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教案上學期_第1頁
化學教案上學期_第2頁
化學教案上學期_第3頁
化學教案上學期_第4頁
化學教案上學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開啟化學之門

第一節(jié)化學給我們帶來什么?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會列舉化學與社會的關系的例子。

(2)、初步體驗化學探究的過程,學會觀察、對比和分析,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參

與交流與討論。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識到科學精神與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科學探究、交流討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學習、研究化學的意義;

(2)培養(yǎng)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

1、讓學生了解化學這門學科的應用,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引導學生了解身邊的化學,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實驗的探究。

課堂實驗:1.碳酸氫錢受熱分解

2.鐵絲部分浸在飽和NaCl水中生銹,使液面上升

3.二氧化硫使高鋸酸鉀溶液褪色.

學生探究:玻璃和各種有機物性質用途對照(P8)其中燃燒由老師完成.

學生課前準備:背元素符號H、0、N、Fe、Cu、Cl、S?

四、課時安排: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引言:暑假中的某一天我去了一次英語角,一個小學生主動與我對話:“Areyoua

teacher?'*"yes"''Whatsubjectdoyouteach?''l'chemistry^^"OhIt'sdangerous”這個小

學生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把化學與危險聯系在一起。真是這樣的嗎?仔細想一想,在同學

們沒學化學之前,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一些事:重慶開縣井噴氣體中含硫化氫;江蘇淮安高

速公路上裝液氯的車翻倒,液氯泄漏致使附近村莊村民幾十人死亡,農田受損,同學們你

們對化學有什么感覺,第一印象是什么?

學生活動:議論,敘述。

老師傾聽:找同學回答。

總結:既然化學中的很多藥品都存在危險,那么我們人類是不是就不要生產,運輸這

些物質?顯然不是,液氯生活中每天離不開它,是自來水廠殺菌消毒劑,是重要的化工原

料,若遇液氯泄漏或井噴,為保證我們能正常吸入氧氣,而不吸入有毒氣體可用能吸它們

但不吸氧氣的濕毛巾捂住口,往高處跑,地上灑水等自我保護措施。所以說不能正確的認

識和使用物質,它就是危險的,如果能正確認識物質就能防止危險的發(fā)生并讓它為人類

利用,所以化學能使人類正確的認識物質,今天就讓我們來具體認識一種物質。

一、正確認識物質

正確區(qū)分物質與物體:鐵是物質,用鐵制造出的鐵鍋、鋼鐵制品、彩電,冰箱等是物

體,自然界的一切物體都是由物質生產制造出來的,研究物質的性能,才能根據需要制造

出各種物體。

能正確使用、貯存物質,保證自己不受傷害。

演示:碳酸氫錢的分解

伴隨講解:酒精燈的使用,夾試管的方法

學生根據現象思考:保存碳酸氫鉉化肥時應注意什么?

板書:§1.1化學給我們帶來什么

一、化學能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物質

碳酸氫鐵====氨氣+水+二氧化碳(N、H、0、C)

碳酸氫鏤保存方法:密封、避高溫、防潮

實驗現象:1、有刺激性氣味氣體產生(氨氣)、

2、試管內壁有水珠,

3、產生氣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二氧化碳)、

4、試管中白色固體完全消失。

酒精燈的使用:火焰、熄滅法等。

夾試管的方法:

第2課時

引言:上次課我們知道了化學能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物質,其實人類并非一開始就認

清各種物質,它總有一個過程,請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yè)社會,從舊

石器時代,直接利用自然資源,采集植物漁獵動物直接食用,發(fā)展到新石器時代,有了原

始的畜牧業(yè)和農業(yè),能造出更多更好的生產生活用器,金屬冶煉的出現宣告了石器時代的

結束。中國是古老的文明古國,最早的化學工藝有:青銅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能煉鐵煉鋼,

發(fā)明了火藥來開山采礦,獲取地下資源,燒制陶瓷。后來蒸汽機的發(fā)明和大規(guī)模使用使人

類進入工業(yè)社會一一[蒸汽時代,電器時代,核子時代]。在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曾經用這

樣的句子來描寫某地的工業(yè)發(fā)達:那林立的煙囪像一支支指向藍天的畫筆,它們吐出的各

色煙霧描繪著祖國的藍天。

殊不知這些滾滾的濃煙中吐出的是殺人的有害氣體(二氧化硫和粉塵)。其中最嚴重

的是倫敦的殺人霧事件:

學生活動:看資料。或聽讀。

老師講解:除塵、脫硫或在使用煤的過程中不產生二氧化硫,即燃料脫硫靠誰來解

決???一一化學啊。

演示:硫燃燒產生二氧化硫使高鎰酸鉀溶液褪色

實驗說明:①對照火柴燃燒與木條燃燒產生氣體不同,②研制無硫火柴取代含硫火柴,

保護空氣這種自然資源,化學應考慮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所以化學能一

二、指導人類合理利用資源

a)什么是資源:陽光、空氣、水、地下礦藏等

b)不合理的開發(fā)利用,使它們不可再生,社會將無法可持續(xù)發(fā)展。

演示:鐵絲部分浸在飽和NaCl水中生銹,使液面上升

觀察實驗現象:液面上升,原因,鐵生鐵過程消耗空氣中的氧氣,使密閉容器內壓強

降低。

該實驗說明了什么:①鐵絲在鹽水中很快生銹②化學能研究鋼鐵腐蝕原理,尋找到防

止鋼鐵腐蝕的方法,避免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學生活動:再閱讀課本,了解目前人類面臨的重大環(huán)境問題

塑料的白色污染問題?;瘜W研究某些農作物的分子結構,改造研制出自然條件下可降

解的塑料。

板書:二:指導人類合理利用資源

1、古代化學工藝:①青銅器的制造

②瓷器的燒制

③火藥的發(fā)明

④造紙

2、二氧化硫:無色有刺激性氣味,易形成酸雨,污染空氣,能被高鍋酸鉀溶液

吸收,并使之褪色。也能被其它的堿性溶液吸收。

3、人類面臨的重大環(huán)境問題

第3課時

通過前兩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化學:一、能使人類正確的認識物質,二、指導人

類合理利用資源。其實你查一下chemistry這個詞,它的意思有化學家、藥劑師、魔術師,

即某些魔術要靠化學來玩(實驗),藥劑要靠化學來制,專業(yè)術語叫合成

演示:紫包菜色素噴花實驗。

古代煉金術士們想用廉價的金屬為原料,經過化學處理,得到貴重的金屬金和銀。古

代帝王為求不死之藥,希圖長生不老,召集了許多煉丹術士們從事煉丹。為何他們均未能

成功,因為他們違反了化學規(guī)律,化學反應是不能產生新的元素的。雖然他們失敗了,但

是卻從中發(fā)現了科學,使化學科學有了發(fā)展,青霉素的發(fā)現、合成和應用,挽救了許多垂

危的病人。DNA結構的發(fā)現,使化學與生命科學相結合,產生了生物克隆技術。等等

三、化學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引言:材料是生產、生活的物質基礎。高新科學技術需要各種有特殊性能的材料,要

靠化學家來研究開發(fā)。最近看到一則新聞,講某地盛產土豆,于是用它來生產薯片,生產

包裝結束后一日技術人員為檢測包裝袋的物理性能,如是否容易撕開,卻發(fā)現打開后出現

一股難聞的怪味,連續(xù)打開多包均一樣,為了聲譽立即召回所有的產品,從原料、生產過

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檢測均未找到氣源,原來問題出在了包裝袋上。生產它的材料中苯過量了。

所以,材料也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玻璃:透明,但重而且易碎??茖W發(fā)

現通過有機化學合成的方法以石油、煤為原料生產出有機玻璃,輕而且透明不易碎,但燃

燒它會產生刺激性氣味。演示:研究不同材料的性能和用途。我們只有全面系統的學習化

學才能避免蠻干、盲目的生產。目前人類已進入一一

信息社會:用半導體材料硅和錯的單向導電性能,制成的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用于計算

機的貯存器、記憶、控制,光導纖維為通迅提供保證,等這一切都要化學工作者來付出努

力。

當然化學是一把雙刃劍,不真正全面了解而蠻干、盲目的生產,就會對環(huán)境造成負面

影響。當前人類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如:大氣污染、溫室效應,臭氧空洞,水源污染、白色污

染等等。因此,化學工作者,提出了綠色化學(greenchemistry),綠色化學的核心就是

要利用化學原理從源頭消除污染。綠色化學給化學家提出了一項新的挑戰(zhàn)。國際上很重視。

1996年美國設立了"綠色化學挑戰(zhàn)獎"。綠色化學將使化學工業(yè)改變面貌,為子孫后代造福。

綠色化學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學生產工藝和產品向著環(huán)境友好的方向發(fā)展,化學必將使世

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學生活動:朗讀P2序--------了解①古代②近代③當前人類

學習化學能使我們更文明(不再愚昧)、更健康地生活。

板書設計:

§1.1化學給我們帶來什么

一、化學幫助我們正確認識物質

二、化學指導人類合理利用資源

三、化學促進科學技術的發(fā)展

布置作業(yè):

第二節(jié)化學研究些什么?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化學研究的對象和內容,知道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用途和制備的初步

概念。

(2)、能區(qū)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認識化學變化的特征,初步了解儀器的使用。

(3)、初步體驗化學探究的過程,學會觀察、對比、分析,敢于表達自己的參與交流與

討論觀點。

2、過程與方法:科學探究、交流討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認識化學為提高人類生活做出的貢獻。

(2)培養(yǎng)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重點與難點:

蠟燭燃燒實驗的探究;化學變化和化學性質概念的形成。

三、教學過程:

引言:學習化學能使人類正確認識物質,你認為我們需要認識物質的哪些方面,也

就是我們要研究什么呢?

學生說:老師副板書(用途-一性質^—變化等)

一、化學研究物質的組成與結構、性質與變化、用途與制法。

二、物質的性質與變化

1.出示:水和酒精看一看外觀有什么區(qū)別,如何區(qū)分它們呢?

學生說方法,①聞氣味②測密度③比較揮發(fā)速度④分別點燃。這就是說它們的性

質不同

老師演示:少量水和酒精分別倒入蒸發(fā)皿中,點燃。讓學生知道水無可燃性。

2.出示:水和石灰水(吸管)學生:用吸管向其中吹氣。

3.出示:食鹽和亞硝酸鈉

展示矛盾:不能品嘗(有毒,且味道一樣),必須知道兩者性質的差異,然后對它

們做實驗,在試驗過程中,它們發(fā)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讓我們從本質上來看看分

兒類。

演示:①木條折斷,木材制成桌椅,木條燃燒

②鐵礦石的粉碎和煉成鋼鐵

③鐵制成鐵鍋和生銹

④水受熱變成水蒸氣,通電卻變成氫氣和氧氣

⑤酒精揮發(fā),酒精燃燒。

再分析第一堂課碳酸氫鏤化肥自動消失原因的猜想一一升華、分解。同種物質在自然

界發(fā)生著不同類型的變化,仔細分析一下,哪些可歸為一類,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總結出下表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

木條折斷、鐵礦石的粉碎木條燃燒、鐵礦石煉成鋼鐵

鐵制成鐵鍋、水受熱變成水蒸氣鐵生銹、水通電變成氫氣和氧氣

定義和特征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

本質區(qū)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伴隨現象形狀、狀態(tài)放熱發(fā)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能量的吸收或釋放

練習:判斷下列變化分別屬于哪類變化?

1、木柴燃燒2、木材制成桌椅3、自行車輪胎爆炸4、火藥爆炸5、冰塊溶化

6,CCh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7、鋁制成鋁鍋8食物腐敗9、蠟燭熔化10、蠟燭燃燒

11、鋼鐵生銹12、銅器在潮濕空氣中生銹成銅綠。

學生進一步思考:不同的變化通常伴隨哪些現象的發(fā)生,它能幫助我們來判斷。

演示:1、FeCI3+NaOH然后再加稀鹽酸。

2、加熱火柴,振飛塞子。

3、光合作用(課件)。

完成課堂練習。

第2課時

實驗準備:

新蠟燭、木炭火柴、玻璃管、酒精燈、試管(塞子)、試管夾、鐐子、燒杯

引言:上節(jié)課我們知道了物質在自然界中通常發(fā)生的兩類變化,例如鐵(制成鐵鍋

刀具、生銹)、酒精(揮發(fā)與燃燒),木材制成桌椅與燃燒,水(蒸發(fā)與分解變成氫氣和氧

氣)。通過變化體現了物質的各種性質,用物質的不同性質我們就可以區(qū)分它們。

說出區(qū)分下列物質的方法,分別用什么性質。見課本。

物質不需要發(fā)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

物理性質如:顏色、狀態(tài)、氣味、熔點沸點、可溶性、硬度、密度、光澤等

測試手段:人的感觀、簡單的儀器。

化學性質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表現出來的性質,主要看能與誰反應

今天讓我們來探究蠟燭

步驟現象分析

點然前:觀察蠟燭的顏色、白色、塊狀固體、不溶于水、

狀態(tài)、氣味、硬度、密度、浮在水面上,用指甲劃過會

水溶性有痕跡

點燃時:①無棉線的一端,①不易點著,②發(fā)現周圍高說明:

②棉線首先燃燒,③用牙而中間凹陷,有熔化的液態(tài)①蠟燭的燃燒過程細分為,蠟

簽緩慢平移通過火焰上方蠟燭③牙簽在外焰部分先變燭受熱熔化、氣化再燃燒

④用干冷的燒懷罩火焰上黑中間部分不變黑④燒杯內②外焰溫度最高

方⑤用白瓷板壓火焰上方壁有水霧,迅速倒轉燒懷,③燃燒產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⑥如何檢驗是蒸汽在燃燒倒入石灰水⑤有黑色固體產④不完全燃燒則產生炭黑

生⑥用玻璃管引出蒸氣,并⑤所以蠟燭燃燒有火焰。

點燃之,能燃燒

熄滅后:點燃蠟燭剛熄滅白煙能燃燒白煙為蠟燭蒸氣或分解產生

時的白煙的其它可燃性氣體

學生探究:木炭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學生看書P12:聯想與啟示,回答課本問題。

第3課時

實驗準備:

葡萄糖、砂糖、面粉、石墨、燃燒匙、酒精燈、火柴、石墨導電性實驗器材

引言:通過前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和變化,而物質發(fā)生

化學變化時,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古代煉金術士想用常見的廉價的金屬煉出黃金,為何不能

成功,就是因為化學反應可以產生新的物質卻不能產生新的元素。例如用鐵礦石可以煉出

鐵,卻煉不出金,水中含有氫元素,用水可以制出氫氣,但卻不能把水變成燃油,因為燃

油中含有碳元素,而水中不含碳元素,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揭開物質變化之謎,

人們需探索世間萬物的基本組成,終于發(fā)現世間萬物僅僅由100多種元素組成。有的物質

由一種元素組成,如氧氣、金剛石、更多的物質由兩種或更多種元素組成,如二氧化碳,

碳酸氫錢,下面讓我們來初步學會探究物質的組成。

學生實驗:P14

老師說明:這三種物質雖然不同,卻可能含有相同的元素,用科學儀器進一步研究發(fā)現這

三種物質都含有碳、氫、氧元素。雖然組成元素一樣,但構成它們的粒子的結構不同,所

以具有不同的性質。

再研究:讓我們再看看金剛石和石墨,它們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但是構成它們的粒

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導致性質有較大的差異,

演示:石墨的導電性

總結發(fā)現:物質的組成結構決定了物質的性質。所以化學還要研究物質的組成和結構。

當然化學研究的對象還遠不止這些,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是不科

學的開采,利用使資源不能再生,人類就無法持續(xù)發(fā)展,自取滅亡。因此化學工作者研究

了解物質用途的同時,還要研究物質的制法,綜合開發(fā)利用資源,使資源再生。

學生看書P15:煤、石油的綜合利用。

課堂總結:學完第二節(jié),總的來說,你能回答題目提出的問題了嗎?你還知道什么具體的

概念?會判斷嗎?

練習測試:

1演示鈉與水的反應

1806年英國化學家戴維用電解法從蘇打中得到一種新的金屬,他做了以下實驗:“取一塊

金屬,用小刀切下一塊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并與水發(fā)生劇烈的反應,它在水面上急速

轉動,發(fā)出嘶嘶聲(經測定放出氫氣),并很快熔化成閃亮的銀白色小球,并逐漸縮小,

最后完全消失。”閱讀后,歸納出這種金屬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2、利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性質不同,你能設計出幾種方法區(qū)分這兩種無色氣

體?

3、化學變化的特征?化學變化通常伴隨的現象,還伴隨著什么的釋放和吸收,例如:

物質燃燒能對外光和熱,光合作用需要太陽能才能進行。

4、判斷:能發(fā)光發(fā)熱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5、對下列物質,說出你所知道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碳酸氫鏤,酒精、金剛石。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化學研究些什么?

一、化學研究物質的組成與結構、性質與變化、用途與制法

二、物質的變化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

木條折斷、鐵礦石的粉碎木條燃燒、鐵礦石煉成鋼鐵

舉例

鐵制成鐵鍋、水受熱變成水蒸氣鐵生銹、水通電變成氫氣和氧氣

定義和特征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

本質區(qū)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伴隨現象形狀、狀態(tài)放熱發(fā)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能量的吸收或釋放

三、物質的性質

物質不需要發(fā)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

物理性質如:顏色、狀態(tài)、氣味、熔點沸點、不溶性、硬度、密度、光澤

測試手段:人的感觀、簡單的儀器。

物質在發(fā)生化學變化時表現出來的性質,主要看能與誰反應

化學性質

布置作業(yè):

第三節(jié)怎樣學習和研究化學?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教師介紹和實驗活動,了解研究和學習化學的基本方法;

(2)了解學習化學需要進行科學探究

(3)知道學習化學需要借助化學符號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活動初步體驗探究過程

(2)在探究活動中學會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認識化學實驗在學習和研究化學中的重要性

(2)初步認識化學符號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點

1、認識實驗、科學探究、化學符號等學習和研究化學的方法;

2、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三、教學難點: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的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學習化學需要進行化學實驗

認識常見儀器及主要用途

1、鐵架臺(帶鐵夾和鐵圈)主要用于固定儀器裝置。

2.試管(規(guī)格以管口外徑mmX長度mm表示,如18義200、10X100)

主要用作反應容器,或盛放少量化學試劑,也可作為成套反應裝置中的一部分。

試管可直接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

3.燒杯(規(guī)格以容量mL表示)

主要用于反應物量較多、反應過程中無揮發(fā)的反應的反應容器,也通常作為物質的溶

解、溶液的配制的容器。不可直接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加熱時要墊石棉網。

4.試劑瓶:根據不同的需要,可分為廣口瓶(放固體試劑),細口瓶、滴瓶(放液體試劑)

5.集氣瓶:用于收集氣體。外觀與廣口瓶類似,只是兩者磨砂部位不同。

6.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無“0”刻度線,

取用一定體積的液體用,量液時,必須放平。

視線要跟保持水平O

量筒規(guī)格10ml50ml100ml500ml1000ml

每小格量

可讀到

二、安全第一,注意三個原則

1.三不原則2.節(jié)約原則3.用剩藥品處理原則4.濃酸(堿)潑到實驗臺上的處理:

①濃酸(堿)滴到實驗臺上的處理;②濃酸(堿)沾到衣服皮膚上的處理

5.酒精燈的使用:燈內酒精的量,兩個絕對禁止。

三、藥品的取用

1.粉狀藥品:用藥匙或紙槽取用,注意一斜二送

_______________三直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2.塊狀藥品:用鏡子取用,注意一橫二放

_______________三慢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3.液體

注意:一倒放(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向手(避免)

三斜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挨口O

四、分別學會給試管中的固體和液體加熱的操作

1.認識酒精燈的火焰分、、,其中_______溫度最高,

酒精燈不用時必須蓋上燈帽,不然。

2.下列儀器不可在酒精燈火焰上直接加熱的是()

A.試管B.燒杯C.集氣瓶D.燃燒匙

3.給試管中的固體加熱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化學反應生成水,或固體藥品潮濕受熱后

水蒸發(fā)出來,又在管口處冷凝成小水珠,為防止水珠倒流到熱的管底,管口應___________。

加熱時要先,然后再。

4.給試管中的液體加熱,液體的體積不可超過試管容積的,試管與桌面

成45°角,管口不可以對著自己或他人。

5.夾試管夾時,試管夾應從試管的。

五、探究銅綠的性質

學生實驗室的分組實驗

實驗準備:講臺前的實驗補充二氧化碳的檢驗。

1、認真閱讀P17頁活動與探究寫出實驗步驟。

2、課堂填寫實驗報告

3、老師補充二氧化碳的檢驗和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4、師生總結本次課的收獲。

六、探究鎂的性質

看書P18頁回答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按課本要求實驗,并思考課本提出的問題。說明了物質的用途是由物質的性質決定的。

反應的文字表達式:鎂+氧氣電望氧化鎂

課堂練習P21、3

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怎樣學習和研究化學?

一、學習化學需要進行化學實驗

二、學習化學需要進行科學探究

三、學習化學需要使用元素符號

作業(yè)布置:

第二章我們身邊的物質

第一節(jié)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空氣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空氣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

(2).初步了解簡單儀器的使用,學會簡單的實驗操作;

(3).了解氮氣、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和用途;

(4).了解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預防大氣污染。

2、過程與方法:

初步體驗化學探究的過程,體驗動手操作的愉悅,學會觀察、思考、分析、聯想,敢

于發(fā)表自己觀點,善于交流與討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養(yǎng)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增強環(huán)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空氣的成分,純凈物、混合物概念的形成。

三、教學方式:科學探究,實驗一一討論一一歸納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1.你對空氣了解多少;

2.你能證明空氣的存在嗎?

3.你能“捕捉”到空氣嗎?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積極動腦、積極發(fā)言的習慣。

一、探究空氣的成分

空氣是由多種氣體組成的,各組分氣體的體積分數大約是:氮氣78%,氧氣21%,

氨、覆、敘等稀有氣體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

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

純凈物:只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叫純凈物。

純凈物有固定的組成,混合物沒有固定的組成。

講解:我們已經知道空氣是一種有多種成分的氣體,且空氣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相同的。

1.觀察紅磷燃燒現象;

2.觀察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

設計意圖:

1、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體驗科學探究過程,讓學生學會歸納小結、整理

知識。

2、引出混合物和純凈物概念,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3、講述空氣成分的發(fā)現史,培養(yǎng)學生們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和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

學生實驗:“捕捉”空氣的實驗。

提問:怎樣把一只集氣瓶中的空氣“捕捉”到另一只集氣瓶中?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二、氮氣和稀有氣體

講解氮氣的性質和用途,使學生對空氣中主要成分氮氣用途有所了解。

植物吸收氮的原理:引導學生閱讀并講解,講述稀有氣體化學性質和它在生產和科研

中的用途。

設計意圖:拓展學生知識面,形象、直觀地了解稀有氣體。

三、人類需要潔凈的空氣

提問:1.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被污染后空氣會造成哪些危害?

3.怎樣防止空氣被污染?

設計意圖:

1、聯系實際,體現“學以致用”的原則,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

2、了解空氣質量的監(jiān)測和日報:

3、了解空氣質量日報的主要內容:首要污染物,空氣污染指數,空氣質量級別,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環(huán)保意識。

小結: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

板書設計:

第二章我們身邊的物質

第一節(jié)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空氣

1、空氣的成分:N278%0221%稀有氣體0.94%

CO20.03%其他氣體和雜質0.03%

2、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

3、純凈物:只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叫純凈物。

(純凈物有固定的組成,混合物沒有固定的組成。)

第二節(jié)性質活潑的氧氣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色、態(tài)、味、密度、熔點、沸點、水溶性

等);使學生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觀察和描述木炭、硫、鐵,紅磷,蠟燭在氧氣中燃燒

的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了解氧氣的主要用途,氧氣與人類的關系密切。

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使他們學習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

法。

2、過程與方法:體會實驗中的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養(yǎng)成細致的觀察習慣和嚴謹的工作作風。

二、重點難點: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其現象的描述。

三、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學過程:第1課時

【問題引入】

空氣的成分按體積算,最多的是(),其次是(),還有(),()和(),

我們是怎樣用實驗來確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的呢?

【回答】(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其他氣體和雜質),

紅磷的燃燒實驗。

【問題引入】

為什么一定要通過實驗才能知道空氣中存在著氧氣?(比如小白鼠的缺氧實驗)而

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氣是無色、沒有氣味的氣體,這是氧氣的什么性質?紅磷能在氧氣中燃燒,這又

是氧氣的什么性質?

【回答】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確認目標】這節(jié)課來學習氧氣的性質,要求:

1、記住氧氣的主要物理性質,

2、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

一、認識氧氣的性質

【問題討論】描述氧氣物理性質。想一想,氧氣有味嗎?氧氣溶于水嗎?

【回答】無色、氣體,無味,可溶(不溶)兩種答案均可能出現。

【提問】魚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氣來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氣來自水中。

【結論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氣的溶解性,氧氣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

易溶于水。

1、物理性質:

(1)無色、無味的氣體。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氣大(同一條件下)。

(4)液態(tài)(沸點一183°C)、固態(tài)均為淡藍色。

【問題討論】氧氣有哪些化學性質呢?

提問:什么叫化學性質?

【回答】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2、化學性質:

【閱讀實驗】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I.將木炭加熱至紅,放入集氣瓶中,劇烈燃燒、發(fā)白光。

2.在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蕩,石灰水變渾濁。

【提問】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瓶中產生了什么氣體?

【回答】二氧化碳

【結論】碳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請寫出此反應的表達式。

【閱讀實驗】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這瓶氧氣與前幾瓶有何不同?瓶底鋪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為什么?

將鐵絲加熱至紅伸入集氣瓶中。

描述實驗現象: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提問】為何集氣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生成黑色固體的溫度很高,掉到集

氣瓶底會怎樣?

【討論】會引起集氣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氣瓶炸裂。

【結論】此黑色固體的名稱是四氧化三鐵,而不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鐵緩慢氧化生成的

紅色的氧化鐵。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請寫出此反應的表達式。

【閱讀實驗】硫在氧氣中燃燒

1.將硫粉放在燃燒匙中加熱至燃燒?,F象:發(fā)出淡藍色火焰。

2.將燃著的硫粉伸入集氣瓶中?,F象:劇烈燃燒。發(fā)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產生一種帶刺

激性氣味的氣體。

【提問】這種帶刺激性氣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對空氣會造成嚴重污染。煙花、爆

竹中的火藥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質組成的,為什么在市區(qū)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回答】防止硫燃燒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氣。

【結論】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硫。請學生寫出此反應的表達式。

【閱讀實驗】蠟燭在氧氣中燃燒

1.將小半截蠟燭放在燃燒匙中,在酒精燈上點燃

2.把燃燒匙伸入集氣瓶中。現象:劇烈燃燒,蠟燭很快燃燒完了,集氣瓶內壁有小水珠。

3.在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蕩?,F象:石灰水變渾濁。

【提問】集氣瓶內壁有水珠生成說明了什么?

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瓶中產生了什么氣體?

【回答】有水珠說明蠟燭燃燒有水生成

能使石灰水變渾濁,說明反應有二氧化碳生成。

【結論】蠟燭(石蠟)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請學生寫出此反應的表達式。

【問題討論】

通過上述實驗,我們可知,物質在較純的氧氣中燃燒,比在空氣中燃燒得

由此可見: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o

【思考并回答】(更劇烈),(活潑)

【閱讀實驗】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氧氣瓶中。觀察現象:木條燃燒起來了。

【提問】為什么殘存火星的木條會再次燃燒起來?

【思考回答】因為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它可助燃(支持燃燒)。

【問題討論】如何證明一集氣瓶中裝的是氧氣?

【回答】將帶火星的木條抻入氣體中,若木條燃燒復燃,則證明此氣體為氧氣。

結論:氧氣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可以支持燃燒(助燃)

【講述】我們說一種物質的性質決定了他的用途,那么,氧氣有哪些用途?

二、氧氣的用途:1.供給呼吸

2.支持燃燒(助燃)

【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氧氣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以及木炭、硫、鐵、

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

第2課時

三、氧氣的獲得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掌握實驗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理解分解反應及其化合反應的區(qū)別;了

解氧氣的工業(yè)制法;了解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實

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利用實驗反映實質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初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對比和遷移知識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和操作方法。

三、教學難點:催化劑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四、教學方法:實驗探索法。

教學用具:藥品: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鎰。

儀器:鐵架臺(帶鐵夾)、試管、單孔橡皮塞、導管、水槽、集氣瓶、

試管夾、藥匙。其它:火柴。

教學過程:

【問題引入】空氣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從空氣中獲得氧氣?

一、氧氣的工業(yè)制法:分離液態(tài)空氣制氧氣

【問題】這個變化屬于什么變化?為什么?

答:空氣中含有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等。可以從空氣中獲得氧

氣;工業(yè)制取氧氣是物理變化,因為沒有新物質生成。

教學意圖:

通過復習空氣的組成,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分離空氣制氧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設問】實驗室用什么方法獲得氧氣?我們通過實驗來研究。

【閱讀實驗】分別用帶火星的木條同時伸進盛有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銃的試管。觀察現

象。

【小結】過氧化氫溶液能產生氧氣但很少很慢,二氧化鐳不產生氧氣。

觀察記錄:現將二氧化鎰投入到過氧化氫溶液中后產生大量氣體,使帶火星木條復燃。再

將實驗后的二氧化錦過濾、沖洗、干燥、稱量,與原二氧化鐳質量比較,得到二氧化鐳在

反應前后質量不變,二氧化銃還可再次使用。

教學意圖: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觀察實驗和準確描述實驗現象。用實驗證

明二氧化鎰在反應前后質量不變,化學性質不變。二氧化鐳是催化劑。

【討論】二氧化鐳在反應中起什么作用?為什么?

答:二氧化鎰起催化作用。因為二氧化鋅可以加快過氧化氫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

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不發(fā)生變化。

教學意圖:通過認真分析實驗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條件,找出規(guī)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二、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1.原理:(1)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鋅(催化劑)混合:(2)加熱高鎰酸鉀

教學意圖:記住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和文字表達式,知道催化劑在一定條件下才能

起催化作用。

【問題】實驗室制取氧氣時選用哪些儀器?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氣?

答:實驗室制氧氣需用鐵架臺(帶鐵夾)、試管、帶導管的單孔塞、酒精燈;水槽、集氣

瓶、玻璃片。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

2.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氣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氣法(氧氣比空氣略重或密度比空氣略大)

教學意圖:從氧氣的物理性質思考、認識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認

識物質的性質與制法的關系。

【問題】給試管中固體加熱應如何操作?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應先從水槽中取

出導氣管后停止加熱?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時如何驗滿?

答:(1)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試管。

(2)試管夾應夾持試管中上部。

(3)導管伸入試管內要短。

(4)先均勻加熱,再將火焰固定在約品處加熱。

【問題】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應先從水槽中取出導氣管后停止加熱?

用排水法收集完畢時,應先從水中取出導管再停止加熱,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試管。

【問題】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時如何驗滿?

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到瓶口,木條復燃則氣體滿了。導管不能伸到接瓶中或瓶底。

教學意圖:

培養(yǎng)正確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實驗習慣,了解物質的性質與實驗操作的關系。

第三節(jié)奇妙的二氧化碳

一、學習目標:

1.認識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學會鑒別二氧化碳。

2.學會通過觀察實驗,從中歸納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質;

3.使學生理解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的概念和特點。

4.了解二氧化碳的循環(huán)以及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意義。

二、教學重點:

1.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2.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對兩種反應的理解和區(qū)別。

四、教學用具:燒杯,試管,導管,酒精燈,集氣瓶等

教學過程: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教師活動:講解二氧化碳的循環(huán)圖,講述溫室效應。

學生活動:說說你已經知道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產生和消耗的途徑。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變化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二氧化碳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

實驗:將二氧化碳倒入平衡桿上的右邊袋子中,觀察是否還保持平衡。

現象:不平衡,右邊向下傾斜。

說明:右邊比左邊重。

結論: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密度大

2.二氧化碳的狀態(tài)變化

二氧化碳有三態(tài)變化。二氧化碳滅火器中裝的是液態(tài)二氧化碳,人工降雨和制造舞臺

人造云霧的是固態(tài)二氧化碳。固態(tài)二氧化碳就是人們常說的“干冰”,雪花狀的。二氧化

碳不經過液態(tài)而直接變成氣態(tài)二氧化碳。

實驗:利用一瓶汽水講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現象: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說明: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

探究活動:向充滿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灌適量的水,蓋緊瓶蓋后振蕩,觀察現象。

現象:塑料瓶癟了。

說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了。

結論: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演示實驗:

現象: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色,加熱后紅色又變成紫色

提示:酸性物質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色

說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時生成了酸性物質一一碳酸,碳酸不穩(wěn)定,受

熱易分解,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反應文字表達式:

二氧化碳+水―一碳酸

co2H2OH2CO3

碳酸一f二氧化碳+水

H2cChC02H20

學生實驗: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吹氣,觀察現象。

現象:澄清變渾濁

說明:二氧化碳能與澄清的石灰水反應(常用于檢驗二氧化碳氣體)

反應文字表達式:氫氧化鈣+二氧化碳一->碳酸鈣+水

Ca(OH)2CO2CaCO3H2O

3、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不穩(wěn)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一種新物質的反應叫做化合反應。

分解反應: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新物質的反應叫做分解反應。

(2)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燒,也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燒;

(3)二氧化碳能與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

判斷下列反應是化合反應還是分解反應:

鎂+氧氣f氧化鎂木炭+氧氣-二氧化碳

三、二氧化碳與人體健康

二氧化碳本身沒有毒性,但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超過正常含量時,對人體會產生有

害的影響。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應注意通風換氣。在進入一些可能會含有二氧化碳

氣體的地方之前,應該檢驗那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看是否會威脅到人的健康。

二氧化碳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體積分數

對人體的影響

(%)

1感到氣悶、頭暈、心悸

4?5感到氣悶、頭痛、眩暈

6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四、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1、工業(yè)制法:燃燒石灰石caC。3-Ca0+C02

2、實驗室制法:

藥品:大理石油、稀鹽酸

原理:CaC0;,+HCI-CaC12+C0?+H20

裝置:固、液常溫型

收集:只能用向上排空氣法

本課小結

布置作業(yè)

第四節(jié)自然界中的水

一、學習目標:

1、認識水的組成,能從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兩種變化過程分析水的組成;

2、知道天然水、自來水、飲用水、礦泉水和蒸饋水的區(qū)別;

3、認識水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寶貴資源,養(yǎng)成節(jié)約用水、自覺保護水資源,不受污染

的習慣和意識;

4、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凈化的基本方法;

5、知道過濾操作的目的,學習過濾的基本裝置和操作方法。

二、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實驗法、啟發(fā)式教學法等。

教學過程:

一、水的組成

情景導入:P47“我們知道水既普通又寶貴。那么,水究竟是由什么組成的?”

實驗:1、電解水2、氫氣的燃燒

水--?氫氣+氧氣氫氣+氧氣——>水

O(適當講解)

H2OH22H2O2H2O

交流討論:

1、上述實驗說明水的組成是怎樣的?

2、水的沸騰過程與水的分解過程有什么不同?

3、有人說水可以開發(fā)成能源,你是怎樣想的?

4、天然水、礦泉水、自來水、海水等在成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二、水的凈化

1、水凈化的方法

2、過濾的操作方法

3、硬水和軟水的區(qū)別以及硬水軟化的方法。

實驗探究:

探究1、怎樣區(qū)別純凈水、含有可溶性固體雜質的水和含有固體小顆粒的水?

探究2、怎樣除去水中不溶性固體雜志?

歸納小結:

飲用水凈化的方法(沉淀、過濾和消毒)

硬水、海水、礦泉水、自來水、蒸儲水的選擇使用。

自來水的生產過程:

沉淀一過濾一吸附一消毒(消毒是化學變化)

注意:①過濾不能除去溶解于水的雜質,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②吸附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閱讀、調查和討論:

1、水的利用、地球上水資源的現狀和我們的對策。

2、拓展視野:閱讀P5I“自來水是怎樣生產工具出來的?”

3、介紹目前全球水資源的狀況。

教學意旨:

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在實驗中培養(yǎng)觀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訓練實驗技能,培養(yǎng)嚴謹

細致的作風和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節(jié)約用水、自覺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三、水的利用

地球上的水雖然儲存量很大,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并不充裕。有很多國家和

地區(qū)長期處于缺水狀態(tài)。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大約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一些地區(qū)

嚴重缺水。水體的污染,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的危機。每個社會公民,都應該樹立保護水

資源的意識,養(yǎng)成節(jié)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第三章物質構成的奧秘

第一節(jié)用微粒的觀點看物質

一、學習目標:

1.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物質由微粒構成的,微粒不斷運動,微粒之間有間隔,微粒間有

作用力。

2.了解物質性質與微粒之間的關系:微粒的性質決定了物質的化學性質。

二、能力目標:

1.能夠用微粒的觀點解釋某些常見的現象。

2.能夠設計或完成某些說明物質微粒性的簡單實驗。

3.能夠運用有關物質的微觀知識來進行想象和推理。

三、情感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性質是由微粒的結構性質決定的。

2.使學生善于用己有的知識對周圍的一些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

四、教學重點:物質的微粒性與物質變化的聯系。

教學設計:

引入:在前一段時間,我們學習一些氧氣、二氧化碳、水等物質的性質,它們各自都

有著不同性質。我們是否會提出這些問題:物質間為什么可以發(fā)生那么多的反應?氧氣和

二氧化碳等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性質,原因是什么?物質到底由什么構成的?世界是由物質

構成的,那么各種物質是否有相同的構成?……這些問題將會在我們本章逐步為你解決。

研究物質構成的奧秘,要學會用微觀的觀點來觀察和解釋宏觀的現象。

一、物質是由微粒構成的

實驗:探究物質的可分性

1.將高鎰酸鉀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缽將高鋅酸鉀再研碎,成為小顆粒。

2.將研磨的高鋸酸鉀粉末放入試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發(fā)現試管中的固體顆粒

逐漸變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鋅酸鉀溶液中,逐漸加入水,溶液的紫紅色逐漸變淺,直至無色。

分析:1.固體顆粒為什么消失?

答:高鎰酸鉀顆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顏色由深到淺,直至無色,這是為什么?

答:變淺直至無色,并不是高鎰酸鉀消失,而是構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

我們看不見了。也就是能說明高鎰酸鉀固體是由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

3.同樣是高鎰酸鉀溶液,有的顏色深,有的顏色淺,甚至無色。那么我們是否能

說同種物質的微粒的物理性質不同?

答:不能。對于一個微粒而言,毫無物理性質之說。也就是說,一種物質的物理性質

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現出來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鹽水是咸的,這個現象又能說明什么問題?

答:在水的作用下,構成蔗糖和食鹽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樣是微粒,一種是甜的,

一種是咸的,說明不同物質是由不同微粒構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

總結: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

1.物質可以再分;

2.物質是由極其微小的微粒構成的:

3.不同的物質由不同的微粒構成,具有不同的化學性質,即:構成物質的微粒能

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4.構成物質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物理性質是由大量微粒體現的。

舉例:除了課本上的實驗,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現象能夠說明物質是由大量微粒構

成的?

回答:如過濾時水能夠從濾紙中滲過,

補充實驗: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燒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鋼,慢慢將硝酸鋼

溶液滴入小燒杯中,不斷攪拌,“乳白色固體”從無到有,并且不斷增多。

說明:生成物硫酸鋼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顆粒被人的視覺察覺到,分布在水中形成

濁液,靜置后小顆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實驗:探究微粒運動的實驗

步驟:實驗1:向盛有少量蒸鐳水的小燒杯中滴入2?3滴酚酸試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

濃氨水。

現象:滴入濃氨水后,溶液由無色變?yōu)榧t色

說明:酚酥試液遇蒸飽水不能變色,而酚酸試液遇濃氨水后變紅。

實驗2:重新配制酚St與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燒杯B中加入3?5mL的濃氨水,

用大燒杯罩在一起。

現象:溶液A逐漸變紅

原因:構成氨氣的微粒擴散在大燒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無色酚醐試劑變紅。

假設實驗3:為了使實驗結論準確可靠,用一杯純凈水來代替濃氨水來做對比實驗,有無

必要性?為什么?

回答:沒有必要。因為在實驗一開始,已經證明了蒸饋水不能使無色酚麟變紅。

結論:構成物質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無規(guī)則運動。

提問:氨水中的氨氣的微粒在不斷的運動,酚酸的微粒也在不斷的運動。我想問:為

什么不會是酚醐從燒杯中揮發(fā),擴散到濃氨水與蒸儲水的混合物中,使之變色?

你又能用什么實驗來證明,并不是酚酰擴散?這個實驗又能說明什么問題?

回答:我們可以用氫氧化鈉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酷擴散的話,它也會使堿性的氫

氧化鈉溶液變紅,但實驗事實可以證明,并沒有變色,所以假設是錯誤的。這

個實驗可以說明,各種微粒運動的情況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擴散,有的不容

易甚至很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些物質容易揮發(fā),有些物質容易溶解,而有

些物質卻不易揮發(fā),不易溶解。

提問:我們?yōu)榱思涌煳镔|的溶解,我們一般可以用加熱的方法。我們發(fā)現相同質量的

白糖在熱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樣多的冷水中快,這是為什么?這又能說明什么問

題?

回答:溫度高,構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擴散到水中。說明微粒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有關,

溫度越高,速率越大。

總結:

1.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

2.不同微粒的運動情況有所不同;

3.微粒的運動速率與溫度成正比。

練習:那些現象又能夠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呢?

討論:如聞到花香,濕衣服曬干,氯化氫與氨氣生煙實驗。

三、微粒之間有空隙

閱讀實驗:水和空氣的壓縮實驗

現象:水不容易被壓縮,而空氣容易被壓縮

說明:1.構成物質的微粒之間具有間隙;

2.構成水的微粒間隙很小,構成空氣的微粒很大。

閱讀實驗:水與酒精的混合實驗

1.50mL水+50mL水2.50mL酒精+50mL酒精3.50mL水+50mL酒精

結果:等于100mL等于100mL小于100mL

說明:同種微粒之間的間隙相同;不同種微粒間隙不同

總結:1.構成物質的微粒間具有間隙

2.不同種物質的微粒間隙有所不同

3.同種物質時,液體、固體微粒間隙小,而氣體間隙大

提問:如何用微粒的知識解釋物質三態(tài)的變化?

解釋:有關物質構成的知識主要有物質是很小的微粒構成的,微粒是不斷運動的,微

粒間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運動受溫度的影響,溫度越高,微粒運動越快,微

粒間的空隙就越大。當微粒間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時,成為固體,大到一定程

度時,成為液體,微粒間的空隙繼續(xù)增大,就會成為氣體。

提問:我們在一量筒中,現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兩塊冰糖,觀察液面情況。待

全部溶解后,再觀察液面,試解釋。

回答:未溶解時,冰糖固體的體積占據了水的一部分體積,使液面上升;當冰糖全部

溶解后,構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構成水的微粒的間隙中,使總體積減小,

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舉例:還有那些事例能夠說明構成物質的微粒間有一定的間隙

注意:與海綿結構中間隙相區(qū)別

提問:在壓縮空氣的時候,發(fā)現體積被壓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氣不能被壓縮

到體積為零,為什么?說明什么問題?

回答:空氣中的確存在微粒。微粒之間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講述:物質的微粒在不斷的運動,固體和液體的微粒不會散開,而保持一定的體積,

這就是因為一切微粒之間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題解析

1.用構成物質的微粒的特性解釋夏天空氣潮濕,而冬天空氣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氣溫高,地面上構成水的微粒運動快,每天擴散到空氣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

氣變得很潮濕;冬天氣溫低,構成水的微粒運動慢,每天擴散到空氣中的水的微粒較

少,空氣顯得干燥。

2.裝開水的保溫瓶有時候會跳出來,為什么?

答:保溫瓶該有時會跳起來的原因之一是,瓶內開水沒有裝滿,瓶內留有空氣,受熱后微

??障对龃螅蛘叩介_水時,有冷空氣進入瓶中,蓋上瓶蓋,空氣受熱,氣體微???/p>

隙增大,體積膨脹,瓶內壓強增大,使瓶蓋跳起來。

第二節(jié)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分解為原子,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原子和離子通過得失電

子可以相互轉換;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4.能根據相對原子質量求算相對分子質量。

二、過程與方法:

1.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動為主線,不斷發(fā)現問題,運用討論交流等學習方法,再對學習素材進行比較

分析與歸納概括的過程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