tài)。引
用部分原文強調動態(tài)檢測患者的重要性,原文如下在重癥監(jiān)護期間持續(xù)的液體正
平衡是有害的,因此,在患者血流動力學指標持續(xù)改善的前提下進行補液應謹慎,
推薦進行補液試驗評估液體反應性后再合理給予補液治療。
動態(tài)檢測指標:血乳酸水平、被動抬腿試驗、容量負荷試驗、補液后每搏輸
出量的變化、收縮壓變化、脈壓變化及機械通氣后胸內壓變化。
對于血乳酸水平升高的患者,以血乳酸水平指導復蘇,將乳酸恢復至正常水
平。以6h內血乳酸<2mmol/作為目標值,達到這一目標值,可明顯改善液體復蘇
后的預后。
針對治療
(1)當患者血紅蛋白降至<7.Og/d,且排除心肌缺血、嚴重低氧血癥或急性
出血等情況時才可輸注紅細胞;
(2)對于血小板計數(shù)QOXIO,9/L且無明顯出血征象,或<2OX1(T9/L同時存
在高出血風險的患者,建議預防性屬豬血小板。對于存在活動性出血或需進行手
術或有創(chuàng)操作的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需達到25OX1O'9/L。
2、抗感染治療
(1)抗菌藥物在入院后或判斷為膿毒癥后盡快使用,最佳在1小時內,延遲不
超過3小時。對于膿毒性休克早期處理,推薦經驗性聯(lián)合使用抗菌藥物,對于膿
毒癥而沒有休克的患者或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患者,不推薦常規(guī)聯(lián)合使用抗菌藥
物。在病原學診斷及藥敏結果明確或臨床癥狀充分改善后推薦進行降階梯治療。
(2)在未明確病原菌種類時,推薦使用廣譜抗菌藥物,明確病原菌種類后,于
針對性的抗菌藥物行降階梯治療;對于膿毒性休克早期處理,推薦經驗性聯(lián)合使
用抗菌藥物,對于膿毒癥而沒有休克的患者或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患者,不推薦常
規(guī)聯(lián)合使用抗菌藥物。(3)建議膿毒癥及膿毒性休克患者的抗菌藥物療程為
7-10do下列患者使用長時程(〉10d)抗菌藥物治療是合理的:臨床改善緩慢、感
染源難以控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相關的菌血癥(尤其是MRSA)、某些真菌、病毒
感染及免疫缺陷患者。
(4)建議以測定降鈣素原(PCT)水平為輔助手段指導膿毒癥患者抗菌藥物療
程;在抗感染的過程中,要結合炎癥指標變化,適當調整抗菌藥物的使用,縮短
治療持續(xù)時間,減少藥物日劑量,降低患者病死率。(5)可疑有特定感染源的,
要盡快明確其感染源,并盡快采取適當?shù)目刂拼胧˙PS)。3、抗休克治療
(1)推薦去甲腎上腺素作為首選血管加壓藥。對于快速性心律失常風險低或心
動過緩的患者,可將多巴胺作為替代藥物。建議在去甲腎上腺素基礎上加用血管
加壓素(最大劑量0.03U/min)以達到目標MAP或降低去甲腎上腺素的用量。
(2)經過充分的液體復蘇以及使用血管活性藥物后,如果仍持續(xù)低灌注,建
議使用多巴酚丁胺。
(3)對于膿毒性休克患者,在經過充分的液體復蘇及血管活性藥物治療后如
果血流動力學仍不穩(wěn)定,建議靜脈使用氫化可的松,劑量為每天200mg。
(4)不推薦使用抗凝血酶治療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
(5)不推薦使用低劑量多巴胺用于腎臟保護。
4、腎臟替代治療
(1)對于膿毒癥合并急性腎損傷(AK)的患者,如需行RRT
CRRT和間歇性RRT均可。對于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的膿毒癥患者,建議使用CRRT;
(2)2對于膿毒癥合并AK的患者,如果僅有肌酊升高或少尿而無其他透析指
征時,不建議進行RRT。
5、機械通氣
(1)對膿毒癥誘發(fā)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時推薦設定
潮氣量為6ml/kg,平臺壓上限為30cmH20;
(2)2對成人膿毒癥導致Pa02/Fi02<150mmHg的ARDS患者使用俯臥位通氣,
不推薦使用高頻振蕩通氣;
(3)建議使用神經肌肉阻滯劑(NMBAS)的時間W48h;
(4)對于膿毒癥導致的ARDS,如果無支氣管痙攣,不推薦使用B-2受體激動
劑;
(5)對于膿毒癥導致的ARDS,不推薦常規(guī)使用肺動脈置管;
(6)對于需要機械通氣的膿毒癥患者,推薦應用最小劑量的連續(xù)性或者間斷性
鎮(zhèn)靜,以達到特定的鎮(zhèn)靜目標(BPS)。
6、血糖管理
對于工CU膿毒癥患者,推薦采用程序化血糖管理方案,推薦每l-2h監(jiān)測一次血
糖,連續(xù)兩次測定血糖>10mmo/時啟用胰島素治療,目標血糖為WIOmmo/,血糖
水平及胰島素
用量穩(wěn)定后每4h監(jiān)測一次(BPS)o
7、應激性潰瘍
對于膿毒癥及膿毒性休克患者,如果存在消化道出血危險因素,推薦進行應激性
潰瘍的預防。
【預防】
加強圍產期保健,做好嬰兒室、外科病房、燒傷病房、臟器移植室及易感者
的防護隔離工作,嚴格無菌操作,合理使用皮質激素及廣譜抗生素等。
參考文獻:
《中國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急診治療指南》(2018)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急診醫(yī)師
分會
《感染性疾病OSBC》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年
第七節(jié)麻疹
【概述】
麻疹(measles,rubeola,morbilli)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在我國法定傳染病中樞于乙類傳染病。主要癥狀有發(fā)熱、上呼吸道炎、眼結膜炎
等。而以皮膚出現(xiàn)紅色斑丘疹和頰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為其特征。流行多發(fā)生于
冬春兩季。在未普及疫苗接種地區(qū),往往每2?3年發(fā)生一次流行。當城市易感
者超過40%,農村易感者達60—80%時即有發(fā)生流行的可能。
【病原學】
麻疹病毒屬副粘膜病毒,亦為DNA病毒,與其它的副粘膜病毒不同之處為無
特殊的神經氨酸酶。麻疹病毒電鏡下呈球形,直徑150-300nm,衣殼外有囊膜,
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此病毒低抗力不強,對干燥、日光、高溫均
敏感,紫外線、過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醛等對麻疹病毒均有殺滅作用。
麻疹病毒為單股核糖核酸型副粘液病毒,病毒隨飛沫侵人呼吸道和眼結膜上
皮,細胞內小量繁殖,引起局部炎癥,并由局部入血形成病毒血癥,引起廣泛病
變,表現(xiàn)為高熱、皮疹及周身不適。全身皮膚和粘膜的毛細血管內皮亦被病毒所
侵犯,峽、咽部粘膜及粘膜下炎性滲出及小皰狀灶性壞死而形成麻疹粘膜斑(即
科潑力克斑),皮膚真皮和表皮層也有類似病變而出現(xiàn)皮疹。少數(shù)病人可發(fā)生麻
疹性肺炎。麻疹患者由于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易繼發(fā)細菌感染。
【流行病學】
1.傳染源患者為唯一傳染源。一般認為出疹前后5天均有傳染性。該病傳
染性強,易感者直接接觸后90%以上可得病。隱性感染者的傳染源作用不大。
2.傳播途徑患者咳嗽、噴嚏時,病毒隨飛沫排出,直接到達易感者的呼吸
道或眼結合膜而致感染。間接傳播很少。
3.易感人群未患過麻疹,也未接種麻疹疫苗者均為易感者。病后有較持久
的免疫力。通常6個月至5歲小兒發(fā)病率最高,6個月以下的嬰兒具有母遞免疫
力,極少發(fā)病。麻疹活疫苗預防接種后可獲有效免疫力,但抗體水平可逐年下降,
醫(yī)學教育I網搜集整理因此如再接觸傳染源還可發(fā)病。據報道60年代以后廣泛預
防接種,發(fā)病年齡有增大趨勢,隱性感染者也普遍存在,且產生的免疫力較疫苗
免疫強10倍多。
【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為6-21天,平均10天。
(-)典型麻疹
1.前驅期:2?4天,發(fā)熱,一般在39c左右,伴結合膜充血、流淚、流涕、
咳嗽等其他癥狀。于發(fā)熱后2?3天可見到麻疹粘膜斑(Koplik'sSpots)o
2.出疹期:3?5天,多于發(fā)熱后第4?5天出疹,初見于耳后、發(fā)際,逐漸
向面、頸、驅干及四肢蔓延,2?3天遍布全身。為暗紅色斑丘疹,充血性皮疹。
此期體溫持續(xù)升高,全身中毒癥狀加劇。
3.恢復期:2?3天,皮疹出齊出透,體溫隨之下降,1?2天內降至正常。
皮疹按出疹順序隱退,遺留褐色的色素沉著,伴糠款樣脫屑。
(二)非典型麻疹
1.輕型麻疹:病情較輕,病程短,皮疹散在稀疏。
2.中毒性麻疹:中毒癥狀重,高熱,大片融合性皮疹或出疹不透或剛出疹又
隱退,伴氣促,心率快,發(fā)組,循環(huán)或心力衰竭,昏迷,抽搐。
3.出血性麻疹:少見,皮疹為出血性,伴高熱等全身嚴重中毒癥狀。
(三)并發(fā)癥:常見并發(fā)癥有肺炎、喉炎與腦炎。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guī):白細胞總數(shù)減低或正常。
2.鼻咽部涂片或尿沉渣染色:找多核巨細胞,對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
3.血清學檢查:血清抗麻疹病毒IgM抗體為早期、快速的特異性診斷方法;
血清抗麻疹病毒IgG抗體雙份血清滴度24倍增長有回顧性診斷價值。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xiàn)可作出臨床診斷。確診需要特異性抗體檢測或
分離出麻疹病毒。
【鑒別診斷】
常見出疹性疾病進行鑒別,主要為風疹、幼兒急疹、猩紅熱、腸道病毒感染、
藥物疹、過敏性皮疹等。
【治療原則】
一般對癥治療單間隔離、保持空氣新鮮、整潔溫暖??谇?、鼻、眼、皮膚應
保持清潔,多飲水,給予易消化和營養(yǎng)豐富飲食。高熱時可給小劑量退熱劑或頭
部冷敷,煩躁不安可給少量鎮(zhèn)靜劑。體弱多病者早期可給丙種球蛋白0.2?
0.6ml/kg,肌注,q.d,共2?3日。中醫(yī)中藥;初期,可用辛涼透表法,選用升
麻葛根湯、銀翹散加減;熱癥重者,可用三黃石膏湯或犀角地黃湯;體虛肢冷宜
用人參敗毒湯;恢復期熱退疹收,宜用養(yǎng)陰清熱法,可用沙參麥冬湯等。
并發(fā)癥的治療:
肺炎:治療同一般肺炎。
喉炎:蒸氣吸入,呼吸道梗阻者可用氫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靜脈滴注并選用
抗菌藥物,喉梗阻嚴重者及早考慮氣管切開。
心血管功能不全:應及時使用快速洋地黃藥物,同時應用速尿等利尿劑。
【療效標準】
皮疹消退、體溫正常3天以上,癥狀消失可予出院,有并發(fā)癥應待癥狀基本
消失,方可出院。
【預防】
對患者實行呼吸道隔離至出疹后6日,伴有呼吸道并發(fā)癥延長至出疹后10
S;流行期間避免易感兒童到公共場所或探親訪友。無并發(fā)癥兒童在家中隔離,
以減少傳播和繼發(fā)院內感染。接種麻疹減毒活疫苗,是最主要的措施。易感兒接
觸麻疹后早期注射丙種球蛋白3mlo
參考文獻:
《感染性疾病OSBC》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年
《傳染病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8年第九版
第八節(jié)水痘-帶狀皰疹
(概述]
水痘和帶狀皰疹是由同一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所引起的兩種不
同表現(xiàn)的疾病。原發(fā)感染為水痘,潛伏在感覺神經節(jié)的VZV再激活引起帶狀皰疹。
水痘為小兒常見急性傳染病,特征是分批出現(xiàn)的皮膚粘膜的斑、丘皰疹及結痂、
全身癥狀輕微。帶狀皰疹多見于成人,其特征為沿身體單側感覺神經相應皮膚階
段出現(xiàn)簇的皰疹,常伴局部神經痛。
【流行病學】
1.傳染源:患者示唯一傳染源。
2.傳播途徑: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直接接觸傳播,一科通過接觸被污染的
用具傳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患病后可獲持久性免疫。
【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10-24天,一般為2肘左右。
1.前驅期:水痘嬰幼兒常無癥狀或癥狀輕微,年長兒童及成人常有周身不適,
持續(xù)1天左右。
2.出診期:發(fā)熱數(shù)小時或1?2天后,首先于軀干、頭部再面部及四肢出現(xiàn)紅
斑疹,呈向心性分布,數(shù)小時后變?yōu)榍鹫?、皰疹。皰疹表淺壁如黃豆至粟粒樣大
小等,皰漿初清晰,后混濁。常伴輕度瘙癢。帶狀皰疹初起周身不適及發(fā)熱,局
部皮膚感覺異常或神經痛;一般2?5日后沿著周圍神經分布出現(xiàn)成簇的紅色斑丘
疹,在1?3天內發(fā)展成米?;蚓G豆大小的皰疹,皰疹初期皰漿清晰透明,3~4
天內變成混濁,7?8天后干燥,10?12天后結痂,2?3周后痂脫,疼痛消失,
不留瘢痕。皮損輕重各異,見于任何感覺神經分布區(qū),以胸部者多見,約為50機
嚴重者呈重度水痘樣皮疹及內臟損害,其病死率高。
【實驗室檢查】
(1)早期皰疹基底部刮屑涂片,可查到多核巨細胞及核內包涵體。
(2)早期皰疹液可分離到VZV。
(3)取患者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特異性抗體(補體結合、免疫熒光)
可呈4倍以上增長,證實為VZV急性感染。
【治療】注意休息,避免搔抓,保持手和皮膚粘膜清潔,防止繼發(fā)感染;皰疹破
潰者局部涂設龍膽紫。對于新生兒水痘、免疫功能低下的水痘和帶狀皰疹患者,
可采用無環(huán)鳥昔靜脈滴注。服用多種維生素。
【預防】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這種病毒和水痘是同一種病毒,在
兒童期原發(fā)感染,這種病毒患的是水痘。水痘預后,這種病毒的少部分潛存下來,
存活于脊髓神經的后根或腦神經的神經細胞中,平時不發(fā)生癥狀。當身體免疫力
低下時,比如勞累、熬夜、大量飲酒、感冒發(fā)燒、患惡性腫瘤化療后,此時該病
毒就會生長繁殖,由一個神經節(jié)播散到鄰近的神經節(jié),再由神經纖維播散到相應
的皮膚,引起復發(fā)性感染。所以預防帶狀皰疹的關鍵是提高自身免疫力。
參考文獻:
《感染性疾病OSBC》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年
《傳染病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8年第九版
第九節(jié)流行性腮腺炎
【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parotitis,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
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以單側或雙側耳下腮部漫腫、疼痛為特征,主要發(fā)生在兒童
和青少年。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尚能侵犯神經系統(tǒng)及其他腺體組織,引起
腦膜炎、腦膜腦炎、睪丸炎、卵巢炎和胰腺炎等。全年發(fā)病,冬、春為主。
【流行病學】
1.傳染源:早期患者及隱性感染者為傳染源。
2.傳播途徑:主要通過飛沫傳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臨床表現(xiàn)】
潛伏期14-25天,平均18天。
發(fā)病前常無前驅癥狀。以耳下部腫大為最早癥狀。癥狀明顯期則出現(xiàn)腮腺非
化膿性腫脹。部分病人繼而出現(xiàn)頜下腺、舌下腺、胰腺、睪丸、腦等器官炎癥。
極少數(shù)非典型病例無腮腺腫脹。
(1)腮腺炎:出現(xiàn)耳部疼痛,繼之腮腺腫大,一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香港光伏合作合同協(xié)議
- 建鋼結構雨棚合同協(xié)議
- 駐地房屋裝修合同協(xié)議
- 合同額度超額補充協(xié)議模板
- 建筑監(jiān)理工程合同協(xié)議
- app買賣合同轉讓合同協(xié)議
- 三方開發(fā)合同協(xié)議
- 工程承包分包合同協(xié)議
- 合同房合同協(xié)議
- 廢舊貨輪租賃合同協(xié)議
- 籃球運動的簡介
- 如何幫助孩子有效應對壓力
- 分布式光伏高處作業(yè)專項施工方案
-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
- 鞘內注射化療護理課件
- 兒科護理質量專項改善課件
- 郵政社區(qū)團購怎么做流程
- 錢大媽計劃書
- 建筑施工電動運輸車輛進場驗收表
- Unit2Let'sCelebrate!Developingideas作業(yè)設計-2023-2024學年高中英語(精修版)
- 《愛彌兒》讀書分享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