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第一分編-先秦文學教案(39課時)_第1頁
第一編第一分編-先秦文學教案(39課時)_第2頁
第一編第一分編-先秦文學教案(39課時)_第3頁
第一編第一分編-先秦文學教案(39課時)_第4頁
第一編第一分編-先秦文學教案(39課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一編第一分編

先秦文學教案(39課時)教學目的:本課程旨在使修學者全面了解先秦文學發(fā)展的基本面貌和特點,對先秦時期詩歌和散文等文學樣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有較深入的認識,培養(yǎng)理解、分析文學作品、文學現(xiàn)象的能力。重點難點:《詩經(jīng)》、《左傳》等作品、屈原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成就;孟子、莊子等思想家的文學成就。難點是《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莊子怪生筆端的想象與虛構(gòu)、楚辭巫祭文化與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藝術(shù)。目錄與課時分配:第一講:先秦文學概述1課時第二講:古代神話2課時第三講:《詩經(jīng)》8課時第四講:左傳等先秦敘事散文10課時第五講:孟子、莊子等先秦說理散文10課時第六講:屈原與楚辭8課時教材:主要教材:《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周建忠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版;《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參考教材:《中國文學史》第一卷,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講先秦文學概述教學目標:1、了解文學的起源;2、先秦文學的形態(tài);3、先秦文學作者的流變;4、先秦文化與先秦文學發(fā)展的軌跡教學重點和難點:1、早期詩歌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特點2、了解先秦文學形態(tài)文、史、哲不分教學方法:講授,使學生從總體上對先秦文學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形成輪廓。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內(nèi)容、方法、步驟):第一課時這一節(jié)課主要介紹先秦了解文學的起源、形態(tài)以及先秦文化對文學的影響一、先秦社會的歷史發(fā)展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形成的最初階段是在先秦時期,這是從遠古經(jīng)夏、商、周三代直至秦統(tǒng)一(前221年)之前的漫長的歷史時期。據(jù)1996-2000年的九五國家重點科技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結(jié)果斷定:“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約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為公元前1046年。”河南登封王城崗遺址是夏代文化的遺址。據(jù)說夏禹傳位于啟,“公天下”成為“家天下”國家組織逐漸形成。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了商朝,第20位商王盤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附近),史稱殷商。商代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商業(yè)都得到發(fā)展,也出現(xiàn)了規(guī)模較大的城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禮記·表記》)商代祭祀文化盛行,主祀者為巫。尊神祭祀的祝頌實即表達了人們對祖先神靈的敬畏以及祈求和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只有貴族才有受教育的權(quán)利,文化為貴族所壟斷。貴族掌握了知識文化,才能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所以召公云:“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保ā秶Z·周語》)其中的公卿、列士都是貴族。他們所獻、所箴、所賦、所誦之詩,即《詩經(jīng)》中的三《頌》、《大雅》和《小雅》的一部分,用以美、刺王政。貴族成了西周、春秋時文學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周朝同時也有許多民間歌謠,這些歌謠的作者大都是平民。據(jù)說這些詩歌經(jīng)過專人采集后,由掌管音律的樂官、太師修正、加工,再演奏給天子聽,以觀風俗,知得失,這就是《詩經(jīng)》中的十五國風。所謂“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注),文學價值很高。第三、士階層的出現(xiàn)及其文學活動春秋戰(zhàn)國之際,分封制度的解體,導致了貴族地位的下降和庶民地位的上升。在貴族和庶民之間興起了一個士階層,文化知識也由貴族轉(zhuǎn)移到士的手里。他們聚眾講學,影響漸大,成為統(tǒng)治階級招徠的對象,他們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議論時政,闡述哲理,形成“百家爭鳴”的盛況。先秦文學作者的身份由巫到史,到貴族,再到士,其演變過程與文學繁榮的趨勢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樣性,使文學在體裁、題材、風格等方面現(xiàn)出了異彩紛呈的特性。五、先秦文化與先秦文學發(fā)展的軌跡第一、原始文化與夏商文學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學與原始宗教關(guān)系密切,從涂山氏所詠《候人歌》和夏孔甲的《破斧歌》可看出夏商時代已有完整的詩歌出現(xiàn)。商代詩歌《詩經(jīng)·商頌》五篇頌詠祖先,歌舞娛神,都是用于祭祀?!吨芤住分械哪承┴载侈o也與巫文化有關(guān)。巫史文化的昌盛,也促進了散文的發(fā)展?!渡袝匪洝队碡暋泛汀陡适摹窊?jù)說是夏代的遺文,《禹貢》列有九州島,這種地理觀念夏人是不可能有的,可推斷是周人補充進去的?!陡适摹芬嗍呛笕俗酚?。第二、禮樂文化與西周春秋文學自西周開始中國進入了以禮樂為標志的理性文明階段,殷商時期的濃厚的巫術(shù)色彩漸減,周代文學更加關(guān)注歷史社會人生。因此周代的歷史意識空前發(fā)展起來,史官原來的宗教職責迅速淡化,他們以自己的歷史知識和職業(yè)信念自覺的肩負起對現(xiàn)實的責任,所謂的史官文化也因此成熟。歷史著作和說理散文因此取得了長足發(fā)展。周代文學在精神和風格上都體現(xiàn)為一種和諧、典雅的特質(zhì),一種婉而多諷的特征。第三、百家爭鳴與戰(zhàn)國文學戰(zhàn)國時期,禮樂崩潰,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著書立說,批評時政,互相辯論,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諸子們立足現(xiàn)實、有自覺的創(chuàng)作精神。反映到為文學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貌。第四、楚地文化與楚辭楚國的屈原身遭貶謫,滿腔憤懣,發(fā)為詩賦。屈賦吸取了楚文化的精華,以奇?zhèn)ス妍惖脑~藻,豐富奔放的想象,表現(xiàn)了屈子的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情操,是《詩經(jīng)》之后又一個詩歌高峰。【思考與練習】1、中國古代文學如何分期?2、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在今天的現(xiàn)實社會中有何特別的意義?【閱讀書目】1、《中國文學史》,游國恩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2、《中國文學史疑案錄》,朱恒夫、王基倫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講古代神話教學目標:1、上古神話的產(chǎn)生與記錄2、神話的分類3、上古神話的散失教學重點和難點:1、神話分類及其內(nèi)容2、上古神話體現(xiàn)出來的思維特征3、神話的歷史化教學方法:講授課時安排:2課時教學過程(內(nèi)容、方法、步驟):第一課時這一節(jié)課我們主要講授上古神話的產(chǎn)生和記錄、分類及神話所蘊含的民族精神。一、上古神話的產(chǎn)生和記錄(一)神話的概念、產(chǎn)生和功能1、神話的概念:神話是人類認識發(fā)展的初始階段的產(chǎn)物。馬克思認為神話是“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shù)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導言》)人類發(fā)展成為能通過語言交流表達思想的人以后,自身的生產(chǎn)水平和認識能力仍處于低級階段,對于威力強大的自然力和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以及某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等不能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只能以自身的經(jīng)歷和體驗把自然物、自然力和社會力加以神化和人格化,幻想出一些超自然的神和神的故事,經(jīng)過不自覺的藝術(shù)加工,產(chǎn)生了神話。2、神話產(chǎn)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對難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產(chǎn)生的一種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災害的自然現(xiàn)象,地震、洪水,還有人類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驚奇和恐慌,人們由此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種超自然的神靈和魔力,并對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3、神話的功能:神話對原始人很重要。首先,神話在維系人們的社會性上具有重大意義。其次,神話是把個人和集體聯(lián)系為一體的一條精神紐帶。再次,神話是先民們在對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緒。(二)神話的保存中國在遠古時代可能有過豐富的神話傳說,但經(jīng)過口耳相傳大部分沒能夠保存下來,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獻如《山海經(jīng)》、《楚辭》、《淮南子》、《莊子》等古籍保存了許多零零星星的神話傳說?!对娊?jīng)》、《楚辭》是兩部詩歌總集,其中多有取材于神話的詩篇,如《詩經(jīng)》中的《商頌·玄鳥》和《大雅·生民》就記錄了商部族始祖契和周部族始祖后稷誕生的神奇經(jīng)歷?!冻o》中保留的神話材料較多,尤其是《天問》這一篇,作者運用了大量的神話作為素材,其中有些材料較他書所載更接近于神話的原始面貌,因此很有價值。但由于作者采用了問句的形式,提及某個神話時往往只是只言片語,過于零碎,有些難以理解。還有一些神話保留在一些史書之中,比如《左傳》、《國語》、《逸周書》等。由于神話本身具有深刻而簡明的寓意,它也受到先秦諸子的重視。諸子中以《莊子》援引神話最多。《莊子》自稱“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話,另一些則往往是古神話的改造,如鯤鵬之變、黃帝失玄珠、倏忽鑿渾沌等?!睹献印?、《墨子》、《韓非子》等書中也保留了一些神話材料?!秴问洗呵铩泛汀痘茨献印贩謩e成書于秦漢兩代,由眾人編纂而成,兩書中都保存了不少神話。尤其是《淮南子》一書,對神話的搜羅相當宏富,如《地形訓》就有關(guān)于海外三十六國、昆侖山、禹、以及九州八極等神話。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話:女媧補天、共工觸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就是保留在《淮南子》中的。(三)《山海經(jīng)》的神話學價值《山海經(jīng)》約成書于戰(zhàn)國初年到漢代初年之間,應是由不同時代的巫覡、方士根據(jù)當時流傳的材料編選而成,實際上是一部具有民間原始宗教性質(zhì)的書?!渡胶=?jīng)》是我國古代保存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山海經(jīng)》中保留的神話是相當古老的,但嚴格地說來還是神多于神話?!渡胶=?jīng)》中有大量的對山神形貌的描述,它們往往是奇形怪狀的動物,或兼有人和動物的形體特征,如龍首鳥身或人面馬身等,這里或許含有自然崇拜或圖騰崇拜的意識,反映了人類早期的思維特征。海經(jīng)、大荒經(jīng)的神話色彩是全書中最濃的,記錄了一些異國人的奇異相貌、習性和風俗,如貫胸國、羽民國、長臂國、不死國、大人國、小人國等等。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話,如鯀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深入人心,流傳廣遠?!渡胶=?jīng)》中的神話雖然也是片斷的,但不少故事已具有清晰的輪廓,有的經(jīng)過綴合,甚至可以得到相當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如夸父逐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傳說,以及圣地昆侖山的神奇景象等??傊?,《山海經(jīng)》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神話的一座寶庫,對我國神話的傳播和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二、古代神話的分類

(一)創(chuàng)世神話1942年湖南長沙子彈庫發(fā)現(xiàn)了戰(zhàn)國楚帛書,“中間八行一段文章,講的是開天辟地的創(chuàng)世神話,這是我們所見到的時代最早的創(chuàng)世神話文獻?!辈瘯d伏羲生四子,即春、夏、秋、冬四時之神,四神從一團混沌中開天辟地,使日月分明和四時運行,而日神與火神祝融奉天之意及炎帝之命統(tǒng)率四神,進一步完成創(chuàng)世工程,使天象由混亂到有序,這是南方楚文化所傳開天辟地的創(chuàng)世神話,伏羲是開天辟地的始祖。除此之外《淮南子》中所載有二神混生,經(jīng)營天地之說:古未有天地之時,唯象無形,窈窈冥冥,……有二神混生,經(jīng)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cè)嵯喑?,萬物乃形。(《淮南子·精神訓》)《淮南子·天文訓》中還有所謂渾沌為太始,“太始生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氣,元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之說?!痘茨献印匪f帶有道家所主張宇宙萬物由氣生說的哲學思考,有別于外國神話所描述的卵生型和尸體化生型創(chuàng)世形態(tài)??梢哉f,戰(zhàn)國楚帛書和《淮南子》所載是中國本土的創(chuàng)世神話。至于為人常論及的盤古開天辟地神話,其本源是伴隨佛教而傳來的印度神話,它的創(chuàng)世形態(tài)分為卵生型和尸體化生型,但傳入中國后被改造與氣生型神話相融合: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藝文類聚》卷一引徐整《三五歷紀》)這是三國時吳人徐整記錄的流行于南方的神話。徐整在另一篇《五運歷年紀》中還記錄了盤古死后化身的神話:元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fā)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玉,精髓為珠石,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繹史》卷一引徐整《五運歷年紀》)從這些創(chuàng)世神話中,可見中國先民已經(jīng)在積極探索自然之物的本源問題,并將它與人類的關(guān)系聯(lián)系起來進行思索。

(二)始祖神話

人類不僅對萬物起源感興趣,而且對于自身是如何產(chǎn)生的也努力探究。原始社會探索人類起源與祈求子孫繁衍、人丁興旺觀念相一致。新疆呼圖壁巖畫中心就是一高于真人的雙頭同體人像,其左右上下皆為裸體男子像及男女交媾圖,表現(xiàn)出人們持有一種始祖觀念和生殖崇拜思想。除此之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記載著伏羲與其妹女媧兄妹成夫妻而繁衍了人類的傳說,大量少數(shù)民族傳說以及考古發(fā)現(xiàn)的漢畫像磚畫也證實了這一點。漢畫像磚上伏羲與女媧人首蛇身,或異體交尾,或同體異首,是人類的始祖。此外還有女媧摶黃土造人之說: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wù),力不暇供,乃引繩絙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絙人也。(《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這是母系社會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狀況遺留下的觀念,是對女性生育作用的肯定,至于說貧富貴賤的產(chǎn)生是女媧造人時精心制作與粗制濫造的結(jié)果,則是后代階級社會中命中注定天生貴賤觀念的附會之說。

有關(guān)女媧的神話主要應是產(chǎn)生于母系氏族社會,女媧補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績,既反映了人們對女性延續(xù)種族作用的肯定,同時也是對女性社會地位的認可。

除了人類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話。商民族始祖契是簡狄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誕生和經(jīng)歷更具傳奇色彩。后稷神話記錄在《詩經(jīng)·大雅·生民》中:姜嫄因踩到天帝的足拇指印而受孕,順利的產(chǎn)下稷姜嫄覺得不祥,便把他丟棄在窄巷、樹林、寒冰等處,但稷分別得到牛羊、樵夫、鳥的奇跡般的救助,成活下來,并迅速表現(xiàn)出種植農(nóng)作物的天賦,最終成為周人的始祖。這類神話幾乎各部族皆有,而且不少在情節(jié)或結(jié)構(gòu)上有相似之處。它們反映了部族成員對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現(xiàn)出民族自豪感。

(三)洪水神話

以洪水為主題或背景的神話,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學術(shù)界對洪水神話的成因也提出了種種解釋。曾經(jīng)有過的洪水災害是如此的慘烈,在人類心靈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成為一種集體表象,伴隨著神話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對自然災害保持戒懼的態(tài)度。

國外的洪水神話,大多是表現(xiàn)這樣一個主題,即天帝對人類墮落的失望,洪水是對人類的懲罰,而洪水之后人類的再造,反映了對人性的反省和批判。而保留在中國漢民族古代文獻中的洪水神話,則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種自然災害,所揭示的是與洪水抗爭、拯救生民的積極意義,看重人的智慧及斗爭精神。在這些洪水神話中最杰出的英雄當數(shù)鯀禹父子。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載: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鯀為了止住人間水災,而不惜盜竊天帝的息壤,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而被殺。他的悲慘遭遇也贏得了后人深切的同情和尊敬,如屈原作《離騷》就為他鳴不平:“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滨呌捎谥鞠蛭淳梗啦魂阅?,終于破腹以生禹,新一代的治水英雄由此誕生了。

禹繼承了鯀的遺志,開始也是采取“堙”(堵)的方法,但仍難以遏止洶涌的洪水,于是改用疏導的方法。為疏通水路,禹不辭辛勞到處控察河道、地形,據(jù)《呂氏春秋》載,他向東走到海邊,向南走到羽人裸民之鄉(xiāng),向西走到三危之國,向北走到犬戎國。在治水過程中,“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疏河決江,十年未闞其家”(《尸子》孫星衍輯本卷上),“股無胈,脛無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遂以死于外”(《史記·李斯列傳》),可謂歷盡千辛萬苦。除此之外,他還要和諸多惡神展開艱苦的斗爭,如誅殺相柳(《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擒服水怪無支祁(《太平廣記》卷四六七“李湯”條)等。他的精神也感動了諸多的神靈,傳說河伯獻出河圖(《尸子》孫星衍輯本卷下),伏羲幫助他丈量土地,還有一條神龍和一只靈龜幫助他從事勞動(《拾遺記》卷二,《楚辭·天問》)??傊?,彌漫天下、禍害人間的洪水終于被大禹制服了,而一個不辭辛勞、為民除害而又充滿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國文化史上樹立起來。洪水神話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爭中所積累的經(jīng)驗和表現(xiàn)出的智慧。

(四)戰(zhàn)爭神話

黃帝和炎帝是活躍在中原的兩個大部族的首領(lǐng),分別興起于相距不遠的姬水和姜水,他們在向東發(fā)展的過程之中發(fā)生了嚴重的沖突。《史記·五帝本紀》載: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猿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

這一則神話中所言“諸侯”、“修德”等,很明顯是出于后世儒者的附會。但黃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確實發(fā)生過一次殘酷的戰(zhàn)爭,《新書·益壤》稱當時的戰(zhàn)場是“流血漂杵”。而黃帝居然能驅(qū)使熊、羆等猛獸參加戰(zhàn)斗,為這次戰(zhàn)爭增添了神奇的色彩。這些猛獸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圖騰,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部落跟隨著黃帝參加戰(zhàn)斗。阪泉之戰(zhàn)以黃帝的勝利而告終,它導致了炎黃兩大部族的融合,華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發(fā)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成分。這則神話實際是對一次歷史事件的記錄和解釋。

炎黃匯合后,另一次著名的大戰(zhàn)是發(fā)生在黃帝和蚩尤之間: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殺蚩尤。(《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

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后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覽》卷十五引《志林》)

蚩尤屬于南方的苗蠻部族,他有八十一個銅頭鐵額的兄弟,這可能是暗示他們的軍隊已經(jīng)裝備了金屬盔甲,一些文獻上提及蚩尤冶煉金屬作兵器,這與當時冶金術(shù)的發(fā)展程度是相適應的。這場戰(zhàn)斗十分激烈,涉及風伯、雨師等天神,而風、雨、旱、霧等氣象也成了相互進攻的利器。這兩則神話不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術(shù),還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發(fā)明,內(nèi)涵較為豐富。

黃帝正是在對內(nèi)兼并和對外抗御的兩場戰(zhàn)爭之中,大顯神威,確立了他作為中華民族始祖的形象。出于對中華民族始祖的愛戴,后世又把許多文化史上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如車、陶器、井、鼎、音樂、銅鏡、鼓等,歸功于黃帝,或是黃帝的臣子。黃帝在神話中又成了一個善于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文化英雄。

(五)發(fā)明創(chuàng)造神話

黃帝之后,神話進入了一個英雄的時代。人們把自身發(fā)展過程中所積累的各類重大發(fā)明,以及對各種自然、社會障礙的克服,都加在一個個神話英雄身上,并把他們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自然神從而被人類自己的神所代替。它標志著人類自身的主體性突出了,這是社會進步的結(jié)果,歷史上相繼出現(xiàn)了大量有關(guān)文化英雄的神話,這些神話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們都有著神異的經(jīng)歷或本領(lǐng),他們的業(yè)績在于創(chuàng)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農(nóng)氏、倉頡、后稷等等。

后羿是神話傳說中弓箭的發(fā)明者,也是一個神射手。弓箭的發(fā)明是初民生活中的大事,因此人們把無上的勇力和榮譽都賦予了這個弓箭的發(fā)明者。而后羿正是憑著自己發(fā)明的弓箭和神技,為民除害,造福人類。羿最為輝煌的業(yè)績,要數(shù)射落九個太陽。據(jù)《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和《大荒東經(jīng)》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边@十個太陽住在樹上,輪流出現(xiàn),“一日方至,一日方出”?!冻o·天問》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堯時十日并出,草木焦枯”。于是羿彎弓搭箭,“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比碎g的秩序又得到了恢復。十個太陽都是天帝俊的兒子,羿要射落九日,不僅需要神技,還要有超人的膽略。

除了以上這些類型的神話外,還有一些神話顯示了人類英雄突出的個性、勇氣,顯示了人類對自身不可動搖的信念,如: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视蔑?,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

夸父為何要與日逐走,已不得而知了,但他那強烈的自信心,那奮力拼搏的勇氣,以及他那溶入太陽光芒之中的高大形象,構(gòu)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畫面,反映了古代先民壯麗的理想。而他渴死道中的結(jié)局,又為整個故事涂上了一層濃厚的悲劇色彩。

另一則與自然抗爭的悲劇神話,發(fā)生在一個纖弱的女子身上:

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鳴自詨(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

女娃被東海淹死,化而為鳥,堅持以弱小的生命、菲薄的力量,向浩瀚的大海復仇,這是何等的悲壯!正是這種明知徒勞仍要抗爭的精神,支持初民走過那險惡而艱難的年代。夸父和女娃的神話,謳歌了人類頑強的生命力。

三、古代神話蘊涵的民族精神中國古代豐富多彩的神話,是遠古歷史的回音,它真實地記錄了中華民族在它童年時代的瑰麗的幻想、頑強的抗爭以及步履蹣跚的足印。同樣,它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族精神的形成。

首先,中國古代神話體現(xiàn)了深重的憂患意識。從《山海經(jīng)》中那些能帶來災異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獸或半禽半獸的描述中,我們能看到先民對生存環(huán)境的警懼之情。比如在女媧、羿和禹的神話中,無不以相當?shù)姆萘棵枥L了人類的惡劣處境,神性主人公們都能正視現(xiàn)實的災難,并通過鍥而不舍的辛勤勞作和斗爭,戰(zhàn)勝自然災難。神話特別強調(diào)諸神不辭辛勞的現(xiàn)實精神,反映了先民對現(xiàn)實的苦難有著深刻的體驗。這與奧林匹斯諸神的享樂精神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次,中國古代神話具有明確的厚生愛民意識。對百姓民眾生命的愛護和尊重,是中國文化的一貫精神,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辭下》),就反映了這種思想,這與以希臘神話為代表的西方神話有顯著的不同。中國古代神話在展示人類惡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時,還為人類塑造了一些保護神,如前所說之女媧、后羿等。此外,還有一些神話形象如龍、鳳等,“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它們的出現(xiàn)給人帶來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識還包括對個體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延續(xù)的渴望?!短接[》卷七九引《管子》曰:“黃帝鉆燧生火,以熟葷臊,民食之無腸胃之病?!痹偃缒戏街裱椎?,《淮南子·修務(wù)訓》記他采藥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黃帝、炎帝對人類的生命可謂關(guān)懷備至,甚至不惜以身試毒。這些都體現(xiàn)了人們對和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望,在本質(zhì)上是對保護和發(fā)展生命的希冀。

再次,中國古代神話體現(xiàn)了先民們的反抗精神。生存環(huán)境的艱苦,激發(fā)了先民不屈的奮斗精神,這種奮斗精神本身就意味著對于命運的抗爭,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話英雄。前者如精衛(wèi)以頑強的生命力,面對著難以征服的自然,作頑強的拼搏。后者如《山海經(jīng)·海外西經(jīng)》中所載的刑天:

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即使斷首以死,也要對著天帝大舞干戚,這種頑強的抗爭精神是何等的壯烈!他所象征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劇性格,成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長河中的巨浪。第二課時這一節(jié)課主要講授上古神話的思維特征、散失和演化三個問題。一、上古神話的思維特征

第一、以己觀物、以己感物的思維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維中尚未將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開,因此,他們在感知自然時,往往將自身屬性不自覺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觀物、以己感物的神話思維特征。這在解釋自然現(xiàn)象時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如《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

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啟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這則神話即以人的一些常見的生理行為來解釋晝夜、四季以及風的形成。再如盤古化生萬物的神話,則是以人體的各部分推論天地間的諸物形成。原始先民習慣將自己所熟悉的人體本身作為參照系統(tǒng)或標準,以詮釋自然萬物,為此,他們必須設(shè)想了一些巨大的、初始的神靈,從而也就創(chuàng)造了一些十分壯麗的開辟神話。以此為基礎(chǔ),從人體稍稍擴大到人的性情、行為人所熟悉的環(huán)境,則神話的領(lǐng)域進一步擴大。比如在解釋星系為何多偏移西北、中國地理形勢為何西北高東南低時,一則神話說道: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淮南子·夭文訓》)

以自我來觀照萬物的思維特征幾乎滲透在所有的神話中,它的表現(xiàn)形式也是多樣的。人們正是從自身的生命形態(tài)中,感受到精靈的存在,這才有了神話??梢哉f,這種思維方式是先民理解神秘世界的一個最主要的方法。

第二、具體、形象的思維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維能力尚處在最初的發(fā)展階段,思維還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象,不能脫離那些具體的感性材料。因此,神話思維是一種具體、形象的思維。比如,原始先民為了把握一日之中時間的變化,就利用太陽在空間的位置變動來加以說明,并因此創(chuàng)造了種種關(guān)于太陽的神話,諸如日出旸谷,至于蒙谷(詳見《淮南子·天文訓》)等。時間的流逝,在神話中成了一連串具體可感的情節(jié)。同樣,在神話中,四方也并不表現(xiàn)為純粹的幾何學空間,它必然和某些特定的內(nèi)容甚至特定的情感體驗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比如東方被表現(xiàn)為春神勾芒、春天、青色、木等,而北方則與冬神顓頊、冬天、黑夜、黑色、水等不能分開。一定的時間、空間往往和一定的神明相對應,時間、位置等觀念是無法從具體內(nèi)容中抽象出來的。

在神話思維中也有對事物的綜合,通過一定程度的概括,使某些神話形象脫離了具體事物。比如龍這個神話形象,就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綜合而形成的,但是,神話的綜合仍然離不開具體形象,還不能達到真正的抽象。龍的前身只不過是一個以蛇為圖騰的部落標志,由于“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毛,鬣的尾,鹿的腳,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才最終形成這一威武雄壯的神話形象。顯然,這一形象不是純粹想象的產(chǎn)物,它只不過是對具體物象的再組合,仍然帶有具體、形象的特點。

第三、神話思維伴隨著濃烈的情感體驗神秘莫測的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懼、敬畏或驚喜等情感,先民認為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屬性,因而,在先民看來,自然萬物或是神秘的,或是恐怖的,或是有魔力的。同樣,在神話的傳播、復述的過程中,也是充滿了情感體驗的。比如楚辭《九歌》表演中那些充滿激情的場面,顯然與神話形象的情感故事有關(guān)。再比如《山海經(jīng)》中每當出現(xiàn)龍鳳神話形象時,總是伴有歌舞音樂,顯示了祥和安樂的情感體驗。神話中所蘊含的情感,是神話之所以感人的魅力所在,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現(xiàn)代人往往難以理解神話中所附屬的情感體驗。

由以上的特點可以看出,神話思維實際上是一種象征性或隱喻性的思維。所謂象征、隱喻,就是某種具體的物象和某種特定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原始思維的特點決定了原始人還不能利用抽象觀念進行獨立的思考,但隨著文化的發(fā)展,追溯歷史、交換思想、總結(jié)經(jīng)驗、表達信仰等,往往會涉及一些較為抽象的觀念,因此,他們必須借用某些具體的物象來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聯(lián)系的觀念,比如把葫蘆和禽卵視為母體崇拜、生殖崇拜,就是一個典型的象征例子??梢哉f,原始神話就是由這些不同類型的象征性、隱喻性的意象符號系統(tǒng)構(gòu)成的。

二、上古神話的散失和演化(一)神話歷史化中國古代神話的原始狀態(tài)是十分豐富多彩的,但經(jīng)過歷史潮水的沖刷,如今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大多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中國古代神話之所以散失,除了它沒有受到文人的重視之外,神話的歷史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所謂神話歷史化,就是把神話看成是歷史傳說,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為人的祖神,并把神話故事當做史實看待,構(gòu)成了一些虛幻的始祖以及它的發(fā)展譜系。這一文化現(xiàn)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現(xiàn)過。神話歷史化的途徑主要有:第一,刪削。中國的神話歷史化,是史家、思想家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一般認為,古代神話形象經(jīng)歷了從動物形、半人半獸形到人形這么一個發(fā)展過程。一些觸犯了理性化原則的神話,遭到刪削。如司馬遷所說:“其文不雅馴,縉紳先生難言之?!保ā妒酚洝の宓郾炯o》)相當一部分神話因此得不到史家的認可,因而沒有進入載籍。這些,我們已無從考察了。有些有幸被文人筆錄,但在此后的流傳過程中,又被無情地刪削。如《列女傳》古本所錄舜的神話中,有二女教舜服鳥工龍裳而從井廩之難中逃脫的情節(jié),今本《列女傳》中就蕩然無存了。再如《淮南子》古本載嫦娥奔月神話時說嫦娥“托身于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今本《淮南子》亦不存。其原因可能都是“不雅馴”。

第二,改造。神話歷史化的另一個方法就是改造。即對神話進行歪曲的解釋,使其成為某種現(xiàn)實事件,從而成為構(gòu)筑遠古歷史的一塊基石。這種例子,在儒家傳統(tǒng)典籍中比比皆是,從《尚書》、《左傳》、《國語》,一直到《史記》、《吳越春秋》、《越絕書》,都是如此,宋代羅泌所作《路史》是其集大成之作。改造的結(jié)果是使神話大量消亡,歷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譜系更加嚴密。比如《左傳·昭公十七年》載:

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睢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量度,夷民者也。

我國東方部族中很多是以鳥作為圖騰的,其中也必然流行著不少有關(guān)鳥的神話。而在這里,這些有關(guān)圖騰鳥的神話則被改造為一系列的官名,并按照后世的社會官僚系統(tǒng)組織起來。

(二)神話發(fā)展為仙話

中國古代神話發(fā)展變化的另一條道路,是被道教改造,成為仙話的一個來源。仙話一般講述的是通過修煉或仙人導引,以達到長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在仙話中,我們能發(fā)現(xiàn)不少古代神話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黃帝和西王母?!妒酚洝し舛U書》所記黃帝在荊山腳下鑄鼎,鼎成,有龍垂胡髯在鼎上,迎他騎龍升天一事。這則故事有著明顯的仙話的痕跡。而黃帝戰(zhàn)勝蚩尤,在仙話中則被歸功于“九天玄女”“授(黃)帝以三官五意陰陽之略,……靈寶五符五勝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廣博物志》卷九引《玄女法》)。同樣,竊藥奔月的嫦娥、操不死之藥的西王母,也是仙話中的重要人物。神話轉(zhuǎn)變?yōu)橄稍捠怯邢薜模话慵性谔囟ǖ膸讉€人物身上,且有類似于修煉、服藥、升天不死的情節(jié)。但仙話的文化意蘊要比神話淡薄得多,在仙話中,那些神話人物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審美品質(zhì),都被嚴重地削弱了。

(三)古代神話的影響神話對文學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神話為各類文學作品提供素材。中國神話以其廣博精深的意蘊,生動活潑的表現(xiàn)力,為后世文學奠定了基礎(chǔ)。神話除了被后人直接載錄之外,還為各類文學作品提供素材。在先秦散文中,《莊子》一書以“意出塵外,怪生筆端”、“縹緲奇變”(《藝概·文概》)著稱,《莊子》說理的精妙和文風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話。如《逍遙游》之鯤鵬變化,《應帝王》之“鑿破混沌”,這兩則神話為全文抹上了變幻奇詭的浪漫色彩。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創(chuàng)作了膾炙人口的《洛神賦》,更是利用神話素材進行的一次成功的創(chuàng)作。用神話入詩的現(xiàn)象,在中國文學史上比比皆是,如《詩經(jīng)·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種種神跡,楚辭《離騷》中各種神靈紛至沓來。此后的詩人,尤其是浪漫主義詩人常常以神話入詩,如李商隱《瑤池》詩云:“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就是對神話意象的妙用。小說、戲曲采用神話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于神話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話形象或神話情節(jié)進行再創(chuàng)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說《柳毅》,創(chuàng)造了一個優(yōu)美的愛情神話。明清神魔小說對神話的采用和重塑,達到了此類文學的最高點,其代表作為《西游記》,孫悟空、豬八戒以及他們的騰云駕霧、七十二般變化成了中國文學中最有影響的故事之一。從孫悟空身上,我們不難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啟、“銅頭鐵額”的蚩尤、“與帝爭位”的刑天以及淮渦水怪無支祁的影響。此外,如《聊齋志異》、《鏡花緣》、《封神演義》、《紅樓夢》中也有不少發(fā)人深省的神話情節(jié)??梢哉f,古代神話作為素材,遍布在中國古典文學的每一個角落,它經(jīng)文學家的發(fā)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發(fā)出光芒,使文學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第二、直接影響文學創(chuàng)作的思維方式、表現(xiàn)手法、欣賞效果等。神話作為原始先民意識形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凝結(jié)著先民對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著濃郁的情感因素。這些神話意象在歷史中固定下來,通過文化積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并總是不失時機地通過各種形式,在后代文學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也就是說,神話對于文學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它是文學家的素材,更為重要的是,那些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神話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讀者領(lǐng)入先民曾經(jīng)有過的那種深厚的情感體驗之中,從而緩釋現(xiàn)實的壓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話作為原型的意義要比它作為素材的意義更為重要。當屈原在現(xiàn)實世界中屢遭打擊而悲苦無依的時候,他就毅然地轉(zhuǎn)向古老的神話:龍鳳結(jié)駟,巡游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話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從現(xiàn)實世界中超越出來,支持他的人格,撫慰他心靈的創(chuàng)傷。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則不僅是將神話看作素材,而是當成全部的精神寄托,是對這個不公平的世界的厭棄和對神話感情、神話世界的皈依。正如榮格所說的那樣,“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他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zhuǎn)變?yōu)槿祟惖拿\,他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的長夜。”可以說,屈原、蒲松齡等作品都體現(xiàn)了神話原型的精髓和力量?!舅伎寂c練習】1.略論中國古代神話的特點2.月中蟾蜍嫦娥形象3.共工形象兩面性之我見4.治水神話的蘊含5.神話中的女性形象【閱讀書目】1、《山海經(jīng)校注》,袁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2、《中國創(chuàng)世神話》,陶陽、鐘秀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神話與中國社會》,田兆元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三講《詩經(jīng)》教學目標:1、《詩經(jīng)》的編訂與體制2、《詩經(jīng)》的思想內(nèi)容3、《詩經(jīng)》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教學重點和難點:1、風、雅、頌分類標準及特色2、賦、比、興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3、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傳統(tǒng)教學方法:講授課時安排:8課時教學過程(內(nèi)容、方法、步驟):第一課時這一節(jié)課我們主要介紹《詩經(jīng)》的基本知識。一、名稱《詩經(jīng)》原名《詩》,或稱“《詩》三百”。漢武帝“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置五經(jīng)博士”(《漢書·武帝紀》),崇《詩》為經(jīng),稱《詩經(jīng)》。二、篇數(shù)《詩經(jīng)》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乃所謂“笙詩”,有目無辭,故實有305篇。《墨子·公孟》:“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薄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骸叭傥迤鬃咏韵腋柚??!倍颊f明《詩經(jīng)》是可以配樂演唱的樂歌總集。三、作者《詩經(jīng)》只有少數(shù)篇目可知作者,如《小雅·節(jié)南山》“家父作誦”,《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墉風·載馳》據(jù)《左傳·閔公二年》所記為“徐穆夫人”所賦等,大部分篇目的作者已難確考。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所謂“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作也”,只能是一種臆測?,F(xiàn)在可以斷定的是,《詩經(jīng)》的作者身份十分廣泛,有上層的公卿大夫,也有中下層的“士”,“風”類詩歌的作者大多是下層的平民百姓,同時這類詩歌大多是集體創(chuàng)作的。四、產(chǎn)生的地域《詩經(jīng)》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吨茼灐烦鲇阪€京,“二雅”乃王畿之樂(西周都鎬京,東周都洛邑及其周圍地區(qū)),至于“十五國風”,其名稱大都標明了產(chǎn)生的地域;唯《豳風》和“二南”(《周南》、《召南》)尚難確指??傊?,《詩經(jīng)》產(chǎn)生的地域甚廣,大抵以黃河流域為中心,向南擴展到江漢流域,延及當時的中國大部。五、產(chǎn)生的時代確切年代已難一一確考??纱笾麓_定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至前6世紀)約五百年間?!叭灐弊钤纾添?篇,大約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國風中,豳風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數(shù)產(chǎn)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東周作品?!把拧奔凑?,指朝廷正樂,西周王畿的樂調(diào)。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數(shù)篇目可能是東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周頌31篇,是西周初期的詩。周頌不同于其他詩的體例,不是由數(shù)章構(gòu)成,每篇只有一章。魯頌4篇,產(chǎn)生于春秋中葉魯僖公時,都是頌美魯僖公之作,《泮水》、《閟宮》體裁近乎雅詩,《有駜》、《駉》則近于國風??梢婍炘娧葑冎E。六、《詩經(jīng)》詩篇的來源和編訂《詩經(jīng)》實包括了采集于各地的民間之詩、公卿列士所獻之詩以及周王朝樂官保存下來的宗教和宴饗的樂歌。在先秦古籍中沒有明確記載。歷史上有廣泛影響的“獻詩”、“刪詩”之說,透露了《詩經(jīng)》作品來源和編定的一些消息。周代公卿列士獻詩、陳詩,以頌美或諷諫,則是有史籍可考的?!对娊?jīng)》中當不乏這類作品。漢代人認為周代設(shè)采詩之官到民間采詩,獻于朝廷以了解民情。這種說法是否確切,頗有爭論。公卿列士所獻之詩,既有自己的創(chuàng)作,也未必沒有采集來的作品。周王朝是否實行過采詩制度,雖不能確定,但如無周王朝和各諸侯國樂官的參與,民間之詩很難匯集于王廷。因此,可以說,《詩經(jīng)》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獻之詩,采集于各地的民間之詩,以及周王朝樂官保存下來的宗教了宴饗中的樂歌等。這些作品的編集成書,漢人認為經(jīng)過孔子的刪定。事實上,早在孔子的時代,已有與今本《詩經(jīng)》相近的“詩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對“詩”作過“正樂”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對“詩”的內(nèi)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說《詩經(jīng)》由他刪選而成,則是不可信的。整理編定《詩經(jīng)》的人和具體情形,我們今天已無從得知??赡苤芡醭臉饭僭凇对娊?jīng)》的編集和成書過程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大約公卿列士所獻之詩,以及采集來的民間之詩,最后都集中到王朝樂官手中,樂官掌管的詩一定很多,整理編選其中的一部分為演唱和教詩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七、《詩經(jīng)》的分類《詩經(jīng)》中的詩歌均為曾經(jīng)入樂的歌曲,按音樂性質(zhì)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帮L”即音樂曲調(diào),國風即各地區(qū)的樂調(diào)。《風》詩共有160篇?!把拧奔凑赋⒄龢罚侵芡醭苯咏y(tǒng)治地區(qū)的音樂?!堆拧吩姽?05篇,按音樂的不同分為《大雅》和《小雅》,他們大多是宮廷宴享的樂歌,大部分是西周時的作品。“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頌》詩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共40篇。八、用詩和傳詩詩三百最初主要用于典禮、諷諫和娛樂,是周代禮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編輯成書后,廣泛流行于諸侯各國,運用于祭祀、朝聘、宴飲等各種場合。在當時的政治外交活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左傳》中大量記載了諸侯君臣賦詩言志的實例(舉《晉公子重耳之亡》中秦穆公和重耳賦詩的例子)。在諸子百家著述中引詩也屢見不鮮(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中齊宣王引《詩經(jīng)》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等例)。孔子廣招弟子傳道授業(yè),曾以“詩”教授學生,并對學“詩”的重要性和社會功用有獨到的見解:《論語·陽貨》: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這里所謂“興”,起也,這里指感染作用;“觀”,觀察、認識;“群”,聚集,猶現(xiàn)在所說的“團結(jié)”、凝聚;“怨”,怨刺,諷刺,諷諫。孔子還特別強調(diào)《詩》的實用價值?!对姟吩馇鼗鹬螅蛞子谟浾b的特點,特賴口耳相傳得以保全。漢代有齊(齊人轅固生)、魯(魯人申培公)、韓(燕人韓嬰)、毛(大毛公魯人毛亨和小毛公趙人毛萇)四家傳授《詩經(jīng)》。齊、魯、韓“三家詩”當時并列于官學,書寫用漢代通行的隸書,稱為“今文詩”;《毛詩》晚出,用先秦古文字書寫,稱為“古文詩”?!叭以姟笔r,《毛詩》受壓,“三家詩”東漢趨于衰微,《毛詩》代之而興,“三家詩”后先后失傳,存者唯《毛詩》,即今之《詩經(jīng)》。東漢大經(jīng)學家鄭玄為之作《毛詩傳箋》,唐孔穎達作《毛詩傳箋》作疏為《毛詩正義》,宋朱熹作《詩經(jīng)集傳》,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清陳奐《詩毛氏傳疏》等都是《詩經(jīng)》研究的權(quán)威讀本。九、關(guān)于《毛詩》和《毛詩序》相傳荀子《詩》學承自孔子弟子子夏,毛亨承自荀子,毛亨在西漢初年開門授徒,著《詩故訓傳》,后簡稱《毛詩》,傳于趙人毛萇。東漢流傳的《毛詩》,在305篇題目下面,各有一段類似題解式的簡略文字,簡述詩的題旨、背景與作者,稱作《詩序》,《詩序》又有“大序”、“小序”之分?!按笮颉笔橇性凇蛾P(guān)雎》題解中總論全經(jīng)的一大段文字,是一篇價值很高的文學理論文獻?!靶⌒颉奔戳性诿科婎}下的文字。關(guān)于《毛詩序》的作者,眾說紛紜,研究者多認為“大序”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作,“小序”是子夏、毛公所作。第二課時從這一節(jié)課開始,我們講授《詩經(jīng)》的內(nèi)容?!对娊?jīng)》內(nèi)容廣泛,形象深刻的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葉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以及世態(tài)人情、民俗風習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既是中國古典詩歌之祖,又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情況的珍貴數(shù)據(jù),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一、婚姻愛情詩反映婚姻愛情生活的詩作,在《詩經(jīng)》中占有很大比重,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內(nèi)容十分豐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戀,相思相愛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場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詩,還有表現(xiàn)不幸婚姻給婦女帶來痛苦的棄婦詩。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國風”之中,是《詩經(jī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動人的篇章?!对娊?jīng)》中的情詩,從單相思至初戀、熱戀、成婚或分手,廣泛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歡樂和挫折痛苦,充滿坦誠、真摯的情感。如寫單相思的《周南·關(guān)睢》,前三章表現(xiàn)了一個貴族青年對淑女的追求,和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心情。末二章,想象若能和她在一起,將要“琴瑟友之”、“鐘鼓樂之”。又如寫熱戀中情人的約會。如《邶風·靜女》描寫男女幽會: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一個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來,并以彤管、茅荑相贈,他珍惜玩摩,愛不釋手,并不是這禮物有什么特別,而是因為美人所贈。主人公的感情表現(xiàn)得細膩真摯?!多嶏L·子衿》則寫女子對男子的思念,這個女子在城闕等待情人,終未見來,便獨自踟躇徘徊,“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詠嘆,把相思之苦表現(xiàn)得如怨如訴,深摯纏綿。這種對愛情的執(zhí)著專一,在《鄭風·出其東門》中,則由男子直接說出: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盡管在東門之外,有眾多的美女,詩人卻并不動心,想到的仍是自己所愛的那個素衣女子。正是由于《詩經(jīng)》中抒情主人公對愛情如此熱烈執(zhí)著,因而一旦愛情遇到挫折,就感到特別痛苦。在《詩經(jīng)》時代,男女愛情雖還不像后代那樣深受封建禮教的壓制束縛,但已是“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齊風·南山》)了。有時對婚姻自由的追求,也會受到父母的干涉。如《鄘風·柏舟》即是寫一個女子要求婚姻自主遭到父母干涉時所發(fā)出的誓辭:“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边@個女子如此頑強地追求婚姻愛情自由,寧肯以死殉情,呼母喊天的激烈情感,表現(xiàn)出她在愛情受到阻撓時的極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強烈愿望?!对娊?jīng)》中反映結(jié)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詩,雖不如情詩豐富,但也很有特色,如《周南·桃夭》,詩人由柔嫩的桃枝、鮮艷耀眼的桃花,聯(lián)想到新娘的年輕美貌,祝愿她出嫁后要善于處理與家人的關(guān)系。而《鄭風·女曰雞鳴》則寫了一對夫妻之間美好和樂的生活。詩以溫情脈脈的對話,寫出這對夫妻互相警戒,互相尊重,互相體貼的感情,并相期以白頭偕老的愿望。在婚姻生活方面,《詩經(jīng)》表現(xiàn)婚姻不幸的哀歌,為數(shù)不少?!囤L·綠衣》中那位“心之憂矣,曷維其已”的婦女,因妾得寵而失位,無可告訴,只能在痛苦中煎熬。這類詩反映的是還維持著婚姻的形式和夫妻的名義,處于失寵、幽閉狀態(tài)的不幸婦女的命運。另一類則表現(xiàn)婚姻破裂后婦女被夫家休棄的悲慘結(jié)局,抒發(fā)棄婦的憤懣不平?!缎l(wèi)風·氓》和《邶風·谷風》,充滿了對負心人的控訴,怨恨和責難,是《詩經(jīng)》棄婦詩的代表作。《谷風》中那位婦女初來夫家時,家境貧困,經(jīng)過辛勤勞作,逐漸富裕起來,而其丈夫卻變了心,另有所娶,竟將其趕走?!睹ァ芬砸粋€普通婦女的口吻敘述自己從戀愛、結(jié)婚到被棄的過程。全篇敘事和抒情相結(jié)合,巧妙地將事件過程和棄婦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在女主人公悔恨地敘述自己戀愛、結(jié)婚和婚后被虐、被棄的遭遇中,表現(xiàn)出剛強自愛、果斷堅決的性格。二、頌歌和怨刺詩古詩素有“美刺”傳統(tǒng),具有鮮明的功利性和實用性?!对娊?jīng)》首開其端。其中廟堂和宮廷樂歌多歌功頌德之作,出自公卿列士和樂工之手,在《頌》詩中保存最多,《雅》詩中也有不少。有的頌帝王歌天命,有的頌揚文王之德。在《雅》詩和《國風》中,與頌歌異調(diào)的,是怨刺詩。亦即前人所謂“變風”、“變雅”?!睹娦颉分赋觯骸爸劣谕醯浪?,禮儀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薄稘h書·禮樂志》也說:“周道始缺,怨刺之詩起?!边@些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怨刺詩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和倫理因素。如揭露和嘲諷統(tǒng)治者丑惡行徑的《新臺》:新臺有泚,新臺倒影好鮮明,河水瀰瀰,河水洋洋流不停。燕婉之求,本想嫁個美少年?;c篨不鮮。不料嫁了癩蛤蟆。這首詩是衛(wèi)國人諷刺衛(wèi)宣公荒淫亂倫而作。衛(wèi)宣公曾與其后母夷姜亂倫,生子名伋。伋長大后,衛(wèi)宣公為他聘娶齊女,只因新娘子是個大美人,衛(wèi)宣公便改變主意,在河上高筑新臺,把齊女截留下來,霸為己有,就是后來的宣姜。衛(wèi)國人對宣公的所作所為實在看不慣,便編了這首歌挖苦他。三、農(nóng)事詩《豳風·七月》這是《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豳地在今陜西旬邑、彬縣一帶,公劉時代周之先民還是一個農(nóng)業(yè)部落。這首詩就反映了這個部落一年四季的農(nóng)業(yè)勞動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從各個側(cè)面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風俗畫?!镀咴隆罚浩咴铝骰?,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zhí)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四月秀葽,五月鳴蜩。八月其獲,十月隕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貍,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于公。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nóng)夫。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嗟我農(nóng)夫,我稼既同,上入執(zhí)宮功。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全詩8章,首章總寫農(nóng)業(yè)社會的兩大主題:織與耕,即衣與食。前半寫“衣之始”,后半寫“食之始”(朱熹語);2—5章承寫衣,6—8章承寫食,在結(jié)構(gòu)上如此安排,確是相當嚴謹。中國古典詩歌一向以抒情詩為主,敘事詩較少。這首詩卻以敘事為主,首創(chuàng)“四季歌”的形式。在敘事中寫景、抒情。通過詩人的娓娓動聽的敘述,真實的再現(xiàn)了當時的勞動場面、生活圖景和各種人物的面貌,以及農(nóng)夫與公家的相互關(guān)系,構(gòu)成了西周早期社會一幅男耕女織的風俗畫。四、感傷詩因詩人感時傷世而作?!锻躏L·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這首詩寫一位東周大夫的故國之思。長于心理描寫。全詩用賦的手法,直賦胸臆,寫主人公看到過去曾經(jīng)是繁華的都市現(xiàn)在是一片滿目的荒涼與破敗而內(nèi)心極度憂傷的情狀。開頭“彼黍離離,彼稷之苗”是比、興兼用,荒涼破敗的景象即烘托了抒情主人公悲愴的心情,又比擬王室的衰敗。那種“中心搖搖”、“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以及呼天喊地的神情,歷歷在目,感人至深。后世據(jù)《詩序》所言,稱故國之思、亡國之痛為“黍離之悲”。第三課時這一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講授《詩經(jīng)》的內(nèi)容。五、戰(zhàn)爭詩《詩經(jīng)》中有些戰(zhàn)爭詩,從正面描寫了天子、諸侯的武功,表現(xiàn)了強烈的自豪感,充滿樂觀精神,大雅中的《江漢》,《常武》,小雅中的《出車》、《六月》、《采芑》等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時期的武功?!督瓭h》是寫宣王命召虎領(lǐng)兵討伐淮夷,很快平定了淮夷,班師回朝。宣王冊命召虎,賞賜他土地、圭瓚、秬鬯等,召虎乃作召公簋,銘記其事?!冻N洹穼懶趺髮⒛现僬鞣バ靽懈桧灹送鯉煹耐?。如第七章寫王師行進迅猛異常,勢不可擋,用一連串的比喻,將王師的聲威、氣概形象具體地表現(xiàn)了出來。又如《小雅·六月》寫尹吉甫奉宣王之命,北伐玁狁并取得勝利的事跡。另外,秦風中的《小戎》、《無衣》等,也是表現(xiàn)同仇敵愾,共御外侮,斗志昂揚,情緒樂觀的戰(zhàn)爭詩?!对娊?jīng)》中這類完全從正面歌頌角度所寫的戰(zhàn)爭詩,不注重直接具體描寫戰(zhàn)斗場面,而是集中表現(xiàn)軍威聲勢,如《小雅·采芑》寫大臣方叔伐荊蠻之事,突出寫方叔所率隊伍車馬之威,軍容之盛,號令嚴明,賞罰有信。他雄才大略,指揮若定,曾北伐玁狁揚威,荊蠻因此聞風喪膽,皆來請服?!对娊?jīng)》戰(zhàn)爭詩中強調(diào)道德感化和軍事力量的震懾,不具體寫戰(zhàn)場的廝殺、格斗,是我國古代崇德尚義,注重文德教化,使敵人不戰(zhàn)而服的政治理想的體現(xiàn),表現(xiàn)出與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戰(zhàn)爭詩不同的風格。周族創(chuàng)造的是農(nóng)業(yè)文明,周人熱愛和平穩(wěn)定的農(nóng)業(yè)生活環(huán)境。因此,更多的戰(zhàn)爭詩表現(xiàn)出對戰(zhàn)爭的厭倦和對和平的向往,充滿憂傷的情緒。如《小雅·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在歸途中所賦。北方玁狁侵犯周朝,士兵為保家衛(wèi)國而出征。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說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詩人對侵犯者充滿了憤怒,詩篇中洋溢著戰(zhàn)勝侵犯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時又對久戌不歸,久戰(zhàn)不休充滿厭倦,對自身遭際無限哀傷。如末章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昔日離家時的依依惜別之情,今日歸來的悲凄之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果說《采薇》還是對敵人痛恨之情和思鄉(xiāng)自傷之情的矛盾體,《豳風·東山》反映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厭戰(zhàn)情緒了。出征三年后的士兵,在歸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象著家鄉(xiāng)的景況和回家后的心情?!拔摇本谜鞑粴w,現(xiàn)在終于脫下戎裝,穿上平民的衣服,再不要行軍打仗了。歸家途中,觸目所見,是戰(zhàn)后蕭索破敗的景象,田園荒蕪,土鱉、蜘蛛滿屋盤旋,麋鹿游蕩,螢火蟲閃爍飛動,但這樣的景象并不可怕,更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家中的妻子獨守空房,盼望著“我”的歸來。遙想當年新婚時,喜氣洋洋,熱鬧美好的情景,久別后的重逢,也許比新婚更加美好?這里既有對歸家后與親人團聚的幸福憧憬,也有對前途未卜的擔憂,整首詩把現(xiàn)實和詩人的想象、回憶結(jié)合在一起,極為細膩地抒寫了“我”的興奮、傷感、歡欣、憂慮等心理活動。詩人對戰(zhàn)爭的厭倦,對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如果說在戰(zhàn)爭詩中,除了厭戰(zhàn)思鄉(xiāng)之情外,還有少數(shù)激奮昂揚之作的話,《詩經(jīng)》中的徭役詩,則完全是對繁重徭役的憤慨厭倦了。無論是大夫為天子、諸侯服役,還是下層人民為國君服役,都表現(xiàn)出服役者的強烈不滿。《唐風·鴇羽》第一章:肅肅鴇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由于“王事靡盬”,致使田園荒蕪,人民不得耕作以奉養(yǎng)父母,怨恨之極而呼蒼天,揭示出了繁重徭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对娊?jīng)》中的戰(zhàn)爭徭役詩,不僅寫戰(zhàn)爭和徭役的承擔者征夫士卒的痛苦,還有以戰(zhàn)爭、徭役為背景,寫夫妻離散的思婦哀歌。如《衛(wèi)風·伯兮》,即寫一位婦女由于思念遠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其第二章云: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女為悅己者容,所愛的人不在面前,梳妝打扮還有什么意義呢?率真質(zhì)樸地寫出了思婦內(nèi)心的相思哀痛?!锻躏L·君子于役》也以思婦的口吻抒發(fā)了對役政的不滿。黃昏時候,牛羊等禽畜都按時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卻不能回來,即景生情,因情寓意,在田園牧歌式的農(nóng)村小景中,滲透了思婦的無盡相思和悲哀。六、周部族史詩。上古祭祀活動盛行,許多民族都產(chǎn)生了贊頌神靈、祖先,以及祈福禳災的祭歌。我國古代也特別重視祭祀,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保存在大雅和“三頌”中的祭祀詩,大多是以祭祀、歌頌祖先為主,或敘述部族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或贊頌先公先王的德業(yè),總之是歌功頌德之作。但這些作品也有其歷史和文學價值。如被認為是周族史詩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贊頌了后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業(yè)績,反映了西周開國的歷史?!渡瘛穼懯甲婧箴⒌纳癞愓Q生和他對農(nóng)業(yè)的貢獻?!豆珓ⅰ穼懝珓⒙暑I(lǐng)周人由邰(今陜西武功)遷徒到豳(今陜西彬縣、旬邑一帶),開始了定居生活,在周部族發(fā)展史上有重大意義?!毒d》寫古公亶父率周部族再次由豳遷至岐(今陜西岐山縣)之周原,劃定土地疆界,開溝筑壟,設(shè)置官司、宗廟,建立城郭,創(chuàng)業(yè)立國,并敘及文王的事跡?!痘室印废葘懱?、王季的德業(yè),然后寫文王伐崇伐密勝利的經(jīng)過?!洞竺鳌废葦⑼跫救⑻紊耐酰耐跞⒋箧ι渫?,然后寫武王在牧野大戰(zhàn)。從《生民》到《大明》,周人由產(chǎn)生到逐步強大,最后滅商,建立統(tǒng)一王朝的歷史過程,得到了完整的表現(xiàn)。五篇史詩,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偉大業(yè)績,社會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隸制國家的轉(zhuǎn)化,以及推翻商人統(tǒng)治的斗爭,是他們壯大發(fā)展的歷史寫照。因此,它們與后世的廟堂文學有明顯的區(qū)別。如《生民》這樣寫后稷出生時的神奇經(jīng)歷: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災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寧,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誕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置之平林,會伐平林;誕置之寒冰,鳥覆翼之。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訏,厥聲載路。履帝跡生子的神話,實際上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社會的折射。姜嫄棄子的原因歧說很多。這種描寫,使后稷的誕生,充滿神話色彩和人類童年的純真氣質(zhì)。他是感天而生,一出世就經(jīng)受了種種磨難。后五章寫后稷懂得耕作,栽培五谷,在農(nóng)業(yè)上取得很大成就,又創(chuàng)立了祀典。全詩不僅生動地寫出了周人始祖后稷一生的事跡,而且反映了由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歷史背景。其他祭祖頌歌,也從不同的側(cè)面,反映了殷周時期的歷史圖景,以及人們敬天祭祖的宗教觀念,是特定歷史背景、哲學思想、倫理道德、美學觀念的產(chǎn)物。第四課時這一節(jié)課,我們講授《詩經(jīng)》的藝術(shù)特點。綜合起來看,《詩經(jīng)》主要有以下主要藝術(shù)成就:第一、賦、比、興的手法。賦、比、興是前人總結(jié)的《詩經(jīng)》的三種表現(xiàn)手法或是藝術(shù)技巧。與風、雅、頌合稱“六義”。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guān)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興則是觸物興詞,客觀事物觸發(fā)了詩人的情感,引起詩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fā)端。對于賦、比、興的解釋,歷來不同。朱熹的解釋比較準確。他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集傳序》)其中,賦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手法。明謝榛說:“予嘗考之三百篇,賦七百二十,興三百七十,比一百二十”(《四溟詩話》卷二)可見用賦之廣。當然,在《詩經(jīng)》中更為出色的還是比興。先說比。在《詩經(jīng)》中,有的通篇用比,如《碩鼠》;有時單用比,有時用博喻,如《衛(wèi)風·碩人》寫莊姜之美: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lǐng)如蝤蠐,齒如瓠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里用了一連串的比喻。這種寫法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并為后世文人多仿效,如曹植《洛神賦》中用了“驚鴻”、“游龍”、“秋菊”“春松”之喻寫洛神體態(tài)之輕盈,蓋借鑒于此。再說興?!芭d”的本意是“起”,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常常表現(xiàn)為托物起興。它是一種借對自然界的事物描寫,如鳥獸蟲魚、風云雨雪、星辰日月等,先開個頭,然后藉以聯(lián)想,引出詩人內(nèi)心情感的表現(xiàn)手法。興句多放在一首詩的開頭,也有放在句中的。在《詩經(jīng)》中,興的運用大致有兩種情況:(1)、起象征、聯(lián)想、比擬的作用。如《關(guān)雎》,以雎鳥成雙成對和鳴,相依相戀的情景,引起詩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聯(lián)想;《周南·桃夭》以盛開的艷麗桃花,象征新娘的年輕貌美。(2)、起創(chuàng)設(shè)意境、烘托氣氛的作用。如《秦風·蒹葭》開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描繪了一幅清秋凄清的意境,渲染烘托了主人公求偶不得的失望心情。在《詩經(jīng)》中,又常常是比興兼用。這一點在講具體作品時再詳細了解。賦、比、興這三種藝術(shù)手法,對后世詩歌影響深遠。它極大地豐富了中國詩歌的表現(xiàn)藝術(shù),是中國詩歌民族風格的重要特征。第二、句式和章法?!对娊?jīng)》以四言為主,其間雜有二言之八言不等。四言節(jié)奏感強,是構(gòu)成詩經(jīng)整齊韻律的基本單位?!对娊?jīng)》多重章迭句?!对娊?jīng)》中的重章,許多為整篇中同一詩章重迭,每章只更換相應的幾個字。也有一篇之中有兩種迭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对娊?jīng)》中多用迭句、迭字、雙聲迭韻?!对娊?jīng)》的重章迭句的復沓結(jié)構(gòu),造成反復詠嘆,回環(huán)往復,增強了抒情效果,而迭字、雙聲迭韻的使用又增強了音樂美和形象美?!对娊?jīng)》中的詩歌大多押韻。常見的也是我國后世最常用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個韻部,隔句押韻,韻腳在偶句的押韻方式。還有句句用韻的方式。第三、多種修辭手段的成功運用?!对娊?jīng)》中對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已相當成熟。對偶,如《谷風》“就其深兮,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薄逗訌V》“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文字變化多姿,聲音和諧美妙,語句婉轉(zhuǎn)流暢。夸張,正如劉勰所說:“是以言峻則嵩高極天,論狹則河不容刀,說多則子孫千億,稱少則民靡孑遺?!保ā段男牡颀垺た滹棥罚┲赋觥夺赂摺贰ⅰ逗訌V》、《云漢》等詩恰當?shù)剡\用夸張,更富于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產(chǎn)生了讓人感覺更真切、更強烈、更深刻的藝術(shù)效果。其它手法如對比、排比、設(shè)問、頂真、呼告、擬人、借代等靈活運用,表情狀物,不勝枚舉。第四、風、雅、頌不同的語言風格。雅、頌多是嚴整的四言,極少雜言,國風中雜言較多;小雅和國風中重章迭句較多,大雅和頌中則較少;國風中有許多語氣詞,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而雅、頌中則較少。這些差異說明雅、頌多出自貴族之手,體現(xiàn)“雅樂”的威儀典重。國風多來自民間,更體現(xiàn)了新聲的自由奔放,比較接近當時口語。第五課時這一節(jié)課,我們向大家介紹《詩經(jīng)》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詩經(jīng)》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我國詩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我國詩歌藝術(shù)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一、現(xiàn)實主義精神與面向現(xiàn)實的傳統(tǒng)總而言之,《詩經(jīng)》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豐富。它立足于社會現(xiàn)實生活,沒有虛妄與怪誕,極少超自然的神話,祭祀、宴飲、農(nóng)事是周代社會經(jīng)濟和禮樂文化的產(chǎn)物,其他詩對時政世風、戰(zhàn)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展開了當時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的形象畫卷?!对娊?jīng)》中,不僅描述了周代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風貌和情感世界,可以說,《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富于現(xiàn)實精神的詩歌,奠定了我國詩歌面向現(xiàn)實的傳統(tǒng)?!对娊?jīng)》的現(xiàn)實精神,在國風和“二雅”中,表現(xiàn)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詩,真實地再現(xiàn)了周民族的發(fā)生發(fā)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會背景下產(chǎn)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詩,表現(xiàn)出詩人對現(xiàn)實的強烈關(guān)注,充滿憂患意識和干預政治的熱情。箴戒國君大臣,抨擊政治弊端,諷刺背德違禮,斥責宵小讒佞,身處亂世的詩人真實地記錄下了當時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會現(xiàn)實,而其中表現(xiàn)出的憂國憂民的情懷,進一步強化了這些作品反映現(xiàn)實的深度。國風中的作品,更多針對戰(zhàn)爭徭役,婚姻戀愛等生活抒發(fā)詩人的真實感受,在對這些生活側(cè)面的具體描述中,表現(xiàn)了詩人真摯的情感,鮮明的個性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二、抒情詩傳統(tǒng)《詩經(jīng)》雖有少數(shù)敘事的史詩,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缎l(wèi)風·氓》這類偏于敘述的詩篇,其敘事也是為抒情服務(wù)的,而不能簡單地稱為敘事詩?!对娊?jīng)》可以說主要是一部抒情詩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產(chǎn)生了如此眾多、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詩篇,是世界各國文學中罕見的。從《詩經(jīng)》開始,就顯示出我國抒情詩特別發(fā)達的民族文學特色。從此以后,我國詩歌沿著《詩經(jīng)》開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進,抒情詩成為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对娊?jīng)》表現(xiàn)出的關(guān)注現(xiàn)實的熱情、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真誠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被后人概括為“風雅”精神,直接影響了后世詩人的創(chuàng)作。三、風雅與文學革新《詩經(jīng)》中以個人為主體的抒情發(fā)憤之作,為屈原所繼承。“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史記·屈原列傳》)《離騷》及《九章》中憂憤深廣的作品,兼具了國風、“二雅”的傳統(tǒng)。漢樂府詩緣事而發(fā)的特點,建安詩人的慷慨之音,都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承。后世詩人往往倡導“風雅”精神,來進行文學革新。陳子昂感嘆齊梁間“風雅不作”(《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他的詩歌革新主張,就是要以“風雅”廣泛深刻的現(xiàn)實性和嚴肅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質(zhì)樸自然、剛健明朗的創(chuàng)作風格,來矯正詩壇長期流行的頹靡風氣。不僅陳子昂,唐代的許多優(yōu)秀詩人,都繼承了“風雅”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李白慨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古風》其一);杜甫更是“別裁偽體親風雅”(《戲為六絕句》其六),杜詩以其題材的廣泛和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深刻而被稱為“詩史”;白居易稱張籍“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讀張籍古樂府》),實際上白居易和新樂府諸家,所表現(xiàn)出的注重現(xiàn)實生活、干預政治的旨趣和關(guān)心人民疾苦的傾向,都是“風雅”精神的體現(xiàn)。而且這種精神在唐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從宋陸游到清末黃遵憲,也代不乏人。四、比興的垂范如果說,“風雅”在思想內(nèi)容上被后世詩人立為準的,比興則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上為后代作家提供了學習的典范。《詩經(jīng)》所創(chuàng)立的比興手法,經(jīng)過后世發(fā)展,成了我國古代詩歌獨有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对娊?jīng)》中僅作為詩歌起頭協(xié)調(diào)音韻,喚起情緒的興,在后代詩歌中仍有表現(xiàn)。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義的興,更為后代詩人所廣泛繼承,比興就成了一個固定的詞,用來指詩歌的形象思維,或有所寄托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詩經(jīng)》中觸物動情,運用形象思維的比興,塑造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構(gòu)成情景交融的藝術(shù)境界,對我國詩歌的發(fā)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后世詩歌中的興象、意境等,對我國詩歌的發(fā)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后世詩歌中的興象、意境等,都可以在《詩經(jīng)》里看到萌芽。后代的民歌和模仿民歌的文人作品中,以興句起頭的很多。漢樂府民歌、古詩十九首,以及魏晉時期許多文人的創(chuàng)作中,都不乏其例,這明顯是對《詩經(jīng)》起興手法的繼承。而興句和所詠之辭融為一體,構(gòu)成詩的意境,則是《詩經(jīng)》比興發(fā)展的更高階段?!对娊?jīng)》于比興時有寄托,屈原在《楚辭》中,極大地發(fā)展了《詩經(jīng)》比興寄托的表現(xiàn)手法。同時,《詩經(jīng)》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興,在《詩經(jīng)》被經(jīng)學化后,往往被加以穿鑿附會,作為政治說教的工具。因此,有時“比興”和“風雅”一樣,被用來作為提倡詩歌現(xiàn)實性、思想性的標的。而許多詩人,也緊承屈原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寫了許多寓有興寄的作品。比興的運用,形成了我國古代詩歌含蓄蘊藉、韻味無窮的藝術(shù)特點?!对娊?jīng)》對我國后世詩歌體裁結(jié)構(gòu)、語言藝術(shù)等方面,也有深廣的影響。曹操、嵇康、陶淵明等人的四言詩創(chuàng)作直接繼承《詩經(jīng)》的四言句式?!对娊?jīng)》其他各種句式當時只是單句,后世演之,遂以成篇。同時,后世箴、銘、誦、贊等文體的四方言句和辭賦、駢文以四六句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詩經(jīng)》??傊?,《詩經(jīng)》牢籠千載,衣被后世,不愧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光輝起點。第六課時這一節(jié)課,我們主要來閱讀欣賞《詩經(jīng)》中的經(jīng)典作品《關(guān)雎》和《蒹葭》。關(guān)雎[1]周南[2]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窘庾x】[1]關(guān)雎:篇名。它是從詩篇第一句中摘取來的。《詩經(jīng)》的篇名都是這樣產(chǎn)生的。[2]周南:西周初期周公旦(公元前1063-前1057年)住東都洛邑(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統(tǒng)治東方諸侯?!爸苣稀笔侵芄y(tǒng)治下的南方詩歌。《關(guān)雎》是一首情歌,寫一個貴族男子愛上了一個采荇菜的姑娘,思慕她,追求她,想和她結(jié)婚。【作品分析】1、結(jié)構(gòu)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