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 公元紀年法 教案_第1頁
中學歷史 公元紀年法 教案_第2頁
中學歷史 公元紀年法 教案_第3頁
中學歷史 公元紀年法 教案_第4頁
中學歷史 公元紀年法 教案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公元紀年法基本信息中文名稱公元外文名稱CommonEra(C.E.)(英);annoDomini(A.D.)(拉丁)創(chuàng)立者里利烏斯(AloysiusLilius)

推廣者基督教別稱基督紀年、西歷、西元目錄1\o"起源"起源2\o"算法"算法3\o"通用"通用公元,即西歷紀元,原稱基督紀年,又稱西歷或西元,一種源自于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是由意大利醫(yī)生兼哲學家Aloysius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種歷法。1582年,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準頒行。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儒略歷與格里高利歷中,在耶穌誕生之后的日期,稱為主的年份,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F(xiàn)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稱用公元(Commonera,縮寫為C.E.)與公元前(BeforetheCommonEra,縮寫為B.C.E.)的說法。18世紀隨著西方國家對外殖民統(tǒng)治,西方文化、歷法等隨即廣泛傳播,雖然影響廣泛但并沒有取代其他國家的傳統(tǒng)歷法和一些民族的歷法,現(xiàn)今世界也有很多國家不采用西元紀年,在世界上還廣泛使用著中國農(nóng)歷、伊斯蘭歷法、佛教歷、道教歷法、日本紀年等歷法紀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次年(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采用西歷作為國歷,紀年方面,西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并行。1949年9月27日,經(jīng)過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shù)國家通用的西歷和西元作為歷法和紀年。但隨著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中國傳統(tǒng)歷法地位也不斷攀升,今年是中國農(nóng)歷開元4712年,西元2015年,我國傳統(tǒng)歷法比西方歷法早2697年,我國傳統(tǒng)歷法采用黃帝紀年法為開始元年,至今已經(jīng)4712年歷史了。起源現(xiàn)行西歷即格里歷,又譯國瑞歷、額我略歷、格列高利歷、格里高利歷,稱西元。是由意大利醫(yī)生兼哲學家里利烏斯(AloysiusLilius)改革儒略歷制定的歷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公元"產(chǎn)生于公元6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tǒng)治勢力,僧侶們幾乎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后(公元532年)"復活節(jié)"的日期,提出了耶穌出生于古羅馬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284年的說法,主張以耶穌出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年方法,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并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公歷是陽歷的一種,于1912年開始在中國正式采用,取代傳統(tǒng)使用的中國歷法農(nóng)歷(即時憲歷),而中國傳統(tǒng)歷法是一種陰陽歷,以黃帝紀年為元年,2015年是我國農(nóng)歷開元4712年,西歷在中文中又稱陽歷、西歷、新歷。格里歷與儒略歷大致一樣,但格里歷特別規(guī)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歷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歷減少3個閏年。格里歷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365.242199074日,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約每8000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歷的歷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到1582年時,儒略歷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zhuǎn)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歷開始實行時,將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歷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周期保持不變。雖然格里歷改革是以宗教原因為出發(fā)點,但改革的重頭貢獻是給文明社會提供了一個準確又可靠的公務與民用的日歷系統(tǒng)。格里歷改革雖然早在1582年就已制定,但還是經(jīng)過了之后的幾百年才被所有國家慢慢采用–德國在1700年開始正式采用,而俄國一直到了紅色革命后的1918年才從儒略歷改到格里歷。算法格里歷與儒略歷大致一樣,但格里歷特別規(guī)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歷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歷減少3個閏年。格里歷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365.242199074日,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約每8000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歷的歷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到1582年時,儒略歷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zhuǎn)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歷開始實行時,將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歷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周期保持不變。狄奧尼修延續(xù)了亞歷山大歷,制作了一個稱作"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年"(AnniDominiNostriJesuChristi)95年的數(shù)字表格。狄歐尼休發(fā)明始于532年的新95年表格的唯一理由是在他創(chuàng)制表格那年(525)距離西里爾表格結(jié)束還有6年。他沒有說耶穌降生在其他歷法中是哪一年,而只推算耶穌降生距今已525年。他沒有意識到亞歷山大歷復活節(jié)日期每532年一次循環(huán),即使他明顯知道維多利亞歷法的532年一循環(huán),卻只指出復活節(jié)95年后不會重復。他知道維多利亞復活節(jié)與亞歷山大復活節(jié)的日期不同,因此他無疑假設了兩種歷法的循環(huán)無法吻合。另外,他顯然沒有意識到僅僅用19×4×7(19年循環(huán)×閏年的循環(huán)×每周天數(shù))與亞歷山大歷532年循環(huán)吻合,否則他本該提到這個簡單的事實。通用西元紀年在八世紀以后才被西歐基督教國家應用。即使教皇也一直是用在位期間為紀年記錄文件的。到了十一至十四世紀的時候,西元的概念才普及。而西元成為世界主流也是歐洲殖民的結(jié)果,同時也傳播了格里歷,成為國際通行的紀年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法、紀年采用了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的西元紀年,但仍然并用我國傳統(tǒng)農(nóng)歷,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全體會議協(xié)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采用現(xiàn)代世界大多數(shù)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西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采用西元"。世界各國關于紀年的方法有很多,還有干支紀年法、道教歷法、帝王年號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佛教紀年、伊斯蘭教紀年、猶太教紀年、日本紀年、希臘紀年等。在中國,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從黃帝紀年開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年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至今是中國傳統(tǒng)歷法開元4712年。由于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而沒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數(shù)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shù)權(quán)威天文機構(gòu),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于2001年的說法。儒略歷

儒略歷,是格里歷的前身,由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儒略·愷撒采納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數(shù)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計算的歷法,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執(zhí)行,取代舊羅馬歷法的一種歷法。一年設12個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閏,平年365日,閏年于二月底增加一閏日,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由于累積誤差隨著時間越來越大,1582年后被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改善,變?yōu)楦窭餁v,即沿用至今的公歷?;拘畔⒅形拿Q儒略歷外文名稱Juliancalendar

執(zhí)行日期公元前46年1月1日拼音rúluèlì目錄1\o"簡介"簡介2\o"歷法算法"歷法算法3\o"創(chuàng)立動機"創(chuàng)立動機4\o"各月名稱"各月名稱5\o"前期算法"前期算法6\o"西歷與儒略歷差距"西歷與儒略歷差距簡介《儒略歷》西方國家16世紀大多采用它。公元前46年,羅馬統(tǒng)帥蓋厄斯·儒略·愷撒在埃及亞歷山大的希臘歷數(shù)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幫助下制訂的,并在公元前46年1月1日起執(zhí)行實行,取代舊羅馬歷法的一種歷法。所以人們就把這一歷法稱為《儒略歷》。其實儒略歷是羅馬唯一的日歷而已。歷法算法《儒略歷》以回歸年為基本單位,是一部純粹的陽歷。它將全年分設為12個月,單數(shù)月是大月,長31日,雙月是小月,長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9日,閏年30日。每年設365日,每四年一閏,閏年366日,每年平均長度是365.25日?!度迓詺v》編制好后,儒略·愷撒的繼承人奧古斯都又從2月減去一日加到8月上(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奧古斯都)使8月變成大月,又把9月、11月改為小月,10月、12月改為大月?!度迓詺v》比回歸年365.2422日長0.0078日,400年要多出3.12日。從公元325年定春分為3月21日提早到了3月11日。1500年后由于誤差較大,被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進行改善與修訂,變?yōu)楦窭餁v(Gregoriancalendar),即沿用至今的世界通用的公歷。創(chuàng)立動機在儒略歷發(fā)明之前,羅馬人的紀年方法是將一年分成12月,每月29或30天,全年355天,另有包含27個日的"閏月"(Mercedoniusintercalaris)有時會夾在二月和三月之間,這樣閏年里就會有377或378天。在這樣一個歷法系統(tǒng)里,平均下來每年有366又1/4天。本來這個歷法是為了切合太陽的運行規(guī)律的,但是由于閏月的添加是羅馬神官們自行決定的,所以在戰(zhàn)爭時代或者其他一些宗教活動荒廢的時候會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無法宣布一年為閏年,這樣一來歷法就會大大偏離太陽規(guī)律。同時由于消息傳播的方式并不發(fā)達,遠離城邦居住的居民甚至有時并不能了解到神官發(fā)布的閏年通告,經(jīng)常會導致許多人對這天的日期一無所知。這個情況在凱撒當政時期變得頗為嚴重,因此凱撒決定進行歷法改革以永久的讓歷法和太陽運行規(guī)律結(jié)合起來,不受宗教活動或其他人為因素的影響。各月名稱一月Januar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神雅努斯。二月Februar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的節(jié)日Februa。三月Mart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戰(zhàn)神瑪爾斯。四月Aprilis名字來自古羅馬的詞aperire,意思為"開始",意味著春天開始。五月Maius名字來自古羅馬神話的花神瑪亞。六月Junius名字來自古羅馬共和國的創(chuàng)始人Junius。七月原名Quintilis,后改Julius。古羅馬歷只有10個月,這是第五月,原名是"第五"的意思,因為愷撒是這月出生的,經(jīng)元老院一致通過,將此月改為愷撒的名字"儒略"。八月原名Sextilis后改Augustus。原名是"第六"的意思,因為后來獨裁者屋大維是生于此月,元老院將此月改為他的稱號"奧古斯都",原來應排為小月,從二月中抽出一天補上,變?yōu)榇笤?,將后面的月份重新排大小月。九月September拉丁語"第七"的意思。十月October拉丁語"第八"的意思。十一月November拉丁語"第九"的意思。十二月December拉丁語"第十"的意思。前期算法羅馬于羅馬紀年709年(西元前45年)啟用儒略歷。為四年一閏,單月31日(1、3、5、7、9、11月),小月30日(4、6、8、10、12月),2月29日(平年)或30日(閏年)。因當時僧侶錯誤理解"隔三年設置一閏年",以致每三年設置了一個閏年。故前45年、前42年、前39年、前36年、前33年、前30年、前27年、前24年、前21年、前18年、前15年、前12年、前9年是閏年,與儒略歷實際日期誤差有3天。奧古斯都為了糾正了以上閏年過多的錯誤,故取消前5年、前1年、4年3年的閏年,擬補累積誤差的天數(shù)。此后按儒略歷原來的設計每四年有一次閏年。前8年起使用的奧古斯都月日格式,原先7月以儒略命名,后來奧古斯都又用自己大名命名8月,將它改為大月。故1、3、5、7、8、10、12月每月31天;4、6、9、11月每月30天;2月28天(平年)或29天(閏年)。奧古斯都格式也是今天沿用的月日格式。西歷與儒略歷差距1582年--1699年:格里歷日期減10日等于儒略歷日期。1700年(格里歷沒有閏日,但儒略歷有):格里歷2月28日,合儒略歷\t"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