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生理學泌尿系統(tǒng)_第1頁
演示文稿生理學泌尿系統(tǒng)_第2頁
演示文稿生理學泌尿系統(tǒng)_第3頁
演示文稿生理學泌尿系統(tǒng)_第4頁
演示文稿生理學泌尿系統(tǒng)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優(yōu)選)生理學泌尿系統(tǒng)當前第1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第十三章排泄第一節(jié)概述第二節(jié)腎的結構第三節(jié)輸尿管、膀胱和尿道

第四節(jié)尿的生成過程第五節(jié)腎臟泌尿功能的調節(jié)第六節(jié)尿的濃縮和稀釋第七節(jié)排尿當前第2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一、泌尿系統(tǒng)組成泌尿系統(tǒng)組成腎輸尿管膀胱尿道是重要的排泄器官。第一節(jié)概述人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地產生二氧化碳、尿酸、尿素、水和無機鹽等代謝終產物。人體內代謝終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叫做排泄。當前第3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人體的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

━━━━━━━━━━━━━━━━━━━━━━━排泄器官排泄物───────────────────────

腎臟水、尿素、肌酐、鹽類、藥物、毒物、色素等肺臟

co2、水、揮發(fā)性藥物等皮膚及汗腺水、鹽類、少量尿素等消化道鈣、鎂、鐵、磷等無機鹽,

膽色素,毒物等唾液腺重金屬、狂犬病毒等━━━━━━━━━━━━━━━━━━━━━━━二、排泄的途徑當前第4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

三、腎臟功能(一)泌尿:①排泄;②調節(jié)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二)內分泌:①腎素;②促紅細胞生成素;③前列腺素等。當前第5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第二節(jié)腎的結構一、腎的形態(tài)、位置和結構二、腎的組織結構三、腎的血循環(huán)及特點當前第6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

腎位于腹后壁、脊柱兩側,長軸向外下傾斜,呈“八”字型布置。左右腎高度不同,其上、下端和后方與椎骨、肋骨關系重要,前方與部分腹腔器官相毗鄰。1.腎的位置一、腎的形態(tài)、位置和結構當前第7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腎的位置與形態(tài)當前第8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2.腎的形態(tài)◆腎是成對的實質性器官,外形似蠶豆狀,每側腎長約11.5cm,平均重量120—150g。(左重于右,男重于女)。

上、下兩端;◆腎前、后兩面;內、外側兩緣。

◆腎的外形上有腎門、腎蒂和腎竇三個重要結構。當前第9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3.腎的構造被膜(纖維膜)腎實質皮質皮質:顏色較深髓質:顏色較淺腎盂:漏斗狀當前第10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腎臟的一般結構腎實質分皮質:皮質迷路:腎小體

髓放線:直的腎小管

腎柱:腎皮質伸入腎錐體之間的部分

髓質:腎錐體(15~20個)

(2~3個)

腎乳頭腎小盞(7~8個)

(2~3個)

腎大盞(2~3個)

(2~3個)輸尿管腎盂(1個)髓放線當前第11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皮質迷路髓放線皮質髓質腎小葉當前第12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包括:腎單位集合管乳頭管

二、腎的組織結構當前第13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一)腎單位腎單位:是腎臟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每個腎臟約有80-120萬個腎單位,每個腎單位由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集合管不包括在腎單位內,但由于其在尿液濃縮與稀釋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故可把集合管視為腎小管的終末部分。當前第14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1、腎單位結構腎小體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近端小管髓袢細端遠端小管袢升細段袢升粗段遠曲小管袢降粗段近曲小管袢降細段當前第15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腎單位腎小球分布在腎小囊皮質分布在皮質和髓質腎小體腎小管腎單位腎小囊腎小球腎單位入球小動脈出球小動脈腎小管當前第16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1)腎小體球形,直徑約150—250微米,大小不等。兩個極,血管極和尿極。由中央部的腎小球和包繞其外的腎小囊組成。當前第17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腎小體的結構入球小動脈出球小動脈尿極壁層臟層當前第18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

腎小球是由入球小動脈反復分支形成的一團盤曲的毛細血管網。為入球小動脈與出球小動脈間的毛細血管網,屬于有孔毛細血管。由于入球動脈的壓力較高,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質從毛細血管壁濾出生成原尿,進入腎小囊。平均一晝夜可生成180升原尿。①腎小球當前第19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②腎小囊:◆是近球小管的盲端膨大凹陷形成。分內外兩層,內層緊貼毛細血管壁,外層與腎小管壁相連,兩層之間的腔隙稱囊腔,與腎小管管腔相通?!綦婄R下的結構壁層:單層扁平上皮臟層:包在血管球外面,又稱足細胞初級突起次級突起

裂孔20—40nm裂孔膜(裂孔上的一層薄膜)毛細血管內皮有孔,孔徑50—100nm壁層臟層足細胞當前第20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

組成(三層):有孔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基膜足細胞裂孔膜濾過屏障(濾過膜)位于血管球毛細血管腔到腎小囊腔之間的結構。足細胞是腎小囊臟層當前第21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2)腎小管

位于腎小體和集合小管之間。腎小管平均長約30~50mm,均由單層上皮構成

當前第22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腎小管腎小管長而彎曲,分為三段:①近端小管,包括近曲小管和髓袢降支粗段,前者與腎小囊相連。②髓袢細段,分降支和升支兩部分。③遠端小管,包括髓袢升支粗段和遠曲小管,其遠端與集合管相連。當前第23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①近曲小管

此管上連腎小囊腔是腎小管中最粗的一段,盤曲在所屬腎小體周圍。管壁由單層立方上皮細胞組成。管腔小而不規(guī)則,是腎小管重吸收功能的重要部分。細胞的游離面有刷毛緣。電子顯微鏡下可見刷毛緣是由微絨毛組成。這些結構都擴大了細胞表面積,有利于重吸收作用。

當前第24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②髓袢降支和升支

髓袢為一U字形小管,由三段組成:第一段為降支粗段;第二段為細段呈U形;第三段為升支粗段。第一段及第二段的降支部分又統(tǒng)稱為降支,第二段的升支及第三段又統(tǒng)稱為升支。它們分別由扁平和立方上皮構成。不同部位的腎單位髓袢的長度不同。皮質腎單位的髓袢較短,薄壁段很短或缺少。近髓腎單位的髓袢則較長,一直深入髓質可達錐體乳頭。這類髓袢對尿的濃縮有特殊的功能。

當前第25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③遠曲小管

較短。迂曲盤繞在所屬腎小體附近,與近曲小管相鄰。管壁由立方形上皮細胞組成,管腔大而規(guī)則。其末端與集合管相連。是離子交換的重要部位。

當前第26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腎皮質(高倍)近曲小管有刷毛緣(是由微絨毛(電鏡可見)組成)刷毛緣當前第27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近曲小管超微結構模式圖當前第28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2、腎單位的種類

皮質腎單位占90%

(髓袢較短)

●髓質腎單位占10%

(髓袢則較長)當前第29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兩種腎單位比較皮質腎單位近髓腎單位數(shù)量多(85-90%)A口徑少(10-15%)體積較大較小A入∶A出=2∶1A入≤A出A出后的毛細血管袢長度分布于皮質部的腎小管周圍還形成U形的直小血管腎素含量短長多少當前第30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二)集合管與乳頭管許多腎單位的遠曲小管在皮質內陸續(xù)匯集到集合管。集合管為一直管,從皮質直行通過髓質。管壁由立方或柱狀上皮構成?,F(xiàn)認為集合管亦有與遠曲小管同樣具有重吸收和分泌的功能。許多集合管匯入乳頭管,然后通到腎小盞。當前第31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腎髓質細段集合小管毛細血管當前第32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三)腎小球旁器由球旁細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細胞(間質細胞)組成。主要分布在皮質腎單位,位于腎小體三角區(qū)。當前第33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球旁復合體模式圖致密斑球旁細胞球外系膜細胞當前第34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1、球旁細胞:球旁細胞是入球小動脈壁中膜平滑肌分化成的肌上皮細胞。生理功能:

分泌腎素:體積甚大,內含分泌顆粒,可分泌腎素,與調節(jié)血壓有關。

腎素分泌:受交感神經纖維支配,當交感神經興奮時,可刺激腎素分泌。當前第35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2、致密斑(化學感受器)致密斑是遠曲小管起始部,貼近入球小動脈球旁細胞處的上皮細胞。生理功能:調節(jié)腎素的釋放。致密斑可感受遠曲小管液中NaCl含量和小管液流量的變化,并將信息傳遞至鄰近的球旁細胞,調節(jié)腎素的釋放。當前第36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3、球外系膜細胞又稱間質細胞、極墊細胞、系膜細胞。生理功能尚不完全清楚。與吞噬和收縮功能有關。球旁細胞系膜細胞當前第37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三、腎的血液循環(huán)及特點1、腎的血液循環(huán)腎動脈葉間動脈弓狀動脈小葉間動脈入球小動脈腎小球毛細血管網出球小動脈

球后毛細血管網

小葉間靜脈

弓形靜脈

葉間靜脈

腎靜脈

體循環(huán)腎動脈葉間動脈弓狀動脈小葉間動脈入球小動脈腎動脈直接起自于腹主動脈,所以血流量很大。當前第38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當前第39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2、腎血液循環(huán)特點①腎動脈直接發(fā)自腹主動脈,入球小動脈比出球小動脈粗流量大,

流量≈心輸出量1/4~1/5;(利于原尿的形成)②形成兩次毛細血管網

腎小球毛細血管網血壓高→利于濾過;

腎小管毛細血管網血壓低→利于重吸收

③血流量相對穩(wěn)定

當前第40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第三節(jié)尿液及其形成過程一、尿液正常尿液為淡黃色比重在1.015-1.025之間滲透壓一般高于血漿呈酸性,pH值在之間正常人的尿量24小時,為1000-2000ml,一般為1500ml。

多尿:24小時尿量超過2500ml.

少尿:24小時尿量在100-500ml之間。

無尿:24小時尿量少于100ml。當前第41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尿的生成分三個連續(xù)環(huán)節(jié):

1.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2.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與排泄作用二、尿的生成過程當前第42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一)腎小球的濾過作用

濾過三要素:

屏障動力阻力當前第43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腎小球的濾過作用是指當血液流經腎小球毛細血管時,血液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質透過腎小球濾過膜進入腎小囊腔內,形成腎小球濾液的過程。當前第44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濾過的實驗證據(jù):

腎小囊微穿刺抽取液體分析發(fā)現(xiàn),除蛋白質外,所含的成分及其濃度與血漿基本一致,而且滲透壓和pH值也與血漿近似。

原尿=血漿的超濾液。當前第45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1、濾過的結構基礎——濾過膜(1)濾過膜的結構組成(2)濾過膜的通透性(3)濾過面積當前第46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1)濾過膜的結構組成內皮(有孔)基膜(融合)裂孔膜(足細胞)●血尿屏障

厚0.1μm分子量小于69000的物質可以通過。內皮細胞基膜足細胞裂孔膜當前第47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2)濾過膜的通透性①機械屏障:指由濾過膜三層結構上孔道所構成的屏障。小分子的物質易通過(分子量小于69000)。②電荷屏障:濾過膜三層結構的表面都覆蓋有一層帶負電荷的唾液蛋白,這就使帶負電荷的物質不易通過,而帶正電荷的物質較易通過。人體兩側腎臟的腎單位總數(shù)達200萬個,總濾過面積約1.5m2,十分有利于濾過。(3)濾過面積(1.5m2

)當前第48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濾過膜——濾過屏障外層中層內層水分子陽離子葡萄糖小分子陰離子白蛋白蛋白質

濾液組成機械屏障:由濾過膜的三層組織各種孔、裂構成靜電屏障:由各層含有帶負電荷的糖蛋白構成。當前第49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2、有效濾過壓——濾過的動力基礎有效濾過壓是腎小球濾過的動力,取決于濾過力量與抗濾過力量的差值。

有效濾過壓由三種力組成,根據(jù)三種力作用方向的不同,可列出下式:

腎小球有效濾過壓=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血漿膠體滲透壓+囊內壓)

當前第50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

入球端有效濾過壓=45–(25+10)=10mmHg>0有濾液生成

出球端

有效濾過壓

=45–(35+10)=0mmHg≤0無濾液生成2、有效濾過壓——濾過的動力有效濾過壓=毛細血管壓-(血漿膠體滲透壓+囊內壓)當前第51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3、影響腎小球濾過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濾過膜的通透性及濾過面積的改變;

◆有效濾過壓的改變;

◆腎血漿流量的變化。

當前第52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1)濾過膜的變化濾過系數(shù)的變化對腎小球濾過率具有重要影響◆在生理情況下,腎小球濾過膜的面積與通透性都是比較穩(wěn)定?!舢斈I疾病引起濾過膜面積和通透性發(fā)生改變時,腎小球濾過率也將發(fā)生顯著變化。例如:

①腎小球炎癥,濾過膜通透性增加,腎小球濾過率增加,可出現(xiàn)蛋白尿,甚至血尿。

②急性腎小球腎炎,可使濾過膜面積減少,腎小球濾過率下降,造成少尿甚至無尿及水腫。

當前第53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2)有效濾過壓的變動有效濾過壓決定于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血漿膠體滲透壓和囊內壓,三者之中有一個因素改變都會引起濾過壓的變動。不過,最經常變動的因素還是腎小球毛細血管的血壓。腎小球毛細血管的血壓,濾過量增加。腎小球毛細血管的血壓,濾過量減少。當前第54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3)腎血流量的變動腎血流量受自身調節(jié)與神經體液調節(jié)機制的雙重作用。在不同生理情況下(如靜息、體位變化、肌肉運動和情緒激動等),可使腎血流量在不同水平上保持相對恒定,但腎血流量的變化也能使腎小球濾過率發(fā)生明顯改變。當前第55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4、原尿是超濾液

當前第56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濾過膜(濾過屏障)

腎小體功能:形成濾液(原尿)

有孔內皮基膜足細胞裂孔膜分子量(小于69000)電荷(正電荷)濾過膜結構因素影響當前第57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二)腎小管與集合管的重吸收

重吸收:指小管上皮細胞將原尿中某些成分

重新攝回血液的過程。主要在近曲小管。當前第58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血漿、原尿和終尿主要成分比較(g/L)

成分血漿原尿終尿濃縮倍數(shù)水9009809601.1蛋白質80微量0-葡萄糖110-Na+3.33.33.51.1Cl-3.73.76.01.6K+0.20.21.57.5

尿酸0.020.020.525.0

尿素0.30.320.067.0

肌酐0.010.011.5150.0

氨0.0010.0010.4400.0●重吸收的證據(jù):①比較下表原尿與終尿中成分的質和量可見:

蛋白質、葡萄糖原尿中有→終尿中無(=重吸收);

②比較原尿與終尿量:原尿量=125ml/min×60×24=180L/d終尿量=1~2L/d(=重吸收)當前第59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重吸收的方式

被動:尿素和水單純擴散易化擴散主動:葡萄糖、氨基酸、Cl-、Na+、K+等。血管腔當前第60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重吸收部位與功能(1)近曲小管:是物質重吸收最重要的部位。原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維生素及微量蛋白質等,幾乎全部在近曲小管重吸收,Na+、K+、Cl-、HC0-3等絕大部分在此段重吸收。(2)髓袢:主要吸收一部分水和氯化鈉。在尿液的濃縮稀釋等功能中起重要作用。(3)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可繼續(xù)重吸收部分水和Na+等,主要功能為參與機體對體液及酸堿度的調節(jié)等,在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穩(wěn)定中起主要作用。

當前第61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重吸收的幾種物質

◆氨基酸、葡萄糖全部被重吸收。

◆90%以上的Na+Cl-、85%的HCO3-被重吸收。

◆H2O絕大部分被重吸收。

◆70%的K+被重吸收。

當前第62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1、葡萄糖的重吸收

(1)重吸收部位:僅限于近曲小管(尤其前半段)。(2)重吸收機制:繼發(fā)主動(協(xié)同轉運)。葡萄糖小管上皮細胞內

K+Na+○(3)重吸收的特點:具有一定的限度(可能與協(xié)同轉運載體的數(shù)目有限有關)▲腎糖閾:尿中剛剛出現(xiàn)糖時的血糖濃度(或不出現(xiàn)尿糖的最高血糖濃度)。

正常值:160~180mg/100ml(8.9~10.1mmol/L)當前第63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2、氨基酸、蛋白質的重吸收◆吸收的部位:主要在近曲小管?!粑盏姆绞剑褐鲃游铡?、水的重吸收(1)重吸收率99%。(2)除髓袢升支對水分不通透外,其余各段腎小管和集合管均能重吸收水:

65%~70%在近端小管;

10%在髓袢降支細段;

10%在遠曲小管;

10%在集合管。(3)重吸收的方式:被動。

當前第64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泌尿小管各段在腎內的分布當前第65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三)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分泌作用:腎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細胞,在代謝過程中所產生的物質分泌到小管液中的過程。

◆現(xiàn)已證明,能夠從腎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細胞分泌的物質主要有H+、K+和NH3等。排泄作用:指管腔上皮細胞將血液中某些物質直接轉入管腔中的過程。當前第66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1)H+的分泌和H+-Na+交換

①部位:H+來自腎小管上皮細胞,都能分泌H+,80%由近曲小管分泌。

②H+的分泌機制:

H+-Na+交換:H+

的分泌屬于繼發(fā)性主動轉運。在小管細胞內生成的H+與小管液中的Na+以1︰1經管腔膜的載體逆向同步轉運,即H+進入小管液,Na+進入小管細胞內,這一過程稱為H+-Na+交換。1、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當前第67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③意義腎小管每分泌一個H+入小管液,就可從小管液中重吸收一個Na+和一個HCO3-入血,實現(xiàn)排酸保堿作用,對于維持酸堿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泌H+是有限度的:當小管液pH值<4.5時,泌H+則停止。當前第68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H+的分泌和H+-Na+交換排酸保堿維持對體內酸堿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第69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2)K+的分泌和K+-Na+交換

①部位:主要在遠曲小管和集合管。②K+的分泌是一種順濃度差被動轉運過程。③K+的分泌機制:

K+-Na+交換:K+的分泌與Na+的重吸收有密切聯(lián)系。因為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在重吸收Na+的同時伴隨有K+的分泌,兩者轉運方向相反,且互相關聯(lián),故為K+-Na+交換。當前第70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K+-Na+交換當前第71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3)NH3的分泌

來源:谷氨酰胺脫氨,NH3擴散入管腔中

NH3+H+→NH4+

NH3的分沁與H+

的分泌密切相關部位:遠曲小管、集合管

H+分泌的增加可促使NH3分泌也增多,在排出大量銨鹽的同時,還盡量把Na+轉換回血,從而起排酸保堿作用。當前第72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

當前第73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腎小管分泌H+、K+和NH3功能的意義

(1)保持正常的血漿NaHCO3濃度:

腎小球濾出的NaHCO3和NaCl等所解離的Na+全部被重吸收回血液。

由腎小管細胞生成的HCO3-也擴散回血液,與Na+重新結合為NaHCO3。

(2)NaHCO3是血漿中對固定酸起緩沖作用的最重要弱酸鹽。

因此腎小管的分泌功能及其與Na+的交換,在機體的酸堿平衡調節(jié)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第74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二)腎小管和集合管的排泄作用

(1)正常機體產生的肌酐、對氨基馬尿酸等,既從腎小球濾過,又能由腎小管排泄;

(2)進入體內的某些物質,如青霉素、酚紅等,則主要通過近端小管的排泄,排到小管腔,再排出體外。

當前第75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血液入球小動脈出球小動脈血液物質的濾過原尿物質的重吸收終尿毛細血管小結:尿的生成過程(一)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形成原尿(二)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三)腎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與排泄作用形成終尿尿的生成過程是在腎單位進行的當前第76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當前第77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第四節(jié)尿液的濃縮和稀釋

尿液的濃縮和稀釋是根據(jù)尿滲透壓與血漿滲透壓(一般為300mmol/L)相比較而確定的。▲尿滲壓>血滲壓=高滲尿=尿濃縮(體內缺水)

如:大量出汗、嘔吐、腹瀉→缺水

▲尿滲壓<血滲壓=低滲尿=尿稀釋(體內多水)

如:大量輸液、飲水→多水▲尿滲壓=血滲壓=等滲尿≈腎功↓(體內多缺水)如:腎衰正常尿液的滲透壓:600~1000mmol/L概述:當前第78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

了解腎的濃縮和稀釋能力,對維持體液平衡和滲透壓恒定有重要的生理意義。尿液的濃縮和稀釋過程主要在腎臟髓質中進行,髓質內層越發(fā)達,髓袢越長者,濃縮能力亦越強。尿液的濃縮、稀釋與腎髓質保持高滲狀態(tài)和呈現(xiàn)高滲梯度現(xiàn)象有密切關系。腎髓質高深梯度現(xiàn)象,則依賴于髓袢的“U”型結構所造成的“逆流倍增”作用。而高滲的維持,則有賴于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換”作用。

當前第79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一

腎臟分層切片:

◆腎皮質組織液滲透壓與血漿滲透壓比值相等=1.0

◆從腎皮質向髓質逐步深入時,比值不斷升高,分別為2.0,3.0,4.0。一、腎髓質高滲梯度現(xiàn)象

當前第80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逆流◆逆流倍增◆逆流交換二、腎髓質高滲梯度的形成和保持尿液的濃縮和稀釋機制與物理學中逆流系統(tǒng)的原理近似。當前第81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腎髓質高滲梯度形成靠髓袢“U”結構——逆流倍增◆腎髓質高滲梯度維持靠直小血管“U”結構——逆流交換Na+和尿素再循環(huán)使腎髓質保持高滲狀態(tài)。(1)Na+重吸收(2)尿素再循環(huán)當前第82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研究發(fā)現(xiàn),尿液的濃縮和稀釋決定于:①髓袢、集合管U形結構的逆流系統(tǒng)(結構基礎);②腎髓質高滲梯度的狀況(先決條件);③血液ADH的濃度(對水重吸收的調節(jié)作用)。當前第83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小結:

①形成腎髓質高滲梯度的物質:●外髓質:主要是NaCl。●內髓質:主要是NaCl+尿素②形成腎髓質高滲梯度的決定因素:●逆流系統(tǒng)+各段對物質的選擇性通透→逆流倍增現(xiàn)象。當前第84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當前第85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

第五節(jié)尿生成的調節(jié)尿的生成:由腎小球的濾過、腎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與排泄作用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機體對尿生成的調節(jié)是通過上述三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的。前文已述影響腎小球的濾過因素,本節(jié)主要討論影響腎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因素:即腎內自身調節(jié)和神經-體液調節(jié)。當前第86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一、腎內自身調節(jié)(一)小管液中溶質的濃度

∵小管液中溶質濃度所形成的滲透壓,是對抗腎小管對水重吸收的力量(排出1g溶質,約需溶解于15ml水)?!喈擺溶質]↑→滲透壓↑→腎小管(尤其近曲小管)對水的重吸收↓→尿量↑。這種利尿方式稱為滲透性利尿(晶體性利尿)。如:糖尿病的多尿;滲透性利尿劑:甘露醇、山梨醇(可被濾過而不被重吸收)。當前第87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二)球-管平衡指近曲小管對溶質、水的重吸收量與腎小球濾過量之間保持一定的平衡關系的現(xiàn)象。

實驗證明,無論腎小球濾過率↑或↓→近曲小管對溶質和水的重吸收量是定比重吸收的:即:重吸收量/濾過量≈65~70%◆在一般的血壓變動范圍內,依靠自身調節(jié)保持腎血流量相對穩(wěn)定,維持正常泌尿功能;◆在緊急情況下,通過神經體液調節(jié),全身血液將重新分配(腎臟血流轉移到心、腦或活動的器官)。

當前第88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二、神經和體液調節(jié)

(一)腎交感神經的作用腎交感N興奮入球與出球小A收縮腎毛細血管壓↓、腎血漿流量↓→有效濾過↓→腎小球濾過率↓;球旁細胞釋放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水、NaCl的重吸收↑。當前第89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二)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腦視上核(主)、室旁核(次)抗利尿激素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重吸收↑分泌尿量↓當前第90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血漿晶滲壓↑(1-2%)循環(huán)血量↓(5-10%)動脈血壓↓低血糖疼痛、應激中樞滲感器心房容感器動脈壓感器下丘腦:視上核(主)室旁核(次)++——+ADH+下丘腦-垂體束與遠曲小管和集合管的管周膜V2受體結合激活腺苷酸環(huán)化酶c-AMP↑激活蛋白激酶A水通道從胞漿鑲嵌到管腔膜上內髓集合管尿素通透性↑袢升粗段主動重吸收NaCl內髓高滲梯度↑尿濃縮↑尿量↓水重吸收↑+注:ADH缺乏↓垂體性尿崩癥當前第91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循環(huán)血量↓等適宜刺激(三)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RAAS)作用:排K+、保Na+和保H2O血管緊張素原當前第92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腎素分泌的刺激因素:循環(huán)血容量↓腎動脈壓↓入球小動脈牽張感受器致密斑感受器腎動脈壓↓腎血流量↓

球旁器細胞

腎交感N興奮↑腎小球濾過率↓遠曲小管Na+、Cl-負荷↓循環(huán)血容量↓心房容量感受器動脈壓力感受器腎素反射性—++++++去甲腎上腺素Β受體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當前第93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腎上腺皮質球狀帶血[K+]↑、[Na+]↓腎素血管緊張素原血管緊張素Ⅲ血管緊張素Ⅰ血管緊張素Ⅱ

①最小濃度→刺激近曲小管重吸收NaCl;②中等濃度→進一步刺激腎上腺皮質合成與釋放醛固酮;③較高濃度→進一步收縮血管、升高血壓;④另外:刺激腎上腺髓質和交感N分泌釋放NE、E;刺激ADH、ACTH釋放。醛固酮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排2K+、保3Na+、保H2O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當前第94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第六節(jié)尿的排放

●尿的生成是連續(xù)的,但排尿是間歇的。當前第95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一、輸尿管、膀胱和尿道的構造(一)輸尿管1.輸尿管的位置與形態(tài)特點2.輸尿管的行程與功能3.輸尿管的三個狹窄當前第96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1.輸尿管的位置與形態(tài)

輸尿管位于腹后壁腹膜深面。為成對細長肌性管道,能做蠕動性運動(1-5次/分)。管徑0.5—0.7cm長度平均為:男性為26.5cm,女性為25.9cm。當前第97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2.輸尿管的行程與功能◆輸尿管上端與腎盂相連,在腹膜后腰椎兩側下行,到盆腔開口于膀胱。

◆功能:輸送尿液。

當前第98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當前第99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3.輸尿管有三個狹窄

1.腎盂與輸尿管移行處2.輸尿管與髂血管交叉處3.穿入膀胱壁入口處當前第100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二)膀胱1.膀胱的形態(tài)和位置2.膀胱的粘膜特點當前第101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1.膀胱形態(tài)

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囊狀肌性器官,其形狀、大小和位置隨尿液充盈的程度而變化,空虛的膀胱呈錐體形,充盈的膀胱呈卵圓形。位于盆腔的前方。尖底體頸膀胱尖底體當前第102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當前第103頁\共有114頁\編于星期四\3點2.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