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練習《馬說》_第1頁
2023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練習《馬說》_第2頁
2023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練習《馬說》_第3頁
2023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練習《馬說》_第4頁
2023年中考語文一輪復習: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練習《馬說》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馬說韓愈8下第23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

有名馬,祗(zhi)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dn)死于槽(cdo)楊

(11)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盡粟(sti)一石。食(si)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si)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i)不

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a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i)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6)?其真

不知馬也。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jīng)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jīng)常

有。因此,雖然有很名貴的馬(即千里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槽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

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

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就表現(xiàn)不由來,想要和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它鳴叫,卻

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真的

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一、基礎知識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見

2.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等之不以其道原意:馬鞭。在句中意思:

(2)數(shù)量詞用作動詞食馬者不知其能手里而食也原意:路程單位。在句中意思:

3.一詞多義

'雖有千里之能

能一

安求其能千里也

4.重點實詞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祗:辱:

(2)乎死于修地之間駢:___________槽楊:____________

(3)不以千里稱也稱:_______

(4):管更盡粟一石一食:一或:______________盡

(5)耳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且________—等:______________

(6)安求其能千里也(7)策之不以其道

(8)食之不能盡其材(9)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0)熱策而煩之執(zhí):一臨:

(11)其真無馬邪

5.句子翻譯

(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以千里稱也。(課下注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課后習題)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課后習題)

(8)策之不以其道。(課下注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鳴之而不能通其意。(課下注釋,課后題習)

(10)執(zhí)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ㄕn后習題)

二、問題探究與課后練習

1.用“/”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最多劃2處)

(1)故雖有名馬(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策

之不以其道

2.文中第1段的“,”兩句描繪了千里馬被埋沒的遭

遇。(用原文語句填空)

3.文中第2段以“”寫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生動地表

現(xiàn)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不幸的處境。

馬說第2頁,共20頁

4.本文開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觀點,這一有悖于常理的

論斷,意在說明什么?

5.從文中看,千里馬遇不到伯樂,它們有著怎樣的命運?(2011安徽中考)

6.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2011安徽中考)

7.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寫法?!恶R說》一文,作者以“千里馬”

寓,以"食馬者''寓o

8.這篇短文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馬”,卻不顯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馬”

的方式有哪幾種?各具有怎樣的效果?(課后習題)

9.作者在結(jié)尾中運用了設問這一修辭方式,自問自答,這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不

知馬”這個結(jié)論有什么含意?(教參“問題探究”)

10.說說作者借千里馬表達了什么觀點,寄寓了怎樣的情感。(課后習題)

11.韓愈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你同意這個觀點嗎?請談談理由。

12.結(jié)合全文,說說你對成為千里馬的看法。

13.結(jié)合全文,說說作者是怎樣借“伯樂”“千里馬”“食馬者”來表現(xiàn)文章主旨的。

14.文章開頭將“伯樂”和“千里馬”對舉,說明了兩者之間怎樣的關系?這樣開頭,在

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5.本文開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觀點,這一有悖于常理的

論斷,意在說明什么?

16.有人認為,只要是千里馬,才能就會施展出來;也有人認為,千里馬只有遇到伯樂,才

能才會施展出來。你怎么看?請簡述理由。

17.當今社會怎樣做才能多出人才、人盡其才?請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18.作者列舉了“千里馬”的哪些遭遇?

19.文中的“嗚呼”一詞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感情?

20.請從形象塑造、寫作手法、闡明道理三個方面中任選其一,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對作品

進行評析。

21"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句話與原文“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p>

相比標點符號發(fā)生了變化,請說說這兩個句子表達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22.文中最具有諷刺性的情景是什么?為什么?

三、中考真題再現(xiàn)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15分)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

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

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

之,曰:“天下無馬!”鳴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

馬說第4頁,共20頁

上①令封德彝②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

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③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④患

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選自《唐太宗論舉賢》)

【注釋】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568-627):唐代官員。③致治:治理國

家達到大治。④正:只。

L解釋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5分)(1)敢雖有名馬

(2)一食吸盡粟一石(3)食之不能盡其材

(4)第之不以其道(5)學借才于異代乎?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兩文反映的都是統(tǒng)治者對人才的態(tài)度,【甲】文用“”比喻有才能的

人;【乙】文中,唐太宗對人才的態(tài)度是“(用原文詞語填空)。(2

分)

4.結(jié)合【甲】【乙】兩個文段,你認為成為“千里馬”的必要條件是什么?(4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15分)2011安徽中考原題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

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

能,食不飽,力不足,才關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嗚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

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5分)(1)一食吸盡粟一

石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才美不外/(3)且欲與常馬箏不可

得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求其能千里也(5)熱策而臨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鳴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文中看,千里馬遇不到伯樂,它們有著怎樣的命運?(3分)

4.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3分)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15分)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

之手,駢死于槽棚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栗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

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

武帝詔日:"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跟①而致千里,士或有負俗之累

而立功名。夫泛駕之馬,所弛②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

將相及使絕國者?!?/p>

(節(jié)選自班固《漢書?武帝紀》)

[注]①奔躡(di):狂奔亂踢,指不馴服。②躋弛(tu6):放縱不羈。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5分)(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⑵簟之不以其道:⑶食之不能盡其可:

⑷馬里奔而致千里:(5)亦在御之而已:—

2.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3.【甲】【乙】兩文的中心論點分別是“,"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語句填空)(2分)

4.簡要概括【乙】文中的武帝和【甲】文中的“食馬者”有何不同。(4分)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15分)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

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

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日:“天下無

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ㄟx自韓愈《馬說》)

【乙】

昔者湯將往見伊尹Q令彭氏之子御咒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湯日:

“將往見伊尹?!迸硎现釉唬骸耙烈煜轮v人也。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

賜矣!”湯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藥于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則吾必欲說而強

馬說第6頁,共20頁

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國也,譬之良醫(yī)善藥也,而子不欲我見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節(jié)選自《商湯見伊尹》)

【注釋】①伊尹:商初大臣,曾為奴隸。②御:駕車。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5分)(1)簞之不以其道

⑵策之不以其道(3)執(zhí)策而強之

⑷是子不欲吾萼也⑸囚下彭氏之子

2.用“/”標出下列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2分)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

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君將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馬”喻指人才,“食馬者”喻指什么?【甲】文

中的“食馬者”和【乙】文中的商湯對待人才分別是什么態(tài)度?(4分)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17分)

【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

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

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ㄟx自《韓昌黎

文集校注》卷一)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

才耳!”上日:“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③,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

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選自《資治通鑒?唐紀八》)[注釋]①

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倫,字德彝,唐代官員,官至尚書右仆射。③致治

者:使國家達到大治的人。

1.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故雖有名馬名之者誰B.正患已不能知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C.而伯樂不常有德彝慚而退D.雖有千里之能上詰之

2.下面句子節(jié)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2分)()

A.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D.安可/誣一世之人

3.下面對選文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2分)()

A.甲文多次提到“千里馬”,方式多樣,直稱正面提及,表述嚴正;暗稱如“名

馬”,表述委婉,意在其中,代稱如“其”“之”,表意簡潔含蓄。

B.乙文通過細節(jié)描寫刻面人物,“上令封德彝舉貸”“上詰之”“豈借才于異代乎”

體現(xiàn)唐太宗的焦急與不滿,塑造出唐太宗求賢若渴的人物形象。

C.甲乙兩文在寫法上有所不同,在表達方式上,甲文偏重議論,乙文偏重記敘;甲文

采用托物寓意手法,行文中洋溢不平與悲憤,乙文直述其事。

D.甲乙兩文都講有關人才的問題,但著眼點不同,甲文主要闡述了'‘天下無馬”的觀

點,乙文則把關注點放在如何選拔任用人才上。

4.把選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5.甲文哪一句話

可以用來形容乙文的封德彝?結(jié)合對唐太宗的話的理解,你認為封錦彝存在哪些問題?(4分)

6.假如可以“借才于異代”,你會向唐太家舉薦誰?請從初中階段所學的課文中選擇

一個古代人物,并從“德”“才”兩方面具體說出他的長處。(3分)

【六】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7分)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

馬,,,

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

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

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嗚呼!其真

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一一《馬說》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日:“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

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③,豈借才于異④代乎?正⑤患己

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一一《資治通鑒》

注釋: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③致治者:使國家達到大治

的人。

④異:其他的。⑤正:只

1.《馬說》的作者是一代的,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選自

《》中的《》。(4分)

2.把《馬說》中空缺處的句子補充完整。(2分)

3.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6分)

馬說第8頁,共20頁

(1)篥之不以其道(2)正,國己不能知(3)管馬者

(4)家可誣一世之人(5)才美不外見(6)執(zhí)策而1|負

之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漢完全相同的一項是()(3分)

A.一食或盡粟一石食之不能盡其材B.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安可誣一世之人

C.駢死于槽楊之間豈借才于異代乎D.鳴之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馬也

5.用現(xiàn)形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6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

(3)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馬說》中寫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的句子

是:,,

;寫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的句子

是:o

(用原文回

答)(2分)

7.甲乙兩文在使用和選拔人才方面給我們哪些啟示?(4分)

【七】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15分)

【甲】

北冥有魚,其名為鰻。鰻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

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

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拉扶搖而

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

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己矣。(《北冥有魚》)

【乙】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

之手,駢死于槽棚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

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

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5分)(1)事怪者也()

(2)芨扶搖而上者九萬里()(3)食馬者()

(4)孽之不以其道()(5)基真無馬邪()

2.翻譯下面句子。(4分)

(1)天之蒼蒼,其正色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和【乙】文都運用了借物抒懷的寫法?!炯住课闹星f子根據(jù)民間傳說創(chuàng)造

出“”的形象,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富有生命力的形象之一;【乙】文中韓愈借

“”的悲慘遭遇,表達了對“”的渴求和期待。(用文中

詞語填空。3分)

4.請體會【甲】【乙】兩文中作者的人生感悟,結(jié)合其中一文,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從

中得到的思想啟迪或感悟。(3分)

【八】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15分)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

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栗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

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

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ㄟx自韓愈《馬說》)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

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③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

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選自《唐太宗論舉賢》)(選自

《資治通鑒?唐紀八》)

[注釋]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倫,字德彝,唐代官員。官至尚書右仆

射。③致治者:使國家達到大治的人。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5分)(1)就死于槽楊之間:

(2)策之不以其道:(3)食之不能盡其材:

(4)久無所舉:(5)正患已不能知: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于今未有奇才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給下面句子劃分停頓(標出2處)(2分)豈借才于異代乎

4.用自己的話說說乙文中唐太宗用人的觀點是什么?甲文中的“食馬者”和乙文中的

“封德彝”有什么共同點?(4分)

馬說第10頁,共20頁

【九】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15分)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

之手,駢死于槽棚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

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

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

然麟之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為形也不類,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

然則雖有麟,不可知其為麟也。

角者吾知其為牛,鬣者吾知其為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

也,不可知。不可知,則其謂之不祥也亦宜。雖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為圣人

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為不祥也。

(節(jié)選自韓愈《獲麟解》)

1.解釋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5分)(1)才美不外加(2)策之不

以其道____________

(3)其為形也不等________(4)/真無馬耶(5)饞麟也

2.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

(2)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為不祥也。

3.【甲】【乙】兩文在體裁上都屬于;在論述觀點時都運用了的寫

作手法。(2分)

4.【甲】【乙】兩文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十】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15分)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

之手,駢死于槽棚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

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日:“天下無

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

上①令封德彝②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日:“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

耳?!鄙显唬骸熬佑萌巳缙鳎魅∷L,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

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節(jié)選自《唐太宗論舉賢》)[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人名。

1.解釋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5分)(1)曼死于槽相之間(2)才美不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執(zhí)策而煩之(4)上令封德彝舉賢(5)安可誣一

世之_____________

2.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2)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3.【甲】文用",,"寫千里馬被埋

沒的原因,用“,”寫千里馬的悲慘遭遇。

(用原文語句填空)(2分)

4.【甲】文中的“食馬者”和【乙】文中的唐太宗對待人才各有怎樣的態(tài)度?(4分)

【十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G5分)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

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

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

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

【乙】

桓公深知寧戚①,將任之以政,群臣爭讒之,曰:“寧戚衛(wèi)人,去齊不遠,君可使人問

之,若果真賢,用之未晚也?!惫唬骸安蝗?,吾患其有小惡者,民人知小惡忘其大美,

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蹦艘古e火而爵②之,以為卿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可

謂善求士矣。(選自《劉子?妄瑕》)

[注]①寧戚,春秋衛(wèi)國人,齊國的大夫。②爵:大擺筵席。③一匡:安定統(tǒng)

O

1.請解釋下面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一食事盡粟一石:(2)食之不能盡其桃

(3)執(zhí)策而順之:(4)患其有小晉者:

馬說第12頁,共20頁

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運用的寫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

【乙】文運用了語言描寫,刻畫了齊桓公「"(填原文詞語)的形象。

(2分)

4.【甲】中的“千里馬”和【乙】文中“寧戚”各有怎樣的命運?對此你有怎樣的認識?請簡要

說說.(5分)

【十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15分)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

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

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

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乙】

七年,入見,帝①從容問曰:“卿得良馬否?”飛日:“臣有二馬,日啖芻豆數(shù)斗,飲泉一斛,然

非精潔則不受。介②而馳,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奮迅。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

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茍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不幸相繼以死。今所

乘者,日不過數(shù)升,而秣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踴踴疾驅(qū)浦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斃然。

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鴛鈍之材也?!钡鄯Q善,曰:“卿今議論極進?!?/p>

(節(jié)選自《宋史?岳飛傳》)

【注】①帝:宋高宗趙構(gòu)。②介:備上鞍甲。③褫(chT):脫去,卸下。④秣:喂

食。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5分)(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與常馬箏不可得(3)策之不以其道

(4)初不甚殊⑸曰不過數(shù)升

2.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兩文都談到人才的問題,【甲】文運用了

手法,強調(dià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則通過

的闡述,強調(diào)o(4分)

4.【甲】【乙】兩文都闡述了一個什么道理?(2分)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

1.(1)“食”同“飼”,喂(2)“見”同“現(xiàn)”,表現(xiàn)

2.(1)用馬鞭驅(qū)趕(2)日行千里

3.能耐;能夠

4.(1)只,僅;受到屈辱(2)并列;馬槽(3)

著稱

(4)吃一次;有時;完(5)猶,尚且;相等,一樣(6)

怎么,哪里

(7)正確方法(8)才能、才干(9)

通曉

(10)握,拿;面對(11)表示加強詰問語氣

二'問題探究與課后練習

1.(1)故/雖有名馬(2)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

策之/不以其道

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1)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著決定性作用,強調(diào)了伯樂的重要性。

(2)從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關系出發(fā),說明千里馬被埋沒是不可避免的。

5.千里馬的才能不被發(fā)現(xiàn),才能無法發(fā)揮,得不到應有的待遇,遭遇種種屈辱.

6.社會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沒有人發(fā)現(xiàn)、善待和重用,他們往往被埋沒。

7.人才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

8.

(1)直稱。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嚴正。

(2)暗稱。如“故雖有名馬”“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雖不直

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3)代稱。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

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這些句子中的“其”“是”

“之”等代詞,都是指稱千里馬的,表意簡潔含蓄。

9.(1)起總結(jié)全文的作用,提問的目的是,在理清全篇文章思路的基礎上,理解本文

的中心思想。

(2)揭露封建制度下人才受壓抑的不合理狀況。

10.

(1)作者借千里馬表達了“有了伯樂,才能發(fā)現(xiàn)人才”的觀點,并指出“千里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2)寄寓了作者對人才遭屈辱、被埋沒的感慨、悲憤之情。

11.示例一:不同意。我們要做自己的“伯樂”,主動展示才能,并不斷完善自己。

示例二:同意。如果“伯樂”沒有慧眼,“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馬說第14頁,共20頁

12.

(1)成為千里馬要努力具備良好的資質(zhì)或才能;(2)成為千里馬要努力爭取適合發(fā)展的

環(huán)境;

(3)要有善識千里馬的伯樂;(4)成為千里馬要有主動展現(xiàn)自己才能

的智慧。

13.作者運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將善于識別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比作“伯樂”,人才比作

“千里馬”,不識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愚昧的統(tǒng)治者比作“食馬者”,寄托了作者

的憤懣不平,表達了作者對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摧殘人才的封建統(tǒng)治者的憤慨。

14.(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說明千里馬對伯樂的依賴,沒有伯樂這樣善于相

馬的人,千里馬往往不可能被發(fā)掘出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說明千里馬和伯樂二

者之間的數(shù)量對比關系,一個“常有”,一個“不常有”。

(2)這兩種關系引出一個結(jié)論:千里馬被埋沒是不可避免的。

15.說明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著決定性作用,強調(diào)伯樂的重要性。從千里馬對伯樂的

依賴關系出發(fā),說明千里馬被埋沒是不可避免的。

16.

示例一:只要是千里馬,才能就會施展出來。你如果有才能,總會有機會施展,得到別人

的肯定,正如“是金子,不論在哪兒都會發(fā)光”。

示例二:千里馬遇到伯樂,其才能才有機會施展出來。如果你很有才能,但身邊沒有慧眼

識才的人,你的才能也只能被淹沒。如果身邊有“伯樂”,才能便很快就會被發(fā)現(xiàn)。

17.在當今社會,人才要脫穎而出,一是需要自身擁有一專多能的特質(zhì);二是需要擁有

展現(xiàn)自己才能的機會和舞臺;三是需要能夠引導、挖掘自身才能的正確方法和關鍵人物。

18.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2)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9.蘊含著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痛恨。

20.《馬說》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作手法,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作

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tǒng)治者比作食馬者,以千里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

死于槽棚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人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遇,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

外見”寫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等,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

處境。

21.原文是反問加句號,語氣強烈,表達了對不識千里馬者的諷刺及千里馬被埋沒的憤

懣之情。這句話是一個反問句,語氣不如原文強烈,抒發(fā)的感情也不如原文濃烈。

22.

情景:執(zhí)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

原因:“食馬者”一邊折磨千里馬,一邊慨嘆天下沒有千里馬,真是絕妙的諷刺,作者生

動地刻畫出統(tǒng)治者愚妄無知的形象。

三'中考真題再現(xiàn)

[-1答案

1.(1)因此(2)有時:(3)同“飼”,喂;(4)用馬鞭驅(qū)趕:(5)怎么(難

道)

2.(1)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

3.千里馬;各取所長。

4.(1)自己要有真本領,要能在關鍵的場合大膽把自己的才華展露出來;要學會毛遂

自薦。

(2)要能遇上任人唯賢、任人唯才,能賞識人才,重用人才的好領導;社會要營

造尊重知識、尊

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chuàng)造的良好氛圍,給千里馬式的人才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

【乙文參考譯文】

唐太宗讓封德彝舉薦有才能的人,他過了好久也沒有推薦一個人。太宗責問他,他回

答說:“不是我不盡心去做,只是當今沒有杰出的人才罷了!”太宗說:“君子用人如用

器物一樣,各取它的長處。古代能治理好國家的帝王,難道是向別的朝代去借人才來用的

嗎?我們只是擔心自己不能識人,怎么可以冤枉當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慚愧的走了.

[-]答案

1.(1)有時(2)同“現(xiàn)”,表現(xiàn)(或:顯露)(3)相同,一樣

(4)怎么,哪里

(5)握,拿((2)沒指出通“現(xiàn)”的不給分,沒解釋的也不給分)

2.(1)喂馬的人不懂得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

(2)聽它嘶叫(嘶鳴)卻不懂得它的意思。

3.千里馬的才能不被發(fā)現(xiàn),才能無法發(fā)揮,得不到應有的待遇,遭遇種種屈辱。

(安徽中考答案)

老楊答案:用原文回答“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食不飽,力不

足,才美不外見”,也可得滿分。

4.社會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沒有人發(fā)現(xiàn)、善待和重用,他們往往被埋沒。

(安徽中考答案)

老楊答案:統(tǒng)治階級不重視人才,埋沒、摧殘人才;有志之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三】答案

1.(1)同“飼”,喂(2)用馬鞭驅(qū)趕(3)才能、才干(4)有時(5)駕馭

2.(1)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2)可以擔任將相以及能出使極遠國家的人。

3.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4.(1)武帝渴望發(fā)掘人才,并重用人才,希望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才能。

(2)而“食馬者”卻埋沒人才、摧殘人才,使人才得不到應有的待遇。(意思對即可)

【乙文參考譯文】

漢武帝下詔書說:“大概有異乎尋常的事業(yè),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因

此,有的千里馬飛速奔馳而卻能日行千里,有些有本事的人背著世俗譏議的包袱,卻能建

立功名。難于駕馭的馬、放縱不羈的人才,只不過在于人們?nèi)绾务{馭、如何使用他們罷

馬說第16頁,共20頁

了。命令州郡長官考察并向上推薦當?shù)毓倜裰芯哂谐冉艹龅牟拍?、可以作為將相以及?/p>

出使極遠國家的人。”

【四】答案

1.(1)用馬鞭驅(qū)趕(2)正確方法(3)面對(4)好(5)于是

2.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日

3.(1)略(2)您這是要去哪里?

4.(1)“食馬者”喻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tǒng)治者。

(2)【甲】文中的“食馬者”不識人才,人才被埋沒、被摧殘;【乙】文中的商湯

重視人才,尊重人才.

【乙文參考譯文】從前商湯將要前去拜訪伊尹,讓彭家的兒子來駕車。彭家的兒子半

路上問道:“您這是要去哪里?”商湯答道:"(我)將要去拜訪伊尹。”彭家的兒子說:

“伊尹,是普通的百姓。如果您想要見他,只要下令召見來問他,這對他(來說)己經(jīng)是受

到賞賜了!”商湯說:“這不像你知道的那樣。如果現(xiàn)在這里有一種藥,吃了它,耳朵會

(變得)更加靈敏,眼睛會(變得)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會很高興并努力吃(這個)藥?,F(xiàn)在

伊尹對于我國,就好像良醫(yī)好藥,而你卻不想讓我見伊尹,這是你不想讓我好啊!”(商

湯)于是叫彭家的兒子下去,不讓他駕車了。

【五】答案

1.B2.C3.D

4.(1)略(2)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樣,都要選用它的長處。

5.(1)其真不知馬也。

(2)問題:不能知人善用、善取其才;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責。(前后兩點各占1

分)

6.

示例一:我推薦唐雎,因為唐睢在國家危難之際能臨危受命,挺身而出,有一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