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考研之實驗心理學筆記_第1頁
心理學考研之實驗心理學筆記_第2頁
心理學考研之實驗心理學筆記_第3頁
心理學考研之實驗心理學筆記_第4頁
心理學考研之實驗心理學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驗心理學筆記

第一章引論

一、實驗心理學的性質

(―)實驗心理學的定義

實驗心理學是在實驗控制條件下對心理和行為進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學。(研究方法)

(-)實驗心理學的學科內容

1、闡述實驗方法和實驗設計。(涉及心理學實驗的一般原理)

2、闡述實驗法在一些領域中的應用。(如何在具體領域中應用實驗方法)

(三)心理實驗及其特點

心理實驗是在嚴密控制的條件卜,,有組織地逐次變化條件,根據觀察、記錄、測定與此相伴隨的心理現象的變化,確定

條件和心理現象的關系。具有以下特點:目的性、準備性、驗證性、因果性、嚴密性。

二、心理實驗中的變量

(-)實驗中主試與被試

主試:實驗者,主持實驗的人,發(fā)出刺激給被試,通過實驗收集心理學資料。

被試:實驗對象,接受主試發(fā)出的刺激,并作出反應。

(二)自變量

自變量即刺激變量,它是由主試選擇、控制的變量,它決定著心理和行為的變化。

(三)因變量

因變量即行為變量,也就是被試的反應,它是自變量造成的結果,是主試觀察或測量對象。

(四)額外變量

額外變量是實驗中應該保持恒定的變量。它是要被嚴格控制在恒定水平的,也被稱為控制變量。

自變量的種類及有效性:

1,刺激特點自變量

2、被試特點白變量

3、環(huán)境特點自變量

4、暫時造成的被試差別

當自變量水平或數量有了變化并導致行為改變,我們就說行為是處在自變量的控制之下。(自變量是有效的)

因變量的信度、效度與敏度及種類

1、因變量的可信度即信度

信度是指一致性,同一被試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應該得到相近的結果。

2、因變量的有效性即效度

當確是自變量而不是其他各種因素造成了因變量的變化時,我們就說這種因變量是有效的。

如果因變量的變化不是由自變量造成,而是由其他的因素造成的,我們就說這種因變量是無效的,或者說,產生了自變

量的混淆。

3,因變量的敏感性

白變量發(fā)生變化可以引起相應的因變量的變化,這樣的因變量是敏感的,反之就是不敏感的。不敏感的因變量的兩個典

型例證:

高限效應(ceilingeffect)低限效應(flooreffect)

4、因變量的種類

(1)反應速度(2)反應的準確性(3)反應的難度(4)反應的機率(5)反應的強度

額外變量的控制

額外變量是必須加以控制的,如不控制額外變量,就會弄不清因變量的變化是由自變量的影響引起的,還是由額外變量

的變化引起的,因而就不能得出結論。評價?項實驗設計的好不好的?個重要依據就是看研究者是否能成功的控制那些額外

變量。

三、各種不同的實驗范式

實驗范式即相對固定的實驗程序,它的出現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論背景。

實驗范式的價值:

1、使某種心理現象得以清晰準確的描述和表達。

2、檢驗某種新的假設或概念。

四、心理學規(guī)律的性質

定性的規(guī)律一一疾病是由病菌造成的。疾病是由陰陽失調造成的。(生物學規(guī)律)

定量的規(guī)律一一萬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兩個物體都是相互吸弓I的,引力的大小跟這兩具物體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

跟它們的距離的二次方成反比。(物理學定律)

實驗心理學筆記:第二章實驗設計

有關實驗效度

實驗效度是指實驗方法能達到實驗目的的程度。

1、影響內部效度的因素:

實驗研究的內部效度是指實驗變量(處理)能被精確估計的程度。實驗中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明確程度。

(1)歷史(經歷)(2)成熟或自然發(fā)展的影響(3)選擇(4)測驗(5)被試的亡失(6)統(tǒng)計回歸(7)儀器的使

用(8)選擇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

2、影響外部效度的因素

實驗研究的外部效度指的是實驗研究的結果能被概括到實驗情景條件以外的程度。

(1)測驗的反作用效果

(2)選擇偏差與實驗變量的交互作用

(3)實驗安排的反作用效果

(4)重復實驗處理的干擾

實驗的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關系、相互影響的。這兩種效度的相對重要性,主要取決于實驗的目的和實驗的要求。

一般而言,在實驗中控制額外變量的程度越大,則對因果關系的測量就越有效。因此,可以在保證實驗內部效度的前提卜,

采取適當措施以提高外部效度。

有關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一一研究者針對需要驗證的實驗假設,為有計劃的搜集觀察資料而預先建立和依據的設計模式。

被試內設計真實驗設計單因素設計

被試間設計準實驗設計多因素設計

混合設計非實驗設計

被試內設計一一每個被試(組)都參與所有的實驗處理,然后比較相同被試在不同處理下的行為變化。

被試間設計一一要求每個被試(組)只接受?種處理,而另一被試(組)接受另?種處理,然后比較被試在不同處理下

的行為變化。

混合設計一一在個實驗中同時采取兩種基本設計的實驗設計。

一、非實驗設計

非實驗設計:是一種對現象的向然描述,一般用于識別和發(fā)現自然存在的臨界變量及其關系,它可以為進?步實施更嚴

格的實驗設計積累資料。

1,單組后測設計:

(1)設計的模式

只有個實驗組,而對實驗組只給予一次實驗處理,然后通過測量得到一個后測成績。

X0

(2)設計的評價

不足:①無對照組比較。②無前測。③沒有考慮對機體變量、自變量及其他無關變量的控制。

④很難排除歷史、選擇和成熟等內在無效來源的作用。

2、單組前測后測設計?:

(1)設計的模式

是對單組后測設計的一種改進,它增加了在實驗處理前的測驗,但還是僅有一組實驗組。

01X02

(2)設計的評價

優(yōu)點:由于前測驗,可以提供被試的基線數據及某些有關信息

全部被試既屬于實驗組乂屬于控制組,通常認為選擇變量可得到適當控制。

缺點:歷史常與實驗處理的效應相混淆

很難控制成熟對內部效度的影響

前測可能對后測內容和形式產生威脅

3、固定組比較設計

(1)設計的模式

又稱靜態(tài)組或整組比較設計,該設計采用實驗組和控制組兩組被試,但因這兩組被試在實驗處理前就已經形成,故它不

能使用隨機化原則來選擇被試。

X01

02

(2)設計的評價

優(yōu)點:基本上能對歷史因素進行控制

無前測可以控制測驗效應和儀器因素的干擾

控制組可以對成熟因素做到有限的控制

缺點:對選擇這因素缺乏控制

選擇與成熟的交互作用、以及選擇與處理的交換作用常常成為混淆不清的因素影響實驗的效度。

4、事后回溯設計

事后回溯設計是指所研究的對象是已經發(fā)生過的事件。

(X)0

(1)相關研究設計

相關研究設計是在個被試組內收集兩個集合的數據,其中?個數據集合是觀察到的結果,另?個則是被追溯的數據集

合,研究的目的是確定這兩個數據集合之間的關系(正相關、負相關和無關)

0102

(2)準則組設計

要求研究者通過對所研究現象的被試的比較,確定某些被試(準則組)具有一種狀態(tài)的特征,而另一些被試(非準則組)

不具有這種狀態(tài)的特征,然后去追溯可能存在的原因。

(X)01

02

二、準實驗設計

準實驗設計:是指未對自變量實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正實驗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及統(tǒng)計分析數據的研究方法。

1、單組準實驗設計

(1)時間序列設計

【設計的模式】:是指對一組被試或個體進行一系列周期性測量,并在測量的時間序列中引進實驗處理(X),然后觀

測引進實驗處理后的一系列測量結果,并與引入實驗處理X前的一系列測量結果相比較,研究插入實驗處理前后測量結果

的變化趨勢,從而推斷實驗處理是否產生效果。

01020304X05060708

設計的評價:

優(yōu)點:①可以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對內部效度的影響。

②可以控制測驗因素的干擾。

③有可能控制統(tǒng)計回歸的因素。

缺點:①沒有控制組。

②不易控制測驗與處理X的交互作用。

③多次實施前測驗往往會降低或增加被試對實驗處理的敏感性。

(2)相等時間樣本設計

【設計的模式】:在心理研究中,與選擇兩等價樣本組(實驗組和控制組)相對應,當只有?組被試時,常用兩相等的

時間樣本,在其中的個時間樣本中不出現實驗變量,而采用常規(guī)安排X0。

XI01X002XI03X004

設計的評價:

優(yōu)點:①能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

②能較好的控制''歷史"因素。

缺點:①測驗的反作用效果會影響該設計的外部效應

②實驗安排的反作用會影響該設計的外部效度

③選擇的偏差與實驗變量的交互作用可能會影響該設計的外部效度

④重復實驗處理的干擾也會影響該設計的外部效度

2、多組準實驗設計

(1)不相等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后測設計

【設計的模式】:研究者不能按隨機化原則和等組法來選擇對等組,有時也不能隨機安排哪個是實驗組,哪個是控制組。

01X02

0304

設計的評價優(yōu)點:增添了控制組

兩組都有前測驗

缺點:沒有使用隨機化方法來分配被

試或實驗處理

兩組都使用前測安排

<2)不相等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后測時間序列設計

【設計的模式】:它是在單組時間序列設計和不相等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后測設計的基礎匕組合而成的一種多組準實驗

設計。

01020304X05060708

09010011012013014015016

設計的評價:

在該設計模式中,虛線以上是一個單組時間序列設計,所以該設計具有時間序列設計的特點

該設計還可被看作是不相等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后測設計的推廣,所以該設計也具有不相等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后測設計的

特點.

在兩種設計組合的基礎上,影響該設計內部效度的因素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即該設計基本上控制了歷史、成熟、

測驗、選擇與成熟的交互作用等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但測驗的反作用效果、以及選擇偏差與實驗處理X的交互作用則可能會成為影響該設計外部效度的因素。

(3)平衡設計

乂叫做輪換設計,或拉丁方設計。在該設計中,研究者為了達到對實驗控制的目的,使各組被試都接受不同的實驗處理,

而對實驗處理的序列和實驗時間的序列都采用了輪換的方法。

①【設計的模式】

該設計既稱平衡對抗設計又稱輪換設計,這兩個名稱都有其特定的內涵。

平衡對抗設計是指在實驗中,往往由于前個實驗處理影響后一個實驗處理的效果,因而該實驗設計的作用就在于提供

對實驗處理順序的控制,使實驗條件均衡,抵消由于實驗處理先后順序的影響而產生的順序的誤差。

輪換設計是指在實驗中,由于學習的首因率,被試容易記住先實驗的內容;又因學習的近因率,對剛學過的內容,被試

回憶的效果一般也較好。因而是實驗方法上,有必要使實驗內容的先后次序輪換,使情境條件和先后順序對各個實驗組的機

會機均等,打破順序界限。

②設計的評價與顯著性差異

優(yōu)點:平衡對抗設計是僅有后測的模式,這個設計包括三個分類:組別、時間順序情況和不同的實驗處理。在該設計中,

每個分類的每種變量與其他兩類的每種變量都是等同發(fā)生的,每種處理(每個實驗變量)在每列和每行中僅發(fā)生?次。

缺點:由于不能采取隨機分配被試的方法,各組被試只能選擇盡可能相等的固定整組,因此人為選擇被試組的差異就有

可能造成組與組之間的差異,這種選擇因素也可能會與歷史、成熟、練習效應等產生交互作用的效應。

三、真實驗設計

在心理學研究中,采用真實驗設計來進行實驗研究是檢驗實驗效果的一個重要方法。真實驗設計對實驗條件的控制程度

要求較高,在使用這類實驗設計時,實驗者可以有效地操縱實驗變量,能有效的控制內在無效來源和外在無關因素的影響,

能在隨機化原則基礎上選擇和分配被試,從而更能客觀的反映實驗處理的作用。

(-)完全隨機化設計

也稱簡單隨機化設計,是指用隨機化方法將被試隨機分為幾組,然后依實驗的目的對各組被試實施不同的處理。

1、隨機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后測設計

<1)設計的模式

R01X02

R0304

(2)設計的評價隨機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后測設計基本控制了絕大多數影響內部效度的因素、

優(yōu)點:①采用隨機分配被試的方法。

②安排實驗組和控制組。

缺點:使用前測的反作用。

(3)設計的顯著性檢驗

對隨機實驗組控制組前測后測設計所得的實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有兩類方法可以使用。

A、對增值分數進行統(tǒng)計分析B、協方差分析法

2、隨機實驗組控制組后測設計

<1)設計的模式

RX01

R02

(2)設計的評價①設立實驗組和控制組

②采用隨機化原則

③無前測

(3)設計的顯著性檢驗

參數:t一檢驗

非參數:曼―惠特尼U一檢驗或中位數檢驗

3、隨機多組后測設計

(1)設計的模式

RXI01

RX202

RX303

(2)實驗結果的檢驗

①單因素方差分析

②紐曼―丘爾斯(N—K)檢驗或其他成對比較方法。

(二)多因素實驗設計

是指在實驗中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因素(自變量),并且每個因素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水平,各因素的各個水平互

相結合,構成多種組合處理的一種實驗設計,又稱完全隨機析因設計。

1、完全隨機析因設計的類型

因素:對應大寫字母AB

因素水平:對應小寫字母ab

(*):因素之間的相互結合關系

A*Bala2blb2b32*3

A*B*C2*3*4

2、完全隨機雙因素析因設計

完全隨機雙因素析因設計是指研究者用隨機分配的方法將被試分為若干組(分組的個數等于實驗處理的個數),同時用

隨機的方法分配每?組被試接受?種實驗處理的實驗設計。

(1)實驗設計的模式Ralbl01

Ralb202

Ra2bl03

Ra2b204

Ra3bl05

Ra3b206

3、雙因素析因設計的主效應和交互效應。

主效應:指由每個單獨因素(自變量)所引起的因變量的變化。

交互效應:指當一個因素(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時,所產生的交互作

用影響因變量的結果。

(1)2x2完全隨機實驗設計的基本模式

Ralbl01

Ralb202

Ra2bl03

Ra2b204

(2)2x2完全隨機化設計的主效應和交互效應的解釋

(三)隨機化區(qū)組設計

隨機化區(qū)組設計的目的在于使區(qū)組內被試差異盡量縮小,而對區(qū)組之間的差異依據設計要求而定。

首先把被試按某些特質分到不同的區(qū)組內,使區(qū)組內的被試比區(qū)組間的被試更接近同質,將被試分好區(qū)組后,再將各區(qū)

組內的被試隨機分到各不同的實驗處理或實驗組、控制組內,因此稱作隨機化區(qū)組設計。

原則:同一區(qū)組內的被試盡量''同質〃

人數分配有三種情況:①?名被試作為?個區(qū)組。

②每個區(qū)組內的被試的人數是實驗處理數目的整數倍。

③區(qū)組的單位是一個團體。

總之,每一個區(qū)組應該接受全部實驗處理,每一種實驗處理在不同的區(qū)組中重復的次數應該完全相同。

優(yōu)點:考慮到個別差異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而把實驗單元(被試)劃分為幾個區(qū)組,并在統(tǒng)計計算I:將這種影響從組內

誤差中分離出來,從而進?步反應出實驗處理的作用。

不足:在劃分區(qū)組時有一定困難,如果在同一區(qū)組內各實驗單元(被試)的差異較大,就出現較大的誤差,對這種情況

研究者應該引起注意。

1、隨機化區(qū)組單因素設計

2、隨機化區(qū)組多因素設計

實驗心理學筆記:第三章心理物理學方法

先驅者:費希納1860《心理物理學綱要》

心理物理學:一門研究心身之間或心物之間的函數關系的精密科學。

感覺閾限的測量

(-)感覺閾限

1、絕對閾限的定義

(1)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

(2)有50%的次數能引起感覺,50%的次數不能引起感覺的一種刺激強度。

2、差別閾限的定義

(1)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差別,也叫最小可覺差。

(2)有50%的次數能覺察出,50%的次數不能覺察出的刺激強度的差別。

3,測定閾限的實驗特點

(1)選擇好刺激系列和反應系列(物理量為橫坐標,心理量為縱坐標)

(2)要盡量簡化被試對刺激所做的反應(判斷有無,辨別相同還是相異)

(3)測定的次數要多些(不是分界點而是過渡區(qū),io。次以r.)

(二)測量感覺閾限的方法

最小變化法

(1)用最小變化法測定絕對閾限

特點:將刺激按遞增或遞減系列的方式,及間隔相等的小步變化,尋求從一種反應到另一種反應的瞬時轉換點或閾限的

位置。

①自變量:刺激系列

要按遞增和遞減系列交替呈.現,起點要大于或小于閾限:?般選10到20個強度水平;遞增和遞減序列要分別測定50

次左右(共100次左右):避免被試形成定勢,每次呈現刺激的起點應該隨機變化。

②因變量:被試的口頭報告

當刺激呈現之后,感覺有就報告''有",感覺無就報告''無",主試記錄、'+小'一";遞增時直到第一次報告''有",這一系列

停止,遞減同理;說不準可以猜,但不可以放棄,也可以記錄"

③閾限的確定:

閾限是統(tǒng)計值,被試報告'‘有"和''無"這兩個刺激的中點,就是這一刺激系列的閾限。

具體計算:可以將所有各系列的閾限求平均數;可以先分別求出漸增系列和漸減系列的平均數再求出兩系列的平均數;

也可以將每相鄰的漸增系列和漸減系列的閾限為一組求平均數,然后再求各組的平均數。

④誤差及控制

習慣誤差:指被試因習慣于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覺或狀態(tài),而對新的刺激做了錯誤的判斷。

期望誤差,是指被試因過早期望要來臨的刺激而導致的錯誤判斷。

分析時對遞增與遞減系列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控制方法是交替應用遞增和遞減系列的刺激,而且二者的次數相等。

練習誤差:是由于實驗的多次重復,被試逐漸熟悉了實驗情境,對實驗產生了興趣和學習效果,而導致反應速度加快和

準確性逐步提高的一種系統(tǒng)誤差。

疲勞誤差:由于實驗多次重復,隨著實驗進程而發(fā)展的疲勞或厭煩情緒的影響,而導致被試反應速度減慢和準確性逐步

降低的?種系統(tǒng)誤差。

分析時對前?半與后?半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刂品椒ㄊ且訟BBA順序呈現遞增和遞減序列,其次數要相等,在整

個序列中在前和在后的機會也要相等,

(2)用最小變化法測定差別閾限

①自變量:兩個刺激

標準刺激(固定的強度,大小不變),每次比較都出現。

比較刺激,按遞增或遞減系列,匹配呈現。

②因變量:口頭報告,一般用三類反應,、、+心—"、'="

③差別閾限的確定:

A、在遞減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間的中點為差別閾限的上限(Lu);第一次非''一"到''一"之間的中點為差別

閾限的下限(LI)。

B、在遞增系列中的最后一次"到非''一"之間的中點為差別閾限的下限(LI);第次非"到"之間的中點為差

別閾限的上限(Lu).

C,上限與下限之間叫不肯定間距ILL

D、不肯定間距的中點叫主觀相等點(PSE),理論上PSE應與標準刺激(St)相等,但實際有差距,叫常誤(CE)o

E、取不肯定間距的一半或取上差別閾(DLu=Lu-St)和下差別閾(DLI=St-LI)之和的一半為差別閾限。

上差別閾DLu=Lu—St

下差別閾DLI=St—LI

主觀相等點PSE=IU/2=(Lu-LI)/2

常誤CE=St-PSE

差別閾限DL=[DLu+DLI]/2

=[(Lu-St)+(St-LI)]/2

=[Lu-LI]/2

④誤差及控制

除了習慣誤差和期望誤差,還要控制因標準刺激和比較刺激同時呈現所造成的誤差,用多層次的ABBA法。

(3)階梯法

階梯法是最小變化法的一種變式,它和最小變化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增加和減少刺激程序連續(xù)進行。當被試報告

感覺不到開始呈現的刺激時,主試就按一定梯級來增加刺激強度;而當增加到被試感覺到了時,又按照一定的梯級來減少刺

激強度。實驗按這樣的順序繼續(xù)下去,直到達到?個先定的標準或先定的實驗次數時求出各轉折點的平均數就是所求的閾限

值。

恒定刺激法

又叫正誤法,次數法,它是心理物理學中最準確、應用最廣的一種方法,可用于測定絕對閾限、差別閾限和等值,還可

以用于確定其他多種心理值。

此法的特點是:根據出現的次數來確定閾限,即以次數的整個分布求閾限。

具體做法:

主試從預備實驗中選出少數刺激,一般是5?7個,這幾個刺激在整個測定過程中不變。

選定的每種刺激要向被試呈現多次,一般每種刺激呈現50?200次。呈現刺激的次序事先經過隨機安排,不讓被試知

道。

在統(tǒng)計結果時必須求出各個刺激變量引起的某種反應(有或無,大或小)的次數。

特別注意:

在實驗之前需要選定刺激。

最大強度:每次呈現被感覺到的可能性不低于95%。

最小強度:每次呈現被感覺到的可能性不高于5%。

各個刺激之間的距離相等,每種刺激強度呈現不得少于50次.

(1)用恒定刺激法測絕對閾限

①自變量:5?7個等距刺激強度

②因變量:口頭報告。有無、'一”,根據被試對不同刺激所報告有無的次數來求出百分數,以此來計算閾限。

③絕對閾限的計算:直線內插法、平均Z分數法、最小二乘法。

例如:測定兩點閾的實驗

(2)用恒定刺激法測差別閾限

①自變量:將比較刺激與標準刺激加以比較。

標準刺激是能被感覺到的某?刺激強度;比較刺激?般從完全沒有被感覺出差別到完全感覺出差別的范圍內選定5~7

個刺激強度作為比較刺激。

比較要隨機呈現,每個比較刺激與標準刺激至少要比較100次。

②因變量:口頭報告

較早的方法:三類反應、'+心=小一”

后來改進:二類反應、'+小一”

三類反應和:類反應各有利弊,實驗時可以根據情況情況選定其中的一種。

③差別閾限的計算

三類反應:

」:限為50%次重于標準刺激的比較刺激

下限為50%次輕于標準刺激的比較刺激

二類反應:取75%的差別閾限。

④誤差及控制

標準刺激和比較刺激繼時呈現,可能產生時間誤差。正的時間誤差:主觀相等點大于標準刺激。負的時間誤差:主觀相

等點小于標準刺激。

控制方法是標準刺激與比較刺激相繼出現的前后順序交替改變,但次數相同。

平均差誤法

又稱調整法,再造法,均等法,其特點是呈現一個標準刺激,令被試再造、復制或調節(jié)一個比較刺激,使它與標準刺相

等,比較刺激也可由實驗者調節(jié),由被試判斷。

程序:實驗者規(guī)定以某一刺激為標準刺激,然后要求被試調節(jié)另一比較刺激,使后者在感覺上與標準刺激相等??陀^上

?般不可能使比較刺激與標準刺激完全?樣,于是每?次比較都會得到?個誤差。把多次比較的誤差平均起來就可得到平均

誤差。

(1)用平均差誤法測定絕對閾限

①自變量:讓被試調節(jié)一個比較刺激與一個標準刺激相等,標準刺激假設為零。

②因變量:被試每次調整比較刺激與標準刺激相等那個數值。

③絕對閾限的確定:讓被試每次調到剛剛感覺不到(即與零標準刺激等值),然后把各次測定數值加以平均即為絕對閾

限。

<2)用平均差誤法測定差別閾限

①自變量:呈現一個標準刺激,讓被試調整一個比較刺激。比較刺激是一種連續(xù)的量,在被試認為接近時,可反復調整,

直到其認為滿意為止。

②因變量:被試每次調整的數值,即其認為與標準刺激相等的數值。

③差別閾限的計算:

因為平均誤差與差別閾限成正比,所以可用平均誤差來表示差別感受性,方法有兩種:

把每次調節(jié)的結果(或每次的判斷)與標準刺激之差的絕對值平均起來作為差別閾限

AESt=Z\X-StVN

把每次調節(jié)的結果與主觀相等點之差的絕對值平均起來做差別閾限。

AEM=2\X-PSE\/N

④誤差及控制(視覺長度辨別)

空間誤差:標準刺激在左邊和右邊的次數應各占一半。

動作誤差:被試從長與和短于標準刺激處開始調節(jié)的次數也各占一半。

二、閾上感覺的測量

(-)心理物理函數

心理物理函數:是描述對刺激的心理感受和刺激的物理屬性關系的函數。它可以描述某種感覺如何隨著刺激量的變化而

變化。

韋伯定律

(1)韋伯分數:對于任何同一類刺激,產生一個最小可覺差所需增加的刺激量,總是等于當前刺激量與一個固定分數

的乘積,這個固定分數被稱做韋伯分數。

(2)韋伯定律:刺激強度水平與差別閾限的大小之間存在固定的數學關系。

△I/I=W(Al:差別閾限的大小I:刺激強度的水平W:韋伯分數)

(3)局限及貢獻:局限:在刺激強度很弱的條件下會失效。

作用:使比較不同感覺道及不同條件下的感受性成為可能。

費希納定律

(1)費希納定律的推導

確定某種感覺的絕對閾限,然后運用韋伯定律得到絕對閾限上每?個最小可覺差對應的物理量。

S:任何刺激值

SO:絕對閾限或假定為零的特殊刺激值

K:從S到SO之間的JND數目

RK:SK引起的心理量

W:韋伯比例

RK=l°gSO+Kl?g(1+W)

<2)費希納定律的成立條件

①假定韋伯定律對所有類型和強度的刺激都是正確的

②假定所有最小可覺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

史蒂文斯定律

(1)嘉定律的提出

1957年,刺激強度和感覺量之間的關系為:

S=bla{S:感覺量I:刺激強度b:由量表單位決定的常數a:感覺道和刺激強度決定的事指數}

(2)局限

累定律的有效性依賴了被試正確使用數字去標示其真正的感覺量。

有批評認為被試給出的數字可能更多地反映他的數字習慣而不是他的感覺。因此史蒂文斯1959年,采用跨感覺通道的

匹配技術(不同感覺道的交叉匹配法):被試緊握手壓力計?,用握力大小來匹配電流、白噪音、震動等。

等感覺匹配法:在不同的刺激水平上獲得跨通道感覺的匹配,產生等感覺函數的曲線,它可以表示出一感覺通道的刺激

值與造成相等感覺判斷的另一感覺通道刺激的關系。

(-)感覺的直接測量

感覺的間接測量:是指借助于某一中介變量或中介反應來測量感覺。(刺激的有無、刺激的等值、最小可覺差的個數)

感覺的直接測量:對心理感受直接按其強度賦值。

感覺的直接測量法主要有:數量估計和數量生產。

(1)數量估計

理查森和羅絲(1930)

史蒂文斯:以大量的研究結果為基礎,史蒂文斯(1957,1975)提出史蒂文斯定律:鼎函數應該代替費希納的對數

公式作為物理規(guī)則。

史蒂文斯(1957,1958)闡述了數量估計法的兩種形式:

1、給被試呈現一個標準刺激,并告訴他們這?刺激對應的感覺是某個確定值,在隨后的實驗中,被試要根據標準刺激

的數值,給其他的刺激產生的感覺賦值。

2、沒有標準刺激初始賦值,所有刺激都隨機呈現給被試,他們要對第一個呈現的刺激隨意指定一個數值來代表它所產

生的感覺量,并據此對接下來的所有刺激一一賦值。

實驗數據處理使用兒何平均數:

1、兒何平均數能避免少數被試在賦值時采用極大或極小的數字的影響。

2、如果心理物理函數的寤函數關系正確的話,那么幾何平均數能保留在算術平均過程中損失的心理物理函數特征。

(2)數量生產

給被試一個用數字表示的感覺量值,要求他們調整刺激產生相應的感覺量。

數量生產法配合對同一感覺的數量估計法測量,可以作為抵消任一種方法固有的系統(tǒng)誤差的方式。

Stevensl962響度實驗

(3)心理物理判斷的相對性

①實驗中的其他刺激的影響

被試對刺激的數量估計受到刺激呈現情境的強烈影響:同一個刺激和其他較弱的刺激一起出現在實驗中,往往會被估計

為更大的數值;而若與一個較強的刺激一起呈現,往往會被估計為較小的數值。

一種觀點:情境效應源于被試的反映偏差。無論刺激強度范圍如何移動,被試總是用相同的一組數字來進行感覺量值估

計,這樣效度無法保證。

另一種觀點:情境效應影響的是被試的感覺量本身。在低強度范圍里的刺激之所以被賦予更高的數值,是因為他們聽上

去更響一些,這不會影響效度。

②刺激序列效應

被試對某一刺激導致感覺的數量估計,往往受到在此之前所進行的其他估計的影響。

情境效應是實驗中對特定刺激的感覺相對于其他刺激產生感覺的對比增強效果,序列效應則表明感覺估計會受到此前呈

現刺激的同化作用。

③刺激全距的影響

數量估計法得到的心理物理函數的斜率,會隨著實驗中采用的刺激強度全距的減小而提高。(例如20—80與35—65)

這是因為被試在實驗中總是傾向采用同樣的反應數值全距,而不管實驗中所呈現刺激的全距大小。

(4)直接數量估計法的應用

①情緒研究中的應用

弗蘭肯豪澤(1967):被試的情緒體驗估計值和一些生理指標之間存在高相關(比如對緊張的數量估計和腎上腺素的

水平有正相關)。

霍姆斯拉扼(1967):43種生活事件的影響強度,以及從這些生活事件中恢復過來所需要的時間長短一一生活事件

量表。(比如闖紅燈11,喪失配偶100)

②社會輿論的測定

塞林沃爾夫岡(犯罪行為輿論):為期三年,38名少年法庭法官,286名警官,245名學生,對21種犯罪行為的嚴

重程度進行數量估計。

結果:不同職業(yè)被試間顯出驚人的一致性,由此可以認為這一調查基本說明了對于各種罪行的惡劣程度存在普遍一致的

公眾輿論觀念。

(三)心理物理量表

測量感覺閾限的目的在于為心理物理函數標定起點,真正確定心理物理函數的走勢還需要對閾上感覺進行測量,而對于

閾上感覺的量化可以通過心理物理量表來表示。

比例量表

比例量表既有真正的零點,也有等距單位。

關鍵:如何將零感覺和量表的零點相對應,以獲得絕對零點。

1、分段法

呈現?個固定的闞上刺激作為標準。讓被試調整比較刺激,使它引起的感覺為標準刺激的?定比例,如2倍、3倍、

1/2倍、1/3倍等。

每個實驗只選定同?個比例進行比較,同一個標準刺激比較若干次后,再換另外幾個標準刺激進行比較。

當把所有的標準刺激都比較完后,便可用與各標準刺激在感覺上成一定比例的相應的物理量值制成一個感覺比例量表。

StevensDavis的聽覺響度量表(1936)

①半分法,給被試?個響度的音作為標準刺激,讓他調節(jié)另?個音直到他感覺到比標準刺激的音低?半,用這個方法以

不同的強度音作為標準刺激,讓被試調節(jié)另?個音直到他感覺到比標準刺激的音低?半。

②確定響度的單位(sone)

③Isone等于,個在絕對閾限以上40分貝的1000挪茲的音的強度。47分貝的響度是2sone,55分貝的響度為

4sone。

2、數量估計法

主試呈現一個標準刺激,如一個重量,并賦予標準刺激一個主觀值,例如為10。讓被試以這個主觀值為標準,將其他

比較刺激的主觀強度用數據表示。

計算出每個比較刺激估計的幾何平均數或中數。以刺激值為橫坐標,感覺值為縱坐標,即可制成感覺比例量表。

BakerDudek的實驗(1957)

①標準刺激:假定長度單位1。變異刺激:其他10種比標準刺激長的刺激.用幻燈片呈現,時間為30秒。

②每對刺激隨機呈現20次,即要求被試回答20次。

③空間誤差:10次標準刺激在變異刺激之上,10次標準刺激在變異刺激之下。

等距量表

等距量表要求一個固定的測量單位,單位之間是等距的關系,但沒有絕對零點。

(假定順序量表的通過率符合正態(tài)分布.,順序量表可以通過PZO轉換,轉換為等距量表。)

1、感覺等距法

是最直接的方法,通過將?個感覺分成主觀上相等的距離來制作等距量表。

(1)二分法

呈現兩個刺激:A和C,要求觀察者選擇第三個刺激B,使得A和B之間的距離等于B和C之間的距離。

A—B=B-C

八等分灰色光度心理物理量表

(2)平均差誤法

例:四等分量表,200?6500Hz,音高

①同時解決方案

ABCDE

②漸進解決方案二分程序

1ACE

2ABCE

3CDE

2、差別閾限法

用任何一種傳統(tǒng)心理物理法測出感覺的絕對閾限。

以此為量表的起點,以絕對閾限為標準刺激,確定第一個差別閾限。

以絕對閾限加上第?個差別閾限的刺激強度為基準,再測量第二個差別閾限,并以此類推。

盡管每?個最小可覺差在物理上是不相等的,但是由于它們在心理感受上具有等距性,因而能夠用來建立等距量表。

順序量表

順序量表既不等距,也無絕對零點,它只要求將事物按某一標準排出一個順序。

要求:讓數字的大小能夠對應事物屬性的等級,而不需要關心量表的單位是否一致。

1、等級排列法

把許多刺激同時呈現,讓許多被試按照一定的標準,把這些刺激排成一個順序.

把許多人對同一刺激評定的等級加以平均,這樣,就能求出每一個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級.

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級排出順序就是一列順序量表。

例如:某廣告公司要對10張廣告的優(yōu)劣做評比,請來了17位評判者,評判的方式是讓被試將10張廣告排成從美到

丑的一個序列,通過眾多被試的比較,就可以求出全體被試對同一廣告評判等級的平均值,這個值就是廣告的平均等級。各

廣告按平均等級排出的順序就是一個順序量表。

2、對偶比較法

把所有要比較的刺激配成對。

一對一刻地呈現,讓被試依據刺激的某一特性進行比較,并作出判斷:這種特性在兩個刺激中的哪一個上表現的更為突

出。

依它們各自明顯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大小排列成序。

n:刺激的總數

配對個數:n(n-1)/2

如果有五種樣品A、B、C、D、E,

則可配成5(5—1)/2=10對,

三、信號檢測論

信號檢測論是現代心理物理學最重要的內容之

它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以往人們對閾限的理解,將個體客觀的感受性和主觀動機或判斷標準等加以區(qū)分,從而解決了傳統(tǒng)

心理物理學所無法解決的問題。

(-)傳統(tǒng)心理物理學的不足

50%能察覺到的刺激就是絕對閾限,用P(y)來表示報告''有"的概率,即P(y)=50%的刺激強度就是絕對感覺閾

限。

刺激出現的概率P(S)=1,刺激出現并報告''有",刺激出現并報告''無"。假如實驗中可能出現刺激也可能不出現刺激

的話,被試反映就變成了幾種?

現代心理物理實驗:P(S)*1

刺激出現并報告''有"一一擊中

刺激出現并報告''無"一一漏報

刺激沒有出現并報告''有"一一虛報

刺激沒有出現并報告''無"一一正確否定

P(y)=擊中率+虛報率

P(y)是否受到P(S)的影響?

1971年,格西德的實驗

測定指尖震動刺激的絕對閾限。

刺激:施加在被試指尖上的60赫茲震動,刺激強度通過變化震動間隔來調節(jié),設定兩種P(S)值:0.3和0.7o

結果:P(y)和物理刺激強度之間的關系明顯受到了不同P(S)取值的影響,進而也影響了50%感覺閾限的大小,

當P(S)=0.7時,閾限為1微米,P(S)=0.3時,閾限為1.5微米。

(二)色子游戲

(三)信號檢測論

1、信號和噪音:

信號:就是刺激S

噪音:信號所伴隨的背景N(對信號起著干擾作用的因素都可以當作噪音)

2、信號分布和噪音分布

信號伴隨噪音,和單獨出現噪音這兩種情況下,分別可以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兩個分布:

信號加噪音分布(信號分布)SN

噪音分布N

3、信號檢測論的兩種獨立指標

(一)反應偏向或判斷標準B

數學定義:區(qū)分信號與噪音-反應的心理感受水平(反應標準)所對應的信號分布縱軸與噪音分布縱軸之比。

0(SN)

B=--------------

0(N)

標準右移:反應標準變得嚴格,擊中率和虛報率下降,漏報率和正確否定率上升,B值上升。

標準左移:反應標準變得寬松,擊中率和虛報率上升,漏報率和正確否定率下降,B值降低。

P(擊中)=0.28P(虛報)=0.06,通過查PZO轉換表,求得O擊中的縱軸值為0.3368,O虛報的縱軸

值為0.1192,則

O(SN)0.3368

-------------------------------------*3

0(N)0.1192

P(擊中)=0.70P(虛報)=0.30,通過查PZO轉換表,求得。擊中的縱軸值為0.3478,O虛報的縱軸

值為O3478,則

O(SN)0.3478

3=?1

O(N)0.3478

P(擊中)=0.94P(虛報)=0.72,通過查PZ。轉換表,求得。擊中的縱軸值為0.1192,。虛報的縱軸值為

0.3368,則

O(SN)0.1192

p=--------------=------------*1/3

O(N)0.3369

B的含義:B值被認為是反應閾限,但B不再是對被試感覺狀態(tài)的絕對分界,而是被試主觀決策反應的判斷標準。

影響判斷標準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信號出現的概率和對被試回答的獎懲辦法。

(-)辨別力指標

辨別力指標dz:噪音分布與信號分布之間的距離。

*=ZSN-ZN=Z擊中一Z虛報

d,越大,表示敏感性越高,*越小,表示敏感性越低。

設B=1,則d'可能出現三類情況:

(1)非常敏感:*=Z擊中一Z虛報=1.476-(-1.476)=3

(2)中等敏感:d,=Z擊中一Z虛報=0.994-(-0.994)=2

(3)不敏感:d,=Z擊中一Z虛報=0.524-(-0.524)=1

影響被試辨別力的變化的因素有:被試的感受性和信號強度。

4、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線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線,簡稱ROC曲線,又稱為感受性曲線:以虛報率為橫軸、以擊中率為縱軸所組成的坐標圖,和被

試在特定刺激條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斷標準得出的不同結果畫出的曲線。

ROC曲線的屬性:

(1)p值的改變獨立與d,的變化。

(2)ROC曲線的曲率反應敏感性指標對角線代表P(y/SN)=P(y/N)?曲線離對角線越遠,表示辨別力越強,

*值就越大。

5、信號檢測論的應用

(1)抑郁癥和老年癡呆患者的記憶力衰退。

<2)在社會認知方面的研究:攻擊行為。

閾限理論和信號檢測論都反映了感覺過程的某些方面,將兩者整和之后,就可得到更全面的圖景:感覺系統(tǒng)對刺激的有

效分辨從某一強度開始,這一強度就是閾限:同時對于閾限以上強度的刺激,感覺報告將取決于感覺強度與某一主觀決策相

比較的結果。

實驗心理學筆記:第四章反應時間

?、反應時間的概述

(-)反應時間的概念

反應時(reactiontime,RT):指刺激施于有機體之后到明顯反應開始所需要的時間。

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刺激使感受器產生了興奮,其沖動傳遞到感覺神經元的時間。

2、神經沖動經感覺神經到大腦皮質感覺中樞,經運動神經達到效應器官。

3,效應器官接受神經沖動后開始效應活動的時間

(-)反應時間研究的簡史

1796年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公案;

1820年Bradly的眼耳法、Bessel人差方程;

1850年Helmholtz運用反應時間來測定神經傳導速度;

1868年,Donders發(fā)明分離反應時間的實驗(反應時間的相減法),分離出簡單反應時、辨別反應時和選擇反應時;

1879年及以后,馮特及其學生對反應時間進行了系列研究。其中,Cattell揭示了選擇反應時長于簡單反應時的原因

iexcl;ordf:iexchordf;在反應的準備上不同;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認知心理學興起。認知心理學主張研究認知活動本身的結構和過程,并把這些過程看作信

息加工過程。而任何過程都需要時間,因而可利用反應時間這?客觀指標,來對加工過程進行研究,以揭示信息加工過程和

信息加工的各個階段。

1969年,Sternberg在相減法的基礎上發(fā)展了反應時間的相加因素法。相加因素法假定,完成一個作業(yè)所需的時間是

一系列信息加工階段分別所需時間的總和;

由于反應時間的相減法和相加因素法都不是直接測得某一特定加工階段所需的時間,而是要通過間接的比較才能得到,

并且相應的加工階段也要通過嚴密的推理才能被發(fā)現。因此,Hamilton等(1977)、Hockey等(1981)發(fā)展了?種新

的實驗技術一一''開窗"實驗。

人們都有這樣的常識,當一個人很快去完成某件事時,他會比慢慢地做某件事犯更多的錯誤。反之,如果某人很正確地

做某件事時,速度上就會變慢。心理學家稱這種關系為速度一準確性權衡。Meyer等(1988)速度一準確率分解技術(speed

—accuracydecomposition,SAD)

第一階段:1850-1969唐德斯反應時ABC時期,方法學核心為減數法

第二階段:1969年以后,反應時研究的新時期。

(三)反應時間作為因變量的優(yōu)越性

有人研究過反應時間和判斷次數以及判斷信息之間的關系。其研究方法大致如下:

二、反應時間的測定方法

(-)反應時間的相減法

1、Donders的3種不同的RT

A應時間,乂稱簡單反應時,是復雜反應的成分或基本因素,基線時間。A-反應時間一單反應時;

B反應時間,乂稱選擇反應時間,包括基線操作、刺激辨認、反應選擇時間。B-反應時間一單反應時+辨別刺激的時

間+選擇反應的時間;

C反應時間,又稱辨別反應時間,包括基線操作、刺激辨認。C一反應時間一單反應時間和辨別反應時間;

2、相減法實驗

(1)Posner等的短時記憶編碼實驗

(2)句子一圖畫匹配實驗(ClarkChase)

方法:給被試看一個句子iexcl;星形在十字之上iexcl;士,緊接著再看一幅圖畫,如士,要求被試盡快地判定,此句

子是否真實地說明了圖畫,作出是或否的反應,記錄反應時。

實驗條件:變量一介詞(之上、之下)

變量一主語(星形、十字)

變量一陳述方式(肯定、否定)

實驗假設:當句子出現在圖畫之前時,這種句子和圖畫匹配任務的完成要經過幾個加工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將句子轉換為其深層結構,而且對iexcl;之下iexcl;士的加工要長于對iexcl;之上iexcl;士的加工(參

數a),對否定句的加工要長于對肯定句的加工(參數b):

第二個階段是將圖畫轉換為命題,并帶有前面句子中所應用的介詞(iexcl;之上iexcl;土或iexcl;之下iexcl;±);

第三個階段是將句子和圖畫兩者的命題表征進行比較,如果兩個表征的第?個名詞相同,則比較所需的時間比不同時為

少(參數c),如果兩個命題都不含有否定,則比較所需的時間比任命題含有否定時為少(參數d);

最后的階段為作出反應,其所需的時間被認為是恒定的(參數t)。

星星在十字之上iexcl;土正確說明圖畫,其反應時間就包括參數a和參數t。

星星在十字之下iexcl:土正確說明圖畫,其反應時間就包括參數t。

通過兩種反應時間查可以計算出參數a的數值,同理實驗可以得到各參數的數值。

(3)心理旋轉實驗(庫柏、謝波德)

實驗材料非對稱性的字母或數字(J、G、R、2、5、7等),根據正反以及不同的傾斜度,構成12種情況。

任務:不管傾斜度如何,只要判明R字母是正的還是反的,并作出反應。

3、相減法評價

減數法的反應時間實驗的邏輯是安排兩種反應作業(yè),其中一個作業(yè)包含另一個作業(yè)所沒有的一個處理(加工)階段,并

在其他方面均相同,從這兩個反應時間之差來判定此加工階段。這種實驗在原則上是合理的。認知心理學也正是應用減數法

反應時間實驗提供的數據來推論其背后的信息加工過程的。

減數法也有其弱點:使用這種方法要求實驗者對實驗任務引起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一系列心理過程有精確的認識,并且

要求兩個相減的任務中共有的心理過程要嚴格匹配,這一般是很難的。這些弱點大大限制了減數法的廣泛使用。

(-)反應時間的相加因素法

1、什么是相加因素法?

相加因素法反應時間實驗認為完成?個作業(yè)所需的時間是系列信息加工階段分別需要的時間的總和,如果發(fā)現可以影

響完成作業(yè)所需時間的一些因素,那么單獨地或成對地應用這些因素進行實驗,就可以觀察到完成作業(yè)時間的變化,從而證

實不同加工階段的存在。

如果兩個因素的效應是互相制約的,即一個因素的效應可以改變另一因素的效應,那么這兩個因素只作用于同一個信息

加工階段;如果兩個因素的效應是分別獨立的,那么這兩個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階段,即其反應時間可以相加。

這樣,通過單變量和多變量的實驗,從完成作業(yè)的時間變化來確定這?信息加工過程的各個階段。

因此,重要的不是區(qū)分出每個階段的加工時間,而是辨別認知加工的順序,并證實不同加工階段的存在。

2、加因素法的典型實驗

Sternberg運用反應時相加因素法研究短時記憶信息提取的階段:

方法:先給被試看1?6個數字(識記項目),然后看一個數字(測試項目)并同時開始計時,要求被試判定此測試數

字是否是剛才識記過的,按鍵作出是或否的反應,計時也隨即停止。這樣就可以確定被試者能否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時間(反

應時間)。

過一系列的實驗,Sternberg從反應時的變化上確定了對提取過程有獨立作用的四個因素,即測試項目的質量(優(yōu)質

的或低劣的)、識記項目的數量、反應類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反應類型的相對頻率。

因此,他認為短時記憶信息提取過程包含相應的四個獨立的加工階段,即刺激編碼階段、順序比較階段、二擇一的決策

階段和反應組織階段。

具體的實驗步驟:

第?步,改變檢驗刺激的質量(即改變探針刺激的性質),發(fā)現對?個殘缺、模糊的刺激進行編碼比對個完整、清晰

的刺激花的時間較長,而且對不同大小的記憶表影響相似,表明系列比較階段之前存在一個獨立的編碼階段。

提取過程中具有獨立作用的四個因索:

1、測試項目的質量

第二步,改變記憶表中項目的數量,得出記憶表大小與反應時間之間的線性關系,證實了系列比較階段的存在。

2、識記項目的數量

第三步,分別計算Y與N反應,發(fā)現對不同大小的記憶表,都是N反應時長于Y反應時;表明了兩種決定階段的存在,

即在系列比較之后,有一個被試選擇反應種類的決策階段,而且產生N反應比產生丫反應難。

3、反應類型

第四步,改變某一種類反應(丫或N)的出現頻率,發(fā)現對兩類反應產生同樣的影響,提高任一類反應的出現頻率,都

會使這類反應的組織更為容易,從而使反應時下降。表明反應選擇之后存在?個獨立的反應組織階段。

4、每個反應的相對頻率

Sternberg認為,測試數目的質量對刺激編碼階段起作用,識記項目的數量對順序比較階段起作用,反應類型對決策

階段起作用,反應類型的相對頻率對反應組織階段起作用。

3、相加因素法評價

相加因素法的弱點是,它的基本前提是人的信息加工是系列加工,這一點受到很多心理學家的質疑。因為相加因素法反

應時實驗是以信息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為前提的,因而有人認為其應用會有很多限制。

有人指出,兩個因素也許能以相加的方式對同一個加工階段起作用,也許能對不同的加工階段起作用并且相互發(fā)生影響。

(三)反應時間的"開窗土實驗

1、什么是“開窗土實驗?

前面談到的減數法和相加因素法反應時實驗難以直接得到某個特定加工階段所需的時間,并且加工階段還要通過嚴密的

推理才能被確認。如果能夠比較直接地測量每個加工階段的時間,而且也能比較明顯地看出這些加工階段,那就好像打開窗

戶一覽無遺了。這種實驗技術稱為"開窗士實驗,它是反應時實驗的一種新形式。

2、開窗實驗

Hamilton(1977)和Hockey(1981)的字母轉換實驗:

方法:給被試呈現1?4個英文字母并在字母后面標上一個數字,如、'F+3"、"KENC+4”等,當呈現''F+3"時,要求

被試說出英文字母表中F后面第三個位置的字母即'T'。換句話說,、'F+3”即將F轉換為I,而"KENC+4”的正確回答是

"OIRG",但這四個轉換結果要一起說出來,凡刺激字母在?個以上時,都應如此,只作出?次反應。

''KENC+4”實驗的具體過程:

四個字母一個一個地繼時呈現,由被試者按鍵白行控制,被試者第一次按鍵就可以看見第一個字母K,同時開始計時,

接著被試者按照要求作出聲轉換,說出LMNO,然后再按鍵看第二個字母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