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咸陽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陜西省咸陽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陜西省咸陽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陜西省咸陽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陜西省咸陽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陜西省咸陽市2022-2023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題共8頁,滿分100分,時間90分鐘。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監(jiān)考員將答題卡按順序收回,裝袋整理;試題不回收。第I卷(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孔子倡導正名是有其現實原因的,其目的是強調人們(主要是為政者)要主動約束自己的欲望以符合自己的“名分”,而非簡單地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據此可知,孔子倡導“正名”()A.提升了貴族的文化素養(yǎng) B.有助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C.擴大了禮樂文化的影響 D.體現了古代民本思想【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孔子倡導正名”“要主動約束自己的欲望以符合自己的‘名分’,而非簡單地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等信息可知,孔子倡導正名,不是為了“簡單地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而是希望通過“正名”,使人們(主要是為政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如此,各種因欲望而造成的僭越行為就會逐漸消失,社會也會逐漸回到符合“禮”要求的秩序之中,有助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B項正確;孔子倡導正名的目的不是為了提升貴族的文化素養(yǎng),排除A項;孔子倡導正名未必會擴大禮樂文化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與古代民本思想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2.宋代注重族規(guī)和家訓的編纂,士大夫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長久延續(xù),運用儒家三綱五常等規(guī)范族人、家人的社會和家庭生活習慣。如:南宋袁采家族的《袁氏世范》,以儒家的孝悌、忠恕為宗旨,把全書分為“睦親”“處己”“治家”三卷。這說明A.儒家世俗化現象得以發(fā)展 B.入世思想影響到基層治理C.印刷術發(fā)展推動書籍革命 D.家訓形式內容更加規(guī)范化【答案】A【解析】結合材料中“規(guī)范族人、家人的社會和家庭生活習慣"“以儒家的孝悌.忠恕為宗旨”等信息可知,儒家的社會規(guī)范逐漸開始融人社會實際,注重儒學的現實意義,具有世俗化趨勢,A項正確;材料不涉及基層的具體治理措施,排除B項;書籍印刻方式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涉及家訓受儒家影響倫理化.并不是規(guī)范化.排除D項。故選A項。3.清代,許多理學學者不但重視道德,還廣泛涉獵其他知識。如張履祥對農田物候等深有研究,寫了《補農書》一書。李光地對象數、天文、歷法很有研究,注重興修水利,得到康熙的贊許。這體現出清代理學學者()A.強調維護綱常禮教 B.繼承發(fā)展陽明心學C.具有經世致用理念 D.注重總結實踐經驗【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清代,許多理學學者不但重視道德,還廣泛涉獵其他知識對象數、天文、歷法很有研究,注重興修水利,得到康熙的贊許?!笨芍宕?,理學學者不但重視道德還重視將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為國家服務解決問題,具有經世致用的理念特點,C項正確;維護綱常禮教在材料中體現不足,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繼承發(fā)展陽明心學”,排除B項;材料講注重將所學應用于實踐,排除D項。故選C項。4.1957年,考古學家在陜西灞橋西漢墓葬中出土了疊放在一起的米黃色紙。專家們據一同出土的其他文物推斷,其年代不晚于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這可用于探討()A.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B.漢武帝鼓勵發(fā)展手工業(yè)C.漢代竹木簡的消失 D.造紙技術的起源與發(fā)展【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陜西在西漢就已出現了紙張,這表明中國在西漢就已出現了造紙技術,所以說這一材料可以用來探討造紙技術的起源與發(fā)展,D項正確;蔡倫是在東漢時期改進造紙術,而不是在西漢,排除A項;材料信息不能表明漢武帝對手工業(yè)的態(tài)度,排除B項;“漢代竹木簡的消失”的說法過于絕對,且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5.清代作家劉繼莊曾寫道:“余觀世之小人,未有不好看戲者?!弊骷医寡瓕懙溃骸肮鈩沾?,于二八月間,遞相演唱,農樵漁夫,聚以為歡,由來已久?!边@體現了戲曲()A.雅俗共賞的藝術特色 B.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領域C.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 D.成為民間唯一的娛樂方式【答案】C【解析】據題意可知,清代的平民多喜歡觀看戲曲,觀看戲曲已經滲透到平民的日常生活中,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平民觀看戲曲活動,不能體現雅,排除A項;“滲透到……各領域”的說法過于夸張,排除B項;“唯一的娛樂方式”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6.唐詩中有大量描寫自然山川的詩作。從地域上看,神奇秀麗的江南、文化底蘊豐厚的中原、奇峭險峻的巴蜀、壯美奇異的邊地山水風光盡收其中。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的詩里,處處體現出詩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這些詩作()A.豐富了古代詩歌的體裁 B.體現出對藩鎮(zhèn)割據無比痛恨C.反映了唐代經濟的繁榮 D.有利于加強國家認同的觀念【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人的詩里,處處體現出詩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可知,這些詩作有利于加強國家認同的觀念,D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了詩人借詩歌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而不是豐富古代詩歌的體裁,排除A項;材料主要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并未體現對藩鎮(zhèn)割據無比痛恨的感情,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唐代經濟狀況,排除C項。故選D項。7.1894年,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每年外洋雜貨約耗銀3500萬兩,故應“遍開五金煤礦銅鐵之來源,廣制煤油,自造火柴”。同時,首倡“立憲法”“開議會”,實行立憲政治。由此可見,在學習西方的問題上,鄭觀應()A.突破了洋務思想 B.肯定了“官督商辦”的做法C.借鑒維新派主張 D.初步提出“師夷長技”主張【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主張發(fā)展工礦企業(yè)的同時,首倡立憲法、開議會、實行立憲政治,反映出在學習西方的問題上,鄭觀應突破了洋務派“中體西用”思想的局限,A項正確;材料并未強調“官督商辦”做法的進步性,排除B項;借鑒維新派主張與鄭觀應“首倡‘立憲法’”不符,排除C項;初步提出“師夷長技”主張的是19世紀中期的魏源,排除D項。故選A項。8.1915~1918年《新青年》第1卷至第5卷,“社會主義”一詞共出現34次;1919年《新青年》第6卷,“社會主義”一詞出現104次;1919~1922年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至第9卷,“社會主義”一詞出現共達88次。這一變化反映出()A.十月革命影響各國革命斗爭 B.中國人反思西方文明的必要性C.革命運動促進新價值觀傳播 D.人民群眾政治覺悟的極大提高【答案】C【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社會主義”一詞在《新青年》上出現的次數明顯增多是在1919年后,這一變化可以反映出五四運動對社會主義新型價值觀念傳播的促進作用,C項正確;材料只能看出中國,無法得知各國的情況,排除A項;一戰(zhàn)影響了中國人對西方文明的認識和反思,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材料無法看出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提高,排除D項。故選C項。9.同盟會成立初期,孫中山指出:“現代文明國家最難解決者,即為社會問題,實較種族政治兩大同一重要我國雖因工商業(yè)尚未發(fā)達,而社會糾紛不多,但為未雨綢繆,不可不杜漸防微,以謀人民全體之福利。欲解決社會問題,則平均地權之方法,乃實行之第一步?!庇纱丝梢姡ǎ〢.中國工商業(yè)不發(fā)達難以實現民生主義B.民族民主革命比實現民生主義更主要C.民生主義的目標是為人民全體謀福利D.實現民生主義先要廢出封建土地制度【答案】C【解析】A項,材料中提及因為中國工商業(yè)不發(fā)達,所有中國的社會沒有像歐美國家那么多的社會矛盾,為了防止將來的中國也出現像歐美似的社會矛盾,中國要實行平均地權。材料中沒有說明中國工商業(yè)不發(fā)達就不能實行民生主義。因此A項錯誤;B項,材料中沒有提到民族民主革命的問題,因此B項錯誤。D項,材料中也沒有提到要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問題,而且我們知道這也不是孫中山這一時期的革命目標,實際上這也是我們說的三民主義的局限性,反封建的不徹底,因此D錯誤;C項,材料中主要材料中主要說,孫中山認為中國要防止出現西方國家類似的社會問題,必須要防微杜漸,實行平均地權,即民生主義。。因此反之,實行民生主義目的就是防止社會問題,就是為全體人民謀福利,因此選C.考點定位】必修三·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三民主義10.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論述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他指出:“民主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趨勢?!边@兩個革命階段能夠有機連接的根本原因是()A.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B.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提供了經驗C.民主革命包含了社會主義因素 D.中國國情決定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答案】D【解析】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民主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趨勢,這是由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的,是根本原因,D正確;A、B、C不是根本原因。11.1979年,鄧小平把過去提出的“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稱為“開了大口”,很難順利完成。后來,他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并進一步做了闡釋:“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對此理解準確的是()A.原有目標不適合于中國道路 B.實事求是的思想得到體現C.小康社會是理想的終極目標 D.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fā)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時間1979年可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重新確立,根據材料鄧小平把過去提出的“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稱為“開了大口”,很難順利完成,可知這一時期黨內實事求是,認為這一時期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很難于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后來鄧小平同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認為先建設“小康之家”,再進行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道路更加符合國情,所以“小康之家”的概念正是對實事求是思想的體現,B項正確;建設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適合中國道路,但需要分階段逐步實現,不能求快,A項表述錯誤,排除A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達到共同富裕,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改革開放”,排除D項。故選B項。12.20世紀50年代,中國文壇出現了一些代表性作品,如長篇小說代表-“三紅一創(chuàng)”(《紅巖》《紅日》《紅旗譜》《創(chuàng)業(yè)史》),表現了主人公為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忍受各種難以想象的肉體和精神的痛苦。這表明當時中國文壇A.各種流派競相呈現 B.注重凸顯主流價值觀C.跨越現實追求浪漫 D.著眼海外面向全世界【答案】B【解析】建國初期中國文壇以“三紅一創(chuàng)”主要反映了建國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歷程,是主流價值觀的體現,故選B;A、C、D三項與20世紀50年代的史實不符,均排除。13.從1961年到1963年我國政府先后頒布了《高校六十條》《中學五十條》《小學四十條》等條例,提出了大中小學教育的任務和培養(yǎng)目標。這些條例的制定反映出當時我國()A.政府重視教育的發(fā)展 B.素質教育的不斷規(guī)范C.國民教育體系的形成 D.教育領域的激進傾向【答案】A【解析】據材料“從1961年到1963年我國政府先后頒布了《高校六十條》《中學五十條》《小學四十條》等條例,提出了大中小學教育的任務和培養(yǎng)目標?!笨芍?,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政府先后頒布了條例,提出了大中小學教育的任務和培養(yǎng)目標,體現了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其目的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人才,A項正確;據所學可知,中學、小學都屬于素質教育階段,而大學教育就是培養(yǎng)的建設人才,而不是素質教育的范疇,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教育體系的形成,而是強調政府頒布各階段的教育條例,提出教育任務和培養(yǎng)目標,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教育領域的激進傾向,D項說法不符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14.下表呈現了新中國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三次轉移,由此可知我國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的制定時間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20世紀五、六十年代優(yōu)先發(fā)展軍事、重化工業(yè)以及尖端技術20世紀八十年代初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20世紀九十年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A.優(yōu)先滿足國家的安全保障B.依據特定時期的國家需求C.彰顯意識形態(tài)的鮮明導向D.突出服務民生的大局意識【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的新中國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的三次轉移的時間和發(fā)展戰(zhàn)略內容,可以看出不同時期的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是同當時國內外的大背景下,為促進國家的發(fā)展而調整的,B項正確;優(yōu)先滿足國家的安全保障主要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排除A項;材料科技戰(zhàn)略調整無法體現意識形態(tài)的導向,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突出服務民生”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15.蘇格拉底認為,人最優(yōu)越的部分就是神在人體內安放的靈魂,并用靈魂去認識自己,探求真善美。據此可知,蘇格拉底A.擺脫了神學思想的影響 B.闡釋了人的自然屬性C.倡導了自由平等的觀念 D.肯定了人的自我價值【答案】D【解析】材料體現的是蘇格拉底主張人應該用靈魂去認識自己,探求真善美,閃爍著人文主義精神,肯定了人的自我價值,使哲學成為一門真正研究人的學問,D正確;受到時代的局限性,蘇格拉底并未擺脫神學思想的影響,A排除;B屬于對材料的曲解,排除;材料未涉及自由平等的觀念,C排除。故選D。16.米開朗琪羅是意大利的全能型藝術家,其大量作品在寫實的基礎上融入了理想色彩。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展現對世界的認識……人物形象剛勁有力,肌肉健壯,散發(fā)著雄渾的英雄主義氣息。由此可知,米開朗琪羅的作品()A.是人文主義的重要載體 B.通過塑造人物形象來批判教會C.改變了時人的審美需求 D.代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巔峰【答案】A【解析】米開朗琪羅是文藝復興時期在美術上的代表人物之一,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根據材料可知,米開朗琪羅的作品注重刻畫人物,體現了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對教會的批判,排除B項;米開朗琪羅的作品是否改變了時人的審美需求僅由材料無法判斷,排除C項;“藝術的巔峰”缺乏相關材料信息支撐,排除D項。故選A項。17.在18世紀的歐洲,公開的音樂會逐漸代替了由貴婦人組織的小型沙龍。音樂不再被認為是“上帝的恩賜,只能用來歌頌上帝”,而開始如盧梭所說的,“音樂應當模仿一種原始的說白歌曲,一種人類自然的語言”。這反映了()A.婦女地位的下降 B.浪漫主義音樂的興起C.宗教迷信的破除 D.貴族階層勢力的衰亡【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在18世紀歐洲,公開的音樂會逐漸代替了小型沙龍,音樂不再只能用來歌頌上帝,而成為一種人類自然的語言,結合所學,18世紀歐洲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啟蒙運動以理性和科學的光芒,驅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熱和專制統(tǒng)治帶來的黑暗,音樂也擺脫了教會奴仆的地位,開始逐步走向社會,走向民眾,這反映了宗教迷信的破除,C項正確;近代歐洲婦女地位上升而非下降了,排除A項;浪漫主義音樂興起于19世紀,排除B項;根據材料無法判斷貴族階層勢力是否衰亡,排除D項。故選C項。18.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本質上也就是經典物理學的確立,意味著新的思考圖景的形成:自然界不再聽命于上帝,而由人們可知的自然規(guī)律所控制。由此可知,牛頓力學()A.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可變性 B.拉開了近代實驗科學的序幕C.改變了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 D.揭示了物體高速運動的規(guī)律【答案】C【解析】據材料“意味著新的思考圖景的形成:自然界不再聽命于上帝,而由人們可知的自然規(guī)律所控制”可知,牛頓力學使人們的主體意識得到了解放,改變了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C項正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可變性,排除A項;伽利略的成就拉開了近代實驗科學的序幕,排除B項;愛因斯坦相對論揭示了物體高速運動的規(guī)律,排除D項。故選C項。19.有學者說:“達爾文認識到《物種起源》已經成為社會學的暗示,直到1859年他才敢于去寫,通過自然選擇的那種進化原則,來透視人類發(fā)展歷史的新亮點?!边@說明達爾文進化論()A.推翻了天主教神學創(chuàng)世說 B.突破了生物學眾多的難題C.超越了生物學本身的意義 D.指明了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不僅闡述了自然界的進化原則,而且提供新的角度看待人類發(fā)展歷史,C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未涉及創(chuàng)世說與《物種起源》的關系,排除A項;B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物種起源》探究的是自然界而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20.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fā)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原理是閉合電路一部分導體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上就會產生電流。在此基礎上,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制成了一部大功率發(fā)電機,從而開啟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這表明當時()A.技術進步離不開實踐的總結 B.德國占據了技術革命的先機C.科學進步推動生產技術革新 D.國際合作是技術革新的前提【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法拉第發(fā)明并創(chuàng)立了電磁感應理論,在此基礎上,西門子研制出發(fā)電機,開啟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這說明了科學理論的進步推動生產技術的革新,進而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fā)展,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技術革新與科學理論緊密結合,而不是源于工匠的實踐總結,排除A項;材料沒有將德國的科技成果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無法說明其占據先機,排除B項;西門子只利用電磁感應原理研制發(fā)電機,并未與法拉第合作研制,排除D項。故選C項。21.世界互聯(lián)網大會烏鎮(zhèn)峰會于2022年11月9-11日在浙江烏鎮(zhèn)舉行。會上,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lián)網外骨骼機器人、3D技術等讓人真切感受到數字技術的魅力。數字技術與各行業(yè)的融合發(fā)展,開拓了新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折射出()A.中國科技引領世界發(fā)展 B.世界開始進入信息時代C.科技進步加速了全球化 D.信息技術改變社會生活【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lián)網、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成為高頻詞匯”,可以看出高科技的發(fā)展對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D項正確;“引領世界”表述錯誤,排除A項;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帶人類進入信息時代,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科技對全球化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22.圖為名畫《梅杜薩之筏》,現藏于巴黎盧浮宮,是1819年席里柯根據真實海難事件創(chuàng)作出來的,畫面中沉重的云層和海浪增加了緊張和室息之感,而遠方海天交界處的明亮又給人以希望。該名畫反映了()A.浪漫主義美術魅力 B.現實主義繪畫成就 C.現代主義藝術風格 D.印象畫派創(chuàng)作手法【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以來的浪漫主義在美術界掀起了浪漫之風。法國畫家籍里柯以其轟動整個法國的《梅杜薩之筏》發(fā)表了浪漫主義的宣言。浪漫主義風格強調感情至上,對現實感到失望但不絕望,這與材料主旨相符,A項正確;現實主義繪畫以寫實的手法表達一切,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現代主義藝術風格是反理性、反傳統(tǒng),這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印象畫派受光學發(fā)展的影響,強調“光”與“色”,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3.肖邦的祖國波蘭在近代曾被外國瓜分,他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舒曼曾稱贊肖邦的音樂是“隱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這體現出A.波蘭音樂在肖邦生活的時期走向巔峰B.波蘭資本主義發(fā)展十分緩慢C.肖邦的音樂作品具有明顯的民族色彩D.民族樂派的音樂充滿感傷情緒【答案】C【解析】材料中“波蘭在近代曾被外國瓜分”、“充滿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都強調了民族主義,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判斷選項可知,“肖邦的音樂作品具有明顯的民族色彩”最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項。ABD項,材料核心意思是強調民族主義,三項表述屬于無關項,排除。24.美國作家德萊塞在創(chuàng)作中大量借鑒新聞素材,選取案例為創(chuàng)作藍本。他試圖幫助美國人用新的眼光來審視社會,并承擔起新聞工作者和作家的社會責任。據此可知,他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屬于()A.浪漫主義 B.現實主義 C.印象主義 D.現代主義【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美國處在社會轉型期,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加速,社會貧富分化加劇,財富日益集中在少數壟斷資本家手中德萊塞的記者、小說家的從業(yè)經歷對其想象力的激發(fā)和文學觀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現實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尤其在社會各個層面發(fā)生劇烈變化的環(huán)境下,記者工作在幫助他考察社會問題,關注人類生存狀態(tài),探討人性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B項正確;德萊塞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屬于現實主義,而非浪漫主義,排除A項;德萊塞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屬于現實主義,而非印象主義,排除C項;德萊塞的作品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屬于現實主義,而非現代主義,排除D項。故選B項。25.經濟大蕭條時期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的第一次騰飛期。1935年,美國電影觀影人次每周超過8000萬,尤其是場面火爆的歌舞片大受歡迎,歌舞片《起立歡呼》撫慰了美國人脆弱的心靈,主演秀蘭·鄧波兒成為影迷心中的“第一童星”。對此解讀合理的是()A.電影可以緩解經濟危機 B.電影是社會現實的再現C.精神需求助推影視發(fā)展 D.電影贏得底層民眾追捧【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發(fā)生了經濟大危機,經濟受到嚴重打擊,但美國電影事業(yè)卻取得了較快的發(fā)展,說明人們的精神需求助推了影視發(fā)展,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電影無法緩解經濟危機,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電影具體內容,排除B項;D項材料無從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第Ⅱ卷(非選擇題共5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4小題,共5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初,奉行“無為”而治,諸子百家學說重新活躍起來。西漢中期,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劇烈,匈奴為患,都咸脅著西漢的穩(wěn)定,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董伸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社會需要相結合,創(chuàng)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得到漢武帝的全面肯定。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行。公元前124年,漢武帝頒詔正式建立太學,將儒家經典“五經”確定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從此,漢代儒學得到重大發(fā)展?!幾粤謩Q《秦漢史》等材料二:隋唐儒學是在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與佛道二教的相互沖突、紛爭過程中被統(tǒng)治者自覺加以復興的。佛道與儒學的撞擊也使儒學發(fā)生著某種新的變化,即儒學不得不吸收釋、道的思想因素來建構新的儒學體系。隋末,大儒王通講學于“河洛之間”,對于弘揚儒學不遺余力,但他并沒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確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唐代大儒韓愈積極反佛,但其道統(tǒng)說與佛教的祖統(tǒng)說相類似。另一大儒柳宗元公開主張以儒學為主,吸取佛教中有價值的東西。與此同時,儒學與道教也發(fā)生著同樣的關系,只是儒學與道教之間的沖突要少得多?!幾在w行良《魏晉南北朝隋唐儒學發(fā)展辯證》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代儒學得到重大發(fā)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至隋唐儒學發(fā)展的趨勢及意義。(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儒學地位變化的看法。【答案】(1)原因:西漢中期政治統(tǒng)治的現實需要;董仲舒對于傳統(tǒng)儒學的新解釋;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主張;漢武帝定儒家經典為教科書。(2)趨勢:儒學吸收佛道思想,三者走向融合。

意義:豐富了儒學的內涵;增強了儒學對抗佛教和道教的能力;有利于鞏固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3)看法:儒學地位的變化反映了不同時代的背景和使命;思想的發(fā)展應順應時勢的發(fā)展而自我更新;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發(fā)展狀況決定一定時期的思想狀況等?!窘馕觥俊拘?詳解】原因:根據材料一“西漢中期,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劇烈,匈奴為患,都咸脅著西漢的穩(wěn)定,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時代的需要。”可知西漢中期政治統(tǒng)治的現實需要。根據材料一“董伸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社會需要相結合,創(chuàng)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得到漢武帝的全面肯定?!笨芍偈鎸τ趥鹘y(tǒng)儒學的新解釋。根據材料一“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付諸實行?!笨芍獫h武帝采納董仲舒的主張。根據材料一“公元前124年,漢武帝頒詔正式建立太學,將儒家經典‘五經’確定為國家規(guī)定的教科書?!笨芍獫h武帝定儒家經典為教科書?!拘?詳解】趨勢:根據材料二“儒學不得不吸收釋、道的思想因素來建構新的儒學體系?!笨芍鍖W吸收佛道思想,三者走向融合。意義:根據材料二“隋唐儒學是在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與佛道二教的相互沖突、紛爭過程中被統(tǒng)治者自覺加以復興的?!笨芍簳x至隋唐豐富了儒學的內涵。根據材料二“佛道與儒學的撞擊也使儒學發(fā)生著某種新的變化,即儒學不得不吸收釋、道的思想因素來建構新的儒學體系。”可知增強了儒學對抗佛教和道教的能力。根據材料二“儒學與道教也發(fā)生著同樣的關系,只是儒學與道教之間的沖突要少得多?!笨芍欣陟柟倘鍖W的正統(tǒng)地位。【小問3詳解】看法: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學地位的變化反映了不同時代的背景和使命,從儒學常識化所代表的社會化程度、古文經學興盛所代表的經學發(fā)展、玄學所代表的儒學前沿討論和對不同思想理論的兼容并蓄能力等一系列情況來看,魏晉南北朝儒學上承漢代儒學的發(fā)展趨勢,發(fā)揚漢儒基于現實解經闡義的傳統(tǒng),切實拓展了儒學的基礎、主干、論域、作用和影響,展現出儒學不斷隨時代遞變而發(fā)展的廣闊場景。思想的發(fā)展應順應時勢的發(fā)展而自我更新,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發(fā)展狀況決定一定時期的思想狀況等。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隨著西學東漸之風,近代西方體育開始逐步傳入我國。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在新式軍隊和近代學堂中推行西方“兵式體操”。同時倡導尚武精神,漸而推廣至普通民眾,以達強國保種之目的。甲午戰(zhàn)爭后,軍國民體育得到維新派的大力提倡,在梁啟超等人的呼吁下,國人逐漸認識到體育對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重要。民國建立后,教育總長蔡元培提出“五育并舉”,將體育擺在了與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對近代學校體育的發(fā)展影響顯著?!幾酝醪弧督鷩梭w育觀念的變遷》材料二:1917年,23歲的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的筆名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上發(fā)表了一篇名為《體育之研究》的力作,他說“國力芥(指精神不振)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象也”?!绑w者,載知識之本而寓道德之舍也”,“體育之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提出學校教育“三育并重”,體育“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后學問道德進修勇而收效遠”。1942年,毛澤東特別提出“鍛煉身體,好打日本”的口號。1953年,毛澤東指出:“體育是關系六億人民健康的大事,強調了體育運動的大眾性和重要性,之后他還祝賀全國青年們“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為中華體育總會題詞“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等?!幾詶钚〔ā睹珴蓶|提出的“野蠻其體魄”,于今有何現實意義?》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中國近代體育形成的因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毛澤東體育思想的特點及其意義?!敬鸢浮浚?)因素:西學東漸的影響;政府的重視和推行;民族意識的覺醒;進步人士的積極推動。(2)特點:強調體育的地位和作用;體育為政治時勢服務;體育運動面向國民大眾。

意義:有利于拯救民族危亡,提升民族體質,增強竟爭力;促進了學校教育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提升人民體質,推動社會進步;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政權和工業(yè)化的開展?!窘馕觥俊拘?詳解】因素:根據材料一“隨著西學東漸之風,近代西方體育開始逐步傳入我國?!笨芍鲗W東漸的影響。根據材料一“清政府倡導尚武精神,漸而推廣至普通民眾,以達強國保種之目的。”可知政府的重視和推行。根據材料一“在梁啟超等人的呼吁下,國人逐漸認識到體育對國家和民族利益的重要?!笨芍褡逡庾R的覺醒。根據材料一“民國建立后,教育總長蔡元培提出‘五育并舉’,將體育擺在了與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對近代學校體育的發(fā)展影響顯著。”可知進步人士的積極推動?!拘?詳解】特點:根據材料二“提出學校教育‘三育并重’,體育‘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后學問道德進修勇而收效遠’?!笨芍獜娬{體育的地位和作用。根據材料“1942年,毛澤東特別提出‘鍛煉身體,好打日本’的口號?!笨芍w育為政治時勢服務。根據材料二“體育是關系六億人民健康的大事,強調了體育運動的大眾性和重要性”,可知體育運動面向國民大眾。意義:根據材料“1942年,毛澤東特別提出‘鍛煉身體,好打日本’的口號?!笨芍珴蓶|的體育思想有利于拯救民族危亡,提升民族體質,增強竟爭力。根據材料二“提出學校教育‘三育并重’,體育‘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后學問道德進修勇而收效遠’?!笨芍龠M了學校教育制度的完善。根據材料二“體育是關系六億人民健康的大事,強調了體育運動的大眾性和重要性”,可知有利于提升人民體質,推動社會進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的體育思想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政權和工業(yè)化的開展。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14世紀起,文藝復興最先在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各城市得到發(fā)展。當時,新興的市民階級,為維護和發(fā)展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需要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反對封建統(tǒng)治與天主教會的神學獨斷。一度湮沒千年的希臘羅馬文化的大規(guī)模發(fā)掘、整理和研究,一時成為風潮和時尚。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抨擊教會,無情嘲諷僧侶;另一方面始終堅信“上帝至上”的思想,懷著深厚的宗教情結,與教會進行了廣泛的合作?!幾择T英《理性與信仰的交織一一論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宗教思想》材料二:中國近代啟蒙思想蘊育于維新運動期間,形成于20世紀初辛亥革命前夕,發(fā)展于新文化運動時期。嚴復1898年發(fā)表譯作《天演論》,涵蓋了西方近代民主、自由理念,批評封建專制君主對民眾才智的壓制,并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梁啟超認為國家的強弱系于國民素質的高低,嚴復與梁啟超總體上強調國家自由高于個人自由。鄒容、章太炎等以革命為號召,主張推翻舊制度,清除舊勢力,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陳獨秀于1915年9月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發(fā)出“個人解放”的呼聲。五四運動之后,李大釗等革命知識分子宣傳馬克思主義與蘇俄革命思想,進行革命啟蒙,塑造革命“新人”。——摘編自丁守和《中國近代啟蒙思潮》(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文藝復興在意大利興起的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啟蒙思想的特點。【答案】(1)背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新興市民階級力量增強,要求維護自身利益;天主教會神學獨斷;整理研究古希臘羅馬文化成為風潮。(2)特點:以救亡圖存為中心;國家自由高于個人自由;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