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3年高考語文文言文實詞古今異義和通假字
1
一、詞義擴(kuò)大
文言文中的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狹窄,后來意義有了發(fā)展,應(yīng)用
范圍比原來廣泛了,這種現(xiàn)象叫詞義的擴(kuò)大。
【例】1.”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寡人之于國也》)中的
“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指黃河,而現(xiàn)在擴(kuò)大為用于泛指的通
名了。
2.“是女子不好”(《西門豹治鄴》)中的“好”,在文言文中專
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現(xiàn)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
性質(zhì),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
二、詞義縮小
詞義的縮小,是指詞的古義,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變得狹窄的現(xiàn)象。
【例】L"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中的“金”,在文言文中泛
指一切金屬,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專指黃金。
2.“丈夫亦愛憐其子乎?”(《觸龍說趙太后》)中的“丈夫”,
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壺酒,一犬”(《勾踐滅吳》)中的
“丈夫”則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還是未成年的,是已
婚的還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稱丈夫,但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丈夫”一般
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
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因”(《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行李”,
在文言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
在該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僅僅指出門所帶的東西。
三、詞義強(qiáng)化
某些詞語的今義與在文言文中的意義相比,詞義性質(zhì)發(fā)生了變化,
程度加深了。這是詞義的強(qiáng)化。
【例】L“恨”,古代多表遺憾、不滿意?!跋鹊墼跁r,每與臣論
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保ā冻鰩煴怼罚┢浣窳x則表仇
恨、懷恨。
2.“誅”原義是責(zé)備。“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壇也。于予
與何誅?”(《論語?公冶長》)后來強(qiáng)化為“殺戮”的意義了。
四、詞義弱化
詞義弱化是指詞義程度的減弱。
【例】1.“饑餓”中的“餓”字,古義是指嚴(yán)重的饑餓,已達(dá)到受
死亡威脅的程度。《孟子》“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中即用“餓”
的古義,而現(xiàn)代漢語中“餓”是指一般的肚子餓。
2.“怨恨”的“怨”字,古義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義“恨”
減弱為“不滿意、責(zé)備”的意思,如“任勞任怨”。
3.今天的“疾病”一詞中的“病”,和“疾”一樣,都是指一般的
生病,而古義中的“病”卻和“疾”有別,指大病、重病。
五、詞義轉(zhuǎn)移
文言文中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由原來表示的對象,轉(zhuǎn)移到
表示另外一種對象,古今之間的差別較大,沒有明顯的聯(lián)系,這就
叫做詞義的轉(zhuǎn)移。
【例】1.“棄兵曳甲而走”(《寡人之于國也》)中的“走”,古
義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踐滅吳》)中的“中原”,古
義指原野,而在現(xiàn)代則指中原地區(qū)。
3.“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
操守有抱負(fù)的男子,現(xiàn)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yè)獻(xiàn)身的人。
4.“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劌論戰(zhàn)》)中的“犧牲”,古義
指祭祀用作祭品的豬牛羊等,是名詞,今義轉(zhuǎn)移為“為了某種目的
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權(quán)利”,是動詞。
六、感情色彩變化
古今詞義在演變歷史進(jìn)程中,褒貶意義相互轉(zhuǎn)化的現(xiàn)象,叫做詞義
的感情色彩變化。
【例】1.“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
王納諫》)中的“謗”是“批評議論”之義,而今天的“謗”卻是
“惡意中傷”之意,已由中性詞轉(zhuǎn)變?yōu)橘H義詞。
2.“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
“鄙”是指知識淺陋,并沒有貶義,現(xiàn)在的“卑鄙”則指品質(zhì)惡劣,
已變?yōu)橘H義詞。
【方法指導(dǎo)】
辨識古今異義詞的方法
1.區(qū)分單、雙音節(jié)詞
古漢語中有些單音節(jié)組合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雙音節(jié)詞同形,很容易
被當(dāng)作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因此閱讀文言文時一,一是注意不能依
據(jù)現(xiàn)代漢語語言習(xí)慣,把文言文中的兩個單音節(jié)詞誤認(rèn)為一個雙音
節(jié)詞。如“交/通”“妻/子”“無/論”“地/方”等;二是注意辨
別文言文中的雙音節(jié)詞,不要拆成單音節(jié)詞來理解。
2.認(rèn)真辨析細(xì)微差異
語言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古今詞義在很多方面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古今詞義完全相同或完全無關(guān)只是語言中極少數(shù)的現(xiàn)象。對古今詞
義接近,但又有差別的詞語要注意仔細(xì)辨析,因為稍不注意,可能
就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3.注意記憶詞義轉(zhuǎn)移的詞
一般來說,詞義轉(zhuǎn)移的詞,其古今詞義差別較大,我們要盡最大努
力記住它們之間的迥異。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中的“分布、
散布”,古義為映的意思,現(xiàn)則指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織物,
古今詞義相差比較大。
□【對點練習(xí)】
L寫出下面加粗字詞的古義。
(1)其實百倍
古義:今義:實際上、
事實上
(2)思厥先祖父
古義:今義:即父親的
父親
(3)然后得一夕安寢
古義:今義:之后
(4)至于顛覆
古義:------------------------------------今義:表示對
事物進(jìn)行補(bǔ)充說明或處理
(5)率賂秦耶
古義:-------------------------------------今義:率領(lǐng);
不慎重
(6)后秦?fù)糈w者再
古義:今義;表示又
一次
(7)于反覆不宜鹵莽
古義:今義:一遍又
一遍,多次重復(fù)
(8)不任區(qū)區(qū)向往之至
古義:今義:小或少
(9)故略上報
古義:今義:向上級
匯報
(10)必固其根本
古義:今義:事物的
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11)凡百元首
古義:今義:國家的
最高領(lǐng)導(dǎo)人
(12)則縱情以傲物
古義:今義:盡情
(13)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古義:今義:走路
(14)則思三驅(qū)以為度
古義:今義:認(rèn)為
2.下列各組句子全都有古今異義詞的一項是
A.汝可以模擬得之裹足不入秦不如拼搏一笑
B.行李之往來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
不齊
C.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期山東為三處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D.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于是項王大呼馳下役聰明之耳目
3.下列選項中加粗詞的含義與現(xiàn)代漢語全都相同的一項是
A.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B.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百倍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C.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
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
4.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詞不全屬于古今異義的一組是
A.行李之往來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B.敢以煩執(zhí)事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
姻
C.而聽細(xì)說持千金之資幣物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D.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太子欲求天下之利匕首勞
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
5.下列句子中,不含有古今異義詞語的數(shù)量是
①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②于反復(fù)不宜鹵莽③漢天子我丈人行
也④以貨物與常⑤律知武終不可脅⑥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
事⑦匈奴詭言武死⑧武等實在⑨躡足行伍之間⑩山東豪俊遂
并起而亡秦族矣(0則J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詡夕遣人候問武
A.1B.2C.3D.4
6.對下面每組句子中加粗雙音節(jié)詞語意義的判斷,全都正確的一項
是
A.①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優(yōu)秀人才)②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
于水上(動心)
B.①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公公和婆婆)②傳其事以為官戒
(把……作為)
C.①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文雅)②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人力能做到的事)
D.①不抑耗其實而已(它的果實)②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它
的旁邊)
7.下列加粗的文言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舉地千里,至今治強(qiáng)(安定強(qiáng)盛)②汝可以模擬得之(模仿)③
約為婚姻(親家、有婚姻關(guān)系的親戚)④燕趙之收藏(指收藏的金
玉珍寶等物)⑤故略上報(向上級匯報)⑥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輩
父輩)⑦依乎天理(天然的道理)⑧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古代指中
原地區(qū))⑨行李之往來(外交使者)⑩童子六七人(小孩)
A.①②⑤⑦B.③⑥⑧⑩C.④⑤⑥⑧D.①③⑥⑨
8.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意思全都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①既窈窕以尋壑②悅親戚之情話③感慨系之矣④欲茍順?biāo)角?
則告訴不許⑤氣息奄奄⑥桂影斑駁
A.①③⑥B.①②④C.①④⑥D(zhuǎn).②③⑤
參考答案
1.(1)那實際上(2)祖輩父輩(3)這樣以后(4)到了……的地
步(5)一概,全都(6)兩次(7)書信往返(8)小,用作謙辭,
指區(qū)區(qū)之心(9)寫回信(Io)樹木的根部(U)泛指古代的帝王(12)
放縱情感(13)路人(14)把(它)當(dāng)作
2.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中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能力。
A項,“模擬”,古義:想象,揣摩;今義:模仿。句意:你可以想
象到我的萬千衷情。無古今異義詞,句意:裹足止步不入秦國?!捌?/p>
搏”,古義:兩個詞,拼一拼,搏一搏;今義:指使出全部力量搏
斗或爭取。句意:不如讓它斗一斗,換得一笑了事。
B項,“行李”,古義: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句意:
出使的人來來往往。無古今異義詞,句意: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
心是義的開端?!皻夂颉?,古義:天氣;今義:指一個地區(qū)的氣象
概況。句意:一天里邊,一座宮殿中間,氣候卻不一樣。
C項,“非常”,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很,非常。句意:是為
了防備其他盜賊進(jìn)來和意外的變故?!吧綎|”,古義:山的東面;
今義:山東省。句意:約定沖到山的東邊,分作三處集合?!肮适隆?,
古義:先例,舊事;今義:真實的或虛構(gòu)的有關(guān)人物的事情,句意:
降低身份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
D項,“同志”,古義:相同志趣;今義:人們慣用的彼此之間的稱
呼。句意:國家大事成與不成自有相同志趣的人在。無古今異義詞,
句意:于是項王高聲呼喊著沖了下去?!奥斆鳌惫帕x:聽覺、視覺
靈敏,特指君主的視聽。今義:智力發(fā)達(dá),記憶和理解能力強(qiáng)。句
意:勞損聰明的耳目。
3.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中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能力。
A項,“行路”,古義:陌路人;今義:走路。句意:若傲慢自滿地
對待他人,即使是骨肉親人見了面也會形同陌路人。“可憐”,古
義:可惜;今義:值得同情。句意:楚國人(項羽)放了一把火,
可惜(富麗堂皇的阿房宮化為一片)焦土。
B項,“其實”,古義:那實際上;今義:實際上。句意:與戰(zhàn)敗所
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皻夂颉?,古義:天氣冷暖;
今義:一定地區(qū)里經(jīng)過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氣象情況。句意:
就在同一天內(nèi),同一座宮里,而天氣冷暖卻截然不同。
C項,“除弊”,古今同義:除去弊病。句意:實行古代賢明君主的
政策,用它來興辦(對天下)有利的事業(yè)、消除(種種)弊病。“不
恤”,古今同義:不顧念、不考慮。句意:大小官員大多把不關(guān)心
考慮國家大事。
D項,“童子”,古義:少年、未成年男子;今義:男孩子,泛指兒
童。句意:與五六個青年,六七個少年?!白娓浮?,古義:泛指祖
輩、父輩;今義:爺爺。句意: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
雨露。
4.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中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能力。
A項,“行李”,古義:使者;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句意:出使
的人來來往往?!案F困”,古義:走投無路,陷入困境;今義:貧
窮,生活貧窮,經(jīng)濟(jì)困難。句意:樊將軍因為無路可走投奔我?!胺?/p>
?!?,古義:意外的變故;今義:副詞,很。句意:是為了防備其
他盜賊進(jìn)來和意外的變故。
B項,“執(zhí)事”,古義:辦事的官吏,這里是對對方的敬稱;今義:
掌管某項工作的人。句意: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昂?/p>
南”,古義:黃河以南;今義:河南省。句意:將軍在黃河以北作
戰(zhàn),我在黃河以南作戰(zhàn)。“婚姻”,古義:約定結(jié)為兒女親家;今
義:結(jié)婚的事,因結(jié)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guān)系。句意:劉邦捧上一杯酒
向項伯祝酒,和項伯約定結(jié)為兒女親家。
C項,“細(xì)說”,古義:奸細(xì)小人的讒言;今義:仔細(xì)地、詳細(xì)地具
體地說。句意:是聽信了奸細(xì)小人的讒言?!皫拧?,古義:禮品;
今義:貨幣。句意:帶著價值千金的禮物?!皷|道主”,古義:東
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今義:請客的主人。句意:如果放棄攻
打鄭國,并且把它做為東邊大道上的主人。
D項,“可以”,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句
意:可以用來解除燕國的憂患,替樊將軍你報仇雪恨?!柏笆住?,
古今同義:一種武器。句意:于是太子預(yù)先尋求世上鋒利的匕首。
“勞苦”,古今同義:勞累而辛苦。句意: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得
到封侯的賞賜。
5.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中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能力。
①“從容”,古義:委婉含蓄;今義:不慌不忙,不急迫,鎮(zhèn)定自
若的樣子。句意:但他們都效法屈原辭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終不
敢直言進(jìn)諫。
②“反復(fù)”,古義:書信往來;今義:多次重復(fù)。句意:在書信往
來上不宜馬虎草率。
③“丈人”,古義:對老年男子的尊稱;今義:對岳父的別稱。句
意:漢皇帝是我的長輩。
④“貨物”,古義:財物;今義:商品,可供買賣的物品。句意:
把財物送給了虞常。
⑤沒有古今異義詞。句意:衛(wèi)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
⑥“故事”,古義:先例;今義:真實的或虛構(gòu)的用作講述對象的
事情,有連貫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藝作品中用來體現(xiàn)主題
的情節(jié)。句意:降低身份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
⑦沒有古今異義詞。句意:匈奴撒謊說蘇武已死。
⑧“實在”,古義:確實存在;今義:誠實、老實。句意:蘇武等
人的確還活著。
⑨沒有古今異義詞。句意:(他)躋身于戍卒的隊伍中。
⑩“山東”,古義:嵯山以東;今義:山東省。句意:靖山以東的
英雄豪杰于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朝宗族。
?“從事”,古義:官名,這里指官員;今義:干某項事業(yè);處理,
處置;辦事,辦理事務(wù)。句意:就派官員以少牢之禮祭祀于宗廟。
磔有古今異義詞。句意:早晚派人探望、詢問蘇武。
⑤⑦⑨?沒有古今異義詞。
6.D【解析】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
A項,②“心動”,心中驚恐。句意:我正心中驚恐想要回去,忽然
從水上傳來巨大的聲音。
B項,①“公姥”,偏義復(fù)詞,偏在“姥”上,“公”無意,只起到
陪襯作用。句意:你這就稟告婆婆,及時送我回娘家去。
C項,①“斯文”,這次集會的詩文。句意: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
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②“人事”,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句意:過去為官做事,都是為了吃飯而役使自己。
7.D【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②模擬:琢磨,猜測。句意:你可以憑此書領(lǐng)會沒寫完的話。
⑤上報:寫回信。句意:所以只簡單的給您回信。
⑦天理:指牛生理上的結(jié)構(gòu)。句意: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jié)構(gòu)。
⑩童子:少年,未成年的男子。句意:六七個少年。
8.B【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詞語中古今異義現(xiàn)象的能力。
①窈窕:古義:幽深曲折的樣子;今義:女子文靜美好。句意:既
要探尋那幽深的溝壑。
②親戚:古義:包括父母兄弟在內(nèi)的內(nèi)外親屬,內(nèi)親外戚;今義:
不包括家庭成員。句意:跟親戚朋友談心使我愉悅。
③感慨:心靈受到某種感觸而慨嘆,古今同義。句意:感慨就會隨
之而來。
④不許:古義:不被允許;今義:不允許。句意:想要姑且順從自
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
⑤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古今同義。句意:氣息微弱。
⑥斑駁:交雜錯落的樣子,古今同義。句意: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
2
概念辨析
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假借字為四種不同的文言現(xiàn)象,四者
有著嚴(yán)格的區(qū)別,初學(xué)者常常將之混為一談。但現(xiàn)實中前三者確
有相似之處,而“假借字”往往和其他三種難以區(qū)分,所以對于
不夠明確的情況,也往往用“通假字”統(tǒng)稱。
L古今字
古代已有對應(yīng)的字,后人又造新字來表達(dá)這個意思。如“莫”為
“暮”之古字,因“莫”被用為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
思,故又造“暮”字。
2.異體字
是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寫法不同的漢字。如“淚”和“波”,
“睹”和“者看'。
3.通假字
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有臨時作用。如“蚤”與“早”;
如“當(dāng)”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因為古代的字很貧
乏,所以用有限的字來表達(dá)意思。
4.假借字
通假字常與六書中的“假借字”相混。嚴(yán)格來說,通假字是指本
有其字的替代。而六書的假借字則是本無其字,因為要創(chuàng)制新字
較麻煩或為免使字?jǐn)?shù)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達(dá)那種意
思。
即使在古人的訓(xùn)詁解說中,也有時會把兩個名稱相混。讀者應(yīng)按
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學(xué)知識,小心判別。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
就是假借字本質(zhì)上不屬于錯字或別字,屬于正常的文言現(xiàn)象。
通假字的類別及特點
1.從語音方面來看
(1)同音通假:通假字與本字在讀音上相同或相近。
【例】①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②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ā盎荨蓖ā盎邸保?/p>
③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④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二章》)(“畔”通“叛”)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蚤”通“早”)
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倍”通“背”)
(2)雙聲通假:是指通假字與本字的聲母相同,韻母不同。
【例】①胡不見我于王?(《公輸》)(“胡”通“何”)
②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愚公移山》)(“亡”通“無”)
③太后盛氣而胥之。(《觸龍說趙太后》)(“胥”通“須”)
④毋內(nèi)諸侯。(《鴻門宴》)("內(nèi)"通'‘納",兩字同聲部。)
⑤則風(fēng)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fēng)。(《莊子?逍遙游》)(“培”
通“憑”)
(3)疊韻通假:是指通假字與本字的韻母相同,聲母不同。
【例】①置之河之干兮?。ā对娊?jīng)?伐檀》)(“干”通“岸”)
②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xiàn)”)
③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④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勸學(xué)》)(“參”通“三”)
(4)音變通假:指通假字與本字的聲母和韻母都不相同。
【例】①扁鵲望桓侯還走。(《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
讀“xudn”)
②將軍被堅執(zhí)銳。(《史記?陳涉世家》)(“被”通“披”,
讀“Pi”)
2.從字形(同偏旁)方面來看
(1)同聲符的字可以互相通假。其根據(jù)仍然是音同或音近。在
古漢語中,按諧聲規(guī)律而言,聲符相同的字,古音必然相同或相
近。
【例】①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詩經(jīng)?鄴風(fēng)》)(“匪”通
“非”)
②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
③發(fā)閭左遹戍漁陽九百人。(《史記?陳涉世家》)(“逾”通
“謫”)
(2)以簡通繁,即用一個筆畫較少的字代替一個筆畫較多的字。
【例】①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
通“劑”)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受”通“授”)
③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fù)取。(《孔雀東南飛》)(“取”通“娶”)
3.從字義方面來看,有以下情形:
(1)一對一的“單借”。即甲、乙二字通用,但甲可通乙,而
乙不可通甲。
【例】①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蚤”
可通“早”,但“早”習(xí)慣上不可通“蚤”。)
②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隆中對》)(借“信”
為“伸”,但習(xí)慣上很少有借“伸”為“信”者。)
③默而識之。(《論語》六則)(“識”可以通“志”,反過來,
“志”卻不能通“識”。)
(2)一對一“雙借”。即甲、乙二字互通。
【例】①口慧之人必?zé)o信。(《淮南子》)(“慧”通“惠”)
②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ā盎荨蓖ā盎邸保?/p>
③死即舉大名耳!(《史記?陳涉世家》)(“即”通“則”)
④項莊則入為壽。(《鴻門宴》)(“則"通"即")
(3)一字通數(shù)字。指某一借字可替代其他幾個不同的本字。如
“適”與“敵”、“嫡”“逾”三字聲符相同,音近而通假。
【例】①太甲,成湯適長孫也。(《史記》)(“適”通“嫡”)
②吳王夫差無適于天下。(《戰(zhàn)國策》)(“適”通“敵”)
③發(fā)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史記?陳涉世家》)(“適”通
“遹”)
(4)二字連通。指有兩個通假字連接在一起。
“往而糜弊腑冷不反者,不可勝數(shù)?!保ā赌?非攻上》)(“腑”
通“腐”,“冷”通“爛”。)
“此(李)陵宿昔之所不忘也?!保ā稘h書?蘇武傳》)(“宿”
通“夙”;“昔”通“夕”。)
(5)隔字相通。指某一借字(A)的本字(B)與另一漢字(C)
相通,那么,這一借字又與本字的本字相通?!纠俊俺嫉眯辛x,
則主失明”。(《韓非子》)(“明”通“萌”,而“萌”又通
“民”。所謂“失明”,實則是“失民”的意思。)
(6)群字互通。即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字相互通用?!纠俊拔ā?/p>
維、惟”三字,在用作語氣詞時,可以互相通用?!凹馈薄半H”
“察”三字互通,皆有“至”義。
方法指導(dǎo)
通假字分辨方法
L音變法
通假字的所謂“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由于
古今語音變化較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現(xiàn)在不一定全部音同音近,
有的可能變得完全不同了;而原本讀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
變得相同相近。
【例】①“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保ā墩摲e貯疏》)“罷”
通“疲”,雖然它們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卻是同音的。
②“弟子趣之?!保ā段鏖T豹治鄴》)“趣”通“促”,也是古
代同音今天卻不同音了。
2.語境分析法
把某個通假字放到具體句子中,聯(lián)系上下文去理解。字是構(gòu)成句子的
元素,句意的表達(dá)也就是通過這些元素在意義上和語法上的組合而體
現(xiàn)出來的。通假字中借字與本字只是讀音相同或相近,字義并無聯(lián)系。
清代學(xué)者王念孫就說過:“字之聲同聲近者,經(jīng)傳往往假借。學(xué)者以
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之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
強(qiáng)為解,則詰為病矣。”意思是說,當(dāng)我們碰到通假字時要打破其字
表的束縛,“以聲求義”,找出它的本義,不能望文生義而“硬解”。
【例】“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一句,其中“蚤”字的字義在句
中就顯得格格不入。困惑之時,我們就要考慮該字有可能是一個借字;
找出借字,然后“依音破字”尋求本字。按本字讀之,就文通意順了。
如上句中一旦找出“蚤”的本字“早”來,那么“旦日不可不早自來
謝項王”的句意就豁然開朗了。
3.例證認(rèn)知法
語言是具有社會性的,例子愈多愈能說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
如“無”通“毋”的例句:
【例】(1)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jīng)?氓》)
(2)于嗟鳩兮,無食桑甚。(《詩經(jīng)?氓》)
(3)碩鼠碩鼠,無食我麥?。ā对娊?jīng)?碩鼠》)
(4)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5)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
之于國也》)
(6)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寡人之于國也》)
(7)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8)茍富貴,無相忘(《陳涉世家》)
(9)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10)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11)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疏》)
上述例句,說明了“無”通“毋”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那么下次
遇到“無”字,就應(yīng)考慮可能有通假的情況。
4.借助工具書
閱讀文言文,總會有些詞語不能理解,查工具書,既能解決疑難,
又能節(jié)省學(xué)習(xí)的時間,提高學(xué)習(xí)的效率。供學(xué)習(xí)文言用的工具書
有許多種類,從高中學(xué)生學(xué)習(xí)的角度來說,《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簡明古漢語字典》《漢語大詞典》《辭源》《辭?!份^為實用。
尤其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可作為必備的工具書,經(jīng)常查閱。
【例】(1)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都也(《觸龍說太后》)(查
《辭?!房芍骸班崱蓖ā肮菼T,而“谷辭又通"隙”。)
(2)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查《古漢語
常用字字典》可知:“與,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保?/p>
(3)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辭?!纷ⅲ骸皡挕?,通
“庵”。飽;滿足。)
(4)鄒忌修八尺有余。(《鄒忌諷齊王納諫》)[《漢語大詞典》
解釋:“有,通'又'。①復(fù);更加。②用于整數(shù)與零數(shù)之間?!保?/p>
(5)而倔起阡陌之中。(《過秦論》)(查《古漢語常用字典》
得知:“倔,通'崛'。突出?!保?/p>
5.參考注釋法
古代文字訓(xùn)詁學(xué)家在注釋古籍中對通假字有過許多研究和考證,
并常用“某讀日某”“某與某古字通”“某與某同”等來說明文
字的通假關(guān)系。
【例】(1)隰則有泮。(《詩經(jīng)?氓》)(鄭箋:“泮讀為‘畔'。"
即“泮”為“畔”的借字。)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經(jīng)
典釋文》注為:“知,如字,又音智。”即“知”通“智”字。)
(3)百姓罷勞。(《漢書?成帝紀(jì)》(顏師古注:“罷讀曰疲。”
即“罷”通“?!弊?。)
[對點練習(xí)]
一、填空類
L通假字
(1)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
“”同"",
“”同"",
(2)張良出,要項伯
“”同"",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同"",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同"",
(5)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
“”同"",
(6)令將軍與臣有郤
“”同"",
2.通假字
(1)無以,則王乎:
()
(2)然則廢釁鐘與:
)
,,
(3)王說,曰:“詩云
(4)為長者折枝:
)
(5)刑于寡妻:()
(6)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
(7)無不為已:()
(8)蓋亦反其本矣:
()
(9)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
(10)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
()
(11)無不為已:
()
(12)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
(13)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
二、選擇類
1.下列對加粗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鼓瑟希希:同“稀”,稀疏
B.批大郤谷R:同“隙”,隔閡,嫌隙
C蓋亦反其本矣蓋:同“盍”,何不
D.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內(nèi):同“納”,接納
2.下列各組句子中,全都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所守或匪
親圣人無常師
B.外連橫而斗諸侯贏糧而景
從君子生非異也
C涂有餓季而不知發(fā)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
俗糅以為輪
D.雖有槁暴,不復(fù)挺者吞二周而亡諸
侯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3.下列句子通假字最多的一項是()
A鼓瑟希,鏗爾莫春者,春服既成夫子喟
然嘆曰
B.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令將軍與臣有郤旦日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C不復(fù)一一自辨張良出,要項伯愿伯具
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振之以威怒高低冥迷,不知西東各
抱地勢,鉤心斗角
4.下列各組句子,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藉寇兵而賁盜糧河海不擇細(xì)流烏江亭
長橇船待
B.稱心快意,幾家能轂君馮軾而觀之撫軍亦
厚費成
C總此十思,弘茲九德鄉(xiāng)師而哭墮軍
實而長寇仇
D.且吾不以一著掩大德遂散六國之從行旅皆
欲出于王之涂
5.下列各組句子中,通假字最多的一組是()
A隰則有泮簡規(guī)矩而改錯鼓瑟希,鏗
爾辟邪說,難壬人
B.于嗟鳩兮,無食桑甚芳菲菲其彌章刑于寡
妻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
C扈江離與辟芷兮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因擊沛公于
坐振之以威怒
D.來吾道夫先路須臾成五采技蓋至此
乎遂散六國之從
6.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皆不屬于通假字的一項是()
A來吾道夫先路(《離騷》)/郡縣逼迫,催臣上道(《陳情表》)
B.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蘭亭集序》)/園日涉以成趣(《歸
去來兮辭》)
C不久當(dāng)歸還,還必相迎?。ā犊兹笘|南飛》)/西當(dāng)太白有鳥道
(《蜀道難》)
D.士之耽兮,猶可說也。(《氓》)/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
鐘山記》)
7.下列選擇中,全含有通假字的一組是()
①金就礪則利②雖有槁暴③傳道受業(yè)解
惑也④故不積蹉步,無以至千里
⑤知明而行無過⑥或師焉,或不焉⑦吾從而師
之⑧君子生非異也
A①③⑥⑧B.④⑤⑥⑦C②④⑤⑥D(zhuǎn).③⑤⑥⑧
8.下列各句中,加粗詞文言語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②直不百步耳③今
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矣
④君子生非異也⑤臣所以去親戚而事
君⑥其下圣人也亦遠(yuǎn)亦
⑦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⑧合從締交,相與
為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①③⑤/⑥⑦⑨/②④⑧B.①⑧/②④⑥/③⑤/⑦
C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D.①⑤/②⑦⑧⑨/③④⑥
參考答案
、1.(1)距拒把守內(nèi)納接納
(2)要邀邀請
(3)倍背違背、違反
(4)蚤早在某一時間之前
(5)戮勘并、合
(6)郤隙隔閡、嫌怨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文通假字的能力。
(1)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守住函谷關(guān),不要放諸侯進(jìn)來。故“距”通
“拒”,翻譯為“把守”;“內(nèi)”通“納”,翻譯為“接納”。
(2)張良出,要項伯:張良出去,邀請項伯。故“要”通“邀”,
翻譯為“邀請”。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希望您全部告訴項王我不敢背叛恩
德。故“倍”通“背”,翻譯為“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親自來向項王
道歉。故“蚤”通“早”,翻譯為:“在某一時間之前”。
(5)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故“戮”通“勤”,
翻譯為“并,合”。
(6)令將軍與臣有郤:使您和我發(fā)生誤會。故“郤”通“隙”,翻
譯為“嫌隙,隔閡”。
2.(1)“以”通“已”,停止。(2)“與”通“歟”,語氣助詞,
表疑問。(3)“說”通“悅”,高興。(4)“枝”通“肢”,肢體。
(5)“刑”通“型”,做榜樣。(6)“已”通“矣”,語氣詞,相
當(dāng)“了”。(7)“已”通“矣”,語氣詞,表示感嘆。(8)“蓋”
通“盍”,何不;“反”通"返”,返回,回到。(9)“涂”通“途”,
道路。(10)“想”通“訴”,控訴,訴說。(11)“已”通“矣”,
語氣詞,表示感嘆。(12)“罔”通“網(wǎng)”,張網(wǎng)捕捉、陷害。(13)
“頒”通“斑”,頭發(fā)花白,常比喻老人。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文通假字的能力。
(1)“以”通“已”,停止。句意:一定要我講的話,那就談?wù)動?/p>
仁德統(tǒng)一天下的道理好嗎?
(2)“與”通“歟”,語氣助詞,表疑問。句意:既然這樣,那么
廢棄祭鐘的儀式嗎?
(3)“說”通“悅”,高興。句意:齊宣王很高興,說:“《詩經(jīng)》
說……”
(4)“枝”通“肢”,肢體。句意:向老者折腰行禮。
(5)“刑”通“型”,做榜樣。句意:給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樣。
(6)“已”通“矣”,語氣詞,相當(dāng)“了”。句意:那么,大王所
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
(7)“已”通“矣”,語氣詞,表示感嘆。句意:沒有不做的了。
(8)“蓋”通“盍”,何不;“反”通"返”,返回,回到。句意:
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呢。
(9)“涂”通“途”,道路。句意: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
出入。
(10)“想”通“訴”,控訴,訴說。句意: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
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
(11)“已”通“矣”,語氣詞,表示感嘆。句意:沒有不做的了。
(12)“罔”通“網(wǎng)”,張網(wǎng)捕捉、陷害。句意:隨后用刑法去處罰
他們,這是在陷害人民。
(13)“頒”通“斑”,頭發(fā)花白,常比喻老人。句意:頭發(fā)斑白的
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
二、LB【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通假字意義和用法的能力。B
項,谷跖同“隙”,空隙。句意:擊入大的(筋骨連接處的)縫隙。
2.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通假字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項,“頒”通“斑”,夾雜。句意: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
著或者頂著東西了。/“匪”通“非”,不是。句意:駐守的官員若
不是自己的近親。/無通假字。句意: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B項,無通假字。句意: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山東諸侯自相爭斗。
/“景”通“影”,像影子一樣。句意:許多人都背著糧食,如影隨
形地跟著。/“生”通“性”,本性,天性。句意:君子的資質(zhì)秉性
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
C項,“涂”通“途”,指道路。句意: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懂得
去打開糧倉賑濟(jì)百姓。/“沒”通“歿”,死。句意:秦始皇死后,
他余威還震懾著遠(yuǎn)方。/“”通“煤”,古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的
一種工藝。句意:但是(用火烤)使它彎曲成車輪。
D項,“有”通“又”,再;“暴”通“曝”,曬干。句意:即使又
曬干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無通假字。句意:終于吞并了西
周、東周而且滅亡了諸侯各國。/“知”通“智”,智慧。句意:那
么他就會智慧明達(dá)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3.B【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通假字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項,“?!蓖跋 ?,稀疏。句意:彈瑟的聲音逐漸放慢,接著“鏗”
的一聲。/“莫”同“暮”,晚。句意:暮春時節(jié),春天的衣服已經(jīng)
做成(或穿上春裝)。/沒有通假。句意:孔子長嘆一聲說。
B項,“距”同“拒”,把守?!皟?nèi)”同“納”,讓……進(jìn)入。句意:
守住函谷關(guān),不要放諸侯進(jìn)來。/“郤”同“隙”,隔閡。句意:使
將軍和我有了隔閡。/“蚤”同“早”,早些,早點。句意:明天早
晨不能不早些親自來向項王道歉。
C項,“辨”同“辯”,分辯。句意: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辯。/“要”
同“邀”,請,邀請。句意:張良出來,請項伯進(jìn)去。/“倍”同“背”,
背叛,違背。句意:希望您全部告訴項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D項,“振”同“震",震懾。句意:用威風(fēng)怒氣震懾他們。/沒有
通假。句意:(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離,使人不能分辨東西。/
沒有通假。句意:樓閣各依地勢的高低傾斜而建筑,(低處的屋角)
鉤住(高處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
4.A【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通假字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項,“藉”通“借”,借給。句意:把武器借給了賊兵,把糧食送
給了盜匪。/“擇”通“釋”,舍棄。句意:江河湖海不舍棄細(xì)流。/
“橇”通"般”,使船靠岸。句意:烏江的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
B項,“轂”通“夠”,能夠做到。句意:稱心如意的又有幾家能
夠做到?/“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伊犁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課程項目實踐》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泰州2025年江蘇泰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招聘衛(wèi)生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21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xué)《神經(jīng)及精神病學(xué)》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廣元中核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金融衍生工具》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寧波工程學(xué)院《郵輪旅行管理》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天水師范學(xué)院《文化市場學(xué)》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沈陽化工大學(xué)《無機(jī)及分析化學(xué)2》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廣安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小學(xué)數(shù)學(xué)解題與競賽研究》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資金補(bǔ)助合同范本
- Unit 1 Past and Present Welcome to the Unit 教學(xué)設(shè)計 2024-2025學(xué)年牛津譯林版八年級英語下冊
- 大學(xué)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基礎(chǔ)教程(高職“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課程)全套教學(xué)課件
- 《核醫(yī)學(xué)輻射防護(hù)》課件
- 惡性腫瘤終末期護(hù)理查房課件
- 《兒童胃食管反流病》課件
- 閱讀理解:如何找文章線索 課件
- 工程分包商履約情況與進(jìn)度關(guān)聯(lián)分析
- 英語倒裝句課件(全面詳細(xì))
- 培訓(xùn)業(yè)務(wù)的競爭對手分析與對策
- 產(chǎn)品設(shè)計思維 課件 第3-5章 產(chǎn)品設(shè)計的問題思維、產(chǎn)品設(shè)計的功能思維、產(chǎn)品設(shè)計的形式思維
- 餐券模板完整
- 英語48個國際音標(biāo)課件(單詞帶聲、附有聲國際音標(biāo)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