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流傳的考古學觀察_第1頁
《墨子》流傳的考古學觀察_第2頁
《墨子》流傳的考古學觀察_第3頁
《墨子》流傳的考古學觀察_第4頁
《墨子》流傳的考古學觀察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墨子》流傳的考古學觀察

《墨子》是墨子的一部重要經典。它由墨子及其弟子和墨家后學撰成,大約成書于戰(zhàn)國中后期。在以后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墨家學說由于不符合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由“天下顯學”漸次淪為民間私學,漢代中期則完全退出了官方講壇,以至后世治墨者寥若晨星。這對《墨子》的流傳造成了嚴重的消極影響。考察《墨子》主要版本的傳承關系,此書堪稱屢遭變故,備受磨難。從現在掌握的文獻資料來看,《墨子》在其流傳中,有以下九種版本存在明確的傳承關系:一、劉向《完善經史》的藏書即《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墨子》71篇。戰(zhàn)國時儒墨并稱為“世之顯學”,墨家弟子遍布華夏各諸侯國,《墨子》一書的傳播是十分廣泛的。然在秦漢時期,墨學在遭到沉重的打擊后迅速地衰落下去。秦始皇焚書坑儒,燒百家語,即包括《墨子》;項羽劫掠咸陽,大火三月不熄,皇家圖書焚燒殆盡;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墨家也在罷黜之列。從《史記》極其簡單尚且不肯定地記載來看,司馬遷并未讀《墨子》一書。這說明《墨子》在西漢中期的流傳已不廣泛,而且已經遭到相當程度的損毀。1盡管如此,可以肯定地說,直到西漢末年,皇家藏書還較好地保存了《墨子》。漢河平三年(前26年),成帝“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眲⑾蚍钤t領?!懊貢?每校完一書,即作一篇目錄和提要,“錄而奏之”于成帝。劉向把已校書籍加以分類,編成《別錄》;后來劉歆子承父業(yè),繼續(xù)“領校秘書”,將《別錄》“撮其指要,著為《七略》”;今《七略》的主要內容通過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得到完整的保存。劉向、劉歆在《別錄》和《七略》中共著錄《墨子》71篇。墨學專家欒調甫、譚家健先生認為,劉向著錄的《墨子》71篇底本,因其計數單位為“篇”,故該種《墨子》就是“漢秘府所藏的竹書本,為先秦舊書,其字皆古文(指用先秦大篆刻寫—作者注)”。其主要理由是:漢代的竹書、帛書并行,篇卷并稱,“‘篇’指‘竹書’,‘卷’指‘帛書’,”二者分明,不可混淆。又據《說文解字》,“著于簡牘者也,謂之篇”;編,“次簡也,以絲次第竹簡而排列之,曰編?!笨芍捌?、“編”原指竹簡、木牘一類的古書。考古代的竹書之簡,“長古尺二尺四寸,廣不逮一寸。每簡一行字……約在三十五字至四十字之間?!敝窈喌倪@種規(guī)制,已得到地下考古的證實。先秦竹書本《墨子》早已不傳,然從建國后地下考古成果仍可以確切地證實這種古書的存在。據李學勤先生《墨子佚文研究》,年代屬于戰(zhàn)國中期的河南信陽長臺關一號楚墓出土的竹簡中,就有十幾支《墨子》殘簡,其中兩支分別刻有21字和15字。經識讀,其內容是:“申徒狄曰:周之靈圭出于土,楚之明月出蚌蜃,五象出于河澤。和氏之璧,夜光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所謂良寶也?!庇謸_福頤考證,在臨沂銀雀山漢墓中發(fā)現的四千多支竹簡中,其中有一支所刻的文字“與《墨子·號令》相同”,其他幾支文辭“與(《墨子》)談攻守者相似”。二、《孔子》卷子目即劉向、劉歆父子在??敝駮尽赌印窌r用隸書抄錄的副本?!稘h書》記載,劉向奉詔領校“秘書”,每校完一書,即作一篇目錄和提要,“錄而奏之”。然后比照竹簡原文用隸書轉寫于縑素之上,是為“秘書之副”。因此,從劉向開始,《墨子》才有隸書寫本;又因為是抄錄到縑素(絲織品)上面,才有分卷之目?!赌印肪頃酒鹪从谖鳚h劉向校書無疑,以《道藏》本《墨子》為證:《耕柱》中的“夏后開”即“夏后啟”;“開”為漢避景帝廟諱“啟”之代字,而東漢僅避本朝皇帝廟諱,故“開”當為西漢劉向抄錄“秘副”時所改。據《漢書·藝文志》,劉向父子校錄的卷書本《墨子》共71篇,18卷(含目錄一卷)。東漢后期,高誘在為《呂氏春秋》作注時,參閱了卷書本《墨子》,作了“墨子名翟,魯人也,著書七十篇”的記載。東漢末年,董卓挾持獻帝移都長安,火燒洛陽,皇家藏書損毀甚多。西晉初年,荀勖奉詔整理秘府圖書,撰成《新簿》,記載圖書29945卷,其中就有卷書本《墨子》。后經“惠懷之亂(八王之亂),其書略盡,后雖鳩集,淆亂已甚”。到東晉初年,“著作郎李充,始加刪整”,皇家圖書只剩下3014卷。由于《墨子》中《節(jié)葬》、《明鬼》、《非儒》失前半,《節(jié)用》、《非命》兩卷均脫后半,遂改原18卷為16卷,其中仍有目錄1卷。西漢卷書本《墨子》今已不存。三、“觀其書末”,《經》“各附其章”西漢卷書本《墨子》的副本,由漢成帝賜給外戚班游,班游傳給侄子班彪、侄孫班固,至東漢中期流傳到民間。此時卷書本《墨子》所包含的《經》、《經說》由于一直無人識讀,故而兩部分前后互不連屬,到魏晉時才開始分章,前后聯系起來?!督洝肥谴呵飸?zhàn)國時期的一種寫作體裁,它用極簡練的語言概括表達某一思想,然后在《經說》中加以解釋。《經》文字簡單,少者僅三個字,最多不超過二十幾個字;《經說》文字稍多,或引申說明《經》意,或補充新意?!督洝访坑幸粭l,《經說》即有一條相應的解釋??肌赌印返摹督洝泛汀督浾f》兩部分,都很符合該類寫作體裁的規(guī)定;然劉向父子抄錄的卷書本《墨子》,《經》和《經說》兩部分卻是混雜在一起,在當時無人解讀的情況下,完全看不出二者之間的內在關系。魏晉之時,政治黑暗,玄學盛行,人們崇尚清談,辯術受到推崇?!赌印分械摹督浬稀?、《經下》部分,因其包含了豐富的辯學知識,尤受士子青睞。晉人魯勝2喜讀《墨經》,多有創(chuàng)獲,在自著《墨辯注》一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引說就經”、“各附其章”的觀點,即在每一條《經》后,都要找出與之相關的一條《經說》附著其后。他用此法解讀《墨經》,開辟了《墨經》研究的正確途徑,并把《墨經》分為《經上》和《經說上》、《經下》和《經說下》等各章。這就是魏晉分章本的由來。其時,張湛、司馬彪據《墨子》注《莊子》、《孫子》3,庾仲容作《墨子鈔》4,可知當時仍有一些學者關注《墨子》。然而魏晉分章本《墨子》如何傳至隋唐,現已無從查考。欒調甫先生認為,魏晉時道士“左慈鄭君之徒皆傳《墨子五行變化記》,且收《墨子》入《道藏》”,“《墨子》卒賴道家而獲存?!本褪钦f,《道藏》保存了魏晉分章本《墨子》。因其持之有故,可存一說。四、唐本1卷目錄7隋唐本《墨子》應為寫本,當無疑問。我國自西漢發(fā)明紙張,到南北朝時紙本書幾乎代替了竹書和帛書,隋唐時紙本書達到極盛。例如敦煌文獻中就發(fā)現了大量的唐寫本?!端鍟そ浖尽分洝赌印繁緯?5卷,目錄1卷,共16卷5。即為東晉以后南北兩朝流傳之本,很可能為元魏舊書6?!短茣そ浖尽芬罁|晉重集本6著錄《墨子》15卷,然未著錄原有的1卷目錄7。唐本到底有無目錄,已很難確定。但唐本以后,凡全本都作15卷,《目錄》1卷從此不再傳世。唐本僅有三種,即(1)《墨子注》,3卷本,今亡佚,樂壹著,公元617年成書。鄭樵《通志·藝文略》著錄稱:“又三卷,樂臺(應為樂壹,樂臺誤——作者注)著,唐志不載,當考?!?卷本所載內容不詳,疑即(宋)《中興館閣書目》所稱三卷十三篇本。(2)唐大臣魏征作《墨子治要》,成書于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僅節(jié)錄《所染》、《法儀》、《七患》、《辭過》、《尚賢》、《非命》、《貴義》7篇,皆屬于安邦治國的論述。據臺灣嚴靈峰先生《墨子知見書目》,此書今猶存。(3)《墨子意林》16卷,唐大理評事馬總(字會元)“以庾抄(即庾仲容《墨子鈔》——作者注)增損裁擇為此書”。雖云16卷,其實并沒有分卷分篇,只是在各篇中隨意摘引了幾句,長者摘引十幾句,短者摘引二三句,勉強湊成一書,顯得隨意粗疏,凌亂不堪,有的句子還有傳抄失誤。此書已失傳。五、《子集》類目錄宋刊本今只見著錄,不見本書,皆已失傳。但考察今存道藏《墨子》,仍可以證明宋本存在的事實,如《魯問》篇“匡其邪而入其善”一句,空缺“匡”字,注曰:“太祖廟諱上字”。知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匡”而空缺。宋刊本至少曾有過兩種版本:15卷本和3卷本。北宋景ue3d7中崇文院所藏《崇文總目》著錄《墨子》15卷。南宋初年,晁公武(著《郡齋讀書志》)、李濤(他也曾為《墨子》作過校注)都云所見舊本15卷,而未言及目錄一卷,可知《目錄》一卷已不載于《墨子》。南宋高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陳裌撰《中興館閣書目》,記載《墨子》“自《親士》至《雜守》為七十一篇,”,“亡《節(jié)用》、《節(jié)葬》、《明鬼》、《非樂》、《非儒》等九篇,”以及目錄1篇,實存61篇。其后王應麟《玉?!贰⒚鞒跛五ァ吨T子辯》,依據《中興館閣書目》作了相同的記載?!吨信d館閣書目》又云:“一本自《親士》至《上(尚)同》凡十三篇。”此書應為《墨子》全書首三卷不全本。據載三卷本雖文字訛脫錯亂甚多,然其源出自宋以前古卷本,尚未經宋人篡改,可據以校15卷本,有一定??眱r值。六、唐寫《子集》本明道藏本是迄今發(fā)現最早的仍完整保存的《墨子》版本,也是明以后各家版本的直接祖本,因而十分珍貴。《道藏》即道教經典著作總匯。據唐宋金元都曾刊刻過《道藏》的史實,以及《墨子》仍保留了唐寫宋刻的痕跡,可以肯定,在唐代以前,這種道教大典即已收錄了《墨子》。明《道藏》本《墨子》,即梵夾本8,由張宇初⑩于正統(tǒng)十年(公元1445年)奉敕???。該本在《道藏》沛字號,共53篇,較南宋《中興館閣書目》所載又缺8篇。因目錄1卷唐以后即亡佚,故缺篇目無從質證。從本書《魯問》篇“匡其邪”缺“匡”字,以及注云“太祖廟諱上字”(避趙匡胤諱),知系據宋本???。由于《道藏》本刊刻者忠實于原著,一字不易,從而使《道藏》本成為后世最重要的《墨子》校勘依據。該本原藏北京白云觀,今藏北京市文物局。七、北魏《道藏》本簡稱《嘉靖本有二:一是壬子活字本(即藍印本),陸穩(wěn)9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3年)據明《道藏》本刻印10。共15卷,每頁22行,每行22字,卷末有“嘉靖三十一歲次壬子夏季之吉芝城銅版活字”一行,知即藍印本。該本原藏聊城楊氏海源閣,后歸姑蘇潘博山,今存國家圖書館。二是癸丑唐刻本。唐堯臣11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4年)據陸穩(wěn)壬子活字本刊刻,15卷,每頁16行,每行17字。因唐本校刻精工,故備受后世刊刻家重視,清《四部叢刊》即選用此本。此本今存國家圖書館。據臺灣版本目錄學家嚴靈峰《墨子知見書目》記載,明代二百多年間刊刻《墨子》達28種之多,而《道藏》本以后的刻本,大多依據嘉靖本。嘉靖本以后較好的刻本還有:(1)茅坤萬歷九年(公元1580年)刊行《墨子》,共6卷,每頁9行,每行20字。全文無批點、注釋,文前有韓愈《讀墨子》、陸穩(wěn)《序》,文末有沈祖培親筆題跋。此本今存江西省圖書館和溫州市圖書館。另有童思泉涵春樓刊本,今藏國家圖書館;日本國有寶歷年間刻茅坤本,時當乾隆二十二年。(2)郎兆玉12刻本,書名題為《郎完白先生重訂墨子全集》,共15卷,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刊行,系據嘉靖壬子活字本???。該本有一定校勘價值,如《經說上》53,《道藏》本與唐堯臣本皆作“捷與狂之同長也”,誤;郎本改“捷”作“楗”則不誤。郎本今存上海圖書館。八、明代刊刻本畢沅13以《道藏》本為底本,輔以唐堯臣本,互校而成《墨子注》,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刊行,共16卷。文前有自敘并附《墨子篇目考》,文末有當世喜好研讀《墨子》的孫星衍所作后敘?!赌印?5卷本自宋李濤校時,已脫誤甚多,明代刊本又因循宋本,未加校讎。到畢沅《墨子注》出,書始可粗讀,“則今日墨學復聞于世者,不可不推畢氏為首功”;然“畢校之好以意改原書”,致其疏漏,在所難免。據張希宇撰《山東省志·墨子志》,后世刊刻經訓堂本《墨子》達26種之多;又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書名索引》,經訓堂本《墨子》在國內完整保存了16種刊刻本,其中最重要的是:王念孫批校本,今存上海圖書館;黃丕烈批校本,今存山東省圖書館;顧廣圻批校本,今存杭州圖書館;孫怡讓批校本,今存北京大學圖書館。九、《限制》國本的承擔此本有二:一為光緒乙未(公元1895年)活字本,現僅存1卷,殘卷存于孫怡讓家鄉(xiāng)浙江瑞安縣玉海樓;二為宣統(tǒng)庚戌(公元1910年)重訂本。今行于世者即重訂本。該本系作者孜孜不倦三十年,集錄清代畢沅、王念孫、顧千里、蘇時學、洪頤宣、俞樾、戴望、張惠言、楊保彝等十數家之說加以考證校注而成,其完備堪稱歷代《墨子》校注之最。梁啟超認為,仲容(即孫詒讓)“諸法并用,識膽皆絕倫,故能成此不朽之作”,并盛贊“蓋自此書出,然后《墨子》人人可讀,現代墨學之復活,全由此書導之。”庚戌本《墨子間詁》今存上海圖書館。綜上所述,《墨子》在其漫長的流傳過程中,盡管歷經坎坷,然其版本傳承關系還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