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歷史概述_第1頁
春秋時期歷史概述_第2頁
春秋時期歷史概述_第3頁
春秋時期歷史概述_第4頁
春秋時期歷史概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春秋時期歷史概述

1.春秋時期的各國爭霸

公元前770年,邵周平王放棄豐、鎬遷都洛陽起,到公元前

476年(周元王元年的前一年)止,就是中國歷史上所說的春

秋時代。

春秋時代的諸侯國與西周時期的封國相同,“邦域”以外還

有其勢力范圍。《左傳》載,齊桓公侵蔡犯楚,楚王責(zé)齊師侵到

“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邊遠地區(qū)時,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

君大公,..賜我先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

至于無棣”(《左傳》僖公四年),如此遼遠的地帶實非齊侯政令

所能及,便是其例。直到春秋戰(zhàn)國之后,齊人還自己說它的疆

土“南至于岱陰,西至于濟,北至于海,東至于紀(jì)隨,地方三

百六十里”(《管子?小匡》)而已。在各諸侯國勢力范圍內(nèi)的小

國,除淪為奴隸主貴族的采邑外,多數(shù)降為附庸。隨著殖民封

國的推展,這種附庸,便逐漸淪亡,所以趙佑《溫故錄》說:“魯

屬國之邦域者多矣,自向為莒入宿,被宋遷鄭,與魯世相仇殺。

魯又滅項,取須句,取都,取郭,取?,取卞,皆附庸而不克

?!薄_@種滅亡人國的現(xiàn)象,非獨魯國而已,西周三百多年間滅

國以千數(shù),“名邑廢邑”(《管子?地圖》),必定星羅棋布。至于

象衛(wèi)國太子蒯瞧,閑來無事,登城賞景,望見一處部族,問知

是戎州,就說:“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翦之”(《左傳》哀

公十七年)。這樣,不明不白被翦滅的又不知有多少。所以周初

號稱千八百國,到了春秋時代僅余一百四十八國,其中比較大

的只有齊、晉、楚、秦、魯、曹、鄭、宋、衛(wèi)、燕、陳、蔡、

吳、越等十四國,最大者則為齊、晉、秦、楚四國。

2.周王室的衰微

西周末年,關(guān)中地區(qū)因受戰(zhàn)爭和災(zāi)荒的破壞以及當(dāng)時階級矛

盾的尖銳,東遷后的王室實力,大為削弱。

晉文侯和鄭武公幫助平王遷都洛邑,作為王的左右卿士掌

握了王室的政治大權(quán)。鄭武公的兒子莊公繼續(xù)作為周室卿士時,

竟然打起“以王命討不庭”(《左傳》隱公十年)的旗幟,聯(lián)合

齊、魯,攻打宋、衛(wèi),制服陳、蔡,打敗北戎,獨攬了王室大

權(quán),所以平王欲立唬公為卿士加以牽制。但是,鄭莊公卻因此

埋怨平王,平王為了表示對鄭莊公的信任,便和鄭國交換太子

為質(zhì),此即《左傳》所說的“周鄭交質(zhì)”。平王死,桓王將使虢

公執(zhí)政,剝奪鄭伯的權(quán)力,鄭伯不滿,派祭足帥師在夏季麥?zhǔn)?/p>

時“取溫(周地,今河南溫縣)之麥”,秋季又“取成周(今河

南洛陽)之禾”(均見《左傳》隱公三年)。桓王終于罷了鄭伯,

鄭伯因而不朝,桓王遂率陳、蔡、衛(wèi)三國之師伐鄭,結(jié)果被鄭

國打敗,“射王中肩”(《左傳》桓公五年)。

2

這一仗不僅打敗了王師,更重要的是使周天子的威風(fēng)掃地,

“受天有大命”、“匍有(敷右)四方“(《大盂鼎》)的牌子也被

打掉了。

這時的周“王室之尊,與諸侯無異”(鄭玄詩譜?王城譜)。

按照周制,天子要定期“巡狩、考察諸侯政績;而諸侯也須定

期朝見天子“述職”,天子重新宣布一次諸侯的爵位,這是王權(quán)

的重要標(biāo)志。可是,這時的諸侯已不再按“比年一小聘,三年

一大聘,五年一朝”(《禮記?王制》)的規(guī)定向王室述職納貢。

與此相反,倒是天子對諸侯聘問起來,據(jù)載“春秋之世,魯之

朝王者二,如京師者一,而如齊至十有一,如晉至二十。..天王

來聘者七,而魯大夫之聘周者僅四,其聘齊至十有六,聘晉至

二十四”。

周王室由于失去了進職貢納的收入,經(jīng)濟上貧困到不得不

向諸侯國去“求颼”(《左傳》隱公三年)、“求車”(《左傳》桓

公十五年)、“求金”(《左傳》文公九年),所謂“天子不私求財”

(《左傳》恒公十五年)的尊嚴(yán)也就無法顧及了。

3?列國爭雄的序幕

春秋初年,晉有內(nèi)亂,楚國勢力尚未達到中原,洛邑以東地

區(qū)的諸侯中以宋、衛(wèi)、齊、魯、陳、蔡、鄭為最強。鄭國除作

周卿士、挾天子令諸侯外,還有著在春秋各諸侯國中比較發(fā)達

的經(jīng)濟、政治上的有利條件,因而列國爭雄的序幕首由鄭國拉

開。

鄭與宋近,又是勢均力敵,鄭國在莊公時代采取了遠交齊、

魯,近攻宋、衛(wèi)的政策;宋也常常聯(lián)合衛(wèi)、陳、蔡以敵鄭,但

多為鄭國所敗。鄭國在兒次勝利中聲威大振,齊、魯兩國聽從

了它的指揮,宋國歸服之后不久,衛(wèi)國也來講和,于是鄭莊公

成了春秋初年的霸主。

正當(dāng)各國畏服鄭國的時候,魯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

鄭莊公死去,發(fā)生內(nèi)亂,鄭國因而中衰。原來莊公的太子忽是

鄧國女鄧曼所生,莊公又娶宋國雍氏女雍姑,生一個兒子叫突,

莊公死后,莊公太子忽即位,是為昭公。雍氏在宋國貴族中很

有勢力,于是把祭仲誘騙到宋國,逼他立公子突,否則就要殺

死他,祭仲為了保全性命,只得依從。公子突回國即位,是為

厲公,昭公逃往衛(wèi)國。厲公即位后,宋人逼討賄賂很急,宋鄭

間的關(guān)系日趨惡劣,幾乎打了起來。當(dāng)時的魯國,從中調(diào)停不

成,約與鄭國會盟于武父地方,聯(lián)兵伐宋。第二年鄭國又聯(lián)合

紀(jì)、魯兩國,與宋、齊、衛(wèi)、燕四國開戰(zhàn),結(jié)果四國聯(lián)軍大敗。

但是,宋國不服,又聯(lián)合了齊、蔡、衛(wèi)、陳伐鄧,焚了鄭國的

渠門,一直打進大街,又侵?jǐn)_鄭國東郊,奪取了牛首(鄭郊,

今河南許遠縣東北)地方,鄭國由于寡不敵眾,敗北。

在鄭國敗弱之際,內(nèi)部又產(chǎn)主了矛盾。鄭厲公是祭仲擁立

的,所以政事被他所把持,厲公對此不滿,準(zhǔn)備派祭仲的女婿

4

雍糾在郊區(qū)設(shè)宴時殺死他。雍糾不知怎么把消息透漏給他的妻

子雍姬,雍姬就去問她母親說:“父與夫孰親?”其母回答說:

“人盡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傳》桓公十五年)雍

姬聽了這話,便把雍糾的陰謀暗示其父,于是祭仲把雍糾殺了。

鄭厲公見事機已泄,逃往蔡國,昭公回國復(fù)位。先前被鄭國所

滅的許國,也乘機復(fù)了國。不久,厲公又引動鄭國南郊的株邑

(今河南禹縣)人民殺其守將檀伯而占其地,與鄭昭公政權(quán)相

對立。莊公十四年(公元前680年)在外流亡十八年的鄭厲公

復(fù)位時,齊桓公已經(jīng)上臺六年,形勢大變,加之內(nèi)亂一直困擾

鄭國,使他無暇外顧,鄭莊公所開創(chuàng)的有利形勢,終也失掉。

4.管仲治齊與齊桓公稱霸

齊在今之山東省,先以營丘(今山東昌東東南)為都,幾世

后,遷都至臨淄(今山東臨淄),地處黃河下游。齊于周武王時

受封后,太公因“齊地負海舄鹵,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勸以女

工之業(yè),通魚鹽之利,而人物輻湊”(《漢書?地理志下》),也

就是說“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史記?齊

大公世家》)。齊地雖然位于中原邊陲,由于東邊東萊,有廣闊

的發(fā)展余地,東北臨渤海,有魚鹽之利,到了春秋初年,齊在

諸侯國中已最強大。公元前685年,齊襄公死,桓公即位,任

用管仲治齊,使齊國的社會、經(jīng)濟更有飛速的發(fā)展。

5

管仲(?一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或稱敬仲,齊

穎上人,桓公稱他為仲父。其先與召忽輔佐公子糾,糾敗,召

忽死,而管仲由其好友鮑叔推薦給齊桓公為相,推行了一系列

的改革政策。

面臨著齊襄公遺留下來的殘局,管仲在內(nèi)政上首先提出了

“叁其國而伍其鄙”(《國語?齊語》),即“三分國都以為三軍,

五分其鄙以為五屬”(《國語?齊語》韋昭注)的制度。其內(nèi)容

為“制國以為二十一鄉(xiāng):工商之鄉(xiāng)六,士鄉(xiāng)十五。”十五個士鄉(xiāng)

又分為三部分,這叫“參其國”;把原來的“鄙”劃分為五個屬,

叫做“伍其鄙”;“鄉(xiāng)”和“屬”的下面又各有四個等級,都分

別設(shè)官治理,使其“定民之居”和“成民之事”(《國語?齊語》)。

所謂“定民之居”就是使公社農(nóng)民都有自己的固定居住地區(qū),

不能隨便遷徙流動。所謂“成民之事”,就是士、農(nóng)、工、商“四

民者勿使雜處”,“使(士)就閑燕,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

處農(nóng)就田野”。因為這樣才能使公社農(nóng)民各有所務(wù),“少而習(xí)焉,

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dāng)?shù),不肅而成,其

子弟之學(xué),不勞而能”,才能使他們的子孫“恒為士”、”恒為

工”、“恒為商”、“恒為農(nóng)”。管仲就這樣發(fā)揮了他的“修舊法,

擇其善者而業(yè)用之”(以上均見《國語?齊語》)的原則,糾正

了由于社會變動而帶來的四民流動雜處,重新固定生產(chǎn)活動以

保證社會生產(chǎn)的發(fā)展,使公社繼續(xù)成為一種基層組織,加強對

公社農(nóng)民的控制。

在這個基礎(chǔ)上,管仲又采取了“作內(nèi)政而寄軍令”的措施,

即把十五個士鄉(xiāng)內(nèi)每五個士鄉(xiāng)為一帥,有一萬人,由齊君率五

鄉(xiāng)為中軍,兩個上卿各率五鄉(xiāng)為左右軍,是為三軍。同時,把

“軌”、“里”、”連“、“鄉(xiāng)”的政治組織形式和“伍”、“小戎”、

“卒”、“旅”的軍事組織形式統(tǒng)一起來,加強了國家對常備軍

的控制。在這種軍政合一的形式內(nèi),“軌”中的五家因世代相處

在一起,公社的活力仍然繼續(xù)著,即“夜戰(zhàn),聲相聞,足以不

乖;晝戰(zhàn),目相見,足以相識”。因為利害福禍相同,所以“守

則同固,戰(zhàn)則同強”。在這樣的組織情形下,“春以搜振旅,秋

以彌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軍旅整于郊”。管仲利用公社殘留

的血緣宗族關(guān)系的力量,實現(xiàn)建設(shè)一支能“方行于天下”、“莫

之能御”(以上均見《國語?齊語》)的武裝力量,為后來的爭

霸戰(zhàn)爭做了準(zhǔn)備。

管仲在政治上也要齊桓公“修舊法,擇其善者而業(yè)用之”。

所謂“修舊法”,是整飾舊制度的意思,“業(yè)”,韋昭注云:“猶

創(chuàng)也”,頗是,指注入符合新時代的新內(nèi)容。這樣,管仲就為自

己能夠在較大輻度內(nèi)突破舊制度的束縛,向法治方向跨出可喜

的第一步提供了理論根據(jù)。所以他要“慎用其六柄”(《國語?齊

語》),六柄就是“生、殺、貧、富、貴、賤”(《國語?齊語》

韋昭注)?!皳衿渖普叨鴺I(yè)用之”,當(dāng)然就不是一味的接受,而是

有選擇的。所以他“與俗同好惡”,“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

之所否,因而去之”(《史記?管晏列傳》)?!氨?,是后代法家

的很重要的集權(quán)觀念?!傲?,約而言之,就是賞罰“二柄”,

即生、富、貴是賞;殺、貧、賤是罰,《韓非子》中就有《二柄

篇》?!傲钡募訌?,也就是君權(quán)的強化,開始了國君集權(quán)的

序幕。管仲如何擇舊法而慎用六柄,《史記》、《國語?齊語》沒

有記載,但姜齊曾轉(zhuǎn)述管仲之言曰:“畏威如疾,民之上也;從

懷如流,民之下也;見懷思威,民之中也”,加且說是“大夫管

仲之所以紀(jì)綱齊國,稗輔先君,而成霸法”(《國語?晉語四》)。

由此可見,管仲雖尚不可能制定或公布“峻法”,但能使民“畏

威如疾”,當(dāng)是管仲“嚴(yán)刑”的結(jié)果。如果承認“嚴(yán)刑”自管仲

起,所謂“法家”也當(dāng)自管仲見其端倪。

管仲還規(guī)定,國中有“慈孝于父母,聰慧(惠)質(zhì)仁發(fā)聞

于鄉(xiāng)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眾者”(《國語?齊語》),

由鄉(xiāng)長推薦,試用為官。試用稱職的,正式委任為吏。任官稱

職的,要經(jīng)過君主當(dāng)面審核,才能令他協(xié)助上卿治理政事。這

就是“鄉(xiāng)長所進,官長所選,公所皆相"(《國語?齊語》韋昭

注)的選拔人才的三選制。這種三選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

過去的世卿世祿制,為下層士民進入仕途開創(chuàng)了條件。

在經(jīng)濟方面,當(dāng)時的井田制度雖然沒有解體,還實行著“井

田疇均”的生產(chǎn)方式,但已采取了“相地而衰征”(均見《國語?齊

語》)的政策,即按土地多少、土質(zhì)好壞而征收賦稅。這是促使

生產(chǎn)發(fā)展的一項重要措施。

對于工商業(yè),管仲在“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的同時,

還規(guī)定“澤立三虞,山立三衡”(《齊語》),把全國的山林河澤

統(tǒng)一管理起來,這樣就幾乎把所有的經(jīng)濟命脈都掌握在國家手

中。他還主張“輕重魚鹽之利,以瞻貧窮”(《史記?齊太公世

家》),或言“通輕重之權(quán),檄山海之業(yè)”(《史記?平準(zhǔn)書》),

以至“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史記?管晏列傳》)?!拜p重魚鹽

之利”和“徼山海之業(yè)”是否就是漢代鹽鐵官賣的濫觴,現(xiàn)在

雖無可征信的材料,但從《管子》書中管仲反對向“樹木”、“六

畜”和人口抽稅,而主張“唯官山海為可耳”的“山?!本褪?/p>

鐵和鹽看來(《管子?海王》),當(dāng)時可能已經(jīng)有了統(tǒng)治鹽鐵的經(jīng)

濟政策。止匕外,他又設(shè)輕重九府,采取鑄造貨幣、調(diào)劑物價、

免除關(guān)市之征等措施,使齊國積蓄了雄厚的經(jīng)濟力量,具備了

爭霸的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

春秋初年,各國的對外政治,大體可以分為三種關(guān)系:一

是華夏對夷狄,二是諸侯對周天子,三是諸侯對諸侯。齊桓公

穩(wěn)定了國內(nèi)的局勢后,便積極開展對外活動。他首先拉攏宋、

魯兩國,接著把鄭國也爭取到自己的勢力范圍之內(nèi)。這時,戎

狄勢力很盛,對華夏族的一些小國有極大的威脅。魯閔公元年

(公元前661年),狄伐邢(今河北邢臺),前660年,狄又破

衛(wèi)(今河南淇縣),衛(wèi)人連夜棄城而逃,逃過黃河的只剩七百三

十人。桓公把他們和共邑(今河南輝縣)、滕邑的人集中在衛(wèi)國

曹邑(今河南滑縣西南),總共只有五千人。齊于是出兵救邢存

衛(wèi),遷邢于夷儀(今山東聊城),遷衛(wèi)于楚丘(今河南滑縣),

這就是《左傳》閔公二年所說的“邢遷如歸,衛(wèi)國忘亡”。在狄

人伐邢的戰(zhàn)爭爆發(fā)時,管仲極力諫言,明辯華夷,促齊出兵相

救,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宴安酰

毒,不可懷也。《詩》云:'豈不懷歸,畏此簡書。'簡書,同惡

相恤之謂也。請救邢以從簡書?!保ā蹲髠鳌烽h公元年)。在古代,

各族之間的斗爭是一種存亡的大事,而當(dāng)時華夏族內(nèi)的利害沖

突,減弱了其對戎狄的抵抗力量。面對這種危機,管仲提出了

“同惡相恤”和“諸夏親昵”的號召,使齊國聯(lián)合了華夏各國,

擊退了戎狄的進攻,把一些小國從戎狄的蹂蹣下拯救出來,從

而提高了齊國在中原的威信。

南方的楚國,從考古資料中可以看到,她的文化以湖北江

漢平原為中心,北到河南南部,東到安徽中部,南達湖南的資

興、郴縣一帶。其國都初在丹陽(今河南淅川縣),1978年到

1979年在淅川縣丹水下寺發(fā)現(xiàn)了一批春秋中期的楚國貴族墓

葬。在下寺東北不遠處有一座長九百米、寬四百米的古城龍城,

可能就是楚國的初期都城丹陽。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

遷都到郢(今湖北江陵縣紀(jì)南城),其古城遺址比丹陽龍城規(guī)模

宏大,東西長九里,南北寬七里,面積達四十八平方里。楚在

周初,本己不弱,休養(yǎng)生息近四百年,積蓄了雄厚的力量。楚

國西部的群蠻、百濮、盧戎都被她征服,淮水流域的舒(在今

安徽舒城)、六(在今安徽六安)、寥(在今安徽霍邱)和舒鳩、

舒庸等也都先后為楚所滅。比較強大的徐(在今安徽泗縣)也

服屬了楚。周朝封于漢水以北的“漢陽諸姬,楚實盡之”(《左

傳》僖公二十八年)。所以,周平王東遷后就于申、呂、許布防,

以阻楚國北侵。但是,楚文王時,楚滅了申、息、鄧諸國,攻

入曹國,伐黃和鄭,其勢力逐漸向黃河流域擴展。這時,由于

齊國開始強大,所以一向臣屬于楚的江、黃等小國轉(zhuǎn)向于齊。

楚當(dāng)然不會善罷甘休,于是連年伐鄭,以此對齊施加壓力。魯

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齊、朱、陳、衛(wèi)、許、曹、

魯?shù)葒婈牴シプ冯S于楚國的蔡國,蔡潰敗,齊于是伐楚。當(dāng)

時楚也很強,而且不肯向齊示弱。最后,雙方結(jié)盟于召陵(今

河南邱城)。齊國這次雖然未能把楚國壓服,但是還是暫時擋住

了楚國北進的勢頭。

齊桓公在召陵與楚結(jié)盟后,事實上楚國承認了齊在中原的

霸主地位。齊桓公安定了周王室后,為了鞏固這一勝利,魯僖

公九年(公元前651年)在葵丘(在今河南蘭考、民權(quán)縣境)

召集魯、宋、衛(wèi)、鄭、曹等國開會,周襄王也派周公宰孔參加,

賞賜祭肉給桓公,并且附帶一個命令說:“以爾自卑勞,實謂爾

伯舅無下拜,”而管仲卻跟著說:“為君不君,為臣不臣,亂之

本也”(均見《國語?齊語》)。君之為君,臣之為臣,就是據(jù)禮

而有的,如果齊桓公不尊守禮的規(guī)定,使天子不尊,諸侯也就

可以效尤,也不尊守禮,那么桓公的地位也就難保了。無怪桓

公聞管仲之言而懼,結(jié)果還是下拜接受祭肉。桓公尊王,諸侯

也得尊王,因此桓公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國語?齊

語》說:“諸侯稱順”。通過這次盟會,齊桓公遂成為中原霸主。

霸者,亦作伯,《一切經(jīng)音義》卷二引賈逵曰:“霸,把也,言

把持諸侯之權(quán)也?!?/p>

在“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公羊傳》僖公四年)

之際,霸者之出,則是一件大事。但是,霸者的本義卻不僅止

于抵抗北方戎狄和南方的楚國。齊桓公霸政的根本精神,主要

在于維護過去的邦國制度,也即為了防止諸侯國內(nèi)部矛盾和危

機的發(fā)生。魯僖公三年(公元前657年)陽谷之會時,《公羊傳》

僖公三年記載桓公之言曰:“無障谷,無貯粟,無易樹子(《谷

梁傳》僖公九年傳,范注云:“樹子,嫡子?!保?,無以妾為妻”,

障谷或以鄰國為壑,或斷鄰國的水源,貯粟,則不通有無最易

危害邦國的安全和存亡。那時國小,一水可能流過數(shù)國,上游

國家障谷,下游國家便要斷絕水源;反之,上游國家便要積水,

都足以影響生產(chǎn)。《戰(zhàn)國策?東周》的“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

水,東周患之”,便是障谷的具體說明。由于國小,一有饑荒則

非求助于鄰國不可,鄰國不救,便會有舉國無炊的危險。齊桓

公為了維系邦國的存在,所以首先提到“無障谷,無貯粟”,因

為這是關(guān)系到民生的基本要政。至于廢嫡立妾都與西周邦國禮

法不合,這是內(nèi)亂的重要因素,因而不得不加以禁止。所以六

年后的葵丘之會,桓公“壹明天子之禁”時,又重復(fù)“毋雍泉,

毋訖汆,毋易樹子,毋以妾為妻,毋使婦人與國事”(均見《谷

梁傳》僖公九年)。三百年后,孟子述“五霸,桓公為盛”(《孟

子?告子下》)時,條舉葵丘之盟的五項命令,與《公羊》、《谷

梁》皆合,這才是齊桓霸政精神之所在。所以,桓公身死,齊

侵魯,魯使展喜犒師,答以不恐之故也說:“昔周公、太公股肱

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

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腹且约m合諸侯而謀其不協(xié),彌

縫其闕而匡救其災(zāi),昭舊職也”(《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桓公

糾合諸侯是要繼承和發(fā)揮諸侯子孫“世世無相害”的傳統(tǒng)。只

是周成王的盟誓,由于東周以后天子衰弱,這個禁令也只有由

諸侯來“壹明”了?!蹲髠鳌废骞荒攴缎又髅藭r所說的:

“載書曰:凡我同盟,毋蘊年,毋雍利,毋保奸,毋留慝”,大

概也是繼承了霸政精神,承襲齊桓而來。

管仲相桓公后,以其本身的才智,應(yīng)當(dāng)時的客觀條件,以

“尊王攘夷”的口號,把黃河中游的諸侯國聯(lián)合起來,北御戎

狄,南制強楚,扭轉(zhuǎn)了“南夷”、“北狄”交伐中原的危機形勢,

保衛(wèi)了比較進步的中原文化。所以,孔子曾贊揚管仲的功績說:

“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論語?憲問》)。管仲在一定程

度上重視社會現(xiàn)實,“慎用其六柄”和“畏威如疾”,開始了國

君的集權(quán)和權(quán)威的提高以及重視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不僅對當(dāng)時齊

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了很大作用,而且在春秋以后的歷史中也

有深遠的影響。但是由于時代的限制,他所采取的“修舊法,

擇其善者而業(yè)用之”的原則,使他政治上的保守性強,經(jīng)濟上

的改革精神多,因而管仲的改革具有二重性。管仲是一個過渡

性的人物,其法家之傾向雖受時代的限制,但不失為中國古代

史上的一位有作為、有見識的政治家。

5.宋襄公圖霸未成

齊桓公無嫡子,公元前643年立內(nèi)寵?quán)嵓ё庸诱褳樘印?/p>

但桓公死后,衛(wèi)國女長衛(wèi)姬與易牙、閹人貂勾結(jié)宮中權(quán)勢作亂,

立公子無虧為君,太子昭逃往宋國,齊霸遂衰。

宋襄公于魯僖公十八年(公元前642年)聯(lián)合曹、衛(wèi)、鄭

伐齊,送太子昭回國即位,是為齊孝公。戰(zhàn)勝齊國后,宋襄公

以為自己強大,想借齊、楚威勢稱霸中原,于魯僖公二十一年

(公元前639年)把齊孝公召來同他一起與楚國的鹿上(今安

徽阜陽市南,或說在今山東巨野縣西南)結(jié)盟,楚國假意允許

了他,暗里卻布了天羅地網(wǎng)。到了這年秋天再會,宋襄公自矜

信義,不帶兵赴會、楚、關(guān)B、陳、蔡、許、曹等國諸侯約宋襄

公到盂地(在今河南睢縣),楚國乘機拘捕了他,并且起兵伐宋。

公子目夷從會上逃回,力抵楚軍,堅決不降。楚見捉一國君并

無用處,遂把宋襄公送給魯國,魯僖公乘機出面說情,放他歸

國。本想趁齊國內(nèi)亂奪取霸主的宋襄公,結(jié)果落得個如此下場。

宋襄公并未從此吸取教訓(xùn)。當(dāng)時楚強,鄭國朝楚,為此,

宋襄公在公元前638年伐鄭。楚救鄭,與宋軍戰(zhàn)于泓水(今河

南柘城縣北)。當(dāng)時宋軍已經(jīng)列好陣勢,楚軍正在渡河,司馬子

魚(即公子目夷)對宋襄公說:“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渡河

未畢)也,請擊之”,他不同意。楚軍渡河以后,還沒有擺好陣

勢時,子魚讓他乘機發(fā)動進攻,他還是不同意。一直等到楚軍

準(zhǔn)備好了之后,宋襄公才下令出擊,結(jié)果宋軍大敗,宋襄公自

己也受了傷,國人因此埋怨他,但他卻說什么:“君子不重傷,

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

不成列”(《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泓水之戰(zhàn),宋國損失慘重,

國勢從此一蹶不振,不久,宋襄公因傷而死。宋襄公的霸業(yè),

由于他泥守“古道”,實行蠢豬式的仁義道德,失去良機而致敗,

成了一個歷史上的笑柄。

6.晉文公的霸業(yè)

宋襄公圖霸失敗之后,楚國的勢力正在駿駿北上,北狄也因

15

宋襄公伐齊而救之,并與齊國在邢結(jié)盟。楚國北上與北狄南下

的形勢比齊國初年還要險惡。這時齊國既不能再興,第二次尊

王攘夷的事業(yè)自然就為晉國所承擔(dān)了。晉國受封較早,始封君

是周成王弟叔虞,都于唐(今山西翼城縣境)。

叔虞子燮父時遷都今之太原晉水之旁,改國號曰晉(詳見

《國語?晉語》、《史記?晉世家》),就是后來的晉國。它的疆

域居今晉南和汾、泠流域一帶,表里山河,“景霍以為城,而汾、

河、沫、泠以為渠”(《國語?晉語二》),“晉居深山,戎狄之與

鄰”(《左傳》昭公十五年),四面都是戎狄小國,雖然地大勢固,

但影響了它與中原的交往。到了西周末年,晉國開始強盛,晉

文侯曾與鄭武公共同輔平王東遷。公元前745年文侯死,子昭

侯立,封文侯弟桓叔成師于曲沃,建立了一個強宗。此后的晉

國,實際分裂為二。春秋初年的六十七年間,內(nèi)亂一直沒有停

息,到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滅晉而自立,買取周王的冊封,

終于取代大宗列為正式諸侯,結(jié)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而統(tǒng)一起

來。

晉武公死,其子儻諸繼位,是為獻公。他由于參與過其父

攻滅大宗的斗爭,頗知旁系支庶宗族的危害,采用大夫士■的

計策離間桓、莊之族,使他們自相殘殺,從此晉國內(nèi)部消除了

威脅君位的力量,專力向外擴張領(lǐng)土。魯閔公元年(公元前661

年),晉獻公始作二軍,起兵滅掉耿(在今山西河津縣境汾水南)、

霍(在今山西霍縣)和魏(在今山西芮城縣)三國,把耿、魏

賜給了趙夙和畢萬,這就伏下了后來三家分晉的根苗。次年,

命太子申生進攻狄人東山皋落氏(今山東曲沃東)。魯僖公二年

(公元前658年)命里克、荀息率軍進攻虢國。于是,晉國西

到黃河與秦相接,西南到今之三門峽一帶扼有桃林塞險關(guān),南

到晉豫交界地,東達太行山麓。成了北方的大國,開始參與中

原諸侯的會盟。獻公滅掉群宗后,晉國的力量一時集中在公室,

加之他整軍經(jīng)武,兼弱攻味,已經(jīng)積累了向外爭霸的潛能???/p>

惜他晚年沈迷女色,不大振作,又廢嫡立庶,釀成內(nèi)亂,相繼

在位的是碌碌無為的惠公和懷公。因而,晉國一直處于動蕩不

安的狀態(tài)之中。

魯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公子

重耳,在秦的援助下回國即位,是為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他

舉賢任能,勤理軍政,“救乏振滯,匡困資無。輕關(guān)易道,通商

寬農(nóng)。懋稿勸分,省用足財”(《國語?晉語四》),實行有利于

生產(chǎn)發(fā)展的政策。這樣就使“政平民阜,財用不匱”(《國語?晉

語四》),晉國大治,打下了開創(chuàng)霸業(yè)的基礎(chǔ)。

魯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5年),周王室發(fā)生了王子帶之

亂,周襄王出居鄭國汜地(今河南襄城縣境)避難,并派人到

秦、晉求援。晉文公君臣認為這是獲得勤王的絕好機會。于是

辭掉秦師,出兵殺王子帶,護送襄王回國。襄王為了酬謝文公

的功勞,賜他陽樊(今河南濟原縣東南)、溫(今河南溫縣)、

原(今河南濟原縣北)、橫矛(今河南修武縣)四邑,“晉于是

始起南陽(今河南西北位縣、濟原一帶)”(《左傳》僖公二十五

年),提高了晉在中原諸侯中的威望。

晉文公即位時,宋襄公已經(jīng)死去兩年,當(dāng)時不僅魯、鄭、

宋等國都屈服于楚,甚至象中衰后的齊國也受到楚國的危脅。

晉文公要想稱霸中原,首先必須轉(zhuǎn)其矛頭指向楚國。魯僖公二

十七年(公元前633年),楚圍宋,宋告急于晉。晉大夫先軫對

文公說:“極施(指文公出亡過宋時,曾受宋君的厚贈)救患,

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焙纫矊ξ墓f:“楚始得曹而新昏

于衛(wèi),若伐曹、衛(wèi),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保ň姟蹲髠鳌?/p>

信公二十七年)文公聽從此言,便把晉國舊有的二軍擴充為三

軍,先去侵伐楚的與國曹、衛(wèi),并將侵占的曹、衛(wèi)之田送給宋,

又叫宋人賂取齊、秦的救援。楚師子玉遣使至?xí)x,表示愿釋宋

圍,但要晉軍同時退出曹、衛(wèi)。而晉人私許曹、衛(wèi)撤兵,使曹、

衛(wèi)背楚從晉,晉又拘留楚國的來使,以激怒楚,于是,魯僖公

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晉國聯(lián)合了秦、齊、宋,出兵車七

百乘,與楚大戰(zhàn)于城濮(山東范縣臨濮集)。戰(zhàn)爭開始時,楚軍

占優(yōu)勢,晉軍為了爭取主動,“退三舍”即去九十里處駐扎下來。

但楚軍主帥堅持開戰(zhàn),“楚眾欲止”士氣不甚旺盛。戰(zhàn)爭中,晉

軍下軍副將胥臣選擇楚軍力量薄弱的右軍陳、蔡兩國攻擊;晉

的中軍與上軍則集中力量打擊楚的下軍,因而打敗了楚軍的左

右兩翼,取得了勝利。這次戰(zhàn)爭史稱“城濮之戰(zhàn)”,是春秋前期

最大的一次戰(zhàn)爭,使楚國在擴張中第一次遭到嚴(yán)重打擊,有力

地制止了楚的北上。晉文公打退了狄族,保護了王室;又打擊

了北侵的楚國,再一次緩和了緊張局勢。城濮之戰(zhàn)后,諸侯服

晉,晉文公就在踐土(今河南原陽縣西南)同齊、魯、宋、衛(wèi)

等七國之君結(jié)盟曰:“皆羿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

之,俾隊其師,無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均見《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這次會盟中,周襄王也被召來參加,并冊命晉

文公為“侯伯”。從此,晉國也就正式確立了霸主地位。

原來,晉國“僻處山戎,不與諸姬等齒”,春秋以后才不斷

攻伐戎狄和同姓。晉司馬女叔侯云:“虞、虢、焦、滑、霍、揚、

韓、魏,皆姬姓也,晉是以大。若非侵小,將何所?。课?、獻

以下,兼國多矣,誰得治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晉國

的霸業(yè)自文公以下就是在不斷摧毀邦國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靖王子帶之亂,納周襄王,王賜陽樊、

溫、原、橫茅之田,表現(xiàn)得最為明白。晉文公接收陽樊時,《國

語?周語中》云:“陽人不服,晉侯圍之。倉葛(韋昭注:“陽

人也")呼曰:今將大泯其宗彷,而蔑殺其民人,宜吾不服

也!“蔑殺其民人”是不承認其人民的“國人”身份,“泯其

宗祐”是摧毀其國的統(tǒng)治階級,將全部征服民降為“野人”,征

服地淪為邑。這種作風(fēng),大概是晉國的一貫作法,晉獻公滅虢

平虞取魏以來就是如此,所以陽樊人“不敢服”。因為“陽人(據(jù)

明道本增)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師旅,樊仲之官守焉。其

非官守,則皆王之父兄甥舅也”(《國語?晉語四》),他們“誰

非王之親姻”(《左傳》信公二十五年),不是“裔民”(《國語?周

語中》)。按照過去的禮法,晉國本該維護他們的存在才對,然

而文公還是“出其民”(《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占有其地。由

此可見,晉文公以后雖仍維持霸主盟會的虛表,然而齊桓公以

來的所謂霸主精神已經(jīng)喪失,只是另一種政治形態(tài)出現(xiàn)的前奏,

弱肉強食,已為人們公開承認了。公元前541年,晉楚會盟。

魯伐莒,富人告于會,楚欲戮魯使,晉國執(zhí)政趙鞅曰:“疆場之

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自無令王,諸侯逐進,狎(更)主

齊盟,其又可壹乎?恤大舍小,足以為盟主,又焉用之?封疆

之削,何國蔑有?主齊盟者,誰能辯(治)焉?”(《左傳》昭

公元年)。這里已經(jīng)看不到齊桓霸政時的精神,而且也不為人們

所理會。趙鞅為盟主,既然正式宣布會盟共存精神的結(jié)束,代

之而起的當(dāng)然是名正言順的殘殺征伐,戰(zhàn)國時代的兼并戰(zhàn)爭即

將來臨矣。

7.秦穆公稱霸西戎

秦本贏姓,原為東方部落,可能在周初遷到西方,最后到達

20

今之甘肅天水附近。秦國的始封君是非子,地處戎狄之間。周

厲王時犬戎勢力強大,逐漸向東擴張,周宣王命非子之孫秦仲

為大夫討伐犬戎,結(jié)果戰(zhàn)死。秦仲孫襄公護送平王東遷,平王

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賜給了秦。以后,秦不斷和戎狄斗爭,擴張

了土地。襄公的兒子文公戰(zhàn)敗犬戎,據(jù)有關(guān)中地區(qū),并決定在

■渭水交匯處建都,到憲公(文獻中作寧公,據(jù)《秦公鐘》銘,

可知寧乃憲之誤)時,遷都平陽(今陜西寶雞市東),德公時遷

都于雍(今陜西鳳翔縣南),實現(xiàn)了秦文公的遷都計劃。雍是一

個重要的交通要道,對于秦的發(fā)展頗為有利。魯莊公六年(公

元前688年),秦武公向西滅邦、冀戎(在今甘肅天水市附近),

建立了縣制,次年滅小虢(在今陜西寶雞市附近)等地,擁有

西周王朝京畿內(nèi)的八百里秦川。這種良好的自然條件以及冶鐵

技術(shù)的發(fā)達,為秦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zhì)基礎(chǔ)。

德公遷雍以后是宣公(公元前675—664年)和成公(公元

前663-660年),在此十幾年間,秦國對戎狄的斗爭沒有取得

很大進展。到了秦穆公時,便積極向東擴展自己的勢力,逐漸

強大起來。

魯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晉文公死,太子繼位,

是為襄公。

秦穆公乘此機會,派孟明視(百里奚子)、西乞術(shù)、白乙丙三

人帶兵侵鄭。秦軍經(jīng)過周到了滑國,遇到去周做買賣的鄭國商

21

人弘高和奚施。他們知道,秦國來意不善,弘高一面派奚施向

鄭君報告消息,一面“以乘韋先,牛十二犒(秦)師”,而且假

托鄭國君命說:“寡君聞吾干將步師出于敞邑,敢犒從者。“鄭

穆公得到奚施報告,派人去偵探秦國駐的客館,知道他們確有

侵略陰謀,便說:“吾子淹久于敞邑,唯是脯資,館牽竭矣。為

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圃也,吾子取其麋鹿,

以間(閑)敞邑,若何?”孟明視得知鄭國已有準(zhǔn)備,“滅滑而

還”(均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但秦軍行經(jīng)般地(今河南

浴寧縣西北)時,碰到晉軍和姜戎的夾攻,秦師全軍覆沒。秦

軍的主帥孟明、西乞、白乙等,被晉俘獲。魯文公二年(公元

前625年)秦伐晉,戰(zhàn)于彭衙(今陜西白水縣東北),晉將狼瞳

率領(lǐng)人馬首先沖進秦陣,打亂對方陣勢,隨后掩殺,秦軍大敗

而逃。晉人嘲笑秦國說:“這是一次“拜賜之師”(《左傳》文公

二年)。過了一年,秦穆公親自領(lǐng)兵伐晉,渡過黃河便燒掉乘舟,

表示不勝不回。晉人見秦有決一死戰(zhàn)之心,不敢應(yīng)戰(zhàn)。這次戰(zhàn)

爭秦國雖然得勝,但是秦國力量終究不如晉國,特別是晉國占

領(lǐng)了被稱為“桃林之塞”的秦國門戶(在今河南靈寶縣,西接

陜西潼關(guān)縣界,這就是后來秦國的函谷關(guān)),秦國東進的道路被

晉所扼,穆公乃用由余向西方戎狄地區(qū)發(fā)展,遂霸西戎,“兼國

十二,開地千里”(《韓非子"十過篇》)o

22

8.楚莊王北向稱霸

秦國的東進,雖被晉國阻止,但晉國對南方的楚國北上卻無

力阻當(dāng),終使楚莊王稱霸中原。

楚穆王死,子侶立,是為莊王。莊王即位(公元前613年)

時,國內(nèi)的貴族斗爭使他不能掌握國政,加之接連發(fā)生天災(zāi),

國內(nèi)經(jīng)濟困難,周圍的群蠻、百濮和庸人又都趁機騷擾,形勢

嚴(yán)重。不久,楚滅庸后,解除了西部的威脅,地盤擴展到今湖

北西北,與秦接壤,既方便了秦楚交往,又使楚國有可能將其

注意力轉(zhuǎn)向北方。

楚莊王是一位雄材大略的君主?!蹲髠鳌氛f他以“■敖(又

稱沈尹、孫叔敖)為宰”,改革政治,勤于生產(chǎn),整飾軍備,提

高戰(zhàn)斗力,因而楚莊王雖然連年用兵中原,但其國力充足,“民

不罷勞,君無怨“商農(nóng)工賈,不敗其業(yè),而卒乘輯睦”(均

見《左傳》宣公十二年)。

魯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大膽北進,征伐陸渾

之戎(河南嵩縣),進軍到伊洛地帶,觀兵于周疆。周定王派大

夫王孫滿前去慰問,而楚莊王卻趁機向王孫滿詢問周王室九鼎

的大小輕重。九鼎是王權(quán)的象征,楚莊王的問鼎輕重則有恣肆

其強橫,儼然欲取天子而代之的架勢。因此,王孫滿用話折服

地說:“在德不在鼎..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

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

輕重,未可問也”(《左傳》宣公三年)。莊王一聽王孫滿的話強

硬,知道周王室尚未可輕視,便班師回國。

公元前605年,楚國令尹斗越椒,在椒陽(今河南南陽市)

殺死司馬■賈,駐軍椒野(今河南新野縣),阻止莊王回國。莊

王求和不成,戰(zhàn)于皋滸(今湖北襄樊市西),殺死斗越椒。從此,

莊王知道,要圖中原必先平定南方。公元前601年,群舒皆叛

楚國,于是莊王起兵伐滅舒、蓼,畫正疆界,一直到了滑水(今

安徽合肥市東)地方,與吳越兩國結(jié)了盟,方才回去。楚在江

淮流域的勢力漸趨鞏固后,便再回頭征伐北方。

魯宣公H^一年(公元前598年),楚莊王伐鄭,攻到棟地。

鄭國大臣子良說:“晉、楚不務(wù)德而兵爭,與其來者可也。"(《左

傳》宣公十一年)。辰陵盟后,鄭又附晉,莊王大怒,起兵圍鄭,

三月而破,鄭降于楚。晉聞訊后,便派大兵救,于是晉楚兩軍

大戰(zhàn)于部(今河南滎陽北)。此時晉國政令不行,將帥不和,晉

軍終于戰(zhàn)敗逃歸。

在晉、楚爭霸中,宋國跟隨晉國最緊,這對交通齊魯和稱霸

中原不利,因而楚莊王就想找個借口進攻宋國。魯宣公十四年

(公元前595年),楚又圍宋達九月之久,宋向晉國告急,晉國

畏楚不敢出兵。這時,魯、宋、鄭、陳都歸服了楚同。魯成公

二年(公元前589年),楚莊王雖然已死,但楚國在蜀地(今山

東泰安西)召集十二諸侯會盟,秦、齊大國都曾到會,可見楚

24

國勢力之大。楚在春秋時代先后兼并了十二國,疆土最大,所

以《國語?楚語上》說:“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征南海,訓(xùn)

及諸夏,其寵大矣?!?/p>

9.晉國復(fù)霸與中原爭霸的尾聲

晉、楚兩國的斗爭歷史表面看來雖很混亂,卻有其井然的條

理,是一種格局的循環(huán)。也就是說,晉、楚兩強一場大戰(zhàn)后,

晉勝,則一些以前附楚的小國自動或被動地轉(zhuǎn)而附晉,這樣一

來,楚國不肯甘休,便和這些小國算帳;小國從了楚,晉又不

肯罷休,也和這些小國算帳。這種帳,越算越不清楚,終于晉、

楚兩強又來一場大戰(zhàn)。

隨著晉的中衰,和晉一向站在一邊的齊國,逐漸對晉怠慢

起來。齊頃公時,一面和楚連結(jié),一面不斷對魯、衛(wèi)兩國用兵。

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魯、衛(wèi)兩國由于不堪齊的侵伐而

向晉國乞師,晉派大軍到靡笄山(今山東厲城縣附近)下,晉、

齊兩國正式宣戰(zhàn),在塞地(山東濟南市西)交鋒,齊師戰(zhàn)敗。

這次戰(zhàn)爭,齊國的地位大為削弱,晉國取得重大勝利,晉國又

重新增強了在諸侯國中的霸主地位。

在晉、齊簟之戰(zhàn)中,楚國雖然表面中立,實際上是支持齊

國的。同年,楚侵衛(wèi),又攻占魯國的蜀邑。對于楚國這樣的氣

勢,晉國當(dāng)然不肯甘心。在楚國盟蜀的第二年(公元前588年)

晉國約集了魯、宋、衛(wèi)、曹等國伐鄭。這時,楚不敢與晉爭,

晉也不敢與楚戰(zhàn)。在這種晉、楚均勢的情況下,晉國接受了由

楚國逃來的申公巫臣的建議,南聯(lián)吳國。“吳始伐楚、伐巢、伐

徐”,鬧得子重、子反在戰(zhàn)場上“一歲七奔命”,“蠻夷屬于楚者,

吳盡取之”(均見《左傳》成公七年),使得楚國受到很大牽制。

魯成公十一年(公元前580年),晉厲公立。他很有重整晉

國的意思。

“初立,欲和諸侯,與秦桓公夾河而盟。歸而秦倍盟,與

翟謀伐晉。三年,使呂相讓秦,因與諸侯伐秦”(《史記?晉世

家》)。晉人一向所稱的齊、秦、狄、楚四強,這時除楚之外,

都為晉所制服。魯成公十二年(公元前579年),宋國執(zhí)政者華

元因與楚國令尹子重、晉國中軍元帥架書友好,聽說晉、楚均

有議和之意,便從中促成了歷史上所說的第一次弭兵會議。但

是,由于晉、楚兩國都無誠意,這次弭兵僅使兩國矛盾得到了

一時的緩和,到魯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春,楚國首先

背約向鄭、衛(wèi)進攻。次年,晉因鄭國服從于楚而伐鄭,鄭國求

救于楚,楚恭王率軍救鄭。晉軍渡過黃河,與楚軍在鄢陵(今

河南鄢陵縣)相遇,兩軍大戰(zhàn),楚國敗北而歸。晉的勝利助長

了晉厲公的驕傲情緒。他于魯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74年)“欲

盡去群大夫,而立其左右”(《左傳》成公十七年),殺掉了郤至、

郤錨、郤顰,想以此加強君權(quán)。但是,由于晉國公室弱而卿大

26

夫強的趨勢已難扭轉(zhuǎn),所以第二年,厲公反被欒書、中行偃以

其黨襲捕,“囚之”。厲公被殺后,架書派荀?“迎公子周于周

來,至絳,刑雞與大夫盟、而立之,是為悼公”(《史記?晉世

家》)。

晉悼公繼位以后,“始命百官,施舍己(免)責(zé)(債),逮

(惠及)鰥寡,振(起)廢滯(免職或長期沒有遷升的),匡乏

困,救災(zāi)患,禁淫慝,薄賦斂,宥罪戾,節(jié)器用,時(有一定

時限)用民”,因而國基得以穩(wěn)定;然后又任命一批才能稱職、

德行稱爵的官吏,做到了“舉不失職,官不易方(常道),爵不

逾德,師不陵正,旅不逼師,民無謗言”(均見《左傳》成公十

八年),為晉國復(fù)霸打下了基礎(chǔ)。

晉悼公在對待戎族的政策方面,采取了魏繹的和戎政策,

即“戎狄薦居,貴貨易土,土可賈焉,一也;邊鄙不聳,民狎

其野,稽人成功,二也;戎狄事晉,四鄰振動,諸侯威懷,三

也;以德綏戎,師徒不勤,甲兵不頓,四也;鑒于后羿,而用

德度,遠至邇安,五也”《左傳》襄公四年)。也就是用財物去

騙取戎族的大片土地,以代替過去的軍事殺伐,派魏絳去安撫

諸戎,與戎族結(jié)盟,從此晉國免除了后顧之憂,便可抽出兵力

和楚國爭奪鄭、宋,爭霸中原了。

鄢陵之戰(zhàn)以來,鄭國一直服從于楚。魯襄公二年(公元前571

年),晉在虎牢(今河南汜水)筑城以逼鄭。出于鄭國經(jīng)不起晉

27

國的壓力,“鄭人乃成”(《左傳》襄公二年),又轉(zhuǎn)向于晉。這

時,晉、楚俱弱,但因晉國略占上風(fēng),楚國不能與晉國對抗,

晉悼公才能復(fù)霸,但其最大成效也就在于征服了鄭國而已。

此時,由于各國公室業(yè)已衰弱,大夫日強,春秋時代的歷史

逐漸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原爭霸至此也就接近尾聲矣。

10.春秋時期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春秋時期的各國兼并與大國爭霸歷史局面的出現(xiàn),實質(zhì)上是

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及其地方不平衡性在政治上的一種反映。

鐵制工具的使用

春秋時期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首先是從生產(chǎn)工具的變化和發(fā)展開

始的。鐵制工具在中國是什么時代發(fā)明和使用的,目前學(xué)術(shù)界

還有爭議。1972年底,在河北藁城臺西商代遺址中出土了一組

青銅器和玉器,是一個墓葬的殉葬品,其中有一件鐵刃銅鉞。

這件兵器在銅質(zhì)的鉞身前部嵌以鐵制的鉞刃,據(jù)鑒定,這

個鐵刃可能來自隕鐵。有的同志據(jù)此說,在商代鐵的使用已經(jīng)

開始了。人類使用隕石制成的鐵器雖然開始很早,不過由于隕

石來源稀少,當(dāng)然不可能對當(dāng)時生產(chǎn)起什么作用。隕鐵的利用

雖然能使人類初次認識了鐵,對于后來的鐵礦的冶煉也可能會

有幫助,但是隕鐵的使用并不能證明當(dāng)時人類已經(jīng)有了鐵的發(fā)

明?!对娊?jīng)?大雅?公劉篇》里描寫周的祖先公劉到■地建國時,

曾經(jīng)“取厲取鍛,止基乃理”?!渡袝?費誓篇》記述成王時魯

國伯禽討伐徐戎的誓師詞中又說:“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

鋒刃,無敢不善。”有人據(jù)此認為公劉時代已有鐵制工具,西周

初期已用鐵兵器,都難成說?!豆珓⑵返摹板憽弊?,本也作“碳”,

《毛傳》云:“碾,石也鍛,自應(yīng)作破為是。《說文》訓(xùn)破云:

“石也。”段玉裁以為“《大雅》:'取厲取嘏'今本作‘取鍛',

當(dāng)依釋文本又作嘏。”

直到目前為止,出土資料還沒有確切的證據(jù)說明西周時期

已有鐵制農(nóng)具出現(xiàn)。

《詩經(jīng)?秦風(fēng)?駟■篇》云:“駟■扎阜,六轡在手”,孔

穎達《正義》字又徑作“鐵”字,這是先秦典籍中所見最

早的“鐵”字。這里既把黑色的馬稱為“■”或“鐵"必然這

種黑色金屬在當(dāng)時已是常見之物,而后才有可能把黑色的馬也

稱為

《駟■篇》為秦襄公時詩,正當(dāng)兩周之交。因此,我們可

以說,我國的鐵制工具至少在西周末年的周王畿內(nèi)已經(jīng)使用于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肚毓?zhèn)》、《秦公鐘》早已流傳于世,1978年在陜

西寶雞縣楊家灣太公廟村出土的五件青銅鐘和三件鎮(zhèn)更是這方

面的代表作。鐘、鋪上都有長篇銘文,據(jù)此可知其為秦武公時

所造。1978年在甘肅靈合縣景家莊春秋早期的秦墓中又出土有

一把銅柄鐵劍。所有這些,都可與上述文獻記載互相印證。

29

不過,這時的鐵只能是一種通過低溫固體還原法或稱塊煉

法煉出來的“鍛鐵”,不可能是“鑄鐵'?!蹲髠鳌氛压拍?/p>

(公元前513年)載晉國的趙鞅、荀寅帶領(lǐng)軍隊在汝水旁邊筑

城,借此向“國”中征收軍賦“一鼓鐵”,用來鑄“刑鼎”。這

“一鼓鐵”,杜預(yù)注云:”令晉國各出功力,共鼓行為鐵,計令

一鼓而足”,認為“鼓”是“鼓鑄”之意,孔穎達《正義》引服

虔說:“《曲禮》曰:獻米者操量鼓,取晉國一鼓鐵鑄之?!薄豆?/p>

子?地數(shù)篇》云:“武王立重泉之戍,今日:民自有百鼓之粟者

不行",注曰:“鼓,十二斛也?!薄犊鬃蛹艺Z?正論篇》亦載此

事,注云:“三十斤謂之鐘,鐘四謂之石,石四謂之鼓?!薄缎?/p>

雅》說同。這都主張“鼓”是一種量器單位。我們認為,不論

“鼓”字如何解釋,這些記載都反映了當(dāng)時的冶鐵技術(shù)已經(jīng)能

夠鑄出比較大量的“鑄鐵”,說明我國的冶鐵技術(shù)已由過去的

“鍛”發(fā)展到了“鑄”的階段。在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年代較

早的鐵器計有三批六件。江蘇六合程橋吳墓的兩件鐵器,是用

塊煉鐵作為原料,鐵條特征表現(xiàn)很清楚。洛陽水泥制品廠灰坑

出土的空首鐵錘和長沙識字嶺314號墓出土的小鐵槽都是用鑄

鐵鑄造的。據(jù)此更可以判斷: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掌握塊煉法

不久,就發(fā)明了冶煉生鐵的技術(shù),說明由于我國青銅鼓鑄技術(shù)

的發(fā)展,加快了煉鐵技術(shù)的進程。

《國語?齊語》記載管仲的話說:“美金以鑄劍戟,試諸狗

30

馬。惡金以鑄、夷、斤、■,試諸壤土。”可見,春秋時期的

兵器雖然仍用青銅鑄造,而在農(nóng)具、木工具方面已經(jīng)采用鐵制

的了。春秋中葉齊靈公時的《叔夷鐘》銘中有“造或徒四千”

的記載,“或”,當(dāng)是“鐵”字的初文,可知,此時似乎已有大

批采鐵冶煉的官徒。當(dāng)時的冶鐵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了較高階段,

據(jù)說,吳王闔閭鑄造“干將”、“莫邪”兩把寶劍時,曾使用“童

女童男三百人鼓蒙裝炭”,然后,“金鐵刀湍,遂以成劍”(《吳

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說明當(dāng)時煉爐上所使用的橐是不少的。

這種鼓風(fēng)用的大皮囊因其形式象橐而得名,其鼓風(fēng)管因和■的

管樂器差不多,就稱為“■,這種鼓風(fēng)設(shè)備也就被稱為“橐

后來《老子》的作者曾把宇宙整個空間比作這種鼓風(fēng)設(shè)備,說:

“天地之間,其猶橐■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老子》第

五章)。這種橐,當(dāng)時可能是用牛皮作的,所以墨子說:“橐以

牛皮”、“灶用四橐”(《墨子?備穴》)。但是,應(yīng)當(dāng)注意的是,

春秋時代的鐵制工具出土數(shù)量畢竟很少,這表明當(dāng)時鐵制工具

的使用還很不普遍。例如前引長江流域在江蘇六合春秋晚期吳

國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農(nóng)具和手工業(yè)工具,均為青銅制造。就是在中

原地區(qū),例如在河南洛陽王城、鄭州碧沙崗和山西侯馬等地春

秋中晚期以至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遺址中,還普遍存在石、骨、蚌

器的生產(chǎn)工具。恩格斯說:“鐵使更大面積的農(nóng)田耕作,開墾廣

闊的森林地區(qū),成為可能:它給手工業(yè)工人提供了一種其堅固

和銳利非石頭或當(dāng)時所知道的其他金屬所能抵當(dāng)?shù)墓ぞ?。所?/p>

這些,都是逐漸實現(xiàn)的;最初的鐵往往比青銅軟,所以石器只

是慢慢地消失的”。鐵器的使用提高了生產(chǎn)力,使社會經(jīng)濟有了

顯著發(fā)展,也使社會夫系發(fā)生了變化。

農(nóng)業(yè)技術(shù)的進步

鐵制工具的使用為深耕和興修水利等創(chuàng)造了條件。

鐵制農(nóng)具出現(xiàn)以后,牛耕漸趨普遍起來,牛耕技術(shù)的發(fā)展,

只有與鐵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發(fā)揮出它的功能。社會上的語

言習(xí)俗,能夠反映一種行為或事實的普遍存在,而且這種行為

或事實,又多是存在了一段相當(dāng)長的時間。孔子弟子冉耕字伯

牛,司馬耕,字子牛,都以“?!焙汀案弊鳛槊妥?,顯示

了牛耕的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