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文稿第七講西方政治文化與中西政治文化比較_第1頁
演示文稿第七講西方政治文化與中西政治文化比較_第2頁
演示文稿第七講西方政治文化與中西政治文化比較_第3頁
演示文稿第七講西方政治文化與中西政治文化比較_第4頁
演示文稿第七講西方政治文化與中西政治文化比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優(yōu)選)第七講西方政治文化與中西政治文化比較當前第1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西方政治文化傳統(tǒng)個人主義和自由、平等思想多元主義法律至上當前第2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個人主義與自由、平等思想個人主義是西方政治文化的內核。個人主義思想源于亞里士多德,他確認個人利益,尊重公民權利。個人主義最旱是由法國學者托克維爾提出,強調個人自由及個人自主與尊嚴不受外來的約束。在個人權利中,自由、平等是最基本的權利,自由平等既是個人主義的核心內容,也是西方社會公認的政治原則。當前第3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個人主義是古典自由主義的理論前提和精神基礎。自由主義是近代西方政治文化的主流和典型表現(xiàn),它把個人視為國家的基礎和終極價值,把國家視為服務于個人的工具,在個人與國家之間劃出界限,限制國家權力的范圍,維護個人權利。當前第4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在西方政治文化的價值序列中,毫無疑問,自由是第一位的。正如有學者指出:對自由的熱愛和追求,是西方傳統(tǒng)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西方社會公民政治心態(tài)和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xiàn)。當前第5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古希臘人認為自由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自由意味著公民的公共生活中的自主與自治。古羅馬的西塞羅也表達了類似的含義,人民只要有參政的機會便是得到自由。可見,古希臘人與古代羅馬人對自由的理解相近。當前第6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到了近代,自由和平等同時被當作人的“自然權利”,資產階級思想家們提出自由與平等是人與生俱來的不可剝奪的權利。自由便意味著“自由的平等”,平等是自由的當然之義。當前第7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在個人與國家的關系上,自由主義認為人們是為了保護自由、平等等天賦人權才組建了國家:1、個人權利是前提,國家權力是結論;個人權利是因,國家權力是果;個人權利是原始和先在的、自然的,國家權力是后發(fā)的、派生的、約定的。當前第8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2、個人權利是目的,國家權力是工具,國家權力因個人權利而存在;個人權利限定了國家權力的范圍,設定了國家權力的界限,在個人權利的范圍內,國家權力是無效的。當前第9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3、個人權利取最大值,國家權力取最小值,國家權力是單個人走到一起過共同的社會生活所必須的權力,是組成群體的個人的權利相互加減乘除之后的剩余權力。當前第10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康德曾以一句名言概括了自由主義的一個基本信念:“這樣行動,無論是對你自己或對別的人,在任何情況下把人當作目的,決不只當作工具?!保档拢骸兜赖滦味蠈W探本》唐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第43頁)

當前第11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人是目的”這一命題,確認了人是終極價值,最集中地表達了個人主義的信仰。這是古典自由主義始終不渝的信念,也是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基石。當前第12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多元主義多元主義與自由主義密切相關,多元主義堅持這樣的信念,多樣性和異見都是價值,它們使個人及他們的政體和社會變得豐富多采。內涵:社會——政治結構多元化利益多元權力多中心權利分配多元化當前第13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法律至上法律至上是法治思想的體現(xiàn),而法治原則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內核。法治是以法律為最高和最終的權威,以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唯法是從。當前第14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古希臘是西方法律思想的發(fā)源地,也是法治觀念的誕生地。當前第15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蘇格拉底主張城邦的法律是人類幸福的標志,遵守法律就是公民的一種美德。當前第16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晚年的柏拉圖講: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處于從屬地位,沒有權威,我敢說,這個國家一定要覆滅;然而,我們認為一個國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這些官吏服從法律。這個國家就會獲得諸神的保佑和賜福。(《理想國》)當前第17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亞里士多德系統(tǒng)地論述了法治的思想。他說:“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政治學》第199頁)當前第18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法治應當優(yōu)于一人之治……即便有是國政仍須依仗某些人的智慮(人治),這總得限止這些人們只能在應用法律上運用其智慮,讓這種高級權力成為法律監(jiān)護官的權力。”(《政治學》168頁)當前第19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誰說應該由法律遂行其統(tǒng)治,這就有如說,惟獨神祗和理智可以行使統(tǒng)治;至于誰說應該讓一個個人來統(tǒng)治,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獸欲,雖最好的們(賢良)也未免有熱忱(柏拉圖認為人性善惡混雜,有低級生物的低劣性情,其次是高級動物的高貴性情,最高層次的是包含理智的人性。這里的熱忱指的是中間層次的高貴性情,即獅性,即激情。這就往往在執(zhí)政的時候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響的神祗和理智的體現(xiàn)?!保ā墩螌W》第169頁)當前第20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古羅馬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馬可·圖利烏·西塞羅繼承了古希臘斯多葛派的自然法理論,認為人的行為要受到約束,國家的行為要受到法律的制約。在國家管理方面,要依法治國。他堅決反對人治,認為要真正使公民獲得幸福,國家應當實行法治,不允許任何人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全體公民包括執(zhí)政官在內,在法律面前應一律平等。當前第21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到了近代,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對法治思想作出重要的貢獻,他們提出各種法治思想和立法的原則,對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法治思想成為西方政治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第22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西方政治文化的性質和特征西方政治文化的性質是公民文化(參與者文化),是民主政治政治體系中的政治文化。當前第23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西方政治文化中最核心的東西是權利平等,正因為有了權利平等的普遍意識,才有民主、法治、多元化和選擇自由,才有相應的一系列制度架構。因此,西方政治文化的特征就是權利、平等、自由和法治。當前第24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中西政治文化比較中國和西方政治文化存在著許多差異,亦有某些相通之處。當前第25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中西政治文化比較之一:政治觀中國政治人視政治為好事而西方政治人視政治為壞事。之所以形成截然不同的政治觀,原因在于對政治的目的和功能看法不同。當前第26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在中國,政治的目的和功用在中國是揚善,而在西方則是抑惡。(張明澎。中國政治人——中國公民政治素質調查報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中國(孔子):人之初,性本善。西方(漢密爾頓):“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政府”。當前第27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具體表現(xiàn)中國人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關心政治或者說是最政治化的民族。《尚書》中說:道洽政治。潤澤民生?!弊怨乓詠恚谥袊说男哪恐?,政治便是大家的事;“學而優(yōu)則仕”,讀書好的人一定要去做官”,從事政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當前第28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時至今日,關心國家大事,關心時政,仍然是對一個人肯定的評價。揚善的政治觀使政治成為最高尚的事情,關心政治、參與政治成為人的最大美德。因此中國政府擁有極強的政治動員能力。當前第29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中國政府可以掀起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運動、群眾運動、社會運動。而在西方,政府一不小心可能觸犯公民自由和權利。公民抗拒政府的過多干預。所以西方國家的公眾對于中國動員和說服群眾的做法,視為“侵犯個人自由”,“強迫命令”,對于政府組織民眾參加聲勢浩大的活動,更感到不可理解。當前第30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中西政治文化比較之二:法治觀念差異:中國——德主刑輔,強調自律(人性預設:性善)、禮治,實質上是人治;

當前第31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西方——法律至上,強調他律(人性預設:性惡),實質上是法治。西方從古代法治思想萌芽,在中世紀時法治思想繼續(xù)發(fā)展,近代更是得到深化和鞏固,形成法治傳統(tǒng)。當前第32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相同:1、禮法合一,即道德原則與法律原則的結合。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中國是一種亞文化,“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說的是王子而不是皇帝,說明最高統(tǒng)治者還是高于法律的,因此只能是皇家法治而不是現(xiàn)代法治。)而且即使是犯了斬首罪也往往是以削發(fā)代之。當前第33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中國:“非禮無法”(荀子),禮法合一。理論與實踐:道德轉化為法律。十惡不赦——先秦《齊律》,隋朝納入法典,沿用至宋元明清。十惡為:1、謀反。十惡之首,謀反朝政,危害社稷。2、謀大逆。指毀壞皇家的宗廟、陵寢、宮殿的行為。3、謀叛。指叛逃到其它敵對國家。當前第34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4、惡逆。指打殺祖父母、父母以及姑、舅、叔等長輩和尊親。5、不道。殺死一家非死罪三人。6、大不敬。觸犯皇帝尊嚴地位的七種犯罪,例如,偷盜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偽造御用藥品以及誤犯食禁,誹謗皇帝,對抗皇帝使臣等。當前第35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7、不孝。指咒罵、控告以及不贍養(yǎng)自己的祖父母、父母。祖、父輩死后亡匿不舉哀,喪期嫁娶作樂。8、不睦。謀殺五服內的親屬,毆打、控告丈夫,毆打其他親屬等。當前第36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9、不義(指毆打、殺死長官(一般指州縣長官),丈夫死后不舉哀并作樂改嫁等)10、內亂。家族內的亂倫,奸淫近親。當前第37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西方:西方有著悠久的自然法傳統(tǒng),自然法是普遍的道德原則,霍布斯稱自然法為道德法,自然法所體現(xiàn)的道德內容:正義、自由、平等、博愛、和平、互助、寬恕、守信等等。自然法高于實在法,是實在法的基礎,實在法必須合乎自然法才是真正的法律。當然,實在法很難完全合乎自然法,但立法者應不斷朝這一目標努力,把普遍的道德原則作為法律的價值根據(jù)和應然取向。當前第38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理論與實踐:道德轉化為法律。首先,近代以來西方資產階級高舉人道主義大旗,張揚人性、個性,倡導個人主義的道德觀念,捍衛(wèi)個人權益成為法律的最重要內核心。因此,西方近代以來的法律,就是人道主義的法律。當前第39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其次,西方國家在具體立法尤其是在民法體現(xiàn)了維護公序良俗(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的原則。公序良俗原則最早體現(xiàn)在《法國民法典》中?!斗▏穹ǖ洹返?條規(guī)定“個人不得以特別約定違反有關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的法律?!碑斍暗?0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家庭倫理方面:1804《法國民法典》(《拿破倫法典》)第205條:“父母與其他直系血親有受撫養(yǎng)的必要時,子女負有扶養(yǎng)的義務”。第206條:女婿與兒媳,在同樣情況下,對岳父與公婆,亦負扶養(yǎng)義務?!钡?71條規(guī)定:“子女不問其年齡如何,對父母負尊敬的義務”。當前第41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在社會風尚方面:規(guī)定了對見危不救、見義不為等不道德行為的懲罰條款。比如,《法國新刑法》中的第223—226條第一款規(guī)定,任何人有能力阻止侵犯他人人身之罪行發(fā)生而不對其本人或第三者構成危險卻放棄采取這種阻止行動的,處5年監(jiān)禁并科50萬法郎罰金。當前第42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中西政治文化比較之三:個人與整體的關系中國:整體主義;西方: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在西方有悠久的傳統(tǒng)。政府不得侵犯個人自由和權益。政府權力有限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中國,政府權威高于個人自由。當前第43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在中國,主流意識是個人服從國家;亞文化:個人主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痹谖鞣剑瑐€人是國家的基礎和終極價值,國家是服務于個人的工具,要維護個人利益,限制國家權力;亞文化:由柏拉圖開始的共產共妻思想到現(xiàn)代極權思想及其實踐。當前第44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中西政治文化比較之四:一元與多元中國:權力一元化;中國傳統(tǒng)社會政治權力的常態(tài)是以宗法倫理為基礎的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狀態(tài)。權力一元化的思想起源于先秦,到秦漢時期形成大一統(tǒng)觀念,權力一元成為中國政治生活的最高原則。當前第45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中國傳統(tǒng)社會內部即使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集團,也不是西方社會的那種勢均力敵的、互相斗爭、互相控制、互相妥協(xié)、最終定立政治契約而共同存在和共同發(fā)展的多元的利益集團,而是表現(xiàn)為如下兩種情況:當前第46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要么各集團間的關系是你死我活的敵我關系,最終導致一個集團消滅其他集團而取得大一統(tǒng)的局面和地位;要么以嚴格的等級制結構存在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最高和最終的權威集中于君主一個人身上,形成君主專制的局面。當前第47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權力出于一,高于一,一于國家,再由家國一體而一于君主。這不但是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所信奉的并視為萬古不變的法則,而且也被普通老百姓視為理所當然。當前第48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西方:權力多元化。

在西方,政治權力地多元的,即作為個人權利依托和保障的社會上勢均力敵的多元利益集團的存在和互控,從而形成網(wǎng)狀控權模式。多元利益集團對下實現(xiàn)保護個人權利的功能,對上則起到消解政治集權和專權出現(xiàn),成為民主政治制度的社會基礎。當前第49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中西政治文化比較之五:民主主義與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從本質上來講仍是一種王權主義;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民本是以臣民為本,民主則是由公民作主;民主主義以公民權為基礎,民本思想則以臣民附屬為前提,是君主專制的一種補充。當前第50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黃宗羲第一次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認為“蓋天下之治,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體現(xiàn)民主思想的萌芽。當前第51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中西政治文化比較之六:平均主義與平等思想中國傳統(tǒng)的平均主義與西方政治文化中權利平等的內核相對應,但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是等級制的,中國的平均思想與西方的平等思想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當前第52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中國的平均思想強調的是結果的平等,忽視平等產生的基礎及過程的平等,由權威或個人統(tǒng)一分配各種價值和資源(重在物質層面)。 保障手段:人為調節(jié)當前第53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平均主義是一種比較古老和普遍的平等觀念,在各文明形態(tài)和不同歷史時期都有所表現(xiàn)。當前第54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例如,柏拉圖在《理想國》提出,要在“護國者”階層中實行徹底的共產共妻制度;中國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治觀點,在中國的歷次農民起義中,都打出過“等貴賤、均貧富”的旗號。平均主義的實質就是要求在物質分配方面采取數(shù)量均等的做法,因而是一種追求結果平等的平等觀。當前第55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平均主義產生于古代物資匱乏、貧富懸殊的環(huán)境中,具有保障每個社會成員的生存權利的意味,符合廣大中下階層人民的愿望和利益;但另一方面,平均主義對平等產生的基礎和過程的忽視、片面地追求社會成員絕對同一性的欲望、以及內在的崇拜權力的傾向使它無法成為一種富有建設性價值的平等原則。當前第56頁\共有65頁\編于星期五\5點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對平等的理解日趨成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