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通論-音韻_第1頁
古漢語通論-音韻_第2頁
古漢語通論-音韻_第3頁
古漢語通論-音韻_第4頁
古漢語通論-音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漢語通論漢語音韻一、音韻學的內(nèi)涵研究漢語各個歷史時期的語音(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歷史悠久,從漢魏晉南北朝開始萌芽,到唐、宋時期日趨成熟。漢語語音發(fā)展的歷史時期:上古音:先秦兩漢的語音系統(tǒng),或稱古音。代表音系:《詩經(jīng)》的韻部系統(tǒng)先秦的聲母系統(tǒng)中古音:六朝至唐宋時期的語音系統(tǒng)。代表音系:隋《切韻》音系近古音:元明清時代的語音系統(tǒng)。代表音系:元《中原音韻》音系傳統(tǒng)音韻學的分支:古音學:

以上古韻文包括先秦兩漢的詩歌、韻文,特別是《詩經(jīng)》、《楚辭》的用韻為主要對象,研究上古時期的漢語語音系統(tǒng)。今音學:

以《切韻》、《廣韻》一系韻書為對象,研究中古時期的漢語語音系統(tǒng)。等韻學:以宋元以來的等韻圖為研究對象,分析韻書反切的語音系統(tǒng)。北音學:以元代《中原音韻》系統(tǒng)的韻書為主要對象,研究近古語音系統(tǒng)特別是近古北方語音?!肚许崱泛喗樗宕懛ㄑ灾?成書于公元601年。原書已經(jīng)失傳。20世紀初以來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不少唐五代的寫本和刻本。收字不多,為11500字。全書5卷,共分193韻。分韻的標準除了韻母本身的差別以外,還考慮到聲調(diào)因素,同一個韻母,聲調(diào)不同也分成不同的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各韻之內(nèi)的字按同音關系分成小組,通稱小韻。小韻首字下用反切注出本小韻的讀音,并注明本小韻的字數(shù)。字的訓釋都極為簡略,常用字大多不加訓釋。

《廣韻》簡介全稱《大宋重修廣韻》,是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1008年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切韻》、《唐韻》等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是我國歷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廣為流傳的最重要的一部韻書?!稄V韻》是《切韻》的最重要的增訂本。共分5卷,平聲分上下2卷,上、去、入聲各1卷。分206韻,包括平聲57韻(上平聲28韻,下平聲29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二、音韻學的基本概念(一)關于聲母的概念1、聲母簡稱聲,又叫紐,或合稱聲紐。

字母是聲母的代表字。唐末和尚守溫首先歸納出三十字母。如“端”母、“影”母。2、五音和七音五音:按發(fā)音部位把聲母分成唇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五類。七音:在五音的基礎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齒音兩類。后來又將唇音分為重唇、輕唇;舌音分為舌頭、舌上;齒音分為齒頭、正齒。3、唐宋三十六字母:P544(二)關于韻母的概念1、韻母和韻①韻母由韻頭(介音)、韻腹(主要元音)、韻尾組成。②韻指韻腹和韻尾,不包括韻頭。同韻字不一定是同韻母的字。(二)關于韻母的概念1、韻母和韻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詩經(jīng)·碩鼠》)押[ao]韻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ā对娊?jīng)·伐檀》)押[an]韻2、根據(jù)韻尾的分類:陰聲韻:指無韻尾或以元音[-u][-i]收尾的韻。之[?]陽聲韻:以鼻音[-n][-?][-m]收尾的韻。蒸[??]入聲韻:以塞音[-p][-t][-k]收尾的韻。職[?k]據(jù)發(fā)音時韻尾聲音的長短緩急,陰聲韻、陽聲韻歸舒聲韻,入聲韻歸促聲韻。

(三)關于聲調(diào)的概念又稱字調(diào)。1、四聲: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四聲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中古四聲分平、上、去、入。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古今聲調(diào)演變的規(guī)律:

平分陰陽、濁上變?nèi)ァ⑷肱伤穆?。平分陰陽:古代的平聲字,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分化成陰平、陽平兩類。濁上歸去:古代全濁聲母的上聲字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變?yōu)槿ヂ曌?。入派四聲:古代入聲調(diào)字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分別派入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diào)類中。(三)關于聲調(diào)的概念2、平仄:“平”:指平聲?!柏啤保褐干稀⑷ァ⑷肴?。

(四)漢字注音法1、早期注音法:譬況:用描述性語言來說明某字的發(fā)音狀態(tài)。如“蛟龍水居”,高誘注“蛟,讀人情性交易之交,緩氣言乃得耳”。讀若:用一個發(fā)音近似的常見字來注明某字讀音。如《說文》:“玽,句聲”。直音:用一個同音字來注明某字讀音。如“阜,音婦”,“薇,音微”。2、反切產(chǎn)生于東漢末。反切的原則:上字定聲,下字定韻調(diào)?!癤,AB反/切”,其中A為反切上字,簡稱切上字;B為反切下字,簡稱切下字;X為被切字。田:徒年切

布:博故切

海:呼改切怪:古壞切都:當孤切冬:都宗切烏:哀都切

盧:落胡切三、《詩經(jīng)》與上古韻部(一)《詩經(jīng)》的韻例:P5361、從韻腳位置看,句尾韻最普遍。注意虛字腳:之我女(汝)矣也只思止兮猗2、從韻數(shù)看,分一韻到底和換韻。3、從韻腳距離看,分句句押韻、隔句押韻、交韻。《詩經(jīng)·陳風·月出》P495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懆兮。這首詩三章都是句句韻,而且一韻到底。《詩經(jīng)·邶風·式微》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這首詩的兩章是句句韻,但兩章都是前三句押一個韻,后兩句押一個韻?!对娊?jīng)·周南·兔罝》:肅肅兔罝,椓之丁?。霍耵裎浞?,公侯干城。肅肅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肅肅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三章都是交韻式。《詩經(jīng)·衛(wèi)風·氓》第三章:P482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其中“落”“沃”押韻,“葚”“耽”押韻,“說”“說”押韻,一章?lián)Q韻三次。三、《詩經(jīng)》與上古韻部(一)《詩經(jīng)》的韻例用韻特點:密韻;格式多樣化,主要是隔句押韻的句尾韻、首句入韻而后隔句押韻的句尾韻。(二)上古韻部韻部是押韻字的歸類?;ハ嘌喉嵉淖謱偻粋€韻部。1、研究上古韻部所依據(jù)的材料、方法:主要以《詩經(jīng)》等韻文的押韻情況和漢字的諧聲系統(tǒng)為材料。方法:按照《詩經(jīng)》的用韻情況,采用系聯(lián)、歸納其押韻字的方法,考求先秦韻部。(關雎)得、服、側(伐檀)輻、側、直、億、特、食(碩鼠)麥、德、國、直

——職部清·段玉裁:“同諧聲者必同部”,利用諧聲系統(tǒng)(形聲字及其聲符),考求先秦韻部。側、測、則2、上古三十韻部十一類:2、上古三十韻部十一類:排列規(guī)律:直行按韻尾情況排列,陰陽入三聲相配;同一橫行,每類主要元音相同。單元音收尾的陰聲韻—[-k]尾入聲韻—[-?]尾陽聲韻[-i]收尾的陰聲韻—[-t]尾入聲韻—[-n]尾陽聲韻—[-p]尾入聲韻—[-m]尾陽聲韻古韻三十部反映的是上古時期韻母系統(tǒng)的面貌,適用于周秦時代的詩歌韻文?!对娊?jīng)》的韻部《詩經(jīng)》的押韻除冬部歸侵外,情況與上古三十韻部相合。同部相押,不同部不相押。也有合韻的情況,即鄰近的韻互相通押,互相轉(zhuǎn)化。1、(橫排)對轉(zhuǎn):韻腹相同,同一類中的陰陽入聲可以互相轉(zhuǎn)化、通押。2、(豎排)旁轉(zhuǎn):韻腹相近、韻尾相同的鄰近韻之間可以互相轉(zhuǎn)化、通押。葉音說:把某字臨時改讀為某音,以求和諧。燕燕于飛,下上其音。之子于歸,遠送于南。瞻望弗及,實勞我心。朱熹注“南,葉尼心反”(nin)。明·陳第:“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zhuǎn)移,亦勢所必至”,“以今之音讀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四、上古聲母:(一)有關上古聲母的重要論斷1、古無輕唇音(清·錢大昕):

上古時期的唇音聲母只有一組重唇音幫組聲母“幫滂并明”

,輕唇音聲母(唇齒音)“非敷奉微”在上古是不存在的,直到中古時期它們才從重唇音中分化出來。通假異文:封域/邦域;扶服/匍匐;伏羲/庖羲

形聲字:非—悲輩排裴;反—版板扳叛反切:悲(幫),府(非)眉切;盆,敷文切方音:肥,福州[puei],廈門[pui];分;飯2、古無舌上音(清·錢大昕):

在上古聲母系統(tǒng)中沒有“知徹澄”這組舌上音聲母,它們是后來從舌頭音“端透定”這組聲母中分化出來的。通假異文:沖子/童子;天竺/身毒;直/特注音材料:長(知),丁(端)丈切;田(透),陳(澄)也。形聲字:登—橙澄證撜;兆—桃逃跳挑眺方音:豬(知),福州[ty],廈門[tu];遲(澄),福州[ti],廈門[ti];知,福廈[ti]3、娘日二紐歸泥(近代·章炳麟):

中古漢語的“娘”母和“日”母在上古漢語中是沒有的,它們在上古讀作“泥”母。“涅從日聲,《廣雅·釋詁》‘涅,泥也’,‘涅而不緇’亦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女(泥)—如汝(日)乃(泥)—仍(日)若(日)—匿諾(泥)弱(日)—溺(泥)日,福州[nit]4、照二歸精,照三歸知(近代·黃侃):上古時期,中古的“莊”組(照系二等字“莊初崇山”)與“精”組精清從心關系密切;“章”組(照系三等字“章昌船書”)與舌上音知徹澄關系密切,它們在讀音上很相近,實際上是照三歸舌頭音端透定。4、照二歸精,照三歸知(近代·黃侃):“且”字是精組字,從“且”得聲的字,在中古有讀精組的,例如“租,則吾切”,“租,昨胡切”;有讀照二組的,如“菹,側余切”,“鉏,士魚切”?!办埂笔钦杖M字,從丹得聲,中古音“丹,都寒切”,端組字;“闡”是照三且字,從單得聲,中古“單”與“丹”同音,也是端組字。

稍梢捎(審二)—消逍霄(心)浞(照二),在(精組)角反;棧(照二),在間反叟(精)—搜溲(照二)真(照三)—嗔瞋真(照三),填闐(端)軫診疹(照三),殄(端)周(照三)—雕輖(端組)5、喻三歸匣,喻四歸定(近代·曾運乾):

中古的“喻”母在上古一分為二,“喻”母三等(“于”或“云”母)與匣母相同,“喻”母四等(“余”或“以”母)接近定母。

“古讀‘瑗’(喻三)如奐,《春秋》左紙經(jīng)襄二十七‘陳孔奐’,公羊作‘陳孔瑗’。按:奐,胡玩切,匣母。古讀瑗如環(huán),《春秋》襄十七年‘齊侯環(huán)卒’,公羊作‘齊侯瑗’。環(huán),匣母。”乎(匣)—于(喻三)或(匣)—域棫閾蜮魊(喻三)也(喻四)—地(定)多(端)—移(喻四)俞(喻四)—偷(透)(二)上古三十二聲母:(P544)

在唐宋三十六字母的基礎上進行合并和分化牙音見溪群疑舌音端(知)透(徹)定(澄)泥(娘)余(喻四)章(照三)昌(穿三)船(床三)書(審三)禪唇音幫(非)滂(敷)并(奉)明(微)齒音精清從心邪莊(照二)初(穿二)崇(床二)山(審二)喉音影曉匣(喻三)半舌來半齒日五、雙聲疊韻1、雙聲指兩個字的聲母相同;疊韻指兩個字的韻母相同。2、雙聲疊韻是在某一時期的具體語音中構成的。隨著語音的演變,雙聲疊韻關系也經(jīng)常發(fā)生變化。五、雙聲疊韻:

要以當時當?shù)氐恼Z音為準

古今皆雙聲:馳騁(徹)、拮據(jù)(見)、參差(初)古雙聲今非:蝙蝠(幫)、繽紛(幫)、獨特(定)、玄黃(匣)、蕭瑟(心)古非今雙聲:經(jīng)(見)濟(精)、威(影)望(明)古今皆疊韻:窈窕(宵)、綢繆(幽)、須臾(魚)、逍遙、荒唐古疊韻今非:倉庚(陽)、芣苢(之)古非今疊韻:知(支)識(職)、清(耕)明(陽)3、雙聲疊韻的運用和上古漢語的構詞法有密切關系。(1)創(chuàng)構單純復音詞。古漢語中大部分連綿詞以雙聲疊韻為手段創(chuàng)構。①形容詞性連綿詞大都用來描繪聲色形狀;②名詞性連綿詞。(2)創(chuàng)構同義詞或近義詞。反切注音法就是以雙聲疊韻為依據(jù)的:切上字與被切字雙聲,切下字與被切字疊韻。加強詩歌的音樂性。六、古音通假:古代漢語書面語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一)假借兩種:1、本無其字的假借(造字假借):本無其字依聲讬事。其,本義簸箕,假借為代詞。我,本義武器,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莫,本義為日落,假借為否定詞。2、本有其字的假借(用字假借):

本有其字,音同通用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莊公寤生,驚姜氏。(《鄭伯克段于鄢》)舉錯不可不察也。(《張釋之傳》)往者屈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