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交往中的言語困境探討_第1頁
教育交往中的言語困境探討_第2頁
教育交往中的言語困境探討_第3頁
教育交往中的言語困境探討_第4頁
教育交往中的言語困境探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育交往中的言語困境探討

摘要:現(xiàn)實語言是教育交往的媒介。語言只有轉化為直接性的言語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教育交往。教育交往中的言語是言語主體在相互言說中表現(xiàn)“存在的事件”與“意義的生成”,是主體生命的自我表述。然而,教育交往中的言語已因缺失和異化而產(chǎn)生困境。具體表現(xiàn)為:言語主體,重教師話語霸權輕雙向對話;言語目的,重工具性價值輕目的性價值;言語內(nèi)容,重本源輕流傳;言語過程,重感知輕體驗;言語理解,重符應輕生成。教育交往中言語困境產(chǎn)生的緣由包括:教育疏離生活世界,教育價值取向的效率主義與教師權威的泛化等。走出教育交往中的言語困境必須:消解中心,加強對話;重構言語環(huán)境,激活主體意識;豐富言語內(nèi)容,注重體驗生成;回歸生活世界,指向人生意義。關鍵詞:教育交往;言語困境;生活世界Abstract:Atpresent,thespokenlanguageineducationalcommunicationhasgotintoadilemmabecauseofitslossandfeaturesofthedilemmaareasfollows:tothesubjectoflanguage,morehegemonyonteachers‘speechandlessdialogue;tothegoaloflanguage,morevalueoftoolsandlessvalueofpurpose;tothecontentoflanguage,morestressontheoriginandlessattentionontheuse;tothecourseoflanguage,moresensationandperceptionandlessexperience;tothecomprehensionoflanguage,moreconformingandlessproducing.Thecauseofspokenlanguagedilemmaincludesthateducationarestrayingawayfromthereallife,theefficiencismintheorientationofeducationvalueandthespreadingofteachers‘a(chǎn)uthority.Therefore,wemustgetridofthecentralization,strengthenthedialogue,reconstructtheenvironmentforspokenlanguage,stimulatethesenseofsubjectivity,enrichthecontentoflanguage,paymoreattentiontotheexperienceandgeneration,returntothereallife,pursuethesenseofhuman-life.Keywords: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pokenlanguagedilemma;livingworld在交往活動中,語言作為具有意義的符號,是主體思想的物化表現(xiàn);作為主體間進行交往的媒介和工具,更是主體表達自我生命活動的一種形式。但是,“教育交往不是靜態(tài)的社會關系總和,而是動態(tài)地表現(xiàn)出來的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外顯的“實際的人際交往”。[1]因此,教育交往活動的動態(tài)性決定了只有當語言被直接轉化為言語,交往主體之間才能產(chǎn)生實際的“互相往來”。在交往活動中,言語的本質是“表現(xiàn)”,既表現(xiàn)著“存在的事件”,同時也表現(xiàn)著“意義的產(chǎn)生”。(120)正如一幅山水畫,作為一種筆墨記號指示這幅畫的存在,同時又通過象征隱喻等手法在畫中寄寓了主體特定的意義。言語的表現(xiàn)是寄寓了主體意義的存在事件,其實質更是主體生命的自我表述。因此,教育交往中的言語是言語主體圍繞一定的目標在相互言說中表現(xiàn)“存在的事件”與“意義的產(chǎn)生”,是參與主體通過自身的言語行為向對方提供一種自我生命展示的過程,交往雙方只有通過對話、理解與領悟,才能獲取對語言客體包涵的主體生命價值的深刻理解,才能突破各自原有理解的局限,從而在雙方達到視界融合之時,超越前理解,獲得新發(fā)展。一、教育交往中言語困境的特征言語主體:重教師話語霸權,輕雙向對話霸權的實質就是統(tǒng)治,即用一種聲音取代不同意見。教師的話語霸權表現(xiàn)為:第一,教師的權威身份。由于教師知識經(jīng)驗的優(yōu)勢,使得教師很容易在課堂教學的言語交往中確立自己的權威身份。教師權威身份的確立同時也意味著課堂內(nèi)“單一聲音”的形成,學生言語主體逐漸演變?yōu)闄嗤哉Z的純粹接收者,學生的言語行為以及其中蘊含的探索與質疑精神也隨之流失。學生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教師的“真言”。第二,教師言語獨白。在交往中參與主體應該以自己的言語活動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這樣,師生之間才能建立一種活生生的雙向溝通與對話,達到理想的交往效果。但是在教師權威的作用下言語交往卻呈現(xiàn)單向化和單一化,單向化是指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言語灌輸,單一化則是教師對不同的學生言說同樣的內(nèi)容。教育交往中師生之間缺乏真正的雙向言語對話,更多的是教師個人的獨白與演說。第三,課堂教學交往成為教師的“殖民世界”。當代哲學詮釋學大師伽達默爾曾說過“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世界”,課堂內(nèi)教師的單一聲音與獨白,使得教師總是在言說以自己的視角來理解的世界──成人世界,而極少能設身處地去傾聽學生視角中的獨特世界──兒童世界。課堂成了教師的“殖民世界”,一方面課堂內(nèi)因為缺少學生的言語與世界而死氣沉沉,單調呆板;另一方面教師通過言語行為嚴格控制課堂活動的進行,更使得教師個人的“權利意志”過度膨脹。言語目的:重工具性價值,輕目的性價值言語的本質是表現(xiàn)“存在的事件”與“意義的生成”。完整體現(xiàn)教育交往中的言語應該是工具性價值與目的性價值的統(tǒng)一。言語的工具性價值是指把言語作為一種媒介或工具,在交往中,主體憑借言語媒體傳遞表現(xiàn)的存在物,為交往雙方信息的發(fā)送傳遞順利展開提供一個可操作的工具平臺,從而促使雙方獲得必要的信息,增進相互理解。言語的目的性價值則是指在言語對話中由表現(xiàn)意義的生成而產(chǎn)生的人的社會化與個性化的形成與實現(xiàn)過程。然而,在現(xiàn)代教育交往中,言語目的卻以功效主義為指向,只注重言語工具的載體價值,言語目的被異化為技術指標,有時更被簡單地表述為“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知識被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信息點,通過言語交往,測定學生主體可以掌握多少生字、會默寫幾首古詩,會背誦幾篇文章,不斷制造課堂教學的“快餐化”。而言語交往的目的性價值即在言語過程中通過意義的不斷生成而獲得的自我超越卻被摒棄。言語目的以學生最終獲得的信息量、掌握的知識點為指向,重工具性價值輕目的性價值,人為地割裂了二者的統(tǒng)一。言語內(nèi)容:重本源,輕流傳教育交往中,主體的言語圍繞著一定的教育資料,主要是課程文本。此時的課程文本是彼時作者豐富的心理思想感情外化而成的“精神的純粹的痕跡”。(125)此時的文本只是一個潛在的,或是凝固的意義存在。為了使這一意義復活,從潛在轉為現(xiàn)實,則需要通過主體的言語行為來詮釋這些符號化的構成物,從而把握現(xiàn)實世界,建立合乎規(guī)范的價值體系。通過主體“言說”,把凝固外化在課程文本中的意義重新回歸到現(xiàn)實中來,這種回歸,是將過去作為現(xiàn)在的媒介,在說的過程中賦予文本新的意義,使文本能夠復活。這里文本意義的復活不是復歸到作者彼時的意義中,即文本中的“本文”,而是應該復歸到言說者此時的歷史中,即言說之后的“譯文”。因此,在言語表現(xiàn)意義生成內(nèi)容的過程中必然要強調言說主體參與的“譯文”,只有這樣才能使文本常讀常新。然而,在現(xiàn)實的教育交往中,作為譯說者的教師常無視自己的“主體參與”,而總在追尋文本背后唯一正確的“原意”。教師的職責成為原意的傳遞,導致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文”為本的“三唯”現(xiàn)象,即“唯教材,唯教參,唯教案”,在“三唯”里摒棄自己的主體意識而一味尋找“原意”。教師言說內(nèi)容重本源輕流傳,重本源即重文本的原意而意味著自身“教書匠”的傳遞;而輕流傳則意味著教育內(nèi)容的壓縮刪減與教育教學樂趣的自我拋棄。言語過程:重感知,輕體驗在言語對話過程中,傾聽者必須通過對言語內(nèi)容的感知,結合自己的生活世界體驗言語內(nèi)容,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方具有真正的意義。然而,在現(xiàn)實的教育教學交往中,作為傾聽者的學生對言語內(nèi)容的接收,注重的是“掌握了什么,知道了什么”的陳述性知識,注重的是對知識、信息的感知、記憶與重現(xiàn)的簡單加工處理,卻無法使知識繼續(xù)深入到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而產(chǎn)生體驗并形成對外部世界的情感與態(tài)度。學生在言語過程中注意傾聽的只是教師灌輸?shù)闹R而無法體驗知識的意義,這樣既無法形成師生之間同質的情感體驗,又導致學生獲得的只是堆積的符號與無意義的詞句。學生獲得“量”的知識積累,卻無法達到對言語意義的體驗而產(chǎn)生“質”變;而教師聽到的只是學生對符號知識掌握的簡單分數(shù)反饋,同樣也無法引導學生自身的自主精神建構與人生意義的探尋。言語理解:重符應,輕生成在交往過程中言語內(nèi)容被傾聽者感知并接收加工后,必須要經(jīng)過接納理解、同化或順應,方能生成新的意義。教育交往過程中言語對話的最終目的是通過言說主體的對話達到視界融合,形成主體間性,并在不斷理解與反思主體間的共感中超越自我,達到新我,即言說主體之間的“和而不同”。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言說主體具有不同的主觀世界與前知識結構,因而對同一文本或同一言語內(nèi)容因不同的視角而理解生成的意義也會因人而異。例如,《論語·鄉(xiāng)黨篇》中有一章:“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有學生認為本章體現(xiàn)了孔子仁愛“人”的思想,但也有學生認為本章體現(xiàn)了孔子仁愛“萬物”的思想,因為本章也可以句讀為“傷人乎?不。問馬?”同樣理解了孔子的仁愛思想,卻由于不同主體參與,生成仁愛的內(nèi)容也各異,這就是主體之間的和而不同。但在教育交往的實踐中,言語的理解卻總在追求一種符應論,即認為客觀知識外在于主體存在,是與客觀事物的本質一一符應的。教師解釋的言語就是對這一符應的展開過程。因此,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只要接受這種解釋,重復這種符應關系就可以了。這也造成了當前學校教育千人一面的標準化、單一化的重復現(xiàn)象,言語個體自我拋棄在理解過程中主體意識的重要作用,無視自己的創(chuàng)造也無法生成新的意義。

二、教育交往中言語困境的形成教育疏離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一詞最初由德國現(xiàn)象學家胡塞爾提出,是針對“科學世界”而言的。哈貝馬斯則進一步解釋了“生活世界”,即是指圍繞文化價值子系統(tǒng)與人的意義理解、交互主體性相關聯(lián)的世界。生活世界是與人的目的、主觀性聯(lián)系在一起的意義世界與價值世界。今天的教育疏遠脫離生活世界,首先,表現(xiàn)在教育對于學生個人日常生活世界的冷漠。學校只關心學生獲得哪些知識,掌握哪些技能,學生個人的價值與意義世界以及人際交往世界則無人問津。學生生活在自己構筑的生活世界中,必然缺乏與外界生活的溝通與交流。在缺乏溝通的言語交流活動中,學生只能處于旁觀者地位而無法主動參與交往,也難以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其次,學校教育生活與社會生活隔離。當代世界信息網(wǎng)絡的迅猛發(fā)展,學生開闊的視野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學校卻對社會生活中的公共話題缺乏有效介入,學生學習的文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脫離。知識外在于學生個體,不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對學生而言則無任何意義。因此,學生陷入了一方面面對課程文本無言可發(fā),另一方面面對有話可言的現(xiàn)實卻又無處可發(fā)的困境。教育價值取向的效率主義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這其中必然涉及用什么培養(yǎng)與如何培養(yǎng)的問題。前者是教育內(nèi)容,后者則是教學方法與教學組織形式的問題。對于教育內(nèi)容或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即判斷“什么知識最有價值”,斯賓塞明確提出:“一致的答案是科學知識。”特別是隨著近現(xiàn)代自然科學技術的狂飆突進,在對課程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上,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家長,都堅信科學技術最有價值。追求自然科學知識的教育導致現(xiàn)代教育價值過分偏重人與物的關系,而人與人、人與自身這一端卻嚴重萎縮。自然科學知識作為對客觀存在的機械因果關系的解釋,必然導致學生個體對教師講解傳遞的傾聽、記憶與重復。而無法從中體驗到人文知識所具有的那種震撼心靈的力量。教學方法與教學組織形式也在不斷地追逐效率。從班級授課制的確立開始,到現(xiàn)在我們的學校里,一個班級五六十人已是十分常見,八九十人也不難遇見。在這樣的一個人數(shù)較多的班級中,教學方法的技術主義逐步滲入其中,教學過程的程序化、模式化以及教輔材料、教學媒體的大量涌現(xiàn),使得效率主義的教學方法更是大興其道。過大的班級規(guī)模與實際運作的灌輸式教學方法相結合,教師話語霸權的產(chǎn)生,言語過程中的重感知輕體驗,重符應輕生成也就成為言語困境的自然產(chǎn)物。教師權威的泛化毋庸置疑,教師與學生在知識經(jīng)驗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原本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種差距把它作為師生之間對話的契機,引導學生民主平等地參與對話,激勵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矛盾的焦點,成為學生學習的顧問與交換意見的參加者。然而,在現(xiàn)實教育中,教師卻視這種知識經(jīng)驗差距為自己的優(yōu)勢資源,并以此建立自己的權威地位,進而使之泛化到與學生交往的各個方面,使得重服從與權威、輕批判與創(chuàng)造的教育觀念與行為廣泛存在。教師權威的泛化一方面導致師生在言語對話中存在一種無法對等的敞開與接納,另一方面則使學生從感到自己的無知到接受言說,從服從教師的言語真理再到信仰教師的“權威意志”。學生主體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喪失獨立人格、喪失了個人言語的自主權利,造成了千人同聲,萬人同語的可怕局面。學生在教師這種泛化的權威中無法準確把握自我,或在對話中全盤開放,完全接受教師言語,或者完全封閉,無視教師的言語。言語傾聽過程的完全接受,言語主體必然忽視自己的言語權利,這樣就打破了言語交往過程中的動態(tài)平衡,造成了教師對學生的言語傾瀉;而無視傾聽則使交往無法進行,師生雙方的言語交往又處于一種“來而無往”的困境。三、教育交往中言語困境的消解消解中心,加強對話交往的基本準則是主體間性,主體間性即交往雙方的相互理解和彼此承認。這意味著交往的互惠,交往雙方機會均等、權利平等及道德平等,意味著強制因素的排斥。因此,在教育言語交往中必須消解權威中心,即教師主體不能在觀念上或實踐中不合理地以自我權威為中心,同時也要摒除固定地以小部分人為中心進行言語交往,增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等各個參與主體之間的交往對話。雅斯貝爾斯說:“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的對話與敝亮,這種我與你的關系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梢哉f,任何中斷這種我你的對話關系,均使人類萎縮。”[10]因此,消解中心也必然要求加強參與主體的言語對話,加強對話又有利于進一步消解中心。加強對話,參與主體必須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合作的關系。民主即言語主體承擔一定責任,同時也享受應有的權利。平等則包括兩條原則,一是平等對待,凡屬待遇,均與其所為對等;二是平等原則,凡屬機會,每個人毫無例外地給予,[11]即教師能將教育資源合理公平地分配給每位學生。合作原則是指在教育交往中,教師能夠與學生一起共同探究知識與真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言說權,使得師生在言說中“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最終在言語交往過程中達到教學相長。重構言語環(huán)境,激活主體意識言語作為教育交往的文化性客體中介,從屬于外部組織與內(nèi)部組織。外部組織是指交往參與者之間的對話,相互討論在時空上的順序安排。[12](46)內(nèi)部組織是指言語的運用符合“普遍語用學”的有效性要求,即言說內(nèi)容的真實性,言說目的的正當性與言語表現(xiàn)的真誠性。[12](42)從言語的外部組織來講,要注意控制教育規(guī)模,同時教學活動的方式、組織形式、教室內(nèi)的空間布局,要多樣化、彈性化,從而加強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直接言語交往。從言語的內(nèi)部組織來講,必須豐富言語的結構性要素,統(tǒng)整言語表現(xiàn)存在的事物與表現(xiàn)意義的生成功能。優(yōu)化言語環(huán)境為交往主體的言說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交往中更為關鍵的還是要使學生成為自主言說的主體,要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這包括激活學生主體的參與意識,即敢于參加言說,展示自我生命的勇氣;表達意識,即將自我的理解體驗能準確地用言語表述出來;協(xié)調意識,即與其他的言語主體進行協(xié)調,尋找共通;辯護意識,即參與主體存在差異,能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對自我的理解進行合理的辯護,最終達到主體在言論過程中的言之成理與和而不同。豐富言語內(nèi)容,注重體驗生成思想是流動的,語言是固定的。語言承載著主體思想感情的豐富內(nèi)涵。具體思想必須被語言固定下來并外化為抽象化、概括化的文字符號方能夠獨立于作者而超越時空存在。因此,面對以書面語言為主的課程文本,每個參與主體都是平等的,都必須要發(fā)揮自己的主觀意識,從自己的前理解與前結構中重新將意義賦予文本。這一豐富的過程不是簡單地將作者的原意重復,而是注重參與主體在言說存在的事物中,通過自我詮釋不斷生成新意義,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豐富教育內(nèi)容。言語主體之間普遍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是主體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積累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寶貴的教育資源,豐富言語內(nèi)容必須立足于這一差異基礎之上。因此,面對同一文本,存在差異的個體在自我理解的過程中必須注意自我體驗以生成新的意義。同時主體也要通過對話,表達自己的這種體驗,并注意傾聽、理解、領悟他者,反思自我體驗,進而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超越自我?;貧w生活世界,指向人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