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唯物主義歷史觀_第1頁
第五章唯物主義歷史觀_第2頁
第五章唯物主義歷史觀_第3頁
第五章唯物主義歷史觀_第4頁
第五章唯物主義歷史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唯物主義歷史觀第一頁,共30頁。例題:“許多事情我們可以講一千個理由、一萬個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飯,就沒有理由?!褚允碁樘臁?。這段話說明(單選)A.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技、藝術、宗教等等活動B.人的生理需求是歷史的基礎C.人的自然屬性決定著人的本質D.人的物質欲望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三)社會意識的一般特點(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關系)1.社會意識反映或依賴社會存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1)社會意識的內容來源于社會存在,即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會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2)社會存在變化了,社會意識遲早要發(fā)生變化(3)在階級社會里,意識形態(tài)具有階級性。第一頁第二頁,共30頁。例題1:偉大的事業(yè)孕育偉大的精神。在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壯麗進程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奧運精神等偉大精神。這表明(單選)A.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B.社會意識的性質決定社會存在的性質C.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D.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區(qū)分是相對的第二頁第三頁,共30頁。2:魯迅先生說:“窮人絕無開交易所折本的懊惱,煤油大王哪會知道北方拾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災區(qū)的饑民,大約總不去種蘭花,像闊人老太爺一樣……”這段話包含的歷史唯物主義的道理是(多選)A.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B.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C.每個人的意識,要受到社會生活的制約,取決于他們的社會地位、生活環(huán)境D.在階級社會中,人們的意識具有階級性第三頁第四頁,共30頁。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1)社會意識同社會存在發(fā)展的不完全同步性.(2)社會意識同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平衡性.(3)社會意識的歷史繼承性(4)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5)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表現是它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作用:一,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fā)展起促進作用;二,落后腐朽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fā)展起阻礙作用.意義:要加強文化、道德、精神文明建設,用先進的文化代替落后腐朽的文化、八榮八恥的教育、樹立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民族精神的作用)第四頁第五頁,共30頁。例題1: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范圍內倡導“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它體現出(單選)

A、主要矛盾在事物發(fā)展中的作用

B、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

C、事物的量變引起事物的質變的作用

D、社會經濟基礎對社會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

2、大眾心理影響經濟走勢,能正確解釋這一現象的觀點是(單選)A.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決定作用B.社會心理可以左右社會發(fā)展方向C.只有正確的社會意識才能影響社會發(fā)展D.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第五頁第六頁,共30頁。3:“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票決制”、“文化軟實力”等一系列新名詞第一次寫進黨的十七大報告,彰顯了執(zhí)政黨的活力和生命力。這些新名詞的出現說明(單選)A、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C、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D、物質和意識是互相促進,互相依賴的4:30年前,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如同驚蟄春雷,炸開愚昧迷信的冰凍層,使中國的思想開始回歸理性,使工作中心從階級斗爭轉向經濟建設,掀開了社會主義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新篇章。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看,這體現了A.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C.社會意識偶爾決定社會存在D.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單選)第六頁第七頁,共30頁。二、社會基本矛盾: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或基本動力(一)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1.生產力:(1)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界的能力或物質力量.(2)生產力的獨立的實體性要素(基本要素)A、勞動資料:生產工具是其主要內容,是衡量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客觀尺度,是各種經濟時代區(qū)別的標志。B、勞動對象C、勞動者: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起主導作用的因素2、生產關系:(1)生產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結成的物質利益關系即經濟關系、物質關系。(2)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關系中主要的起決定作用的方面第七頁第八頁,共30頁。生產關系的內容:靜態(tài)的劃分: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產品分配關系動態(tài)的劃分: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生產決定消費;消費拉動生產第八頁第九頁,共30頁。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原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guī)律)及意義(1)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發(fā)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

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就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就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2)意義第一,生產力歸根結底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的發(fā)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第二,生產關系是否變革以及怎樣變革取決于:生產力的狀況和發(fā)展要求。第九頁第十頁,共30頁。第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狀況決定了我國的所有制結構(基本基本經濟制度)第四,判斷生產關系是否先進的標準是:它是否能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第五,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哲學依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狀況的規(guī)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guī)律)我國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是基本適應的,但還有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huán)節(jié),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經濟體制改革就是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方面和環(huán)節(jié),也就是調整物質利益關系,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農村土地流轉屬于生產關系的調整,屬于經濟體制改革,其依據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guī)律。第十頁第十一頁,共30頁。例題1:隨著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增多和現代農業(yè)的發(fā)展,農村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要求更加迫切。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中央出臺允許農民土地流轉政策的哲學依據是(單選)A.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B.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C.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變革D.徹底否定才能實現事物的發(fā)展第十一頁第十二頁,共30頁。2:2008年10月12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用“三個極大”高度概括了30年農村改革發(fā)展的偉大成就,即農村改革發(fā)展的偉大實踐,極大調動了億萬農民的積極性,極大解放和發(fā)展了農村社會的生產力,極大改善了廣大農民物質文化生活。這充分說明(單選)A.事物的變化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B.生產關系的變革可以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C.世界是充滿矛盾的D.事物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第十二頁第十三頁,共30頁。

4、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或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及其意義A、科學技術不是生產力的獨立的實體性要素、基本要素B、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智能性因素、知識形態(tài)的生產力、一般的生產力,而不是直接的現實的生產力.C、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滲透性因素,它可以滲透于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中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科學技術通過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和素質!科學技術可以改進生產工具!科學技術可以擴大勞動對象的范圍科學技術可以改進生產組織的管理方法意義: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來。第十三頁第十四頁,共30頁。例題:十一五規(guī)劃中強調,發(fā)展科技和壯大人才隊伍,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決定因素,實現長期持續(xù)發(fā)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這充分體現了(多選)

A、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B、科技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C、勞動者素質直接影響生產力的水平

D、勞動是財富的源泉

科技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是歷史發(fā)展的有力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第十四頁第十五頁,共30頁。(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1、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含義經濟基礎:各種生產關系的總和,其中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經濟基礎的性質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設施上層建筑包括:思想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社會形態(tài):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其中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是社會有機體的骨骼。第十五頁第十六頁,共30頁。例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要“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yè)和關鍵領域,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之所以要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從哲學上講是因為(單選)A.任何事物都是部分與整體的統一B.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guī)定的C.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原因D.事物的發(fā)展是由弱到強、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過程第十六頁第十七頁,共30頁。2、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原理(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規(guī)律)及意義(1)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A、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賴以產生、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B、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C、經濟基礎的變革決定上層建筑的變革

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A、為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服務,確立或維護其在社會中的統治地位,排除異己;B、控制社會秩序,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

第十七頁第十八頁,共30頁。C、當它為適合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進步力量,反之,就會成為阻礙社會發(fā)展的消極力量.上層建筑對社會發(fā)展反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為之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3、遵循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guī)律就必須正確認識上層建筑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我國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是基本適應的,但也有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huán)節(jié),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就是為了解決好上層建筑不適應于經濟基礎發(fā)展的某些方面和問題。

第十八頁第十九頁,共30頁。(2)社會主義上層建筑改革的重要作用:A、對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提供了政治保證和精神動力,對社會主義上層建筑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可以有力的促進物質文明和社會文明建設的發(fā)展。B、從根本上保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C、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fā)展,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上層建筑的建設:法制、民主、人權、行政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等方面的建設;文化、精神文明建設)(我國改革的哲學依據: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原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之間是基本適合的,但還有不適合的方面,所以要改革)第十九頁第二十頁,共30頁。例題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制定的一系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完善和鞏固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促進了我國經濟迅速發(fā)展。這表明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單選)A.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的性質B.上層建筑決定經濟基礎的發(fā)展方向C.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D.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2:就哲學而言,科學發(fā)展觀的“發(fā)展”是指A.以人為目的的發(fā)展B.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發(fā)展C.質與量相統一的發(fā)展D.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的基本適應的發(fā)展

第二十頁第二十一頁,共30頁。(三)兩對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1、兩對社會基本矛盾不是并行關系,而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其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更根本,決定后一對矛盾,而后一對矛盾的解決有助于前一對矛盾的解決。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2、兩對社會基本矛盾貫穿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的始終,囊括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規(guī)定和制約其它社會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是一切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3、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兩個一般規(guī)律(普遍規(guī)律)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guī)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guī)律第二十一頁第二十二頁,共30頁。三.人民群眾和歷史人物的作用(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原理及意義1、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2、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4、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作用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5、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以人為本。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劇作者,又是歷史的劇中人(√)人民群眾和英雄共同創(chuàng)造歷史(×)群眾史觀是唯物史觀(√)第二十二頁第二十三頁,共30頁。例題1: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2009年要集中力量辦一些經濟社會發(fā)展急需、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實事,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這樣做的哲學依據是(單選)A.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C.我國的政府要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基本原則D.我國政府要自覺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堅持以人為本2:黨的群眾路線的哲學基礎是(多選)A、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原理B、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原理C、個人創(chuàng)造歷史的原理D、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第二十三頁第二十四頁,共30頁。(二)歷史人物特別是杰出人物的作用: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不能決定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其作用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評價歷史人物或杰出人物的基本原則:1.杰出人物的產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統一2.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3.歷史分析法4.階級分析法英雄史觀是唯心史觀(√)個人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也起作用(√)第二十四頁第二十五頁,共30頁。四.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的全面發(fā)展(一)人的本質1.人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但其本質屬性是社會性,在階級社會中表現為階級性.2.“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A.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抽象的B、人是社會關系的承擔者,人的社會關系決定人的社會地位C、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起支配作用,在階級社會表現為階級關系。D、社會實踐、社會關系是變化的,人的本質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可變的,是具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