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課件_第1頁
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課件_第2頁
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課件_第3頁
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課件_第4頁
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1縮寫(動脈供血)CCA:頸總動脈ICA:頸內動脈ECA:頸外動脈MCA:大腦中動脈ACA:大腦前動脈AComA:前交通動脈PComA:后交通動脈縮寫(動脈供血)CCA:頸總動脈2縮寫(動脈供血)PCA:大腦后動脈BA:基底動脈VA:椎動脈SCA:小腦上動脈AICA:小腦下前動脈PICA:小腦下后動脈縮寫(動脈供血)PCA:大腦后動脈3腦動脈兩大體系頸內動脈系(前循環(huán)):供血范圍:大腦前部+部分間腦(約占腦部血液供應量80%-90%)

椎基底動脈系(后循環(huán)):供血范圍:大腦后部+部分間腦+腦干+小腦(約占腦部血液供應量10%~20%)小腦幕為界頂枕溝為界(3/2)腦動脈兩大體系頸內動脈系(前循環(huán)):供血范圍:大腦前部+部分4前后循環(huán)通過威利氏環(huán)相互連通

后面詳細介紹……前后循環(huán)通過威利氏環(huán)相互連通

后面詳細介紹……5腦動脈起于主動脈弓的3條主血管:無名動脈(頭臂干)

分成右頸總動脈和右鎖骨下動脈左頸總動脈(CCA)頸外動脈–起于CCA兩條分支中較小的一條頸內動脈–起于CCA分支C3-C4或C4-C5段左鎖骨下動脈左右椎動脈分別起于兩側的鎖骨下動脈腦動脈起于主動脈弓的3條主血管:61.主動脈弓2.無名動脈3.左側鎖骨下動脈4.右鎖骨下動脈5.右頸總動脈6.左頸總動脈7.右頸外動脈8.左頸外動脈9.右頸內動脈10.左頸內動脈11.右椎動脈12.左椎動脈13.右側內乳動脈14.左側內乳動脈15.右側甲狀頸干16.左側甲狀頸干17.左側肋頸干1.主動脈弓10.左頸內動脈7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8基底動脈椎動脈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基底動脈椎動脈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9頸外動脈(ECA)頸外動脈是頸總動脈的較小分支,其直徑與頸總動脈直徑比平均是0.62。頸外動脈向前外走行主要供血區(qū)域包括面部、頭皮、耳鼻咽部、上頸部和腦膜等。頸外動脈(ECA)頸外動脈是頸總動脈的較小分支,其直徑與頸總10頸外動脈:總共分出8支分支。分別是甲狀腺上動脈、舌動脈、面動脈、咽升動脈、枕動脈、耳后動脈、頜內動脈和顳淺動脈,這些分支在側位影像上觀察最好。頸外動脈:總共分出8支分支。分別是甲狀腺上動脈、舌動脈、面動11甲狀腺上動脈:是頸外動脈的第一前支,起自頸外動脈的前壁,向前下內走行,進入甲狀腺的上極,在造影的實質期可以看到甲狀腺的染色。(上圖5,下圖1)甲狀腺上動脈:是頸外動脈的第一前支,起自頸外動脈的前壁,向前12舌動脈:是頸外動脈的第二前支,起自頸外動脈的前內側壁,甲狀腺上動脈的上方,大多平頸3水平,走行于下頜角的下方。其主要供應舌部、咽部及頜下腺等血液。側位造影觀察最好。(下圖2)舌動脈:是頸外動脈的第二前支,起自頸外動脈的前內側壁,甲狀腺13面動脈:是頸外動脈的第三前支,又稱上頜外動脈。其自頸外動脈前壁發(fā)出后向上走行,繼而彎曲向下繞過下頜骨向上跨過頰部。主要分支有腭升動脈、胲下動脈、頰及嚼支、上唇動脈、下唇動脈及鼻外側動脈等。供血給面的大部。約有10%患者面動脈與舌動脈共干。(上圖與舌動脈共干,下圖3)面動脈:是頸外動脈的第三前支,又稱上頜外動脈。其自頸外動脈前14咽升動脈:起源于頸外動脈的后或內側壁。此動脈較細,在頸內、外動脈之間向上走行,造影片上以側位片為最佳投照角度。主要供應咽部肌肉、腦膜、神經和鼓室。(下圖8)咽升動脈:起源于頸外動脈的后或內側壁。此動脈較細,在頸內、外15枕動脈:起源于頸外動脈的后壁。供應枕部肌肉、皮膚和硬膜,并通過頸乳突動脈向巖骨供血。(上圖5,下圖9)枕動脈:起源于頸外動脈的后壁。供應枕部肌肉、皮膚和硬膜,并通16顳淺動脈:此動脈是頸外動脈的淺部終末支。供應頭皮的前2/3和面部外上部皮膚,與枕動脈、耳后動脈有廣泛的吻合,供應頭、面部皮膚。(下圖6)顳淺動脈:此動脈是頸外動脈的淺部終末支。供應頭皮的前2/3和17耳后動脈:起源于頸外動脈后壁的腮腺區(qū)。主要供應耳廓的內面、耳后頭皮和腮腺。(上圖C,<D為咽升動脈>,下圖7)耳后動脈:起源于頸外動脈后壁的腮腺區(qū)。主要供應耳廓的內面、耳18頜內動脈:是頸外動脈的另一終末支即深終末支。起于下頜骨頸處,向前上方走行,先后分出腦膜中動脈、顳后深支、腭降支、蝶腭支、眶下支、顳前升支等大小15支動脈分支。供血范圍較大,包括鼓室、中耳、大腦鐮、硬腦膜、眶板、顳肌、咬肌、頰部肌肉皮膚、副鼻竇、上下頜骨、齒槽等(上圖為其分支,下圖4)頜內動脈:是頸外動脈的另一終末支即深終末支。起于下頜骨頸處,19

2顳淺動脈、3耳后動脈、4枕動脈、7頸內動脈、8頸外動脈、10頸總動脈、16腦膜中動脈、27面動脈、28甲狀腺上動脈2顳淺動脈、3耳后動脈、4枕動脈、7頸內動脈20頸內動脈

MCA+ACA+脈絡叢前動脈

頸內動脈是頸總動脈的較大分支,其直徑與頸總動脈直徑比平均是0.64,它向后內走行,入顱后分支為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頸內動脈起始段和大腦中動脈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好發(fā)部位。頸內動脈

MCA+ACA+脈絡叢前動脈

頸內動脈是頸總動脈的21頸內動脈:雙側頸內動脈供應兩側大腦半球的大部分血液。頸內動脈的分段目前有多種命名方法,下面我們主要介紹Bouthillier分段(七分段法)頸內動脈:雙側頸內動脈供應兩側大腦半球的大部分血液。頸內動脈22第一段(C1)稱為頸段,C1段又分為頸動脈球部和頸升段。頸動脈球又名頸動脈竇,是頸內動脈起始部分,呈局部擴張,正常時比頸總動脈直徑略粗。頸升段延續(xù)于頸動脈竇,向上延伸到顱底第一段(C1)稱為頸段,C1段又分為頸動脈球部和頸升段。頸動23C1段(頸段)CCA分叉水平(C34/C45)-頸動脈管顱外口分叉可高到C1低達T2先在ECA后外側,后在其前內側入顱(頸動脈管)位于頸內靜脈前內側CNIX–XII將他與頸靜脈隔開幾無分支罕見變異原始舌下動脈和前環(huán)椎節(jié)間動脈在頭側,ICA進人頸動脈管水平,于此處鞘分為兩層,內層延續(xù)為頸動脈管的骨膜:外層延續(xù)為顱底顱外骨膜。C1段(頸段)24頸動脈側位(左圖)正位(右圖)起始部ICA在ECA的后外側,上升后(小箭)轉到ECA的前內方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25CCA分叉部ECAICA分叉后CCA分叉部ECA26Ica從后外轉到eca后已轉到后內Ica從后外轉到eca后已轉到后內27頸內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術前術后頸內動脈狹窄支架成形術術前術后28第二段(C2)稱為巖段,C2段是頸內動脈走行于頸動脈管內的一段,分為兩個亞段,即垂直段(或稱升段)和水平段,兩段交界處稱作膝部第二段(C2)稱為巖段,C2段是頸內動脈走行于頸動脈管內的一29C2(頸動脈管段、巖段)

位于頸動脈管內,自頸動脈管顱外口到破裂孔后緣。在頸內V前方、莖突內側入顳骨,在耳蝸及鼓室下稍前向前內彎曲成角分三部:垂直部、彎曲部(頸內動脈后彎)和水平部(向前向內走行)。

分支:翼管動脈和頸鼓動脈,小且不常存在,但很重要C2(頸動脈管段、巖段)

位于頸動脈管內,自頸動脈管顱外口到30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31膝部膝部32男,57,反復左側偏盲,有廣泛的動脈硬化DSA(右上圖)頸內動脈巖段狹窄。DSA(右下圖)球囊擴張后有動脈夾層形成男,57,反復左側偏盲,有廣泛的動脈硬化33放置支架后夾層消失術后5個月復查:通暢放置支架后夾層消失術后5個月復查:通暢34男,47,左側外展神經麻痹CT,左側巖骨尖及鄰近斜坡受侵MR,高信號,動脈瘤男,47,左側外展神經麻痹35右上,DSA正側位上,手術旁路示意圖右下,術后造影正側位右上,DSA正側位36第三段(C3)稱為破裂孔段,C3段很短,起自頸動脈管顱內端,止于巖舌韌帶第三段(C3)稱為破裂孔段,C3段很短,起自頸動脈管顱內端,37C3(破裂孔段)從頸動脈管內口開始,在充滿軟骨的破裂孔上方行走,沿蝶骨底的頸動脈溝上升到巖舌韌帶(約到海綿竇段后膝部下1cm)處與C1、C2一樣被蜂窩組織、靜脈叢及自主神經所包繞被三叉神經節(jié)覆蓋無變異C3(破裂孔段)38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39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40止于海綿竇段膝部下約1cm膝部止于海綿竇段膝部下約1cm膝部41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42第四段(C4)稱為海綿竇段,C4段起于巖舌韌帶上緣,止于硬腦膜環(huán)。分為三個亞段,后升部(垂直部)、水平部和前垂直部。兩個交接部稱作后膝部和前膝部第四段(C4)稱為海綿竇段,C4段起于巖舌韌帶上緣,止于硬腦43海綿竇段(C4)自巖舌韌帶上緣到遠側硬膜環(huán)分三段,后升部(垂直段),水平段(長),前垂直部(短)分支,后主干(腦膜垂體動脈)和下外干主要解剖關系正常變異過度迂曲,旁正中行程(進入蝶鞍)異常原始三叉動脈后升部海綿竇段(C4)后升部44垂直上升后開始向后內彎曲海綿竇段后膝部海綿竇段后膝部垂直上升后開始向后內彎曲海綿竇段后膝部海綿竇段后膝部45水平部水平部46女,22,6個月前有顱面部外傷史,鼻口出血CT額眶上頜骨骨折,鼻竇(—),A、B平掃,C、D強化女,22,6個月前有顱面部外傷史,鼻口出血47幾天后,右眼黑朦,面部麻木,鼻出血,行眼眶減壓術,隨后幾個月反復鼻出血,但通過鼻腔填塞可止血。5個月時做了CT和MR,CT顯示蝶竇內有腫塊并有增強,MR顯示有流空,懷疑假性動脈瘤。幾天后,右眼黑朦,面部麻木,鼻出血,行眼眶減壓術,隨后幾個月48DSA證實右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假性動脈瘤,后來因鼻腔大出血而死亡DSA證實右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假性動脈瘤,后來因鼻腔大出血而49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巨大動脈瘤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巨大動脈瘤50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51由于代償良好,所以可閉塞頸內動脈;也可用彈簧圈栓塞動脈瘤。由于代償良好,所以可閉塞頸內動脈;52CCFCCF53第五段(C5)稱為床突段,C5段是頸內動脈各段中最短的一段。起自近側硬腦膜環(huán),止于頸內動脈進入蛛網膜下腔處的遠側硬腦膜環(huán)第五段(C5)稱為床突段,C5段是頸內動脈各段中最短的一段。54床突段(C5)一小楔形段(前膝一部分),長約4mm-6mm,硬膜間結構,近、遠側硬膜環(huán)在后方海綿竇頂部融合在一起前外側為前床突,內側為蝶骨底的頸動脈溝,海綿竇的靜脈小分支在硬膜環(huán)內行走眼動脈起自該段少見床突段(C5)55減影與不減影圖對照床突關系減影與不減影圖對照床突關系56眼動脈段(C6)自遠側硬膜環(huán)到PCoA起點近側,向后及上彎曲構成ICA前膝(遠側硬膜環(huán)是頸內動脈硬膜內、外部分的分界線)有一疏松依附的硬膜凹陷(頸動脈陷窩)(在頸內動脈穿過遠側硬膜環(huán)的內側,有時硬膜冗長,形成一個小的硬膜囊或隱窩,為硬膜內間隙的擴展,其尖端指向海綿竇,這個硬膜隱窩稱之為頸動脈窩(Carotidcave))眼神經在其上方內側,其周圍為CSF分支:眼動脈和垂體上動脈眼動脈段(C6)57眼動脈眼動脈58交通段(C7)自后交通動脈起始近端到分為大腦前和大腦中動脈分叉處主要關系在動眼神經和視神經間通過,終于前穿質下方分支后交通動脈PCoA,脈絡膜前動脈AChA變異從ICA”胚胎樣“大腦后動脈ICA后交通動脈起始部漏斗樣膨大(直徑≤3mm)異常AChA在PCoA近側分出(動脈瘤手術時須注意,否則會造成腦梗死)交通段(C7)59PCoA起自頸內動脈的背側,向后行于動眼神經上方,途中發(fā)出數(shù)小分支:丘腦前穿動脈,供血內丘腦及第III腦室壁。AChA起自ICA后面,PCoA起點上方AhCAPCoAPCoA起自頸內動脈的背側,向后行于動眼神經上方,途中發(fā)出數(shù)60大黑箭是AChA進入腦室顳角的脈絡叢點(成角)大黑箭是AChA進入腦室顳角的脈絡叢點(成角)61PComAPComA62頸內動脈主干閉塞供血范圍:大腦前部+部分間腦(約占腦部血液供應量80%-90%)

頸內動脈主干閉塞供血范圍:大腦前部+部分間腦(約占腦部血液供63頸內動脈的主要分支:1.眼動脈:自C6段發(fā)出,經視神經管入眶。2.后交通動脈:自C7段發(fā)出,與大腦后動脈吻合。3.脈絡叢前動脈:自C7段發(fā)出,經脈絡裂入側腦室下角,形成脈絡叢。皮質支:供應海馬和鉤;中央支:供應內囊后肢的后下部和蒼白球等。特點是口徑細、行程長,易發(fā)生栓塞,所以臨床上蒼白球和海馬發(fā)病較多。頸內動脈的主要分支:64

眼動脈:為頸內動脈出海綿竇后的第一支較大分支,自C6段發(fā)出,偶爾可從腦膜中動脈發(fā)出。從后向前呈波浪狀走行,經視神經管入眼眶。眼動脈有眼復合動脈、淚腺動脈、眶上動脈、視網膜中動脈、篩前后動脈、鐮前動脈、鼻背動脈等許多分支。眼動脈的一些分支與顳前動脈、腦膜中動脈的分支相吻合,是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的重要吻合血管。眼動脈逆流是二級側枝循環(huán)開放的標志。

眼動脈:為頸內動脈出海綿竇后的第一支較大分支,自C665后交通動脈后交通動脈的毗鄰是:上方為視束和大腦腳內側面,下方為蝶鞍,內側為乳頭體和灰結節(jié),下外側為動眼神經和顳葉海馬回鉤。后交通動脈后交通動脈的毗鄰是:上方為視束和大腦腳內側面,下方66后交通動脈中央支后交通動脈發(fā)出的中央支可以分為前后兩組,前組供應視交叉下部,視束、灰結節(jié)、漏斗、乳頭體、丘腦腹側部和內囊后肢,后組分支供應丘腦底核。丘腦結節(jié)動脈屬于中央支,供應灰結節(jié)、乳頭體、丘腦腹側部和內囊后肢。該動脈閉塞導致:靜止性震顫或者意向性震顫,及舞蹈性手足徐動性靜坐不能和丘腦手(使人感覺非生理性的手部攣縮),無感覺障礙和無疼痛為典型征象。后交通動脈中央支后交通動脈發(fā)出的中央支可以分為前后兩組,前組67脈絡膜前動脈脈絡膜前動脈在蛛網膜下腔中沿視束表面后行,至大腦腳前緣轉向后外,行于大腦腳和顳葉內緣之間,在海馬溝附近經脈絡膜裂進入側腦室下角,參與側腦室脈絡叢該動脈近端有兩支較大分支稱為紋狀體內囊動脈,供應內囊后肢下2/5,蒼白球內側部、丘腦腹前核外側部和腹外側核群,底丘腦及中腦的紅核、黑質。該動脈在未穿入側腦室下腳之前,除發(fā)1~3個皮質支外,還發(fā)出2~3個穿支,1支穿視神經內側至大腦腳,另兩支即為紋狀體內囊動脈。此動脈主要營養(yǎng)尾狀核尾,行程長,管徑較小,易發(fā)生栓塞。脈絡膜前動脈脈絡膜前動脈在蛛網膜下腔中沿視束表面后行,至大腦68脈絡膜前動脈在進入側腦室下角前后,發(fā)支供應鉤、杏仁核、海馬及齒狀回前部、海馬旁回、尾狀核尾。在側腦室下角脈絡叢,脈絡膜前動脈與脈絡膜后外側動脈相吻合。閉塞后可以出現(xiàn)以下癥狀:1、對側偏癱(大腦腳)、對側偏身感覺障礙及偏盲(內囊后肢下2/5),特點為偏身感覺障礙重于偏癱,而對側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覺障礙,有的尚有感覺過度、丘腦手、患肢水腫等。2、海馬受損可出現(xiàn)神智、情緒、記憶異常,或者癲癇發(fā)作、嗅幻覺和味幻覺。脈絡膜前動脈在進入側腦室下角前后,發(fā)支供應鉤、杏仁核、海馬及69脈絡膜前動脈脈絡膜前動脈70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71Whichoneisthe

AnteriorChoroidalArtery

?WhichoneistheAnteriorChor72脈絡叢前動脈:→側腦室下角的脈絡叢,并供應外側膝狀體、內囊后肢的后下部、大腦腳底的中1/3、蒼白球等,易形成血栓阻塞。脈絡膜前動脈的供血范圍左圖詳示:基底節(jié)區(qū)的血液供應。脈絡叢前動脈:→側腦室下角的脈絡叢,并供應外側膝狀體、內囊后73D.AxialT2-weightedimage(2500/80)revealsthepresenceofaninhomogeneousmassintherightlateralventricle.Thelowsignalintensitysuggetsthepresenceofcalcificationandhemorrhage.E.Angiogramoftherightinternalcarotidarteryobtainedonday3demonstratesahypervascularmassfedfromtherightanteriorchoroidalartery(arrows).D.AxialT2-weightedimage(25074大腦前動脈的分段按Fischer分類法分為5段A1段,水平段;A2段,垂直段;A3段,膝段;A4段,胼周段;A5段,終段,為楔前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前動脈的分段大腦前動脈75A1段:是大腦前動脈至前交通動脈的一段,向前內方走行,越過視神經、視交叉至中線。正位片上呈由外向內水平走向或略呈弧形。側位片上成軸位投影并與大腦中動脈重疊,顯示不清。A1段上移常提示鞍區(qū)占位性病變,大腦前動脈在此段閉塞可不產生癥狀,因遠端可以從前交通獲得血液。A1段:是大腦前動脈至前交通動脈的一段,向前內方走行,76A2段:為前交通動脈至胼胝體膝部下方的一段,側位片上呈由后下向前上方走行,略成“S”形。正位片上顯示為沿中線垂直上行,故又稱垂直段。如大腦前動脈在前交通于Heubner返動脈之間閉塞,則出現(xiàn)如下癥狀:1、對側上神經元性癱瘓,下肢重,上肢輕。因支配下肢的旁中央小葉前半和中央前回的上1/4皮質僅有大腦前供應,而支配頭面和上肢的錐體束纖維,除有Heubner返動脈供血外,還有大腦中動脈供血,故上肢癥狀輕。2、對側下肢感覺障礙,因胼周動脈供應區(qū)的中央旁小葉后部和中央后回的上1/4皮質缺血。3、額性共濟失調:Heubner動脈,閉塞可引起(內囊前支的額橋纖維受損)4、精神癥狀如緘默、運動減少等。A2段:為前交通動脈至胼胝體膝部下方的一段,側位片上呈77A3段:以額極動脈與A2段為界,在側位片上沿胼胝體膝部向后彎曲呈前凸的弧形。正位片顯示為沿中線上行。A3段:以額極動脈與A2段為界,在側位片上沿胼胝體78A4、A5段:為大腦前動脈主干所延續(xù)的胼周段和終段。側位片上沿胼胝體上緣向后呈弧形走向。分布于額葉的部分為A4段,分布于頂葉的部分為A5段。A4、A5段:為大腦前動脈主干所延續(xù)的胼周段和終段。79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80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81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82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83

皮質支:1、眶額內側動脈2、額極動脈3、胼緣動脈4、中央旁動脈(頂動脈)5、楔前動脈供應頂枕溝以前的半球內側面及額葉底面的一部分,額、頂二葉上外側面的上部。重要分支及分布皮質支:重要分支及分布84(1)眶額動脈(也稱嗅動脈、額底動脈、眶動脈):起始于A1段或A2段,側位片顯示為沿前顱凹底向前走行,可與眼動脈平行或相重。正位片顯示為向下外方走行。供血于嗅球、直回及眶回。于大腦中的外側眶額動脈吻合。(2)額極動脈:起始A2段和A3段交界處,沿大腦半球的內側面向上前方走行,供血于額上前回的內外側面。正位片顯示為向外上方走行。對鑒別額葉占位病變有重要意義。(1)眶額動脈(也稱嗅動脈、額底動脈、眶動脈):起始于A85(3)胼緣動脈(額前內側、額中間內側、額后內側動脈):1、起始于A3段,是胼周動脈較大的一個分支,側位片顯示其主干和分支沿胼周動脈的弧度分散走行。正位片上沿大腦中線上行,末梢向外下返折,分布于額上回的前內側面及額葉內側面。常與胼周動脈重疊。2、胼緣動脈和旁中央動脈閉塞可引起對側下肢癱瘓及皮層感覺障礙,同時伴有排尿困難。(3)胼緣動脈(額前內側、額中間內側、額后內側動脈):1、86頂動脈(旁中央動脈)和楔前動脈:相當于A5段,是胼周動脈的延續(xù)和最后分支。頂動脈供應旁中央小葉和中央后回1/3,閉塞可引起對側下肢痙攣性癱瘓、感覺障礙及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楔前動脈供應扣帶回后部、楔前葉的前2/3以及頂上小葉和頂下小葉上緣。頂動脈(旁中央動脈)和楔前動脈:相當于A5段,是胼周動脈87中央支即內側豆紋動脈(中央短動脈),在前穿質內側部入腦,包括:A.返支(Heubner動脈),多在大腦前動脈于前交通動脈相接處發(fā)出,供應紋狀體前下部、尾狀核頭及內囊前下部;閉塞可引起:1、額性共濟失調(內囊前支的額橋纖維受損)2、對側中樞性的面舌癱及上肢癱(因內囊膝及后支前部受損,但因此區(qū)還有大腦中動脈的豆紋動脈供血,也可不出現(xiàn)癥狀)。B.基底支,供應視交叉和下丘腦視上區(qū)、胼胝體膝、透明隔、穹窿柱等部。中央支即內側豆紋動脈(中央短動脈),在前穿質內側部入腦88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89前交通動脈前交通動脈從后面發(fā)出2—4個下丘腦支,向后分布于下丘腦視前區(qū),視交叉,結節(jié)和漏斗。還發(fā)出胼胝體正中動脈,行于兩側大腦前動脈之間,繞過胼胝體膝走向后上,發(fā)支至一側額葉內面皮質及胼胝體上面。前交通動脈瘤發(fā)病率高,約占腦內動脈瘤的30%,小的動脈瘤可無癥狀,大的動脈瘤可壓迫大腦前動脈至額底面的分支、視交叉、下丘腦等諸結構而產生視力障礙、精神癥狀、胃腸蠕動增強、食欲亢進、無動緘默等。前交通動脈前交通動脈從后面發(fā)出2—4個下丘腦支,向后分布于下90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91大腦前動脈供血模式圖大腦前動脈供血模式圖92ACAACA93大腦前動脈主干閉塞大腦前動脈主干閉塞94heubner動脈閉塞

heubner動脈閉塞95

大腦中動脈分段(Fischer分類法)M1段,眶后段(水平段);M2段,島葉段(回旋段、環(huán)繞段),發(fā)出顳前動脈,呈“U”形;M3段,外側溝段,為M2基部發(fā)出向中央溝上升的升動脈;M4段,分叉段,發(fā)出頂后動脈、角回動脈和顳后動脈處;M5段,亦稱終末支,即角回動脈。M2+M4+M5稱大腦外側溝動脈組。大腦中動脈96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97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98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99水平段:大腦中動脈從頸內動脈分叉起,水平外行抵達前床突附近的外側裂窩止,稱為水平段。在正位片上顯示為由內向外水平走向,故稱水平段,長約14—16mm。水平段:大腦中動脈從頸內動脈分叉起,水平外行抵達前床突附近的100環(huán)繞段:隨后大腦中動脈呈C形繞過島葉前端進入外側裂,稱為環(huán)繞段。分為上干和下干,在分叉處分開,在外側裂池中向后走行一段距離后再接近。亦稱側裂段或島葉段。側位呈由前下斜向后上。正位呈外上走行、凸面向外的弧形。發(fā)出顳前動脈。

環(huán)繞段:隨后大腦中動脈呈C形繞過島葉前端進入外側裂,稱為環(huán)繞101側裂段:在分叉的遠端,大腦中動脈干隱于大腦外側裂內緊貼島葉表面,由前下走向后上,此段為側裂段。上干:外側眶額動脈、中央前溝動脈、中央溝動脈、頂前動脈、頂后動脈。下干:顳極動脈、顳前動脈、顳后動脈、顳枕動脈、角回動脈。側裂段:在分叉的遠端,大腦中動脈干隱于大腦外側裂內緊貼島葉表102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03分叉段:動脈干本身(多為下干)在頂枕顳交界處分叉為角回動脈和顳后動脈,此分叉稱為分叉段。分叉段:動脈干本身(多為下干)在頂枕顳交界處分叉為角回動脈和104終段:角回動脈一般被認為是大腦中動脈的終支,稱為終段。終段:角回動脈一般被認為是大腦中動脈的終支,稱為終段。105大腦中動脈的主要分支皮質支:額底外側動脈;中央前溝動脈;中央溝動脈;中央后溝動脈;頂后動脈;顳極動脈;顳前動脈;顳中間動脈;顳后動脈;角回動脈。供應大腦半球上外側面的大部分和島葉,半球內側面為頂枕裂以前皮質和胼胝體;在背外側面達額中回上緣或上半、額上回、中央前后回上1/4、頂上小葉及眶部內側半等區(qū)域。中央支:即豆紋動脈,10mm以內的呈內側豆紋動脈,10-20mm之間稱外側豆紋動脈,約2—19支呈波紋狀向上走行,供應前連合外側部、殼的大部、蒼白球外側段、部分額葉眶面皮質、外囊、尾狀核頭及體部(前下部除外)、內囊前肢和內囊膝部和后肢前邊部分。此組動脈是供應紋狀體和內囊的主要動脈,容易破裂出血,故稱為腦出血動脈。大腦中動脈的主要分支皮質支:106MCA中央支供應:殼核、尾狀核、內囊前肢、內囊膝的背外側和內囊后肢的背部區(qū)域。立體看,供應內囊上3/5中央支(即豆紋動脈)MCA中央支供應:殼核、尾狀核、內囊前肢、內囊膝的背外側和內107大腦中動脈供血模式圖大腦中動脈供血模式圖108大腦中動脈供血區(qū)域示意圖大腦中動脈供血區(qū)域示意圖1091、大腦中動脈起始閉塞引起:對側偏癱和偏身感覺障礙,上下肢同樣嚴重(累及中央前后回的下3/4和內囊后支),對側同向偏盲(累及視輻射)。2、大腦中動脈中央支閉塞:對側上下肢偏癱而無感覺障礙和偏盲(僅累及內囊后支的上3/5錐體束,內囊后支的下2/5感覺束及視輻射未受累,該區(qū)由脈絡膜前動脈供血)。3、大腦中動脈發(fā)出中央支后閉塞:1.對側偏癱和偏身感覺障礙,頭面上肢重,下肢輕或無(累及中央前后回的下3/4皮質,其上1/4皮質和旁中央小葉由大腦前供血)。2.混合型失語、失寫、失讀、失用(優(yōu)勢半球于書寫文字有關的中樞受累。)1、大腦中動脈起始閉塞引起:對側偏癱和偏身感覺障礙,上下肢同110總結一下大腦中動脈及各分支病變特點總結一下大腦中動脈及各分支病變特點111大腦中動脈主干閉塞大腦中動脈主干閉塞112大腦中動脈分支閉塞大腦中動脈分支閉塞113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14中央后溝(頂前)動脈閉塞case2中央后溝(頂前)動脈閉塞case2115中央溝動脈閉塞中央溝動脈閉塞116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后循環(huán))

椎動脈小腦后下動脈脊髓前、后動脈基底動脈小腦上動脈小腦前下動脈腦橋動脈迷路動脈大腦后動脈基底動脈椎動脈供應脊髓上部、大腦后2/5、小腦和腦干供血椎-基底動脈系統(tǒng)(后循環(huán))

椎動脈基底動脈椎動脈供應脊髓上部117椎動脈鎖骨下動脈發(fā)出→6-1頸椎橫突孔→枕骨大孔→顱腔→橋腦延腦溝左、右合成一條基底動脈椎動脈鎖骨下動脈發(fā)出→6-1頸椎橫突孔→枕骨大孔→顱腔→橋腦118V1段:橫突孔段,起始部和沿橫突孔上升的一段。V2段:橫段,穿出樞椎橫突孔向外走行的一段。V3段:寰椎段,從V2段垂直上行至環(huán)椎橫突孔的一段。V4段:枕骨大孔段,從V3段彎曲向內向上至枕骨大孔的一段。V5段:顱內段,從枕骨大孔斜向內上至中線與對側椎動脈匯合成基底動脈前的一段。椎動脈分段V1段:橫突孔段,起始部和沿橫突孔上升的一段。椎動脈分段119椎動脈(VA)①V1(骨外)段:向上進C6橫突孔。②V2(椎間孔段③V3(脊椎外)段:④V4(硬膜內段):近側椎動脈段解剖(A側位;B前后位;C頦頂位):骨外段(V1)橫突孔段(V2)椎外段(V3)4.硬膜內段(V4)5.枕骨髁的大概位置椎動脈行程圖A:斜側位觀;圖B:前后位觀;圖C:俯觀。椎動脈(VA)椎動脈行程圖A:斜側位觀;圖B:前后位觀;圖C120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21

(1)椎動脈進入枕骨大孔處的硬膜之前,在頸部發(fā)出很多分支。主要分支有

脊髓前動脈脊髓后動脈每一支又發(fā)出一些小的脊髓支,兩側分支結合在一起,分別在脊髓的前后面下行。前后腦膜動脈也從椎動脈遠側的顱外部分發(fā)出。(2)椎動脈入顱后,匯成基底動脈之前又發(fā)出幾支重要分支,即

脊髓前動脈后動脈動脈小腦后下動脈在側位片上小腦后下動脈在枕骨大孔稍上方自椎動脈發(fā)出后,先向后下方走行隨之向后上方走行,繼而又轉向后下,沿小腦扁桃體呈波浪狀走行。遠端又分為兩支,中支在上,側支在下。在額枕位上,小腦后下動脈中支沿中線彎曲上行,側支向外上彎曲上行。供血于延髓,四腦室下部、小腦半球的下部及小腦扁桃體。(1)椎動脈進入枕骨大孔處的硬膜之前,在頸部發(fā)出很多分支122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23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24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25延髓的血管造影

(層厚4mm)延髓的血供延髓的血管造影

(層厚4mm)延髓的血供126延髓內側綜合征medialmedullarysyndrome或舌下神經交叉性偏癱alternatinghypogossalhemiplegia

延髓外側綜合征lateralmedullarysyndrome亦稱Wallenberg綜合征延髓內側綜合征medialmedulla1271、Wallenberg綜合癥即延髓背外側綜合癥。病灶位于延髓上部側方、小腦后下動脈供血區(qū)。表現(xiàn):同側---(1)吞咽困難,軟腭無力(疑核);(2)面部感覺障礙(三叉神經脊髓束);(3)眩暈、眼球震顫(前庭神經核);(4)共濟失調(繩狀體及脊髓小腦束);(5)Horner征(腦干網網狀結構交感神經)。對側---痛溫覺障礙(脊髓丘腦側束)。與同側面部感覺障礙構成交叉性感覺障礙。2、Dejerine綜合癥(延髓內側綜合征、橄欖前動脈綜合征)即舌下神經交叉癱綜合癥。病灶位于延髓上部前方近中縫處。表現(xiàn):同側---周圍性舌下神經麻痹。對側---偏癱。延髓病變綜合癥1、Wallenberg綜合癥即延髓背外側綜合癥。延髓病128小腦后下動脈(PICA)1、是椎動脈最大和最后一個分支。2、供應延髓、四腦室下部、下蚓、小腦半球的下面以及扁桃體。3、行程與延髓和小腦扁桃體有關。4、繞過延髓,分為前、外側、后段。5、完全閉塞時在臨床上出現(xiàn)典型Wallenberg綜合征(延髓背外側)。6、分支與小腦上動脈和小腦前下動脈存在著廣泛的軟膜吻合。7、基底動脈完全閉塞時,可代償逆行充盈小腦上動脈和小腦前下動脈小腦后下動脈(PICA)129小腦后下動脈綜合征

(延髓背外側Wallenbergsyndrome瓦侖貝爾綜合癥)現(xiàn)證實10%由PICA引起,75%由一側椎動脈閉塞引起。余下由基底動脈閉塞引起。小腦后下動脈綜合征

(延髓背外側Wallenbergsyn130

基底動脈在腦干腹側面的正中部上行,終止于腳間池,末端分為左、右兩個終支,即左、右大腦后動脈。在側位片上,基底動脈沿斜坡上行,成凸面向前的淺弧形。在額枕位片上,基底動脈位于中線,可輕微彎曲而偏于一側,但末端分叉點應位于中線上,偏離中線即意味著小腦存在占位性病變?;讋用}基底動脈在腦干腹側面的正中部上行,終止于腳間池,末端131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32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33①小腦下前動脈→小腦下面前部②迷路動脈(內聽動脈)→伴面

神經、前庭蝸神經→內耳門→內耳道→內耳迷路③橋腦動脈→橋腦基底部④小腦上動脈→小腦上面基底動脈分支:①小腦下前動脈→小腦下面前部基底動脈分支:134

從基底動脈發(fā)出后,該動脈圍繞腦橋下外行,由腦橋前池進入小腦橋上池,一般在三叉神經下方,越過面神經和前庭窩神經的腹側、背側或兩神經之間,貼腦橋后下行,在內聽道口處形成襻,稱內聽道襻。然后分成內側支和外側支,內側支內行分布于小腦前下面和齒狀核,外側支較細小,沿小腦中腳外行經小腦邊緣達水平裂。

供血于小腦下部的前側,途中發(fā)出小支供應腦橋下1/3和延髓上緣外側。小腦下前動脈:從基底動脈發(fā)出后,該動脈圍繞腦橋下外行,由腦橋前池進入小腦135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36供血模式圖供血模式圖137小腦前下動脈區(qū)梗死

可導致腦橋腹下部(橋腦基底外側)綜合征(Millard-GublerSyndrome),詳見后面腦干綜合征小腦前下動脈區(qū)梗死

可導致腦橋腹下部(橋腦基底外側)綜合征(138迷路動脈(內聽動脈)迷路動脈836%(41/49)起于小腦下前動脈,123%(6/49)起于基底動脈,41%(2/49)起于小腦下后動脈。行于第Ⅶ、Ⅷ腦神經之間,是供應面神經、前庭蝸神經和耳蝸與前庭器的主要動脈。內聽動脈側支循環(huán)少,血流速度慢,,一旦閉塞可導致嚴重眩暈和永久性耳聾。治療效果較差。迷路動脈(內聽動脈)迷路動脈836%(41/49)起于139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40橋腦動脈橋腦的血供源自椎—基底動脈,橋腦基底外側和被蓋部由短旋動脈供應;橋腦基底部內側由基底動脈中央支供應,旁正中支供應橋腦被蓋部正中部分—腦室底部、外展神經核、內側縱束和網狀結構;橋腦基底部和被蓋部最外側為長旋動脈供應。由于外側區(qū)側支循環(huán)豐富,發(fā)生梗塞概率較低。而橋腦旁正中動脈、短旋動脈呈直角起自基底動脈,易受高血壓的影響而出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易出現(xiàn)梗塞。橋腦動脈橋腦的血供源自椎—基底動脈,橋腦基底外側和被蓋部由短141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42腦橋的血供橋腦的血管造影

(層厚4mm)腦橋的血供橋腦的血管造影

(層厚4mm)143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44腦橋背側綜合征dorsalponssyndrome

腦橋基底部綜合征basalpontinesyndrome或展神經交叉性偏癱alternatingabducenshemiplegia腦橋背側綜合征dorsalponssyndrom145腦橋梗死的臨床特點貌似大腦半球病變的純運動性偏癱占橋腦梗塞的60.9%。這是因為錐體束位于橋腦基底部,基底部由基底動脈的旁正中深穿支供應血流,該部位動脈易有動脈硬化性改變和透明變性,其近端閉塞時導致基底部正中梗塞,使未交叉的錐體束受損。PICA和SCA引起的梗塞通常僅累及小腦;而AICA(供應腦橋外側被蓋部和小腦中腳)不同,它引起的梗塞灶多累及腦干和小腦中腳。橋腦梗塞時交叉性癱及顱神經麻痹并不常見,因橋腦的顱神經核多分部于被蓋部,由較豐富的長旋動脈及小腦上動脈供應血流,后交通動脈、大腦后動脈和小腦上動脈有側枝循環(huán),所以顱神經可不受影響。腦橋梗死的臨床特點貌似大腦半球病變的純運動性偏癱占橋腦梗塞的1461、Fovil綜合癥即橋腦中部基底綜合癥。表現(xiàn):同側---周圍性面癱,眼球不能外展(兩眼向病灶側的同向凝視麻痹),頭部向病灶對側輕度旋轉(內側縱束)。對側---中樞性偏癱(錐體束),感覺障礙(內側丘系)。2、Millard-Gubler綜合癥即橋腦基底外側綜合癥。表現(xiàn):同側---眼球外展不能(外展神經),周圍性面癱(面神經)。對側---偏癱,包括中樞性舌下神經癱。3、Raymond-Cestan綜合癥即橋腦被蓋綜合癥。病灶部位:橋腦上部三叉神經切面之被蓋部。表現(xiàn):同側---小腦性共濟失調(結合臂),面部感覺障礙(三叉神經),雙眼球向病灶側凝視麻痹(外展神經及內側縱束)。對側---半身分離性感覺障礙(脊髓丘腦束)。橋腦病變綜合癥1、Fovil綜合癥即橋腦中部基底綜合癥。橋腦病變綜合癥147橋腦基底中部綜合癥

Fovil(福威爾)綜合癥

由基底動脈旁中央支血供障礙引起;病變對側中樞性舌癱+對側中樞性上下肢癱瘓+同側小腦性共濟失調橋腦基底中部綜合癥

Fovil(福威爾)綜合癥由基底動脈旁148基底動脈旁中央支血供障礙引起基底動脈旁中央支血供障礙引起149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50閉鎖綜合癥閉鎖綜合癥151橋腦基底外側綜合征(腦橋腹下部綜合征Millard-GublerSyndrome米亞尼-居布勒綜合癥)基底動脈周圍支、小腦前下動脈阻塞引起。同側外展N麻痹+同側周圍性面癱對側中樞性舌癱;對側肢體癱。也其它位置不同的突出癥狀可能出現(xiàn)橋腦基底外側綜合征(腦橋腹下部綜合征Millard-Gubl152橋腦基底外側綜合癥

Millard-Gubler(米亞尼-居布勒)綜合癥

橋腦基底外側綜合征特征是:病灶側外展神經及面神經麻痹,對側偏癱,半身感覺障礙,病側眼球不能外展,面癱為下運動元性(核性),癥狀明顯,有電變性反應。血管病造成者較少,常常是由于腦炎病灶,腫瘤(膠質結節(jié),膠質瘤),硬化斑橋腦基底外側綜合癥

Millard-Gubler(米亞尼-居153基底動脈周圍支、小腦前下動脈阻塞引起基底動脈周圍支、小腦前下動脈阻塞引起154橋腦被蓋(上部)綜合癥。

Raymond-Cestan(雷蒙德—塞斯塔)綜合癥病變在橋蓋部,外展神經與面神經之上基底動脈長周支、小腦上動脈閉塞引起①眩暈、惡心、嘔吐、眼球震顫(前庭核損害)②兩眼向病灶側水平凝視不能(腦橋側視中樞損害)③同側肢體共濟失調(腦橋臂、結合臂、小腦齒狀核損害);④同側Horner綜合征(下行交感神經損害)⑤同側面部感覺障礙(三叉神經感覺束損害)和對側痛覺、溫度覺障礙(脊髓丘腦束損害);⑥對側下肢深感覺障礙(內側丘系外側部分損害)⑦雙側聽力障礙,對側較重。橋腦被蓋(上部)綜合癥。

Raymond-Cestan(雷蒙155基底動脈長周支、小腦上動脈閉塞引起基底動脈長周支、小腦上動脈閉塞引起156少見SCA綜合征出現(xiàn)病變對側感音性耳聾少見SCA綜合征出現(xiàn)病變對側感音性耳聾157橋腦被蓋下部綜合征基底動脈分支(長周支和短周支)梗塞表現(xiàn):同側外展神經和面神經核性癱瘓眼球震顫,向病灶側注視不能同側偏身共濟失調,協(xié)調不能對側痛溫覺消失,位置覺振動覺減退同側軟腭和咽肌節(jié)律性失常橋腦被蓋下部綜合征基底動脈分支(長周支和短周支)梗塞158基底動脈分支(長周支和短周支)梗塞可引起基底動脈分支(長周支和短周支)梗塞可引起159小腦上動脈小腦上動脈160供血模式圖供血模式圖161起始于基底動脈末端的稍下方,側位顯示良好,先向后下方,再向后上方弧形走行。額枕位片上,近段向外走行于大腦后動脈P1段的下方,繼之轉向上行,位于大腦后動脈P2段的內側,遠段分為3支,即內側支(上蚓動脈)、外側支(小腦邊緣動脈)和中間支(半球支)。小腦上動脈閉塞可以引起橋腦被蓋綜合癥。

Raymond-Cestan綜合癥,詳見前腦干綜合征小腦上動脈起始于基底動脈末端的稍下方,側位顯示良好,先向后下方,再向后162大腦后動脈

大腦后動脈于腦橋上緣、據(jù)小腦上動脈1-3mm處由基底動脈成對發(fā)出。在腳間池內沿大腦腳外行,從起始到于后交通動脈連接處稱p1段或交通前段。大腦后動脈繼續(xù)呈弓形繞大腦腳后外行,進入環(huán)池,之中腦后外面發(fā)出顳下分支。從后交通動脈起始至顳下分支起始部止,稱p2段或交通后段、環(huán)池段。發(fā)出丘腦膝狀體動脈、脈絡膜后內側、脈絡膜后外側及四疊體動脈。大腦后動脈繞頂蓋而行,而后傳過四疊體池,至丘腦枕處及外側膝狀體下方,在距狀溝前端發(fā)出頂枕動脈和距狀溝動脈兩個分支,此段稱p3段或四疊體段。由p3段發(fā)出顳下分支和胼胝體背側動脈。從p3段末端向后上發(fā)出的頂枕動脈和距狀溝動脈為p4段。大腦后動脈大腦后動脈于腦橋上緣、據(jù)小腦上動脈1-3mm處由163分段及供血范圍P1段,水平段(交通前段);P2段,縱行段(交通后段、環(huán)池段);P3段,四疊體段,為從P2段向外發(fā)出的顳支;P4段,為從P3段向上發(fā)出的頂枕動脈和距狀溝動脈。皮質支:供應的范圍包括海馬旁回、梭狀回、顳下回、舌回、穹窿回峽、楔葉、楔前葉后1/3及頂上小葉后部。中央支:分布范圍有丘腦、下丘腦、底丘腦、膝狀體及大腦中部,還有側腦室及三腦室脈絡叢。分段及供血范圍164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65P1段:是從起始到中腦腹側的一段,額枕位片上呈水平向外走行;側位片上為向后走行。有許多細小的中央小動脈在此發(fā)出。供應中腦和下視丘。丘腦穿通動脈由此段發(fā)出。P1段:是從起始到中腦腹側的一段,額枕位片上呈水平向外走行;166P2段:是圍繞中腦向后走行的一段。額枕位上呈向上走行,側位片上向后走行,略呈弧形,主要分支為丘腦膝狀體動脈、脈絡膜后內側、脈絡膜后外側及四疊體動脈。P2段:是圍繞中腦向后走行的一段。額枕位上呈向上走行,側167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68P3段:大腦后動脈繞頂蓋而行,而后傳過四疊體池,至丘腦枕處及外側膝狀體下方,在距狀溝前端發(fā)出頂枕動脈和距狀溝動脈兩個分支,此段稱p3段或四疊體段。由p3段發(fā)出顳下分支和胼胝體背側動脈。P3段:大腦后動脈繞頂蓋而行,而后傳過四疊體池,至丘腦枕處及169p4段:從p1段末端向后上發(fā)出的頂枕動脈和距狀溝動脈為p4段。p4段:從p1段末端向后上發(fā)出的頂枕動脈和距狀溝動脈為p4段170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71中腦的血供腦干的血管造影

(層厚4mm)中腦的血供腦干的血管造影

(層厚4mm)172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73大腦腳底綜合征peduncularsyndrome或動眼神經交叉性偏癱alterntingoculomotorhemiplegia或Weber綜合征本尼迪克特綜合征benediktsyndrome大腦腳底綜合征peduncularsyndrome或動眼神174中腦病變綜合癥:1、weber綜合癥(韋伯綜合癥)又稱動眼神經交叉癱綜合癥或大腦腳綜合癥。由大腦后動脈腳間支和脈絡膜后動脈梗塞引起。病變部位:中腦的基地部大腦腳的髓內。表現(xiàn):同側---動眼神經麻痹。對側---偏癱包括中樞性面癱和舌癱。2、Benedit綜合癥(本尼迪特綜合癥)又稱紅核綜合征、動眼神經和錐體外系交叉綜合癥??捎苫讋用}腳間支或大腦后動脈梗塞引起。病變部位:大腦腳后方的黑質。表現(xiàn):同側---動眼神經麻痹。對側---半身錐體外系綜合癥,如半身舞蹈病、半身徐動癥和半身震顫及肌張力增高等類似半身的帕金森氏綜合癥。中腦病變綜合癥:1、weber綜合癥(韋伯綜合癥)又稱動眼神175中腦病變綜合癥:

3、Claude綜合癥(克勞德綜合癥)即動眼神經和紅核交叉綜合癥。常由局部炎癥、腫瘤、外傷引起。病灶部位:中腦被蓋部的紅核。表現(xiàn):同側---動眼神經麻痹。對側---半身共濟失調。4、Parinaud綜合癥(帕里諾綜合癥)即四疊體綜合癥,可由大腦后動脈的分支四疊體動脈閉塞引起。病灶部位:位于中腦頂蓋部。表現(xiàn):雙眼垂直運動障礙,有以下三種情況:(1)雙眼上視癱瘓。(2)雙眼向上向下均癱瘓。(3)雙眼下視癱瘓。中腦病變綜合癥:

3、Claude綜合癥(克勞德綜合癥)176weber綜合癥大腦后動脈腳間支和脈絡膜后動脈梗塞引起weber綜合癥大腦后動脈腳間支和脈絡膜后動脈梗塞引起177Benedit綜合癥基底動脈腳間支或大腦后動脈梗塞引起B(yǎng)enedit綜合癥基底動脈腳間支或大腦后動脈梗塞引起178Parinaud綜合癥Parinaud綜合癥179丘腦供血模式圖丘腦供血模式圖180腦血管解剖及腦梗塞定位診斷ppt課件181丘腦病變綜合征丘腦綜合征:丘腦膝狀體動脈閉塞致丘腦外側核受損。丘腦外側核是各種感覺總匯,主要表現(xiàn)為一過性對側輕偏癱,持續(xù)性的對側偏側麻木(累及觸覺和深感覺,較少累計痛覺和溫度覺),有自發(fā)性疼痛,輕度偏身共濟失調和實體覺缺失以及舞蹈性手足徐動性靜坐不能。丘腦內側綜合征:丘腦結節(jié)動脈(前穿通A)閉塞致丘腦內側核群受損。表現(xiàn):靜止性震顫或者意向性震顫,及舞蹈性手足徐動性靜坐不能和丘腦手(使人感覺非生理性的手部攣縮)。紅核丘腦綜合征:丘腦穿通動脈閉塞(后穿通A)致丘腦外側核前半部受損:病側小腦性共濟失調、意向性震顫、舞蹈樣不自主運動,對側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