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學解表劑123_第1頁
方劑學解表劑123_第2頁
方劑學解表劑123_第3頁
方劑學解表劑123_第4頁
方劑學解表劑123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方劑學解表劑123第1頁/共157頁各論

第一章解表劑

一、概念:解表藥-發(fā)汗、解肌、透疹-表證二、適應證:表證三、分類:辛溫、辛涼、扶正第2頁/共157頁四、使用注意:1、武火急煎(10~15分);

2、藥后避風寒,添衣加被助汗;

3、表里同病——先表后里或表里雙解;

4、發(fā)汗峻劑——“中病即止”。第3頁/共157頁適應證:風寒表證。組方配伍規(guī)律:以辛溫解表藥為主,常配:

1、活血通脈藥(桂枝、川芎)

2、宣降肺氣藥(杏仁、桔梗)一辛溫解表劑第4頁/共157頁麻黃湯《傷寒論》學習麻黃湯的典型性意義外感風寒表實證的基礎方基礎方典型結構第5頁/共157頁主證病機分析:(太陽傷寒)衛(wèi)陽被遏惡寒↑發(fā)熱↓無汗脈浮營陰郁滯頭身疼痛,脈緊肺氣不宣咳喘外感風寒表實證第6頁/共157頁辨證要點:惡寒發(fā)熱,無汗,脈浮緊。第7頁/共157頁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麻黃湯第8頁/共157頁方解:君臣佐使麻黃桂枝杏仁甘草(1)發(fā)散風寒(2)宣肺平喘(1)解肌發(fā)表(2)溫經(jīng)止痛降利肺氣調(diào)和諸藥,緩和峻烈功用: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第9頁/共157頁本方基本配伍組合及特點:麻、桂相須-辛溫發(fā)汗麻、杏宣降-宣肺平喘第10頁/共157頁隨證加減:1、喘急痰多,表證較輕:去桂枝,加蘇子、半夏;2、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荑;3、夾濕兼骨節(jié)痠痛,加蒼術、苡仁;4、兼里熱煩燥、口干,加石膏、黃芩。第11頁/共157頁使用注意:

1、表虛、血虛、陽虛者禁用。

2、中病即止,不可過服。第12頁/共157頁附方:1、三拗湯功用:宣肺解表主治:外感風寒,肺氣不宣證。鼻塞聲重,語聲不出,咳嗽胸悶。組成:麻黃湯去桂枝第13頁/共157頁2、華蓋散組成:麻黃湯去桂枝,加蘇子、陳皮、桑白皮、赤茯苓。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主治:素體痰多,肺感風寒證??人陨蠚?,呀呷有聲,語音不出,咳嗽胸悶。第14頁/共157頁3、大青龍湯功用:發(fā)汗解表,兼清里熱。主治:外感風寒,里有郁熱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煩燥,口渴,脈浮緊。組成:麻黃湯增麻黃為六兩(倍用),加石膏如雞子大(二~三兩)第15頁/共157頁趣味記憶法麻黃湯:干媽貴姓(炙甘草麻黃桂枝杏仁)三拗湯:干黃杏(炙甘草麻黃杏仁)大青龍湯:石大江干媽姓桂(石膏大棗生姜甘草麻黃杏仁桂枝)第16頁/共157頁1、外感發(fā)熱李某,男性,48歲,公務員。酒后受涼,當夜寒熱交作,咳喘身痛。次日到某大醫(yī)院就診,以“高熱查因”收住院。此后每天下午體溫39度以上,反復10天,。。。。。無奈之下求助中醫(yī)。癥見:周身酸疼,頭暈痛,口淡納差,進食甚少,生病以來體重減近5公斤,渴喜熱飲,輕咳,痰稀不多,舌苔尖白根薄黃,脈浮大有力。處方:

生麻黃10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5g,柴胡20g。1劑水煎服。1劑退熱未再發(fā)。第17頁/共157頁2、痛證楊某,男,6O歲,1980年4月20日初診。腰痛、左腿痛3個月。3月前因風雨天外出,回家后出現(xiàn)腰及左腿痛并漸漸加重,終至臥床不起,疼痛劇烈。診斷為腰椎骨質增生,坐骨神經(jīng)痛??淘\;左腿痛劇不可屈伸,畏寒,患肢以棉被裹之,四末欠溫,脈弦,舌苔白。此乃風寒之邪客于分肉之間,即太陽之經(jīng)證也。雖然客之日久,尚未傳入他經(jīng),仍宜麻黃湯加減治之:麻黃15g,桂枝l0g,炙甘草6g,附子10g,3劑。服訖全身俱感溫暖,疼痛十去其七,八,能持杖行走。后隨癥調(diào)理月余而安。第18頁/共157頁3、咳喘姜春華醫(yī)案:胡女,46歲??却哑吣?,近受風寒侵襲,胸悶窒塞,呼吸不利??却嗵担黹g作水鳴聲,苔白,脈軟。以麻黃湯加味,處方:

麻黃6克,桂枝9克,川樸9克,枳實9克,杏仁9克,甘草6克,2劑。

藥后咳喘減輕,上方去川樸,加陳皮3克,又服2劑,咳止喘平,呼吸通暢第19頁/共157頁4、水腫陳華醫(yī)案:劉某,男,9歲。1984年冬因臉面突然浮腫,進某醫(yī)院診為“急性腎炎”,經(jīng)西藥治療半月,證情反復。近二日諸癥加重,臉面浮腫,喘咳無痰,心煩不寧,小便不利,陣陣惡寒,舌淡胖,苔白膩,脈浮緊。辨為風水泛濫之腫,因冬季風寒當令,外邪束表,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水泛肌膚所致。麻黃6克,桂枝6克,杏仁6克,炙甘草3克,茅根10克,蟬衣5克。2帖小便通利,諸癥減輕。續(xù)服3帖,諸癥若失。第20頁/共157頁5、皮膚病李克紹醫(yī)案:陳某,單身獨居,1973年春節(jié)前,清晨冒寒到鄰村換取面粉,突然身癢,前后身及兩上肢,遍起斑塊,高出皮膚,顏色不紅,時抓時起,時起時消,用撲爾敏及注射鈣劑,均無效。四五日后改找中醫(yī)治療,余初用浮萍方,無效。后根據(jù)思考脈遲、肢冷,并有明顯感寒外因,遂改用麻黃場原方。共服2刑,塊消癢止,后未復發(fā)。第21頁/共157頁6、寒閉失音趙守真醫(yī)案:汪某以養(yǎng)鴨為業(yè),某晚歸時,感覺不適,飲冷茶一大鐘,午夜惡寒發(fā)熱,咳嗽聲嘶,既而語言失音。曾煎服姜湯沖杉木炭末數(shù)鐘,聲亦不揚。晨間,其父伴來就診,代述失音原委。因知寒襲肺金,閉塞空竅,故咳嗽聲啞。按脈浮緊,舌上無苔,身疼無汗,乃太陽表實證。其聲暗者,非金破不鳴,是金實不鳴也。由于賊風外襲,玄府阻閉,飲冷固邪,痰滯清道,治節(jié)失職之所致。治宜開毛竅宣肺氣,不必治其暗。表邪解,肺氣和,聲自揚也。疏麻黃湯:麻黃9克,桂枝、杏仁各6克,甘草3克。服后,復溫取汗,換衣兩次。翌日外邪解,聲音略揚,咳仍有痰,胸微脹。又于前方去桂枝,減麻黃為4.5克,加貝母、桔梗各6克,白蔻3克,細辛1.5克,以溫肺化痰。續(xù)進2帖,遂不咳,聲音復常。第22頁/共157頁7、突發(fā)性耳聾劉女,52歲。晨煉時,天下大雪,忽感右側偏頭痛,鼻塞,流清涕,咳嗽,身痛。服川芎茶調(diào)丸及西藥治療后,感冒癥狀基本消失,但右耳突發(fā)耳聾、耳鳴,西藥治療無效?,F(xiàn)右側耳鳴、耳聾、頭昏脹,惡風,形寒肢冷,無汗,舌淡苔薄白,脈浮緊。證屬風寒入侵,肺失宣降,耳竅不利。治以宣肺散寒,通利竅道。方用麻黃湯加味。麻黃、杏仁、石菖蒲各12g,桂枝、防風各床蓋被發(fā)汗。服2劑后微汗出,頭昏脹,行寒肢冷,右耳15g,細辛6g,川芎10g,黃芪30g,甘草3g,生姜6片、大蔥白5根引。1日1劑,水煎服。服藥后耳鳴基本消失。按:此例患者受嚴冬風雪之寒氣侵襲,致肺失宣降、寒凝氣滯、耳竅不通而致耳聾,故用麻黃湯發(fā)散風寒。風寒祛、耳竅通,耳聾自愈。第23頁/共157頁8、胸痹劉某,男,56歲,1980年12月診。胸悶,氣短,胸痛徹背,動則尢甚,時常發(fā)作一年余。近月余發(fā)作頻繁??淘\:氣短聲低,氣急而咳,痰少色白,畏寒怯冷,面色白光白,四肢欠溫,舌暗苔白,脈細數(shù)無力。西醫(yī)診斷為冠心病、心絞痛。此乃胸中陽氣不振,不能貫通心脈,則胸悶胸痛;不能達于四末則四肢欠溫;不能溫分血肉則畏寒怯冷,時時惡風。宜麻黃湯主之:炙麻黃6g,桂枝15g,杏仁6g,炙甘草30g,薤白6g,附子30g(另包先煎)。服藥3劑,諸癥消失。麻黃湯宣肺解表,散寒通滯,消除病因使胸中陽通陽化氣,對本證屬陰寒凝聚型的有較好療效,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第24頁/共157頁9、乳腺管閉塞李氏治療急性乳腺炎并發(fā)乳腺管閉塞病例1例?;颊吲?,24歲。因睡姿不當,擠壓乳房,遂發(fā)冷發(fā)熱如瘧狀。現(xiàn)見左側乳房脹硬,乳汁排泄不暢,舌苔薄白,六脈浮緊。體溫37.2℃,血象正常。投麻黃湯,藥物組成:麻黃7g,桂枝10g,炒杏仁15g,炙甘草5g。1劑,水煎服,汗出病愈第25頁/共157頁10、遺尿某女.32歲。91年春因感受風寒而發(fā)熱惡寒頭痛,服感冒膠囊等末愈。此后經(jīng)常怕冷,微熱,頭痛身痛,住某院治療,有所好轉,但小便開始不利,數(shù)日后不禁??淘\:形體肥胖,兩眼險虛浮,下肢浮腫,尿意頻急,小便后仍有尿意,時有自遺,咳嗽高聲、大笑時尿液自出。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疼痛,平時很少出汗。舌質淡潤,苔白膩,脈浮微緊。第26頁/共157頁以太陽表實證治之,投麻黃湯:麻黃10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甘草15克,3劑。服藥后遍體津津汗出,發(fā)熱解,小便正常,至今未有復發(fā)。(韓天育醫(yī)案.吉林中醫(yī)藥1992,(4);19)風寒外束,肺氣不宣,則汗閉而小便失常。用麻黃場宣通肺氣,以開鬼門,則汗出小便暢也。第27頁/共157頁11、癃閉吳某,男,36歲,1984年2月15日就診。患者以捕捉魚蝦為生,經(jīng)常涉水淋雨,三日前突然畏冷發(fā)熱,無汗,咳嗽聲重,痰白而稀,伴小便點滴不暢,小腹脹急疼痛不可按,痛苦難以言狀.而延余診治。脈浮,舌苔薄白。此乃風寒犯肺,肺氣郁閉而致尿閉不暢。方用麻黃湯加味:麻黃15克,桂枝、杏仁各9克

牛膝30克

蔥白3莖,水煎溫服。1劑盡而小便通暢。

(吳光烈,福建中醫(yī)藥1987)風寒閉肺,上竅閉塞,致下竅不通,小便點滴不行。治以麻黃湯宣通肺氣,啟上閘而開支流,此先賢所謂“提壺揭蓋”之法也。第28頁/共157頁12、難產(chǎn)舒氏醫(yī)案:偶醫(yī)一產(chǎn)婦,發(fā)動六日,子已出胞,頭已向下,而競不產(chǎn)。醫(yī)用催生諸方,又用催生之靈符,又求靈神爐丹,俱無效。延余視之,其身壯熱,無汗,頭項腰背強痛,此寒傷太陽之營也,法主麻黃湯,作一大劑投之,使溫覆,少頃,得汗,熱退身安,乃索食,食訖,豁然而生。此治其病,而產(chǎn)自順,上工之法也。

(《皇漢醫(yī)學》)按語:麻黃湯內(nèi)服有催生之妙,可能與本方散寒利營之功有關,用于表寒不解,營衛(wèi)閉塞不暢難產(chǎn)。待錄此案以供臨床參考。第29頁/共157頁12、難產(chǎn)橘窗書影》載淺田宗伯先生曾治療一婦人臨產(chǎn)破漿后,振寒腰痛如折,不能分娩,前醫(yī)與破血劑,先生診曰:脈浮數(shù)而肌熱,恐系外感,與麻黃湯加附子,溫覆使發(fā)汗,須臾腰痛稍寬,而發(fā)陣縮,余謂產(chǎn)期將至,使坐草,俄產(chǎn)一女。

第30頁/共157頁13、開竅還魂劉某,男,44歲。1980年孟冬煤氣中毒,其親屬發(fā)現(xiàn)時已昏迷不醒,手撒遺尿,呼之不應。急送某醫(yī)院搶救后蘇醒。醒后頭暈頭痛,胸中悶窒,煩躁不安,惡心欲吐,周身乏力,記憶力減退,精神恍惚。翌日晨起,諸癥不減,邀余診治。舌苔白膩,脈沉弦有力。辨證為余毒內(nèi)伏,神明受擾。治宜宣通氣血,祛毒外出。乃試投麻黃湯,處方:麻黃、生甘草各15g,桂枝、苦杏仁各10g,服藥1劑,通體大汗,精神清爽如常人。

第31頁/共157頁13、開竅還魂按:煤氣余毒內(nèi)伏,須有外出之路。麻黃發(fā)汗利水,宣通氣血,驅散毒邪。徐大椿謂其“輕揚上達,無氣無味,乃氣味中之最輕者。故能透出皮膚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積血之中,凡藥力所不能到之處,此能無微不至。較之氣雄力厚者其力更大”(《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百種錄》)。第32頁/共157頁14、開太陽治失眠梁女,54歲,退休。反復睡眠不安10多年,主訴入睡困難,淺睡易醒,早醒。每晚入睡一二小時。舌淡,苔白稍膩,脈細弦。

一月內(nèi)更方數(shù)次,遍用養(yǎng)心安神、鎮(zhèn)靜安神、補脾安神等法治療,效果不顯。

嘗試用麻黃湯:麻黃10

桂枝6

杏仁10

炙甘草10

三付,囑其水煎時間不要過久,且早、中飯后服用。藥后復診,睡眠明顯改善。后用建中湯和歸脾湯調(diào)理月余而愈。

第33頁/共157頁14、失眠麻黃湯用于治療失眠亦未見過報道,余國俊、劉力紅均有麻黃附子細辛湯治失眠記載,網(wǎng)友博客也有麻黃湯治失眠的記錄。理論根據(jù):太陽主開,陽明主合,太陽與陽明相表里。不汗出乃太陽不開,太陽不開每每影響陽明主合之功能,而陽明合則寐,陽明合不利則失眠。用麻黃湯開太陽,使陽明主合之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療失眠之目的。第34頁/共157頁15、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2000年秋,37歲農(nóng)婦,患高血壓18年,因暴怒引發(fā)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昏迷48小時,醒后發(fā)現(xiàn)暴盲。寒戰(zhàn),咳逆,無汗。查見顱內(nèi)血腫、水腫,雙眼底出血、水腫···稟賦素壯,純屬表實。遂予麻黃湯1劑令服。后以通竅活血湯沖服水蛭末調(diào)理愈。(李可)第35頁/共157頁15、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從本案的病機看,由于寒襲太陽之表,玄府閉塞,寒邪郁勃于內(nèi),氣機逆亂上沖。邪無出路,遂致攻腦、攻目。邪之來路,即邪之出路,隨著汗出,表閉一開,邪從外散,肺氣得宣,水道得通,小便得利,郁結于大腦及眼底之瘀血、水腫亦隨之而去,腦壓迅速復常。第36頁/共157頁15、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由此想到古代治中風昏迷欲死,用“古今錄驗大小續(xù)命湯”,并強調(diào)“錄驗”二字,必有至理。人本一體,表里同氣,表氣閉塞則里氣逆亂,表氣通則里氣和。汗法之奧妙,并不單在一個“汗”字,麻黃可以通利九竅,宣通臟腑之氣。第37頁/共157頁第38頁/共157頁麻黃體質適宜用麻黃的患者面色黃暗,皮膚干燥且較粗糙,肌肉松浮,具浮腫傾向;惡寒喜熱,易于著涼,著涼后多肌肉酸痛,無汗發(fā)熱;易于鼻塞、氣喘;易于浮腫,小便少,口渴而飲水不多;身體沉重,反應不敏感;舌體較胖,苔白較潤,脈浮較為有力。第39頁/共157頁麻黃劑量的掌握何紹奇用麻黃,一般用6~9克,兒童酌減。中醫(yī)學家米伯讓在治療急性腎炎中,均以麻黃為君藥,用量多在14~28克以上,小兒也用至17.5克。江蘇的邱祖萍先生用麻黃、石膏,十分講究量比關系,通常將麻黃用量提高到12~15克,石膏控制在20~40克,意在重用麻黃為主,輔以石膏,這樣既達到攻逐表里之水邪,又能緩和麻黃峻汗之性,力圖做到既給水邪出路,又使邪祛而正不傷。吉林的梁興才先生在治療外感風寒咳嗽及寒濕痹痛等癥,使用蜜炙麻黃30克左右,多至45克(一日量,水煎服),生者用15~18克,療效滿意,未見不良反應。第40頁/共157頁麻黃的注意事項及禁忌《本草經(jīng)疏》曰:“表虛自汗,陰虛盜汗,肺虛有熱,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瘡皰熱甚,不因寒邪所郁而自倒靨;虛人傷風,氣虛發(fā)喘;陰虛火炎,以致眩暈頭痛;南方中風癱瘓及平日陽虛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p>

第41頁/共157頁麻黃的注意事項及禁忌麻黃畢竟有瀉無補,溫燥發(fā)散,一般而言應中病即止,不宜長服久服。外感時病用麻黃,得汗即須停用;哮喘、痹證等內(nèi)傷病用麻黃,須較長時期使用者,一般不宜大量,而宜得效后減量,同時還須注意調(diào)整配伍。張錫純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提出,北地嚴寒干燥,各令卻最多伏熱伏燥,故用小青龍湯,不管有沒有里熱煩躁,都可以加石膏;用小青龍湯得效后,病未全愈,或愈而復者,又可用從龍湯(龍骨、牡蠣、白芍、清半夏、蘇子、牛蒡子)。同樣道理,在外感病用麻黃湯時,張錫純主張,凡陰分不足、內(nèi)有蘊熱者,宜加知母,是為麻黃加知母湯;氣虛者則可酌加益氣藥。這些都是寶貴的經(jīng)驗之談,足資臨證用藥參考。第42頁/共157頁相惡《本草經(jīng)集注》:“厚樸為之使。惡辛夷、石韋?!钡?3頁/共157頁麻黃的副作用據(jù)海外新聞媒體報道,美國的研究人員說,數(shù)以百萬計的美國人用來健身和減肥的草本興奮劑麻黃,可能會導致心臟病發(fā)作、中風、死亡等災難性的并發(fā)癥。他們研究的病例大部分都是身體健康但在服用麻黃時出現(xiàn)了副作用的年輕人。有些人服用麻黃才幾天或幾星期就出現(xiàn)了問題,有兩名在服用麻黃期間懷孕的婦女出現(xiàn)了流產(chǎn)。第44頁/共157頁何方可以一方治百?。柯辄S湯麻黃附子細辛湯:范中林小柴胡湯:陳慎吾、江爾遜下氣湯:麻瑞亭五苓散:水液代謝四物湯、逍遙散:傅青主女科第45頁/共157頁麻黃附子細辛湯回憶30年前,筆者在成都讀書時,我校劉教授頗善醫(yī)道,惟自身常年失眠一證,遍用諸方,療效平平,深以為苦。因聞城里一老中醫(yī)一年四季治病,無論男女老幼,亦無論所患何病,開手便是麻黃附子細辛湯,竟爾門庭若市,門診人次逾百,且經(jīng)年不衰,于是“火神菩薩”聲名鵲起,便往一試之。既至,老醫(yī)令其伸舌,隨口吟曰“麻黃附子細辛湯”。助手立即抄方與之。劉教授悻悻然,又轉思不姑妄從之,遂抓藥2劑。不意服完l劑,當夜竟然安睡!據(jù)說此老中醫(yī)經(jīng)年累月如此開方,債事者偶爾有之,但有效率仍然很高。至于其觀舌之“訣竅”則是:凡舌質不現(xiàn)明顯熱象者,便一律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余國俊第46頁/共157頁全息醫(yī)學針灸現(xiàn)象更明顯:耳針現(xiàn)象頭皮針現(xiàn)象腹針現(xiàn)象足底按摩第47頁/共157頁麻黃湯的“一”麻黃湯作用的“一”:開竅、通經(jīng)絡(開)麻黃湯證病機的“一”:寒邪郁閉(閉)道: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觀其脈證,隨證治之)第48頁/共157頁麻黃湯的“一”柯韻伯:此為開表逐邪發(fā)汗之峻劑也。麻黃中空外直,宛如毛竅骨節(jié),故能祛骨節(jié)之風寒,從毛竅而出,為衛(wèi)分發(fā)散風寒之品。(《傷寒附翼》)汪昂:麻黃中空,辛溫氣薄,肺家專藥,而走太陽,能開腠散寒(皮腠,肺之所主,寒從此入,仍從此出)(《醫(yī)方集解》)第49頁/共157頁麻黃湯的“一”無論麻黃湯能治療多少種病癥,它的基本作用就是發(fā)汗開竅,和延伸的溫經(jīng)通絡散寒。所有的醫(yī)案也有共同點病機:即寒邪郁閉。第50頁/共157頁古代中醫(yī)的許多理論與治法的奧秘,現(xiàn)代人尚無法破解,用現(xiàn)代病理藥理揣測古代醫(yī)理病機,大多是閉門造車,驢唇不對馬嘴。如果用現(xiàn)代的尺度去判定古代的是非,把真正的精華當成糟粕拋棄,則我們將成為歷史的罪人。(李可)第51頁/共157頁身體的生理調(diào)節(jié)機制西醫(yī):神經(jīng)、體液、自身中醫(yī):氣機(經(jīng)絡通路)●核心是整體觀第52頁/共157頁關于圓運動這是黃元御的理論,他最后把一切病都歸入到這個圓圈的運轉失常,任何一個地方出問題了,把圓圈的運動出現(xiàn)障礙,不能轉動了,就會產(chǎn)生疾病。治療疾病,就是使用藥物,調(diào)暢氣機,讓圓圈里的臟腑氣機恢復正常運行,人體自己就會恢復健康。第53頁/共157頁

脾土左升,肝氣和腎水都隨著升,胃氣右降,膽氣和心火隨著下降,這是一個左邊升,右邊降的圓圈。在這個圓圈里,脾胃一陰一陽,一升一降,就是中心的軸,一切都是圍繞著它們來轉。第54頁/共157頁“通方”。即通用方,很多病都可以用一個方子通治。再根據(jù)病情特點適當加減。例如咳嗽,止嗽散就是很多醫(yī)生喜用的通方,這首方可發(fā)可收。肺氣郁閉,加麻黃、杏仁;內(nèi)熱郁閉,加黃芩、桑皮;咳嗽有痰,加浙貝或川貝;咳久傷陰,加沙參等。程鐘齡自己還列舉了許多加減法,使用起來,進退自如。又如,婦科病有兩首名方:逍遙散、四物湯,用得好,用得靈活,往往可以駕簡馭繁,通治各種婦科病。清代的傅青主先生號稱“婦科圣手”,所創(chuàng)制的幾十首方劑治療婦科病有奇效,但看來看去,大部分是從上述兩首方子化出,只是加減變化,竟至爐火純青的地步了。許多老中醫(yī)的不傳之秘,是對很多病都掌握了一首通用方,或者用一首方,通治很多病第55頁/共157頁桂枝湯《傷寒論》學習桂枝湯的典型性意義(仲景群方之冠)為外感風寒祛邪調(diào)正治法之典型代表。為調(diào)和營衛(wèi)、陰陽之基礎方。第56頁/共157頁主證病機分析:外感風寒表虛證(太陽中風)衛(wèi)陽浮強惡風、發(fā)熱、頭痛、脈浮營陰泄弱汗出,脈緩肺胃不和鼻鳴、干嘔第57頁/共157頁辨證要點:惡風發(fā)熱,汗出,脈浮緩。第58頁/共157頁桂枝湯針對之病機,體現(xiàn)之治法:

病機:外感風寒,營衛(wèi)不和。功用: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第59頁/共157頁桂枝湯方義分析:君:桂枝

臣:白芍佐:生姜

佐:大棗甘草:佐使1、散風邪2、助衛(wèi)陽1、益營陰2、斂汗出助君藥散邪兼和胃止嘔益氣補中滋脾生津1、助桂枝、生姜以辛甘化陽以實衛(wèi)助白芍、大棗以酸甘化陰以和營2、調(diào)和諸藥第60頁/共157頁本方基本配伍組合及特點:配伍特點:發(fā)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陰陽并調(diào)。桂、芍配伍的意義:

桂枝得芍藥,散中有收,汗出有源。芍藥得桂枝,滋而能化,補不斂邪。第61頁/共157頁本方用量特點:

桂、芍等量,為調(diào)和營衛(wèi)、陰陽之基本結構。第62頁/共157頁思考:本證中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湯發(fā)汗?如何區(qū)別“病汗”和“藥汗”?病汗:冷,粘滯不舒,局部出汗;藥汗:溫,無粘滯不舒,神情氣暢,遍身微微出汗。第63頁/共157頁桂枝湯,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wèi);內(nèi)證得之,化氣調(diào)陰陽。第64頁/共157頁思考麻黃湯與桂枝湯均用于風寒表證,二方在組成、功用、主治三方面有何異同?第65頁/共157頁

方名比較麻黃湯桂枝湯組成桂枝、甘草麻黃、杏仁芍藥、生姜、大棗功用疏風散寒解表辛溫發(fā)汗,宣肺平喘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主治風寒表證,惡寒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風寒表實證無汗而喘,脈浮緊風寒表虛證有汗無喘,脈浮緩第66頁/共157頁隨證加減:1、風寒較甚者,加防風、荊芥、淡豆豉;2、體質素虛者,加黃芪;3、兼見咳喘者,加杏仁、蘇子、桔梗。第67頁/共157頁使用注意:

1、表實無汗禁用。

2、忌食生冷、粘膩、酒肉、臭惡等物。

3、密切觀察,適度而止。第68頁/共157頁趣味記憶法桂枝湯:大勺炒姜汁(大棗芍藥甘草生姜桂枝)第69頁/共157頁附方:1、桂枝加葛根湯組成:桂枝湯加葛根功用:解肌發(fā)表,升津舒筋。主治:風寒客于太陽經(jīng)輸,營衛(wèi)不和證。桂枝湯證兼項背強而不舒者。第70頁/共157頁2、桂枝加芍藥湯組成:桂枝湯加芍藥。功用:調(diào)和營衛(wèi),緩急止痛。。主治:太陰病,腹?jié)M時痛,或兼表寒證者。第71頁/共157頁九味羌活湯

張元素方,錄自《此事難知》學習九味羌活湯之典型性意義:

1、以羌、防劑治療外感風寒濕邪之代表方。

2、分經(jīng)論治理論之代表方。第72頁/共157頁主證病機分析:外感風寒濕邪,內(nèi)有蘊熱證。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項強。風寒夾濕證肢體酸楚疼痛。里有蘊熱口苦微渴舌脈:脈浮,苔白或微黃。第73頁/共157頁病機:外感風寒濕邪,內(nèi)有蘊熱。辨證要點: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功用: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第74頁/共157頁羌活湯味九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甘草第75頁/共157頁九味羌活湯方義分析:羌活:發(fā)散風寒濕邪,止痛防風:風中潤劑,祛風除濕,散寒止痛。蒼術:發(fā)汗祛濕,善祛太陰寒濕。細辛白芷

祛風散寒,宣痹止痛川芎生地黃芩清泄里熱防諸辛溫燥烈之品傷津甘草

調(diào)和諸藥君臣佐1佐2使第76頁/共157頁九味羌活湯的配伍特點

一、升散藥和清熱藥的結合運用;二、體現(xiàn)了“分經(jīng)論治”的思想。九味羌活湯的服法及劑型第77頁/共157頁運用:隨證加減:1、兼濕較輕,肢酸不甚,去蒼術、細辛;2、痹痛甚劇,加獨活、靈仙、姜黃;3、濕重胸滿,去生地,加枳殼、厚樸;4、內(nèi)熱不著,生地、黃芩減量;5、里熱甚者,加石膏、知母。使用注意:風熱表證及陰虛內(nèi)熱者不宜使用。第78頁/共157頁如何正確對待羌防劑和麻桂劑的運用?第79頁/共157頁皇帝嘗百草,細心防穿胸槍。(黃芩生地黃蒼術白芷甘草細辛防風川芎羌活)趣味記憶法第80頁/共157頁小青龍湯《傷寒論》

---外感風寒、寒飲內(nèi)停喘咳的常用方。

第81頁/共157頁主證病機分析:傷寒表不解外邪引動內(nèi)飲心下有水氣內(nèi)飲招致外邪(內(nèi)有寒飲)(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脈浮緊喘咳、痰多清稀、胸痞、干嘔苔白滑內(nèi)外相飲,飲動不居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第82頁/共157頁病機:外寒里飲證。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第83頁/共157頁小青龍湯麻黃桂枝干姜細辛半夏芍藥五味甘草第84頁/共157頁小青龍湯方義分析:外寒里飲君:麻黃發(fā)汗散寒

桂枝宣肺平喘化飲臣:干姜溫肺化飲

細辛助君藥散寒佐:白芍和營養(yǎng)血制約麻桂,以防發(fā)汗太過佐五味子斂肺,防肺氣耗散佐半夏和胃止嘔,止咳化痰佐使: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第85頁/共157頁小青龍湯配伍特點:散中有收,開中有合。溫化寒飲的常用組合:干姜細辛五味子(溫化)(溫散)(收斂)第86頁/共157頁運用:辨證要點:惡寒發(fā)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苔白滑,脈浮。使用注意:陰虛干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第87頁/共157頁隨證加減:1、外寒輕證,去桂枝,麻黃改為炙麻黃;2、兼熱象者,加石膏、黃芩;3、喉中痰鳴,加杏仁、射干、冬花;4、鼻塞涕多,加辛荑、蒼耳子;5、兼水腫者,加茯苓、豬苓。第88頁/共157頁趣味記憶法小青龍湯:少將為嘛甘心下跪(芍藥干姜五味子麻黃炙甘草細辛半夏桂枝)第89頁/共157頁附方: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主治:痰飲郁結,氣逆喘咳證??榷蠚?,喉中有水雞聲者。功用:宣肺祛痰,下氣止咳。組成:小青龍湯去桂枝、芍藥、甘草、干姜,加射干、紫菀、冬花、生姜、大棗。方歌:射干麻黃湯,辛夏紫菀嘗,冬花五味子,大棗與生姜。第90頁/共157頁止嗽散《醫(yī)學心悟》

意義:外感咳嗽的常用方;肺為嬌臟的用藥特點。第91頁/共157頁主證病機分析:病機:風邪犯肺,肺氣不宣證。功用:宣利肺氣,疏風止咳。外感風邪解表不徹不藥而愈表邪未盡微有惡風發(fā)熱咳嗽咽癢,咯痰不爽舌苔薄白,脈浮緩。第92頁/共157頁方義分析:君:百部、紫菀溫而不燥,潤而不膩,止咳化痰,新久咳嗽皆宜。臣:桔梗、白前一宣一降,化痰止咳。佐:荊芥疏風解表

陳皮

理氣化痰佐使:甘草

合桔梗利咽止咳。又可調(diào)和諸藥。第93頁/共157頁止嗽散配伍特點:溫而不燥,潤而不膩,散寒不助熱,解表不傷正。

“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p>

-《醫(yī)學心悟》第94頁/共157頁運用:辨證要點:咳嗽咽癢,微惡風發(fā)熱,苔薄白。使用注意:陰虛勞嗽或肺熱咳嗽者,不宜使用。第95頁/共157頁隨證加減:1、表寒證重,加防風、蘇葉、生姜;2、痰粘難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3、肺燥干咳,加瓜蔞、貝母、知母。第96頁/共157頁趣味記憶法止嗽散:陳庚借錢去百草園(陳皮桔梗荊芥白前**百部甘草紫箢)第97頁/共157頁一、適用于外感風熱或風溫初起。溫熱病邪侵襲人體的特點:

1、發(fā)病急,傳變快。

2、易搏結氣血,蘊結成毒。

3、邪可從皮毛、口鼻而入。

4、易傷津耗氣。

5、多夾穢濁之氣。二辛涼解表劑第98頁/共157頁二、組方配伍規(guī)律:

以辛涼解表藥為主,常配:

1、清熱解毒藥(銀花、連翹)

2、宣降肺氣藥(杏仁、桔梗)第99頁/共157頁銀翹散《溫病條辨》學習意義:“辛涼平劑”-治療外感風熱表證的常用方。第100頁/共157頁主治證候分析:外感風熱,邪郁肺衛(wèi)。外感風熱溫邪犯衛(wèi)發(fā)熱↑惡寒↓頭痛、無汗或有汗,脈浮數(shù)熱蘊成毒咽痛邪犯肺系咳嗽邪熱傷津口渴表熱趨里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第101頁/共157頁辨證要點:

發(fā)熱,微惡寒,咽痛口渴,脈浮數(shù)。第102頁/共157頁銀翹散銀花連翹桔梗薄荷竹葉蘆根芥荊淡豆豉牛蒡子草甘清吳鞠通《溫病條辨》第103頁/共157頁銀連薄牛荊淡桔蘆竹甘蒡芥豆花翹荷子穗豉梗根葉草

君臣1

臣2佐1佐2佐3

佐使功用:辛涼透表,清熱解毒。方解:芳香辟穢。清熱解毒,輕清宣透,清熱利咽。助君散邪,助君散邪。去性取用,宣肺止咳、利咽。清熱生津。清心利水。調(diào)和諸藥。合桔梗解毒利咽。第104頁/共157頁銀翹散配伍特點:

1、辛涼方中配伍少量辛而微溫之品,是為去性取用之法。

2、辛涼透表與清熱解毒相配,是為清疏兼顧,以疏為主。第105頁/共157頁運用使用注意:

1、外感風寒及濕溫病初起禁用。

2、不宜久煎?!稖夭l辨》銀翹散煎服法要求:

“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藥取輕清,過煮則味厚入中焦矣?!钡?06頁/共157頁隨證加減:1、傷津較甚,加天花粉;2、熱毒較重,加馬勃、玄參;3、熱傷血絡,去荊、豉,加白茅根、側柏葉、梔子;4、肺氣上逆,加杏仁;5、兼挾穢濁,加藿香、郁金。第107頁/共157頁趣味記憶法銀翹散:金牛和銀豬吃草根更俏。(荊芥子牛蒡子薄荷銀花竹葉豆豉甘草蘆根桔梗連翹)第108頁/共157頁桑菊飲《溫病條辨》

-風熱咳嗽的常用方主證病機分析:風熱犯肺輕證邪傷肺絡表熱輕證風熱輕淺身熱不甚,脈浮數(shù)。邪傷肺絡咳嗽邪熱傷津口微渴第109頁/共157頁風熱犯肺輕證辨證要點:咳嗽,發(fā)熱不甚,微渴,脈浮數(shù)。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第110頁/共157頁桑菊飲葉?;ň招尤事N連薄荷桔梗蘆根生甘草第111頁/共157頁方解:君:桑葉、菊花—1、疏散上焦風熱;

2、清肺止咳。

臣:薄荷—疏散風熱、利咽;

杏仁、桔?!捣螝庵箍?。

佐:連翹—清熱解毒;

蘆根—清熱生津而止渴。(佐)使:生甘草—1、清熱解毒;2、止咳化痰;

3、+桔梗利咽;4、調(diào)和諸藥。第112頁/共157頁配伍特點:1、以輕清宣散之品,疏散風熱以清頭目。2、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氣肅肺以止咳嗽。第113頁/共157頁思考:

桑菊飲與銀翹散均是治療溫病初起的辛涼解表劑,如何應用?第114頁/共157頁

方名比較銀翹散桑菊飲組成翹、蘆、薄、桔、草銀花、竹葉、牛蒡子、荊芥、淡豆豉桑葉、杏仁、菊花功用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止咳利咽解表、清熱力強(辛涼平劑)宣肺止咳力大(辛涼輕劑)主治風熱表證,癥見發(fā)熱口渴,咳嗽,脈浮數(shù)溫病初起,表熱重證癥見發(fā)熱咽痛,無汗惡寒,舌紅脈浮數(shù)風溫初起,表熱輕證但咳,余癥不顯。第115頁/共157頁隨證加減:1、氣分熱甚,加石膏、知母;2、咳嗽較頻,加黃芩;3、咳痰黃稠,加瓜蔞、黃芩、桑白皮、貝母;4、絡傷咳血,加白茅根、茜草、丹皮;5、津傷渴甚,加天花粉;6、熱毒咽痛,加玄參、板蘭根。運用第116頁/共157頁使用注意:

1、肺熱甚者當加味配伍,以免病重藥輕。

2、風寒咳嗽,不宜使用。

3、不宜久煎。第117頁/共157頁趣味記憶法桑菊飲:荷葉杏花,草根更俏。(薄荷桑葉杏仁菊花甘草蘆根桔梗連翹)第118頁/共157頁麻黃石膏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肺熱咳喘的基礎方第119頁/共157頁主證病機分析:

外感風邪,邪熱壅肺證。傷寒由表(太陽)入里(陽明)溫病由衛(wèi)(表)及氣(里)郁而化熱邪熱壅肺,表邪未盡。第120頁/共157頁表邪未盡脈浮數(shù)邪熱壅肺身熱不解,咳逆氣急,甚則鼻煽,口渴。動態(tài)癥狀:

有汗或無汗,舌苔薄白或黃。第121頁/共157頁辨證要點:

發(fā)熱,喘咳,苔薄黃,脈數(shù)。

無論有汗或無汗,有無表證皆可運用。第122頁/共157頁功用:辛涼宣肺,清熱平喘。方義分析:君:麻黃石膏疏表散邪,宣肺平喘。清肺生津,解肌透邪。臣:杏仁降利肺氣平喘咳。佐使: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寒溫。第123頁/共157頁本方基礎配伍組合分析:

1、麻黃、石膏:相輔相成、相制相成。(用量1:2)可據(jù)肺熱程度及表邪多少調(diào)整麻黃與石膏的比例。

2、麻黃、杏仁:宣降肺氣。

3、石膏、杏仁:清肅肺氣。

4、石膏、甘草:甘寒生津。第124頁/共157頁配伍特點:解表與清肺并用,以清為主;宣肺與降氣結合,以宣為主。第125頁/共157頁運用

隨證加減:1、若肺熱盛,重用石膏,加桑白皮、黃芩、知母;2、表寒明顯,減少石膏,加薄荷、蘇葉、桑葉;3、痰多氣急,加葶藶子、枇杷葉;4、痰稠胸悶,加瓜蔞、貝母、黃芩、桔梗。使用注意:

風寒咳嗽,痰熱壅盛者,非本方所宜。第126頁/共157頁附方:越婢湯(《金匱要略》)組成: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五枚功用:發(fā)汗利水主治:風水夾熱證。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xù)自汗出,無大熱者。歌訣:越婢湯中有石膏,麻黃生姜加棗草;風水惡風一身腫,水道通調(diào)腫自消。第127頁/共157頁柴葛解肌湯《傷寒六書》學習意義:

1、本方是主治三陽合病,或太陽病初犯陽明之常用方。

2、本方體現(xiàn)了經(jīng)方派和時方派的匯通嘗試。第128頁/共157頁主證病機:外感風寒,郁而化熱證。證候分析:外感風寒,漸次入里化熱(太陽)惡寒漸輕,身熱增盛,無汗頭痛。少陽、陽明初見里熱目疼鼻干,心煩不眠,咽干耳聾,眼眶痛,苔薄黃,脈浮微洪。第129頁/共157頁功用:辛涼解肌,兼清里熱

方義分析:

甘草生姜大棗白芍桔梗石膏黃芩羌活白芷柴胡葛根君臣佐使解肌透熱,內(nèi)清郁熱。(陽明)外透郁熱,疏暢氣機。(少陽)辛散發(fā)表(陽明)(太陽)(少陽)(陽明)清泄里熱宣肺利咽斂陰養(yǎng)血散邪和營衛(wèi)調(diào)脾胃調(diào)和諸藥。第130頁/共157頁配伍特點:

溫清并用,側重于辛涼清熱。表里同治,側重于疏泄透散。趣味記憶法:柴葛解肌湯:葛芩借財,只搶草藥(干葛黃芩桔梗柴胡白芷羌活甘草芍藥

第131頁/共157頁運用:辨證要點:

發(fā)熱重,惡寒輕,頭痛,眼眶痛,鼻干,脈浮微洪。使用注意:

1、表邪未入里以及兼陽明腑實者,不宜使用。

2、應根據(jù)三陽病情側重及變化,靈活酌定用量。第132頁/共157頁隨證加減:1、太陽邪甚,去黃芩,加麻黃,夏秋加蘇葉;2、邪熱傷津,加天花粉;3、惡寒不明顯,里熱盛者,加銀花、連翹,并重用石膏。第133頁/共157頁第三節(jié)扶正解表1.適應證:表證而兼正氣虛弱者。2.組方配伍規(guī)律:以解表藥為主,常配:

益氣助陽藥(人參、附子)或滋陰養(yǎng)血藥(生地、玉竹)3.分類:益氣解表助陽解表滋陰解表養(yǎng)血解表第134頁/共157頁敗毒散

《小兒藥證直決》主治:氣虛之人外感風寒濕邪。主證病機分析:

1、外感風寒濕邪: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痠痛,無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

2、氣虛:舌淡苔白,脈浮按之無力。(多用于小兒、老人、病后、產(chǎn)后。)第135頁/共157頁小兒外感成人正虛外感體實外感痢疾(逆流挽舟)臨床應用沿革(荊防敗毒散)(銀翹敗毒散)第136頁/共157頁逆流挽舟法:

喻嘉言用本方治療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通過疏散表邪,表氣疏通,里滯亦除,其痢自愈。第137頁/共157頁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桔梗枳殼川芎茯苓人參薄荷生姜甘草敗毒散第138頁/共157頁功用:散寒祛濕,益氣解表方解:薄荷生姜甘草人參茯苓前胡枳殼桔梗柴胡川芎獨活羌活君臣佐1

佐2

佐3

佐、使人參的配伍意義:一、助正氣鼓邪外出,且可防邪復入。二、散中有補,不致耗傷真元。補不滯邪,散不傷正第139頁/共157頁運用:辨證要點:

惡寒發(fā)熱,肢體酸楚疼痛,無汗,脈浮按之無力。第140頁/共157頁隨證加減:1、正氣不虛,表邪較重,去人參,加荊、防;2、氣虛較重,重用人參,加黃芪;3、濕邪較甚,酸痛較重,加威靈仙、桑枝、秦艽、防己;4、咳嗽較甚,加杏仁、白前;5、痢疾初起,加白芍、木香。使用注意:

外感風熱及陰虛外感者,不可使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