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全國通用高考語文二模試題分項匯編
專題4文言文閱讀(解析版)
一、(2023?河南?校聯(lián)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事有可以過者,有不可以過者。而身死國亡,則胡可以過?此賢主之所重,尊主之所輕也。所輕,國
惡得不危?身惡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國亡,在于不先知化也。吳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諫
而不聽,故吳為丘墟,禍及闔廬。
吳王夫差將伐齊,子胥日:“不可。夫齊之與吳也,習俗不同,言語不通,我得其地不能處,得其民不
得使。夫吳之與越也,接上鄰境,壤交道屬,習俗同,言語通,我得其地能處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
亦然。夫吳越之勢不兩立。越之于吳也,譬若心腹之疾也,雖無作,其傷深而在內(nèi)也。夫齊之于吳也,疥
癬之病也,不若其已也,且其無傷也。今釋越而伐齊,譬之猶懼虎而刺狷,雖勝之,其后患未央?!疤撞?/p>
日:“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國者,齊、晉也。君王若伐齊而勝之,徙其兵以臨晉,晉必聽命矣。是
君王一舉而服兩國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國?!胺虿钜詾槿?,不聽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嘉之謀,子胥日:“天
將亡吳矣,則使君王戰(zhàn)而勝;天將不亡吳矣,則使君王戰(zhàn)而不勝?!狈虿畈宦牎W玉銉尚牳啧甓鲇谕?,日:
“嗟乎!吳朝必生荊棘矣!“夫差興師伐齊戰(zhàn)于艾陵大敗齊師反而誅子胥。子胥將死,日:“吾安得一目以視
越人之入?yún)且??”乃自殺,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扶其目,著之東門,曰:胡視越人之人我也?“居數(shù)
年,越報吳,殘其國,絕其世,夷其宗廟,夫差身為禽。夫差將死,目:“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見子胥
于地下?”乃為螟以冒面死。
(選自《呂氏春秋?貴直論?知化》,有刪改)
I.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夫國差國興回師何伐國齊國戰(zhàn)國于回艾口陵團大國敗回齊回師因反目而回誅回子國胥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惑主之所輕也”與“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兩句中的“惑”字含義相同。
B.“國惡得不?!迸c“較秦之所得”(《六國論》)兩句中的“得”字含義不同。
C.“不苦其已也“與“去日苦多”(《短歌行》)兩句中的“苦”字含義不同。
D.“女胡視越人之人我也”與“女也不爽”(《氓》)兩句中的“女”字含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吳王夫差伐齊的問題上,伍子胥認為齊、吳兩國風俗、語言有別,伐齊對吳沒有益處,且齊國對吳不
構(gòu)成實質(zhì)性的威脅。所以伍子胥極力反對。
B.伍子骨認為吳、越兩國疆土毗鄰,風俗相同,彼此互為心疾、吳伐越就可稱霸中原,放棄伐越,則后患
無窮。夫差拒絕伍子胥的建議,后來被滅國。
C.太宰豁認為齊、晉兩國是吳國稱霸中原的阻礙,他以伐齊勝利就能一舉兩得、降服齊晉、稱霸中原為愿
景勸說吳王夫差,讓夫差對齊宣戰(zhàn)。
D.伍子胥在將死時表示想留下一只眼睛看著越軍人吳,伍子胥死后,夫差就把伍子胥的尸體投到江中沖走,
把伍子胥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國都的東門。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事有可以過者,有不可以過者。而身死國亡,則胡可以過?
(2)居數(shù)年,越報吳,殘其國,絕其世,夷其宗廟,夫差身為禽。
【答案】1.FJN2.A3.B
4.(1)事情有些是可以失誤的,有些是不可以失誤的。而會導致自己被殺、國家被滅亡的大事,怎么能夠失
誤呢?
(2)過了幾年,越國報復吳國,攻破了吳國,滅絕了吳國的世系,夷平了吳國的宗廟,夫差本人也被擒拿。
【解析】L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夫差興兵伐齊,和齊軍在艾陵交戰(zhàn),把齊軍打得大敗,回來以后就要殺伍子胥。
“夫差興師伐齊”,主謂賓結(jié)構(gòu),句意完整,單獨成句,后面斷開;
“戰(zhàn)于艾陵”,狀語后置句,省略主語,單獨成句,前后斷開;
“大敗齊師”,動賓結(jié)構(gòu),省略主語,句意完整,單獨成句,前后斷開;
“反而誅子胥“,連動結(jié)構(gòu),省略主語,單獨成句。
故應在FJN三處斷開。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
A.“含義相同”錯誤?;螅夯鑱y的、糊涂的;疑難問題。句意:(這是)糊涂的君主所輕忽的。/(老師)是用
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
B.得:能夠;得到。句意:國家怎么能不危險?/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
C.苦:發(fā)愁;極,很。句意:不愁治不好。/已經(jīng)過去的日子太多了。
D.女:通“汝”,你;女子,此處指“我二句意:你怎么能看到越軍侵入我的吳國?/我(作為妻子)沒有什么過
錯。
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吳伐越就可稱霸中原”錯誤,結(jié)合原文“夫齊之與吳也,習俗不同,言語不通,我得其地不能處,得其民
不得使。夫吳之與越也,接土鄰境,壤交道屬,習俗同,言語通,我得其地能處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
我亦然”等內(nèi)容可知,伍子胥只是說不應該伐齊而應該去伐越。
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者”,……的(事情);“過",失誤;"胡”,怎么。
(2)“居”,停留,此處引申為“經(jīng)過、過了“;"報",報復;“禽",通"擒“,擒拿。
參考譯文:
事情有些是可以失誤的,有些是不可以失誤的。而會導致自己被殺、國家被滅亡的大事,怎么能夠失
誤呢?這是賢明的君主所重視的,糊涂的君主所輕忽的。輕忽這一點,國家怎么能不危險?自身怎么能不
困厄?行于危險困厄之道,招致身死國亡,在于不能事先察知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吳王夫差就是這樣。伍子
胥并不是事先沒有察知事物的變化,但他勸諫夫差而夫差不聽,所以吳國成為廢墟,殃及先君闔廬。
吳王夫差要進攻齊國,伍子胥說:“不行。齊國和吳國習俗不同,言語不通,即使我們得到齊國的土
地也不能居住,得到齊國的百姓也不能役使。而吳國和越國疆土毗鄰,田地交錯,道路相連,習俗一樣,
言語相通,我們得到越國的土地能夠居住,得到越國的百姓能夠役使。越國對于我國也是如此。吳、越兩
國從情勢上看不能并存。越國對于吳國如同心腹之疾,即使一時沒有發(fā)作,但它造成的傷害嚴重而且處于
體內(nèi)。而齊國對于吳國只是癬疥之疾,不愁治不好,再說治不好也沒什么傷害。現(xiàn)在舍棄越國去進攻齊國,
這就像擔心虎患卻去獵殺野豬一樣,雖然可能獲勝,但后患無窮?!碧紫卜裾f:“(伍子胥的話)不可聽信。
君王您的命令不能推行到中原各國,就是由于齊、晉。君王如果進攻齊國且戰(zhàn)勝它,然后移兵,以大軍壓
到晉國國境,晉國一定會俯首聽命。這是君王一舉降服兩個國家啊,君王的命令一定可以在中原各國推行?!?/p>
夫差認為太宰豁說得對,不聽從伍子胥的意見,而采用了太宰好的計謀。伍子胥說:“上天如果想要滅亡
吳國的話,就會讓君王打勝仗;上天如果不想滅亡吳國的話,就會讓君王打不了勝仗?!狈虿畈宦?。伍子胥
提起衣服,邁著大步從朝廷中走了出去,說:“唉!吳國的朝廷一定要生荊棘了!”夫差興兵伐齊,和齊
軍在艾陵交戰(zhàn),把齊軍打得大敗,回來以后就要殺伍子胥。伍子胥將要死去,說:“我怎么才能留下一只
眼睛看著越軍人吳呢?”說完就自殺了。夫差把伍子胥的尸體投到江中沖走,把伍子胥的眼睛挖出來掛在
國都的東門,說:“你怎么能看到越軍侵入我的吳國?”過了幾年,越國報復吳國,攻破了吳國,滅絕了
吳國的世系,夷平了吳國的宗廟,夫差本人也被擒拿。夫差臨死時說:“死人如果有知的話,我在地下有
什么臉面見伍子胥呢?”于是用巾蓋上臉自殺了。
二、(2023?河南?校聯(lián)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霍)光召丞相、御史、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會議未央宮。光日:“昌邑王行昏亂,恐
危社稷,如何?”群臣皆驚鄂失色,莫敢發(fā)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離席按劍,曰:“先帝用將軍以幼孤,
寄將軍以天下,以將軍忠賢,能安劉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將傾;且漢之傳謚常為‘孝'者,以長有天
下,令宗廟血食也。如漢家絕祀,將軍雖死,何面目見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議,不得旋踵。群臣后應者,
臣請劍斬之。"光謝曰:“九卿責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當受難?!庇谑亲h者皆叩頭目:“萬姓之命在于將
軍,唯大將軍令!“光即與群臣俱見,目太后,具陳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廟狀。皇太后乃車駕幸未央承明殿,
詔諸禁門毋內(nèi)昌邑群臣。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溫室,中黃門宦者各持門扇,王入,門閉,昌邑群臣不
得入。王日:“何為?''大將軍跪曰:“有皇太后詔,毋內(nèi)昌邑群臣?!巴踉唬骸靶熘?,何乃驚人如是!“光使盡
驅(qū)出昌邑群臣,置金馬門外。車騎將軍(張)安世將羽林騎收縛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詔獄。令故昭帝侍中
中臣侍守王,光敕左右:“謹宿衛(wèi)!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負天下,有殺主名?!巴跎形醋灾攺U謂左右我故群
臣從官安得罪而大將軍盡系之乎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詔。光與群臣連名奏王,尚書令讀奏曰:“丞
相臣敞等昧死言皇太后陛下:孝昭皇帝早棄天下,詔掖庭令:,敢泄言,要斬!太后日:“止!為人臣子,
當悖亂如是邪!“王離席伏。光日:“皇太后詔廢,售■得稱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脫其璽組,奉上太后,扶
王下殿,出金馬門,群臣隨送。王西面拜,目:“愚慈不任漢事?!?起,就乘輿副車,大將軍光送至昌邑邸。
光謝日:“王行自絕于天。臣寧負王,不敢負社稷。愿王自愛,臣長不復左右?!肮馓槠?。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王尚未自知/當廢謂左右/我故群臣從官安得罪/而大將軍盡系之乎/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詔。
B.王尚未自知當廢/謂左右/我故群臣從官安得罪/而大將軍盡系之乎/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詔。
C.王尚未自知當廢/謂左右/我故群臣從官安得罪/而大將軍盡系之乎/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詔。
D.王尚未自知/當廢謂左右/我故群臣從官安得罪/而大將軍盡系之乎/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詔。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帝屬將軍以幼孤”與“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中的“屬''含義不同。
B.“光即與群臣俱見,白太后”與“便可白公姥”(《孔雀東南飛》)中的‘‘白''含義相同。
C.“毋內(nèi)昌邑群臣”與“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鴻門宴》)中的“內(nèi)”含義相同。
D.“皇太后詔廢,安得稱天子''與"而今安在哉”(《赤壁賦》)中的“安''含義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昌邑王行為昏亂,霍光擔心社稷安危,與群臣商議,田延年對霍光慷慨陳詞,其目的是指責霍光沒有扶
助好皇帝,死后將無顏面對先帝。
B.霍光與群臣一同覲見太后,稟明昌邑王劉賀不能繼承皇位的理由,得到了太后的支持,太后當機立斷,
禁止昌邑群臣進入皇宮。
C.面對突然的變故,昌邑王不知自己的帝位即將被廢,但霍光仍不廢君臣之禮,并令人做好安全護衛(wèi),不
想落一個弒殺君主的罪名。
D.霍光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權(quán)臣行廢立之事,抱定寧負王一人、不敢負社稷的信念,態(tài)度堅決,處事果
斷,以天下大義為先。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群臣皆驚鄂失色,莫敢發(fā)言,但唯唯而已。
(2)乃即持其手,解脫其璽組,奉上太后。
【答案】I.C2.D3.A
4.(1)群臣全都大驚失色,不敢發(fā)表意見,只是唯唯諾諾。
(2)于是立即抓住劉賀的手,將他身上佩戴的玉璽綬帶解下,獻給皇太后。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此時劉賀還不知道自己即將被廢黜,問左右侍從說:“我以前的群臣、從屬犯了什么罪?大將軍為什么將他
們?nèi)筷P(guān)押起來呢?“群臣按照品位高低依次上殿,召昌邑王上前伏于地下,聽候宣讀詔書。
“謂左右”承前省略主語“王”,故"謂左右'’前應斷開,排除AD;
“群臣以次上殿”中,“群臣”為主語,“以次上殿”為謂語,結(jié)構(gòu)完整,其后應斷開,排除B。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托付;類。兩句中的“屬”含義不同。句意:先帝將幼弱孤兒托付將軍/有良田、美池、桑竹這類東
西。
B.正確。都是告訴。句意:告訴太后/便可告訴婆婆。
C.正確。都同“納”,使……進入,接納。句意:不接納昌邑群臣/不要讓諸侯軍隊進來,您就可以占據(jù)整個
秦地稱王了。
D.錯誤。怎么;哪里。兩句中的"安''含義不同。句意:皇太后己經(jīng)下詔將你廢黜,怎么能自稱天子/現(xiàn)在在
哪里?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A.“其目的是指責霍光沒有扶助好皇帝,死后將無顏面對先帝”曲解文意。由原文“田延年前,離席按劍,日:
,先帝屬將軍以幼孤,寄將軍以天下,以將軍忠賢,能安劉氏也……如漢家絕祀,將軍雖死,何面目見先帝
于地下乎?今日之議,不得旋踵。群臣后應者,臣請劍斬之?!笨芍?,霍光和大家商議廢立之事,眾人都不
敢發(fā)表意見,田延年對眾人慷慨陳詞,目的除了要鞭策霍光之外,還要求群臣對所議之事立刻做出決斷。
故選A0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發(fā)言”,發(fā)表意見;“但”,只是;“唯唯”,唯唯諾諾。
(2)“持”,抓?。弧敖饷摗?,解下;“組”,綬帶。
參考譯文:
(霍)光召集丞相、御史、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在未央宮開會?;艄庹f:“昌邑王行
為昏亂,恐怕將危害國家,怎么辦?”群臣全都大驚失色,不敢發(fā)表意見,只是唯唯諾諾。田延年走上前,
離開席位手按劍柄,說道:“先帝將幼弱孤兒托付將軍,并把國家大事交與將軍做主,是因為相信將軍忠
義賢明,能夠保全劉氏的江山。如今社會上沸沸揚揚,國家陷入危亡境地:況且我大漢歷代皇帝的謚號都
有一個‘孝’字,為的就是江山永存,使宗廟祭祀不斷。如果漢家祭祀斷絕,將軍即使死去,又有何臉面
見先帝于九泉之下呢?今日的會議,必須立即做出決定,不能退后。群臣中不響應的,我請求用劍將他斬
首!”霍光謝罪說:“大司農(nóng)對我的責備很對!國家動蕩不安,我應當受責備?!庇谑菂⒓訒h的人都叩
頭說道:“萬民的命運,都掌握在將軍手中,一切聽從大將軍的命令!”霍光隨即與群臣一同覲見太后,
向太后稟告,陳述昌邑王劉賀不能繼承皇位的理由。于是皇太后乘車駕前往未央宮承明殿,下詔命皇宮各
門不許放昌邑群臣入內(nèi)。劉賀朝見太后之后,乘車準備返回溫室殿,此時禁宮宦者已分別抓住門扇,劉賀
一進去,便將門關(guān)閉,昌邑群臣不能入內(nèi)。劉賀問道:“這是干什么?”大將軍霍光跪地回答說:“皇太
后有詔,不接納昌邑群臣?!眲①R說:“且慢,何必如此嚇人!”霍光命人將昌邑群臣全部驅(qū)趕到金馬門
之外。車騎將軍張安世率領羽林軍將被趕出來的昌邑群臣二百余人逮捕,全部押送廷尉所屬的詔獄?;艄?/p>
命曾在漢昭帝時擔任過侍中的宦官守護劉賀,并命令手下人說:“嚴加守護!如果他突然死去或自殺,就
會讓我對不起天下人,背上弒主的惡名?!贝藭r劉賀還不知道自己即將被廢黜,問左右侍從說:“我以前
的群臣、從屬犯了什么罪?大將軍為什么將他們?nèi)筷P(guān)押起來呢?”群臣按照品位高低依次上殿,召昌邑
王上前伏于地下,聽候宣讀詔書?;艄馀c群臣聯(lián)名奏劾昌邑王,由尚書令宣讀奏章:“丞相楊敞等冒死上
秦皇太后陛下:孝昭皇帝由于早早離開人世,下令對掖庭令說:'有敢泄露外傳的人就要處以腰斬之刑!'”
太后說:“停!做臣子的,竟如此悖逆胡來嗎?”劉賀離開席位,伏地請罪?;艄庹f:“皇太后已經(jīng)下詔
將你廢黜,怎么能自稱天子!”于是立即抓住劉賀的手,將他身上佩戴的玉璽綬帶解下,獻給皇太后,然
后扶著劉賀下殿,從金馬門走出皇宮,群臣也隨后相送。劉賀(出宮后,)面向西方叩拜道:“我太愚蠢,
不能擔當漢家大事!”然后起身,登上御駕的副車,由大將軍霍光送到長安昌邑王官邸?;艄庵x罪說:“大
王的行為是自絕于上天。我寧愿對不起大王,不敢對不起社稷!希望大王自愛,我不能再侍奉于大王的左
右了?!闭f完灑淚而去。
三、(2023春?河南?高三校聯(lián)考階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質(zhì)于齊。懷王薨,太子坤于齊王而歸。齊王隘之:“予我東地五百里,乃歸子?!?/p>
太子日:“臣有傅,請追而問傅?!备瞪髯釉唬骸矮I之地,所以為身也??偷夭凰退栏?,不義。臣故日獻
之便?!碧尤?,致命齊王日:“敬獻地五百里。”太子歸,即位為王。齊使車五十乘,來取東地于楚。
楚王告慎子日:“齊使來求東地,為之奈何?”慎子日:“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獻計?!鄙现鶉恿既?/p>
見日:“王不可不與也。王身出玉聲,許萬強乘之齊,而不與,則不信。后不可以約結(jié)諸侯。請與而復攻
之。與之信,攻之武,臣故曰與之?!弊恿汲觯殉H胍娫唬骸安豢膳c也萬乘者以地大為萬乘今去東地五
百里是去東國之半也有萬乘之號而無萬乘之用也不可常請守之”昭常出,景鯉入見日:“不可與也,然楚
不能獨守。臣請西索救于秦?!本磅幊?,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計告慎子曰:“寡人誰用于三子之計?”慎
子對日:"王皆用之!“王怫然作色日:“何謂也?”慎子曰:“臣請效其說,而王且見其誠然也。王發(fā)
上柱國子良車五十乘,而北獻地五百里于齊。發(fā)子良之明日,遣昭常為麥可時,令往守東地。遣昭常之明
日,造景鯉車五十乘,西索救于秦?!蓖跞眨骸吧??!弊恿贾笼R,齊使人以甲受東地。昭常應齊使日:“我
典主東地,且與死生。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萬弊甲鈍兵,愿承下塵?!饼R王謂子良日:“木木來獻地,
今常守之何如?"子良目:“臣身受弊邑之王,是常矯也。王攻之?!饼R王大興兵。未涉疆,秦以五十萬
臨齊右壤,日:“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奪之東地五百里,不義。其縮甲則可,不然,則愿待戰(zhàn)?!?/p>
齊王恐焉,乃請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齊患。士卒不用,東地復全。
(選自《戰(zhàn)國策?楚襄王為太子之時》,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不可與也/萬乘者/以地大為萬乘/今去東地五百里/是去東國之半也/有萬乘之號/而無萬乘之用也
/不可/常請守之/
B.不可/與也萬乘者/以地大為萬乘/今去東地/五百里是去東國之半也/有萬乘之號/而無萬乘之用也
/不可/常請守之/
C.不可/與也萬乘者/以地大為萬乘/今去東地五百里/是去東國之半也/有萬乘之號/而無萬乘之用也
/不可常請守之/
D.不可與也/萬乘者/以地大為萬乘/今去東地/五百里是去東國之半也/有萬乘之號/而無萬乘之用也
/不可常請守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太子辭于齊王而歸”與“今者出,未辭也”(《鴻門宴》)兩句中的“辭”字含義相同。
B.“愛地不送死父”與“使六國各愛其人”(《阿房宮賦》)兩句中的“愛”字含義不同。
C.大司馬,中國古代對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各個朝代大司馬的權(quán)力不同。
D.大夫,古代官職。西周以后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設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齊國做人質(zhì)的楚太子想回國奔喪,齊國趁機索要土地,這讓楚太子感到為難,于是向老師慎子求教。
B.慎子認為太子無論出于保全自身的考慮,還是從為父親送喪的道義上考慮,答應獻地于齊都是有利的。
C.上柱國子良建議先割地后攻齊,割地是守信之舉,攻齊是示強之舉,他認為以楚國的實力必能奪回失地。
D.昭常和子良的看法不同,他認為割地后楚國就只有“萬乘”之名,而無"萬乘”之實了,他請求堅守東地。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齊使來求東地,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獻計?!?/p>
(2)王怫然作色曰:“何謂也?‘‘慎子曰;"臣請效其說,而王且見其誠然也?!?/p>
【答案】?.A2.D3.C
4.(1)“齊國使臣來索取東地,對此該怎么辦呢?'‘慎子說:"大王明天召見群臣,讓大家都獻出計策?!?/p>
(2)楚王怒容滿面地說:“這是什么意思?”慎子說:“請讓我說出我的道理,大王將會知道確實如此?!?/p>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不能給。所謂萬乘大國,是因為土地的廣博才成為萬乘大國的。如果要割讓東地五百里,這是割讓
了東國的一半??!這樣楚國雖有萬乘之名,卻無萬乘之實了。所以我說不能給,我愿堅守東地。
“不可”修飾動詞“與“,中間不應斷開;“也”是句末語氣詞,后面斷開,排除BC;
“東地五百里”是“去”的賓語,后面斷開;“是”是指代“去東地五百里”,做“去東國之半”的主語,其前斷開,
排除D。
故選Ao
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文言詞語的能力。
A.正確?!疤愚o于齊王而歸”中“辭”解釋為“告辭”;句意:太子便向齊王提出要回楚國去。
“今者出,未辭也''中"辭''解釋為"告辭'':句意:現(xiàn)在出來沒有告辭。
B.正確?!皭鄣夭凰退栏浮敝小皭邸苯忉尀椤傲邌荨?;句意:因為吝惜土地而不為父親送葬。
“使六國各愛其人”中“愛”解釋為“愛惜”;句意:假使六國各自愛惜自己的百姓。
C.正確。
D.“大夫,古代官職”錯誤?!按蠓颉笔枪糯囊粋€官階,而不是官職。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以楚國的實力必能奪回失地“錯誤。由原文“上柱國子良入見曰:‘王不可不與也。王身出玉聲,許萬強乘
之齊,而不與,則不信。后不可以約結(jié)諸侯。請與而復攻之。與之信,攻之武,臣故曰與之??芍?,子良
只是說“攻之武”,并沒有說一定會奪回失地,屬于無中生有。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求”,索??;"奈何”,怎么辦;"朝”,召見。
(2)“怫然作色”怒容滿面;“何謂”,這是什么意思:“且”,將;“誠然”,確實如此。
參考譯文:
楚襄王做太子時,在齊國做人質(zhì)。他父親懷王死了,太子便向齊王提出要回楚國去。齊王阻止他,說:
“你要割讓東地五百里給我,才放你回去?!碧诱f:“我有個師傅,讓我找他問一問?!碧拥膸煾瞪?/p>
子說:“給他土地吧,土地是用來安身的。因為吝惜土地而不為父親送葬,這是不道義的。所以,我說獻
地對你有利。”太子入宮,答復齊王說:“我敬獻出東地五百里?!碧踊氐匠?,即位為王。齊國派了
戰(zhàn)車五十輛,來楚國索取東地五百里。楚王告訴慎子,說:“齊國派使臣來索取東地,該怎么辦呢?"慎
子說:“大王明天召見群臣,讓大家來想辦法吧?!庇谑牵现鶉恿紒戆菀姵?,子良說:“大王不能
不給。您說話一字千金,既然親口答應了萬乘的強齊,卻又不肯割地,這就失去了信用。將來您很難和諸
侯各國談判結(jié)盟。應該先答應給齊國割讓東地,然后再出兵攻打齊國。割地,是守信用;攻齊,是不示弱。
所以我覺得應該割地?!弊恿汲鋈ズ?,昭常拜見楚王,說:“不能給。所謂萬乘大國,是因為土地的廣博
才成為萬乘大國的。如果要割讓東地五百里,這是割讓了東國的一半??!這樣楚國雖有萬乘之名,卻無萬
乘之實了。所以我說不能給,我愿堅守東地?!闭殉3鋈ズ?,景鯉拜見楚王,說:“不能給。不過,楚國
不能單獨守住東地,我愿向西去求救于秦國。”景鯉出去后,太子的師傅慎子進去。楚王把三個大夫出的
主意都告訴了慎子,說:“對于這三位先生的主意,我該采用誰的呢?"慎子回答說:“大王都采用?!?/p>
楚王怒容滿面地說:“這是什么意思?”慎子說:“請讓我說出我的道理,大王將會知道確實如此。大王
您先派遣上柱國子良帶上兵車五十輛,向北到齊國去進獻東地五百里。在派遣子良的第二天,又任命昭常
為大司馬,要他去守衛(wèi)東地。在派遣昭常的第二天,又派景鯉帶領戰(zhàn)車五十輛,往西去秦國求救?!背?/p>
說:“好”。子良到了齊國,齊國派軍隊來接受東地。昭?;卮瘕R國使臣說:“我是主管東地的大司馬,要
與東地共存亡,我已動員了從小孩到六十歲的老人全部入伍,共三十多萬人,雖然我們的鎧甲破舊,武器
魯鈍,但愿意奉陪到底?!饼R王對子良說:“您來獻地,昭常卻守衛(wèi)東地,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說:
“我是受了敝國大王之命來進獻東地的。昭常守衛(wèi)東地,這是他假托王命。大王可以去進攻他?!饼R王于
是大舉進攻東地。當大軍還未到達東地邊界時,秦國已經(jīng)派了五十萬大軍進逼齊國的西境,說:“你們阻擋
楚國太子不讓他走,這是不仁道的;又想搶奪楚國東地五百里,這是不正義的。你們?nèi)绻毡鴦t罷,不然,
我們等著決戰(zhàn)一場?!饼R王聽了害怕,就請求子良去南方告訴楚國,又派人向西出使秦國,從而解除了齊
國的戰(zhàn)禍。楚國不用一兵一卒,竟確保了東地的安全。
(選自《戰(zhàn)國策?楚襄王為太子之時》,有刪改)
四、(2023?河南鄭州?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武德九年冬,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以其眾二十萬,至渭水便橋之北。太宗日:“頡利聞我國家新有
內(nèi)難,又聞聯(lián)初即位,所以率其兵眾直至于此,謂我不敢拒之。聯(lián)若閉門自守,虜必縱兵大掠。強弱之勢,
在今一策。朕將獨出,以示輕之,且耀軍容,使知必戰(zhàn)。事出不意,乖其本圖,制服匈奴,在茲舉矣?!?/p>
遂單馬而進,隔津與語,頡利莫能測。俄而六軍繼至,頓利見軍容大盛,由是大懼,請盟而退。
貞觀十四年,兵部尚書侯君集伐高昌,及師冬柳谷,候騎言:“高昌王麴文泰死,克日將葬,國人咸
集,以二千輕騎襲之,可盡得也?!备睂⒀θf均、姜行本皆以為然。君集曰:“天子以高昌驕慢,使吾恭
行天誅。乃于墟墓間以襲其葬,不足稱武,此非問罪之師也。”遂按兵以待葬畢,然后進軍,遂平其國。
貞觀十九年,太宗將親征高麗,尉遲敬德奏言:“車駕若自往遼左,皇太子又監(jiān)國定州,東西二京,
府庫所在,雖有鎮(zhèn)中,終是空虛,遼東路遇,恐有玄感之變。且邊隅小國,不足親勞萬乘。若克勝,不足
為武;倘不勝,翻為所笑。伏請委之良將,自可應時摧滅?!碧陔m不從其諫,而識者?之。
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國家兇器也。土地雖廣,好戰(zhàn)則民凋;中國雖安,忘戰(zhàn)則民冷。凋非
保全之術(shù),殆非擬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故農(nóng)隙講武習威儀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踐軾
蛙卒成霸業(yè)徐偃棄武終以喪邦何也越習其威徐忘其備也孔子日:,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故知弧矢
之威,以利天下,此用兵之職也?!?/p>
(節(jié)選自《貞觀政要?征伐》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故農(nóng)隙講武/習威儀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踐軾蛙/卒成霸業(yè)/徐偃棄武/終以喪邦/何也/越習其威/徐
忘其備也/
B.故農(nóng)隙講武習威/儀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踐軾蛙卒/成霸業(yè)/徐偃棄武終/以喪邦/何也/越習其威/徐
忘其備也/
C.故農(nóng)隙講武習威/儀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踐軾蛙/卒成霸業(yè)/徐偃棄武/終以喪邦/何也/越習其威/徐
忘其備也/
D.故農(nóng)隙講武/習威儀也/三年治兵/辨等列也/是以勾踐軾蛙卒/成霸業(yè)/徐偃棄武終/以喪邦/何也/越習其威/徐
忘其備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茲舉矣”與“殺人如不能舉”《鴻門宴》兩句中的“舉”字含義不同。
B.“及師次柳谷”與“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兩句中的“次”字含義相同。
C.“而識者是之”與“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兩句中的“是”字含義不同。
D.“忘戰(zhàn)則民殆”與“殆有神護者”(《項脊軒志》)兩句中的“殆”字含義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突厥趁唐朝政局不穩(wěn)之時,出動大軍進逼長安城,唐太宗統(tǒng)率六軍與突厥隔河對峙,頡利可汗被唐朝盛
大的軍容震懾,最終達成盟約后撤軍。
B.侯君集奉命討伐驕橫輕慢的高昌國,他拒絕了候騎和副將等人的建議,認為襲擊參加葬禮的人非問罪之
師所為,葬禮結(jié)束后他才進軍平定高昌。
C.唐太宗要親征高麗,嘯遲敬德上奏勸阻,認為皇太子在定州代理朝政,而兩京是府庫重地,雖有人鎮(zhèn)守,
但終究兵力空虛,擔心有人趁機生亂。
D.唐太宗對戰(zhàn)爭有清醒的認識,認為唐王朝雖然土地廣闊,中原安定,但既不可窮兵獻武,也不能休兵忘
戰(zhàn),否則將難以保全國家和抵御賊寇。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克日將葬,國人咸集,以二千輕騎襲之,可盡得也。
(2)且邊隅小國,不足親勞萬乘。若克勝,不足為武;倘不勝,翻為所笑。
【答案】1.A2.D3.A
4.(1)定下日期將被安葬,高昌的國民將全都聚集在一起,用兩千騎兵去偷襲他們,能夠全部擒獲。
(2)況且高麗是邊遠小國,不值得勞煩陛下親自征討。如果能夠取勝,不足以顯示威武;倘若不能取勝,
反而被人恥笑。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在百姓農(nóng)閑時講習武事,以訓練整肅的軍容:三年練兵,以辨別等級位次。因此越王勾踐見到
青蛙憑軾致禮,終于成就霸業(yè)。徐偃王放棄武備,最終國家滅亡。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越王加強武備,
徐偃王忘記戰(zhàn)備。
“威”是“儀”的定語,定語和中心語之間不能斷開,排除BC;
“卒”是“最終”的意思,作"成''的狀語,二者不能斷開,排除D。
故選Ao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
A.正確。名詞,舉動、舉措;副詞,盡。兩句中的“舉”字含義不同。句意:在此一舉了/殺人惟恐殺不盡。
B.正確。均為駐扎、停留。句意:等到軍隊駐扎在柳谷/又暗地里派吳廣到駐地旁邊叢林里的神廟中。
C.正確。動詞,贊同、認為……正確;代詞,這。兩句中的“是”字含義不同。句意:有識之士認為他的建議
是正確的/這是我的過錯呀。
D.錯誤。形容詞,懈?。焊痹~,表推測,大概。兩句中的“殆”字含義不同。句意:但忽略戰(zhàn)備則百姓懈怠/
大概有神靈保佑。
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A.”唐太宗統(tǒng)率六軍與突厥隔河對峙”錯誤,由原文“遂單馬而進,隔津與語,頡利莫能測……由是大懼,請
盟而退”可知,是唐太宗單騎獨出,以顯示對突厥軍隊的蔑視,不久六軍才相繼而至。
故選Ao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克日”,定下日期;“咸”,全,都;“以“,用。
(2)“萬乘”,陛下,皇帝,皇上;“翻”,反而,去U;“為所”,被。
參考譯文:
武德九年冬天,突厥頡利可汗、突利可汗率領二十萬士兵,直達渭水便橋以北。唐太宗說:“頡利聽
說我國最近有內(nèi)亂,又聽說我剛剛繼位,所以率領他們的軍隊直逼長安城下,以為我不敢抵抗他們。我如
果關(guān)閉城門自守,他們必定發(fā)兵大肆劫掠。局勢是強是弱,在于今日的決策。我將單獨出城,來表示對他
們的輕視,并且顯示我們軍隊的氣象,讓他們知道一定會交戰(zhàn)。事情出乎他們的意料,背離他們原本的計
劃,制服匈奴,在此一舉了?!庇谑且蝗蓑T馬前進,隔河對他們喊話,頡利摸不清虛實。不久大唐六軍相
繼到達,頡利看到大唐兵力如此強盛,因此異常驚恐,請求訂立盟約,隨后退軍。
貞觀十四年,兵部尚書侯君集討伐高昌,等到軍隊駐扎在柳谷,偵查騎兵說:“高昌王麴文泰死了,
定下日期將被安葬,高昌的國民將全都聚集在一起,用兩千騎兵去偷襲他們,能夠全部擒獲?!备睂⒀θf
均、姜行本都贊同他的計策。侯君集說:“皇上因為高昌驕傲輕慢,所以派我加以討伐。竟然打算去墓地
偷襲那些參加葬禮的人,不足以表現(xiàn)大唐的威武,這不能顯示我們是討伐罪人的正義之師?!庇谑前幢?/p>
動,等他們葬禮結(jié)束,然后出兵征討,于是平定了高昌。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將親自征討高麗,尉遲敬德上奏說:“陛下如果親征遼東,皇太子又在定州監(jiān)國,
東西二京是國庫所在地,雖然有人把守,但終歸兵力空虛,遼東路途遙遠,恐怕會出現(xiàn)像隋煬帝親征高麗
時楊玄感趁機起兵圍攻東都一樣的變故。況且高麗是邊遠小國,不值得勞煩陛下親自征討。如果能夠取勝,
不足以顯示威武:倘若不能取勝,反而被人恥笑。我請求陛下委派良將去征討,自然能夠隨時將他們滅掉?!?/p>
雖然唐太宗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但是有識之士認為他的建議是正確的。
唐太宗在他作的《帝范》一書里寫道:“武器、鎧甲,是國家用于戰(zhàn)爭的器物。雖然強域遼闊,但窮
兵髏武則民生凋敝:雖然中原安定,但忽略戰(zhàn)備則百姓懈怠。民生凋敝不是保全國家的辦法,百姓懈怠也
不是御敵的策略,武裝既不可完全解除,又不可經(jīng)常使用。所以在百姓農(nóng)閑時講習武事,以訓練整肅的軍
容;三年練兵,以辨別等級位次。因此越王勾踐見到青蛙憑軾致禮,終于成就霸業(yè)。徐偃王放棄武備,最
終國家滅亡。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越王加強武備,徐偃王忘記戰(zhàn)備??鬃诱f:'讓沒有訓練過的百姓去
作戰(zhàn),這就叫拋棄他們。'因此要知道,加強戰(zhàn)備是為了有利于天下,這才是用兵的作用?!?/p>
五、(2023?河南安陽?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川淵深而魚鱉歸之,山林茂而禽獸歸之,刑政平而百姓歸之,禮義備而君子歸之。故禮及身而行修,
義及國而政明;能以禮挾而貴名白,天下磔,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对姟房冢骸盎荽酥袊?,以綏四方?!?/p>
此之謂也。川淵者,龍魚之居也:山林者,鳥獸之居也;國家者,士民之居也。川淵枯則魚龍去之,山林
險則鳥獸去之,國家失政則士民去之。入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不誠必用賢夫言用賢者口也卻賢者
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賢者之至不亦難乎夫耀蟬者.務在明其火、振其樹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樹,無益也。
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乎火也。
(節(jié)選自《荀子》)
(乙)
有道之士,固驕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驕有道之士。日以相驕,奚時相得?若儒、墨之議與齊、荊
之服矣。賢主則不甚,士雖驕之,而已愈禮之,士安得不歸之?士所歸,天下從之。帝也者,天下之適也;
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貴為天子而不驕倨,富有天下而不騁夸,卑為布衣而不瘁攝,貧無衣食
而不憂懾。堯不以帝見善綣,北面而問焉。堯,天子也;善綣,布衣也。何故禮之若此其甚也?善綣,得
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驕也。堯論其德行、達智而弗若,故北面而問焉。此之謂至公。非至公其孰能
禮賢?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窮巷之中、竄砥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
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
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
之警爵祿者,固輕其主,其主督霸王者,亦輕其士??v夫子鷲祿爵,吾庸敢警霸王乎?”遂見之,不可止。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入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不誠必用賢/夫言用賢者/口也/卻賢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賢者之至/不
亦難乎/
B.人主之忠/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不誠必用賢/夫言用賢者/口也/卻賢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賢者之至/不
亦難乎/
C.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不誠必用賢/夫言用賢者/口也/卻賢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賢者之至/不
亦難乎/
D.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賢而在乎不誠必用賢/夫言用賢者/口也/卻賢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賢者之至/不
亦難乎/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下愿”與“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兩句中的“愿”字含義相同。
B.“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火也'’與"火尚足以明也”(《游褻禪山記》)兩句中的“明”字含義不同。
C.“賢主則不然”與“煒然若神人”(《送東陽馬生序》)兩句中的“然”字含義不同。
D.“甕牖之下者七十人”與“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過秦論》)兩句中的“甕牖”含義相同。
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川淵、山林、國家分別是龍魚、鳥獸、士民所居之地,如果川淵干涸、山林險惡、國家失政,龍魚則會
離開川淵,鳥獸則會離開山林,士民則會離開國家。
B.得道之人,即使貴為天子也不驕橫傲慢,即使擁有天下也不放縱自夸,即使身份低微如平民也不憂傷屈
服,即使無衣可穿、無飯可吃也不會憂慮恐懼。
C.齊桓公欲見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也沒能見到他,隨從之人勸其放棄,齊桓公以不能做視霸王之業(yè)為由
對隨從之人進行了反駁并最終見到了小臣稷。
D.兩篇文章雖都涉及“士”話題,但闡述的“致士之道”有所不同,甲文側(cè)重倡導為士人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乙
文則側(cè)重倡導士莫驕人主、人主亦莫驕士。
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故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
(2)堯論其德行、達智而弗若,故北面而問焉。
【答案】?.C2.A3.D
4.(1)所以禮制貫徹到自身,品行就會美好;道義貫徹到國家,政治就會清明。
(2)堯認為自己的德行、通曉事理的智慧比不上善綣,所以面向北(恭敬地)向他請教(請教他)。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談論任用賢人,而在于不能確實堅決地去任用賢人。談論任用賢人,是口頭上
的;屏退賢人,是行動上的;口頭上和行動上互相違背,卻想要賢能的人前來、不賢的人退去,不也是很
難的嗎?
“而在乎”與前文的“不在乎''構(gòu)成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句子,應在“而在乎”前斷開,排除BD;
“口行相反''的"相反”是"口行”的謂語,關(guān)系密切,其間不能分開,排除A。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個“愿”意為“仰慕、歸附”;第二個"愿''意為"希望"愿'’字含義不相同。句意:天下的人就會仰慕。/
希望您全部告訴項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B.第一個“明”意為“明亮”;第二個“明”意為“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明”字含義不同。句意:那么天下的
人投奔他就會像蟬撲向明亮的火光一樣來投奔他。/火把還能夠繼續(xù)照明。
C.第一個“然”意為“這樣、如此”;第二個“然”意為"……的樣子"然”字含義不同。句意:賢明的君主就不
是這樣。/光彩鮮明,如同神人。
D.兩個“甕牖”意為“以破甕為窗,指貧寒之家”,含義相同。句意:窮巷陋室里的人有七十個。/可是,陳涉
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
故選Ao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乙文則側(cè)重倡導士莫驕人主”錯誤。由乙文“賢主則不然,士雖驕之,而已愈禮之,士安得不歸之?士所
歸,天下從之。帝也者,天下之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等通篇內(nèi)容可以看出倡導“人主莫驕士”,不是“士
莫驕人主”。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禮”,禮制;“及”,貫徹;“修”,美好;“義”,道義。
(2)“弗若”,不像,不如;“北面”,面向北;“問”,請教。
參考譯文:
甲
江河湖泊水深了,魚鱉就歸聚到它那里:山上樹林茂盛了,禽獸就歸聚到它那里;刑罰政令公正不阿,
老百姓就歸聚到他那里:禮制道義完善周備,有道德的君子就歸聚到他那里。所以禮制貫徹到自身,品行
就美好;道義貫徹到國家,政治就清明;能夠把禮制貫徹到所有方面的,那么高貴的名聲就會顯著,天下
的人就會仰慕,發(fā)布了命令就能實行,頒布了禁約就能制止,這樣,稱王天下的大業(yè)也就完成了?!对姟吩疲?/p>
“施恩這個國都中,以此安撫天下眾?!闭f的就是這種道理。江河湖泊,是龍、魚居住的地方;高山樹林,
是鳥、獸棲息的地方;國家,是士、民居住的地方。江河湖泊干涸了,那么龍、魚就會離開它;高山樹林
環(huán)境險惡,那么鳥、獸就會離開它;國家政治混亂,那么士、民就會離開它。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談論任
用賢人,而在于不能確實堅決地去任用賢人。談論任用賢人,是口頭上的;屏退賢人,是行動上的;口頭
上和行動上互相違背,卻想要賢能的人前來、不賢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難的嗎?那點著火把燈籠來捕蟬的
人,他的工作在于點亮燈火、搖動樹身而已;如果燈火不亮,那么即使搖動樹身,也無濟于事?,F(xiàn)在君主
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賢明,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會像蟬撲向明亮的火光一樣來投奔他。
乙
有道的士人本來就傲視君主,不賢明的君主也傲視有道的士人。他們天天這樣互相傲視,什么時候才
能相投呢,這就像儒家墨家思想不同,齊國楚國衣服不同,各是己而非人的情況一樣。賢明的君主就不是
這樣。有道的士人雖然傲視自己,而自己對他卻更加以禮相待。這樣,士人怎么會不歸附呢?士人所歸附
的君主,天下的人也會順從,他就可以成為帝王。所謂帝,就是天下的人都來親附;所謂王,就是天下的人
都來歸服。得道的人,即使貴為天子也不會驕橫傲慢,即使富有天下也不會放縱自夸,即使卑為普通百姓
也不會感到失意屈辱,即使貧困到無衣無食也不會憂愁恐懼。堯不用帝王的身份去會見善綣,面朝北恭敬
地向他請教。堯是天子,善綣是平民,堯為什么這樣過分地禮遇他呢?因為善綣是得道的人。對得道的人,
不可傲視。堯衡量自己的德行智謀不如善綣,所以面向北恭敬地向他請教。這就叫做無比公正。不是無比
公正,誰又能禮遇賢者呢?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見過住在窮巷陋
室里的人有七十個。這件事,文王開了頭而沒有做到,武王做了而沒有完成,周公雖輔佐年幼的成王才真
正完成。這不是正說明成王親自禮賢下士嗎?齊桓公去見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沒能見到。跟隨的人說。
“大國的君主去見一個平民,一天去了三次都沒能見到,就算了吧!”桓公說:“不對??摧p爵位俸祿的
士人,固然輕視君主,看輕王霸之業(yè)的君主,也輕視士人??v使先生他看輕爵位俸祿,我怎么敢看輕王霸
之業(yè)呢?”桓公終究見到了小臣稷,隨從沒能阻止住他。
六、(2023春?河南周口?高三??茧A段練習)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秦王謂公子他曰:“昔歲般下之事,韓為中軍,以與諸侯攻秦。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
轉(zhuǎn)不可約。吾將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韓,韓必懼,懼則可以不戰(zhàn)而深取割?!蓖踉唬骸吧??!?/p>
乃起兵,一軍臨熒陽,一軍臨太行。
韓恐,使陽成君入涉于秦,請效上黨之地以為和。命韓陽告上黨之守新人日秦起二軍以臨韓韓不能有
今王令以上黨入和與秦使陽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鞋曰:“臣請悉發(fā)守以應秦,若不能卒,則手之?!?/p>
韓陽趨以報王,王乃使馮亭代靳觸。
馮亭陰使人請趙王曰:“韓不能守上黨,且以與秦,其民皆不欲為秦,而愿為趙。今有城市之邑十七,
愿拜納之與王,唯王才之?!壁w王喜,召平陽君而告之。趙豹對曰:“臣聞圣人甚禍無故之利?!蓖跞眨?/p>
“人懷吾義,何謂無故乎?”對日:“秦被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
強大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土皆列之于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zhàn)。王自圖之?!蓖醮笈?,趙豹
出。
王召趙勝、趙禹而告之。二人對口:“用兵逾年,未見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蹦耸冠w勝往
受地。
趙勝至目:“跳電之王,使使者臣勝封賞吏民?!瘪T亭垂涕日:“是吾處三不義也:為主守地而不能
死,而以與人,不義一也;主內(nèi)之秦,不順主命,不義二也:賣主之地而食之,不義三也?!鞭o封而入韓,
謂韓王日:“趙聞韓不能守上黨,今發(fā)兵已取之矣?!?/p>
韓告秦日:“趙起兵取上黨。"秦王怒,令公孫起、王崎以兵遇趙于長平。
(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一》,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命韓陽告上黨之守靳骷曰/秦起二軍以臨韓/韓不能有/今王令以上黨入和與秦/使陽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
B.命韓陽告上黨之守靳融曰/秦起二軍以臨韓/韓不能有今/王令以上黨入和與/秦使陽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
C.命韓陽告上黨之守靳骷曰/秦起二軍以臨韓/韓不能有今/王令以上黨入和與秦/使陽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
D.命韓陽告上黨之守靳融曰/秦起二軍以臨韓/韓不能有/今王令以上黨入和與秦使/陽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軍,指古時行軍作戰(zhàn)時主帥所在的部隊。文中指在諸侯攻秦的戰(zhàn)役中,韓國充當主力。
B.“使陽城君入謝于秦''與《鴻門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的“謝”含義相同。
C.“若不能卒,則死之”與《離騷(節(jié)選)》中“伏清白以死直兮”的"死''含義不同。
D.敝邑,是趙勝對自己國家的稱呼。敝,是對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謙稱,如“敝人”“敝處”。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王視韓國為大患,打算出兵討伐韓國。公子他表示有不用戰(zhàn)斗就可以讓韓國割取土地的方法。秦王聽
從了他的建議,向熒陽和太行山進軍。
B.韓陽勸說上黨太守獻出土地。太守靳骷不肯從命,請求發(fā)動全部守軍抵抗秦軍,誓與上黨共存亡。于是
韓王讓馮亭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