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人口分布與遷移_第1頁
第5章 人口分布與遷移_第2頁
第5章 人口分布與遷移_第3頁
第5章 人口分布與遷移_第4頁
第5章 人口分布與遷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5章人口分布與遷移人口分布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時間內的空間存在形式、分布狀況。包括各類地區(qū)總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特定的人口過程和構成(如遷移、性別等)的分布等。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自然環(huán)境條件(如緯度、海拔、距海遠近等)對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0世紀以來,隨世界范圍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越來越大。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前者是人口按陸地平面投影的地理位置分布的狀況;后者則是人口按海拔高度所在的分布狀況。胡煥庸線胡煥庸線(HuLine,或Heihe-TengchongLine,或Aihui-TengchongLine),是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最初稱“璦琿—騰沖一線”,后因地名變遷,先后改稱“愛輝—騰沖一線”、“黑河—騰沖一線”。這條線從黑龍江省璦琿到云南省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基本直線。線東南方36%國土居住著96%人口,以平原、水網、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為主要地理結構,自古以農耕為經濟基礎;線西北方人口密度極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因而劃出兩個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中科院國情小組根據2000年資料統(tǒng)計分析,胡煥庸線東南側以占全國43.18%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93.77%的人口和95.70%的GDP國家面積(平方公里)人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摩納哥1.953198716403.6新加坡692.744527326428.1馬耳他3163974991257.9馬爾代夫3003201651067.2巴林665656397987.1孟加拉144000133376684926.2巴巴多斯431276607641.8毛里求斯20401200206588.3瑙魯2112329587.1韓國9848048324000490.7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

國家面積

(平方公里)人口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圭亞那2149706982093.2加拿大9976140319022683.2利比亞175954053685853.1毛里塔尼亞103070028288582.7冰島1030002793842.7蘇里南1632704364942.7博茨瓦納60037015912322.7澳洲7686850195467922.5納米比亞82541818209162.2蒙古156500026944321.7全球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

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所屬國家城市區(qū)域面積(平方公里)總人口(萬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印度孟買484143529650印度加爾各答531127023900巴基斯坦卡拉奇51898018900尼日利亞拉各斯738134018150中國深圳46680017150韓國首爾1049175016700中國臺北37657015200印度金奈41460014350哥倫比亞波哥達51870013500中國上海746100013400人口遷移人口遷移(migration)的界定。約翰斯頓(JohnstonRJ):“個體或群體居住地的永久性或半永久性改變”(人文地理學詞典,1994);蘇珊(Susan):“從一地轉向它地的人口移動”(Oxforddictionaryofgeography,2001)。聯合國《多種語言人口學辭典》:“人口在兩個地區(qū)之間的地理流動或者空間流動,這種流動通常會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遷出地到遷入地的變化。這種遷移被稱為永久性遷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變化的人口移動?!比丝谶w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兩個地區(qū)之間的空間移動,這種移動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遷出地到遷入地的永久性或長期性的改變。遷移的地域空間變動統(tǒng)計取決于遷移的地域范圍的界定。只有跨越界定的地域范圍的居住地變動才能統(tǒng)計為遷移。地域范圍的界限可以是縣、區(qū);也可以是省、市;也可以是國家,甚至洲。我國戶籍管理部門日常統(tǒng)計人口遷移一般以鄉(xiāng)鎮(zhèn)與市轄區(qū)為地域范圍人口遷移的兩個屬性:(1)人口遷移的時間屬性。即只有那些居住地發(fā)生“永久性”變化的運動才能稱為人口遷移,而日常通勤活動造成的居住地暫時變動則排除在外。(2)人口遷移的空間屬性。即人口遷移必須遷出原居住地一定距離,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線為依據,從而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區(qū)域內改變居住地的人口。遷移涉及人口在地理分布上的變動。遷移不同于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更多地受經濟、政治、文化影響。遷移模型更復雜,難以定量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遷移:指有長久傾向的超越地域界限的常住地變動。流動:指以工作、學習、經商、旅游或其他社會經濟活動為目的的暫時居住地變動。聯系與區(qū)別人口流動常是人口遷移的前奏。二者的區(qū)別還涉及遷移的政策環(huán)境。影響因素

自然環(huán)境因素1.氣候,不僅直接影響人的身體,而且影響著一個地區(qū)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2.淡水,的分布及其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生活、生產的空間格局,從而決定著人類的遷移方向和規(guī)模。3.土壤,是影響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條件。4.礦產,是資源生產發(fā)展,特別是制造業(yè)的基礎。影響因素社會經濟因素1、經濟因素。①多數情況下,人口遷移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收入,從而能有更好的生活水平。②宏觀上看,經濟布局的改變也會造成大量人口的遷移。如我國經濟特區(qū)的設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遷入。③經濟發(fā)展階段的影響:工業(yè)化和后工業(yè)化。2、交通和通信的發(fā)展,相對縮小了地區(qū)之間的距離,減少了妨礙人口遷移的各種困難,促進了人口的遷移。3、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期望,也改變了人們認識外部世界的態(tài)度,從而促進了人口的遷移。4、婚姻和家庭,婚姻是影響青年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如實現家庭團聚)則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遷移中起著重要作用。政治因素1、政策,特別是有關人口遷移政策的實施。2、戰(zhàn)爭,是對人類正常生活環(huán)境和秩序的破壞,并常常引起人口遷移。例如:二戰(zhàn)期間,歐洲人口遷移達到3000萬人。20世紀末發(fā)生在非洲盧旺達、剛果地區(qū)的部族戰(zhàn)爭,歐洲巴爾干半島地區(qū)的沖突等,引起人口遷移的數目同樣以數百萬計。3、政治變革,政治上的變革,政治中心的改變等。影響因素歷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黃河中下游平原——從秦漢時期開始,向四周擴散,特別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胡煥庸認為,由“安史之亂”引發(fā)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qū),中國人口地理分區(qū)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移民實邊、戰(zhàn)爭和自然災害。歷史上,每當我國北方地區(qū)發(fā)生一次戰(zhàn)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人口南遷。歷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新中國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由于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許農村居民遷入城市,我國人口遷移規(guī)模較小,頻率比較低。80年代后期以來,人口流動和遷移的規(guī)模逐漸增加,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爆發(fā)式增長。國際人口遷移國際人口遷移是指人口跨國界并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國際遷移在歷史上曾不斷發(fā)生,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15世紀地理大發(fā)現以來從舊大陸向新大陸的遷移高潮。近代國際遷移的主要方向為:①歐洲繼續(xù)向新大陸遷移;②非洲黑奴被迫販往美洲;③中國人、日本人、印度人開始遷往東南亞、美洲、大洋洲等地。二戰(zhàn)后,國際遷移的特點發(fā)生變化:持續(xù)了數百年向新大陸的遷移已近尾聲;由發(fā)展中國家遷往發(fā)達國家的外籍工人越來越多;因區(qū)域性政治沖突頻頻爆發(fā)而不斷產生國際難民也成為國際遷移的重要部分。聯合國1977年對國際遷移的區(qū)分遷入遷出非居民居民居民非居民長期遷入者/長期遷出者/短期遷入者短期出境回國者短期遷出者短期入境者離開來自國外的訪問者出境訪問回國者出國訪問者外國訪問者離境流浪者流浪者流浪者流浪者入境工作的邊境勞工出境工作回國者出境工作的邊境勞工出境工作者過境者//過境者難民/難民難民外交官及來遷入國上任的外國軍人外交官及卸任回國軍人外交官及出境赴任的軍人外國外交官及軍人卸任離境一些概念遷移流(migrationstreamormigrationflow):指一定時期內,具有相同的原居住地(遷出地)和相同的目的地(遷入地)的遷移人次(而非人數)。遷移者(migrant):一定時期內具有超越給定地理區(qū)域的常住地變更行為的人。國際遷移:國際遷入者(immigrant)、國際遷出者(emigrant)遷移理論“遷移律”英國的萊文斯坦(E.Ravenstien)于1880年發(fā)表論文“人口遷移之規(guī)律”,提出了人口遷移的七條規(guī)律(Lawofmigration):研究領域具體定律定律內涵遷移機制經濟律為了提高和改善生活質量而進行遷移城鄉(xiāng)律鄉(xiāng)村居民比城鎮(zhèn)居民遷移可能性要大遷移結構性別律女性遷移以短距離為主,且相對于男性遷移傾向更強年齡律各年齡段,人口遷移的傾向是不同的,青年人是人口遷移的主體空間特征距離律移民的數量分布隨著距遷入中心距離的增加而減少遞進律中心城市吸納鄉(xiāng)鎮(zhèn)人口所造成的空缺,將由鄉(xiāng)鎮(zhèn)周邊更遠地區(qū)的居民所填補,直到中心城市的吸引力波及到最偏遠的角落雙向律遷移的流向不是單向的,每一股主流都伴隨相應補償流“推力——拉力”理論Herberle于1938年提出人口遷移的推拉模型,指出人口遷移是由于遷出地的推力或排斥力和遷入地的拉力或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遷移者個體的行為決策過程來看,推力——拉力理論的成立包含兩個基本假設:一是假設人們的遷移行為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二是認為遷移者對原駐地和遷入地的信息有比較充分的了解。1966年,E·S·Lee在其《遷移理論》一文中系統(tǒng)總結了“推力——拉力”理論。將影響遷移行為的因素概況為4個方面:①與遷入地有關的因素;②與遷出地有關的因素,③各種中間障礙;④個人因素。引力理論美國社會學家Casey把“萬有引力定律”引入推拉模型,并應用于人口遷移研究。他認為,兩地之間遷移人口與兩地人口規(guī)模成正比,與兩地之間距離成反比,并基于此提出了引力模型(gravitymodel):Mij=a*k*Pi*Pj/d式中,Mij為i地與j地之間的人口遷移量,Pi、Pj分別為兩地的人口規(guī)模,d為兩地之間的距離,k為常數,a為距離衰減系數。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

Lewis1954年發(fā)表的論文《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fā)展》,明確提出了二元經濟結構的理論模式:農村人口轉移模型,也叫兩部門理論(twosectorstheory)。發(fā)展中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特征是二元結構,即同時存在著傳統(tǒng)落后的農業(yè)部門與現代發(fā)達的城市工業(yè)部門,其中后者是經濟增長的主導部門。由于兩部門勞動生產率與勞動邊際收益率存在差異,引起農業(yè)剩余勞動力的產業(yè)間流動,工業(yè)成為吸納農業(yè)剩余勞動力的部門。勞動力供給的劉易斯拐點城市現代部門充分就業(yè)期望收益理論美國發(fā)展經濟學家托達羅(Todaro)于1969年提出期望收益模型,以解釋于60年代開始在發(fā)展中國家出現的農業(yè)人口涌入城市和城市失業(yè)同步增長這種矛盾現象。該模型以農村人力資源進城所獲“期望收益”大小來解釋這一問題,這就是“托達羅模型”。該模型認為城鄉(xiāng)預期收入差異的擴大是發(fā)展中國家農村人口遷移規(guī)模繼續(xù)增大的主要原因,并且城市失業(yè)率也影響著農村居民的遷移決策。。托達羅模型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人力資本理論Schultz(1957)把“個人和家庭流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yè)機會”作為人力投資的5個方面之一。認為,既然人口遷移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一種形式,遷移者在作出遷移決策時必然會考慮遷移的成本和收益問題。網絡理論

Portes(1995)認為,遷移行為并非僅僅是受人境政策所調整的宏觀經濟作用的結果。當大量遷移者在遷入國定居,遷移者網絡可能形成,并給跨境遷移施加慣性,即促使遷移不斷進行和規(guī)模更大。移民網絡是一系列人際關系的組合,其紐帶可以是血緣、鄉(xiāng)緣、情緣等。移民網絡形成后,移民信息可能更準確、更廣泛傳播,移民成本和風險可能因此而降低,預期純收入可能會增加,從而不斷推動移民潮。所以,一旦遷移行為開始和移民網絡建立,將通過擴散過程而自身維持下去,除非遷移發(fā)生的原始環(huán)境發(fā)生重大改變。連鎖因果關系理論

Myrdal(1944)的這種觀點認為,由于遷移行為影響到輸出國和接收國的社會經濟結構,所以每一次遷移均會改變后續(xù)的遷移決策。對輸出國來說,移民寄回家鄉(xiāng)的外匯,將增加原居地家人的收入,從而使那些沒有移民匯款收入的家庭增強“相對剝奪感”進而激發(fā)人員輸出。遷移者本身可能成為遷移文化的一部分,再度移民的可能性相對更大,并可能帶動其親朋好友移民。對接收國來說,遷移者進入的某一職業(yè)部門可能標識為“移民者”工作,從而需要不斷追加遷人者數量來填補該職業(yè)。因此移民行為有其自身內在的延續(xù)性。這是一個強大的內在動力,政府難以掌控。觀念的轉變難以恢復,所以一旦移民很大數量的進入一個工作,那么本國公民就難以再進入這個工作。羅杰斯年齡——遷移率模型

美國人口學家Rogers(1978,1984)利用瑞典等國的人口普查資料,提出了年齡——遷移率理論模型。根據羅氏理論,從年齡考察遷移概率,一般在幼兒階段較高,到初等義務教育階段下降較快,但該階段結束又迅速上升,到20-30歲達到頂峰,之后緩慢下降。到50-60歲退休年齡階段,又形成一個小的遷移高峰。典型的羅杰斯曲線,由前勞動力成分(0-14歲)、勞動力成分(15-64歲)、后勞動力成分(>64歲)和不受年齡影響的常數成分等4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組成。遷移常用指標和相關統(tǒng)計遷移數據的來源國際遷移數據來源:海關、移民局。過境記錄旅客統(tǒng)計申請簽證、工作資格人口登記、普查、遷移調查。一些國際機構如聯合國人口司、國際移民組織(IOM)、國際勞工組織、OECD、世界銀行及歐洲統(tǒng)計聯盟(EuroStat)等也發(fā)布有關國際人口遷移的信息。國內人口遷移數據:戶籍登記、人口普查、抽樣調查。戶籍(或公民)登記:國外為人口登記備案制度,非常詳盡。我國的戶籍制度信息也很多,但是常出現戶籍和居住地分離現象,也有很多不實之處(如將超生報作遷移)。普查:我國四普開始增加有關遷移的數據,一般通過詢問出生地、現住地、一年前居住地等獲得遷移信息。抽樣調查:1987年人口抽樣調查。普查和抽樣調查的優(yōu)點是詳細、準確,缺點是不能獲得期間多次遷移、回歸遷移狀況。常用指標粗遷入率:一年內遷入總人數/年中總人口粗遷出率:一年內遷出總人數/年中總人口粗總遷移率:一年內遷入遷出總人數/年中總人口粗凈遷移率:一年內遷入人數減去遷出人數/年中總人口人口平衡關系式估計遷移數遷移造成的人口變動,稱為機械變動。年末總人口=年初總人口+本年出生數-本年死亡數+本年凈遷移數粗遷移率的不足:未考慮遷入地和遷出地(流向)未考慮遷移人口的年齡和性別特征??紤]遷移方向由n地遷出到i地的遷出率Oni=Pni/Pn由i地遷入到n地的遷入率Iin=Pin/Pn注意:分母并非歷險人數,而是平均人數對于n地:粗遷出率=∑Oni(i≠n)粗遷入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