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 基礎達標卷課件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 基礎達標卷課件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 基礎達標卷課件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 基礎達標卷課件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四單元 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 基礎達標卷課件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單元

A卷·高中名校好題基礎達標卷1.[2023石家莊二中期末]明洪武九年六月,太祖下令廢行中書省;十年六月,下令天下臣民言事者實封直達御前,七月,設通政司受內外章奏,于早朝匯達御前;十一年三月,又令六部“奏事勿關白中書省”。這些措施(

)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B.廢除了丞相制度C.強化了君主專制制度 D.完善了奏折制度單項選擇題答案1.C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明太祖強化君主專制制度的措施。從材料信息看,明太祖下令廢除行中書省,然后要求所有的重要奏章都要送給他本人處理,這些做法明顯強化了君主專制制度,故選C項。材料中的措施并不一定能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項;材料提到的是廢除行中書省,并未明確體現廢除宰相制度,排除B項;奏折制度形成于清朝時期,排除D項。2.[2023哈師大附中月考]明世宗在位后期,熱衷于道教修煉活動,不理政務。嚴嵩擔任內閣首輔十余年,“儼然以丞相自居,凡府部題覆,先面白而后草奏。百官請命,奔走直房如市”。這說明(

)A.內閣首輔就是丞相B.內閣是法定的決策機構C.皇帝不愿大權旁落D.內閣大臣權力日益膨脹單項選擇題答案2.D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明朝內閣。明太祖已經廢除了宰相制度,A項錯誤。明朝內閣只是秘書機構,不是法定的決策機構,B項錯誤。題干材料“不理政務”“儼然以丞相自居”“百官請命,奔走直房如市”反映出大權掌握在內閣首輔嚴嵩手中,C項錯誤,D項正確。圖解歷史明內閣政治地位演變圖3.[2023肇慶市高一期末]明初對宦官約束甚嚴,防范周密。明太祖對違反朝廷規(guī)定、言及朝政的宦官給予嚴厲處罰。但在洪武一朝,宦官被派往外地觀兵、傳旨、出使時干預政事的行為時有發(fā)生。這一現象表明(

)A.皇權專制日益強化 B.宦官掌握決策權力C.內閣地位漸趨下降 D.監(jiān)察體制發(fā)生異變單項選擇題答案3.A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由材料信息可知,明初雖對宦官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但是被皇帝委派外地辦事的宦官依然出現了干政的行為。他們之所以能干預行政事務,是因為有專制皇權的支撐,因此A項正確?;鹿僭诿鞒瘺]有決策權,B項錯誤。內閣在明太祖時期并未產生,C項錯誤。材料信息未體現明代的監(jiān)察制度,D項錯誤。4.[2023鄭州七中高一期末]“15世紀初的明代,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這段話贊譽(

)A.鄭和下西洋增加了明政府的財政收入B.中國明朝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精湛C.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外之間友好交往D.鄭和下西洋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轉型單項選擇題答案4.C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由材料“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可知,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交流,是中外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C項正確。中國古代朝貢貿易并非以營利為目的,A項無法由材料得出,排除;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夸大了鄭和下西洋的作用,排除。5.[2023濟南一中期末]下圖為明朝前中期朝貢次數統計圖。圖中數據急劇下降主要是由于(

)A.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B.國家政策的調整C.西方列強的入侵 D.宗藩體系的解體單項選擇題答案5.B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明代對外政策的改變。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永樂年間朝貢次數最多,這與鄭和下西洋有關,鄭和下西洋停止后,朝貢次數就少了。因此,朝貢次數的多少與國家政策的調整相關,故選B項。材料所述與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無關,排除A項;朝貢次數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并非是西方列強的入侵,C項錯誤;D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6.[2023曲靖二中高一期末]明太祖時期,烏思藏都指揮使司下設行都司、衛(wèi)、所等機構,各級機構的官員均由中央直接敕封當地的僧俗首領擔任。這些官員的升遷、任免和更替,均由中央政權直接決定。由此可知,明朝政府(

)A.直接派遣流官管理西藏B.在西藏實行政教合一制度C.注重對西藏的有效管轄D.加強了西藏與內地的交流單項選擇題答案6.C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明朝對西藏的管轄。由材料可知,明朝建立后,西藏地區(qū)各級機構的官員都由中央任命,而且官員升遷、任免和更替也由中央政府決定,這說明明朝對西藏進行了有效管轄,C項正確。A項與材料“各級機構的官員均由中央直接敕封當地的僧俗首領擔任”不符,排除;“政教合一”由材料無法得出,B項排除;政府對西藏的有效管轄有利于西藏與內地交流加強,D項屬于材料內容的影響,與題意不符,排除。7.[2023成都外國語學校高一期中]明朝前期,在北方設立九邊重鎮(zhèn)防范蒙古,但蒙古軍隊多次南下擄掠,甚至俘虜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與蒙古達成協議,恢復通貢,邊鎮(zhèn)開設互市,任由邊民自行貿易,從此蒙古基本不再構成邊境威脅。這一變化反映出(

)A.中原經濟是蒙古政權的生存基礎B.諸王守邊削弱了邊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對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經貿往來利于民族之間親善和睦單項選擇題答案7.D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明朝時期的邊疆治理。根據材料從“設立九邊重鎮(zhèn)防范蒙古”結果“威逼北京”到“恢復通貢,邊鎮(zhèn)開設互市”結果“不再構成邊境威脅”的變化可知,經貿往來有利于民族之間親善和睦,故D項正確。蒙古的生存基礎是游牧經濟,A項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諸王守邊是為了加強防御力量,B項錯誤;根據材料可知,明朝在前期和后期對蒙古采取不同的政策,不能說明明朝對蒙古采取了“堵疏并用”的政策,C項錯誤。8.[2023北京十二中期末]下表內容展示了清朝軍機處的日常工作,從中可以看出(

)A.軍機大臣統領百官 B.中樞機構相互制約C.皇帝掌控軍國要務 D.權力分割過于繁密單項選擇題答案8.C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軍機處。從材料信息“軍機大臣將奏折送皇帝處請旨”“將皇帝旨意擬成諭旨再交皇帝御覽”等可知,軍機處的日常工作都是圍繞皇帝進行的,體現了皇帝對軍國要務的掌控,故選C項。材料沒有體現軍機大臣統領百官,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軍機處的工作,沒有涉及其與其他中樞機構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權力分割問題,排除D項。發(fā)折奏事處將官員奏折發(fā)送軍機處接折軍機章京將奏折送軍機大臣閱見面軍機大臣將奏折送皇帝處請旨述旨將皇帝旨意擬成諭旨再交皇帝御覽過朱皇帝朱筆改定奏折交發(fā)將諭旨下發(fā)有關衙門實施開面將諭旨抄錄備案9.[2023哈師大附中高一月考]清代從康熙帝開始,官員將奏折密封后可以直接呈給皇帝,皇帝朱批后發(fā)回,這樣既快又保密??滴醯蹠r期只有百余名官員有密奏權,雍正時擴展到1000多人。雍正帝要求在京滿漢大臣、各省督撫、總兵等都要密奏,還特許給一些職位低微的官吏密奏權。雍正帝做出這些改變的主要目的是(

)A.提升官員才干,處理繁多的政務B.皇帝加強對官僚隊伍的控制C.配合軍機處行使中樞機構職能D.調動地方各級官員的積極性單項選擇題答案9.B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清朝的奏折制度。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的是清朝的密折制度,群臣可以直接向皇帝密奏,使大臣們相互牽制,有利于加強皇權,這種迅速、機密的聯系方式也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故選B項。材料中的變化不會起到提升官員才干的作用,排除A項;雍正帝做出這些改變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官僚隊伍的控制,與配合軍機處行使中樞機構職能無關,排除C項;D項不是雍正帝做出這些改變的主要目的,排除。10.[2023湛江一中高一期末]據《清稗類抄·獄訟類》記載,世宗(雍正帝)嘗微服游于市,就一書肆翻閱書籍,時微風拂拂,吹書頁上下不已,一書生見狀,即高吟曰:“清風不識字,何必來翻書。”世宗以為譏諷也,旋下詔殺之。該現象出現的根源在于(

)A.文字獄的常態(tài)化 B.君主專制的強化C.文化市場的混亂 D.社會風氣的破壞單項選擇題答案10.B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清朝的文字獄。根據材料“一書生見狀,即高吟曰:‘清風不識字,何必來翻書?!雷谝詾樽I諷也,旋下詔殺之”可知,該現象是文字獄,其根源是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故B項正確。A項中的“文字獄的常態(tài)化”在材料中沒有體現,且也不是根源,排除;文字獄的根源在于君主專制的強化,C、D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11.[學科核心素養(yǎng)·家國情懷]在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程中,民族英雄不斷涌現。下面表格內容反映了(

)A.明清時期對專制統治的加強B.明清時期對邊疆地區(qū)叛亂的鎮(zhèn)壓C.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D.中華民族積極主動對外交流的表現單項選擇題答案11.C

【解題思路】

本題考察明清時期的反侵略斗爭。由表格信息可知,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康熙帝領導的雅克薩之戰(zhàn)都屬于中國明清時期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故C項符合題意。表格內容都是明清時期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英勇斗爭,與加強專制統治、鎮(zhèn)壓邊疆地區(qū)叛亂和中華民族積極主動對外交流無關,排除A、B、D三項。朝代人物貢獻結果明朝戚繼光抗倭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清除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臺灣重回祖國懷抱清朝康熙帝組織收復雅克薩之戰(zhàn)打敗沙俄,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名師點撥比較的學習方法可以理解為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聯系的事物進行考查,尋找其異同,探求普遍規(guī)律與特殊規(guī)律的方法。在我們的歷史學習中,經常會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過比較可以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尤其是在復習時,更應該提倡用比較的方法來復習相關基礎知識,這有助于我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一題就是將上述三個歷史事件進行比較得出其共同之處。12.[2023揚州中學高一期末]清朝前期,政府加強了對邊疆地區(qū)的控制。依據下表可知,清朝邊疆政策的特點是(

)A.民族平等B.因地制宜C.區(qū)域自治D.蕃漢分治單項選擇題答案12.B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清朝的邊疆政策。根據表格信息可知,清朝前期在新疆、蒙古、西藏等地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其邊疆政策體現出因地制宜的特點,B項正確。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區(qū)域自治與材料不符,C項排除。由“伊犁將軍”“盟、旗”“改土歸流”“派遣駐藏大臣”等可知,清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統一行使管轄權,D項錯誤。地區(qū)政策新疆平定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叛亂;設立伊犁將軍蒙古設立盟、旗;任用蒙古王公西南改土歸流西藏冊封達賴、班禪;派遣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等13.[2023邯鄲一中期末]雍正時期,西南大規(guī)模改土歸流后,少數民族被要求改剃滿族發(fā)型,官員還上奏建議在改土歸流地區(qū)“分設里長甲首”,實行與漢地一致的基層治理模式。這反映了改土歸流(

)A.增強了國家認同B.阻礙了當地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C.實現了滿漢合流D.徹底解決了邊疆地區(qū)的安全問題單項選擇題答案13.A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改土歸流。由材料中“實行與漢地一致的基層治理模式”等信息可知,改土歸流有利于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增進少數民族對中原地區(qū)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從而有利于增強國家認同,故A項正確。改土歸流在客觀上能夠推動當地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故B項錯誤;C項說法錯誤,排除;改土歸流可以使中央政府加強對民族地區(qū)的管控,但不能徹底解決邊疆地區(qū)的安全問題,D項錯誤。14.[2023人大附中高一期末]康乾盛世雖然取得了文治武功的輝煌成就,但鼎盛中逐漸孕育著危機。這些危機,有些為過往朝代反復出現過的問題,有些則表現出新形勢下的新問題。下面屬于“新形勢下的新問題”的是(

)①吏治腐敗,導致農民起義屢屢爆發(fā)②沿邊遇到了西方殖民者的挑釁威脅③思想文化專制,束縛思想,摧殘文化④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危機日益顯露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單項選擇題答案14.D

【解題思路】

本題考朝清朝的統治危機。根據“康乾盛世”這一時間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進行,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殖民者企圖開拓中國市場,甚至來到中國沿海進行挑釁威脅;康乾時期經濟繁榮,耕地擴大,糧食產量提高,但人口也急劇增長,資源危機日益顯露。②④屬于清朝“新形勢下的新問題”,故D項正確。中國古代很多封建王朝末期,都出現過“吏治腐敗,導致農民起義屢屢爆發(fā)”的現象;歷史上,秦朝也實行思想文化專制,焚書坑儒,束縛思想,摧殘文化。因此,①③屬于過往朝代反復出現過的問題,排除A、B、C三項。15.[2023玉溪一中高一月考]1683年,康熙平定臺灣,隨后開放海禁。1685年,清朝設立江(上海)、浙(寧波)、閩(漳州)、粵(廣州)四處海關。1757年,乾隆實行“獨口通商”政策,將國內與西洋各國的貿易集中于粵海關口。這一變化(

)A.促使中國朝貢貿易逐漸衰落B.表明中國海權意識不斷強化C.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D.使得中國沿海經濟得到振興單項選擇題答案15.C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清朝時期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題干材料反映出清朝對外貿易從四口通商到一口通商的變化,反映了清政府閉關自守,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huán)境,這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C項正確。中國朝貢貿易逐漸衰落與通商口岸的變化無關,排除A項。清政府實行閉關自守政策,反映出其海權意識淡薄,B項錯誤。清代閉關自守,沿海經濟并沒有得到振興,排除D項。知識拓展正確認識閉關鎖國政策(1)閉關鎖國政策是指嚴格限制對外交往和貿易的政策,而不是禁絕中國的對外交往和貿易。(2)主要內容:對來華外國人的商務活動、居留期限和場所、活動范圍以及中外交往等作出限制,設立公行制度,獨攬一切進出口貿易,限制民間對外貿易。(3)閉關鎖國政策是落后的閉塞的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是清朝統治集團狹隘性的表現。16.[2023棗莊八中期末]乾隆年間設立三通館,其編修的地理志突破了之前以山川為綱要、以中原為核心的九州書寫體系,采用以當朝行政區(qū)劃為綱的疆域書寫體系,將邊疆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一視同仁。這種地理志書寫體系的變化(

)A.服務于國家認同的需要B.說明了中國版圖的奠定C.促進了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D.推動了地方制度的改革單項選擇題答案16.A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清朝大一統國家的鞏固。從材料信息看,清朝的地理志不再采用以中原為核心的舊體系,而是將中原地區(qū)和邊疆地區(qū)一視同仁,這種變化主要是服務于國家認同的需要,故選A項。地理志書寫體系的變化不能說明中國版圖的奠定,排除B項;材料與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無直接關系,排除C項;材料不能說明地理志書寫體系的變化推動了地方制度的改革,排除D項。17.[2023惠州一中高一期末]16、17世紀,歐洲人在與中國人的貿易中,不得不向中國人支付白銀。中國憑借著其在絲綢、瓷器等方面無與匹敵的制造業(yè),與任何國家進行貿易都是順差。據此可知,中國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是(

)A.中國實行賦稅制度改革B.歐洲生產技術的落后C.中國實行閉關自守政策D.中國傳統手工業(yè)發(fā)達單項選擇題答案17.D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經濟的發(fā)展。從“中國憑借著其在絲綢、瓷器等方面無與匹敵的制造業(yè),與任何國家進行貿易都是順差”可以看出,中國手工業(yè)具有優(yōu)勢,D項正確。材料信息與中國的賦稅制度改革無關,排除A項。歐洲生產技術落后不符合史實,B項錯誤。閉關自守政策限制了中國的對外貿易,C項錯誤。18.[2023濟寧一中期末]明朝中后期,江南和華北地區(qū)形成了大面積的植棉區(qū),長江三角洲地區(qū)集中發(fā)展蠶桑業(yè),福建、廣東等地大力發(fā)展甘蔗、荔枝、龍眼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這一現象反映出(

)A.小農經濟日趨解體B.經濟重心南移趨勢加強C.傳統經濟結構瓦解D.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單項選擇題答案18.D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明代的農產品商品化趨勢。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明朝中后期,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規(guī)模不斷擴大,而經濟作物主要用于交換,材料中的現象體現了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故選D項。小農經濟的解體是在鴉片戰(zhàn)爭后,排除A項;題干體現的是南方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不能體現經濟重心南移趨勢,且經濟重心南移在南宋時期已經完成,排除B項;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19.(情境創(chuàng)設)[2023濟南一中期末]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蘇州踹匠(踹布手工業(yè)工人)邢春林等“以增添工價為由”“倡言欲作踹匠會館”。蘇州72家布商為此聯名上呈,指稱“倘會館一成,則無籍之徒結黨群來,害將叵測”,官府應其所請,將邢春林等“各擬重杖”,“驅逐遞回原籍”。這反映了當時(

)A.雇傭關系普及

B.重農政策強化C.勞資矛盾凸顯

D.官商勾結嚴重單項選擇題答案19.C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局限。由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熙年間出現了手工業(yè)工人反對工場主的斗爭,這反映出勞資矛盾的凸顯,故C項符合題意。材料體現了勞資雙方的矛盾,而非雇傭關系的普及,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重農政策,排除B項;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得出“官商勾結嚴重”的結論,排除D項。20.2022全國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稱,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風,家中但凡有千金之產,必定會營建一園,“近聚土壤,遠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時耳”,但“俗氣撲人”。這可用于說明(

)A.士大夫傳統觀念的顛覆B.世俗化審美趣味的初現C.士農工商社會結構解體D.江南市鎮(zhèn)工商業(yè)的繁榮單項選擇題答案20.D列表解析·逐項解疑惑本題考查明后期江南地區(qū)市鎮(zhèn)工商業(yè)的繁榮。A“顛覆”顯然絕對化,明后期封建社會士大夫傳統觀念不可能顛覆×B世俗化的審美趣味在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宋元時期已經出現,“初現”顯然錯誤×C材料無法體現士農工商社會結構的發(fā)展情況,且“解體”明顯與史實不符×D由“明后期”“江南”“家中但凡有千金之產,必定會營建一園”“俗氣撲人”等可知,這與江南市鎮(zhèn)工商業(yè)的繁榮密切相關√21.2023鄭州七中高一期末]明清之際“學術四杰”中,徐光啟在西學東漸之前即運用數學語言和擅長實證研究;顧炎武開始區(qū)分天下與國家的概念;王夫之闡明了物質不滅論、進化史觀等唯物主義思想;黃宗羲開辟了民主主義政治理念的先路。這表明我國明清時期的思想文化(

)A.奠定了民主革命的基礎 B.包含向近代轉型的因素C.是西學東漸進程的產物 D.動搖了儒家思想的地位單項選擇題答案21.B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徐光啟等人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突破傳統,其進行實證研究、提出新的國家概念、闡明進化史觀和提出民主主義政治理念等,這表明明清時期我國的思想文化中包含了向近代轉型的某些因素,故B項正確。明清時期的思想沒有完全脫離傳統和儒家思想,不是近代民主革命的理論基礎,排除A項;C項說法與材料“徐光啟在西學東漸之前即運用數學語言和擅長實證研究”不符,排除C項;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并未被動搖,排除D項。22.[2022北京卷]下圖的封面形式常見于明代刻本書籍,圖中讀書的人物為該書編刻者。該圖可以佐證明代(

)A.開始出現雕版印刷技術B.戲曲表演藝術日趨成熟C.文化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士人思想擺脫了專制束縛單項選擇題答案22.C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明朝商品經濟發(fā)展對文化產品的影響。通過材料中明代刻本書籍的編刻者將自己的形象刊刻于書中,帶有廣告效應,說明當時的文化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故C項正確。唐代就出現了雕版印刷技術,排除A項;材料內容與戲曲表演藝術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當時士人的思想狀況,無法得出D項結論,排除。23.[2023高郵一中月考]從康熙末年到嘉慶五年,昆曲演出中達官貴人的“家班”漸次減少而民間職業(yè)戲班大量增多。戲院興起,觀眾買票看戲,演出有了固定場所。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B.昆曲藝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C.社會危機的不斷加深D.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單項選擇題答案23.A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清代戲劇通俗化的原因。材料中昆曲“民間職業(yè)戲班大量增多。戲院興起”說明是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導致昆曲出現通俗化和大眾化趨勢,故選A項。材料未體現昆曲藝術的創(chuàng)新,排除B項;材料強調了昆曲作為戲曲藝術逐漸通俗化、大眾化,不能反映社會危機,排除C項;從材料中昆曲藝術的變化看不出儒家文化的影響,排除D項。24.[2023江門一中高一期末]徐光啟認識到數學是一門“不用為用,眾用所基”的學科,便決定與利瑪竇翻譯《幾何原本》。他與傳教士熊三拔翻譯《泰西水法》,一邊翻譯,一邊制器。該書雕版之前,其中一些工具已經在農田中開始運用了。徐光啟的譯書活動(

)A.蘊含著“經世致用”思想B.旨在傳播西方先進科學技術C.彰顯了“工商皆本”觀念D.推動了農業(yè)生產關系的改變單項選擇題答案24.A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西學在中國的傳播。從材料信息看,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是因為徐光啟發(fā)現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徐光啟在翻譯《泰西水法》時,一邊翻譯,一邊制器,把《泰西水法》中的一些工具運用于農田中。由此可見,徐光啟的譯書活動蘊含著“經世致用”思想,故選A項。B項不是徐光啟譯書活動的目的,排除;材料未涉及工商業(yè),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徐光啟的譯書活動對農業(yè)生產關系的影響,排除D項。25.(23分)[2023合肥一中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市鎮(zhèn),亦稱市集、場,往往在多個村莊的中心地帶。明萬歷年間松江府青浦縣的朱家角“商賈湊聚,貿易花布……今為巨鎮(zhèn)”。在江南地區(qū),史載“鬻諸雙林鎮(zhèn),為織包頭紗之用”。在17世紀,僅荷蘭東印度公司就運出景德鎮(zhèn)等產出的中國瓷器1600萬件。制瓷業(yè)的發(fā)展不僅帶來巨額的利潤,也帶來了更多的自由雇工。——摘編自林家豪《明代工商業(yè)城鎮(zhèn)的形成與經濟發(fā)展的內在關系》材料二或謂后之入閣辦事,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也。曰:不然。入閣辦事者,職在批答,猶開府之書記也……吾以謂有宰相之實者,今之宮奴也。——據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材料三明宣宗時,以票擬批答的方式處理政務,加強了內閣的權力。但由于權力制衡的需要,宣宗培植宦官勢力,賦予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批紅權?!幾蕴锞S佳《明代內閣的發(fā)展演變與皇權的關系》(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后期江南工商業(yè)市鎮(zhèn)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黃宗羲的主要觀點,并結合材料二、三和明代的史實加以分析說明。(11分)(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明代后期社會變遷的新態(tài)勢。(4分)非選擇題答案25.【審題指導】

本題考查明朝后期政治、經濟和思想的發(fā)展。第(1)問“特點”,根據材料一中市鎮(zhèn)處于“多個村莊的中心地帶”“商賈湊聚,貿易花布”“荷蘭東印度公司”“自由雇工”等概括。第(2)問,“觀點”可以結合材料二信息概括即可;“說明”,在回答第一小問的基礎上結合明代相關史實說明即可。第(3)問“新態(tài)勢”,從政治、經濟等方面思考作答。【參考答案】

(1)特點:處于多個村莊的中心地帶;商品經濟活躍,出現專業(yè)化市鎮(zhèn);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fā)生聯系;自由雇工增多。(8分)(2)觀點:內閣官員并無實權,實權掌握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