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實驗外國語學(xué)校初中部七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難題測試卷及答案_第1頁
武漢實驗外國語學(xué)校初中部七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難題測試卷及答案_第2頁
武漢實驗外國語學(xué)校初中部七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難題測試卷及答案_第3頁
武漢實驗外國語學(xué)校初中部七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難題測試卷及答案_第4頁
武漢實驗外國語學(xué)校初中部七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難題測試卷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武漢實驗外國語學(xué)校初中部七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難題測試卷及答案一、初中文言文11.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回答問題。【甲】

初,權(quán)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xué)!”蒙辭以軍中多務(wù)。權(quán)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wù),款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xué)。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fù)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選自《孫權(quán)勸學(xué)》)【乙】

晉平公①問于師曠②曰:“吾年七十,欲學(xué),恐已暮矣?!?/p>

師曠曰:“暮,何不炳燭③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xué),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xué),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xué),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④乎?

平公曰:“善哉!”(選自《說苑》)【注】①晉平公:春秋時期晉國國君。②師曠:春秋時期晉國樂師。他雙目失明,仍熱愛學(xué)習(xí),在音樂方面造詣很深。③炳燭:點燃蠟燭。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①及魯肅過尋陽________②恐已暮矣________(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①但當涉獵,見往事耳。②少而好學(xué),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xué),如日中之光。(3)結(jié)合【甲】【乙】兩文的內(nèi)容,請寫出你在學(xué)習(xí)上得到的兩點啟示。解析:(1)到,等到;遲,晚(2)①只是應(yīng)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②少年時代喜歡學(xué)習(xí),就像初升的太陽;壯年時代喜歡學(xué)習(xí),就像正午的陽光。(3)①知錯就改(呂蒙);②隨時可學(xué)(師曠)。2.閱讀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題。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選自周敦頤《愛蓮說》)(1)下列句子中劃線字的讀音與畫線句中“濯”的讀音相同的一項是(

)A.

著我舊時裳(《木蘭詩》)B.

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杞人憂天》)C.

槕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河中石獸》)D.

徐以杓酌油瀝之(《賣油翁》)(2)下列句子中“之”與“水陸草木之花”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何陋之有?(《陋室銘》)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C.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D.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河中石獸》)(3)下列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陋室銘》)翻譯:苔蘚蔓延到臺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nèi)染上青色。B.

一講學(xué)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河中石獸》)翻譯:一位講學(xué)家為寺廟搭建帳篷,聽聞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懂得物理學(xué)的原理?!盋.

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木蘭詩》)翻譯:當著窗戶,對著鏡子,先理云鬢,后貼花黃。D.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褒玩焉。(《愛蓮說》)翻譯:香氣傳得越遠,就越清幽;蓮筆直潔凈地立在水中,可以從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去玩弄啊。(4)下面對詩文的理解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蘊含著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終究會出現(xiàn)豁然開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B.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有異曲同工之妙。C.

《愛蓮說》通過贊頌蓮花、菊花、牡丹花的品格,表現(xiàn)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D.

木蘭集眾多優(yōu)秀品質(zhì)于一身,既有勞作不已的勤、對父母的孝、對國家的忠,也有女扮男裝的智、征戰(zhàn)沙場的勇。答案:A解析:(1)A(2)D(3)B(4)C3.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題。賣油翁

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國,有賣油翁釋擔(dān)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額之。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熱爾。”康肅忿然日:“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蹦巳∫缓J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構(gòu)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唯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①有賣油翁釋擔(dān)而立

釋:________②康肅忿然曰忿

然:________③康肅笑而遣之

遣:________(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②我亦無他,唯手熟爾。(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詳略得當,詳寫賣油翁的酌油過程;略寫陳堯咨的射箭。B.

作者在不動聲色的敘述中,初步揭示了這兩個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對待射箭技術(shù)的不同態(tài)度,這就構(gòu)成了矛盾并使讀者產(chǎn)生了懸念,由此,引出了進一步的敘述。C.

作者連用“取”“置”“覆”“酌”“瀝”幾個動詞,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簡潔,十分準確地描述了賣油翁瀝油的過程,表現(xiàn)了他傲慢、不可一世的態(tài)度。D.

賣油翁瀝油是主體部分,陳堯咨射箭是次要部分,是陪襯。寫陳堯咨善射“十中八九”,更加突出了賣油翁自錢孔瀝油而錢不濕的高超、精湛的技藝。答案:C解析:(1)放下;……的樣子;打發(fā)(2)①老翁見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點點頭。②我也沒有別的奧秘,只不過是手法技藝熟練罷了。(3)C【解析】【分析】(1)此題都是古今異義詞,如“釋”:放下?!扒病保捍虬l(fā)。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理解好上下文內(nèi)容是作答的關(guān)鍵。(2)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發(fā)矢”:射箭?!暗保褐皇恰!邦h”:點頭。(3)“表現(xiàn)了他傲慢、不可一世的態(tài)度”錯。作者連用“取”“置”“覆”“酌”“瀝”幾個動詞,突出了賣油翁自錢孔瀝油而錢不濕的高超、精湛的技藝。故選C。故答案為:⑴①放下;②……的樣子;③打發(fā)⑵①老翁見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點點頭。②我也沒有別的奧秘,只不過是手法技藝熟練罷了。⑶C【點評】⑴本題主要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解釋詞語,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⑵本題考查文中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⑶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通讀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選項正誤?!緟⒖甲g文】

康肅公陳堯咨善于射箭,世上沒有第二個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憑著這種本領(lǐng)而自夸。曾經(jīng)(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場地射箭,有個賣油的老翁放下?lián)樱驹谀抢镄敝劬粗?,很久都沒有離開。賣油的老頭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點點頭。

陳堯咨問賣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嗎?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嗎?”賣油的老翁說:“沒有別的(奧妙),不過是手法熟練罷了?!标悎蜃桑牶螅鈶嵉卣f:“你怎么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lǐng))!”老翁說:“憑我倒油的經(jīng)驗就可以懂得這個道理?!庇谑悄贸鲆粋€葫蘆放在地上,把一枚銅錢蓋在葫蘆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蘆里,油從錢孔注入而錢卻沒有濕。于是說:“我也沒有別的(奧妙),只不過是手熟練罷了?!标悎蜃尚χ鴮⑺妥吡?。

這與莊子所講的庖丁解牛、輪扁斫輪的故事有什么區(qū)別呢?4.閱讀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題曹沖智救庫吏

太祖馬鞍在庫,而為鼠所嚙。庫吏懼必死,議欲面縛首罪,猶懼不免。沖謂曰:“待三日中,然后自歸?!睕_于是以刀穿單衣如鼠嚙者謬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問之,沖對曰:“世俗以為鼠嚙衣者,其主不吉,今單衣見嚙,是以憂戚。"太祖曰:“此妄言耳,無所苦也?!倍矶鴰炖粢試О奥?太祖笑曰:“兒衣在側(cè),尚嚙,況鞍縣柱乎?”一無所問。【注釋】①太祖:指曹操。②自歸:自首。③縣:同“懸”,懸掛。(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A.

世俗以為鼠嚙衣者/自以為大有所益

B.

今單衣見嚙/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C.

是以憂戚/杞人憂天

D.

俄而庫吏以嚙鞍聞/俄而雪驟(2)請用三條“/”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沖于是以刀穿單衣如鼠嚙者謬為失意貌有愁色。(3)結(jié)合選文,說說曹操為什么沒有怪罪庫吏。答案:B解析:(1)B(2)沖于是以刀穿單衣/如鼠嚙者/謬為失意/貌有愁色。(3)曹操意識到馬鞍被咬是難免的;且他剛勸解過兒子曹沖衣物被咬沒什么大不了,在這種情況下沒辦法再追究自己的馬鞍被咬而怪罪庫吏。【解析】【分析】(1)A.世俗以為鼠嚙衣者/自以為大有所益(以為:認為/認為);B.今單衣見嚙/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見:被/看見);C.是以憂戚/杞人憂天(憂:擔(dān)憂,憂愁/擔(dān)憂,憂愁);D.俄而庫吏以嚙鞍聞/俄而雪驟(俄而:不久,一會兒/不久,一會兒)。故選B。(2)語句“沖于是以刀穿單衣如鼠嚙者謬為失意貌有愁色”的意思是:曹沖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單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壞的一樣,謊稱內(nèi)心有不快活的事,臉色上顯出極不痛快的樣子,來到曹操跟前。據(jù)此正確的句讀是:沖于是以刀穿單衣/如鼠嚙者/謬為失意/貌有愁色。(3)從文章敘寫的內(nèi)容看,曹操剛勸慰兒子曹沖衣物被老鼠咬,所謂的“其主不吉”是“此妄言耳,無所苦也”。在這種情況下,庫吏再說馬鞍被咬的事,自然也就沒有辦法再追究庫吏的罪責(zé)了。據(jù)此理解分析作答。故答案為:⑴B⑵沖于是以刀穿單衣/如鼠嚙者/謬為失意/貌有愁色。⑶曹操意識到馬鞍被咬是難免的;且他剛勸解過兒子曹沖衣物被咬沒什么大不了,在這種情況下沒辦法再追究自己的馬鞍被咬而怪罪庫吏?!军c評】⑴本題考查文言字詞的理解,注意結(jié)合語境理解一詞多義。⑵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文言文斷句首先要讀懂句子的意思,根據(jù)句子的意思可以準確斷句。句子意思讀不懂的時候,也可根據(jù)虛詞、對話、修辭、句子結(jié)構(gòu)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習(xí)慣句式等斷句。⑶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注意通讀全文,把握文意,明確曹操沒有怪罪庫吏的原因。【參考譯文】

一次曹操的一副馬鞍放在馬廄中被老鼠咬壞。管馬房的小廝害怕曹操怪罪,(他們)商量把自己捆綁起來,當面(向曹操)自首請罪。但還是害怕不能免除(罪責(zé))。曹沖知道后,就對他說:“等待三天,然后再去自首?!辈軟_于是用刀戳破(自己的)單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壞的一樣,裝出極不痛快的樣子,來到曹操跟前。曹操看到兒子的失意神色,覺得奇怪,就問他有什么心事。曹沖回答說:“世上的人們都說,誰的衣服讓老鼠咬了,誰就不吉利。如今單衣被老鼠咬了,所以心里很悲傷?!辈懿僖宦?,笑著安慰他說:“這都是些無稽之談,不要信它。別再為這事苦惱了?!币粫?,馬房小廝進來向曹操報告馬鞍被老鼠咬壞的事,曹操笑著說:“我兒子的衣服就在身邊,尚且被咬壞,何況馬鞍是懸掛在梁柱上的呢?”他絲毫不加追究。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孟母三遷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①。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②也?!盻_______去,舍市旁。其嬉游為賈人③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睆?fù)徙舍學(xué)宮之旁。其嬉游乃設(shè)俎豆④,揖讓進退⑤。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吾子矣?!盻_______居。及孟子長,學(xué)六藝,________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選自劉向《列女傳》)【注】①墓間之事:指埋葬、祭掃死人一類的事。②處子:安頓兒子。③賈(gǔ)人:商販。④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兩種盛器,此指祭禮儀式。⑤揖讓進退:即打拱作揖、進退朝堂等古代賓主相見的禮儀。(1)文中橫線處,依次填入詞語恰當?shù)囊豁検牵?/p>

)A.

乃/遂/卒

B.

乃/卒/遂

C.

遂/乃/卒(2)選文講述孟母為了教育兒子成才,多次搬家,努力為孟子選擇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后來孟子成為“大儒”的故事。下面的語言材料,與本文主旨不相關(guān)的一項是(

)A.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C.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D.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答案:A解析:(1)A(2)B6.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

(甲)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xué)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乙)劉羽沖偶得古兵書,伏讀經(jīng)年,自謂可將十萬。會有土寇,自練鄉(xiāng)兵與之角,全隊潰覆,幾為所擒。又得古水利書,伏讀經(jīng)年①,自謂可使千里成沃壤。繪圖列干②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試于一村。溝洫③甫成,水大至,順渠灌入,人幾為魚。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獨步庭階,搖首自語曰:“古人豈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發(fā)病死?!咀⑨尅竣俳?jīng)年:一年左右。②干:求見。③溝恤:溝渠。(1)解釋下列句中加下劃線字①爾輩不能究物理________

②自謂可將十萬________③竟不可得________

④恒獨步庭階________(2)下列加下劃線字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惟此六字

惟手熟爾B.一老河兵聞之

何陋之有C.幾為所擒

豈能為暴漲攜之去D.古人豈欺我哉

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耶(3)翻譯下列句子①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②又得古水利書,伏讀經(jīng)年,自謂可使千里成沃壤。(4)(乙)文中劉羽沖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從講學(xué)家和劉羽沖失敗的經(jīng)歷中,你明白了什么?答案:B解析:(1)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率領(lǐng);終了,最后;經(jīng)常(2)B(3)①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況有很多,怎么可以根據(jù)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呢?②(劉羽沖)又找到一部古代有關(guān)水利建設(shè)的書,伏案讀了整整一年,自認為可以使千里之地變成沃土。(4)劉羽沖失敗的原因是他只會從書中照搬一些知識,不懂得靈活運用于實際之中,只會紙上談兵。從他們失敗的經(jīng)歷中,我明白了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不能主觀臆斷,應(yīng)該根據(jù)情況的變化,靈活運用所學(xué)知識,并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jīng)驗。7.閱讀下面兩則材料,回答問題。【甲】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周敦頤《愛蓮說》)【乙】

周敦頤,字茂叔,為分寧主簿①。有獄②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邑人驚曰:“老吏不如也。”有囚法不當死,轉(zhuǎn)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聽,乃委手版③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卞游?,囚得免。(選自《宋史·周敦頤傳》)【注】①主簿:官名。②獄:案件。③手版:笏板,是古時大臣上朝時手中所持的狹長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項。(1)《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是________時期的________家。(2)解釋下面句中劃線的詞語。①可愛者甚蕃________②陶后鮮有聞________③轉(zhuǎn)運使王逵欲深治之________④將棄官去________(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②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4)【甲】文中作者獨愛蓮花,認為蓮才是花中君子。請結(jié)合對蓮的描寫體會蓮具有哪些君子品性?(5)黃庭堅稱周敦頤“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fēng)霽月”。閱讀【乙】文,說說文中的周敦頤是個怎樣的人?解析:(1)北宋;哲學(xué)家(2)多;少;想要;離開(3)①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生長出來卻沒有沾染污穢,經(jīng)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嬌艷。②王逵是兇悍、殘酷的官吏,眾人不敢和他爭辯。(4)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以看出蓮的高潔傲岸、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的品性;從“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蓮的豁達、正直不茍的品性;從“香遠益清”可以看見蓮的美名遠播的品性;從“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可以看出蓮的清高風(fēng)度,儀態(tài)端莊,令人敬重。(5)周敦頤一方面他才能過人,處理案件,快速準確,另一方面他剛直不阿,敢于據(jù)理力爭,不阿諛權(quán)貴。8.古文鑒賞,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愛蓮說》)

(乙)竹似賢,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②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yīng)用虛受②者。竹節(jié)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jié),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③焉。(節(jié)選自白居易《養(yǎng)竹記》)【注釋】①本:根。②虛受:虛心接受。③實:充實,充滿。(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①可愛者甚蕃________②陶后鮮有聞________③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焉________④空以體道________(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蓮之愛,同予者何人?②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3)(甲)文從蓮的生長環(huán)境、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贊美蓮的君子之風(fēng),(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節(jié)貞等特點聯(lián)想到君子之德。(4)結(jié)合甲乙兩文談?wù)?,君子?yīng)該具有怎樣的品性。解析:(1)多;少;種植,栽培;體悟(2)①對于蓮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②君子看見它這種秉性,就想到要正直無私,不趨炎附勢(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3)外形;香氣;性直;心空(4)高潔自重、謙虛正直、不趨炎附勢、、虛心體道、砥礪名行。9.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題。孫權(quán)勸學(xué)

初,權(quán)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xué)!”蒙辭以軍中多務(wù)。權(quán)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wù),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xué)。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fù)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①及魯肅過尋陽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大兄何見事之晚乎________(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蒙辭以軍中多務(wù)。②但當涉獵,見往事耳。(3)下列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孫權(quán)勸學(xué),既指出了學(xué)習(xí)的必要性,又現(xiàn)身說法地指出學(xué)習(xí)的可能性,易于讓人接受。B.

從魯肅的由衷贊嘆和結(jié)友舉動,可見他坦誠、率直、敬才愛才。C.

寫魯肅與呂蒙的對話,表明在孫權(quán)勸說下呂蒙“就學(xué)”的結(jié)果,從正面表現(xiàn)呂蒙學(xué)有所成。D.

孫權(quán)勸學(xué)的成功告訴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別人;勸說別人要講究方式方法。答案:C解析:(1)經(jīng)過;擦拭;對朋友輩的敬稱(2)①呂蒙以軍中事務(wù)繁多推托。②只是應(yīng)該廣泛(粗略)閱讀,了解歷史罷了。(3)C10.閱讀以下兩個文段,完成下面小題。(甲)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xué)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選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乙)

劉羽沖,滄州人。偶得古兵書,伏讀經(jīng)年①,謂可將十萬。會有土寇,練鄉(xiāng)兵與之角,全隊潰覆,幾為所擒。又得古水利書,伏讀經(jīng)年,自謂可使千里成沃壤。繪圖列說②于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試于一村。溝洫③甫成,水大至,順渠灌入,人幾為魚。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獨步庭階,搖首自語曰:“古人豈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何文勤公嘗教昀曰:“滿腹皆書能害事?!保ㄟx自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有刪節(jié))【注釋】①[經(jīng)年]一年左右。②[列說]到處勸說。③[溝洫(xù)]溝渠。(1)根據(jù)文段意思填空。①《說文解字》中“竟”是會意字,意思是“樂曲終盡”。由此推斷,甲文“竟不可得”一句中“竟”的意思應(yīng)為________②《說文解字》中“角”是象形字,本義是“獸角也,與刀相似”。由本義引申出以下義項:①像角一樣的古代量器和盛酒器具;②較量,競爭;③演員,或指演員在戲劇中所扮演的的人物。乙文中“練鄉(xiāng)兵與之角”中“角”的義項應(yīng)為________。(填序號)(2)翻譯文中三處畫線語句,并依據(jù)上下文對其作出進一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

爾輩不能究物理。翻譯: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理解:這句話表現(xiàn)出了講學(xué)家因能正確探究事物的道理而擁有的謙虛和自信,所以被人們所信服。B.

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翻譯:(石頭)不停地翻轉(zhuǎn),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理解:河中石獸最后被打撈成功的事實證明老河兵的實踐經(jīng)驗是極其豐富的。石頭在水流的反沖擊力下,終會被沖到河的上游。C.

古人豈欺我哉!翻譯:古人怎么會欺騙我呢!理解:劉翀只會死讀書,不能結(jié)合實際進行變通,種種實踐都失敗了。他卻一直不悟,認為自己的失敗都是寫書的古人在欺騙他。(3)從甲文中,我們可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遇事不可“________”,老河兵依靠自己豐富的實際經(jīng)驗方才判斷出沉石的正確打撈地點;乙文告訴我們“________”的道理,劉羽沖死讀古兵書和古水利書,屢次失敗。甲乙兩文給我們的共同啟示是:________。(①②空用原文問答,③空用自己的話回答。)答案:A解析:(1)終了,最后;②(2)A(3)據(jù)理臆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滿腹皆書能害事;不能紙上談兵/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理論必須和實踐進行結(jié)合才能成功……11.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甲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衰玩焉。(選自周敦頤《愛蓮說》)乙

孔子曰:“吾死之后,則商①也日益,賜也日損?!痹釉唬骸昂沃^也?”子曰:“商好與賢己者處,賜好說②不若己者?!c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③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④,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保ㄟx自《孔子家語》)【注釋】①“商”和下文的“賜”皆為孔子弟子。②說:談?wù)摗"刍喝跒橐惑w。④鮑魚之肆:賣咸魚的店鋪。(1)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

香遠益清

則商也日益

B.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自錢孔入,而錢不濕C.

水陸草木之花

一老河兵聞之

D.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

陳康肅公善射(2)用“/”給乙段中的畫線文字斷句。(限斷兩處)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3)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②商好與賢己者處,賜好說不若己者。(4)人生在世,應(yīng)該如何修煉自身,讓自己不斷進步發(fā)展?請聯(lián)系甲乙兩文的內(nèi)容,闡述你的看法。答案:B解析:(1)B(2)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3)①從淤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在清水中洗滌過,卻不顯得妖艷。②商喜愛同比自己賢明的人在一起,賜喜歡談?wù)摬刨|(zhì)比不上自己的人。(4)示例:人成長與他外在環(huán)境有關(guān)系,我們要與優(yōu)秀的人交朋友,增加自己的學(xué)識,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正如乙文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外,要堅守本心,不忘初心,即便外在環(huán)境不如意,也應(yīng)如周敦頤筆下的蓮一般,保持獨立高潔的人格,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言之有理即可。12.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xué)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河中石獸》紀昀)(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下劃線字詞①閱十余歲________②竟不可得________③是非木柿________④據(jù)理臆斷________(2)翻譯下列句子①爾輩不能究物理。②眾服為確論。(3)關(guān)于如何尋找石獸,從事情的結(jié)局來看,寺僧、講學(xué)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見識。你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解析:(1)閱:經(jīng)過,經(jīng)歷;竟:終了,最后;是:這;臆斷:主觀地判斷(2)①你們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②大家很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3)寺僧和講學(xué)家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老河兵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確的看法。由此可知,實踐出真知,實踐也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分析】(1)本題中的“閱”是“經(jīng)過,經(jīng)歷”;“是”是古今異義詞,“這”的意思。(2)①句中的“爾輩(你們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幾個詞是賦分點;②“服(信服)、為(是)、確論(正確的言論)”幾個詞是賦分點。(3)文章中,廟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樣,因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有限,按照常規(guī)思維劃著幾只小船,順著河流去尋找石獸,當然是找不到;可是學(xué)者按照自己從書本上學(xué)來的知識進行推理也不正確,他的一套理論也許能讓眾人暫時信服,但是事實還是事實,按照學(xué)者的理論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也是找不到石獸的;老河兵因為常年與河流打交道,對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習(xí)性有更細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石頭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尋找,果然找到了石獸。據(jù)此,可從“認識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調(diào)查探究”的角度來談文章蘊含的道理。如:實踐出真知;不能主觀臆斷等。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⑴①經(jīng)過,經(jīng)歷;②終了,最后;③這;④主觀地判斷⑵①你們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②大家很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⑶寺僧和講學(xué)家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老河兵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確的看法。由此可知,實踐出真知,實踐也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言之成理即可)【點評】⑴本題考查理解對文言實詞含義的辨析能力。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jié)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即可。涉及的詞語都是常見的文言實詞。解答時要聯(lián)系上下文,根據(jù)語境作出判斷。⑵本題考查文中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⑶本題考查歸納文章主旨的能力。其實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經(jīng)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即可。【參考譯文】

滄州南部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門倒塌在河中,門前兩只石獸一起沉入河中。過了十多年,寺僧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只石獸,到底沒能找到。寺僧們認為石獸順流而下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里,沒找到它們的蹤跡。

一位講學(xué)家在寺廟里設(shè)館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帶走呢?是石頭的特點應(yīng)該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石獸埋沒在沙里,越沉越深罷了。順流而下尋找它們,不是很荒唐嗎?"大家都很信服,認為這是正確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之后,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yīng)當在上游尋找它。因為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點是又松又輕,水不能沖走石頭,但河水撞擊石頭返回的沖擊力,一定會將石頭底下迎著水流的地方?jīng)_刷成為坑洞,越?jīng)_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里。照這樣多次沖刷,石頭又會多次向前翻轉(zhuǎn),不停地轉(zhuǎn)動,石獸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荒唐了;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

寺僧們依照老河兵的話去做,果然在幾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獸。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么能根據(jù)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呢?1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xué)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1)給下列劃線的詞語注音。________________山門圮于河棹數(shù)小舟(2)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眾服為確論/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B.

當求之于上流/生于憂患C.

其反激之力/然則天下之事

D.

如是在嚙/如其言(3)對下列句子翻譯不當?shù)囊豁検牵?/p>

)A.

沿河求之。(順著河流尋找石獸)B.

石必倒擲坎穴中。(用石頭把坑洞填滿)C.

尋十余里無跡。(尋找了十多里,也沒有石獸的蹤跡。)D.

竟不可得。(最終沒找到)(4)請談?wù)勀銓ο旅婢渥拥睦斫猓⒄f說它在文中的作用。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5)寺僧們、講學(xué)家和老河兵分別代表了哪三種生活態(tài)度?答案:C解析:(1)pǐ;zhào(2)C(3)B(4)這句話既是對講學(xué)家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人的辛辣嘲諷,又以反問的方式指明了認識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diào)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yīng)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以議論的表達方式點明主題。(5)在打撈石獸一事上,寺僧們顯得考慮不周,忽而原地打撈,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tài)度。講學(xué)家自恃博才,空談事理,不切實際,代表的正是“據(jù)理整斷”的態(tài)度。唯有老河兵能織合考慮各種因素,自信滿滿,提出符合實際的結(jié)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14.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炯住?/p>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xué)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乙】

蜀中有杜處士①,好書畫,所寶以百數(shù)。有戴嵩②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一日曝書畫,有牧童見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兩股間,今乃掉⑤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辈豢筛囊??!咀ⅰ竣俣盘幨浚盒斩诺淖x書人。②戴嵩:唐代畫家,韓滉弟子。③拊:拍。④搐(chù):收縮。此指“夾”。⑤掉:擺動。(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語。①山門圮于河________②遂反溯流逆上矣________③可據(jù)理臆斷歟________④尾搐入兩股間________(2)對下面幾個句子的翻譯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翻譯:(寺僧)在水中找這兩個石獸,最終沒有找到。(他們)認為石獸順流而下了,就劃著幾條小船,拖著鐵鈀,找了十多里,也沒有發(fā)現(xiàn)石獸的蹤跡。理解:寺僧找石獸,既不了解事物特點,也沒有考慮事物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只是憑感覺盲目地尋找,所以找不到。B.一講學(xué)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翻譯:一個講學(xué)家在寺廟中設(shè)館教書,聽說了這件事后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原理。這兩個石獸不是木片,怎么可能被大水沖走呢?”理解:講學(xué)家的笑,包含著對寺僧的嘲笑和輕視,也反映了他驕傲自大、好為人師的特點。C.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翻譯:這是因為石頭的特點是又硬又重,沙子的特點是又松又輕,水不能沖走石頭,但它撞擊石頭形成的反沖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對著水的地方?jīng)_刷沙子最終形成坑洞。理解:老河兵既考慮了石頭和沙的特點,又考慮了沙子、水和石頭的相互關(guān)系,所以按照他的見解,石獸能被找到。D.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翻譯:在下游找石獸,本來就錯亂了,在原地找,不是更錯亂嗎?理解:一個“固”字,表現(xiàn)了老河兵對講學(xué)家固執(zhí)己見的批判,和“更”字前后呼應(yīng),表現(xiàn)了老河兵的見多識廣,以及對自己判斷的篤定。(3)【甲】文和【乙】文共同表現(xiàn)了一個什么道理?請結(jié)合兩文的內(nèi)容加以具體分析。答案:D解析:(1)倒塌;逆;主觀(地);大腿(2)D(3)都表現(xiàn)了實踐出真知(生活經(jīng)驗比理論知識更重要;實踐更重要;應(yīng)該結(jié)合生活實際考慮問題)的道理?!炯住课闹欣虾颖戎v學(xué)家多了生活實踐,所以能從石和沙的特點以及水、沙與石的相互關(guān)系來分析問題,從而得出正確結(jié)論?!疽摇课闹心镣苁煜づ5牧?xí)性,知道斗牛的尾巴應(yīng)該是夾在兩腿之間的,所以能看出畫中的錯誤?!窘馕觥俊痉治觥浚?)根據(jù)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根據(jù)語境判斷字詞義。此題有古今異義詞,如“股”:大腿。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而“圮”作為生僻詞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內(nèi)容是作答的關(guān)鍵。(2)D項,對句子的翻譯和理解不正確?!扒笾铝?,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譯為: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固然很瘋狂;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瘋狂了嗎?固:固然。固然:猶誠然、雖然。(3)【甲】文告訴我們: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fù)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jù)常情主觀做出判斷,只有社會實踐才是檢驗認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乙】文從牧童常年放牛,熟悉了解牛的生活習(xí)性進而看出畫中的錯誤等內(nèi)容告訴我們:要善于觀察。故答案為:⑴倒塌;逆;主觀(地);大腿;⑵D;⑶都表現(xiàn)了實踐出真知(生活經(jīng)驗比理論知識更重要;實踐更重要;應(yīng)該結(jié)合生活實際考慮問題)的道理?!炯住课闹欣虾颖戎v學(xué)家多了生活實踐,所以能從石和沙的特點以及水、沙與石的相互關(guān)系來分析問題,從而得出正確結(jié)論?!疽摇课闹心镣苁煜づ5牧?xí)性,知道斗牛的尾巴應(yīng)該是夾在兩腿之間的,所以能看出畫中的錯誤。【點評】⑴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題,重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⑵本題考查學(xué)對語句的翻譯和理解能力。結(jié)合語句和文章內(nèi)容即可做出選擇;⑶本題考查短文所蘊含的道理,答題時應(yīng)注意,在準確理解詞義,句意,段意的基礎(chǔ)上,梳理大局之間的聯(lián)系,依據(jù)體感要求來概括重點作答?!靖絽⒖甲g文】

【甲】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廟門倒塌在了河里,兩只石獸一起沉沒于此。經(jīng)過十多年,僧人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便在河中尋找石獸,最后也沒找到。僧人們認為石獸順著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鈀,(向下游)尋找了十多里,沒有找到石獸的蹤跡。

一位講學(xué)家在寺廟中教書,聽說了這件事笑著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zhì)堅硬沉重,泥沙的性質(zhì)松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顯得)瘋狂了嗎?”大家信服地認為(這話)是精當確切的言論。

一位老河兵聽說了講學(xué)家的觀點,又笑著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頭,都應(yīng)當在河的上游尋找它。正因為石頭的性質(zhì)堅硬沉重,沙的性質(zhì)松軟輕浮,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水流反沖的力量,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傾倒在坑洞中。像這樣再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zhuǎn)動,像這樣不停地轉(zhuǎn)動,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固然很瘋狂;在石獸沉沒的地方尋找它們,不是(顯得)更瘋狂了嗎?”結(jié)果依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里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xiàn)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根據(jù)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乙】四川境內(nèi)有個姓杜的讀書人,愛好書畫,他珍藏的書畫作品有成百件。有一幅戴嵩畫的《?!?,他特別喜愛,用錦囊盛起來,用玉石作畫軸,經(jīng)常隨身攜帶著。有一天晾曬書畫,一個牧童看到了這幅畫,撫掌大笑說:“這畫上畫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時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夾在兩條后腿中間,但這幅畫卻畫成牛搖著尾巴斗角,畫錯了??!”讀書人笑了,認為牧童說得對。有句古話說:“耕地應(yīng)當去問男奴,織布應(yīng)當去問婢女?!边@句話是不可改變的。1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甲]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乙]

余憶年少時,住西湖。每至夏日,臨湖賞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數(shù)友,觀荷于湖邊亭中。興正濃,忽有大雨傾盆而至,湖中荷花盡作飄搖之態(tài)。少時,雨過天晴,波瀾不驚,湖天一色。荷花為雨所洗,鮮妍明媚,裊娜多姿,清麗雅致,實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詩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余以為妙絕。(1)解釋下列句中加下劃線的詞。①可愛者甚蕃(________)②濯清漣而不妖(________)③亭亭凈植

(________)④陶后鮮有聞(________)(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②牡丹之愛,宜乎眾矣。(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錯的一項是(

)A.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也稱雜說。這種文體一般可以說明事理,也可以發(fā)表議論或記敘事物,都是為了闡明一個道理,給人某種啟示或給自己明志。B.

作者從生長環(huán)境、風(fēng)度氣質(zhì)、體態(tài)香氣等方面描寫蓮花,賦予蓮君子般的美好品格。C.

這篇短文,采用襯托的寫法,用菊和牡丹正面襯托蓮花,含蓄而深刻地表達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D.

短文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fēng)的鄙棄。(4)讀文賞荷:賞荷,不但觀其形美,更可品其神美。[甲]段稱蓮為“花之君子”,[乙]段贊荷為“花中仙子”。你更喜歡哪一種贊譽之辭?請聯(lián)系文段內(nèi)容談?wù)勀愕目捶?。答案:C解析:(1)多;洗;豎立;少(2)①我只喜愛蓮花,它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在清水里洗過卻不顯得妖媚。②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應(yīng)該很多了。(3)C(4)【示例1】我喜歡稱蓮為“花之君子”。因為蓮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點,這與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zhì)是相通的……【示例2】我喜歡稱蓮為“花之君子”。因為蓮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點,這與君子特立獨行,正直不茍,豁達大度的品質(zhì)是相通的……【示例3】我喜歡稱荷為“花中仙子”。因為被雨洗滌過的荷花,“鮮妍明媚,裊娜多姿,清麗雅致”,更清新脫俗,如仙子般美麗動人……16.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列小題。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xué)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字的意思:①山門圮于河________

②爾輩不能究物理________③閱十余歲________

④不亦顛乎________(2)翻譯下列句子。①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②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3)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

文章敘述以時間為序。先寫寺僧尋找石獸未得,再寫講學(xué)家的議論令眾人信服,最后寫老河兵的分析及眾人據(jù)其推斷終得石獸。B.

從表達方式來看,文章以記敘為主,最后一句的議論揭示了這個故事所蘊含的道理。C.

文章人物各具特點。在打撈石獸一事上,寺僧不切實際,認識片面;講學(xué)家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老河兵綜合考慮,實事求是。D.

文章啟示我們:遇到問題,如果不從實際出發(fā),僅靠主觀判斷,很容易得出錯誤的結(jié)論。(4)結(jié)合鏈接材料和原文,說說為什么楚人找不到劍,而老河兵的方法卻可以成功找到石獸?鏈接材料: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敝壑?,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注釋】①遽(jù):立即。

②契:用刀雕刻。答案:C解析:(1)倒塌;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經(jīng)過,經(jīng)歷;顛倒,錯亂(2)①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帶走呢?②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顛倒;在原地深處尋找石獸,不是更顛倒嗎?(3)C(4)楚人找不到劍是因為水在流動,舟在行動,一切都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楚人只憑主觀臆斷做事情,死守教條。這樣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老河兵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根據(jù)實際經(jīng)驗,將石性、沙性和水流運動等因素全面地綜合起來考慮,從而做出了正確的判斷。17.閱讀《河中石獸》一文,完成下面小題。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

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xué)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擊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1)下面各句中加下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閱十余歲

閱:經(jīng)過,經(jīng)歷B.竟不可得

竟:竟然C.轉(zhuǎn)轉(zhuǎn)不已

已:停止D.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2)對“爾輩不能究物理”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A.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B.我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C.你們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學(xué)這門學(xué)科。D.我們這些人不能研究物理學(xué)這門學(xué)科。(3)下面對選文寫作特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條理清晰,是按照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順序來寫的。B.本文語言平易,風(fēng)格簡淡,敘述精到明快,沒有多余的修飾。C.本文作者善于在敘述中制造節(jié)奏波瀾,平而不板。D.本文寓意于事,立意高遠,作者興趣所在是渲染尋找石獸的神奇過程。答案:B解析:(1)B(2)A(3)D18.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題。

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里,海內(nèi)仰之,如泰山北斗①。有一鄉(xiāng)人,醉而詈②之,呂公不動,謂其仆曰:“醉者勿與較也?!遍]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zé)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只欲存心于厚,不謂養(yǎng)成其惡,以至于此?!贝艘陨菩亩袗菏抡咭??!咀⑨尅竣偬┥奖倍罚合袢荷焦靶l(wèi)著泰山,像眾星環(huán)繞著北斗星,比喻對某人的極度尊崇、敬仰。②詈(lì):辱罵,責(zé)罵。(1)解釋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含義。①歸故里

歸:________②吾當時只欲存心于厚

欲:________(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3)呂公后悔的原因是什么?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解析:(1)歸:回,回到;欲:想,想著,打算(2)這就是因為發(fā)善心而做錯事的一個例子啊。(3)原因:因為心存善念而沒有追究醉后辱罵他的人,從而導(dǎo)致這個人越發(fā)囂張,繼續(xù)為惡,最終犯了死罪。啟示:①寬容待人可能會“姑息養(yǎng)奸”。②行善時,要考慮后果,避免“好心辦壞事”。19.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宋陳諫議①家有劣馬,性暴,不可馭②,蹄嚙傷人多矣。一日,諫議入廄③,不見是馬,因詰仆:“彼馬何以不見?”仆言為陳堯咨售之賈人④矣。堯咨者,陳諫議之子也。諫議遽⑤召子,曰:“汝為貴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賈人安能畜之?是移禍于人也!”急命人追賈人取馬,而償其直⑥,戒⑦仆養(yǎng)之終老。時人稱陳諫議有古仁人⑧之風(fēng)。【注】①陳諫(jiàn)議:北宋陳省華(939年—1006年),字善則,北宋閬州閬中人,官至左諫議大夫,故稱之。②馭:駕馭,控制。③廄:馬棚。④賈(gǔ)人:商人。⑤遽:急忙,馬上。⑥直:通“值”,價值,這里指錢。⑦戒:通“誡”,告誠。⑧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①蹄嚙傷人多矣________②因詰仆________(2)翻譯句子。急命人追賈人取馬,而償其直(3)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停一處)。家中左右尚不能制(4)用自己的話說說陳諫議具備怎樣的“古仁人之風(fēng)”。解析:(1)用蹄子踢;踢傷;于是(2)(陳諫議)趕緊命人去追商人牽回馬,并把買馬的錢退給商人。(3)家中左右/尚不能制(4)做人誠實;多替別人考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0.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翠鳥移巢

翠鳥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愛之,恐墜,稍下③作巢。子長羽毛,復(fù)益愛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選自馮夢龍《古今譚概》)【注】①翠鳥;即翡翠鳥,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經(jīng)常棲息在水邊的樹洞內(nèi),捕食昆蟲、小魚。②避患:避免災(zāi)禍?;迹簽?zāi)禍。③稍下:稍微低一點。(1)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

及生子

及魯肅過尋陽

B.

愛之,恐墜

恐前后受其敵C.

復(fù)益愛之

水陸草木之花

D.

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遂反溯流逆上矣(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等幼子長出羽毛“又更下巢”,是為了讓幼子學(xué)習(xí)飛翔。B.

“稍下作巢”是怕幼子掉下來摔傷。C.

“翠鳥先高作巢”是為了躲避禍患。D.

這則故事的寓意說明如果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嬌慣,到頭來反而會害了他們。答案:C解析:(1)C(2)A21.閱讀下文,回答問題。河中石獸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xué)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日:“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擦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1)

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學(xué)者、文學(xué)家________(人名)。(2)解釋下列加下劃線詞語在文中的意思。①閱十余歲________②湮于沙上________(3)講學(xué)家與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堅重,沙性松浮”,為什么得出的結(jié)論卻不一樣呢?(4)文中的講學(xué)家代表了哪一類人?(5)本文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解析:(1)清;紀昀(2)經(jīng)過,經(jīng)歷;埋沒(3)因為老河兵不僅考慮到石和沙的質(zhì)地性質(zhì),還考慮到了水沖擊石頭的反擊之力會形成坑洞,因而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意對即可)(4)講學(xué)家代表了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只會據(jù)理臆斷的人。(5)許多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fù)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作出判斷。22.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何澤為洛陽令。唐莊宗好田獵,數(shù)踐民田。澤乃潛身伏草間伺莊宗,當馬諫曰:“陛下未能一天下①以休民②,而暴斂疲民以給軍食。今田將熟,奈何恣田游以害多稼?使民何以出租賦吏何以督民耕?陛下不聽臣言,愿賜臣死于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過。”莊宗大笑,為之止獵。(選自《新五代史》)【注釋】①一天下:統(tǒng)一天下。②休民:使人民休養(yǎng)生息。(1)

文中“數(shù)踐民田”中的“數(shù)”的意思是________。(2)請用“/”為文中畫線句斷句。使

耕?(3)通過選文,可以看出何澤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解析:(1)多次,屢次(2)使民何以出租賦/吏何以督民耕?(3)是一個敢于犯顏直諫,為民請命,不畏身死的好官吏。23.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馬價十倍

人有賣駿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見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愿子還而視之,臣請獻一朝之賈?!辈畼纺诉€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②而馬價十倍。(選自《戰(zhàn)國策·燕策》)【注】①比:副詞,接連地。②一旦:一天。(1)下列對文中詞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人莫知之”一句中“莫”的意思是“沒有,不”。B.

“愿子還而視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愿意”。C.

“一旦而馬價十倍”一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這匹馬的價錢一天就漲了十倍”。D.

“伯樂乃還而視之”一句中“而”是表示順承的連詞。(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

“還而視之,去而顧之”這一動作神態(tài)隱含的意思是伯樂看馬時的仔細。B.

賣駿馬者是一個機智聰明、善于解決問題的人。C.

這則寓言說明,有的人確有真才實學(xué),但不一定能得到賞識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樂這樣的人來發(fā)現(xiàn)和舉薦。D.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不能盲目迷信“專家”,不加分析地崇拜。答案:B解析:(1)B(2)A24.閱讀《愛蓮說》,回答下列小題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1)解釋文中加下劃線的詞語。蕃:________

鮮: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②蓮之愛,同予者何人?(3)從作者對蓮花的贊美來看,君子應(yīng)該是怎樣的人?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回答。解析:(1)多;很少(2)①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②(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3)具有不慕富貴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25.文言文閱讀。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zhí)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zhí)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xiàn)右足,魯直現(xiàn)左足,各微側(cè),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shù)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zhí)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魏學(xué)洢《核舟記》)乙

一樂工能刻木為舟。大可二寸,篷桅櫓舵咸具。二人對酌于中,壺觴①饾饤②滿案,一人挽篷索,一人握櫓,一人運舵,皆有機能動,放在水中,能隨風(fēng)而行,略無欹③側(cè)。一舟必需白金一兩,好事者競趨焉。(周輝《刻木巧匠》)【注釋】①壺觴:酒器。②饾饤:dòudìnɡ,供陳設(shè)的食品。③欹:qī,斜。(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詞。①絕類彌勒________②詘右臂支船________③二人對酌于中________④皆有機能動________(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列兩個句子的意思。①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②一舟必需白金一兩,好事者競趨焉。(3)兩文在表現(xiàn)雕刻家精湛技藝時寫法上有何不同?從技藝的角度比較,你覺得是木舟精巧,還是核舟精巧?說說你的理由。解析:(1)像;同“屈”彎曲;相對飲酒;機關(guān)(2)①都能就著(根據(jù))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tài)。②一個(這樣的)船必須要一兩白金,喜歡多事的人競相爭著買木舟。(3)①《核舟記》通篇是對核舟的正面描寫且描寫詳細、生動、可感;《刻木巧匠》既有正面描寫,又有側(cè)面描寫,但描寫較概括、簡略。②開放性試題。如果認為核舟精巧,理由如下:桃核體積小,所刻事物繁多,刻物情態(tài)畢備。如認為木舟精巧,可抓住木料體積較小,所刻事物較多,且活動自如。26.閱讀下面的文段,回答問題。愛蓮說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下列句子加下劃線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

權(quán)謂呂蒙曰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B.

香遠益清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C.

陶后鮮有聞

村中聞有此人

D.

不蔓不枝

尊君在不(2)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

自李唐來

屠自后斷其股

B.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何陋之有C.

可愛者甚蕃

不知其二者多矣

D.

濯清蓮而不妖

結(jié)友而別(3)對《愛蓮說》內(nèi)容和寫法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

選文以愛蓮之情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同時還表達了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庸俗世風(fēng)的鄙棄。B.

文章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fēng)節(jié),描寫了蓮花的超凡脫俗,寄托了作者不愿與時流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行。C.

文中以蓮的“中通徑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來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端正、美名遠播的高尚品質(zhì)。D.

文章運用了對比、反村的手法將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表達了作者對雍榮華貴的牡丹的贊美之情。(4)把文言文中,畫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②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答案:C解析:(1)C(2)A(3)D(4)①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卻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②對于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shù)當然就很多了【解析】【分析】(1)A.前者“告訴”,后者“認為”。B.前者“遠播”;后者“從遠處”,名詞作狀語。C.都是“聽說”的意思。D.前者否定副詞“不”,與現(xiàn)漢同;后者通“否”。故選C。(2)A.都是介詞“從”之意。B.前者主謂之間的助詞,取獨,不譯;后者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C.前者代詞,“……的花”;后者代詞,“……的人”。D.前者表轉(zhuǎn)折的連詞;后者表承接的連詞。故選A。(3)作者贊美的是“蓮”,不是“牡丹”。故選D。(4)本題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益”:更加?!爸病保簶淞?。“褻玩”:玩弄。“予”:我。“宜”:應(yīng)當,當然。故答案為:⑴C;⑵A;⑶D;⑷①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卻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②對于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shù)當然就很多了【點評】⑴本題主要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解釋詞語,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⑵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用法,要梳理歸納教材中常見虛詞含義、用法,結(jié)合語境準確辨析。⑶本題考查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通讀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選項正誤。⑷本題考查文中重點句子的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緟⒖甲g文】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從積存的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jīng)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也不枝枝節(jié)節(jié),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蓮),而不可輕易地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τ冢┚栈ǖ南矏郏諟Y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數(shù)當然就很多了!27.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題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鈀,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xué)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1)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的意義不同的一項是(

)A.

是非木柿/如是再嚙

B.

爾輩不能究物理/唯手熟爾C.

遂反溯流逆上矣/肅遂拜蒙母

D.

但知其一/但微頷之(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3)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寺院的僧人一開始認為石獸順流而下,往下游找了十多里,沒有找到。B.

講學(xué)家認為沙性松浮,石獸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應(yīng)該在原地深處找。C.

老河兵認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頭,應(yīng)從上游尋找,最終果然找到它們。D.

作者認為天下的事情不能只根據(jù)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應(yīng)該實事求是。答案:B解析:(1)B(2)到下游尋找石頭,固然荒唐;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3)A【解析】【分析】(1)A.是:兩個“是”都是古今異義詞,是代詞,解釋為“這”“此”。B.爾:第一個是代詞,解釋為“你”“你們”;第二個是語氣助詞,表限止語氣,解釋為“罷了”。C.遂:兩個“遂”都是副詞,表承接關(guān)系,解釋為“就”“于是”。D.但兩個“但”都是副詞,表僅限于某個范圍內(nèi),解釋為“只”“只是”。故選B。(2)本句中,“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